无名小辈

A Complete Unknown,摇滚诗人:未知的传奇(港),巴布狄伦:摇滚诗人(台),要插电,完全未知,Going Electric

主演:提莫西·查拉梅,艾丽·范宁,波伊德·霍布鲁克,爱德华·诺顿,莫妮卡·巴巴罗,斯科特·麦克纳里,丹·福勒,查理·塔汉,P·J·伯恩,乔·蒂皮特,迈克尔·切鲁斯,詹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4

《无名小辈》剧照

无名小辈 剧照 NO.1无名小辈 剧照 NO.2无名小辈 剧照 NO.3无名小辈 剧照 NO.4无名小辈 剧照 NO.5无名小辈 剧照 NO.6无名小辈 剧照 NO.13无名小辈 剧照 NO.14无名小辈 剧照 NO.15无名小辈 剧照 NO.16无名小辈 剧照 NO.17无名小辈 剧照 NO.18无名小辈 剧照 NO.19无名小辈 剧照 NO.20

《无名小辈》剧情介绍

《无名小辈》长篇影评

 1 ) complete unknown有感

bob dylan和美国60年代的音乐们啊,辽阔 叛逆 自由,背着一把吉他在走廊上一坐就可以唱起来,其实已经很久没听了,但再次听到你还是会立马意识到,这些是最贴近你灵魂的东西。

是最喜欢的音乐时代了不管是摄影还是写歌,我觉得有灵气的音乐和图像一定会是在与人群和其它声音保持距离的前提下才会产生的,得是自我的 主观的 笃定的,同时也要是无比敏锐的。

对于艺术 孤独是难得的 是宝贵的 更是必须的。

我想很多最好的东西都产生于距离之间电影后劲很足,又在听歌软件上重拾起了Joni Michelle这类歌手。

虽然在观影过程中一直看不惯甜茶吐词不清的说话方式 想给他一巴掌。

但看在BD能写出这样的词的份上 他装逼也是应该的,很应该的。

Bobby和Joan Baez太tm浪漫了。

像两个不为任何人停留的自由的灵魂。

I give her my heart but she wanted my soul.这句词我也瞬间理解了BD现在还在演出,老人家已经八十多岁了,很难想象老人家经历了整个美国的民谣黄金年代到pop music和白人音乐 酷儿音乐的兴起。

从黑白电视机变成了苹果手机,从打字机写信变成了instagram。

从直接pop in地下酒馆去寻求机会,变成了在youtube上开一个音乐账号等待浏览。

不知道how does he feel呢。

之前被人说过,you are delusional。

我现在当是夸奖,没点delusional生活还有什么意思。

like a complete unknownlike a rolling stone

 2 ) Once Upon a Time You Dressed So Fine

当妈后第一次一个人,也是五年来第二次在电影院看电影,年三十的早上,我在小城唯一的独立电影院最大的那个影厅看了A Complete Unknown, 包括我在内全场总共六个观众。

到家后D问我,”who’s the better lyricist, Bob Dylan or Leonard Cohen?” 我回答, “they’re about equal to me…Leonard Cohen is more cosmopolitan, don’t know why I always think of French cinema when I think of him. Bob Dylan is more connected to the roots and the blues, you know, always makes me think of the Midwest or the Deep South…”在纽约的那几年打卡了很多对我来说重要的地方,唯独忘了the Chelsea Hotel, 虽然几乎每天都会走过the Riverside Church, 但还是看了电影才知道那是BD和Sylvie Russo初遇的地方。

刚上大学的那段时间从Woodstock回溯进入了民谣年代,那是一段抱着《来自民间的叛逆》找歌听的日子。

我最先喜欢上的是Joan Baez的嗓音, 甚至觉得她那张Baez Sings Dylan要比原唱好多了。

之后读到她与BD的决裂,还有Joan Didion的Slouching Towards Bethlehem里关于她的龃龉。

电影也似乎一直在暗示她理想高尚但动机不纯。

我明白这是BD的自传片,可是包括他在内的每个角色其实都被处理得很平板,让人只看到他们的ego和genius, but who knows, 这可是BD认可的剧本。

一开始是很打动人的,当Woody Guthrie的”This Land is Your Land”慢慢响起的时候,联想到现实中正在发生的,here lies its poignancy. 1965年之前的那部分真的很好,完全还原了我想象中的那个年代,也很惊讶自己还能跟着唱出那些歌。

对于我来说,他们每一个都是反叛的,WG, PS, JB. 1968年,JB went electric too, 她发表了Baptism, 是她最实验的一张专辑,我的荒岛唱片之一。

她在里面念了一段乔伊斯的《青年艺术家的肖像》。

说回电影,每位演员都在尽力还原。

个人觉得最大的惊喜是诺顿,举手投足里有不着痕迹的自然。

还是很庆幸看过这样一部关于他们的电影,关于那个意义尚未完全崩塌的灵魂年代。

 3 ) 《无名小辈》短评

作为一部以鲍勃·迪伦为主角的传记片,本片绝对可以用平庸至极来形容,这部电影有着平淡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情节,以及流水账式的叙事,从头至尾都看不出任何可以归功于导演的精雕细琢之处,如果不是因为传主是鲍勃·迪伦,这部电影恐怕将会变得更加平庸。

身为一名曾经参观过鲍勃·迪伦艺术展的电影爱好者,我对曾经拍出过《马戏之王》和《极速车王》的詹姆斯·曼高德导演深感失望。

不过,本片或许也算不上是鲍勃·迪伦的传记片,因为本片仅仅讲述了鲍勃·迪伦在青年时期(1961年至1965年)的人生经历,主要内容就是鲍勃·迪伦从无人知晓到声名鹊起的过程,以及鲍勃·迪伦年轻时的恋爱经历,顺带附赠鲍勃·迪伦的歌曲串烧。

从本片的故事内容来看,鲍勃·迪伦在音乐事业上的成名之路实在是太顺利了(尽管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况可能就是如此),年轻时的鲍勃·迪伦的最大的烦恼恐怕就是喜欢自己的粉丝太多了,至于鲍勃·迪伦的才华,大概只能归功于天赋了,而在情感生活方面,年轻时的鲍勃·迪伦无疑是一个典型的脚踏两只船的渣男,本片后半部分中的鲍勃·迪伦也确实表现得有点像个混蛋(我在看完本片之后得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知道了年轻时的鲍勃·迪伦是一个渣男)。

就演员的表演而言,我认为夹着嗓子说话、努力模仿鲍勃·迪伦弹吉他的样子的“甜茶”演得并不好,而且“甜茶”也无法演出鲍勃·迪伦的巨星气场,相比之下,我倒是觉得饰演皮特·西格的爱德华·诺顿演得更好。

 4 ) 《无名小辈》只拍出了他1%的魅力

也许鲍勃·迪伦是美国中老年心中的周杰伦,他将一脉电流注入吉他,也将一股清流输入时代。

他革故鼎新,往传统的弹唱民谣上泼洒了带电摇滚,一身反骨在音乐节上拗出了音乐新世代。

不仅如此,他还拿下了诺贝尔文学奖。

这么一位成就如天高的传奇人物,电影却只拍出了他1%的魅力。

看不到鲍勃的内心挣扎与反抗斗争,看不到迪伦的超凡脱俗与音文斐然,只看到一名叛逆青年撒野时闯出天地,只看到一个多情花男掉入情漩与爱同游。

拍迪伦有一百个角度一百种拍法,导演偏偏选择了最无聊的一种,而且拍得也太舒适了,没有考究有味的镜头语言,没有严丝合缝的叙事结构,没有调和节奏的时间诡计,全片采用流水账叙事,完全是两个半小时的音乐串烧,歌虽好听,但这只是鲍粉的狂欢,可能粉丝看了也沉默。

甜茶有形无神,硬仿不适合他的角色表演效果适得其反。

摇滚诗人:未知的传奇 (2024)6.42024 / 美国 / 剧情 音乐 传记 / 詹姆斯·曼高德 / 提莫西·查拉梅 爱德华·诺顿

 5 ) [Film Review] A Complete Unknown (2024)

Title: A Complete Unknown Year: 2024Genre: Biography, Drama, MusicCountry: USALanguage: English Director: James MangoldScreenwriters: James Mangold, Jay Cocksbased on the book “Dylan Goes Electric!” by Elijah WaldCinematography: Phedon PapamichaelEditors: Andrew Buckland, Scott MorrisCast:Timothée ChalametEdward NortonElle FanningMonica BarbaroDan FoglerBoyd HolbrookEriko HatsuneNorbert Leo ButzScoot McNairyP.J. ByrneMichael ChernusBig Bill MorganfieldWill HarrisonCharlie TahanRating: 7.7/10For a biopic of a world-famous musician, its success is preponderantly predicated on its performer's aptitude of emulating their subject’s star qualities and personal traits, both in its physical resemblance and voice imitation. And since A COMPLETE UNKNOWN - directed by James Mangold, the helmer of WALK THE LINE (2005), a blue-chip biopic about Johnny Cash and June Carter - is about the nonpareil Bob Dylan, besides his distinctive vocal register and accent, an ambidextrous flair of guitar-strumming is among the first things a viewer notices. Therefore, when Chalamet first shows off his musical aptitude, singing a song to Dylan’s personal hero Woody Guthrie (McNairy) - the folk music pioneer who hitherto is unable to speak and no more ambulatory after suffering from Huntington's disease - in a hospital, a viewer's apprehension quickly dispels and a magnificent experience of auditory jouissance fetchingly beckons. In 1961, it is Peter Seeger (Norton), another folk music legend, who introduces Dylan to the NYC folk scene, where he is signed by entrepreneur Albert Grossman (Fogler) and catches the attention of Joan Baez (Barbaro), who has already gained popularity by being on the cover of Times magazine and the two embarks on a love/hate relationship (both in public, as tour mates and in private) that is more lensed through Barbaro’s ineffable ambivalence. A COMPLETE UNKNOWN traces Dylan’s career from his bullish beginning until the Newport Folk Festival in 1965, a home turf for Dylan where he decides to “go electric” and attempts to break out from the traditional folk root, which riles the festival’s audience and his devotees, and is reckoned as a betrayal by many of his peers and friends. Unlike other recent biopics of mega popstars (Elton John, Freddie Mercury, Elvis Presley), Dylan’s rather smooth-sailing career dishes up not much controversy for the filmmaker to make a production of. Even his affair with Baez appears no more than a fling fomented by a moment of doomsday panic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 in 1962) while his official girlfriend Sylvie (Fanning) is in Europe on a school trip. So it is a clever move to end the film with Dylan on the cusp of his maturity, having a tectonic heartbreak, but earning both stardom and artistic freedom (the antithesis of the film’s title), alone riding a motorcycle towards a new dawn only the sky’s the limit, all achieved in a four-year span. The film continues the recent trend of biopic’s ditching the tired cradle-to-grave formula. But famed for his socially conscious lyrics (he is a Nobel winner in literature, a fairly unorthodox choice), Mangold’s film seems incapable of conceptualizing and visualizing Dylan’s sensibility towards the political and social unrests, where his creative juice comes from and how it comes to gel. In short, those special qualities that make him more than a musician but a cultural legend. However, what makes A COMPLETE UNKNOWN sticks its landing is the stimulatingly recreated scenarios of renderings, with Chalamet, Barbaro, Norton and Holbrook (whose swagger and twang does right by Johnny Cash), uniformly showcasing admirable techniques to recreate their real-life counterparts. For audience, to immerse oneself in a visceral moment like that efficaciously induces a divine sensation as if witnessing a historical event unfolding right before one’s own eyes, free-associating with a myriad of vibes that specific milieu could conjure. That is the rationale why such performances are catnip for Oscar recognition. So, as long as Chalamet kills it as Dylan, the film is home and dry. Plus Chalamet's embodiment of a young Dylan is nothing if not extraordinary, besides the Herculean trainings of his fingers and voice, what is essential is to carve out a perceptible outline of Dylan's personalities: the cageyness about his past, the commune with other musicians, the smoldering angst accompanying step by step his ascendency, the romantic tingles and the self-involved devotion (he never ceases to noodle on his guitar in his waken hours). His Dylan is the whole package and might just win him an Oscar and usurp Adrien Brody (his fellow nominee this year) from the throne of the youngest Best Leading Actor winner. Both Norton and Barbaro also benefit from their refined techniques (his banjo skills and her dulcet timbre) to nab an Oscar nomination, but to be fair, Fanning's Sylvie is equally if not more deserving for a slap on the back. She is the only one who approaches Dylan with an outsider’s viewpoint, seeing him as an individual without being blinded by his talent or rejected by his carapace. She understands him more than everyone else, and it is Sylvie's decision to leave propels an otherwise all-too-level-headed film to reach its emotional apex, rather than the finale's ruckus, a bitchslap of fandom’s provinciality and fickleness. referential entries: James Mangold’s WALK THE LINE (2005, 8.5/10). FORD V FERRARI (2019, 7.5/10); Todd Haynes’ I’M NOT THERE (2007, 8.0/10); Dexter Fletcher's ROCKETMAN (2019, 7.5/10); Baz Luhrmann's ELVIS (2022, 7.3/10).

 6 ) 标准冲奥平庸作

人物传记片很难拍惊艳,但很好拍工整,这就是一部超级工整的冲奥人物传记片,工业化的大场面和灯光,工整的叙事,那样的灯光、场景甚至运镜我觉得在无数部好莱坞电影里都见过一模一样的,总感觉人物下一秒的表情都能猜到。

对于bob粉丝应该挺爽的,深挖私生活还能听歌,可惜我只是喜欢甜茶的脸,对bob一无所知。

拍的太杰克苏了,女人无可救药的爱上他,眼神交织一下就会扑上来,还不止一个,两位美女被下蛊了?

男人赏识他引荐他,音乐天才一炮而红,火了以后眼神还是never be satisfied,开始不满现状寻求新风格,叛逆和公司吵架,不被理解也不care,奔向自由。

不过里面的歌都非常好听,还是蛮喜欢民谣的。

甜茶的眼神从开头就过于野心家了,极具侵略性的眼神,好像要来复仇一样,不知道的还以为以前经历了什么改头换面报复所有人,完全不够松弛,故作含糊的咬字,充满设计的抬眸等,陪跑是应得的。

还不如沙丘或者旺卡呢。

而且电影院又没字幕,那么含糊的咬字英语听力也没这么难啊🙂‍↕️anyway ,依然是为电影而生的脸。

作为毫不了解bob的人,我不是想看他的私生活,对进电影院来听歌兴趣也不大,主要是想通过一个时代的传奇人物了解一下美国那个时代发生了那些事情,他在其中做了什么,推动了什么,结果就这?

谁要看三角恋啊(而且真的恋吗,拍出来是男主谁也不爱,两个美女贴上去)我到最后也没搞明白为什么电吉他台下反应那么大,那会儿的各种zz事件呢?

bob不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吗?

看完电影之后和之前对他的了解并没什么差别……

 7 ) “生命从你的里面与外面流逝”

#无名小辈#ACompleteUnknown #摇滚诗人路过海报八次也没看出来这是甜茶,还心想这圆嘟嘟的小男孩是谁。

🤔其实我也并不熟悉鲍勃迪伦,我对他所有的认知仅限于在大小集会和游行中听到的反战歌曲《答案在风中飘》,朋友为爱发电自制的原创话剧《如何在昆明接待鲍勃迪伦先生》,和微博上的粉红们痛批鲍勃迪伦不爱国(乐)。

仅从影片呈现看,这家伙确实太迷人了,从加州唱到纽约,从民谣唱到摇滚,简直是上帝握着手写歌,完全没有创作瓶颈,无论再过多久,那些歌词依然振聋发聩。

但每次有人问迪伦是不是想表达什么政治立场,迪伦都说不不不。

甜茶对此形容得很贴切,“就好像每次有光照到他,他就逃出光带去别的地方。

”比起鲍勃迪伦本人,我更向往那个黄金时代,影片开头他拎着行李箱走过纽约街头,璀璨夺目的霓虹灯,路边敲鼓的古巴艺人,地下俱乐部里传来的摇滚乐,把勃勃野心都写在脸上的路人们……光是这样一个长镜头,就足够令人感慨万分。

「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呀!

你总是幻想着,希望自己早生二十年。

你大概会参加嬉皮公社,让头发披散到腰际,在大麻烟雾和迷幻摇滚里玄思证道(而你甚至连一支香烟都未尝吸过)。

你一定会写出足以传世的好诗,甚至组一个自己的摇滚乐团(而你只会弹两三个蹩脚的吉他和弦)。

运气好的话,你会亲眼看见披头士站在伦敦一幢楼房的屋顶,举办最后一场演唱会。

他们披发当风、鼓琴而歌,大批路人流连仰观,道为之塞,引来警伯取缔,真是令人神往。

那是在你出生前两年四个月零十二天发生的事。

  来不及了。

那个时代在你出生之前就已经结束,只留下这些五彩斑斓的唱片封面,以及纪录片里惊涛骇浪的片段。

人们满街游行,拳头高高举起。

画质粗粝、色彩半褪的影片里,有人倒在地上翻滚哭号,直升机在丛林上空盘旋,愤怒的群众抬着标语,向着镜头张开黑洞洞的嘴巴。

各种旗帜、口号交织成一大片迷茫的风景,向来不及参加的你招手。

  “生命从你的里面与外面流逝……”  life flows on within you and without you...」朋友说,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总有属于我的时代。

我没有勇气和信心说出这样的话,但很羡慕能这样说的人。

希望在塑料时代,我们也能拥有「鲍勃迪伦」。

---补充包---我向来苛刻的影评人友邻们只给了平均分4.7分,说只拍了私事,没拍最应该拍当时风起云涌的大时代背景,太无趣。

这点我也赞成。

但甜茶还演了令一部鲍勃迪伦传记片,我猜那些革命与热烈会在这里展开说说的。

 8 )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Santa Ana的峰值,大风吹得门窗呼呜作响,像老天爷吹海螺;高温,华氏75度,SD的七月不过如此;干燥,给猫剪指甲,轻轻一碰她的毛发就会起静电,好像世间万物,只需要轻轻触碰就会原地自燃。

名副其实的炸毛。

电影院冷气开得足,光线灰暗,没人卖票,没人检票,没人卖爆米花和汽水,巨大的前厅,只有个老太太在门口呆坐,不知所司何职。

走进去顿时感到里外极大的反差,犹如鬼屋,现实突然割裂开来,有不真实感和末世感。

刚到美国的时候常到影院看电影 – 二十多年前了,穷学生时代最affordable的文化生活。

一张票进影院,看完一场又一场,没有人管我们,再穷也会买汽水跟爆米花,吃的喝的都有了,还有充足的冷气。

没有为自己的委琐感到多少羞愧,只感恩“老美”的大气慷慨。

一天看下来,头晕眼花,扶墙而出,真的是请我接着看都不能了。

时间还有点早,先进放映厅看preview。

周遭漆黑,屏幕则是刺眼的,令人炫目的声光影,“呼啦 –砰 --”劈头盖脸地砸将下来。

好久没进电影院了,相当不适。

是恐怖片没错。

变成了Zombie的男人,小女孩紧张的呼吸声,十分响亮,此处表现她是在低语,然而又不能真的低语,“Daddy, I love you so much…”像是台词机批量制作... Zombie没有说话。

此时我意识到这不是preview, 而是走错放映厅了。

“A complete unknown”这边连我在内大概有六七个观众,太黑了,数不清。

越发显得电影院大而空洞。

电影节制舒缓,像着了色的旧照片,涵盖了我看过的所有迪伦民谣时代的油管视频 – 一场床戏都没有。

迪伦一根根地抽烟,还原度可以说是相当的高,光音乐就值回票价了,包括那张著名的唱片封套,焦糖色的秋天,迪伦和女朋友走在纽约街头~以及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

甜茶简直就是天选迪伦,形神兼备,迪伦本人对这部电影不置可否,但说过Timmy is a good actor. 吉它口琴唱歌都是甜茶亲自上阵,据说练了好几年。

关于他的恋爱,着笔很多,似乎太多了。

落了俗套,但是还是招人喜欢。

所有恋爱都有姐弟恋的感觉,女朋友们都散发着母性的光辉。

纪录片了Joan Baez 叫他Bobby;电影里叫他Bob,老实不客气地请他fuck off。

迪伦躺在床上批评Joan的诗不怎么样,Joan说,Bob you’re kind of an asshole – 这些虚构的片段,大概是从Diamond and Rust演绎出来的。

As I remember your eyes Were bluer than robin's eggs My poetry was lousy you saidJoan确实不是创作型歌手哈,这首她最著名的原创,就数这个细节最打动我。

Pete Seeger的演员看着面熟,原来是Edward Norton,简直跟纪录片里的Pete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才子型演员别的不说,真的很敬业呀。

影片末尾,情节平缓地走向高潮,Pete讲了一个动人的故事,civil rights也好,民谣也好,都是很多人,歌手,艺术家,activists,拿着小汤匙,一勺勺地往里填,Bob Dylan来了,扛着个大铁锹,现在大铁锹要和她们分道扬镳,可是还不是时候呢 …面对这样的挽留,迪伦的决定不言而喻,“It’s all over now, Baby Blue.”How does it feel?To be on your ownWith no direction home, like a rolling stone不管听多少次,还是会有点鼻酸。

变化令人不安,一切变化都令人不安。

时代像一辆列车,不论多少人用多大的力气,多耀眼的才华,它自有它的轨道,它的方向。

“It was all over now with fold music, and folk’s old guitar knew it. (YouTube comment)”“This was the birth of rock. Anyone wishing to portray the history of the sixties as a journey from idealism to hedonism could place the hinge at around 9:30 pm on the night of 25 July 1965 (Bob Dylan)”他把什么都说了,什么话都给他说了。

他汹涌不安的才华里,驻扎着一个孤独自私清醒的灵魂。

走出空荡荡的电影院,不知为何生起一种决绝感,“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再也不会有这样一个午后,这样的Santa Ana,这样的电影,时间永远是往前的,never again。

现实和过去和诗歌似乎重叠了。

影院时代匆匆地奔向末路,而hinge应该放在哪里,也许再过十年才能搞明白,maybe it is and will always be a complete unknown。

 9 ) 观影笔记

该影片是由詹姆斯·曼高德导演,提莫西·查拉梅(甜茶)主演的影片,导演执导过多部商业巨制,包括豆瓣高分影片《致命ID》以及《金钢狼2/3》、《极速车王》,而提莫西则是主演了《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90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以及《沙兵》等巨制,同时配角有《搏击俱乐部》等一众佳片的主演,同为奥斯卡最佳男演员的爱德华、诺顿。

而该影片也是获得了包括奥斯夫“最佳影片”“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导演”“最佳男配角”“最佳,男主角”在内的多项提名。

该影片记叙讲叙,述了著名音乐家鲍勃、迪伦从来到纽约西村的无名小辈到声名鹊起以及在音乐中自我怀疑并最终找到自己想要踏足的音乐之路的故事。

影片聚集于迪论的成长初斯的历程,希望通过其与当地民谣势力关系的变化以及与女友西尔维以及琼关系的变化来展现迪伦内心的变化以及如何成长为一名有自己坚定信念的人的故事,而从人物上说,鲍勃迪伦是一个自我驱动力较强的人,所以事实上应当是他的变化导致了与围周其它人的矛盾,而后产生冲突,在冲突中人物关系被重新塑造,迪伦从中学习到、认识到对世界产生新的认知,然后获得成长或变化。

影片的策略也的确如此,但可惜的是作为一部以展现单一人物为主的人物传记片,该影片并没有完成对人物变化准确生动细腻的刻画,事实上,故事的一开始迪伦就是一个才华横溢、关心民生政治、对音乐有较强包容性的人,而到了最后依然如此,只是坚定以其它艺术形式重新定义民谣的想法,但这种坚定似乎变没有更深刻的意义并没有通过这种变化的表象让观众看到人物内在逻辑的变化,这样就无法法输出一个更有价值的观点,即影片的主题,我们能看到的只有对反抗精神的赞顿,但这这样的赞颂显得苍白无力,真正有力量的表达应该至少表现出下列两顷之一,既为什么反抗(反抗的是什么),或有多困难(对手多么强大),最终观众得以看出前者所代表的对深刻问题的思考,或者后者对反抗勇气的礼赞。

但两者都没有,虽然设计了人心惶惶的战争背景,但却只沦为了影片的背景音,没有对人物内心产生更特殊的冲击,即人物没有借此看到比一般人更多的云东西,所以也没有更有价值的表达,而在与两位女性的关系中也没有什么特殊的东西,好像只是一个音乐天赋极强的天才对待感情的无能的展示板,满足了一切对产艺术怪人的刻板想像。

除此以外,作为他的对抗力量,以皮特为代表的保守派以及一部分保守观众在生声声鹊起的迪伦表前显地不堪一击,迪伦的唱片公司以及众多同志与观众都支持他,而他自己也内心强大,天赋过人。

综上所述,影片的主要问题主要人物的塑造上,其次,影片的次要人物如他的知音约翰尼出场草率,因此人物关系塑造潦草等。

而在表演上提莫西也没有展现出天才的多面性,只是一味呈现一个性格古怪的天才,当然剧本也没有给予太多空间,并且迪伦所有的歌曲都是他自己主唱,他可能将更多的功夫花在了这里,从这一点说确实很厉害,但是在人物的塑造上尚有不足

手写稿1

手写稿2

手写稿3

 10 ) 孤芳自赏的桃色八卦杂志

烂得非常平庸,一星给Bob Dylan的金曲串烧。

整部片子对Bob Dylan的角色塑造是非常失败的,与月亮与六便士的糟糕如出一辙。

当影片想要塑造一个不被世人理解的天才时,核心是要表现角色的才华横溢。

而本片的三分之二都在重现Bob的桃色三角恋,其所处的时代变迁只有收音机和电视机的寥寥数语,其创作的灵感和突破被sex后深夜写歌的几个镜头简单概括,其作品的意义与争议只体现在影片中他人的反复强调,影片更是在其生涯的转折处戛然而止,仅仅通过滚动字幕讲述其摇滚乐的成功与诺贝尔奖的青睐。

观众既无法共鸣其天才,那么影片中表现的他的滥情、任性、我行我素就只会令人厌烦。

更糟糕的是,在两个半小时的片子中甜茶始终咬着后槽牙模仿Bob Dylan的语气,70%的台词都是含含糊糊的气泡音。

加之他的脸和演技都表现不出恃才傲物的气质,以及大量的裸露镜头里白斩鸡一样的身材,Bob Dylan真是好一出晚节不保。

两位女性角色仍然难免脸谱化,John的歌声令人印象深刻,但除此以外就只剩和Bob的情情爱爱和剪不断理还乱。

Pete反而是人物弧光最完整的角色,同样的Newport音乐节、同样的后台位置,从欣喜若狂到失望失控,Norton的眼神戏实在无可指摘。

总之,这样的影片质量居然能提名奥斯卡影帝和最佳影片,全球审美真是倒退三十年。

《无名小辈》短评

美国流行歌手鲍伯迪伦的传记片,今年奥斯卡奖8项提名。一般的艺术家传记片模式,没什么特别出色之处。显眼的是主演的演员“甜茶”下了几年功夫,片中鲍勃的歌曲,都是他自己现场演唱的!不易!

4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加长版鲍勃迪伦MV,叙述虽然平庸,但很精准抓到了鲍勃迪伦无法定义自己的那种痛苦

8分钟前
  • madaoooo
  • 还行

观感:提莫西给这部电影做的唯一贡献就是学了弹吉他,电影导演给这部电影的做的唯一贡献就是去听了鲍勃迪伦金曲汇编。 (edit:每次电影大特写:好僵硬的一张脸,好无神的一双眼

11分钟前
  • 天才拾荒者
  • 还行

挺好听的,甜茶认真演戏的时候在发光

14分钟前
  • 鱼鱼俞渝
  • 还行

非常意外的喜欢,采用了十分传统甚至老套的天才领袖类传记片的演出方式,围绕在传记主角周围的总是一群被其无限魅力与才华所打动和征服的面孔,特别是音乐题材,甚至还会在观众中建立一种自我欣赏式的廉价而虚荣的陶醉,然而对于又一部鲍勃·迪伦的传记片,我们究竟期待再看到点什么,曼高德作为一个流行电影匠人,选择的其实是“完全未知”式的什么也看不到,选角甜茶可谓巧妙,可塑性的讨论无从谈起,形似之外对于迪伦歌曲的演绎还总是会在唱到每一句尾声时滑向偶像粉丝的催情小调,但这大概正是曼高德想要的,无论角色还是观众的目光,在投向迪伦或甜茶之间渐渐重叠,演员“扮演”的辨别意识退场,沦为一场横跨两个时空的纸片icon共演,的确是流于表面的,却又似乎是最没包袱的,一部纯粹的偶像电影,在近乎毫无自尊中泛起最为原始的冲动和波澜。

16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力荐

B|从疲倦的嗓音上所生长出的一个美国民谣文化符号,曾经年轻,现在历久弥新,“垮掉”的一代,也是想用自己的音乐发声关于反战、态度乃至争议的一代,鲍勃·迪伦无疑是神级人物,遗憾的是甜茶只非常及格线地在低配模仿而已(完全不及同届男主奥提的布罗迪甚至多明戈),范宁好美啊我的天。

19分钟前
  • 达远
  • 还行

mangold实在太会拍了,尤其到中段,真是离奇好看,令人沉迷…搞得我反复挣扎:怎么的就这样了吗?搞搞摇滚就反叛了吗?插电就吓死人了?Dylan本人肯定是冷笑三千。你们谁敢拍他真的搞运动。就算只一个摇滚明星,难道最大的挣扎就是看杀、三角恋和搞setlist吗哈哈哈哈。还是大虚构的美式简餐。我不在此之后为什么还要走回头路…世界上不需要更多的Dylan biopic而需要更多的Dylan去搞运动。(可是为什么这么好看???无法抗拒感官,要求加场singalonga(心疼我Joanbaez

21分钟前
  • 咯咯精
  • 还行

中规中矩流水账。聚焦于鲍勃·迪伦早年的成名史、感情纠葛,以及他特立独行的行为方式(在“插电风波”中达到极致);甜茶的演技没有很惊艳,倒是穿针引线的爱德华·诺顿令人印象深刻。

25分钟前
  • 承泽明
  • 还行

大胆说一句…你茶真的好丑…干瘪…应该是角色需要吧 那个指甲 我不行 要吐了 想让他剪指甲…谢天谢地听歌可以拯救心情

26分钟前
  • igrɛkonze
  • 还行

timmy是明白自己想要在好莱坞走的路的,吉他和弹唱都很用心,很棒。

29分钟前
  • parachute
  • 还行

涤纶唱歌真这么难听吗,我要去听听看

30分钟前
  • ᴘᴇʟɪᴄᴀɴ'ᴛ
  • 较差

Is this really necessary?

34分钟前
  • 安远
  • 很差

也许鲍勃·迪伦是美国中老年心中的周杰伦,他将一脉电流注入吉他,也将一股清流输入时代。他革故鼎新,往传统的弹唱民谣上泼洒了带电摇滚,一身反骨在音乐节上拗出了音乐新世代。不仅如此,他还拿下了诺贝尔文学奖。这么一位成就如天高的传奇人物,电影却只拍出了他1%的魅力。看不到鲍勃的内心挣扎与反抗斗争,看不到迪伦的超凡脱俗与音文斐然,只看到一名叛逆青年撒野时闯出天地,只看到一个多情花男掉入情漩与爱同游。拍迪伦有一百个角度一百种拍法,导演偏偏选择了最无聊的一种,而且拍得也太舒适了,没有考究有味的镜头语言,没有严丝合缝的叙事结构,没有调和节奏的时间诡计,全片采用流水账叙事,完全是两个半小时的音乐串烧,歌虽好听,但这只是鲍粉的狂欢,可能粉丝看了也沉默。甜茶有形无神,硬仿不适合他的角色表演效果适得其反。

37分钟前
  • 落木Lin
  • 较差

八卦新闻确实是这些人能创造出的新闻中最无聊的一款料 原来有趣的还是那些时代中的选择//莫妮卡巴巴罗未免太有魅力了些 甚至艾丽范宁都显出了她作为演员的特殊引力//提摩西查拉梅什么时候能糊 坞用点力美利坚的生育率不致于找不到个新人吧(。

38分钟前
  • YiQiao
  • 较差

#7 只记得有阵子非常能感受到Timmy有种害怕随时会失去的紧张……?不知道是不是我记忆感知错乱 guess hes in a difference place now. #production / acting / accent - wise it just feels so fvcking forced🥲 #quoteunquotereachingforgreatness (its a promo for Marty Supreme) tc: 5yrs in the making😇 James: 6yrs in the making😃 question y u guys made it a counting thing #对阳刚♂友好是美德

39分钟前
  • 🍄
  • 还行

感觉甜茶应该是研究了鲍勃迪伦,所以模仿了各种口音和小表情。然后看新闻也说这里面70%弹唱都是他亲力亲为,能明显看出这部电影他确实投入了不少,作为甜茶他可以说是尽力而为了。但如果作为一个传记片就蛮…无聊的…鲍勃迪伦那么精彩的人生就拍成…这样?

44分钟前
  • 甜味放映机
  • 还行

伟大的60年代!甜茶很努力,不过咬着后槽牙说话的感觉还是有点怪。

47分钟前
  • 四处游荡的Lily
  • 推荐

When everyone in the theatre is humming along with the catchy ‘Blowin’ In The Wind’ and ‘Like a Rolling Stone’, I know I’m at the right age to feel and to like Bob Dylan.Regardless of the political background, he is always a genius boy who’d like to play music for his own value.Though drifting off for a while, he followed his own way down the road.

52分钟前
  • 晴天青青
  • 推荐

本来觉得折扣票看看算了,结果饿了么音乐厅座位太差了看得脖子痛。我知道歌好听,我也知道甜茶帅,但是主创最好是不要太知道,不然拍出来像小学生不得不写的寒假作文一样,全是流水账。

56分钟前
  • 许多熊
  • 较差

自弹自唱的甜茶,对于复刻不情愿被困在固定类型中的迪伦有一定的互文意义。音乐传记片太是曼高德的舒适区了。

58分钟前
  • 踢迩达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