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电影立意还是比较明显的,以一个家庭三兄弟的是否卖掉爸爸留下来的屋来反映出香港现状。
一开始,电影就以母亲改嫁这个内容表达香港回归,以母亲改嫁前是在夜总会上班来含糊表达香港以前的状态,说不好但是百花齐放,说好却也沦落风尘。
大哥一直记着自己母亲的话,一定要守好这头家,但是到最后在母亲提点下,还是明白,不是死人说过的话都是名言警句,他们也是不知道现状,要懂得变通。
到最后表达出过了的事已经过去了,要懂得展望将来,无论香港人是移民外国,还是回来内地落地生根,但是大家始终是一家人,不应该因为立场等等问题就割席分开。
我看過很多電影,預告看著很精彩,結果正片無聊到能看睡着,俗稱預告騙。
飯戯攻心也是一部預告騙,但和其他的預告騙不同,這部戲正片和預告片的精彩程度是換過來的,預告讓我無語,正片卻是精彩的。
看完預告還能勇敢走進紐約戲院看這部電影的我唯一的理由就是喜歡黃子華。
看之前很怨念爲什麽自己那麽堅持要現場看這部戲,難道喜歡黃子華就一定要看這部預告看得我無語凝咽的電影嗎?
看完后很慶幸自己的堅持,因爲喜歡黃子華這個理由,讓我在戲院裏開懷大笑了兩小時,讓我沒有錯過這部近十年來我看過的最好的香港喜劇電影。
説完心情,來説電影,這部戲帶給了我很多驚喜。
首先,我一直以爲這部戲的主題就是預告裏所説的,兩兄弟爭一個女朋友,講的是愛情喜劇的主題。
看完才發現,這部戲的主題其實是關於親情,關於什麽是家庭的討論。
【説來也巧,黃子華今年演的一部舞臺劇也是講家庭主題,但一個是溫馨喜劇題材,一個是嚴肅悲正劇題材,兩個相同題材卻截然相反的感覺,我個人是很推介在香港看完最後禮物的觀衆也入場看飯戯攻心的,因爲有治愈的功效(笑)】聊家庭,加點愛情調劑,這部戲的確是觀衆在賀歲和中秋檔期看電影的最好選擇。
整部戯雖然表面上一直都在討論主角們的四角關係,但其實真正推動劇情發展的是關於三兄弟之間感情的分和合,在我看來,愛情在這部戲裏是表淺的主題,真正内在的主題,導演想要表達的主題,其實是家庭。
而導演在電影最後第二幕,把整個家庭主題升華到另一個層面,我不想劇透,但當我看到男主角坐在天臺説話的那一幕時,作爲一個海外的華人,我被這一幕,這段對話真切地感動到了。
這部戲第二點讓我驚喜的是陳詠燊導演(同時也是編劇)對整部戯笑位的鋪墊。
我個人很喜歡那種有上下文關係的笑位。
什麽意思呢,就是這部戲裏一些punchline出現之前,通常會有針對這個punchline的伏筆。
因爲有伏筆,所以當punchline出現的時候,好笑程度會加大,甚至還會有重複伏筆然後再用一次punchline的時候,雖然可能講的不是同一個人,整個punchline是有漸進的感覺的,讓你第一次聽到的時候大笑,第二次聽到的時候爆笑。
我很喜歡這類型的笑點,給我的感覺這和創作棟篤笑時的思路和手法是一樣的。
第三點的驚喜是笑位的類型。
香港很多的喜劇,裏面的gag和笑位其實都是很低俗和色情的,在我看來就是屎尿屁笑位。
也不是說看了完全笑不出來,但看多了就覺得也不過那樣,搞笑的題材永遠是那幾樣其實都好無聊,反正我不是這種笑片的擁躉。
這部戲也有這類型的gag,但不是主流,而且完全不會覺得低俗和下流。
這部戲引你笑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陳導演沒有永遠只用一種方式設置笑位。
我一直都覺得好不好笑這件事,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點,不同的被逗笑的方式。
有些人喜歡冷笑話,有些人喜歡mean精諷刺,有些人喜歡黑色幽默,有些人喜歡無厘頭,有些人喜歡食字gag,有些人喜歡惡搞,有些人喜歡地獄梗。
大家被逗笑的方式都不一樣。
而這部戲裏面不同類型的gag和笑位,我相信可以滿足不同笑點的觀衆。
陳詠燊導演的編劇水平我是相信的(懺悔一下其實看預告騙的時候有稍微一秒的小小地質疑了一下)。
看簡介那麽俗套的故事能寫得如此溫馨,搞笑,有幾幕還能讓我覺得驚喜。
我覺得這部戲第一值得誇獎的必須是陳導演本人。
第二誇一下林明禎小姐,戯裏造型可愛,搞怪。
這個角色真的很適合林小姐,而且她在裏面說的粵語我不看字幕都能聽懂百分之八十,能看出來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第三個要誇的是張繼聰和陳湛文,兩位演員雖然都是第一次和黃子華合作,但搭得很有火花和默契。
我【個人覺得】比黃子華之前很多固定搭檔【除了許紹雄】都要讓我覺得好。
張繼聰的喜劇表演我一向是喜歡的,這次雖然不是説很多笑位能讓他表現【畢竟是群戲】但在整部戯裏調劑得特別好。
陳湛文我是沒想過喜劇能演這麽好,讓我耳目一新,這位演員以後的戯我覺得可以期待一下。
最後呢,想説一下我偶像。
這部戲和之前我看的那些黃子華主演的電影非常不同。
雖然都是喜劇,雖然都是黃子華做主角,但這部戲并沒有那麽“黃子華”。
作爲一個喜歡了黃子華先生十五年的人,對於黃子華的喜劇模式有一定的瞭解。
棟篤笑裏固然之全是他風格的烙印,不管是在電視劇還是電影裏,很多時候他説出來的對白和gag,我都能大致分辨出這是編劇劇本裏本來就有的還是他改過的。
黃子華這三個字在黃子華的作品裏,不管是什麽形式都有很重很重的烙印【當然也可以說這種固定印象其實是觀衆(我)加在黃生身上的】但看這部戲的時候,很多笑位和gag都不像之前那些黃子華主演的喜劇一樣,那麽重的“黃子華”味。
這就説明了,作爲喜劇演員黃子華,黃生在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在摸索和以前不同的喜劇表現手法和演法。
所以在這部戯的某一幕裏,會讓我覺得這不是黃子華在演戲,而是一個好的喜劇演員在演戲,在搞笑。
“黃子華“味在這一幕裏被黃子華本人弱化了。
作爲一個fans,我是很開心看到自己的偶像作出不同嘗試的。
我其實一直都不明白點解黃生現在那麽堅持拍喜劇題材,明明現在那麽多有名的喜劇演員轉型拍悲正劇都能成功【觀衆其實很受這一套】,明明拍悲劇的演技是被贊揚過的【例如非常公民同埋野豬仲有現在的最後禮物】。
直到那天看金像獎頒獎典禮,聽了許冠文說的得獎感言,好像有點明白黃生的堅持是爲什麽了。
到那天我坐在戲院裏,聼陳導演說的這番話:《飯戲攻心》是一齣喜劇,在全世界都風起雲湧,大家正在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的時候,我仍然選擇拍喜劇,因為我相信笑的力量。
希望大家即使遇上困難,仍然願意樂觀面對,願意帶著微笑去面對。
明天,就讓我們一起帶著微笑去面對挑戰,我哋一齊笑看風雲。
”我現在覺得,應該所有現在仍堅持拍喜劇的香港臺前幕後,都是一樣的想法,對吧黃生。
一部喜劇,我覺得其他都不重要,最重要是是否能讓觀衆笑。
觀衆笑了,就是精彩的喜劇,觀衆不笑,就是無聊的喜劇,無聊的喜劇是比爛片更可怕的存在。
而戲院裏觀衆的笑聲便是對這部戲最直接的評價。
在看這部戲整整兩個小時裏,我聼到,戲院裏的笑聲不斷,咳嗽聲也不斷【不是因爲covid不要怕】。
我回想了一下上次在公衆場合聽到那麽多觀衆笑到咳嗽的表演,是看金盆𠺘口的時候。
謝謝飯戯攻心的全體臺前幕後,讓我再次感受到喜劇表演的力量。
ps,部戯的兩首歌都好好聽!
而且貼合故事!
好喜歡。
(无剧透,关键情节部分已隐去)我:导演您好,电影非常精彩,我很喜欢,谢谢。
导演:谢谢谢谢。
我:我注意到电影里有一位主要角色是讲普通话的,联想到上个月上映的另一部香港电影《七人乐队》。
其中林岭东导演负责的短片《迷路》中有这样的情节:一个香港老人时隔多年回到香港,因为城市建设变化过大所以不认识路了。
他用粤语向路人问路,但被问到的人是来自内地的游客,结果一个内地游客用普通话给讲粤语的香港人指了路。
我想问的是,您在一个关于香港家庭的故事中安排一位讲普通话的角色有什么用意呢?
谢谢。
七人乐队 (2020)6.42020 / 中国香港 中国大陆 / 剧情 历史 / 洪金宝 许鞍华 谭家明 袁和平 杜琪峰 林岭东 徐克 / 洪天明 洪金宝导演:你说的是那个来香港的女生对吧?
叫喵喵的角色。
我:对。
导演:喵喵这个角色就是进来冲击这一家人的,这一家人一直有问题但从来没有拿出来谈过,直到喵喵的到来,所有问题都(暴露出来了)。
她是一个好人,她是一个很好的外来者但带来了冲击。
其实我在选角的时候也想过好多香港的女演员,但我把她们的样子放到剧情里面还是(觉得达不到这个效果)。
如果她们来演喵喵这个角色的话,感觉一进门就是要吵架的,一开始就会产生很大的冲突。
但是如果是一个外来的人,还有就是这个女演员她的眼睛,我觉得好像在发光一样。
众人:(笑)导演:她不是香港人,看起来是一个很单纯的人,所以她说话的时候你会觉得她是真心的。
所以我想把她设置成一个外来人会对这个故事的冲击比较明显。
我:好,谢谢导演。
导演:谢谢,你们真的好厉害,我这么烂的普通话都听得懂。
众人:(笑)2022.9.3 16:00 上海长宁来福士百丽宫点映
黄子华的迷人第一次真真正正的体会到,非常非常有魅力,非常非常有才华,非常非常有内涵,非常非常喜欢...由于近些年我既没有太多关注香港电影,也没有试图多了解香港,所以突然看到这样一部港味很足的佳片内心竟生出了更多的感动与激动。
电影想要表达的东西还是挺多的,我只挑一点最强烈的感受来聊聊。
我认为整部电影最点题的一段戏是所有矛盾爆发后(家中一片狼藉)黄子华追出去找邓丽欣,找到后俩人之间的对话。
黄:“我不想这个家到此为止,而问题就在于你。
”邓:“我知道啊,所以我走了啊。
”黄:“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二弟不能没有你。
如果要向前行,我们要接受所有发生过的事。
有件事我没有和你说过,我眼睛有问题,看到的颜色全都搞混了,如果要看清点,应该走前一点,看清点,搞清楚。
”邓:“我们是很难搞清楚的。
你不会是我大哥,也不会是我朋友,更不可能是情人。
”黄:“会不会有一种关系是世界上没有一个词语可以形容的,可能,我们就是那种关系。
讲不出,不等于不存在。
不过有多难,都要一起走。
”电影是想表达,其实每一段关系都并非一个词语可以形容,有时甚至那个词语都没有被“发明”出,如果每段关系都非要把既有的词语往上套,可能就会很痛苦。
人啊,一旦陷在关系里,不仅看不清这段关系,更看不清自己。
相处常常因为惯性,需求往往出于常理,心总有滞后性。
所以,三弟想要事业有所成绩再结婚,Josephine根本不在乎三弟的事业(或者说不认可三弟的事业)她只想为十二年的爱情长跑要个结果;二弟虽然一直爱Monica但她曾经是大哥女友的事实也始终是心中的一根刺;Monica作为大哥的前女友,二弟的现女友,一边尴尬于自己的身份一边纠结于自己究竟对兄弟二人是否都有感情;大哥更是执着于一家人要整整齐齐,所以连前女友变弟妹之后还能接受大家一起同住,这种习惯性的伟大其实有点滑稽。
其实上述问题,换个角度就会有转机。
喵喵这个角色很妙,她的出现让一切混沌有了转机。
终于一家人在几场饭桌修罗场的较量之下将各自隐藏的内心世界爆发出来,惯性被打破,常理遭质疑,滞后的心开始一点点发挥作用力。
所以,Josephine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不仅仅是为这家人做一餐饭,也不是爱情长跑修成正果,所以她拒绝了2.1克拉钻戒的求婚;Monica意识到自己和大哥之间如果真是“苏眉”就不会因一点误会分开,自己之所以对大哥还存在若有若无的感觉更大程度上是源于“不甘心”;大哥意识到老爸老妈根本不在乎卖不卖这间房,亦或是一家人必须要住在一起餐餐饭一起食,他们只是希望兄弟间感情可以和睦,形式并没有那么重要。
再往深了说,每个人都处在由自身懒惰搭建的框架里固执的生活,忘了问自己是否真的喜欢一起的感觉,只是想要结婚;不去分析面对如果当初真的相爱又怎会因小小误会而分手,只想将一切怪罪于有人“使坏”;忘了去关心兄弟间彼此最需要的情感支持在哪里,只是想维持住天天一起吃饭的表面和气。
我最喜欢的是喵喵送大哥眼镜的那场戏,不仅击中大哥内心深处,更击中我的泪点。
人往往会忽视那个最关注自己最爱自己的人,而将眼光投向那个留给自己更多遗憾的人。
当时我就想,电影名字从《饭戏攻心》改成《还是觉得你最好》到底是什么用意呢,这里的“你”到底指谁呢。
对于大哥来说Monica并没有表现出更多的好啊。
总之,电影引进以后的名字取得不好,完全不点题,差点让我错以为这部佳片是个烂俗的喜剧。
趁着内地粤语版重映二刷,一刷是看的国语,真的好不一样,角色饭局上的对戏真的只有原版才能看出导演对剧情的设计和各种梗老大哥找黄子华演很符合我的想象,他确实是把控住了这个角色的戏份和观感,在老气的情况下演出了家人之间该有的亲密感。
“饭戏攻心”看点确实在饭局上,开篇的第一场戏能看出导演的功力,先把六个人物的关系展现给观众,然后在如此复杂的人物关系下拍喜剧看得出这是在对经典港式喜剧的致敬,黄子华作为大哥一直在对过去念念不忘,不论是对女友还是对叉烧店,但在最后醒悟自己该放手走出去。
妈妈就像香港一样,港式喜剧应该走出去,导演在片中塞了很多梗,就是“走出去”好笑确实好笑,导演极力还原港式喜剧的人情味,并且不失笑料,真的很少见了
这是一部险些被片名耽误的生活流喜剧片,它港味醇正浓郁,人物形象鲜活,节奏不急不躁,徐徐展开,用一点点植根于生活的细节小火慢炖,一步步融成一部接地气的成年人情感生活蓝图。
影片后半段渐入佳境,探讨爱情中无法用词汇准确定义的男女关系,描绘这可爱的一家人在悲欢离合的人生里兜兜转转走一圈后,内心的终极选择和答案。
香港电影离不开美食,生活流电影更是吃中见“真相”。
生活流电影的精髓就是在看似平淡的饭局中演绎一场场惊心动魄的人物内在情感暗涌。
我注意到电影中的三顿饭让我形象深刻,因为每顿饭的菜都有特别的含义。
第一顿饭大家吃的是火锅。
这里饭局戏剧冲突密集,大哥与前女友莫妮卡重逢,三弟和女友Josephine又一次为了结婚不结婚大吵,天使般抚慰所有人的角色喵喵空降,二哥不经意间泄露自己曾偷偷暗恋“大嫂”的过往,大哥不甘示弱回击原先的那张床自己和莫妮卡睡时又窄又让人腰疼。
这场饭局气氛火热沸腾,撕B吵架简直一触即发,达到第一个小高潮,所以热气腾腾的火锅作为第一场饭局的主打菜再合适不过了。
第二顿饭大家吃的是Josephine煮的那道“猪扮牛,牛扮猪”,猪排牛排大乱炖。
这顿饭暗示着几个人物身份的错换。
原本大哥的女友莫妮卡变成和二哥因为工作结缘水到渠成相爱的二嫂,而网红喵喵也不再是一个外来者,假扮大哥用来掩饰自己失落的新女友。
这种新的排列组合让剧情引人入胜,让人物对手戏交战正酣,大哥和喵喵的天台摊牌戏让我看到了黄子华的演技,也让嬉笑的剧情沉淀下来,让观众了解到喵喵这个角色并非只是吸引眼球的嫩模工具人,因为才几天喵喵就察觉到了之前莫妮卡未曾发现的大哥红绿色盲事实,所以喵喵对大哥绝非随便玩玩,用心程度可见一斑。
第三顿饭是大家经过一场终极大吵,一切破碎又一切重组后的和好团员饭。
这顿饭的主菜是有福叉烧。
可贵的是,这道菜还是原来大家记忆中熟悉味道,虽然“难吃”,但这是大家几十年人生的羁绊,是对自己糟糕感情生活的自嘲。
奇怪的是,有些菜明明不好吃,你却津津有味的吃了一辈子,有些人你再大吵大闹也割舍不掉,因为他们不是别人,是你骂骂咧咧却心心念念的家人。
这场在“二嫂”的文物龙凤呈祥招牌下的家庭饭局戏年代感十足,也是导演对老香港的致敬怀念。
这场最后的大团圆戏让我们感觉到这个家是他们在经历过百转千回的人生和荒唐可笑的生活后,他们心底里依然想栖息和永远守护的地方。
老房子虽然要卖了,但家人在家就在,与此同时,大哥也迈向了新生活,和莫妮卡彻底告别。
这部电影因为情节比较生活化,对话较多,所以初看可能有一点平淡,但看着看着后半段越看越入戏,越看越联想到我们自己的生活,等电影结束后,后劲突然涌上来了,回味无穷。
电影结束,几个电影中困扰我的问题在点映后的导演连线环节似乎得到了解答。
我不知道是不是你心中的答案。
大哥和莫妮卡接吻后,两个人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
大哥克制不住自己,情不自禁上头热吻后,莫妮卡突然中断清醒,呆滞的表情让观众明白两个人缘分已尽。
莫妮卡也许曾在大哥和二哥中犹豫徘徊,但这个没有感觉的吻也让她明白,是自己一直沉溺在过去美化的记忆中,和大哥的那段旧感情中pk和ok的误会只是压死他们感情的最后一根稻草。
分手的理由大多千奇百怪,归根结底只是因为我已经不再爱你,不愿再妥协,不愿再包容你罢了。
三弟最后为什么没有和女友求婚成功,两个人不是一直看起来挺甜蜜的吗?
三弟虽然最后电竞比赛夺冠,赢得了奖金,但女友Josephine真的只需要钱吗?
Josephine是一个看起来很传统,但骨子里是敢于突破传统的新女性形象。
她的外婆是菲佣,妈妈又做了一辈子包餐,所以可想而知,她早已经厌倦了这样依附别人的人生。
她会问自己,难道自己真的要做一个一辈子给电竞冠军煮菜的黄脸婆?
不,她要爱,要陪伴,要做一个短视频烹饪网红,她要有自己热爱并为之奋斗的事业,要有自己独立的生活和人生。
喵喵和大哥最后是在一起了吗?
喵喵这个角色非常讨喜,是空降在这个嬉笑怒骂大家庭里的小天使,她负责抚慰所有人破碎的心。
是她联系18个前男友中的一位帮助大哥解决抄袭问题,并让大哥面对自己真实的感情。
是她帮助Josephine成为烹饪网红,成为独立女性,是她热情去为三弟的电竞比赛加油打气,是她和莫妮卡女性间的互相扶持。
结尾中,大哥和母亲天台亦真亦幻的对饮戏,母亲告诉大哥是时候卖房走出去了。
是的,大哥听了母亲的话,离开熟悉的生活地带也许会有新的惊喜,他最后和喵喵说吃饭的地方远一点也好也是这个意思,大哥终于决定要开始新的一段感情了,他决定向前走,迈向新的人生了。
这是一部关于家庭的电影,家是一个你经历过悲欢离合,你经历过繁花落尽后内心依然可以停留永驻,永远觉得那里最好的地方。
秋天到了,天气有点凉了,但看完这部电影心里却暖暖的。
大哥(陈鸿)• 52岁,1969年出生• 父母是未婚而意外怀孕,父亲是叉烧工场的小职员,母亲是工厂妹,都是草根阶层• 二人怀孕后草草结婚,但又没有能力照顾大哥,于是将他交给住在公屋,年老的祖母照顾,两公婆另外再在外头租住一间板间房生活• 大哥从小都是每星期只见到父或母一次,虽然甚为挂着父母,但关系一直都很疏离• 大哥与祖母关系很好,但家中另外同住的都是几个二、三十岁的伯父、叔父,大家都冷冷的,又常常不在家,所以没有什么家庭感觉• 读书成绩一般,一些很简单的红绿色图形都经常答错,引至自信心更低,连幼稚园都要冧班,甚至影响到交友,在学校经常都一个人• 九岁左右,父母搬了个大一点的地方,终于接了他出去一起住,他以为终于有自己的家了• 怎料,父母天天因为钱而吵架,父亲个性固执守旧,母亲反而投机主义,于是吵个不停。
他想阻止又无能为力,加上又是“逢二进一”的冧班,于是渐渐有着一种自卑的无力感• 母亲烹饪技术奇差,食物不是太生就是过火,让父子经常肚泻,于是争吵更多• 终于十二岁那年,母亲跟了另一个男人离去,剩下他父子相依唯命• 父亲一个人难以照顾他,又把他掉回祖母那里生活,于是性格更孤僻• 十四岁那年,父亲突然再婚,又接回他到新居一起住• 那位后母很漂亮也很温柔,还带着一个三岁的小男孩,大哥突然多了一位弟弟,四个人一起住• 初时大哥得知父亲原来当了第三者,在别人手上抢了后母回来时,感到很抗拒,然而后母真的与之前的亲母截然不同,关怀备至,还努力撑着父亲的事业,大哥终第一次活在一个有笑声的家,感到很温暖• 父亲工作了廿年的叉烧工场老板要移民,竟然将工场留下来给父亲打理,父亲觉是新妻子好脚头,一家四口感情更加好• 后母带大哥去检查,终于查出大哥根本就是患有红绿色盲,大哥终于知道自己天生就有缺陷,从小到大看到的东西都不完全• 自此,他习惯不停地自我怀疑,觉得凡事都会因自己看不清楚而有问题• 大哥与二弟年纪有些距离,出于想维持家庭关系,也出于对后母的报答,更出于二弟的乖巧,他很照顾二弟,他第一次做工赚来的钱,就用来买了玩具给他• 在大哥十八岁那年(二弟约七岁),三弟出生,一家五口生活得很快乐• 父亲有一天抱着他说:“呢个家,係好辛苦先可以建立得到,一定死都要撑住!
”• 大哥读书成绩不是太好,于是到了父亲的工场,边读书边工作,什么岗位都做• 工场做的其实是中下价的叉烧,用于茶餐厅的“叉烧汤意粉”,学生饭盒的“叉烧炒蛋饭”等,为了减少成本,食材与配料都不太讲究,严格来讲甚至不算好吃,但大哥仍然为父亲而自豪• 叉烧的醃料与生熟等,都要倚靠当中“红色”的程度来判断,患有红绿色盲的大哥根本做不来,无可能子承父业• 大哥在工场的一次报章报道中,发现很多时他们写好稿后,就是要等记者来拍照,他发现照片比文字更值钱,而且黑白报纸的照片拍摄时,根本不用在乎“红”或“绿”,自己读书不太多,但懂得拍照就不用读那么多书• 他买了一部相机,开始学拍照,由于他无钱去找人学,于是他学的方式是抄,重拍一些他觉得好看的相片,他发现原来要做到差不多,不会太难,而且有已经成功的作品作根据,信心多好多了• 大哥开始拿捏到自己的穿衣之道:黑白灰,那就一定不会失手• 1990年,21岁,那时他其实仍在读中学,是超龄学生,但由于有收入,有点钱去打扮,于是成了超龄校草,认识到初中的学妹Josephine• 后来他在街头拍了一张黑白照片,参加了比赛,竟然拿了冠军!
他没有告诉别人那张相的概念是抄回来的• 拿了奖后,他得到了一些名气,决定发展摄影事业,他加入了杂志社当摄影师,每星期在“三越”买一些日本潮流杂志,抄袭当中的照片,之后就再用差不多的方式用在杂志内• 1994年,25岁才去考会考,成绩当然不好,决定投入摄影工作• 九十年代中,彩色印刷兴起,他开始遇到颜色处理上的问题,于是他宣扬自己“喜欢”拍黑白摄影,将它变成自己的风格• 杂志《Yes!》兴起,需要大量摄影师,大哥加盟了,并凭着他的抄袭技巧,很快又成了公司内最红的摄影师• 但在《Yes!》里不可以一直拍黑白照,于是他万一遇上拍彩色照,都一定要找一张彩色的原稿作“参考”,再叫助手找来一模一様的衣服和工具,总之没有向过任何人透露自己是色盲这个问题• 千禧年,父亲的叉烧工场因为工作太辛苦而找不到人继承,父亲亦开始出现病痛• 2001年,替名模Danielle Graham在Yes!拍了一摄相,被经理人公司亲自致电赞赏• 2003年, 34岁,某一期“Yes!”预约了的“男城巿惊喜”甩底了,几个男摄影师即场猜拳,输的就要出镜,终他当了一期的主角,之后竟然收到了人生唯一一封Fans信,署名是“猫妹妹”• 2005年左右,“Yes!”开始式微,数码相机开始出现,突然又涌现一班新的摄影师,本身没有原创性的他独立发展后,事业慢慢走下坡• 父亲癌症发作,后母努力照顾,大哥一直看在眼里• 2007年,父亲病逝,同年后母竟然也因为父亲离去而抑郁,隔了几个月就去世,大哥感到二人有如双飞燕一般,浪漫而深情,也渴望可以找到一个这样的女人• 叉烧工场正式关门,大哥才发现为了医父亲的病,已用尽家财,甚至后母连他们居住的楼也卖掉,大哥最后决定三兄弟搬进叉烧工场居住,而在装修的过程,他坚持要留下父亲那个旧旧的叉烧炉来作怀念• 因为父亲说过,叉烧炉,是叉烧的灵魂;于是大哥想到,那个炉,就是父亲的灵魂• 大哥忽然成为一家之主,决定了继承父亲的理想,好好维系三兄弟的感情,他想过学煮饭,但色盲的他连食物生与熟也难以掌握,还是做不到• 在以前,是后母负责维系这个家,每天找话题跟大家说的,现在当这责任落在他身上,于是他买了很多书来看,希望可以学习建立好家庭关系,可惜两位弟弟都廿多岁了,过了还愿意跟家人倾心事的年纪,所以都是处处碰钉• 由于看得太多心灵鸡汤,他开始偶尔会说一些似是而非的金句,又不知是错还是对• 这几年他都有拍拖,但每次好像都以结婚为前题,想娶个女人回来让大家变回“一头家”,女孩们于是每每都怀疑他究竟想要一个女友,还是一个帮手凑仔的阿妈,最后统统都因为压力过大而分手了• 2014年,他接了一个商场的工作,为一个老香港招牌的展覧拍摄宣传照片,Monica惊讶于大哥用黑白所拍摄的古老质感,亦是第一次从艺术中感到一份共鸣,大哥又感到Monica的善良有点像他后母,于是一拍即合• 初时二人关系良好,Monica冲动而硬颈;大哥内向踏实,一凹一凸相处得不错,而最重要是两人都心地善良• Monica很欣赏大哥的善良,不像一般口花花的摄影师,还愿意为了她而改变自己,开始响应环保生活,又会偶尔说出一些“心灵鸡汤”式的正能量金句,让她得到很大的力量• Monica不爱名牌,向着一个方向就努力的性格,让大哥想起了后母,他很想珍惜这个女人,于是开始习惯对Monica的任何坚持都没有意见,还用金句来鼓励她,有时甚至免费替她的机构拍照,只要她开心就好• 但大哥一直都将所有不满收在心上,认为只要不爆出任何争执,大家就会一直开心下去• 大哥一直犹豫该什么时候让她知道自己有色盲问题,但早期就一直怕破坏形象,吓倒Monica,后期又怕Monica会认为拖了那么久才说是不信任自己,于是一直拖下去• 大哥有想过叫Monica搬来住,但她不肯,想有自己的空间,其实大哥暗地已做好了部份装修(例如加多了一个漂亮的洗手间),准备她改变主义意时就随时搬来• Monica是工作狂,又经常在一些“正义”的事情上过份坚持,于是经常碰壁,大哥开解过她,但她就是继续撞板,又因工作影响心情与二人关系,大哥继续哑忍• 后来,大哥深感在香港搞保育是“冇得搞”,那些“古董”其实没有太多人欣赏,公司也没有珍惜这些过期展品的必然性,开始暗示她应是时候放弃,Monica觉得是大哥开始想改变她,二人关系转差• 2018年,随着年龄渐长,但见事业未再有起色,Monica决定再回中大报读六年的Part time 博士课程:M.Phil.-Ph.D. in Cultural Studies (文化研究哲学硕士博士衔接课程),论文题目是:“以战后香港招牌设计重构1950-80香港民生”• 怎料她报读过后,大哥因为怕她压力太大而提出反对,她感到大哥不太支持自己,亦发现原来一直以来大哥都只是出于哑忍与强行包容,二人相处根本就有问题• 终于二人因为一个误会而分手,Monica悔气地叫他“不要再找”她,大哥竟真的听话照做,因为他习惯听她的话,怕越找她越惹她讨厌• 于是大哥改为找机会去“碰见”她,他有一段时间徘徊过在她公司附近,但一直都没有碰见过他,大哥感到无缘• 美国发明了色盲眼镜,二弟订了一副回来送给他,大哥很感动,偶尔会用眼镜来解决颜色问题• 三年慢慢过去,过程中大哥发现自己竟然对其他女性好像全无兴趣,望着那个装修好了的新洗手间,不停的想起她。
应该是取自ViuTV综艺《导演•门》。
主持人是《逆流大叔》《还是觉得你最好》的导演陈咏燊与《一秒拳王》的导演赵善恒。
每一期邀请一位资深导演及一位后浪导演担任嘉宾,畅谈关于导演、关于香港电影的一切。
下班后的晚场电影,竟然是 literally 包场(五排五号的C位,六排六号原有一男子中途退场,只我与一包山药脆片竟始终)。
传说中最近是六大行星都在逆行,水星更是逆得发指。
这片子的设定正是一种六星逆行,人均一逆,且又交错影响。
宣传里有说似粤语版《爱情神话》,其实全不是那么回事。
倒有几分承接罗启瑞、张婉婷伉俪那种亲情打底、怀旧元素镶边的《岁月神偷》一路,所以六星逆行,最后还在亲情伦理的太阳系里各自归位,父母是不在场的恒星(看到有人把六人角色与不在场之父母又各有索隐,大概不错,但不探究似也无妨)。
但镶边的元素还是可可爱爱,譬如“英雄本色”隐隐是三兄弟对照组;又譬如王菀之的角色设定里旁逸斜出一个“张迷”身份,倒很衬热闹痴气之下的冷静底色,令人想起她唱的《小团圆》,另一个伟文写道:“一起约好过年 缺席人物多于往年,只能齐集仍在的脸 赶快地拍下照片,你要记 记住这欢聚而不是太短。
”看黄子华一张耐老的脸也老了,听他说“一些关系无法形容,而又就是如此”,总归是“就让余情悬心上”,可转眼也就开门迎接新天使。
倒令人感叹到底艰难时代,如今是连一点点意难平也留不得了。
——也就让人想起张爱的那几句引用老了的话: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
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
陈咏燊导演、黄子华主演的喜剧片《还是觉得你最好》,是近期最让我惊喜的一部院线电影。
毫不夸张地说,通过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过去香港市井喜剧类型的重生。
在近几年,当影迷们说起哪部电影是“港味十足的电影”时,往往指的都是警匪动作片。
但其实,很多人与香港电影的第一次接触,都是从港式喜剧片开始的。
然而,港式喜剧近几年却衰落得非常厉害,究其原因,无论香港的影视创作者还是香港影迷,都在无形之中,把港式喜剧等同于了无厘头喜剧。
而我始终觉得,无厘头喜剧其实只是港式喜剧原有肥沃土壤上,盛开出的一朵绚丽奇葩而已。
真正承载着这朵奇葩的土壤,其实是香港市井喜剧。
无厘头喜剧是在市井喜剧的基础上,将小人物身上的特征进一步夸张放大,再佐以独特的表演风格形成的。
而近几年很多香港喜剧片,盲目地追求无厘头喜剧的形,却失去了市井烟火气的魂,从而让那种夸张的表演与剧情,失去了土壤根基,只给观众留下了尴尬。
光看《还是觉得你最好》故事发生的主场景,就已经接上了这股市井烟火气。
大部分嬉笑怒骂的戏剧冲突,全发生在三兄弟的家中,而这个家原本是三兄弟父亲制作叉烧的饭店,房间里萦绕着久久不散的叉烧气味。
也许导演觉得,只靠演员的台词,并不能让影院里的观众,真的闻到那股叉烧的香味,于是他又巧妙地在这个房子外面,加上了一个漏音严重的KTV。
一到夜晚,屋外红绿主色调的霓虹灯照耀夜空,跑调走音的歌声不绝于耳,再加上存在于角色口中的叉烧气味,让电影的整个叙事空间,都充满了一种有形有质、扑面而来的市井生活气。
光是这个叙事空间,就已经能够唤起观众对自己过往点滴生活的回忆,从而对故事里的人物感到亲切与认同。
这种亲切与认同,正是市井喜剧笑料产生的前提。
这就好比,你走在路上,看见一个路人摔了一跤,你并不会觉得有什么好笑,或者哪怕你想笑也会克制,因为这不太礼貌。
但当你跟关系亲密的朋友一起出去玩,朋友突然摔了一跤,也没受什么伤,在短暂的错愕惊慌后,大家就会捧腹大笑,甚至事后说起这桩糗事,还能把彼此逗得前仰后合。
可如果把这件事告诉朋友之外的别人,也许别人就会一脸错愕:这事儿的笑点在哪?
其实,朋友之间之所以会因为一桩糗事而发笑,不是因为这件糗事本身有多么好笑,恰恰在于这件事本身其实让人尴尬。
亲密的关系,会自动将这种尴尬的情绪,转化为想笑的情绪,从而化解尴尬。
而市井喜剧的开端,常常正是从一桩难以化解的尴尬开始故事。
《还是觉得你最好》的故事,便开始于大哥的前女友,突然有一天成了二哥的现女友。
原本二哥也觉得大家的关系有点尴尬,想要带着女友搬出去住。
偏偏大哥还是个想法传统的人,觉得一家人就应该住在一起,于是没办法,二哥只能带着大哥的前女友,与大哥睡在了同一屋檐下。
这样一个戏剧性前提,光是想想,就已经能感受到故事里众人的尴尬。
而影片却通过黄子华极其生活化的表演,以及兼具烟火气与私密性的叙事空间,将这种尴尬巧妙转化成了让观众捧腹的笑料。
比如其中有一场戏,因为搬家工人不负责任,大哥只能帮忙替二哥和他女友安装两人的双人床。
更尴尬的是,家里的三弟和三弟女友还在客厅里穿来穿去,眼看大哥居然在为二哥和他女友安装双人床,两人都既震惊又敬佩地对大哥竖起了大拇指,而大哥也只能尴尬中装着大度地接受了两人的赞扬。
如果这部影片只是对生活中的尴尬瞬间进行喜剧性地展示,那么我可能只会觉得,这是一部颇为不错的喜剧片,如此而已。
但导演却没有止步于此,在电影中,人物之间的亲密关系,不仅是将尴尬转化为喜剧的催化剂,导演还对这种亲密关系本身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拆解,某种意义上,甚至让我想到了李安的电影《饮食男女》。
《还是觉得你最好》其实在很多地方,都与《饮食男女》有着相似性。
两部电影都用食物、用家庭聚餐,来探讨东方式家庭亲密关系背后的本质。
只是《饮食男女》是一个父亲和三姐妹,而《还是觉得你最好》是则是三兄弟,以及大哥嘴里始终念念不忘的母亲遗言:家在、炉在、老爸在。
《饮食男女》里众人的矛盾都发生在餐桌上,始终希望一家人能完完整整一起吃饭的朱老爹,最终用一顿饭,完成了家庭关系的分解与再生。
《还是觉得你最好》同样如此,大哥始终不愿三兄弟分开,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不肯卖房支持三弟的事业,忍着巨大的尴尬让二哥和他的女友搬进了屋子。
正如我前面所说,亲密关系能够将尴尬转化为笑料,但这种转化本身,其实依然遵循着情绪等价交换的原理。
没有物质会凭空产生,也没有一种情绪会凭空出现。
东方式的大家庭,是一个能够庇护人、让人感受到温暖和安全的地方。
但这种庇护并非永远没有代价,它需要有人承受委屈。
在亲密关系里,那个将自己的尴尬,化作朋友亲人之间的笑料、陪着大家一起哈哈大笑的人,也许本身并不想笑。
《还是觉得你最好》没有停留在让观众哈哈大笑上,电影里的情感一样真挚而动人。
大哥找来的假女友喵喵,作为这个亲密家庭中唯一的一个外人,却也是唯一一个能够细心考察到所有人细微情绪的人。
很多时候,恰恰因为关系太过亲密,我们会忽视了别人的付出和委屈。
但喵喵作为唯一的一个外人,却反而没有把这些付出和委屈,视作理所当然、照单全收。
面对三弟女友认真准备的一桌菜,喵喵没有把它当成家常便饭,而是指出,厨房里只有两个灶台一个烤箱,三弟女友却能在同一时间,把煎炒烹炸、鸡鸭鱼肉、四菜一汤全都热气腾腾地端上桌,这其中花了多少心思?
影片中最打动我的两处情节,一是喵喵在天台上跟大哥说,你在这个家里,永远忙着照顾别人的情绪,没人关心你开不开心,大哥听完后潸然泪下;二是当三弟向女友求婚时,三弟女友突然说,她的奶奶是帮佣,她的妈妈做包餐,她也一直在给三兄弟做饭,她觉得累了,她突然发现,自己做菜拍成视频,原来也并不想分享给三弟看,原来她做菜,也可以不需要服务任何人。
大哥和三弟女友,这两个一直在亲密关系中默默付出、承受所有委屈的人,在这一刻,以完全个人的身份,觉醒了过来。
他们发现,自己也可以不需要去照顾“关系”里所有人的情绪,而只需要照顾自我的情绪便够了。
当然,与李安一样,导演陈咏燊也没有简单对这种东方式的家庭亲密关系,下一个简单粗暴的定性。
恰恰如同我们每一个普通观众一样,这样的家庭关系,总是让我们既爱又恨、充满矛盾。
说起来,我个人对《还是觉得你最好》这部电影里最有共鸣的一个点,恰恰是那个一到晚上就能听到外面KTV漏出来的走调歌声。
因为在我老家的房子外面,也有一个漏音严重的KTV,我曾经在过年回家的时候,被吵得睡不着觉而打电话报警投诉,但也曾经在某个无事的夜里,当听到一首我熟悉而记忆久远的歌曲时,忍不住跟着外面KTV的歌声旋律哼唱起来。
去年年底,因为疫情,那家KTV倒闭关门了,当夜晚再也听不到那些烦人的歌声时,反而有种难言的寂寞与惆怅。
《还是觉得你最好》这部电影里,贯穿始终的,也是这样一种欲语还休、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
似乎住在一起时,所有人都在这段亲密关系里,或多或少承受着委屈。
但真到了分开的那一天,所有委屈又都化作了一种不舍。
这种情绪,也像是香港市井喜剧。
在亲密关系里,将尴尬转化为了笑料,却又因为笑料,而忽视了当事人的尴尬。
到最后,到底是应该觉得好笑还是尴尬、是觉得委屈还是不舍,谁也说不清、道不明。
导演用一种开放式的手法,最终没有给这种情绪以一个定性。
每一个不同的观众,都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感知,自己去给这种情绪以一个定性。
而电影最后对整个香港夜景的航拍镜头,再次让观众感受到了,导演对这个充满了市井生活气的香港,所满怀的感情。
1.经鉴定,原版的名字《饭戏攻心》更贴题,因为主要戏剧冲突都在回家吃饭时展开。
大陆片名《还是觉得你最好》不知所谓,像国产烂俗爱情片。
作为美食片,里面的菜看着都好好吃。
2.摄影拍得不错。
3.此前黄子华主演过的最好电影是《男歌女唱》,后来一部接一部是烂片,这次终于有一部片排在《男歌女唱》前面,刷新了黄子华的最好电影排名。
4.我最喜欢的情节是黄子华与妈妈的对话,很有趣的反问了为什么把故人说的话要看得那么重要,说话的人说不定只是随口一说呢。
最终释怀。
看完才发现,开心麻花算什么玩意
有一些地方写得太直白(比如对于“往前走”的反复阐释)以及有些桥段太套路(比如二嫂的想象),但是还是有很巧妙的味道(比如有福到冇福气,王菀之拒绝求婚,以及进门撞桌角),中国人的家庭情事,都要关起门在屋里说。
事实上,真如因情境中描绘的那种讯息就分手了,那两人的关系早已天崩地裂了。而娱乐商品必须掩盖这些不堪,不然就没后续了,但是后面的感情更浅薄、更廉价啊。
比较有自知之明的男凝也还是男凝,男人的喜怒哀乐都怪女人,妈妈、前女友、现女友,我仿佛在看hk屌丝版《杨戬》。2星献给一些笑点,和不再好笑的黄子华。
所谓的隐喻我觉得说有就有,说没有也没有,所以很没意思。稍微明显一点的,就是“走出去,走远点”,也没什么嘛。兄弟把尿的港式俗梗就不说了,“跟哥哥分手了再跟弟弟处对象”这个整体设定我最终还是不太能接受,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这么玩儿。
父母去世后,大哥努力维持着不分家,一座大房子,把三兄弟强行拢在一起,这让影片指向了一场三地政治大戏。“政治”不能算过度解读,因为影片情节乖张有层次,舞台感强烈,符号性元素很直白,让它只能有唯一的答案。所以这部电影好看,也不好看。“一筒”理论早已经现代化、系统化和科技化了,“家长制”只是嘴上的面子,用它来进行解释已解释不通,过于幼稚。
不如看一集某某某。
邓丽欣真的是港女在银幕上最后的辉煌了。而最不着调的是那个叫喵喵的网红角色,让电影显得不真实。老男人最终的归宿永远是傻白甜迷妹?大可不必吧?
仲系粤语版俾力。从《爱情神话》到《饭戏攻心》,我哋睇嘅唔只系爱情仲有被方言唤醒嘅城市记忆。家长里短茶杯风暴,格局越小越轻盈。中国人,没什么是吃不能解决的。
开开心心拍的蛮好的 邓丽欣 王菀之 都演的好好!
能把家长里短拍得这么有戏剧性和张力不错了,但涵盖主题多,主线和主旨都不明显,欠些火候。
2022为数不多的去电影院看的电影,剧情略有点尬,
回想当年考研专业笔试大题就是围绕“尴尬的饭局”写戏,为此多年来格外留意影视里精彩的餐桌戏,编剧圈也有小玩笑,戏不知怎么推下去时就写他们吃饭,中国人的餐桌太有戏啦。《饭戏攻心》几个吃饭重场戏要抓马有抓马,要人物关系流动有流动,还能在美食、自我、家庭层面提炼出动人的点,很不错。三星半。(尽量看粤语版,不仅嫌弃国语配音,这大陆片名也散发一股出轨老哥吃苦头后讨好前妻的味道,晦气!)
好好好好个老头屌,买了多少水军,直接刷上8分真不怕口碑扑街啊?比国产你懂的还要国产你懂的,怎么着还没到2046呢就这么急着茧盅化?别说港女了我一个土鳖我看着都急。瞅瞅这女性形象,您可真敢想,一个是上赶着跪舔老♂的网红性感傻白甜(现在真主播都没有镜头前傻成这个b样的,也就是电影吧),一个是只爱做饭除了做饭啥也不关心并且被默认做菜扫地收拾掀桌子残局都是她的活的免费保姆,还有一个是祸水or兄弟情纽带的共妻OL,噢对了还有一个比儿媳妇更辣的夜总会👠母亲。别和我说我只关心这种“细枝末节”,女性形象往往反映了一个电影的基本格局。不论故事还是节奏就没一样在线的,但让人恶心地辱女我就非骂不可了。
这种题材拍得我不讨厌就是赢了,觉得Josephine应该和喵喵在一起。
《回家吃饭,二弟造成了我的精神内耗》
被贺岁档烂片支配的恐惧,叙事能力差,什么都差一点的样子,故事本身也很烂俗无聊,这两个小时还不如我在家里看部综艺
剧本还是不错的,导演功底还欠缺火候,拍得有点像舞台剧了,结局收的有点仓促,结尾跟片名有点不搭,笑点还是有的,金句也有的,总的来说不过不失,6.8分的样子
努力了三次才看完,get不到笑点,不喜欢这个舞台剧风格,对这个故事也无感,大概是有文化隔阂吧。如果说什么能支撑我看到完,也就是黄子华和王菀之了,挺可爱的。
“三兄弟分家”成为华语电影的某种母题了,分吧分吧,总要学着自己长大,大哥,你说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