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一说值得肯定的方面,就是这部剧的选题非常好,是个好题材,展现的是以前很少被宣传关注的我党另一条秘密战线(交通线)上的斗争。
但是,平心而论,该剧拍得却不怎么样,并不是用生动的情节、演员传神的表演来表现和凝炼主题,却充斥了浓浓的旁白、以及剧中人过多的直白的台词。
尤其是演员的演技水平,可以说是同质化严重。
正面的我方交通员,无论各人的文化程度高低、行业特点各异,在剧中全是一副正能量满满的高大上的形象,甚至就连他们所说的话,也都充溢着文化味,文绉绉的、革命理论色彩浓烈。
这就很不符合那个时代的“泥腿子”革命的特点了。
最典型的是主角潘雨青的饰演者,虽然职业是个船老大,但是说话却一腔浓浓的文人味道,而且理论功底很深的样子,站位非常高。
给人的感觉就是完全没有摆脱《觉醒年代》里李大钊的形象特征。
这就不太符合人物真实色彩了。
其实,可以跟《潜伏》做个对比。
同样是宣扬正能量的革命剧,看看《潜伏》那里面的老戏骨的表演,分寸的拿捏、表情的演示,真得非常到位,越看越耐琢磨。
这大概就是它热播多年一直不衰的原因吧。
侦缉队通过陈旧档案发现周成没死。
难道当时算是买通天了,居然会留下这不是问题的问题的档案空白?
收买县长团长都行,收买一个档案管理员很难吗?
随便动动笔就可以文书制造被杀,为什么会留白??
不懂?
还是疏忽?
而且要做,就做全套,制造火灾,一把烧掉档案室也不是难事吧?
为什么会留下这轻而易举又容易被人抓住把柄?
或者是不懂档案管理的作用和重要?
但失散起义的都留下了入党誓词做证,救人者还是文人不懂?
想不通!
之少剧本应该交代这个梗………留考??
讲述客家人革命道路的艰辛,客家人不亏是几千年来都是力揽狂潮的角色,孙中山先生客家人推到了封建王朝,太平天国也是客家人,反正每一次革命都能看到客家人,天下安定后客家人又四处散去,听说客家人全球有一亿多人,有祖训精忠报国 爱国爱家,很心酸的革命历史,特别是大埔县红色苏区如果没有这些客家人保护重要人物跟海外华侨支援那么真的历史就不同了。
毕竟客家人是国内华侨最多的种族而且非常爱国,洋装穿在身我心中国心。
还有一部电影也是大埔县拍的三河坝战役《建军大业》。
故事全部都是真实事件拍摄并非虚构,绝命使命里面的所有事情都是真实存在的,因为我爷爷活着的时候跟我说过。
好剧值得推荐!
从拍摄到制作再到播出,每一个人都用心去完成!
真实的故事真实的感动!
如果没有这些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辈和无名英雄们!
我们绝对没有现在的幸福生活!
不能忘记这一段历史,不能忘记这些无名英雄!。
客家人为革命事业做出的贡献也是不可缺少的!。
《绝密使命》中大埔茶阳-青溪-伯公凹这红色交通线,不但护送大量物资到中央苏区,还护送周恩来(当时用笔名伍豪)、任弼时、项英、叶剑英、刘伯承、李富春、聂荣臻、李克农等一大批党政军要人物和一名外国人,共有200多位中共领导干部经由这条交通线进入中央苏区。
伯公凹“一门七忠烈”就是电视剧的原型,向革命前辈们致敬!
这部剧,总体风格很朴实、很真实、题材独特,值得追看。
故事紧凑,化妆服装很有年代感,是一部讴歌隐蔽战线上“交通员”的历史正剧!
佩服那个时代的人吃苦耐劳勇于担当不怕牺牲的精神。
很好奇,交通员是怎样的在敌人严密封锁下把物资送到苏区,为他们的聪明机智勇敢顽强点赞!
小人物大格局、小站点大风云、小故事大智慧。
4月14日下午,由福建省广播电视局申报立项,中央电视台、浙江华策影视股份有限公司、厦门万胜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广东广播电视台出品,首度揭秘展现中央红色交通线使命与贡献的近代革命历史剧《绝密使命》在京举办了媒体看片会,总监制张晓东、制片人张敏、导演白涛携主演张桐、牟星、寒青、刘梦珂、侯祥玲、文馨出席,并分享了该剧幕后创作故事。
独特的题材、隐秘的故事、实力的班底、精良的制作让《绝密使命》有别于其他建党百年献礼剧,赢得现场媒体一致好评。
该剧将于近期登陆CCTV-1黄金档,腾讯视频全网独播。
《绝密使命》由赵依芳、王胜洪、吕建楚、蔡伏青、曾祥辉担任出品人,袁锦贵担任总策划,张晓东担任总制片人,张敏担任制片人,武林担任执行制片人,钱林森编剧,白涛执导,张桐、应昊茗、牟星领衔主演,贾宏伟、侯煜、施羽、刘梦珂、刘卫华、刘芳毓、王岗等主演,李易祥、郑国霖、侯祥玲、孙洪涛、寒青、文馨、刘惠等特别出演,讲述了红色交通员们忠于职守、前赴后继、勇于献身的感人故事,展现了这条“摧不垮、打不烂的地下航线”上熠熠生辉的忠诚精神。
媒体看片会上,《绝密使命》1小时的片花从中央红色交通线的起源讲起,以潘雨青、邹叔宝为代表的交通员们在刀尖上行走,从情报的传递到重要物资、人物的护送,他们的一次次任务险象环生,惊心动魄。
穿行在中央红色交通线上的交通员们在血与火中不断淬炼,在困难中前行,他们的坚定信仰和牺牲奉献令人感动落泪。
看片会现场,该剧总制片人张晓东表示,唱响“主旋律”,传承红色精神是文艺和宣传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华策影视出品的《绝密使命》既是献礼党的百年诞辰,对党的真诚祝福,同时也生动践行了‘创作党史题材的文艺作品’重要指示,积极响应了‘发挥影视作品在党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这一伟大号召”。
制片人张敏介绍《绝密使命》90%为实地取景,两个组跨省拍摄,整部剧大概用了1500个特效镜头,“面对种种困难,我们都有勇气克服难关,剧组所有人都怀着对交通员们的敬意在工作。
作为一位80后制片人,拍这部剧让我深入了解了中央红色交通线这段历史和这群可爱可敬、充满信仰和忠诚精神的革命英雄,创作这个题材对我来说收获和成长历练非常大”。
该剧导演白涛也分享了拍摄经历,表示这部剧在拍摄前,做了大量的前期调研,准备工作做得非常细致、充分。
演员张桐直言拍《绝密使命》让他切身感受到了齐心协力的力量,“道具、服化、场景、演员表演以及戏剧矛盾的建立,我全程看在眼里,能真切地感受到这部剧的匠心和诚意”。
演员牟星回顾拍摄感慨颇多。
她表示通过实地拍摄,重走了很多当年的交通线。
虽然条件艰苦,但拍这部剧让她切身感受到当年交通员的艰辛和了不起,这些战斗在隐秘战线上的革命英雄值得我们敬仰铭记。
首次揭秘红色交通线 讴歌革命英雄不同于其他宏大叙事,聚焦党史大事件、大人物的建党百年献礼剧,《绝密使命》另辟蹊径,首次聚焦鲜为人知的中央红色交通线,讲述了交通员在长达3000公里的红色交通线上输送物资、传送情报、护送干部的故事,讴歌了潘雨青、邹叔宝等无名英雄,用“忠诚”和“信仰”再现了当年红色交通员们在白色恐怖的环境下遇险不退、遇难不避、遇死不畏、机智勇敢的战斗场景,讴歌了交通员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中央红色交通线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了加强中共中央机关与湘鄂赣、鄂豫皖和闽粤赣等革命根据地的联络而建立的长江线、北方线和南方线等3条主要秘密交通线。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南方线这条交通线,它是由党中央所在地上海出发,途经香港、汕头、大埔、永定、长汀,最后到达苏维埃临时中央所在地瑞金。
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这条交通线虽经中央苏区多次残酷的反“围剿”战争,但始终保持安全畅通,被誉为“中央红色交通线”,是苏维埃的血脉、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
此外,《绝密使命》也不同于以往谍战剧,而是聚焦另一隐秘战场,填补了“秘密交通线”的荧屏空白。
该剧开篇就以六名青年干部半途牺牲的紧急事件,引出了党中央要建立独立交通网,打通上海经香港、汕头到闽西直达瑞金中央苏区绝密交通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传递情报、输送物资、护送干部的交通线工作,保密重于生命,责任重于泰山。
剧中潘雨青等交通员的生活要社会化、大众化,衣食住行都要有“保护色”。
交通员在复杂环境下以各种隐秘身份与敌人斗智斗勇,忠于职守、前赴后继、勇于献身,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绝密使命》对人物角色做了一些艺术虚构,但这些主要角色都有真实的人物原型,剧中的很多交通员以及护送的领导干部,也都是共产党员。
比如,史实中的中央红色交通线交通员有蔡雨青、邱辉如、孙世阶、余良晋等,中央红色交通线护送的领导干部有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叶剑英等。
制片人张敏表示,“该剧在尊重革命史实、英雄人物个性特征基础上,用心用情用功讲好中央红色交通线这段鲜为人知的故事,践行了‘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党史学习教育讲话精神”。
认真回顾走过的路,不能忘记来时的路,继续走好前行的路,坚决听党话,跟党走,《绝密使命》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激励全国人民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砥砺前行。
“三绝”收官作 小站风云诠释忠诚信仰《绝命后卫师》《绝境铸剑》《绝密使命》聚焦同一地域、同一历史时期,却各有角度,开创了中国电视剧史上的红色剧系列。
不同以“牺牲”为主题的《绝命后卫师》,以“信仰”为主题的《绝境铸剑》,“三绝”收官之作——《绝密使命》的核心主题则是“忠诚”。
剧中的这条交通线连接着上海党中央与中央苏区两大战斗核心,横越沪、港、汕,绵延闽粤赣3省高山密林,蜿蜒长达数千公里,要突破敌人的重重关卡,穿越赤白交界地区的层层封锁线,闯过国民党侦缉队的盘查和暗哨的追踪,避开反动民团的袭击,严防叛徒的出卖和破坏,困难重重。
但剧中以潘雨青为代表的隐姓埋名,乔装身份的我党交通员都是自觉、自愿投身到绝密交通线上的隐秘斗争,默默严格执行各种危险艰巨的任务。
该剧编剧钱林森表示在1300多个日日夜夜里,中央红色交通线护送了200多位中央领导人和党的重要干部安全到达苏区,采购运送了 6000多担物资,为上海党中央与中央苏区之间转运了大量我党我军重要文件和重要情报。
一批批交通员为此历尽千辛,甚至付出宝贵的生命。
他说:“这条秘密交通线上的交通员历经血与火的生死考验,没有一个贪生怕死,想发财,没有一个叛变,更没有一个畏难,放弃任务。
他们用行动诠释了对党的忠诚和坚定信仰,用生命走出了一条路,一条中国共产党走向胜利的路。
”国脉命运,绝处逢生。
披肝沥胆,不辱使命。
该剧片花中,潘雨青(张桐 饰)肩负重要任务,在刀尖上行走;邹叔宝(应昊茗 饰)用打石膏的伤臂运送苏区党委转给党中央的党费,银元与血肉粘连,令人泪目。
革命肯留血,生死寻常事。
这是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革命信仰。
潘雨青说:“选择这条路再出发,我们只知道出发点,却不知有没有归途。
”邹叔宝坚定地说:“我是个走夜路的人,但是过了这段黑暗,都会面向光明。
”实力团队出新作 张桐连演“绝”剧成看点《绝密使命》是“绝”字系列剧的收官篇。
《绝命后卫师》获得“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金鹰奖”,《绝境铸剑》也斩获“飞天奖”优秀电视剧奖,反响热烈。
值得一提的是,三部“绝”字剧都由袁锦贵担任总策划,钱林森编剧。
此次是袁锦贵、钱林森的第三度合作,并首次携手最擅长拍年代戏的著名导演白涛,强强联手,精心打造的《绝密使命》能否再创辉煌?
值得期待。
演员方面,“飞天奖优秀男演员”张桐再度出演《绝密使命》男一号。
同一个演员连续主演三部“绝”字剧,绝无仅有。
剧中,张桐饰演的大埔青溪中站站长潘雨青,尽显英雄本色,一次次在刀尖上行走,顺利完成了组织交予的艰巨任务,堪称一名头脑冷静,富有杰出组织领导力的优秀交通员。
谈到角色,张桐形容他饰演的潘雨青有三层张力,在三层的矛盾挤压之下,观众可能看到的是多面的潘雨青,既柔情又心细,既睿智又勇猛。
“我希望观众能像剥洋葱一样去分析潘雨青,看看哪一个层面才是真实的他。
”此外,青年演员应昊茗首次主演革命历史剧,在剧中饰演伯公凹交通小站站长邹叔宝,将与潘雨青并肩战斗,用热血和生命守护红色交通线。
实力演员牟星在剧中与应昊茗饰演夫妻,两人的革命情感将是该剧一大看点。
而贾宏伟、李易祥、侯祥玲、郑国霖、侯煜、寒青、施羽、王岗、刘卫华、刘惠等众多实力演员的倾力加盟,更为该剧增添多重看点,令人期待。
“谁是我们的敌人?
谁是我们的朋友?
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这是毛泽东著名文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开篇第一句话,论述的是革命同志在错综复杂的旧中国如何进行革命斗争,哪些阶级需要团结、哪些阶级需要斗争,简单地讲,就是要让我们的人多起来、敌人少起来。
这篇文章发表于1925年底,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理论基础,为各条战线的斗争起到高屋建瓴的点题效用,交通站线当然是题中应有之列,交通线的秘密使命便是在在实践中活学活用革命的朋友与敌人的重要课题。
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背叛大革命。
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宏论,领导秋收起义后的部队武装割据井冈山,成立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与此同时,周恩来等人在上海领导着中共中央。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多次对中央苏区进行疯狂围剿,但在苏区与上海之间,始终保持着有效交通,这条源源不断地往苏区输送情报、紧缺物资、重要人员的红色交通线,便是钱林森编剧、白涛导演的《绝密使命》的“主角”。
《绝密使命》是第一部正面、全景式展现中央红色交通线的正剧,采取散点透视的艺术表现形式,全面真实地再现了那个火热的革命年代,生动鲜活地刻画了一批内心热切外部冷静,矢志不渝忠诚于我党的交通员们。
为取得交通站线的胜利,必须针尖对麦芒,与敌人斗智斗勇,在表面上交通员们以生活为底色,都是有着各种身份作为掩护的普通人,比如张桐饰演的潘雨青、应昊茗饰演的邹叔宝(曾化名周成)、牟星饰演的赖西诺等人,都有着公开的社会职业,潘雨青作为船老大,“江湖人”天然具有交通员的便利条件,而邹叔宝的纸作坊老板、赖西诺的大家闺秀身份亦属“大隐隐于市”,方便在当地开展隐秘工作。
除此之外,故事还塑造了较为“另类”的交通线上的领导干部,他曾经是上级,为了工作需要,可以成为下级,在新的岗位上发挥新的作用,卢清泉便是如此。
一切从实际工作需要出发,为了能够顺理成章回到家中,卢清泉故意在商社账目上做手脚借以辞职,到了自己祖传的小店,他的老父亲显然是个超级人精,老人家也看明白了儿子和他的同行者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而战,欣然相助。
这些交通员们的心中都有一股力量,那就是理想。
理想是什么,那就是实现《觉醒年代》的愿景,让广大受苦受难的老百姓能够当家做主过上好日子。
随着敌我斗争形势的白热化,这条上海至香港、转汕头、潮安、大埔、永定、长汀至中央苏区的绝密交通线逐步成为最重要的一条“红色血脉”,从上海转移的重要人物都需要从中跋涉。
在这条危机四伏的交通线上,乔装护送那些从上海往苏区转移的青年干部(学生气十足)、上海党中央重要领导的任务十分艰巨,潘雨青、邹叔宝和他们的上级、战友、亲属(革命的同情者和同路人),为这些人员设置了全新的、符合他们路线的新身份,有惊无险地通过了龙潭虎穴,顺利抵达苏区。
目前播出的剧集中重点突出了代号为“大表哥”的军事高层领导,他同交通员们辗转于多个交通站的危险历程,惊险万分,引人入胜。
剧中,在各级交通站点的配合下,“大表哥”所设的身份履历起到了重要作用,他有惊无险地从侦缉队吕站长所布下的罗网中脱身,并在潘雨青的努力争取和巧妙安排下,顺利应对敌人的盘查往下一站转移,最终在历经艰险磨难后安全达到中央苏区。
交通员们用智慧与勇气战胜了强于自身百倍千倍的敌人,顺利完成了党组织交给他们的绝密使命。
永不熄灭的伯公灯是高度象征光明之物,邹叔宝深情地向赖西诺倾诉:“我是个走夜路的人,过了这段黑暗,我会面向光明。
”革命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而凝结而成的,革命是由一代代无畏的革命者而连续而成的,革命是由全中国无数的村落和社区团结而成的。
革命从来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革命是深深发源于、扎根于人民之中的伟大事业。
交通员是暗夜的光明行者,每一滴血都为信念燃烧,就为着阳光把大地普照。
剧中邹叔宝去了苏区,还有赖西诺和孩子在等他,现实中邹作仁烈士在给苏区送物资的路上就惨死了,我看了文章大概1933就牺牲了,而且他们家族真的前赴后继,邹端仁,邹春仁,邹佛仁一共有13个人,都没活到,都被虐杀,满门忠烈,太不容易了,电视剧还是简化了历史的残忍,让邹叔宝他们去了苏区,没有惨死,还有曹瑞英最后是不是他放的潘雨青
好剧!
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红旗是无数先烈的鲜血染红的。
真正看这部剧,一定要了解那段历史:党中央在上海,是大脑,苏区在闽赣,是躯干,交通线是联系大脑与躯干的血脉!
在那个白色恐怖的年代,共产党员们对信仰的忠诚让人感动!
只有起点,不知道有没有终点,但他们前赴后继,抛家舍业。
评论区有人说“交通员们一个个肝阳上亢似的”,这是没有信仰的人的描述。
每个人在入党宣誓时都是热血沸腾,这是不是“肝阳上亢”,每个中国人看到升国旗奏国歌热血沸腾,这是不是“肝阳上亢”!
#76th Cannes 导演双周# 8.5/10 极其强大的情感洪流,萧瑟荒芜的广袤土地孕生若即若离的依连关系,在每一次凝视下冲发,刻印在孤独的内外隔阂间。@14th BJIFF
北影节英嘉
不懂评论说的什么“故事”“叙事”,好震惊,这种弥漫出荧幕的张力与情绪竟然无法被感知。无言的隐隐对抗的相互厌弃又牵挂的父女关系,女儿反复追问的未来,被甩在时间外的村子与放电影的游牧民族,揍人也被人揍的男人,那么想去的海边原来是为了撒下妈妈的骨灰,一夜的放纵与回归……草原上飙车带起沙尘的镜头太酷了,那瞬间觉得幸好我有来看
#BJIFF14 英嘉(🐳💗)
11th@14th bjiff@北京坊。俄罗斯公路片。中间放电影认识骑摩托车男孩那段睡着了一会儿。颗粒度很高的真电影,像是我猜测的白内障患者眼中的世界,模模糊糊枯黄灰蓝的调子。风景美。海边气象观测站和退潮死鱼画面对我来说是种奇观了,盯着画面仔细地看想把它们深深印在脑中。出现的三个女人加摩托车男孩的背部都很美,薄薄的脂肪加标致的肩胛骨。中间看男主轮廓隐约跟普丁一个模子嘛,又走神想了一下欧亚大陆最标致的元长相在中心而中心是哪里这个问题,从中心往四周人们五官和轮廓脸型都开始逐渐变化。警察打人那段不喜欢,似乎在自我强化野蛮性和非文明性。男主好有魅力。为啥父女俩不多说点话呢。最后字幕出现了摩尔曼斯克,似乎是拍摄于那里。
终究我还是不适合看这种过于平缓意识流虽充斥氛围意境但故事性缺失的片子,虽然vanlife是我很感兴趣的题材,但毕竟看无依之地的时候我也睡着了!
#BJIFF 2024#❌就算让我边看边睡我都不愿意……
BIFF14。感觉导演在安哲、塔可夫斯基和特吕弗里腌了七天七夜。虽然只呈现了一种凝滞的状态,但胜在动作完整情绪饱满,还是很好看的。
摄影机运动和色调感觉就像是在看基氏,摄影太棒了,时不时响起的惊悚配乐很creep。hooker,街边卖书的老大爷,义无反顾追女孩的少年,气象站的中年女人,冲动离家的女孩,沉默的父亲,好像全片没有一个人笑过呀
【C+】一脉相承的俄罗斯电影,这里有空落的地貌观察与萧瑟的寒意,有沉稳的全景镜头与推进节奏,也有在特写中近乎一言不发而渗透出的情感,像是新导演对大师衣钵的承继,虽不能称得上十分的“言之有物”,但依然饱含引而不发的“冲动”。
3.5
画面很美,车在树林里穿梭的那段很想录下来反复观看了
电影是好的,但不能在蹦完迪的第二天看。
片中对女孩困境的描写非常隐忍克制 以此呼应着她无处抒发的隐秘的内心状态 只在不经意间的几处笔墨交代了情况 发现来月经的不知所措 独自去商场选择内衣犹豫不决最终放弃 面对身体发育和母亲角色的缺失 无法同麻木独断的父亲敞开心扉 也无法摆脱终日在逼仄车内的二人生活 在凛冽荒芜的土地上流浪 如风车旋转 没有终点
大师级别的摄影和留白,但长镜头过多,节奏过慢,配乐过少,我没睡着只是因为电影院太安静了很害怕全场只听见我打呼噜🥲
第四部,没让我冲起来
很美的摄影。旁边的姐姐打呼噜了
胶片颜色好好看,女生好好看,到最后一幕猛地想起开头那句“这里的水不干净”…啊…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话少,喜欢。
#2024北京 亚洲首映3.5
昏昏欲睡,场景萧瑟,和寒冷潮湿的、无处投放的情感。故事性实在是没有,运镜手法也有点复古,所以会有点晕,睡了半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