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输给了完成度的一部片子。
片头战争场面里的慢镜头用得有点多余,而且镜头语言略显粗糙。
从战争结束到赴台这一段缺少一个重点,观感上有些平白。
赴台后的生活是片子的主要内容,但却没能足够细腻地说出盛、李、范三个人的矛盾和强烈的思乡情。
除了剧情跳转太快外,几处情节的处理也很生硬,例如李的妻子向盛示爱的那处。
配乐直到盛送礼物给秋香才算合了格。
整部片的历史厚重感也处理得并不好。
花点时间叙述一下这个家庭外的其他家庭的状况就会有更好的以小见大的效果。
片子的英文名取得不错,《Where the Wind Settles》。
中文电影的英文名往往比中文名更能表达片子的内核,因为语言上的隔阂会让取名字的人尽量避免误解,相反,中文名则往往流于文艺,失之精到。
比如,《白日焰火》的英文名叫《Black Coal, Thin Ice》,两个意象就都在片中出现,不用“White”而用“Thin”来修饰“Ice”也在颜色对比外,传达了厚重与轻薄的另一种对比,很妙。
而“Where the Wind Settles”可直译作“风停驻的地方”,但事实上,风却无所停驻。
片子里,盛和秋香错失姻缘,盛也为了早逝的妻儿空等一生;李早死后妻子孤独半生;范也在台湾扎根,没能回到日思夜想的家乡...这些都印证了片名的寓意。
几个主角在历史的流动中蹉跎一生固然是个好故事,但导演却没能讲好。
蹉跎不足,家族也略显偏狭。
片子的另一个名字《风中家族》倒是直白地表达了片子的目的,但显然电影既没处理好“风中”,也没处理好“家族”。
个人认为,2.5星是比较中肯的分数。
既然没有半星,那就给低不给高,2星吧。
都说本片故事平淡,清汤寡水。
仔细一想,似不尽然。
现成的路,热闹的路,他躲开不走。
政治正确的路,他更不走。
只往幽冷寂寥处走去。
平淡是刻意为之。
想想他刻意躲开的东西,我觉得本片还是很有滋味。
好比说,国共会战,历史频道多么热衷,他躲开不拍。
没枪林弹雨,没尸山血海。
看不到解放军,国军部队也不见踪影。
从叙事一开始,就给三位男角定了调,他们只能是荒原上的战局弃子。
好不容易追上大军,镜头立刻调度他们上船,完全不许逗留。
三个乡下人没机会进城见识见识民国摩登。
这就躲开了《太平轮》里佟大为和章子怡巧遇结缘那路爱情戏。
晕船的人没来得及爬上甲板吹吹风,已经登岸抵台,从此故国青山连一发都谈不上了。
镜头里上岸的军容绝非壮盛,但也没见穿草鞋背铁锅打补钉的。
要是台湾教育部在本世纪初同时颁布了历史电影的课程纲要,这种拍法肯定不符标准。
来台湾之后,按说自当继续当兵吃饷,重编整训。
以后住进眷村,就能立刻接上《宝岛一村》的热闹戏。
他偏不。
连长大哥申请伤退,二哥三弟开小差。
跟老长官跟到底了。
可台湾是个岛,开小差能逃去哪儿?
给抓到弄不好就是枪毙。
但也不教他们真给抓住,否则不成了控诉片?
骂国民党逃到台湾还在抓兵。
不当兵,那投奔同乡吧,来台湾的山东人可真不少,谁没同乡。
三兄弟又偏不,尽管后来都拿到了退伍令,还是相互取暖。
像在大陆摊上什么大事似的,息影绝游,从不跟别的外省人打交道,除了邱家也没见别人上门。
只跟台湾本省人亲善。
片中的本省人,虽住台北市廛,仍然是《稻草人》里的草根百姓。
没有知识分子,没有士绅,没有殖民摩登。
更没人跟随本世纪的历史教科书一同开化成日治遗民。
什么文化冲突,族群歧见,台片从《悲情城市》、《牯岭街》以来津津乐道多少年了,他大笔一挥,全躲开。
唯一形迹近似的,只是一个头戴斗笠的本省人买了二哥一碗龙须面吃,吃完用闽南语骂了声「什么东西这么难吃!
」扭头就走。
但这是个中景,镜头不凑近捕捉二哥的表情,而本省人背对镜头, 从没露脸。
本省人扭头走开,镜头也扭头走开。
冲突有来而无往。
情绪刚要上来,就给捂住拉走。
再看语言。
片中人物尽管各说方言,语言交际的透明度高。
没有互相听不懂的,当然也不存在台片流行的「鸡同鸭讲」方言笑料。
日语更是全不见说。
若说本片回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健康写实片」传统,那也冤枉他。
下层外省人的难民营生,本片暴露得很厉害,还有鼓励逃兵,教人行贿买退伍之嫌。
虽然写实,可太不健康了。
放当年绝非查禁就能完事。
蓝营爱提的族群融合共同发展经济的大叙事?
本片也不碰。
柯佳嬿演的小玉都从电子工厂女工当上穿翻领套装的经理了,你老大哥还窝在巷子里卖牛肉面。
前者的财富累积完全看不出后者的贡献。
郭碧婷演的邱香(实在不像外省知识分子家庭的名字)后来成了阔太太,那是因夫而贵,无关族群融合,也不是白手起家。
她夫家是不倒的外省势家当权派。
外省人社会的阶级矛盾,本片回避得很干脆。
同是落难之人,你乘车,我拉车,没有谁瞧不起谁。
那么政府呢?
政治呢?
也完全没影儿。
老蒋去世、小蒋上台、断交、退出联合国这些头等大事,全不见说。
也看不出哪个角色受过一丁点儿心理冲击。
邱香的爸爸被穿黑西装(怎不穿中山装)的带走过,可几天之后就转危为安。
也没像《牯岭街》里小四的爸爸性格大变。
大家只是闷头过日子。
开放探亲这个大关目也躲开了。
大哥二哥已经被编剧编死,没赶上。
三弟上山种梨去了,多半下落不明,也被「不提也罢」。
回乡断肠的老戏码,就这么轻巧地一笔勾销。
之后世事如何,本片全不过问。
像是一篇《推背图》,越推到近代,越疏懒寡淡,教人着急。
不过,只要邱香的夫家不倒,转型经商比如说,那么李安儿子李淳演的小奉先总有姊夫可以仰仗,差不到哪儿去。
这倒不待推背即可推知。
现成的官道他不走,热闹的大街他不去,游行的路线更躲开。
可是一般观众对历史片另有期待。
不期待他随俗,但也不想看他躲开。
观众想看的,是看他闯进历史的官道,修桥铺路,或断桥炸路;躺在十字街头,任由家庭和社会的力量从身上碾过;然后爬起来一同游行,带头喊出最刺激的口号。
这些路子都不走,观众期待落空了。
另一方面,这些大叙事和小包袱,都经过几十年打磨而成熟,能用来解释历史、塑造社会,成为文化生产的模具。
它们当然配备了众多典型人物、指标地景、核心冲突,早已是成熟的戏剧。
想全躲开,另外为戏剧找出路,没杨德昌的手段,谈何容易。
本片显然没走出一条张力足够的新路。
是才力菲薄?
是老手颓唐?
我觉得不好说。
我觉得导演就是不想在他的电影里呈现冲突和悲情,就是想降低戏剧张力。
平淡就是目的,这命题高于一切。
原因不明。
成效难说。
不过,回避一切流行的政治话语,何尝不是另一种政治话语。
而不表现冲突和悲情,刻意平淡,未必是无视于现实,倒可能是枉尺直寻地呼唤另一种现实。
现实生活如果永远是冲突和悲情,台湾早垮了。
想想这阵子的闹腾,就知道平淡过日子还是可贵。
台湾怕是早已败光了福份。
拿暴力冲突当卖点的台片越来越多。
本片只有一场暴力冲突戏,拍得很不错,也很节制。
二哥三弟去菜市场做搬运工,大概因为饿得没力气,跌了一跤,砸了背篓里的西瓜。
给工头和几个工人围住。
对方都是南方人,但没听见台湾口音。
一个广东口音的先开口骂道「没本事来混吃啊?
」二哥答说「都是老乡,有话好说!
」想讨饶。
一个四川口音的接口骂道:「格老子的,谁是你老乡!
」啪一声打二哥一耳光。
于是五六个人围殴他们俩。
到此都是远景。
然后是一场中远景的混战。
两兄弟被打翻在西瓜瓤里。
双手抱头护身。
众人还不放过。
镜头拍他们的脚朝两兄弟猛踹。
然后是小奉先赶紧跑回家,找他「大爸」赶来搭救。
虽然只一条胳臂能打,但他拼了命。
三两下打翻对方两个人,震慑住其他,然后慢慢拉起两兄弟,牵着小奉先,四个人彼此搀扶一瘸一拐地走向出口,外头是一片茫茫大雨,四人走进雨中消失。
很有日本老武打片的味道。
这段是远景。
大哥在这场戏中基本没说话。
他知道这种时候只能用拳头讲道理。
这场戏证明了当年《策马入林》的宝刀未老。
暴力冲突戏不是不会拍,不想拍而已。
这场戏也的确拍出了一点儿新东西。
它暗示了:四个北方人真正经常需要在生活上共同抵御的外侮,不是本省人,而是其他外省下阶层难民,尤其南方悍族。
这是珍贵的视角。
而他们在拼命抵抗吓阻进犯之后,踉跄消失进大雨中,正呼应了国府的撤退。
有趣的是,三兄弟放弃了市场的工作和地盘之后不久,小奉先就在邱香家里尝到了南方帮派垄断运送的西瓜。
更好玩的,是二哥虽然打输了市场里的四川人,却凭一碗川味牛肉面由胃到心征服了全台北的四川人。
而那碗面所赖以香传十里的汤底,竟然是小奉先和小伙伴们(包括本省人)恶作剧的成果。
本片不无促狭地告诉我们:川味有什么难,咱把重口味的调料乱七八糟全倒进锅里搅和搅和就成了川味,谁不会啊,平淡才是境界。
p.s. 再怎么说,青年演员的演技和装扮是硬伤。
导演太好心了。
换做是我,外省人角色全找大陆人演得了。
◎2015年8月24日后记:不是馋,只是突然想起本片有些戏的主角是食物。
比如逃难时小奉先递上的馒头,比如船舱里邱家分享的饼乾。
山东老乡在台北卖馒头,这家兄弟却学本省人卖面。
二哥先是卖北方面导致了灾难性的失败(整场电影观众就是在这里笑得最大声),后来误打误撞作成了川味牛肉面竟然带来了意外的大成功。
面摊是一家人经济支柱,也是情感纽带,一碗面让小奉先浪子回头。
到了六〇年代后期,巷口出现了挂著红灯笼的日式拉面店。
到了八〇年代,牛肉面店和大哥一起收摊(按当时常情应该是顶让出去)。
食物传递了爱心,承载了乡愁,串起文化,连结亲情,在土地上繁衍,在岁月中变迁,最后易主,走味而消失,但不变的是温暖和沧桑。
就像导演喜欢吃的那家已不在的潮汕牛肉面。
啊,越想越有滋味,真是馋了。
《对风说爱你》是台湾金马奖评委会主席王童导演打磨数年的电影,主角多年后也由任贤齐换成杨佑宁。
可惜慢工未必能出细活,可惜细活未必能出整体效果。
在细节上的完美,不能赎回在整体效果上的缺失。
感觉故事拍成MTV更好,正是这种在文艺与剧情摇摆不定,会着实产生一种让人捉襟见肘的感受。
先看剧情,《对风说爱你》第一个问题在于人物线索烦乱,不知道是要以杨佑宁为第一男主角来讲述,还是要以集体时代图像来铺陈。
于是电影只能通过黑白时间点时候出现的字幕,来给我们交代时代。
譬如开篇,开篇的剧情战火纷飞,战火之后盛鹏、顺子、小范三个爸爸,他们在台北的违章建筑群勉强找到落脚处,并邂逅温良贤淑的面摊女儿阿玉(柯佳嬿 饰),逐渐成为一家人。
这里没有问题。
问题在于顺子和小范的出场时间在前半部分非常之多,电影似乎要在以描述这三个军官的集体逃亡故事来叙述还是,只以杨佑宁为主要角色之间左右摇摆。
在这三个男人逃往台湾之后,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吃住行,工作婚姻爱情,身边还带着一个战乱中的小孩。
于是剧情在这里,着墨在这三个人的矛盾冲突上。
在故事行进到这一环节,给我的感觉还是觉得这是一部偶像包装的战争片子。
虽然这里面包含着许多真诚的东西,许多落难的人心里缺失的东西,但依然没有让人感动,只有被动的接受影像里传达出来的千变万化的剧情。
之后,剧情开始往杨佑宁扮演的盛鹏方向转移。
无论是他与秋香的故事还是他对儿子的教育,可以说他成为了故事的第一主角,最后故事的落脚点还是安排在盛鹏的人生经历上。
这就导致了一众主角戏份分配不当,集体图像能烘托时代性,个人成长史能凸显小情怀,王童导演正是处于要在大笔墨弄时代性,还是要在小刻画精致小情怀的犹豫中结束电影。
在一个整体性的调控和一个个精彩细节的处理上,这部电影不能做到点面结合,尤为可惜。
这部电影第二个问题,其实也是最大的问题是这部电影只有繁琐的情节,没有连贯的情绪。
情绪不集中是本片最大的问题,它会让剧情行进过程之前所有的铺垫,和剧情的承转启合达不到一个临界点。
往往在观众觉得此处可以煽情,需要眼泪的时候,立即停止。
这种不温不火的状态,一直延续到整部影片结束。
多年前,SHE曾拍过一部感人的MTV叫《我爱你》,描述了一对战火纷飞年代的青梅竹马恋人们,因为战争原因,不能在一起,最后多年后等待重遇的故事。
当时就觉得就很感动,今天当我看到这部电影的时候,心头就泛起的看这个故事时的涟漪。
只不过王童导演成片的效果,实在难将观众心头的对家乡的怀念,对亲人的思念皱纹强化,极为可惜。
这种弱化的结果就是,电影最后变成了不温不火,想小清新不够彻底,想大情怀不够凸显。
实际上,情绪上的铺垫才是电影的命脉,好的编剧和聪明的导演一定是擅长把握人性的老师。
他应该可以在你观影的过程中,调整你的心里状态,知道哪里该快哪里要慢,哪里需要强化哪里可以一笔带过。
举个例子,最近文艺片《念念》的例子便可以看出,张艾嘉在电影中的结构是极为松散的。
但她将主观的意识强化成电影的结构,将电影情绪变成电影线索,始终不渝的贯穿到整部电影之中。
这样做的结果是,《念念》可以牵着观众走,《对风说爱你》不能。
前者形散神不散,后者神散形分外的紧。
“紧”是艺术创作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由于编剧结构的关系,许多初学者往往会像初学写作文一样,摆一个十分安全的“总分总”。
但这种处理方法只能说保守不能够保鲜,没有新意,勉强及格。
最后一个问题在于,故事既然横穿三个时代,必须首尾呼应,给人一个架构上的整体感。
结果却是方向感不强,处处力度不够,在结尾的地方想用寻根的办法,烘托主题,却艰难的落入意料之中。
他孤独了一辈子,来的时候急匆匆,走的时候却平平淡淡。
爱他的人是爱他的,可他把自己的爱大部分都埋在心里,埋在那个铁盒子里。
他固执的很,可能对爱也是如此吧。
有时候他也在等待,也许心里同样焦灼吧。
有时候是羡慕他的,能够有个东西在心里,而且那么多年。
他也挣扎过,最后没成功或是放弃了吧。
最后,说爱的不是风,是你。
《对风说爱你》由台湾著名导演王童执导,他曾经用《稻草人》、《香蕉天堂》、《无言的山丘》三部电影,共同构构筑台湾近代史三部曲,导演始终钟爱的台湾外省人的思乡情结,本片依旧如此。
它展现了四九年之后的台湾本岛生态,国民党败兵船渡来台之后,逐渐落地生根的故事。
国兵撤台开枝散叶,随风而飘,内心被乡愁所羁绊。
两个多小时的片长,尽显几十年的时间跨国和岁月变迁,大格局下小人物的家国情怀与乡愁情感羁绊。
三个老爸一个娃的组合,代表着三种截然不同的性格经历以及两代人的反差.电影有两条主线,一条是男主盛鹏对大陆妻子的思恋及对误杀小舅子的忏悔,全部写成了寄不出去的信,另一条是男主盛鹏和邱香若即若离的情愫。
背井离乡、流离失所,从淮北到台湾,场景在变,人的情绪也在变,远方的亲人杳无音信,一封封寄不出的家书,只当对风诉说,让风捎去对海峡对岸家人、爱人的思念。
一方面是对失散家人的眷念和愧疚,另一方面是对邱香欲放还牵的情感,这也是电影中最虐心的情节,两人逃难时的一见倾心,一路追随,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最终这段情感被现实所阻隔,然而,电影最终让有情人终成亲家也算是一种无奈的圆满。
电影有着典型的台式小清新风格,但导演显然是想拍出一部类似于家书诉说式的电影,试图以历史大背景下的人物群戏,勾连起台湾与大陆的分隔与重聚。
于是我们看到因战争而结缘的三兄弟收养了孤儿“小奉先”,偶遇邱家人共赴台湾的故事。
电影中对于风俗的还原我认为特别好,尤其是三次婚礼场景,尊重历史而且能够让人清楚的感受到时代变迁。
令人惊喜的是,格局虽大,但人物情感都把握的很到位,每个人的情感处理都很细腻、到位,才会有整体感人的质感。
相信很多电影中的一些小事儿、小细节让观众与笔者一样会有些疑惑,如比如老兵拿到垦田证,比如女主角的父亲被抓走,但对不熟悉台湾历史的观众来说,只看电影大概很难明白其中的纠葛,其实这些都是时代的印记。
有网友说,如果你喜欢高晓松的谈话节目《晓说》、《晓松奇谈》就会有所顿悟,这两档节目用了十几期,讲台湾从被清朝割让到国共内战、1949之后的故事,这些都非常切合电影里的小事时代背景。
“有情人终成亲家”绝不是一句笑谈,杨佑宁饰演盛鹏的与郭碧婷扮演的邱香这条情感变迁主线无疑是最牵动人心的。
两人的感情也是一路追随着时代的变迁,这其中渗透的更多是中国式古典意味的爱情里面,两人的感情代表着那个时代背景下的多数爱情。
片中盛鹏的感情更多的是压抑在心底,尽管两人都彼此爱慕,但最终因为大环境的原因,两人并没有实现我们所喜闻乐见的圆满,整部电影的格调,有一种哀而不伤的悲怆在其中。
最后,必须要赞一下“小奉先”李淳的表演,果真是名导(李安)家庭出虎子,表演细腻、内心戏出彩。
這個電影的場景看得出來非常用心,如果要做一個平穩敘述故事路線的話,劇情人物是很可惜的很多地方都不夠細膩。
1.三個軍人從頭到尾,彼此的互動並沒有覺得感情很好。
2.想要表達老兵想回家鄉的心情,但是卻把2爸這個角色,降低為兒童吵著要回家,對家鄉的思念表達太過表淺。
3.當父親被國民黨抓走的時候,太太卻只想著拿毛線織圍巾這個表達非常不合情理,太過扭捏,而且當時人都在穿短袖。
4.男女主角的感情,一直都是平淡又模糊曖昧,表達的沒有很清楚,突然女主角的坦白告知,兩人熱烈擁吻,缺少了之前的鋪陳跟情感累積,一直到最後也無法讓人感受到,兩人之間的感情,缺少了感情的張力和壓抑。
整片覺得人物的描述太過籠統,有這麼好的場景來襯托,但是卻沒有辦法發揮出來,真是覺得很可惜。
如果細細的如實表達當時的時代人物場景,不要刻意去刻劃人物情感的描寫,可能會是一個不錯的作品。
凌晨观影,饶有兴致看完是出于文科情怀被影片年代感和台湾省的风土变迁所吸引,大部分演员表演入丝入扣,从南湘顾里到邱香邱梅,碧婷采洁这“台北双姝”塑造人物已不再那么刻板做作,邱爸邱妈二人话剧范十足的风格与角色背景要求也相得益彰,范中岳选角失败,总体瑕不掩瑜。
两岸三家跨越70年的爱恨纠缠,一种历史背景下的无奈,战火后盛爸、阿玉撑起家庭的艰辛,越是轻描淡写片语带过,越是博人深思细细回味。
题材很好,值得好评。
整体感觉逻辑比较混乱,如果导演想拍的是大时代背景下人的随波逐流,和整个社会的变迁,那他失败了。
如果导演本来要的就是个漂漂亮亮的爱情故事,那还算及格。
为什么盛鹏的一个破戒指就能在那个乱世里换到两张退伍证,而没多久之后,在他们那么穷困潦倒的情况下,他还能攒到钱把戒指赎回来。
如果导演有野心一点,那个戒指只够换一张退伍证,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
电影整个时间线是乱的,邱香说自己是毕了业就被父母安排去美国结婚。
就算她1949年在船上对盛鹏情窦初开时是15岁,那到1961年她已经27岁了,研究生都能毕业了。
这中间这些年她的追求者都在美国等着她去结婚么。
奉先第一次去邱家学琴的时候,邱爸爸在客厅里发表“反动言论”,当时就已经有镜头暗示了客厅里的一个同事听者有心的记下了他的话。
但是一直到十几年之后1961年,邱爸爸才因为这些言论“东窗事发”。
邱香的朋友张明莉明明看穿了邱香对盛鹏有好感,为什么她哥哥还追求邱香。
邱香跟盛鹏刚有发展时,邱家“恰逢其时”的变故,跟张家有没有关系。
盛鹏的大舅子为什么觉得自己一辈子不出现是为了盛鹏好。
让盛鹏一直背负误杀亲人的阴影,永远不知道老婆和小孩已经不在了,那不就永远都没有开始新人生的机会吗。
即使他真的跟邱香发展顺利,对老家的老婆和小孩的愧疚,不是会一直压在他心里吗。
更细节一点,为什么奉先的制服上有名字,邱梅的两套学生制服都只有学号。
缺点说了一堆,看点也还是有的。
首先,不考虑混乱的逻辑和社会背景,电影本身还是好“看”的。
害羞的邱香,面对木讷的盛鹏,及时想到提出教奉先弹琴,给两个人继续有所联系的机会,真的是让我松了一口气。
刚开始不懂阿玉为什么放弃帅气精神的小范,选了顺子,不过看下去之后多少懂了一点。
顺子善良又有烟火气,无论对感情还是对生活都是积极的,乐观的。
小范他们为了躲抓逃兵的宪警困在家里时,也是他做小范和盛鹏的和事佬,还帮奉先遮掩闯祸的事。
想到他的结局,有点可惜。
邱梅和奉先的故事,从船上打闹初识,到同校,分离,重逢,恋爱,结婚,都很有趣。
从《宿醉2》开始就非常喜欢李淳,感觉好莱坞终于有个长得周正的中国面孔了。
他既不是欧美人眼里的帅,也不是中国人眼里的帅,不过呆呆的很可爱。
在走廊罚站的时候,拼命想躲着邱梅的那个小眼神。
睡觉被叫醒,还想着对镜子装酷,都特别有意思。
他在邮局跟邱梅道歉时的那个笑,让我觉得不管他犯了什么错都愿意原谅他。
如果导演的目标是美好又无奈的爱情,这电影还算过关,不过比那些烂俗台剧好的有限。
如果导演想拍的是史诗级别的社会变迁,那真心是太欠功力了。
大约在1984年,某一个深夜,睡梦中醒来的我,懵懵懂懂中看到影影绰绰中大人们的影子,他们似乎在悄悄的说着什么,有人在读一封信。
后来,我才知道,那是一封寄自台北辗转美国的海外来信。
分别时只有三岁的父亲,直到四十岁才终于知道祖父还活着。
1948年,祖父与哥哥、弟弟在青岛分散,颠肺流离到上海,再各自通过舟山、海南、越南等才到台北落脚,似乎在1954年兄弟聚首。
暌违36年之后,两岸消息才能真切联络。
再过五年,我终于见到了祖父。
然而,祖父的“与妻书”,却是阴阳之隔,大跃进时代便已永别。
1911年4月24日,黄花岗起义的三天前,林觉民在一个无眠的夜晚给妻子陈意映写了一封诀别信,“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此文感人肺腑,不忍卒读,即我们熟知的《与妻书》。
1949年冬,在国共的苏北战场上,杨祐宁饰演的国军连长盛鹏也给怀有身孕的妻子写下了家书。
而杨祐宁的“与妻书”却始终没有寄出去,直到2010年他的养子盛奉先从台湾飞到大陆,然而这一切为时已晚。
林觉民最终成为的光荣的烈士,而在王童导演的新作《对风说爱你》中盛鹏(杨祐宁饰演)至死也没能心安理得,始终牵挂着对岸的妻与子,守护着一份承诺和一枚婚戒,彼此只能对着风说一声“我爱你”,也许只有风才能在海峡两岸自由穿梭吧。
然而盛鹏以为只是“你在那头,我在这头”,殊不知早已是“你在里头,而我在外头”。
王童出生于1942年,也在1949年天地仓皇之时来台。
年过古稀的王童导演对这一段历史念念不忘,不论是《稻草人》(1987年)、《香蕉天堂》(1989年)还是《无言的山丘》(1992年),将台湾近代史深刻记录。
而台湾80后实力派兼偶像派演员杨祐宁,在《对风说爱你》中将一个国军连长到台湾外省人从1949年到1987年的隐忍、坚韧表现得淋漓尽致,把因为战争、民族创伤给个人带来的伤害与自我疗养阐释得丝丝缕缕如泣如诉,但又波澜不惊。
妻与子生死未卜,杨祐宁所有的思念都只能写在家书和日记中,而所有的坚守和承诺都只能随风消散。
然而对一个年盛的男人来说,这种坚守不仅是时间的消磨,更是情感和生理的折磨。
《对风说爱你》三兄弟住在眷村,老二黄德顺(李晓川饰演)在一次火灾中因救人逝去,剩下遗孀阿玉(柯佳嬿饰演)与盛鹏相依为命,日久生情,当盛鹏把阿玉拥抱他的手狠狠挪开的时候,证明他还要坚持下去。
更让人折磨的是他与邱香(郭碧婷饰演)的真情,两人干柴烈火,但不是孤男寡女。
盛鹏惦记着大陆的妻子,邱香背负家庭的压力要到美国与别人结婚,然而邱香努力挣脱家庭的逼迫,盛鹏却始终不能背弃自己的承诺。
之所以说这段感情的处理很苦,是相当多数渡海国军都在台湾又结婚,于是在20世纪下半叶形成特别的“重婚”,为此两岸都出台相应的司法解释,承认海峡两岸的婚姻都属于合法。
盛鹏与邱香的爱很低调,因为彼此都有牵扯,然而也爱的深沉。
在两人的恋爱发展过程里,邱香始终占据着主动:初见时主动向盛鹏点头示意,主动给盛鹏留联系方式,主动提出教小奉先弹钢琴,主动送礼物,到最后主动与盛鹏缠绵在一起……郭碧婷将一个保守知识分子家庭背景下的女孩遇到真爱后,试图逃脱种种束缚,勇敢追求爱情的心态表达到了极致。
杨祐宁也将一个坚守承诺、爱而不能、欲言又止、隐忍的男人刻画得入木三分,《对风说爱你》结尾处盒子里存留了给妻子的家书还有邱香送的《贝多芬传》,让人扼腕叹息,谁在为难这对相爱的人,有情人如何不能成眷属呢!
杨祐宁一直以阳光外向的形象示人,也曾在电视剧《倾世皇妃》中颠覆形象,把刘连曦阴暗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神凌厉肃杀不说,表现更犀利毕现游刃有余,赢得观众的好评。
这一次,他再次突破,在《对风说爱你》中大跨青年、中年、老年三个年龄段,而且不动声色、不事张扬,表演看似平淡却极为有力,看似隐忍实则坚韧。
电影以唯美、浪漫的画面和史诗风格、磅礴叙事将杨祐宁的“与妻书”书写得“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让人暗自垂泪。
时至今日,国民党在下届“总统选举”推出的候选人洪秀柱,浙江人,1948年生于台北县。
显而易见,外省人第一代基本已经凋零,所谓老兵不死,也更多是一种精神姿势。
祖父兄弟三人,以及他们的同辈人,故友多不存。
想想少年时,见到N多探亲的旅台人,已经大约只有小爷爷了,也已经八十五岁了。
感谢王童和杨祐宁,又能见到那一代人的悲欣与坎坷。
刚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以为是一部那种很常见的青春偶像主演的爱情喜剧片,看了一下剧情简介,觉得应该是一部很有意思的电影,就下载了看了一下。
果然不错。
故事讲的是坐同一艘船逃到台湾的两家人的故事,爱情亲情兄弟情为主顺带一点友情。
整个片子没有什么特别惊心动魄或者很煽情的桥段,不管情节进展到哪里都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当然有的时候也会感到心酸和遗憾,比如大姐和大爸没能有情人终成眷属,以及大爸一辈子没能回到大陆跟家人团聚最终客死他乡。
我真的不怎么喜欢这个电影的标题,总觉得跟电影内容没什么关系,总要误导人以为这是小清新的爱情片。
看完之后仔细想了想,这个题目或许也有它的意思,也就是相爱的人不能相守,只能把对彼此的爱意说给风听。
比如大爸和原配、大姐和大爸、大爸和顺子的遗孀、被迫跟家里离开台北几年的小妹以及奉先,甚至这些在台湾的老一辈对祖国大陆的爱和思念。
这部电影好像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风中家族》,我也觉得一般,总让我想起一部动画,不记得是不是宫崎骏的了。
但我自己对这部片子也想不到什么合适的题目,毕竟我不是做文案的。
这部电影在让我们感受各种情的同时,也让我们了解了上世纪台湾50年的发展变化,通过人们的服装、娱乐、物价等方面的变更让我们看到了台湾社会从上世纪中旬到上世纪末甚至本世纪初的发展变化。
这个我觉得很好,尤其是对我们这些离那个年代和那个地方太久远的人们来说。
郭采洁确实很适合演学生,丝毫没有违和感。
郭碧婷还是那么美,但真的接受不了她戴眼镜以及老了的扮相。
杨佑宁这个演员虽然知道是郭采洁的前男友,还真是第一次看他的作品。
最后说一点觉得不那么好的吧:影片结尾那个大爸的大舅哥看着实在是太年轻了,反倒是奉先那个扮相太老,还有就是让影片在巧玲绝望的等待和眼神中结束,真让人觉得不寒而栗。
这部片子最终结果还是比较不错的,觉得应该以一个比较温馨的镜头收场,比如奉先回到大爸坟前说已经帮他了却心愿。
不过我想导演的意思难道是意味着台湾对大陆的相望么?
就布景什么的蛮像台北上午零时的
和太平轮的感觉差不多 但我更喜欢太平轮一点 这种故事其实是对我胃口的 但是无奈节奏太缓慢 又是感觉想快进 谈不上有哪个出彩的地方 也是中规中矩的文艺片 不过片中昙花一现的那首钢琴曲真的好听cry!另外现在看看杨佑宁和郭采洁也是挺悲伤的
复古的背景下,现代的脸们。
演员完全拖不起故事以及背景,看完觉得怪怪的
偶像演员还是很难撑起这几十年的跨度吧,除了服饰的变化,看下来都没太多时代感的代入,尤其是顺子死了三兄弟这条线断了之后,接下去的一年又一年,就像草草翻了几页一样敷衍…于是乎,最后真的也没什么唏嘘的感觉,不过全片最到位的还是戒指的几次使用。
如果不是因为我弱智而不理解主题,就是因为导演编剧剪辑都是弱智。不明所以的连长的悲剧一生?
这是王童的水准??
时代感是最深感受的部分,台湾这是怎么了?军中乐园,太平轮……讲的都是关于某些不为大陆人孰知的时代,是集体回忆?还是之前中国的电影市场不够开放?
2.5。不知道差在什么地方,没有很好就是了//郭采洁杨佑宁演隔代有点瘆人
一封寄不出去的家书
王童……
他们一辈子再也没回来过
【3.5星】1、男主的大舅子——小马是个逃兵,和男主回到台湾的2个手下也是逃兵,男主自己感觉也是个逃兵——他都没怎么受伤,就那点伤就退役了,真会玩2、呵呵🙂大小姐来你一个路边摊吃牛肉面,现实中是随便走到哪里,穷人根本就看不到真正的有钱人,人家出门就是汽车、商务座飞机、商务座高铁,电影真是不知人间疾苦3、“这也不能教,那也不能教,就是给学生洗脑,我这系主任还有什么干的?”台湾和大陆真是一体两面,中国来自儒家思想的治国理念就喜欢愚民这一套4、笑死我了,外面起火了,那个胖矮女的一直哭,然后手伸向着火的房屋那里,然后给其他人说里面有人,自己就是不进去,直接开始为里面的人哭丧,真牛皮5、爱情有了新高度:死于盼望。真会吹6、生活化的电影,有一点人生的无常在里面,……
想表达的很多,但似乎什么都没有表达清楚。
国民党视角吗,少见呢。画面时代感调色都很美,可是无剧情,温吞吞。可能是想拍平淡真情的,可是似乎只有平淡呢。
海报不行,演员努力了,但还是显得年轻。那段时代是个故事大金矿,讲故事有野心已经比一般的偶像剧有意义、好太多。
我反正觉得不错
场景,灯光,摄影,剧情,台词,表演全是电视剧套路,除了慢吞吞的节奏不像
2.5 有些细节不错,但演员太糟糕了!
《太平轮》《对风说爱你》《三城记》,吴宇森、王童、张婉婷;2015年这些前一线导演集体拍旧式的时代史诗表达同一个主题——迁徙。他们都说离乡多苦啊,重建多难啊,但他们又都知道那是逃难,所以都走得毅然决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