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的极地题材惊悚片,开场20分钟后对凯特的定位有了大致了解,所以不再抱什么指望、对情节逻辑有多大的推敲余地也不是考虑的重点了,基本上观影的乐趣都集中在暴风雪的环绕音效及令人怀念的类似于3DMark06雪地测试中出现过的场景中……于是乎,又消磨了1个多小时。
有时候,看电影不一定非得挑6、7分以上的,找到一点小趣味,也是看电影的乐趣之一嘛!
别太为难自己,特别是这种帅哥美女型的所谓惊悚片,对于平时看重的一些表现手法,还是不要太在意,别要求太高了,呵呵
极光很美,这是看完电影后最为直接的感觉。
影片里甚为有爱的两位帅哥演员都没能挽救毫无深意的剧情,真是难为一众人等在狂风暴雪里的倾情演出。
Gab和Alex最近都在演电视剧,以现在的眼光回头看他们当年的片子,真是感慨颇多。
好吧,俺其实就是为了他们俩才翻出这个当年就号称烂片的片子来看的。
一件南极站发生的杀人案件,一个孤独的老人一时的贪念,让我想起初中时代看的一部电影《昏迷》,却远远没有拍出那样的水准。
悬疑之局设得不好,解得更糟,事情的经过交代得不清不楚,无法自圆其说;动机是交待了,但停留在一个很浅的层面上;一句话,这部电影实在没什么说的,除了凯特•贝金赛尔饰演的女主角。
他以背影出现,走过狭长弯曲的廊道,摄像机跟着他,跟了很久,只能看到厚重宽大中性的外套加上帽子,不知道导演想表达什么,让观众感受南极站的枯燥单一?
啪的一个转身,一个耀眼的火花,居然是个“她”,好一个漂亮的气质美女,让人目不转睛……导演让美女勇猛无比,还要残酷到让她断指,以此来折磨观众柔软的心……考验我们可以承受的底线。
反派的眉宇间有点邪,从一出场就让我有说不出的熟悉,虽然我知道我熟悉的是另一个人——知道影片结束才想起:台湾的演员林瑞阳。
凯特魅力不减当年啊更加成熟了就南极科学考察站那么一点地方,怎么抓个人那么费劲呢实在是无聊的片子,凯特沐浴那段还行,其他可以忽略了
只看了四十分钟就忍无可忍的关了。
一部片子,如果在四十分钟还没有让我找到点节奏或者有什么小火花晃下眼,真的没必要忍耐下去了……几个让我纠结的问题:1、女主开门冻伤了手,天晓得为什么使劲开门的手是左手而不是右手,为了以后握枪方便吗?
左撇子右撇子想怎么就怎么。
-65度的冻伤是这种表现为二级冻伤样子?
手粘门上了竟然能那么容易就拿下来?
2、女主去调查一凶案,明明有枪,却不带着,或者我没看仔细,带着了,但是却被一冰锤怪人吓得根本拔枪不能?
3、总算有一男性帮手了,掏枪指着人家,结果连证件都不用出示就信任的放下了枪,然后大家一起断案?
4、发生凶杀,执行官女猪就自己在处理啊处理啊,也不跟上级部门招呼一下,FBI派个人来也不提前通知一声负责人。
5、死了个东方站的人,东方站竟然没有派出个负责人参与?
南北极似乎不属于某个国家吧,但是美国把事情管全了,难道已经预见到凶手是美国人了?
6、雪盲雪盲说了半天雪盲,从第一次开飞机开始就没见到一个人戴着眼镜,敢情是雪地里走路用戴眼镜,天上飞就不用了?
7、作为某一年去南北两极两个月的教授的朋友,极地什么时候这么没秩序了?
我是说设施及通讯之类的。
好吧,这是艺术,高于生活的艺术,只是我………………忍无可忍啊……于是牢骚一下,给想看场好电影的豆油们提个醒。
以后一定要先看豆瓣评分再去招呼电影。
虽然是改编自Frank Miller的漫画,却完全没有漫画味道,而是一部用极地包装的SLASHER电影。
但这可不是十三号星期五、月光光心慌慌、尖声尖叫之类的防寒服版,而是扎扎实实地拍出了极地的特色,暴风雪里防止迷路的铁链、冻伤、履带式雪地车、片头的航拍南极、片尾的极光秀……反正让俺看起来觉得很新鲜。
这片子好到让我觉得已经超出了小本恐怖片的层次,上升到近年最佳惊悚片之一。
回来一翻豆瓣,导演是《旗鱼行动》的那个家伙,诡异地六七年没拍戏,重出江湖,功夫还在,特别是卖弄性感的本领。
影片开头把大美女贝金赛从防寒服状态一路剥到只剩小裤裤,哎呀呀,你说她三十几岁人身材怎么能保持得那么好(而且还让她回头看镜头证明不是替身哦)这一个镜头立刻就让俺觉得十块大洋没有白花,剩下的全部都是赠品。
更正下哈,我弄错了,漫画不是Frank MIller的,是 Greg Rucka(写) 和Steve Lieber(画)
这片子中的悬疑很扯有的悬疑到最后让人忍不住一拍大腿,恍然大悟。
有的悬疑到最后让人忍不住一跺脚丫,麻了隔壁,原来被玩了猫腻。
虽然本片的一切都那么的平庸,但是不可否认,这部俗套的作品很适合消遣时候观看,节奏缓慢,唯一能提神的就是动作戏。
凯特有魄力,虽然青春已逝,身材却不减当年,小露一下以振奋观众看片的热情,不错,漂亮。
这是部为数不多的,故事完整的发生在南极洲的电影。
南极是个我们看似熟悉实则陌生的地方,于是这个地点的要素成为影片重要卖点,结果看来不太成功,这个老套的故事就算发生在火星也很平庸!
说真的,选择看这部电影,实在是源于人类有生俱来的猎奇心理。
因为这是一部众口一声的大烂片。
我实在是想看一看这部由大美女Kate Beckinsale主演的电影究竟会烂到什么地步,结果确实没有让我失望,这确实是一部烂到一定高度的电影。
电影开头,就是我们的大美女Kate Beckinsale一段沐浴戏,(还是美国电影中典型的被屏蔽的裸戏),让人感到导演对自己这部作品的不自信,需要用这样无聊的噱头吸引观众看下去。
但之后整个观影过程实在和Beckinsale在电影中的一句台词非常”契合”,“我现在的心情非常沮丧”。
导演在电影中不厌其烦的大量铺陈南极的美丽雪景,OK,确实拍得很美,但看多了难免生厌。
所谓山珍海味吃多了必然无味。
、但最关键的是,这是一部悬疑片,不是一部风光片!
导演居然连叙事主次都没有分清,真不知道他怎么想的。
说到悬疑片,本人愚笨,却酷爱看推理小说,但几乎从来没有通过作者给予的线索,经过逻辑,推理出罪案的凶手。
但我几乎从电影中那个Dr. John Fury一出现,就认定他为凶手,因为虽然导演在电影中“恶意”的用摄影机分别对三位男主演做脸部特写,但你总该跟电影开头那场50多年前的飞机枪战戏联系上吧!
有资格(年龄)在50多年前杀人的就只有这个人了吧!
一部悬疑片,打从一开始,就失去了悬疑的气氛,那实在是太失败了。
最令我咬牙切齿的是,导演似乎喜欢随意铺陈和剧情无关的线索,一,导演不断地强调“雪盲症”在电影中的重要作用,不仅片名即此,还在电影台词中不断提醒观众。
但纵观全片,Beckinsale只是在和坏人打斗时被鹅毛大雪暂时性的迷住眼睛,但拜托,这不是“雪盲症”!
(现摘录维基百科中的“雪盲症”词条,“雪盲症是一种由于眼睛视网膜受到强光刺激引起暂时性失明的一种症状。
雪地对日光的反射率极高,可达到将近95%,直视雪地正如同直视阳光,由于这种症状常在登高山、雪地和极地探险者上发生,因此称作雪盲症。
”)二,导演设计了一个女主角杀死自己搭档,为此感到内疚不已的情节,但最后观众发觉,这与电影主线也是毫不关联,观众又被导演玩了一把。
看完此片,感觉导演对电影最后是不是能在艺术和票房上取得成功不感兴趣,他感兴趣的是,通过这部电影,尽情的耍弄观众,最后在摄影机背后窃笑,“逗你玩!
”。
很难想象,本片也是根据漫画改编的电影,除了凯特·贝金赛尔回忆杀死拍档,拍档从高楼坠下那一个镜头之外,没有任何镜头能够表明本片和漫画改编电影有什么关系,本片由《剑鱼行动》的多米尼克·塞纳执导,凯特·贝金赛尔和盖布瑞·马赫特两位帅哥美女领衔主演,阵容基本上还是不错的,其实剧情上也没有大的问题,只是一切都只是平凡的水准,悬念,动作设计,人物关系,台词都是如此,一部无创新亦无大过的影片。。。
影片有两大亮点,其一自然是南极那美丽奇特的风光,不过这类镜头实在是太少,太不全面了,不过那点到为止的南极光已经很让人心神荡漾了,亮点之二是凯特·贝金赛尔那性感的身材,在这样一部南极片里,多米尼克·塞纳居然安排凯特·贝金赛尔开场就来了一段精彩的沐浴戏,虽然露的不多,但其完美的身材已经完美展示出来了,这一场应该完全就是为了票房而拍摄的。。。
中英字幕版下载地址http://www.dygod.net/html/gndy/dyzz/20100108/23887.html
Kate Beckinsale 太美了
Kate Beckinsale 好美啊!
逻辑混乱无比,不过本来这片子一开始犹如漏气的气球般疲软不已,最后漏光罢了。
原来是在加拿大曼尼托巴(Manitoba)取景拍摄,据知当地气温有时比南极还要低。。想想也不可能真去南极,不过还是佩服一下美丽的贝金赛尔这么不怕冷。
除了把地点换成了南极,其余的情节全都是异常庸俗糟烂的套路。台词也超级水。。。
KATE的冷艳 很配合南极的天气
就只有凯特的好身材可看了。
烂片!
就想看看Kate Beckinsale
看预告还行。。看完觉得真没劲。。
看在贝金赛尔份上,就不打一星了。
哈利大叔不是混蛋,哈哈,凯特很酷啊,这片就是靠演员撑起的啊。。剧情弱得一逼。。
没觉得很难看,还挺紧张刺激的~ 男女主角太美型了!3
无聊 浪费女神的好身材
此片最大的看点还是女主角凯特·贝金赛尔。从《珍珠港》开始展露身段,再到《黑夜传说》里紧身皮衣完爆眼球。这个有着天使的面孔,魔鬼的身材英伦大美女以不加挑逗的姿态成功俘获的众多猎奇者。
南极风光很漂亮,都勾起我想旅游的欲望了。虽然一开始猜中结局,但还是喜欢看下去。去南极,记得出门要挂在绳子上,带手套,否则很容易被风吹跑或手冻掉。冻伤很可怕。
豆瓣的评分为什么这么低?至少有白色荒漠的南极、养眼的美女!故事背景发生在南极,一个与普通世界迥然不同的地域,再简单的杀人案件也会变得神秘莫测,故事性不错!
傻爆了
故作悬疑了半天,却原来……不合理也不好玩,而且和“雪盲”无关。
悬疑较充分,构思也颇有创意,能再激动人心点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