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渴望真爱。
情感的纠葛总是复杂的,但那份情和意却是实实在在的。
也许很多时候我们不必分那么清楚,喜欢,就做。
暧昧也是青春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情愫。
身体的成人并不能带来心灵的成熟。
她在坚强的外表掩盖下是内心无比的寂寞,她美丽却没有真爱。
生活有了新的意义,干再脏再累的活,想到她就在身边,可以看到她,感觉到她,他甘之若怡。
女人挑逗并接纳他,是因为性的需求,男人成了不同口味的食品。
他的拒绝就有了纯真的意味,他宁愿承受自已是Gay,只要躺在她的身边即可。
幸福总是来的太晚,经历太多误解苦楚。
幸福是由于真诚和寂寞才显得格外珍贵。
当他满足的依在她怀里微笑时,他不过是个妈妈怀里的小男孩。
女人穿上妈妈的衣裙,妈妈仿似重生,他控制不住地抽泣,说想她。
性是无力的,当身体的狂欢之后,留下的终是虚空,一个怜惜的拥抱在这时更显温暖亲切,他浓浓的思念之情得到安慰、释放。
性这个玩意儿有时很神奇,它可以换来权势、金钱,有时甚至能化解仇恨,消解矛盾,但是有一点是永远不能代替的,那就是爱。
暧昧是淡紫色的,比赤红色的热恋淡一点,比粉红色的暗恋浓一点。
就好像男女之间,突然多了一双游走在热情和冷静之间的手,说不清又道不明。
欲言又止,仿佛充满了挑逗。
至于其中的分寸,只有深陷其中的人才能感受。
愤怒不过是对自己的仇恨,只不过觉得没有得到爱,或者是别人辜负了自己的爱,或者是自己的爱无处安放。
爱情最后也许就是歇斯底里。
青少年需要的爱情只是干净纯洁、懵懵懂懂的追逐游戏,在未找到真爱之前,性,还是蛮灾难性。
每个人的成长都要经历困惑和迷惘,经历精神的流浪和孤独的思念;母爱的缺失也需要其他的感情来替代。
由爱情发展成为亲情基本就能白头到老;但从亲情发展出来的爱情,文明社会里称之为乱伦。
湖面灰蒙蒙一片雾气缭绕,一只洁白的天鹅优雅地从湖面滑过,那么纯洁而美丽……仿佛不可亲近。
逝去的已然逝去,别变成一个偏执狂。
总会遇到那么一个人,让你释怀过去。
他的辉煌当然是Billy Elliot。
看这部七年之后的作品,我不仅还是要抛出一个问句:怎么定义成熟。
Hallam还是一个孩子吗?
我觉得他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浪漫主义者了。
今天上英美文学课讲到的浪漫主义的最大一个特点:滥情(Overflow Emotions)。
母亲留下的那管口红(也许是吧)和那件旧衣服,能够马上武装滥情时的Hallam,成为宣泄感情的侠士。
当对继母的误会深化成仇恨的时候,他直接闯进继母的卧室把她捆绑起来抛入湖中。
他有绝对正当的非逻辑理由:他爱他的母亲,乃至见到一个与她相似的女人无法自拔。
有那么一些时候,这个浪漫主义者似乎得到了一切:一份体面的工作,一个和挚爱一模一样的女朋友,偷窥的癖好也得到了理解。
然而随着母亲死去的真相大白,被Crushed的两人从梦幻中清醒过来时,又有了古典主义那种much ado about nothing,一切归于平静的意味。
配乐很棒!
令人向往的激烈青春,在中国的我感到很陌生,很向往。
描述下这部《哈勒姆》的电影,这电影是双休日看的,是本可以引起思索和对年轻时候日子回忆的片子。
本片记录了英国一高中生(已经毕业可以申请读大学了)的一段生活,是对哈勒姆自己青春的记录。
青春是什么?
叛逆?
彷徨?
不羁?
内心的执着和对自己未来的放任?
一切都是不可知。
虽然说本片有个还算好的结局,但是这是导演,或者说这部电影的需要,当然可能是真实中哈勒姆的归宿,不可否认的是现实中还存在其他的结局的可能,毕竟残酷的青春并不少见。
而往往青春时期的彷徨和叛逆走向的都是残酷。
影片从哈勒姆用望远镜偷窥并戴着浪头破坏邻居两人的“野战”,这里就向观者交代了哈勒姆寻求刺激并不羁的青春性格,之后影片切换到哈勒姆的家庭,并间接隐晦的指出了哈勒姆同继母之间的矛盾导致哈勒姆独居“鸟巢”的情况。
接下来唯一姐姐的离开使哈勒姆更加的孤独和迷茫。
接着影片切入了哈勒姆的一系列偷窥行为,哈勒姆偷窥父亲和继母的性生活并记录和观察,在偷窥过程中隐约的提示我们哈勒姆通过偷窥感到难以抑制的性兴奋,这点之后也得到了证明,同时也符合常理,偷窥最能让人感到兴奋。
本来以为本片的场景和故事就是在这个英国郊外的山庄进行,影片随着哈勒姆与继母的矛盾的爆发,故事发生了变化。
继母觉察到哈勒姆的敌意,并想哈勒姆离开,而哈勒姆则认为继母是害死自己母亲的凶手,执意要留下以便近距离的观察,期待最终找到证据。
继母通过一个机会复印了哈勒姆的偷窥日记,并用来威胁哈勒姆离开,并指出了哈勒姆日记中记录的在偷窥父亲的性行为产生的兴奋,哈勒姆在这个羞愧的时候爆发自己的负面情绪,直接准备扼死继母,而继母在挣扎中碰到了哈勒姆的下身,感觉到哈勒姆的下身的本能反应,并开始抚摸哈勒姆,哈勒姆最为一个年轻人,处于人生中最“性”急的时代,随即两人发生了关系。
之后哈勒姆羞愧的逃离了家,离开了自己的鸟巢。
这段冲突,直面了哈勒姆的青春期的特点,冲动而迷茫,不理智。
哈勒姆被逼来到了伦敦,这时候他毫无目标而又憎恨自己在与继母的斗争中的失败,心灰意冷。
其中对自己的憎恨更是难以言表。
哈勒姆随波逐流,睡在乞丐的地方,还被人赶。
但明显哈勒姆并不怎么在乎,内心的痛苦和彷徨,精神的痛苦远超肉体上的痛苦。
这个时候哈勒姆遇到了一酷似母亲的女子,哈勒姆随即跟踪了该女子,并想方设法的进入了该女子工作的饭店打工。
接下来哈勒姆发挥自己的“特长”,对该女子的生活进行了偷窥,并不断的进入该女子的生活,在这里,哈勒姆重新找到了生活的目标,虽然这个目标看起来是荒唐的,但是对于哈勒姆来说是最正常不过了。
他需要一个支点,需要一个目标,需要找到让他活着的理由。
没有标的的青春最终必将导致毁灭,而哈勒姆本能的想避免这种毁灭。
然而毁灭似乎是不可阻挡的到来了,随着继母和父亲再次找到哈勒姆,并在多重刺激下,哈勒姆最终戴着浪头决定杀死继母,在继母被他捆绑扔进河里后,本性的良知或者是无意识的本能让他救起了濒死的继母。
而后父亲说出了母亲自杀的真相。
哈勒姆最终度过了自己自我毁灭的青春。
影片结局显得过于圆满。
本片列为强烈推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753f930100a0yz.html
(搬文)Hallam Foe, 获得了2007年柏林金熊奖最佳音乐。
音乐真的很棒。
我很喜欢。
在扮演Billy Elliot以后,他接的那些片子里还没有一部为他度身定做的影片,一个围绕着他的影片,而这部Hallam Foe,他终于得到了机会充分展示自己。
他扮演的哈勒姆,由于母亲的去世,把自己封闭起来,一个人住在树屋里,拒绝与人交流,只在自己的日记里写东西。
这个时期的青少年的孤僻、偏执、疯狂、恐惧还有行为幼稚等等,Jamie表现得很好。
来自外界和自己的压力,使得他极度需要一个宣泄的突破口,这时候Kate的出现,一个长得像他母亲的女人,让他沉迷。
他跟踪Kate,偷窥Kate,搜她的屋子等等,行为很变态,但是Hallam流露的眼神却是一种恋母的纯真渴望。
在Kate借着酒在他面前宽衣解带的时候,他甚至用手挡着眼睛,不敢直视她。
一方面是自己的恋母,一方面是他对Kate 的迷恋 让他无法自拔,也情绪复杂。
终究会发展到Make love的阶段的,他从封闭的空间走了出来,一切那么美好快乐,但是由于父母找来,把他又拉回了现实,特别是继母最后一句激话,让他彻底崩溃,他把继母绑起来,扔到了河里,在他走回岸边的时候,他冷静下来时,他转身去救了继母, 此时他也摆脱了长期占据心里的恶魔,迈出了困境,终于长大了。
和Kate的五年之约,其实更像是一种分手后的安慰而已。
整个片子,都是围绕着Hallam而展开,他带动着片子的节奏,Jamie的表演太精彩了,我忽略了他有点发胖的脸,驼背的走路姿势,而是注意他演着的那个像他一样也处在青春期综合症的Hallam,关心他后面发生了什么,遇到了什么。
影片最后,他在霓虹灯背景里释然的微笑,真是太帅了,使得你也跟他一样心境明亮起来。
我想他已经摆脱了过去,走在自己的路上了。
由爱情发展成为亲情基本就能白头到老;但从亲情发展出来的爱情,文明社会里称之为乱伦。
乱伦这种事情始终都是禁忌的话题,但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在最早神话中的人神之间都存在,甚至依赖乱伦关系繁衍生息。
到弗洛伊德那儿,他把性摆在了理论的核心位置,同时作为研究精神病出身的人,自然对乱伦这样的奇怪现象充满兴趣。
弗洛伊德生前喜欢拉帮结派,组建自己的团队,所以他的学说影响很大。
大到什么程度,前几年文青还不是贬义词的时候,文艺青年泡妞想要和姑娘谈谈性、上上床,基本上都要拿弗洛伊德的学说从萨特或陀思妥耶夫斯基故作深沉的作过渡话题。
当然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需要这样拐弯抹角的过渡了。
但老先生的一些概念却深入人心,比如“俄狄浦斯情结”。
男人和母亲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
很多时候他们可能都类似一种情人的关系,但这种亲密的情人关系只能是心理上的依赖。
很多人认为男人都喜欢找一个像自己母亲的人做妻子,但实证调查恰恰显示大多数男性并不这样想。
如若有肉体的情欲掺杂进来,那明显就属于乱伦。
本片中哈勒姆与两个女人之间的关系,都是乱伦。
不管他的继母以怎样的方式进入他的生活,她一直想充当他和姐姐母亲的替代角色。
这样她在这个家里的位置便是完整和适当的。
但不管出于怎样的原因,一个女人先和父亲发生关系,又和儿子发生关系(有明显插入情节,发生了吧?
),那就是一场乱伦。
记得初中时候一本生理卫生教科书里这样教育我们:自慰是对身体有害的,要把精力都集中在学习和有意义的事情上,晚上睡觉前可以尝试把双手绑在床头。
如果白天想到什么让自己有了生理反应,那么马上想点别的事情,比如想想自己的母亲。
这样的方法效果非常明显,在《老友记》当中也有多个桥段展现母亲的形象在儿子性生活中出现对男人的沉重打击。
可见,如果将母亲与性联系在一起,并且还能有生理反应就必然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和生理状态。
如此一来,哈勒姆,你是以何种心态来窥视一个与自己母亲及其相像的人和别人做爱,并在她面前有强烈的生理反应呢?
每个人的成长都要经历困惑和迷惘,经历精神的流浪和孤独的思念;母爱的缺失也需要其他的感情来替代。
但这样的感情不应该被游走在母爱与性成熟的诱惑之间的某种模糊且忧伤的窥视欲所替代。
导演是弗洛伊德的信徒吗?
他是否相信男孩到男人的成长,关键在于性的袒露?
而这种性不必管它是否是畸形和病态的?
哈勒姆的成长,至少在影片中,紧紧的被对母亲病态的思念和各种奇怪的性关系非常危险的捆绑在一起。
开场就是一段他在偷窥树林中的偷腥;紧接着莫名其妙的插了继母;偷窥一个像自己母亲的第三者和已婚男子偷情,并声称最想和她做爱。
可能有人会说,如果简单的梳理情节并没有这样让人感觉不舒服:不过是一个少年刚好在青春期的时候失去的母亲,你知道,许多事情都赶在一起了。
但我们都看过苏菲•玛索的《芳芳》,这里也有的青春烂漫的窥视和性,为什么就没有病态的畸恋?
所以从一开始,导演就没想安分的讲一个天真的、有很多人成长影子的故事,他只是想说一个特例:有那么一个失去母亲的古怪男孩儿,他有一个忧伤的成长故事,他在性的认同上有那么一点特别,有那么一点偏离常规伦理的轨道,我觉得这个故事还行,多加点裸露镜头,能拍一个不错的电影,你说呢?
好吧,如果你恰巧被这种另类的审美气质打动了,那弗洛伊德老先生一定很高兴,人脑子里这点事儿真被他说中了,到处都是鲜活的案例。
所谓的病态和反常,与之明显对应的概念是正常和常态。
以前都说同性恋是性变态,后来发现有的人生下来就那样,就不是“变”态了,同时在动物界也普遍有同性性行为,这种事儿就成了常态,至少你在生理上不能再说人家变态。
又有人站出来说,同性恋不行,性的一个最首要的目的是生殖和繁衍,同性恋不能生孩子,明显不合常理。
这是一个明显的对位错误:首先,名曰生殖能力,明显生殖属于一种生理上客观的可能性,而没有一种必然性的生理要求,同时如前所说同性恋在生理上并不对应于病态;其次性不仅仅是一种生理的本能活动,性在人类的关系中赋予了更多的社会、甚至审美价值。
因此同性恋到底是不是常态主要还应将其置入社会关系中,看整个社会对他们的理解和宽容程度。
再说回乱伦一事,首先它在生理上遭到了现代医学的打压,近亲繁殖必然对生命体的健康造成潜在危险,严重的违背物种进化的基本规律;同时乱伦关系是对原有社会关系的冲击和摧毁,用后一种肉体关系来替代前一种更基本和更稳定的亲情关系,是对整个人伦结构的扰乱和威胁。
这可能是小题大做,也可能是在扮演某种卫道士的角色。
虽然我强烈的支持艺术创作的自由,深知它和哲学一样,真切的反应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状况。
但本片的导演假借小清新的风格,利用一个流浪少年的孤独心理历程,拼接上时下流行的情色噱头,满足自己所谓的艺术野心和畸形欲望,令人实在不敢苟同。
寻找到爱了吗?
寻找到答案了么?在影片的结尾主人公莫名其妙的笑什么仅仅是因为又充满了希望,还是别的什么?
动画很有趣,音乐也很不错情节一般,不属于主流少数人的内心状态,很艰难,精神上的生存更加艰难。
于是开始烦躁起来
我不知道该怎样开头,我想最直接的方式应该是“还记得Billy Elliott吗?
”,但是从Billy Elliott造成全球效应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快10年的时间,那个跳着踢踏芭蕾感动世界的男孩早已脱下舞鞋,踏上了他梦想的电影之路,在10年之后,如果我们还用那个瞬间去定义Jamie Bell,那我们就不只错过了他成长路上的风景,而且也完全忽视了他这些年来的努力。
并不是每个童星都要成为麦·考利金,瑞弗·菲尼克斯,或者荒废才华,或者死于青春,也并不是每个童星的光芒都会在一瞬间消失殆尽,他没有过早的投入到好莱坞这个复杂的名利场中,而是由一群关爱他的人一直守护着这颗种子。
他为了让人们不再叫他“Dance Boy”,而是更多的把他看成一个真正的演员,选择了一条更为踏实而艰辛的路,重新定义一个人是很难,虽然到了现在,他还是要在各种访谈中不断的谈起“Billy Elliott”,各种影评人在看到他的新片后还是不停地惊呼“Billy Elliott”长大了,但是只要是一个真正看过他后来主演的几部电影的人,稍微有点理性的人,谁都不会否认,他在那些电影里表现出的爆发力和锋芒是远远超过他们期望和想象的。
有时候,我们并不是无知,而是我们主动放弃了重新定义一个人的能力,我们把旧的观念锁在脑子里,永远隔着一层玻璃去窥探别人,那得出的结论自然而然是荒谬甚至可笑的。
世界对待Jamie Bell远没有他对待电影那样认真的态度,就算提到他后来的发展,更多人也只是停留在他加盟《金刚》和《父辈的旗帜》这两件事上,而且,这两部电影都指向大制作大导演,其实就算我以前认真的看过这两部电影,我也肯定不会记得他的存在,甚至这种印象还没有在Green Day的《Weak Me Up When Sep. Ends》的MV里他的出现来的直接和深刻。
因为在Jamie Bell选择电影的标准上,他首先考虑的是和那些导演或者演员合作,每次他在谈到《金刚》的时候,都会首先说到Peter Jackson是一个多么独立的导演,就算做大片也是用一种Independent Soul,他把这种和优秀导演和演员合作的机会看成一种财富。
但是这两部电影并没有给他带来什么真正的收获,顶多就是在履历表上有这么光辉的一笔罢了,因为这两部电影里他饰演的角色都被或多或少的忽略了,甚至没有性格,没有发光点,《金刚》在刻画主题节奏和场面氛围上是绝对优秀的,但是各个人物的性格就像一个平面,没有棱角没有突出,就连最主要的角色都是这样,那更何况是他那个不起眼的小海员呢,而在和伊斯特伍德合作的《父辈的旗帜》上,他们只给了断断续续10分钟的时间就让他消失了吧。
所以当我们把注意力过多的投入在这些大制作上时,我们能看到的就只是表面而已,那个Ballet Boy在平庸的成长中,他会马上淡出人们的视线......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当我们拨开表面,去真正探究它的内核时,才发现真正闪光的部分其实一直在默默地延伸,他的成长写在了那些独立的,特别的小故事中,那些故事就像是他自己走过的路,我们把这些散落的珠子穿成一条线的时候,他成长的轨迹也就清晰的呈现的我们面前了。
早在他成名后的2002年,他就回到了一个原点,在一部很不起眼的一战恐怖片《Deathwatch》中扮演一位未成年的小士兵,当然,青涩依旧,还是一张没有张开的小脸,有些木讷的神情,甚至在Billy Elliott里的灵气也被雨水和泥土打磨平了,毕竟在他擅长的舞蹈领域他可以用一半激情一半灵气去打动观众,但是当他决意要走上电影这条路时,那种青涩和怯懦是在所难免的,而在2004年的《Undertow》里,他开始尝试饰演有些叛逆和孤僻的男孩形象,虽然这部电影在我看来有些奇怪和平淡,但是在他逐渐开始成熟的脸上显露出了一些端倪,从前半部到处惹是生非的男孩到后来承担起保护弟弟职责的哥哥,他给了我们一个温润的过渡。
而我真正想说的是《我行我素》,这部2005年的小成本黑色喜剧,容纳了雷夫·范恩斯等众多大牌,挑大梁的三位年轻演员中,就包括于同年因《吮拇指的人》获得柏林影帝的卢·泰勒·普奇和《世界大战》中汤姆·克鲁斯儿子的扮演者贾斯汀·查特文,当然,主角是杰米·贝尔,我真正注意到Jamie的就是这部电影,如果说之前他给我的只是那么一个飘渺的印象,那么这部电影是真正让我把他的形象具体化的媒介。
在这部电影里,他扮演的孤僻少年亲眼目睹了自己朋友自杀,但是选择了一种漠视的态度,当他走出朋友家时,只是失神的对死者的母亲说:Goodbye Mrs. Johnson。
开始的冷漠随着一连串事件的交错发生,到后来终于觉醒,Jamie的每一个层次都拿捏得非常精准,在影片末尾一段和开头他朋友自杀前视角相同的蒙太奇出现到女孩打开房门,Jamie的崩溃和爆发,强大的冲击力深深震动了我。
这部电影对于我来说就好像是一个分水岭,在他童星的身份和真正的演员之间划上了一道清晰的界限。
而在拍摄这部电影的时候,他应该只有18岁吧。
在同年拉斯·冯·特里尔作为编剧的《Dear Wendy》里,他收获的不仅是和丹麦两位Dogma 95先导合作的机会,更多的是在他的履历上又添上了这样一个独特的角色,一个给自己的手枪写情书的美国小镇少年,一个Loser,他的欲望,他内心的矛盾,他的固执,他可怜的自尊就在几个眼神中不动声色的展现给了观众,虽然拉斯·冯·特里尔因为害怕坐飞机而从来没有踏上过美国的国土,但是他笔下那种人性的冲突却可能发生在世界上所有的地方,那样的场景布置也就比《狗镇》多了几面墙罢了,国外的评论界因为他一而再再而三的把这种情形搬到美国很是恼火,于是也并没有给这部《亲爱的温迪》多少好脸色,但是说实话,他要讨论的实质真的跟美国有那么大的关系吗?
我想这样惶恐不会是因为特里尔真的穿透了一些人内心包裹的那层薄膜了吧,总之,美国三部曲还有未完成的一章,他的革命还在继续。
当《亲爱的温迪》还在柏林电影节上巡游的时候,Jamie却遇到了他人生中的又一次转折,到现在,我只想说,感谢Dear Wendy,让《年轻的亚当》的导演David Mackenzie注意到了Jamie,感谢《Hallam Foe》,终于给了Jamie Bell一次全聚焦的表演机会,如果没有《Hallam Foe》,对于他来说,还是缺少这么一部实至名归的个人Show,先前他参演的独立电影大部分还是以多线索叙事为主的,下这么大力气围绕一个最中心的人物去叙事的电影在他的履历上这是难得的一回,在他踏入20岁的时候,这个角色给了他又一次飞跃,从14岁成名起他放弃了舞蹈,他发誓不会再以Dance Boy的形象出现在荧屏上,于是我们再也没有看到一个叫Jamie Bell的舞蹈演员,他选择一步一个脚印的成长,用一个电影演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可以说,这些清晰的年份表明了他的努力,到现在为止,他也只不过是22岁而已。
我只能用太精彩了来描述他的这次表演,他虽然年轻,但是擅长的却是极度内心化的表演,流于表面的东西早在他十几岁的时候就冲刷干净了。
Hallam Foe就像是一个为他量身定做的角色,这个处于成熟边缘的男孩自闭,焦虑,他需要一种途径去解脱母亲的死带给他的冲击,也要通过一种途径去找到他成长的突破口,而围绕着他发生的这个故事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童话,整部电影在配乐和光线的运用上都呈现出一种半梦幻半真实的氛围,主角是一个住在树上小木屋里的男孩,由于不善于与外界沟通,他选择把他的仇恨,悲伤放在心里,锁在日记里,他选择用望远镜偷窥别人的世界,当他看到那个和他母亲长的一样的女孩时,他处于愧疚和渴望两种复杂的状态之中,这种一半是恋母一半是渴望被爱的心理状态和路易·马勒的《好奇心》虽说完全不同,但也有着一些相似点,因为《好奇心》里,那个男孩只是在懵懂的状态下走到青春期,他对母亲的爱最后演变成Make Love只是他成长的一种途径,经过这场洗礼,他也就真正的长大了,而Hallam Foe同样,他需要一个途径,经过这场童话般的洗礼,最后他大步走在霓虹灯下,背景虚化,他的笑容逐渐绽放,也说明他跨越了那道心理上的门槛,逐渐走向成熟,只是在前者写实的对比下,Hallam Foe更像是一幅写意的图画。
而导演是希望通过对于Hallam Foe这个男孩自身和周围发生的事物,遭遇的人,更深层的讨论到底什么是真正的爱,人与人之间那种微妙的关系,人如何和自己内心的魔鬼斗争等等这些大范围内的议题。
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迷失感,就像那个他爱的女孩Kate一样,她同样也是一个迷失的灵魂,她四处寻觅不隔夜的爱情,但是说不定她懂得的爱的意义还没有Hallam多。
可以说,Hallam Foe把摄影机完全的对准了Jamie,近景再近景,他的每一个小动作,惊恐的眼神,他原始纯净带着一种不屈服的野性,他画着眼线,偷戴母亲留下的耳环,穿她的裙子,都只是想保留着这份爱在自己周围的感觉,他在钟楼上偷窥女孩时的狂喜,虽然这种窥视带着一些病态,但是你真正看到Jamie的表情和眼神的时候,他流露出来的确是一种最纯粹的渴望,这种渴望与性无关,他只是把自己对爱的渴望通过这种方式宣泄出来,在之前有一场戏是女孩在他面前跳舞并且开始挑逗他,他无法忍受双重情感的煎熬打断了她,当Hallam无法将这种矛盾摆脱掉的时候,Make Love也只是他得到心理满足的方法而已。
最后女孩了解了他的过去,穿上了他母亲的衣服,他顿时泪如雨下,那一晚,他只是轻轻的搂着穿着母亲衣裙的女孩,之后的几分钟是Hallam真正快乐的时候,他的脸上露出了孩子般灿烂的笑脸,Kate依偎着他在屋顶上用望远镜窥视别人的生活。
只是Hallam父亲和继母的到来再一次打破了这种梦幻的美景,他诅咒着继母,只是因为他还是没有放下他心中的怨念,最后继母只留下了一句话:Do you feel like you're f..king Mummy?他画着鬼脸重新披上那个黄鼠狼头的玩具愤然把继母扔到了河里,或许已经不是再对继母的怨恨,而是他需要一次发泄的机会,而他走出河岸后的突然觉醒,也宣告他终于摆脱了这种长久困扰的束缚,未来是什么什么样的,就像Jamie自己说的一样,他相信这个男孩战胜了缠绕自身的恶魔,他会走的很好。
我不知道该怎样描述Hallam Foe这个角色给我的印象,也无法描述Jamie的演出,我只是在他身上看到了一些更加立体的侧面,Hallam Foe的一次宣泄,同样也是Jamie Bell的一次宣泄,如果说这部电影有着一股强大的气流,那这股气流的制造者应该是Jamie Bell,他让我们没有办法把眼睛离开屏幕半秒钟,他让这个男孩变得既可爱又可怜,又极富感染力,他的表演就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们去了解接下来的故事。
而我因为这场表演彻底沦陷。
Jamie并不是一个长相特别出众的演员,甚至不管在什么公共场合,他都登着一双破旧的Converse运动鞋,有些驼背,身材矮小,霍比特人一样的大耳朵,一张永远也长不大的孩子的脸,甚至在人群里都会被淹没,他自身的性格也恰恰是和饰演的众多人物相反的,幽默,随性,开放。
但是当他面对摄影机的时候,那种爆发力却从他瘦弱的体内迸发而出,倾泻给了观众。
其实他早已摆脱了Billy Elliott的束缚,只是世界迟钝到没有意识罢了,在接拍Hallam Foe的时候,他说他终于得到了一个角色让别人叫他Creepy Guy,他觉得这样的称呼也胜于Dance Boy很多倍,这不是Hallam Foe的渴望,而是Jamie Bell的渴望。
这个决意在成长路上流浪的少年,人们更多的选择在身后默默地祝福。
但是或者你也愿意和我一样,尾随他......继续流浪......P.S:如果错过了Hallam Foe的原声,真的是一大损失。
不要再盯着Juno的原声不放了,Hallam Foe是一张比它优秀的多得多的原声唱片,选取Domino厂牌下多位艺人和乐队的作品。
如果让我选择来描述这部电影的三首歌,我想我会选原声里U.N.P.O.L.的Here on My Own,Clinic的If you Can Read Your Mind,当然还有Franz Ferdinand为电影谱写的主题 Hallam Foe Dandeline Blow.....原文出处:http://frengermandy.blogbus.com/logs/17587179.html感谢qlchl上传的原声,呵呵^_^还是拿出来共享吧期望晚点过期http://www.fs2you.com/zh-cn/files/9653dd11-f8bd-11dc-a148-0014221f4662/
一个执着认为继母杀了母亲的人,爱躲在屋顶偷窥。
一上来就给人一种英国电影的味道,又不似猜火车般暗淡,写实的画面风格,男主角的每个动作表情好像都被捕捉到了。
这就是独立电影啊。
音乐棒 这几天一直听 越听越好听演员讨喜 几个主角配角都是喜欢的片子好看可惜整体节奏欠了点 尤其后半部 男一心理转折的地方开始到结束 太快了点 转折的原因过程交代得比较起前半部来说弱了很多也许前面料放重了点 又要扣少年成长的题 后面转折起来就显粗糙仓促了7。
9分
英国的小情调的电影,很有意思阿.轻松愉快,就跟英伦摇滚差不多阿,一样的文化孕育的.其实香港文化也没有学到多少英国的精髓阿.不过香港的大学猛的.孕育是一个很美好的词.哈兰就像树上的男爵一样,哈哈,特别,精灵.他的狼皮帽子,然后的道具.哦,我喜欢.一个人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了的怀疑,然后他知道了真相.残酷,赤裸裸的.生活也许,它是你的,才叫生活.你都不在拥有它了,也就没有资格谈论他了。
相对于哈兰的母亲我是同情的,爱情最后也许就是歇斯底里的,哦,真相就是哈兰德父亲没有去挽救。
哈哈,生活就是如此。
生命就是如此。
谁也说不上什么的。
爱情,我觉得在他父亲那里狗屁也不值吧。
歇斯底里的胜利。
哈兰因为母亲的去世,变的不爱与外界交往,于是他的父亲帮他建了一座树上的房子,他就用来观察别人的生活,偷窥别人的生活。
由于哈兰与继母的矛盾激化,他出逃了。
他在城市的屋顶上流连的时候,他看到长得很像他妈妈的女子,于是他们邂逅了,于是他也偷窥了凯特的生活。
凯特是别人的情妇哈。
然后他在钟楼的后面偷看他的凯特。
他们也相爱了。
我觉得英国人比美国人有意思阿。
哦 我的神阿。
那个赤裸身体的招供。
那个同床就表示上了凯特阿。
我喜欢哈兰德帅气,忧郁,阳光,坚持。
哈兰弄明白他母亲死亡的真相的时候,他回去找凯特的时候,凯特却有新的情人阿。
我觉得这一点悲情的恰到好处。
结尾的哈兰的特写很不错,远处模糊的五彩的灯光。
他浅浅的微笑,他才十八岁的生命。
嘿嘿,何其的漫长。
也许我只能用漫长形容。
喜欢流浪这个词才选的电影。
其实呢电影的另一个名字是,偷窥迷情。
哈哈。
好帅的小帅哥阿,貌似是美国人阿。
凯特有点莱温斯基的感觉,脸更圆。
英国人穿风衣很好看啊,个子高。
哈兰上上下下,有如平地很有意思。
喜欢他的精神状态,认真,游离。
建筑也很不错哦。
我不知道是什么风格阿,国内最近是猛学。
不过电影里是大规模的,满天压过来是一个风格的建筑,那种浅褐色的砖的建筑,上海也有些得,英国的风格吧。
以前公司好像也喜欢用砖红来表现,也许是偏黄褐的颜色阿。
音乐也很不错啊。
也许是OASISI的哦。
英伦摇滚哈。
写完了。
好自由啊。
哈哈
这名字让人神往。唉,我老了,不再为青春之类的东东感冒。每一步都能猜到剧情发展的电影不是好电影,嗯!
窥探人心
其实。。。。很青春残酷物语。。。。
一般
来是10年前的Billy Elliot,很帅。Billy和Hallam都在成长,而成长需要过程,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这类型的电影在我的记忆中已经发霉了
英伦之声。4星半以示推荐诚意。
这文艺的名字看得我心悸!先把美好的ost说在前面。第一个镜头就是偷窥!我擦勒,我想我终于看了一回变态电影了!结果我错了……变态还是有一点的,但更多的是一个青春期少年的偏执,是沉浸在丧母悲痛中的迷茫。人不能要求别人按自己的方式生活,更不能要求别人体会自己的感情。片子虽然略显黑暗,但都有适时的背景乐出来缓和。就如同每一种生活都会走出荒芜,走进驯服中那样。
摄像和音乐都不错!
什么玩意
同样是青春,差距不是一般的大~音乐很赞
成长
他在林间的树屋和爱丁堡的大钟里生活并窥视,他飞檐走壁开锁入室,他满腔爱恨他满腹心结,他恋母他变态他疯狂,他“才是正常的少年”。
大失所望
看的很少的 当时有状态 于是 就再也不想看那电影 不舒服我不再喜欢这种长相的男生了 不再 再也不
他后母那招够狠的!!!!强烈的偷窥欲
矫情
过火,好看
他长大了依然会演好片子 推荐电影原声
@2024-06-02 17:3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