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现在的知识面也不很宽泛,但在很多年前,初次看《下妻物语》的时候,鄙人的脑浆清澈到几乎可以直饮,知识储备可谓是极度匮乏。
当时只知道盯着奶油蛋糕一样的洛丽塔裙看,完全忽略了暴走族,洋基,以及片名中明晃晃的“下妻”二字。
以至于浪费了100来分钟就看了个热闹,完全没有看懂这个电影讲的到底是什么——大概是女孩之间的友谊吗?
多年后再看,才稍微明白了一点。
不就是《下妻物语》吗?
顾名思义一下,就是讲发生在下妻的事儿,那么搞明白“下妻”是个什么样的地方,自然也就能明晰故事的底色。
下妻,地图显示它在茨城县的西部。
我没去过这个地方,因为太偏僻了。
作为俗气的游客,我还是更享受都市圈的繁华与便利。
而下妻呢?
那里只有农田和高耸的茨城大佛。
不为求来世确实没必要特意走一趟。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乡下地方”,而电影的两位女主桃子和草莓,汉化一下,就是我们常说的小镇青年。
21世纪的茨城小镇并不滋生洛丽塔。
诚然电影上映之后在全球掀起了一波洛丽塔热潮,但洛丽塔风格与小镇是格格不入的。
正如电影开头一坨牛粪砸碎了桃子的幻想,小镇的底色是朴实的工作服,从超市买来的不出格的休闲装。
略有些扎眼的穿着也不太会是洛丽塔,反而洋基
那坨砸碎桃子美梦的牛粪不良ヤンキー“洋基”这一词汇出现在影片开头,牛粪砸碎桃子的幻想之后,用以形容她父亲的流氓生涯。
洋基这里所说的洋基,并不是指美国那只棒球队。
而是来自yankee这个词,广义指代美国佬。
而演化为亚文化「ヤンキー」后,或者还可以把范围画的更小一点,指那些上世纪50–70年代日本青年可以接触到的美国人,也就战后特产——住日美军。
最初的洋基风格就是从模仿住日美军开始的,标志性单品就是横须贺外套,一种缎面有刺绣的棒球夹克。
这种外套最初制造出来是作为退伍兵带回美国的纪念品,结合了美式棒球夹克的外观和具有东方情调的龙虎刺绣。
但后来却逐渐走歪,演变成一种诡异的殖民时尚。
横须贺外套上映于1961年的电影《猪与军舰》中主角欣太就身着横须贺外套。
那是一部荒诞喜剧,讲的是遇连队(战后小混混组成的黑帮)通过贿赂美国军官免费获得美军吃剩下的泔水和过期罐头,再用泔水养猪致富的故事。
欣太出场就在抢美军的帽子,给他们拉皮条。
结尾一头扎进马桶里带着满身的污秽离去。
《猪与舰队》的结尾在战后的日本,小混混通过潘潘女贿赂美国大兵,能够拿到很多稀缺资源,比如在当年日本的制造技术还生产不出来的牛仔裤。
在那个时代,他们确实是最接近欧美潮流的存在。
所以出现了很多不混社会却模仿他们穿着的年轻人,并逐渐形成潮流。
在《下妻物语》中,谁穿着横须贺外套呢?
就是草莓暗恋的那个亚美酱的未婚夫呀。
他还梳着很夸张的飞机头。
这种模仿猫王的发型,被摇滚歌手带火,逐渐成为洋基这一群体的标志。
梳着飞机头的洋基青年暴走族骑着摩托车狂奔的草莓,她们那个群体被称为暴走族。
暴走族这个群体最初出现与战后广岛。
暴走族广岛我也没去过,但我的帽子去过。
几年前年做新干线在冈山站下车,上了个洗手间才反应过来把帽子落在车上了。
这个时候再去失物招领中心挂失,被告知帽子已经被拉到终点站广岛了。
这件事让我意识到两点。
其一:新干线还是很快的。
其二:冈山离广岛挺近的。
暴走族为何率先出现在广岛?
那是因为那里被扔下过一颗原子弹,那里年轻人反美情绪最为高涨。
最初的暴走族几乎都是退役军人,他们穿的那种衣服被称为“特攻服”,最初是连体衣的样式,是由清洁工制服改造而来的类似于军装的东西,这里的特攻指的是——你懂。
暴走文化为何会迅速蔓延至日本全境?
这有电影的影响,比如彼得方达的《逍遥骑士》,当然本质上说还是工业化导致的。
成长于乡村的年轻人从小接触不到什么时尚,长辈们以着装出格为羞耻,村子里穿的最扎眼的可能就是那些小混混愚连队。
这些年轻人进入社会,在大工厂流水线上重复着无聊的工作,他们渴望获得认同,渴望彰显个性。
所以他们飙车,模仿流氓的打扮,这样不但可以释放工作压力,还可以打入小团体,成为一种社交手段。
暴走族更喜欢在衣服上绣汉字而不是英文,汉字看起来会更反美一点。
比如I love you 会被绣成“爱羅武勇”。
一些片假名也会被音译成汉字比如“夜露死苦”“よろしく”请多关照的意思,让我们看一下草莓的特攻服绣了点啥?
图案有两侧的升龙以及般若(一种女子嫉妒之心生成的恶鬼)
文字从上至下依次是“下妻最强暴走队”“铺而威帝刘”就是英文ponytail,马尾辫的意思,有可能是队名。
“硬派一心愚连女”前面说了愚连队指的是战后价值观沦丧的小流氓的意思,“御意见无恙”其实应该是“无用”,就是“你的意见没有用”的意思。
草莓全队特攻服上都绣了这个错别字,吃了没有文化的亏。
那个错别字后面脱下特攻服,露出了一点细节,衣服的下角,错别字旁边还有“夜露死苦”请多关照。
夜露死苦暴走也分“文暴走”和“武暴走”。
事实上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并不是黑帮分子,只是想通过飙车发泄学习or工作压力的普通人。
你看电影中草莓,除了凶一点其实是无害的,她也在努力找工作,争取早日进厂。
距离广岛很近的冈山,那里如今以生产牛仔面料而闻名。
而在上个世纪60-70年代,牛仔制造业方兴未艾。
老一辈只会重复购买白衬衫,一件灰色或黑色的外套可以从毕业穿到退休。
服装制造业新的增长点无疑在年轻人身上,于是乎越来越多工厂开始生产适应年轻人口味的服装。
于此同时,创汇工厂里那些重复着单调劳作的年轻人也开始迷茫,想要通过奇装异服博取关注。
我看到过一种说法,“洋基”是日本第一个属于蓝领阶层的时尚,是工人青年第一次想要通过穿着表达自我。
其实跟曾经在鄙视链底端的“杀马特”背后逻辑是一模一样的。
连“辣眼”也别无二致,看一些老照片,洋基青年用今天的眼光看也挺土的。
杀马特哈日哈韩,模仿视觉系却并不了解日韩,也并不听视觉系摇滚。
洋基,暴走脱胎于美式风格,又模仿又回避活的像个深柜,看似矛盾,其实也并不矛盾。
因为大部分参与其中的人也并不了解美国。
只是在城市化进程中有那么一波年轻人想要穿的与众不同而已。
洛丽塔洛丽塔一词源自纳博科夫的那本争议很大的禁书,后被库布里克拍成了电影。
洛丽塔风格在日本的成型其实跟电影关系也很大。
不过不库布里克版,而是97年翻拍的版本,那一版本的热映造成了“洛丽塔”一词跟少女紧紧捆绑到了一起。
其实类似风格的洋装店很早就已经出现了,不过当时人们并不知道该如何定义它们。
简单来说,洛丽塔风格就是要穿的像个少女。
但由于洛丽塔风洋装店通常售卖一些有欧陆宫廷元素的裙装,也给这一品类加入了幻想的空间。
比如《下妻物语》中的桃子,她幻想生活在洛可可时代。
洛可可,在教科书上可能只有短短的几行字,是浮夸,媚俗,饱受争议的病态审美风格。
但它的形成却源于科技,大航海,和人类逐渐开阔的视野。
洛可可时代的欧洲,航海家带回了远东的稀有香料和奇形怪状的热带生物。
人们反复描画一只叫克拉拉的犀牛,仿佛能通过它看到它所在的国度。
他们幻想着东方的世界,拿起折扇,学着喝茶。
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还在他的无忧宫中修建了中国茶室,将他在进口瓷器上看到的东方世界复原了出来。
虽然在一个中国人看来,这古怪极了。
王腓特烈二世的中国茶室。
恕我见识浅薄,这是个什么乐器?
但,古怪的远不止中国茶室,上文所述的一切其实都古怪极了。
千禧年后的中国青年幻想自己生活在日韩,昭和年代的日本青年幻想自己生活在50年代的美国,平城时代的桃子幻想自己生活在十八世纪的欧洲,而十七,十八世纪的欧洲人幻想自己生活在中国。
完美闭环!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幻想“生活在别处”呢?
这是个问题。
无论是贵族还是贫民,无论身处小镇还是宫廷,我们似乎总对我们所处的世界不满,幻想另一个国度,另一个时空存在某个乌托邦。
其实别处也未必会比这里好的,只是肉体凡胎的,总逃不过生老病死诸多苦楚,有个幻想总会多点盼头。
说到这里,想到很多年前在小西天遇到的一个杀马特男孩。
那天资料馆似乎是放《雌雄大盗》,时间太久远,已经记不太清楚了,不过对于那天散场后吃的那家炒菜馆,那个梳着杀马特发型的服务员我至今印象深刻。
他画浓妆,梳黑色爆炸头,应该是新来的,业务不太熟练,对菜单也不太熟。
人倒是挺勤快跑来跑去的,可他每放下一盘菜我都在担心那一脑袋炸毛会掉到菜里。
那个餐厅后来没再光顾过,也不知道那个男孩干了多久,我猜他那一头炸毛要是不剪,估计干不了多久。
人有幻想还是好的,不畏惧别人的目光更需要勇气。
而我们中的大部分终将被生活磨平棱角。
变成那种穿着一样衣服,过着按部就班人生的平凡人。
《下妻物語》在港被誤以為是祟日「潮人」或是「Lolita」迷之選,非這兩類族羣的人大有機會對浮誇造作、特立特行的包裝卻步。
而事實是,影片隨了展現著部份年輕人感興趣的日式少年文化和「Lolita」文化外,奇趣獨特的漫畫喜感、不按常規的玩味拍攝風格和隱藏在上述各種甜美原素底下,歸真返璞的年青人摸索生命意義之旅才是本片最吸引人的地方。
筆者試從個人的觀影喜惡準則評評本片的傻劣。
電影的創意深度與闊度本片以廣告式的扭計比喻、誇張惹笑的漫畫感兩者共同營造了一種年少輕狂的氣氛和故事;在連串不依常規的敘事和拍攝中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同時重新提醒了觀眾記住電影創作的多元可能。
其滿溢的創意迸發出一種感染力,對於致力於攪創作的同好著實不得不到影院觀摩觀摩不可。
電影的氣氛營造此片沒刻意用尋常途徑如音效和剪接等製造具有衝突張力的氣氛,卻以演員、服裝、道具和構圖等建構了一個完整統一有如漫晝般令人開懷的狂想氛圍。
此舉使觀眾輕鬆抽離現實並愉快地投入到電影中莫會令人有兒嬉胡鬧的感覺。
電影的劇情編排電影從深田飾演的桃子在駕駛電單車時被貨車撞到半空一刻開始。
面臨死亡間,桃子回憶起往事。
桃子的身世、「洛可可」人生觀、「Lolita」裝束的迷戀等等輕快流暢地交待到觀眾心內。
電影成功地讓觀眾迅速對桃子產生極大興趣後才慢慢敘述起桃子與阿莓的相識經過一直到最後桃子因何會被貨車撞倒的一剎為止。
把桃子被車撞飛後是死是活的猜想懸置了大半套電影,在凝聚了足夠的感情投入後,以意料之外的結果締造了桃子車禍後的大逆轉和接下來的高潮終幕。
由此可知,這電影在浮誇造作的表象底下,具有細緻扎實的的編劇,僅就這點已讓人有意外驚喜了吧。
電影的主題內涵到了這裡,相信已沒人認為此片是一套攪噱頭的胡鬧喜劇了吧。
那筆者就來分享一下主觀的內涵思想。
本片的包裝明顯地針對著年輕人的市場,而理所當然地,本片所著力探討的就正是我們這一代年輕人。
不要以為本片以「Lolita」迷為指涉對象,這只是年輕人的自我、享樂主義和逃避面對現實世界的一種極致化借代。
這點可從電影把「Lolita」裝束與「洛可可」及時行樂主義接上軌中得到印證。
電影就是從這種年輕人的風氣出發,作出戲劇化的誇張從而形象化地展現出年輕人摸索自己生命意義的歷程。
年輕人在踏進一個新的人生階段前總會面臨一段寂寞的時光,這是讓人自處反思以作進一步成長的必要空間,情形就像是桃子接納阿莓以前的狀況。
而在這段心裡異常矛盾,追逐著未知生命方向的路途上,我們或許都會如桃子一樣碰上了阿莓這樣的同路人互相影響、互相激發以達至如本片最後兩人都分別得道的結局一樣。
此外,拍廣告出身的導演中島哲也在影片中加入了對廣告這商業行徑嘲諷的副題。
比如是,「人人也去吉之島」或是「假貨也可成潮流」等都不期然讓人嗅到導演對商業廣告形成潮流的諷刺氣息。
最後總結全片,《下妻物語》可是一套包裝精美同時又具有不俗內涵探討的爆棚創意喜劇。
全片的氣氛、主題和創造性都是高水準演出,唯一美中不足的可能是影片中後段描述桃子和阿莓的感情是略為拖長了一點,損害了本來該是無懈可擊的爽快流暢感吧。
超喜欢《下妻物语》。
这个名字给我误导,一直觉得应该是下堂妇的故事……当然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下妻是一个地名。
讲的是一个洛丽塔少女和当地土女流氓之间的故事。
怎么说呢?
就像绿老师喜欢《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我觉得吃惊一样,每个人的文化土壤和观影习惯以及电影感情是不一样的。
看港片长大的人,对周星驰有感情,看漫画长大的我,就会非常喜欢宫藤官九郎啊。
所以,我特别喜欢《下妻物语》,但是可能也许有人会觉得影片很无聊呢!
思想……如果电影要传达什么思想的话,《下妻物语》是我喜欢的那种思想。
洛丽塔也是有思想的!
这让我想到我的妹妹,就是我写给她的早熟敏感的那位。
非常可爱,从服装到语气无不如此,二十岁仍旧如此,和十七岁看起来变化不大。
每天散散的生活,感觉不到有什么伟大的理想,但是你和她真的生活在一起,发现她有自己的一整套生活原则,绝不肤浅。
其实,一定要“可爱的”生活下去的洛丽塔们,也是很了不起的呢!
一定要把到处是牛粪的下妻,当成是十八世纪洛可可风格蔓延的巴黎,这种精神实在是……太彪悍了!
我很喜欢中岛也的《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就风格而言,这两部作品完全一样。
看得出导演很喜欢女主角骑自行车狂奔这个情节,不惜在松子里重点又用了一遍。
松子比较悲情,显得厚重一点,下妻比较喜剧,显得轻松一点。
但是下妻这种轻浮的风格,和本身无厘头的剧情一起,恰如其分,松子正因为故事的悲情,这种轻浮有了反衬的力量,而更加夺目吧。
音乐这个因素,也在松子中被放大了。
就电影本身来说,我更喜欢下妻物语。
松子实在是有点冗长了。
呃,顺便一说的是,我是一个风格混杂的人。
比如说,我一阵子喜欢SM风格,(那阵子很喜欢烟熏妆和黑色钉子皮圈首饰),也喜欢民族风和中式衣那种朴素的风格(柜子里有很多这样的衣服哦!
),也嘻哈过一阵子(有很多那种肥大的多袋布裤和满是拉链的衣服和破烂的围巾)曾经也非常(其实至今也是)很喜欢淑女屋那种洛丽塔风格……与其说风格混杂,其实是毫无风格吧!
伴着阴雨天的冰冷味道,一个人窝在幽暗的宿舍再一次看两个女孩子的故事。
与其说这是有关友情,不如说这是有关生活吧。
巫女说,女人不可以在别人面前流泪。
于是桃子悄悄转过身。
巫女说,把特攻服交给你就等于把命都交给了你,不管怎样,全部,都交给你了。
巫女说,我们从不同的地方聚集到一起,不就是为了摆脱所谓的面子跟常识吗?
现在这样,说什么‘我们已经决定了,你们照着去做吧’,‘因为这是规则所以一定要遵守’之类的,这跟那个因为讨厌而逃离出来的世界不是一样了吗?
桃子说,有时人在把握幸福的时候比承受痛苦更需要勇气。
桃子说,洋服是我的老师,它告诉了我生存之道,看到一件很漂亮的洋服,为了能与之相称究竟怎么办才好等等,动足了一切脑筋,洋服能给我答案,‘你要穿这件衣服身材还不行呢’之类的,‘虽然这件衣服与你挺适合,但我觉得真正适合你的是完全不同的这一类哦’之类的。
桃子说,人是独居动物,一个人诞生一个人思考一个人死去,说什么一个人就无法生存之类的,如果这样的话那我不做人也行,我做条狗也可以,至少比不得不依附别人的人,要自立得多的多。
爱,自由,梦想,友情。
这些组成生活的重要部分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
冷血,独立,看到死去的动物毫无感觉,爸妈离婚也不觉得痛苦。
这个按照自己的原则和路线生活的女孩子,总会给我生活的勇气。
貌似温吞吞的怪咖不合群,其实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自得其乐。
无论是轻飘飘的洋装还是花哨的甜品组成的心形盒饭,或者遮阳帽上的手工刺绣遮住老鼠咬出的破洞,她都安然的走在自己的路上,她知道自己和那些穿着从JUSCO买来的衣服的人是不一样,她有自己对于幸福的理解,她自顾自的美美的走在自己的路上。
谁说一个人就不能生活的很好呢?
然而总会有一些人的出现,打乱故事本身吧。
就好像巫女之于桃子,她喋喋不休的诉说,有关成长的回忆和感动在两个生命体之间流动,又重新回归鲜活的生命。
看到巫女拿着绣好的特攻服激动的尖叫,谁会再说桃子是个冷血的女孩呢?
就好像桃子之于巫女,只有她知道巫女爱上了谁,知道她需要的是一个人躲起来悄悄哭泣而不是一个矫情又做作的肩膀。
她们带着自己的主义生活着,像两颗耀眼的星球,各自独立转动,却又用光芒彼此映照。
宇宙安静又美好,她们不需要甜腻的陪伴,却无时无刻不是对方的力量。
总有一些人,她的出现是为了让你发觉自己身上更多新鲜的生命特质。
不是为了改变你,不是为了陪伴你,更不是为了否定你,是为了让你更坚定固执的坚持自己肯定自己。
让你无论怎样都能美好又骄傲的走下去。
并不是每天的生活都值得歌颂,所以电影是镇痛的好东西就像奋不顾身的旅行,我先潇洒的与世界决个裂,放纵自己于沿途风光里悲悲喜喜,等到婢膝奴颜握手言欢的时候,仍会因为逃亡过的爽朗心态,保持着不知在骗谁的欣欣向荣我想这不是怯懦的人靠电影来麻醉和逃避,而是勇敢的人还不放弃做梦的权利当我问hip,以后怎么安排,她确定的告诉我,是电影。
我很羡慕你。
我没有那样的才华,也没有那样的成就感,更重要的是,我不知道当喜爱的东西成为了职业的时候,还有什么角落可以告慰我疲惫和饥渴的灵魂也许是这世界被我想象的太难堪,所以心中某几个孤独但静谧的小岛,我想严密的呵护起来,永远不被污染。
电影里可以找到无法追寻的梦境。
寂寞的时候,是爱情;动摇信仰,是战争;于是在我隐隐感到青春将尽的时候,想念的是青春岁月的成长故事大多数的日本青春很漫画,大多数的台湾青春很唯美,大多数的大陆青春很压抑去年大受好评的【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和早些时候的【下妻物语】都是中岛哲也的作品。
在我的电影分类里是‘恶魔no童话'之名下,属于上层心爱收藏档次。
看这两部电影,忘乎所以飞驰的同时,会禁不住想象导演的样子到底是怎样可爱的男人,能这样一针见血又不失温存呵护的口吻讲述出女人心底的故事在这样的年龄心里还能装载如此华丽的色彩和奇幻的想象,叙事形式上无拘束的尝试,幽默精湛的细节设计,不显山水的带我们思考那些无法逃避的残忍话题才华横溢。
但是看到他的照片之后,我崩了一溃。
我想起【下妻物语】中巫女说,我确实不应该以貌取人。
桃子说,没关系,人本来就是感官动物。
哲也 我谢谢你的宽容桃子从小是个对一切都镇定麻木到近乎冷血的人,中学时迷恋上洛可可时代,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里,靠自己制定的法则生活着,每天做自己的梦,没有朋友也不需要朋友,或者说不需要朋友是因为没有过朋友。
巫女是用加入飙车队的方式来战胜软弱使自己的灵魂得到救赎的蛊惑女。
两个性格迥异的女孩纠缠在一起的成长故事,是我很喜欢的路数,也写过一个这样的剧本,大概是割舍不下某一段情结,站在两个极端上的人,要么永不相见,相见了不会没有故事,岁月因彼此的碰撞而奇丽而刻骨铭心重要的是,这样的前提,生活的形式可以是两个极端,但是心灵上必有相通之处,那就是巫女和桃子两人对精神自由的追寻。
很喜欢土屋安娜在电影中的表现,一直觉的日语好听,是因为愤怒的日本女人严肃起来的时候语气充满力量,发音字字掷地有声,眼神里慢慢燃烧起来的火焰,不容置疑的不可侵犯的决心此时的日语真是性感,是宣泄愤怒情感和力量最生动的途径用漫画的方式塑造人物,融入华丽的洛可可时代元素吸引眼球,动画,特效都很好看,会被喜欢的细节会有很多片子高潮家法一场戏的时候,桃子扭转了乾坤坐在巫女身后两人乘车离开的时候,巫女发动引擎手部的特写右手中指的指甲油擦掉了,暗示了两人此时的关系,不仅仅只是友谊···很含蓄又温暖的处理会心一笑一直不喜欢太严肃的电影喜欢用童话的心态讲故事的导演就像童心一世不泯的小孩子,充满好奇,也比较照顾像我这样神经比较脆弱的观众。
【松子】不多说了,很值得一看,尤其是爱做梦的女孩子虽然题目是被嫌弃的松子,可我觉的导演想告诉我们的是她的一生很幸福她一直无怨无悔的活在自己的每一个选择里啊这不是最幸福的人生么
超级可爱啊,大大超出预期。
想象中日本电影总归不太好看,没想到十分好看,无论画面色彩还是情节。
相当无离头的故事,深田恭子扮演迷恋洛可可生活穿花花衣服的桃子,很适合她,配上混社团的草莓,古怪的组合呢。
不同于上节目时的无趣,影像中的深田恭子很吸引人,有点类似于蛋糕上的草莓里那个古灵精怪的女生,结尾实在是脱轨的紧啊,难怪日本可以诞生出那么多不正常的奇妙漫画。
从《下妻物语》到《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岛哲也只拍过两部长片,但是这两部电影却先后入选《电影旬报》2004年和2006年十大电影。
导演的造梦能力非同一般,中岛式的奇幻爆笑成为其必杀绝计技,看得人直呼过瘾!
虽然是童话式的作品,但是我们却能从中对人生领略一二。
或者我们应该从《下妻物语》开始。
【独立的桃子】桃子一直是一个非常独立的女孩子,她所向往的是法国十八世纪洛可可式的生活,为此她总是保持一身洋娃娃的打扮。
正如她自己所言,“洋服是我的老师,它告诉了我生存之道”,所以也如巫女所言,“桃子她一直都是靠她自己一个人,相信自己所制定的规则”。
然而,这样的生活形式必然远离了我们的现实,为了保持这种生活形式,桃子必须面对诸多的困难。
但是这对于桃子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困难。
一是她生活在比较自由的二十一世纪,社会不再对个人生活形式采取过度强硬的极端态度(对比一下中世纪那些异端们的下场),二是她采取了自我封闭的面世方式。
从小时候起,她就是一个“保持异常冷静,近似冷酷无情的小孩”,因此对很多事情,她看得比大人还透彻,她母亲跟她说离婚的事情,她很冷静的请母亲要及时抓住幸福,“千万不能松手”,同时她也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她选择跟父亲一起过,原因异常的简单——“可能仅仅因为那边乱糟糟的日子更加有趣而已”。
但是,如此清晰的想法与她与他人生活的隔离是分不开的,当局者迷,对她来说却不是问题,从精神上来说,她并不怎么入局。
“人是独居动物,一个人诞生,一个人思考,一个人死去”,朋友、恋人、父母,总的来说,“就跟社长、课长、股长、负责人、管理员这些头衔是一样的除此以外毫无意义”,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则更多像是一种“借东西不还主义”,连“你来我往”都不是,因此也就可是减少更多人际关系上的瓜葛,但她却并不因此而感到寂寞。
而“这样的我,大概一辈子一直单身,80岁时的某一天,在便宜的公寓里,一个人穿着BABY屋的衣服死去,最后被机器人管理员发现”,这是何等的决绝!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桃子这个女孩子,最核心的特征并不是洛可可,而是她对待生活的态度,洛可可只是外在的表现而已。
【巫女的闯入】对于这样一个高度独立的自我来说,巫女明显是一种强行的闯入。
巫女与桃子,其实是另外一个极端。
如果说桃子的自我是高度独立型,那么巫女的自我则是典型的依附型。
加入暴走族之前,她被人欺负得不行,却还要硬迫自己挤出一个笑脸来(想想这跟松子何其相似!
)。
只有在加入了暴走族之后,她才找到了足以支撑自我的东西。
可以想像,加入组织,对她来说获益匪浅,除了一个相对安全的空间之外,个人也获得了成长,尤其是她很深刻的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所以当年引导她加入组织的大姐美树亚也对她说“当年在路边哭的中学生终于长大成人了”。
所以,巫女与桃子的第一次接触,桃子对价格完全没放在心上,而巫女却认为这是义气的表现。
对于巫女来说,义气是很重要的,所以她会把桃子当作朋友(当然桃子并不认同这一套)。
于是接下来的几次交往,可以说都是巫女讲义气的一种表达,是她觉得这个人值得交往,所以主动去搭建双方的关系。
当然在方式上,不免显得非常的强硬,当然她不会反省这点,因为对于她来说,心意才是最重要的。
桃子觉得她很烦,巫女对于她来说,其实并没有什么关系——连买家都不算!
但是巫女每次都是强行闯入,她也很无奈。
桃子最强烈的一次反抗是巫女硬要拉她去弹珠房,她气不过,在路旁买了一棵包菜,递给巫女,说“今天开始这就是你的朋友,你的朋友就是这个人”。
何等奇特的表达方式!
但是巫女还是把她拖到了弹珠房。
这里有个问题值得思考,桃子在这里是否显得软弱呢?
在身体上她“既没有握力又没有臂力,脚步移动又慢,实在玩不来”,所以她很明智的采取了洛可可的美学——“女孩子越柔弱越有价值”但是现实中,这并非处处行得通,因为“越柔弱越有价值”的价值,是体现在他人的怜爱上面的,当她决意特立独行的时候,就意味着拒绝他人的怜爱,所以这种“柔弱美学”,对她来说,只是一个虚幻的假设。
而在巫女这里,更是切切实实遭受了冲击——只是她自己没有直接意识到而已。
实际上,只要她继续行使“柔弱美学”,她就无法摆脱巫女的闯入——因为她不愿意任何人的闯入,结果,就是个体自身的受损。
但是,对这种“柔弱美学”的坚持,很明显需要非常坚强的意志和足够的智慧,不然这个小女孩老早老早就被打趴下了。
所以在这里软弱的只是“柔弱美学”,而非桃子的意志。
【疑惑】两人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是在弹珠房桃子大赢,出了店门,桃子主动提出把钱分一半给巫女。
这说明,桃子这时对这段友谊已经有所接纳。
(这里有个比较悬浮的细节,就是桃子居然打过电话给巫女。
因为之前一直都是巫女主动,而桃子对这个闯入者一直爱理不理的。
所以这里虽然引出了巫女其实是叫“草莓”,但是就打电话这个举动,未免有点突兀。
)然后就是代官山之行。
代官山之行在片中也是重要的一段,其一是因为它展开了另一条线索,即对桃子刺绣能力的认可,其二是它展现了影片的主题,就是在她们寻找MR刺绣店的时候的那段MV中:Life、Freedom、Love和Friend;其三,当然是主线,就是两人友谊的发展。
从BABY屋出来,桃子决意去找MR刺绣屋,但是她的理由是“我现在特别想做点蠢事”。
这就是说,对于桃子来说,对外有所松动,但是这个松动并非名正言顺,而是一件蠢事!
而寻找刺绣屋不得,两人却起了争执,因为巫女在寻找的时候表现得若无其事,而桃子不住质疑妃魅姑和刺绣屋,争执的结果是两人分道扬镳。
这里,桃子显得很委屈和颓丧。
但是这委屈和颓丧却并非小事,因为之前她从未为其他人而委屈颓丧,因为别人对于她来说,从来都是无关紧要的。
回到车站,却见巫女一早在等候,她把弹珠房分得的钱还给桃子(当然,她知道代官山之行本来就不会有所收获的)。
之后是最关键的转折,桃子决心为巫女亲手刺绣。
而巫女把特工服脱下来交给桃子,并说道“把特攻服给你了就等于把命都给了你,全部,不管什么,都交给你了”,于是她们之间的友谊关系就最终定下来了。
当然桃子依然很疑惑,因为从独行到并行毕竟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尤其是她看到巫女拿到绣好的特工服之后万分惊喜的神情,桃子想哭,但是她依然没有理解自己想哭的原因。
也难怪,对于桃子来说,由于一直都是独立特行,没有朋友也没有想过需要朋友,所以对于朋友之间的关系,她一直不甚了了。
正如前面所说的“人与人其实是相连的,这件事对我而言,实在是一团迷雾”。
【打开心扉】接下来,你来我往式的交往方式开始生效。
先是巫女找桃子谈心。
这里有两个进展,其一是,巫女是打电话找的桃子,这与之前直闯,硬拉、绑架等方式不同,这次不需要在场,就可以把桃子找来,说明,她们之间的关系有所进展。
其二,谈心这种交往方式,为桃子进入友谊关系提供了一个先例,因为之前既然没有朋友,她也不可能想怎样与朋友交往的问题,更不会想到会有谈心这种方式,所以对于她来说,她并无法知晓怎样进行深一步的交往,现在巫女给出了一个范例,而且更微妙的是,实际上她基本没有为巫女解决任何实质性的问题,因为这个矛盾是无法解决的,桃子提出了“背叛理论”,然后又自我否决掉。
而从更深一层看,这里巫女与美树亚之间的友谊,也为桃子提供了一个范例。
于是,之后,桃子遇到了选择的问题,她也打电话找巫女以求解决。
当然,同预计的一样,问题并没有因此而解决——这个问题实际上在最后桃子都一直在自问。
倒是让她知晓了巫女将会承受家法消息。
这段过程,与之前的交往完全不同,因为之前一直是巫女找桃子,桃子只是被动的听众,对巫女说的事情一概觉得无聊。
【重生】而当桃子从父亲口中得知所谓的家法是如此残酷,她明白自己将要明白自己面临一个抉择,因为家法的时间刚好是交货的时间,她向社长请求改时间。
这里社长的所说的话并非没有深意,实际上,社长采取的生活态度跟桃子很像,他也是把自己的生活托付给一件事情上,只不过他选择的是做洋服,所以他也没有朋友。
但是他明白桃子的意愿,他很支持桃子前去搭救朋友。
从另一个角度看,恰好表明了他自己也明白没有朋友所带来的后果,这也是封闭式的生活方式的一个弊端。
桃子下定决心,骑车出去救人。
于是出现了片前的一幕,桃子撞到了车上。
但是导演这里采用了童话式的手法,他让桃子见证母亲生育她的过程。
这里其实一个隐喻,表明桃子全力以赴去搭救朋友,正像是一个重生的过程!
进一步的脱胎换骨是在桃子目睹巫女为自己的理想拼杀,她终于忍不住,大喊一声,结果即刻被人扔下水坑。
这时候,桃子决定(暂时)放弃自己的洛可可原则。
“如果可以的话,我...想出生在洛可可时代的法国”,但是,她现在只能为朋友拼杀!
同时,运用自己的智慧!
她成功了……到这里,桃子已经完全从一人独行,到达了友谊的最高境界——为朋友牺牲。
巫女那句“这次可是算我赢!
”,并不是单向那帮暴走飞女说的,同时也是宣告了友谊法则的胜利。
【非你不可】刚才提及代官山之行展开了另一条线索,这里提及一下。
社长认可了桃子的才能,其后,他由于赶活的原因,请求桃子帮忙在样品上缝上图案。
这里社长对她说“只能靠你了,到底还是非你不可”,这里“非你不可”一方面是一种对能力的高度认可,另一方面,意味着这件任务必须由你完成,因为已经没有其他人可以代替了。
后一方面的逻辑,桃子并不完全认可,对于她来说,“穿洋服?
还是为谁做洋服?
”是一个事关幸福的问题,穿洋服,意味着只为自己开心,而为谁做洋服,则意味着要对别人承担责任。
对于以前高度独立的桃子来说,这的确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之后她约巫女出来谈心,巫女直接把这层意思说清楚了:首先,“所以我拿到你的刺绣时才会那么开心啊!
难道说这对你而言是毫无价值的事情吗?
”,这里要求桃子从以个人为核心的价值取向转向以利他为核心的价值取向;然后,“你有才能,而且有人认同你的才能”,这更是具有社会高度的价值取向。
接下来交货与搭救朋友的选择问题,也就是工作与友谊之间的选择问题,当然这里的工作当然不是为人打工的意思,对于桃子来说,更多还是为自己打工的意味,所工作与友谊的选择,这里其实是指个人与朋友的选择,当然如我们所见到的,桃子选择了后者,从而如导演所要表达的,她获得了重生。
而在后继部分,桃子还在犹豫着“做BABY屋的服装设计,还是为最爱的BABY洋服提供好的设计方案”,因为她“觉得那样不会太过挑剔而且超容易实现”,这一方面说明桃子对自己所爱之物极端的负责,另一方面说明“也就是说,我还是个孩子”。
所以整部片子的定位,其实还是桃子如何从高度独立的自我,到进入一份友谊,这一段成长的过程,人生的路,真正的成长,还很漫长……【巫女的成长】前面已经说过,巫女是典型的依赖型人格。
她在组织中获得了一次成长,而现在我们要讨论的是,她在桃子那里获得了什么。
导演对巫女的着墨比桃子要少,而且她的表现比较模式化,有什么动不动的就以模式化的粗暴行为表现,以至在心理刻画上,有所欠缺,所以在影片里,我们并无法获知巫女详细的变化过程。
当然,巫女的变化并没有桃子那么大。
但是,在最后家法一场戏,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巫女心里的想法。
她看出了所谓组织的软弱性——这只不过是一群弱小动物依偎在一起的保护伞,对外张牙舞爪,实际内心却非常软弱。
而“桃子她一直都是靠她自己一个人,相信自己所制定的规则,跟不是群体就无法飚车的你们,觉悟是完全不同的,笨蛋们!
”更可笑的是,组织居然要用妃魅姑来为其命令提供合理性,要知道,妃魅姑只不过是巫女自己虚构出来的一个人物而已!
看着这帮可怜的小混混,不由得她不感到可笑和愤怒!
所以她直接叫神子跟她单挑,可以对方毕竟人数众多,又习惯了以多欺少,所以形势实在不容乐观。
不过出乎意料的是,桃子的出现,不但给以了她勇气,而且,这个小女子,居然脱胎换骨一般,使起蛮劲,更运用其智慧,撒了一个弥天大谎,使两人全身而退。
(这里意味深长的是,她俩使用的是一种类似意识形态的东西)从此巫女脱离了组织,实现了另一次成长,那就是形成了真正的自我,摆脱了对组织的依赖性。
其实,加入了组织,并没有完全解决她的自我问题,想想当年,她受人欺负还要挤出一个笑脸,其实也不是一种向人讨好试图建立关系的方式吗?
只有在认识了桃子之后,她才真正意识到自我的缺失才是关键所在,所以她勇敢的脱离了组织。
缺乏自我而与他人沟通,只会导致过分的依赖对方,而如果对方并不以对等的方式操作,那么,自我就会遭受巨大的损失——这也是松子的不幸的一生的源头。
【松子的不幸的一生】其实我是先看了《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然后才看《下妻物语》的。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拍得及其绚丽灿烂,梦幻斑斓,同时却是一个悲切到了骨子里的故事。
如果说这个片子成功,就成功在导演把那种梦幻的色彩发挥到了极端,调动观众不断的投入到松子的梦幻生活中去,然后一次又一次把那个梦活活湮灭,不得不让人唏嘘不已。
如果要说《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的主题,无疑就是梦想。
松子的侄子整日醉生梦死,无所事事,以至完全处于毫无方向感的状态,人生也因此失却了意义。
所以,松子的故事才对他醍醐灌顶。
松子最有特色的表现有三:一是她的噘嘴;二是她的造梦能力;第三是她追梦时所展现的那种惊人的爆发力和忍耐力。
噘嘴是小时候父亲带她去公园玩的时候跟小丑学会的,父亲其时由于女儿久美病情加重而心情沉重不已,所以即使带松子去了公园,却一点都笑不起来,松子就学小丑的噘嘴讨父亲欢心,结果一招见效。
从此,松子每每以此换取父亲的笑脸,以及,关爱。
这个习惯甚至变成了一个怪癖,甚至在自己处于被宰割的情况下,她也照使不误。
这里暴露了松子的内心深处一个根深蒂固的想法:只要付出,总会有所回报。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付出回报这种关系却并非总是平衡,就像因果报应一样,只是内心一种美好的想法,真正实现起来,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双方的关系足够牢靠。
而对于不牢靠的关系,付出总会有风险。
但是松子却似乎总不能领悟到这点,所以在人际关系上面,她倾向于一味的退让,以至于频频处于险境。
但是处于险境却并不能使松子失却生存的欲望,她具有另一种强大的精神武器,那就是自我造梦能力。
每次跌倒,她总能很快的使起这个武器,然后进入一种追梦状态,而追梦状态中,松子最令人惊叹不已的爆发力和忍耐力就展现出来。
松子那个一边下蹲一边扩胸的锻炼动作,在电影中不断的出现,让我们看着这个女子在生命的旅程中奋勇直前,在一旁自惭形秽。
可以说,梦想是松子的一切,我们所见到松子唯一的快乐是只有在她在做梦和追梦的时候,而当她苦等8年却换来龙一的抛弃之后,她放弃了所有的梦想,从此“什么都不干,就是吃东西,喝酒”,“也不化妆,也不打扮,也不打扫卫生”,以至于到变成了一个又肥又臭的瘸老太婆。
同时,“也不信任何人,再也不爱任何人,再也不爱任何人,再也不让别人介入我的人生”,成为了了最令人厌恶的邻居。
或许这里可以同桃子作一比较,独立的桃子也放弃了与他人的关系,但是她的状态与此时的松子却天差地别,一个在梦想中品尝幸福的滋味,另一个则堕入黑暗虚无的活死人状态。
这里的差别显而易见,可见,没有了梦,松子就失去了一切。
但是有了梦想,松子依然无法逃脱命运对她的嫌弃,问题依然出在她的梦想上。
如果要问松子所追求其实是什么梦想,或者松子自己也说不清楚,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她的梦想都是与他人建立一种关系,尤其是爱情关系。
这是典型的依赖性人格!
然而她却没有巫女那么幸运,她在人际关系上永远是不分青红皂白的付出,而这种让渡却并不能使对方理解,因为一般人都明白一定深度的关系上,只能承受相应的付出,但是松子却在这点上却没有掌握好分寸,以至对方无法处理好这个关系,往坏处说,正是她的这种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导致了她悲剧的发生。
这对于龙一来说尤其是如此,直到后来他信仰了神,领悟到存在一种无私的付出之后,才明晓松子的待人方式。
但是,悲剧已经无可避免的发生。
所以,后来松子的弟弟所说的那些无私的付出之类,实属废话,因为看不出来他自己有这个领悟的能力,如果早能领悟到这点,他就不至于连姐弟情缘都不顾!!
可怜的松子!
可悲的人们!
【结语】正如我所想到的,写完松子这段,依然无法逃离无限的悲怅,人生无法割断人际关系,桃子的成长正在于她终于走出自己想像空间,而巫女的成长则在于于找到了独立的自我,而松子呢?
松子似乎未能真正体会到自我的价值,就被抛入了苦难的生活之中,只能靠做自己的白日梦去获取点滴虚幻的快乐,她的付出却在死后才为人知晓,为人尊重,怎能不叫人唏嘘不已。
或者,这正是《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的冲击力所在吧。
(全文完)2007年3月10日凌晨康乐园寒舍
周期性发作的洛可可式——《下妻物语》·文艺文/空语因明 本影片的趣味,除了靓丽的视觉之外,大概就应该是渗透在影片中的日本文艺色彩。
日本文艺具有变态般的诚实态度和矛盾的夸张样式,自然地呈现生活中被掩饰的部分并且不自然地呈现生活中直白的部分,如此构成的恶作剧般的喜剧感觉,尤其显著地体现在他们对死亡和孤独的敏感中。
在这种死亡与孤独的氛围中构造生命与友情:越是死寂,越要生机焕发;越是孤独,越要友情泛滥。
如此矛盾的方式,有一种黑色幽默的愉悦。
只有在这样一种黑色幽默中,我们才能镇定自若地直面历史的罪恶和人性的邪恶。
在《下妻物语》中,越是死寂,越要生机焕发,这表现在桃子和草莓分别以各自的热情掩盖各自生活的无意义。
桃子以对洛可可生活方式的热情来发现价值,草莓则以参加摩托车暴走团体来给自己意义,而洛可可和暴走都表现为生机焕发的样子,这是一种表象。
桃子从小时候开始就是个几乎冷漠到无情的人,像她这样的人在少女时期会迷恋洛可可式服装,似乎是矛盾的事情,不过,洛可可式样所代表的态度大致上本来就是冷漠的,只是对自我的快乐热心。
桃子这个人的价值观是冷漠的享乐主义,一种个体化的前浪漫主义。
作为女孩的她会说,“抓住幸福比忍耐痛苦更需要勇气”,这样的话如果从客观上看,简直就是诡辩的说法。
这种态度显然是洛可可式的,将自我的主观与外在的客观分开,并且以自我的快乐为高尚,以外在的不安为低劣。
“饱尝酸甜苦辣以积累人生经验之类的,很差劲。
”在这种态度中藏着柔性而死寂的人格,孤独是它的自然结果。
桃子倒也自安其乐,她会说,“人是独居动物,一个人诞生,一个人思考,一个人死去”。
多么自在的说辞!
但桃子却不自觉地和草莓具有了友情。
她们自有相似之处,可以说,她们之友情的原因是她们在彼此中看到了自己。
她们同样以生机焕发来掩盖无意义,同样具有柔性,而内心中有类似的孤独。
或者说,她们的心灵契合着。
在草莓遭遇微不足道的威胁的时候,桃子竟然友情泛滥地去营救她,如此事件成为她们重新发现意义的机遇,多么令人欣慰的结局。
不过,这应该不会不是在开玩笑吧。
附: 洛可可的生活方式(洛可可式)意味着浮华而浅薄的享乐主义,但是它却深刻在人类社会的追求中。
洛可可式所具有的就是主观的理想社会的模式,沉浸在享乐的向往中,漠视外在的或它在的或可能存在的罪恶。
洛可可式生活是人们所向往的社会健康状态,另一方面,在它作为不可救药的追求的意义上,它其实是人们企图中的疾病,根深蒂固的疾病。
洛可可式在某些时代可能成为现实,比如法兰西洛可可式艺术盛行的年代或天朝历史上的所谓盛世,但是它不会作为稳定不变的生活秩序得以保留。
“生活在根本上是不完善的,是不能忍受的,它不断地力图以新的形式来重造生活秩序”(载《时代的精神状况》)。
这些翻新的形式在类型上都可以归属为洛可可式。
由此而言,“不断地力图重造”意味着洛可可式作为根深蒂固的被向往生活模式,它会周期性地发作。
……
桃子有着自己世界的法则。
在下妻这个小地方,她满不在乎地穿着一身梦幻的服饰,撑着遮阳伞,走在乡间的道路上,和一群穿着从Jusco淘来衣服的民众擦肩而过。
她不会被同化,也没有兴趣不屑,外在的世界,在她的眼里,只是纯然地于己无关。
早熟的桃子,从小就那般冷静成熟。
还在小学的桃子,就已经可以沉着地握着抛夫弃女的母亲的手,告诉她,人,在面临巨大的幸福时,会突然变得十分胆怯。
抓住幸福其实比忍耐痛苦更需要勇气。
就像桃子所向往的18世纪的法国名流一般,她也彻底摒弃了内心一切的情感。
不会为别人的死亡而感到同情,不会因为一个人而感到寂寞。
她说,人是独居动物,一个人诞生,一个人思考,一个人死。
说什么一个人就无法生存之类的,如果这样的话那我不做人也行,我做条狗也可以。
至少比不得不依附于别人的人要自立得多的多。
她说,父母、朋友、恋人,不管什么对我来说,就跟社长、课长、股长、负责人、管理员这些头衔是一样的。
除此以外毫无意义。
“人 在面临巨大的幸福时,会突然变得十分胆怯,抓住幸福其实比忍耐痛苦更需要勇气。
”“自己最重要的东西绝对不能借给别人,能借给别人的东西只能是无足轻重的东西,所以我是’借东西不还主义’。
同样,我把东西借出去时也是抱着’这东西回不来也无所谓’的态度。
”桃子:即使是别人的东西只要自己喜欢想拿就拿咯,管它违反什么规则只要自己幸福不就行了。
无论谁都会做出背叛别人的事,人就是这样的动物,背叛说的就是人这种动物。
草莓:真的?
桃子:骗人的...草莓:喂,桃子,女人....是不能在别人面前流泪的。
桃子:嗯,但是,现在这里一个人也没有哦。
在大学时看的这部日本少女电影——《下妻物语》,讲述了两个性格迥异特立独行的女孩之间的友情故事。
很幸运,那个时候,我也有我的女孩。
我们常常形影不离,喜欢的东西却往往不一样。
我们一点儿也不像,却出奇地理解和欣赏对方。
我们一起走遍校园的每个角落,尝遍周边的所有美食。
我们一起当了亚运会的志愿者,一起在校外的麦当劳熬夜为我庆生,一起等待校园的日出,一起在澳门的圣安多尼教堂度过2011年的平安夜。
那一晚唱诗班一直在吟唱着咏叹调我们在毕业前一起去了西塘当义工,那大半个月每天收拾打扫客房,笑笑闹闹;摸索着学习做菜,我喜欢上回锅肉,也是因为第一次吃到的是你做的,特别香;给狗狗洗澡,逗猫遛狗散步拍照;晚上偶尔在小酒吧唱几曲,放几盏河灯,踏着张震岳“我要牢牢记住你的脸……”的鼓点,哼着歌走回住处。
你眼中故作成熟的我
穿着你送的衣服的我在这里认识了卖掉上海房子来西塘开客栈的女老板,做菜一绝的光头男老板(他们现在时常开着房车去旅行);甜品做得一绝的美女店长跑跑,常年徒步的独行者客栈管家(他前几年娶了妻子),教我们做饭的可爱阿姨当时说他暗恋跑跑,也不知真假了;嗓音独特的酒吧小老板,搞艺术的大姐姐(在空间还能经常看到她的工作室展览分享),带着父亲周游全国的les姐姐(前段时间看到她微博描述了自己的抑郁症状和分享的治疗过程,希望她早日好起来)……
我们还在这里陪你度过了21岁的生日,石头时光客栈,时光真的是一个谜。
2018年独自去了泸沽湖做义工的我,每天也做着差不多的事。
认识了从广州一路骑摩托过来的男生,他骑车带着我环岛,到晚上刮起了冷风,我抬头看到满天星光,然后想起了在西塘的那段时光。
我在静观着别人的人生,也在审视着自己的人生。
2019年你结婚啦,我去重庆待了一周多。
我不太热衷于吃火锅,却热爱这个城市,因为战战,也因为你。
我来到你的城市,走过你来时的路;想像着没我的日子,那个人比我更爱你😘
为你和你先生画的合照
百分之八十的爱心里是我写下的祝福,愿一切美好在你身上先发生并将一直延续。
你会担心我一个人过得不好,想让我去住你的公寓,离你近些,我笑说“这算不算金屋藏娇?
哈哈哈哈”,这就是女孩的友谊。
彻底的把我雷到了,深恭,,,看之前还以为是小清新剧。还有阿部隆史的飞机头,飞太远了吧。。。前半段真心不喜欢,太扯,后半段还出了点真情。
青春,艳丽,脱线,暴走,Lolita,百合,这片不好看不行啊
第一部大银幕日本电影,纪念 -_-
土屋安娜!!!!!!!!!!
就那样 看的晚了感触也没那么深了 还是觉得松子是中岛哲也的巅峰
要不是各大下载把它放第一页,我都不记得我看过这片子了
花里胡哨的工业糖精
混帐别乱用蓝色多恼河啊
如果依然要遵守别人的规则听从别人下达的命令的话,这和那个我们逃出来的世界又有什么不同!
有时候我不太懂日本人的无厘头【和被嫌弃的松子一样绚烂的画面】
我很喜欢,两个人那种吵闹和谐
昔日的偶像啊。。。。。深田恭子的这个角色挺有特色,影片不错,笑点很多。
噢~蜘蛛啊它都是腿儿~大海啊它全是水儿~恭子啊她嘟着嘴儿~卡哇伊呢~
莓 土屋和深田都太萌了 老子今年要做一条辣个红白的洋装!摔!好喜欢洋服啊 洛可可之心神马的最萌了 囧 为毛写这个的时候在听windir 好美丽的裙子们 555
这TM不就是2B版娜娜么。说实话中岛美嘉演技不如土屋安娜,但就形象来说完爆。
广告和少女漫画的巧妙融合。当洛丽塔装遇上特攻服暴走族,洛丽塔装下冷漠的心变的热情,特攻服里软弱的心找到了真正的勇气。影片以借代年轻人的自我、享乐主义和逃避面对现实世界的Lolita迷为指涉对象,从年轻人的风气出发,作出戏剧化的夸张从而形象化地展現出年轻人摸索自己生命意义的历程。
我承认我有点看不懂……
卡司超有爱~我喜欢洛可可也喜欢巴洛克~~~(*^__^*) 嘻嘻……
小孩子才会喜欢的玩意。
反正我是忍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