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离家了,但……
Ich war zuhause,我在家但是(台),我当时在家,但……,我当时在家,可是……,我曾在家,但是,I Was at Home, But
导演:安格拉·夏娜莱克
主演:玛伦·艾格特,雅各布·拉萨尔,克拉拉·穆勒,弗兰茨·罗戈夫斯基,莉莉丝·斯坦根博格,艾伦·威廉姆斯,依尔卡·泽特,丹尼·科姆林,大卫·史崔梭德,沃尔夫冈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塞尔维亚语言:德语年份:2019
简介:电影讲述一名失踪一个星期的13岁男孩,他受到父亲死亡触发,渴望在大自然的环境下与死亡和睦共处,但他的母亲与师长完全无法理解他的行为。电影于2017年秋季开机,而于2018年4月开始第二波拍摄,于6月杀青。详细 >
一个寡妇压抑的厌世情结,无力承担的母性角色塑造导致与子女家庭关系的崩溃离兮,最后一幕哥哥背着妹妹的旁观姿态,视角冷漠得令人发颤。电影很多细致设计和算计有些禁不起回味,柏林最佳导演奖给得可有可无。
开场,房间的动物,某种意义上的“Establishing Shot”——非人的,戏剧化的观看。在《我离家了,但...》中,吊诡的是抽离静观不再是理智化的观看,更不是“超验”,而是对一种更敏感的共情能力的诉求,观看者需要找到一种潜在的情感,及其内在逻辑,然后认同它,隐微的私密性令很多观众败下阵来。“我”是谁?整部影片。
感觉还可以呀
这样意识流的片在影协还是第一次看,完全不懂,不过很好睡就是了。
台词所表达的内容,完全能get,并且是我最近所关注的课题,人被人的认识奴役,因此会有深得我心的感觉。所谓的剧情,也看出来了人与人之间的隔绝,说得极端点,就是那种绝对的隔绝,彻底的隔绝,像狗和驴一样,无法沟通,有几个段落,我也跟女主似的,快躁郁了,我知道你在说什么,你也知道我在说什么,但就是铁板一块,根本进不了对方心里。不过,也有的部分确实不得要领,比如莎士比亚那一坨。总体说,我会认为这是部好电影。想到了罗永浩跟星巴克那个段子,大杯中杯,真会抓狂骂娘的。
最後一幕到畫面全黑有種不捨得這種電影幻覺被抽離。隨之而來的是瞬間回到現實之中。前部分的構成還是很電影情結的,包括一些關於戲劇、影像的討論與對話。後半段逐漸變得空泛,更多想像與思考可以被包容進來。孩子們演哈姆雷特那場戲有點厲害的。有些算是比較好玩的德式幽默(?)。還有動物的鏡頭剪接與整部電影的對話頗有意思,它似乎成爲了另一種回應。有待重看。
布列松的语言呈现为重复的技法,看似动作跟进,实则将角色摆弄,始终无法走出对应景深的位置。夏娜莱克镜头下柏林也沦为空乏的陈设,母亲与导演对话的段落短暂打破无聊的动作,运动镜头跟拍二人的中景,身后的建筑物反光而呈现出画面的若干层次。随后是母亲归家后对儿女的不耐烦和故意疏远,直至最后泳池的拥抱才达成和解。摄影机也在故意疏远着角色,却依然以母亲的视角展示了现实的局部,忽略其余发生的一切而造成空间与叙事的双重断裂。4.2
【4.5】错位的装置感,或许就像一次并置的实验,在声音和画面、言语和躯体、场所和人之间进行解离和排列,并在时间以及呼吸的涌入中维持低频的振动。
一开始就被片名吸引,满怀期待的看完之后发现,所有的静止镜头、慢节奏、呆滞又爆发的情绪变化,都在故作诡异、艺术,缺乏内化意义,徒有艺术浪潮之名,滥用技法。(其中一星是给导演构图的自然美学~)
看艺术电影完全不需要捋清故事,故事完全可以不重要,娱乐功能就更不需要了,艺术电影不需要故事,也不需要跟观众共情。导演在做技巧性的展示,这种技巧本身对于职业电影人来说,会比较容易看到导演的能力和想法。在处理父亲缺失的家庭创伤故事,孩子演哈姆雷特和另一个不想要孩子的女人,每一条线都是导演主题表达的论据,剪辑逻辑就以论据完成主题表达的方式进行,可以当成纯技术性展现的电影来看了。如何多看几遍,去分析它内部的剪辑逻辑,这片子就会“非常好看”。导演的空间构图,镜头内的叙事节奏和画面内的情绪流动非常的布列松,但她在调度、风格和表达上非常的现代,就像这位女导演站在电影大师的肩膀人又前进了一步。
#HKIFF 情绪暗流(有时喷涌)的片段式电影。像动物一样相处的人,(不)表演的人和一个需要用发声器的当代柏林(欧洲)。结尾如梦境,像在米莱的油画里。
碎片化叙事极不友好 只能从一个个片段中管中窥豹 拼接主创意图 绝大部分是固定长镜头 十分作者的一部电影
「生存/死亡」(排演《哈姆雷特》),表演与现实的真伪,人和动物的隐喻依旧是熟悉的德式晦涩与电影形式脱离的表达方式,只是编导太过于自我,而角色塑造又过于世俗。
消失一周的儿子菲利普突然现身,阿斯特利德的暴躁也因此被触发。影片运用大量固定机位镜头,陈列式地展现阿斯特利德与子女间的关系。这样的创作意图,令观影体验如同在博物馆里做读取选择,所有的情绪都像灌注了镇静剂。
其实这个剧本很简单,丈夫去世后,生活逐渐崩溃的母亲和两个无法融入亲情的孩子之间的情感故事。但影片在叙事上做了减法,并调整了故事线,以碎片化的内容呈现每个家庭成员的生活状态,同时伴随着他们的情绪,母亲的崩溃以及孩子的冷漠。在电影语言处理中,这部电影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但是技术过硬和导演有思想,只是一部好电影其中的要素之一,故事做极简处理可以,但是简化到如此沉闷乏味,不为了任何做贡献的话,我就觉得这属于偷懒,连个故事都讲不明白,使得影片如此乏味!
cinema&theater&reality,三者之间的博弈呈现在一部叙事被架空的电影中。情感能否来自于没有故事的cinema呢,你来告诉我答案。
#HKIFF 映后导演温柔细声,结果被问到作为女导演在拍摄时有什么挑战一脸WTF这跟性别有什么关系??? 片名上致敬小津,而结构上也是最简单不过的家庭剧,但在剧情和表演上彻底反向操作,以无感情流露和戏剧感的抽离来实现剧场试验的介入;戏中戏与哈姆雷特的互文,似梦非梦野草莓似乎是对伯格曼的致敬?没有连贯剧情的转场由自然意象完成,夜空的星光到博物馆中对画作中夜月的凝视,雨水中弃落的皇冠再到溪水中的梦境。人们安静地、缓慢地、小心翼翼地生活在灰色柏林的冬天,一如开头结尾中驴子与狗与兔子的神秘状态。
是挺布列松的 区别在于没有明显故事性 就是碎片化的展示 还是有一定趣味的 段落之间表达的概念也都很统一这种感觉就好像 有时候一个事件很简单 我们如果不去看事件的全貌 而去关注事件里种种看似并不关联的细节片段 一切反倒有意思了起来/另外这片子简介写了个啥啊 存在误导
三星半。形式大于内容,导演的构图高级有美感,好的享受。比较喜欢前半段。
好温柔好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