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在真正看完该剧之前,单凭豆瓣上的故事梗概,我以为这是一个关于安乐死的医学伦理探讨,产生的效果是让我开始对这个女医生的行为产生理解之同情。
但全部看完之后,我几乎已经在心里给Pou医生判了死刑了,或者是说,对她所代表的社会阶层及其背后的意识形态。
这是相当恐怖的行为。
我猜想,导演和编剧确实可能想表达一些模糊性、悬疑感,还没有给这件事以任何的定论。
或者展示给观众们的镜头,的确也就是如老医生说的那样,只是女医生一厢情愿地所相信的、所认为的她自己的版本。
同时,有可能是为了动摇Pou医生的合理性与正当性基础,我印象里,是突出了两个黑人患者的具体案例。
当然,我并不知道这是不是制作的结果,但如此敏感的意象出现,倒是为我们敞开了另一种理解的维度。
也就是所谓的,无处安放的同情。
从我的直观感受出发,我认为这种过剩的所谓的同情,正表明着帝国主义的凝视余威犹烈。
事实上很多的这种同情,都完全无视了一个关键的节点,那就是自身存在的境况。
这45个病人的死因,就是我所谓的“帝国主义的多愁善感”(imperialist sensationalism)。
这主要表现在,这给女医生极度不稳定的情绪状态下,“人们会做一些本不应该被做出的决定”。
仿佛,只有多愁善感的白人女性,才具有高度的同理心,才能设身处地地感受到下层民众的疾苦,并在危难时刻,对他们施以拯救。
更不用说她还非常傲慢地认为,这种乱象是第三世界国家特有的,而不是美国通过剥削全世界的发展机遇,而缝制成的巨大假象。
她的这种狂妄自大,很大程度上是无意识的,她正处在这样一个位置上,以至于她根本无法自觉,知道创伤撕开了一道口子,而她立刻就熟练地启动了自我心理的防御机制,假装这是不存在的。
所以她所真正做的,其实只有一件事,就是在貌似不可挽回的局面上,淫荡地铺展自己的权力。
尽管他们确实活不下去了,尽管他们已经非常痛苦了,但这仍然不意味着,医生可以仅仅凭借自己的一厢情愿,就主动地提前结束病人的生命。
死亡从来不是一个状态的、或结果的问题。
死亡必须被表现为一种命运,甚至至少是一种激进的选择,而不是什么特殊的优待或照顾。
这里的问题在于,死亡必须被接受。
因为现实是,死亡的确被女主所代表的社会系统所接受了。
这种接受本身,就是灾难所造成的创伤的无序的效果。
仿佛,大家都会死的,至少他们还舒服一点。
但是家属的不接受,却被精英团体的法律与媒体话术给边缘化了。
她想扮演上帝、扮演天使,这是不可能的,甚至这种想扮演绝对超越性的想法本身,也是不可接受的。
毕竟这些人是早晚要死的,早一点晚一点也没什么区别,这未尝不是一种官僚主义的恐怖主义。
这是完全错误的。
生命是强度的问题,从这一点来说,甚至那些看似是用来减免责任的行为,比如do no harm,甚至是更具有伦理意义的方式。
女医生的行为,除了是在象征层面的剥削与暴力之外,什么也不是。
更不用说这里面还有很多实际的问题,所以电视剧展示的只是女医生的说法,并且认识到这些记忆并不可靠。
她就是美式种族社会与帝国主义的核心症候本身。
有没有罪只是当时法律程序的结果,但是否合乎伦理行动,才应该是关切的核心。
当时路易斯安娜州的州权者为了维护自由放弃生命被拯救,不能说绝对错,就是一个很好的思考角度。
州长只能去维护不宣布进入紧急状态,事实上我是部分同意的。
为了自由,生命和爱情皆可抛才有机会得到。
拒绝联邦政府的救援也是一种态度,这个高度是我没有想过的。
当然也有另一种可能性,民主党的州为了给共和党总统泼脏水,故意让民众死去,政客们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主方向:灾难片。
看完引起共鸣很难受。
你在新闻上看到的一个画面、一句话,是别人此生无法忘记的经历。
他们每一个人作为灾难的幸存者都是受害者,而你举着自己的信念说,谁做了什么不符合价值观的事情,或者不符合流程的事,你的咬文嚼字显得你很理智和冷静,这样的人遇到事情永远是只顾自己的。
最典型的是黑人医生和白发年长的医生。
社会上总会有人以制度、规则、规范为先,灾难一开始时,负责人拼命翻书的场景也是很滑稽,还以为书上至少有紧急联系方式,结果全是长篇大论的情景描述。
那些喜欢照本宣科、循规蹈矩的人,他们背后的逻辑其实是我这样做至少可以保证我自己会受到制度规范的背书和保护,所以黑人医生说不准停止输液、他们拒绝黑人来避难不道德,所以白发爷爷跟Pou说你知道救援飞机晚上也能飞你记错了。
When they have no idea how to make a choice, they choose to follow the rule instead of risking themselves by doing thing unregularly. 这样就可以避免风险和不确定,也回避了新的可能性。
有些人会去思考新的解决问题方式,有些人注定坐着等着别人告诉他还有其他方法。
事后回顾灾难现场,发现了遗留的物资,调查员认为其实还有除了楼梯之外的搬运方法,也许还有些人是可以挽救的。
但不论如何,就像火灾和地震现场,对于每一个被救出的人,这些坚守者是英雄。
他们的勇气是无价的。
你知道为什么那个受访者说This is just not fair吗?
对于有些人来说,他们永远不必思考自己会不会像Doc Pou一样作出决定,他们会坚定的反对,会尽早自己逃生,会认为她绝对有罪。
最本质的区别是你甚至没有从她们的立场上去想过当事人报以什么心情、受到多大的痛苦,就直接拿着一条道德准则开始下判决了。
大概共情能力差、冷漠的人拿着高位公权力对这个社会来说是一种不幸吧。
It is not fair that they do not even think another possibilities. So I guess there is always someone meant to be breaking rules and the others follow. To those fighters.
这剧因为是真实事件改编,看得心情好压抑。
全剧演技都还在线,穿插着当时真实的灾害影相,我的眼泪就止不住了。
国外真的什么都得按流程,那么死板,在遇到流程上没说的就脑子一片混乱开始慌乱了,希望现在大家能改善这个问题了。
另外,这种遇到紧急情况还打不通电话只能发邮件太生气了,问题是至今也没解决,有些公司的紧急电话打不通依然只能发邮件!
浪费的一分一秒都是生命啊!
国内遇到灾情是以平民百姓为主,尽力救助每个人,而国外,都是在确保自身安全情况下救人,观念不同,看到得被迫放弃那么多病人就好无助好难受啊!
其实很不喜欢剧的最后,明明是该谴责政府一层一层的不作为以及如何避免类似事情再发生啊!
到最后怎么重点变成对一个医生是否该在放弃救助病人时对他们实施安乐死了呢?
另外,我依然觉得病人有知情权并且自主决定是否需要注射!
至少,有的人会在生命的最后留遗言,起码不会满怀期待等着生存下去却被迫满怀遗憾地逝去。
glass cliff,太尼玛不公平了,又是紧急关头让女的领导这个黑人医生太cynical也太hypocritical了,其实不就是他提前逃离现场了,没有一个医生离开了,他自己抛弃病人走了,如果他真的想要救病人就应该留下来帮助病人到最后一刻,而不是所谓为了不趟这趟浑水明哲保身,事后还谴责全程留下来的医生,还强调自己不沾边,我什么也做不了我就走了,眼不见为净。
而且在那种情况下就是不可能全部撤离,眼高手低理想主义生存不下来的,那些病人最后撤不出去,难道留他们在这里等死,那不是更痛苦吗?
这种情况下安乐死是最人道的做法了。
确实不应该怪医生,医生能在自然灾害中坚守岗位已经很值得敬佩了,他们的职责是在正常条件下治病救人,在极端条件下他们可以选择优先保护自己,但是他们都没有这样做,这已经是英雄了。
自然灾害中最主要的救援力量是专门训练的紧急救援人员,而不是这些普通医护人员。
而且如果逮捕了一位坚守岗位的医生,带来的寒蝉效应是不可想象的,新奥尔良的大陪审团也很讲义气,不能让为众人抱薪者寒心。
这个悲剧中最应该被问责的很明显是政府,承建商和Tenet公司,救援工作开展太慢,最后又要求迅速清空撤离,只要面子工程,不考虑实际,还有为了规避道德和法律风险袖手旁观的母公司,这些才是最后逼迫这些医护人员必须做出艰难决定的原因。
没有正常人会享受杀人,他们在注射吗啡的时候也是痛苦的,这个痛苦的决定本可以被避免,只要政府及时救援,只要派来援手一起搬运病人,只要多给些时间。
固然那些病人是不幸的,但矛头应该指向这个糟糕的救济体系,它逼迫医生杀自己的病人,又在事后要求人民惩罚杀人凶手,殊不知自己的手才是鲜血淋漓。
放一曲莫扎特的K626“安魂曲”DG大禾花版,写一篇APPLE剧场“纪念医院五日”剧评。
在权游第八季之后,严肃的历史正剧题材“切尔诺贝利”BBC版之后,这是一部值得苦等七周追剧的优秀作品。
这是真实事件改编的美剧,IMDB和豆瓣打分目前都在9分以上,背景是在2005年卡特琳娜飓风袭击新奥尔良市,堤坝崩溃,洪水淹没低地之后。
突如其来的,巨大的天灾,以及各级政府救灾不力带来的严重人祸。
不争的事实是,新市政府,路州政府和美联邦政府在卡特琳娜飓风之后,最初几天内无所作为,之后行动缓慢,并未及时救治灾民或给出任何疏散和救援计划,引起了一千多人死亡和数千亿美元的损失。
这是一个关于人是否能决定另一个人生死的,残酷而充满争议的故事,在高温,高湿,断电,断水,食物和药物耗尽,濒临绝境的情况下,纪念医院内的医护和病患只能自救和互助,在全员疏散的最终时刻来临前,医生做出了困难的决定。
院中医院LIFE CARE的病人,都是患有绝症,接近生命终点的病人,需要高密度的护理和药物支持,他们中间一部分人甚至没有意识。
在限期清场的最后时刻来临时,国民警卫队和警察限令必须撤退每一个病人,医生和护士。
问题来了,这些必须接受密切医护照顾的病人是否经得起转运的奔波?
在没有空调,没有氧气,没有食物,没有药物,也没有护理的条件下,是否能够坚持下去?
可以坚持多长时间?
他们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可能会遭受巨大的痛苦。
基于这样的医学判断,ANNA POU大夫的选择是不是当时可以做出的,最合理的选择?
如果没有经历她和同事们经历的那些苦难,置身于医学事故和人道灾难的道德困境中,没有人有资格回答这样的问题。
在事后的追责中,挑战她的决定是容易的,指责她是容易的。
可是,问题在于,救援是不是能否及时到来?
当救援到来时,病人是否还有生存的可能性?
医护是不是已经竭尽全力救护和疏散病人?
她从被指控的行为中是无法获益的,她做出的决定是基于面临的处境做出的,基于当时的医学和现实情况,无法以常人常态常理推论,无法事前计划,无法事后假设追认,只能置于其中才能真正理解或质疑,赞同或反对。
医疗事故的调查员,女警察,验尸官,检察官,每一个人都在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而且很负责,很投入,也很坚持,从各自的立场出发,看到的只是事件的一个局部,他们不可能体验到纪念医院灾难期间五日内的绝境。
没有人可以指责他们盲人摸象。
历史无法重现,未经历彼时彼刻现场的亲历者,是无法理解医护和病人的处境,也无法理解POU医生做出决定的动机和难处,及其背后的良心和勇气,也无法做到同理同情。
最终,陪审团做出裁决不予起诉,这是有民意基础的,POU大夫的同事和同行们一边倒地支持她无罪,而且认为她是一个了不起的英雄。
病人家属,事故调查员,警察和检察官眼中,她则是一个谋杀犯。
我以为,无罪的结果对POU大夫还算公道。
在飓风来临发生,次生灾难丛生时,总统当了逃兵,不闻不问,州长市长医院财团领导统统玩消失,不敢担责,在病患亟需帮助的时候,只有医护们挺身而出。
即使POU医生做出的决定不是最好的,但却是当时可以选择的其中最合理的,专业人士支持她,陪审团支持她,民意也支持了她。
不仅作品中,现实当中也是如此,POU医生得以继续干她热爱的外科事业,继续为她的病人带来价值。
老人的临终关怀,是一个普遍性的,全球性的问题,而生命的无常,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生多舛,众生皆苦,那么,在最后的时刻来临前,人类是否有资格决定自己,或他人的生命呢?
这是一个各宗教和文化中都会给出不同答案的问题。
本片中,各种理念产生了激烈的冲突,至今无解。
所幸,艺术家只负责提出问题,留给政治家去解决问题。
主配角一大堆老戏骨,应急小组长是“24”中女总统的扮演者,女主和男主演技都非常出色。
每一集都非常精彩,事件发生和事后调查的双线叙事,剪辑转折甚为妥帖,自始至终,其中的感情都很充沛,充满了怜我世人的悲悯,医者对于职业信仰的闪亮和人性的光辉。
家有老人,长期病痛,近期经历危急,幸甚转安,所以非常理解患者的痛苦和医护的艰难。
在最低微处,方显出生命力的顽强和韧性。
希望每个人都能健康终老,不要在ICU中任人摆布,尊严被剥夺,希望在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层面上,都能免于病痛的折磨。
今天看到朋友圈里一个朋友的文字,写得很好,颇有感慨,引用如下,暨借来做本文的结语吧。
”……渐渐失去视力,精力。
让他不再阅读和写字,会听书,说几句话。
和他说,够用了,之前的一切阅读、行走,所遇的人事够在余下的日子里,想起,觉得满足。
人活着是一个渐渐失去的过程。
我从来没幻想能活到一百岁。
但是,愿祝福别人活到一百岁。
那是很了不起的,需要外界的友善,需要个人的柔韧和自我护理。
在外部世界越来越严酷,命运越来越显得没有道理,无常越来越多的时候,人对生命,对自己对他者的生命的敬重和爱护,也是一个自自然然的反应吧。
”- 引自朋友Ada文
时长并不长,短短几集不仅介绍了医院五日之内发生的事情还交代了灾后人们对事情的评判。
有很多值得我思考的,1首先,灾难降临时资本家在想如何在这个时候捞钱,总统没有来视察把事情甩锅给国会,高管在把事情丢给海岸防卫队,医院的电子邮件在几经转手后才被一个小职员注意。
真的是位置越高人心越冷漠。
2美国那种完全责任制体现的淋漓尽致,事情一定会有一个人来负责,一定会有一个人来作出决定。
这样事后追责也更加方便,很少会有踢皮球的情况发生3圈子,是的,不仅中国有圈子文化,在其他地方用利益共同体来描述更恰当。
就像剧中,如果你对一个圈子里的著名医生发起指控,其他人都会在背后支持他。
这点应该很好理解。
5国外有很多这种事后还原实况,反思总结的电视剧,不仅美国有,韩国日本都有。
在我们国家,我很少看到有电视剧会拍,敢拍,这种电视剧。
为什么,我想大家都懂。
6不得不说,可能是我是上帝视角,也可能是种族差别,我对这种安乐死什么的不太敏感,不得不说作为美国人,发达国家的人民,吃饱穿暖就开始当圣母,哭这个哭那个,天天讨论该不该安乐死,真是闲的没事干。
7终于来到主题了,我想说的是,为难来临之际,有人挺身而出就已经很值得尊敬了,人家冒着危险来救患者,最后还要接受审判。
这让我想起了国外的一项法案,在见义勇为时导致被救人员受伤不算伤害罪。
也想起了王浩法官让人寒心的判决“既然人不是你撞的,那么你为什么要扶她”从此以后,在中国就挂起了一股奇怪的旋风,人们不再愿意伸出援手。
反观这部剧里验尸官为了在以后飓风来临之时还会有人再留下来照顾病人,最终还是认定不指控医生谋杀。
前五集尽力的渲染医院的绝望处境,医生恶劣的工作条件和繁忙的任务。
后三集则从患者家人,工作人员的视角还原了当时的很多残忍行径。
那么前五集会不会是安娜医生为了坚定自己无辜而夸大的渲染了当然的困难?
为自己的决定开脱?
为什么大多数在医院五日里和安娜相处过,并且在安娜最后执行“安乐死”而不征得患者同意的情况下指责她的残忍,冷血和“他杀性质”。
为什么大多数平时在生活中和安娜医生相处过的同事,朋友,敬佩她的善良,同情心,工作业务能力和共情能力,并愿意鼎力支持她?
这两个人都是活生生的安娜,两种社会面貌存在于一个个体,一个如此割裂的人,一个善良的人的邪恶的行径,单纯的道德判断,法律支持是多么无力和苍白。
是她对医院五日的回忆出现偏差,还是事实本非如此?
一切的一切,都是无解的答案。
这是一个比电车难题困难十倍的社会困境。
于安娜,这是“有史以来最精致的折磨酷刑”,于患者,“打了三针才让这个极具抗争力,求生欲望的个体踏上极乐”。
总之一点,市,州,联邦政府的无能造就了这个究极苦境。
一切责任全在米帝(笑:-D)
第一次写剧评,不知道算不算剧评,尝试分析一下《医院五日》里的一些人物、台词以及自己的一思考。
仅是个人非专业主观带感情色彩全知视角的浅薄理解,先把保护buff叠满。
E01这里发生在第一集,也是卡特里娜飓风袭来的第一天,苏珊作为医院的灾害负责人刚开始发号施令的时候还是比较轻松的,可以看得出医院不是第一次遇到类似的灾害。
这一段话也对应了后面飓风的影响扩大时,信念医院和照护医院并没有合作对抗困难而是各自保护自家的病人,也是从一开始就暗示了两家医院将会产生矛盾。
苏珊说:“他们收费很贵,所以若有需要,大概是我们去求他们帮忙。
”这句话虽然像是一句玩笑话,但我认为里面是带有苏珊的个人情感的,可能是苏珊的医者仁心让她很厌恶照护医院这种高收费的行为,讨厌这种把医术当作是谋取高利润的工具,特别是处在新奥尔良这样一个无论发展还是经济都不算很好的小镇上,也是为后来苏珊存在“只管自家病人,不管别家病人”的同样违背医德的心态。
E01这里我觉得是对后来决堤后洪水来袭时城市、医院一片混乱现象最大的伏笔,其实我对这点是非常疑惑的,因为看剧中的场景新奥尔良大部分地区都处在那条大河的水位线之下,医院连应对生物恐攻的对策都有,居然没有一个应对医院淹水的对策,不过更离谱的是从后面的剧情来看,似乎整个城市都没有关于洪水来袭时的应对政策。
当然,苏珊的手足无措也展示了她根本没有应对灾害时领导大家的能力,不禁让人联想到一个成语居安思危。
E01
E01这个画面是让我感到飓风的威力最直观的画面,整座桥窗户全部破裂,桥也在晃动,而且这不是那种挂在悬崖边的吊桥,结结实实的建筑物,不知道是建筑不过关还是卡特里娜飓风实在是太猛了。
当然,前面苏珊旁边的窗户直接被吹爆的画面也很有力。
E05因为对从医院出来后的情节印象比较深刻,后面几集也是最能触动我的,所以就直接跳到比较后面的部分了。
这是在第五集的一个画面,忘了他叫什么,在医护人员准备撤离的最后一天负责了给所有宠物实施安乐死,场景非常震撼人心,难以想象听着所有动物的一声声呜咽将药物注射进去的心情。
也许是因为给动物实施了安乐死,所以他更能理解女主,后来他也是站支持女主的那一方比较突出的代表之一。
后来灾难解除后人们进来搜查情况时发现了45具尸体,但却没人在意这一屋子死亡的动物也让我挺心寒的。
E06高收费的照护医院当时的主要负责人黛安娜,让我感到厌恶的女人,实在是没想到她会主动向检察官提供证据证明女主实施了安乐死,虽然不是很直接的证据。
E06
E06克里斯蒂和黛安娜都是主动向检察官提供证据的人,当然不止她们两个,不过我觉得这两段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在阐述当时情况的时候,最后都是以她们感到十分悲伤的特写结束,同时她们的表态都是“自己知道病人要被安乐死了,但是自己没有参与也没有阻止,就这样离开了。
”她们的言行无一不展示了想要把全部责任推给女主,自己完全没有参与的想法,很难不让人联想到“旁观施暴过程也是一种施暴”类似的观点。
同时作为上帝视角的观众,我并不会对这种悲伤产生共情,反而会让我认为这是一种企图通过悲伤、自责的情绪来抵消自己没有阻止实施安乐死的“罪过”,如果仅仅依靠这些就能抵消的话,那为何还要出来指责女主呢,女主不过是你们共同默许的行为的实施者罢了,没有人不为这场悲剧而感到悲伤。
也许正是这种自私、懦弱的表现让我感到厌恶。
E07伊莎贝面对同样是检察官的询问,她犀利的回答让我印象深刻,同时也跟克里斯蒂和黛安娜产生了强烈的对比,对比不仅仅在支持的立场不同,还有对灾害事件的清晰认知和深度思考层面上。
她没有告诉检察官当时发生了什么,反而开始谴责无能的政府和这些检察官。
对于她把留下来照顾病患的医生和护士称作英雄我是没有任何意见的,只要稍微想象一下在没水没电没食物、潮湿又充满排泄物味道的还要没日没夜的照顾病人,给他们喂水扇风五天,你就能理解为什么要称他们为英雄。
并且,不可能用什么“医生护士就该这样”“拿钱办事”“干的就是这份工作”等说法来当作他们奉献的理由,灾难来临所有的秩序都变得混乱,再用岁月静好的那些规矩就显得太荒谬了,而且这样的话,并不存在的应急预案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E07这是抨击这些检察官要给女主定罪的行为时说的话,除了这段话,剧中还有很多地方都展现了“没有真正经历过灾难,就没有资格随意评价灾难中的人”的观点。
我是比较赞同这个观点的,因为这就好像建房子需要人手的时候你不来,建好后你又开始对我建房子的方法、样子开始评头论足。
虽然不知道这样类比是否合理,但并不代表我对检察官们的行为表示不理解,反而我非常能理解他们的追查行为,无论是从政治的角度还是从法律的角度,不过我并不喜欢他们的态度以及部分固执的观点。
这也是这部剧的魅力之一,越到剧情的后面你的立场反而会越来越动摇,到最后你也无法很坚定地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当然如果你的立场要是应该追究政府的责任是肯定没问题的,但政府也只是间接原因,最终依然要回归到这场悲剧的直接原因上。
E07布莱恩阐述的这一段属实是气到我了,我认为是胡言乱语的这一段,不知道是不是我漏看了,我并不记得前面赶人的时候有任何关于黑人、肤色的言论。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段也对应了前面医院刚刚被洪水侵袭时,言论“几个男孩顶着一个护士看”传成了“几个男的把一个女护士强奸了”的谣言,也在说明谣言并非只存在于外界,也许看似团结安全的医院内部也会谣言、混乱四起。
再者这段由黑人的口中说出这种有意引起种族歧视的谣言不知道是不是导演的有意之举,如果是的话我理解为意在讽刺部分看似高举反抗种族歧视大旗的黑人,也在有意挑起种族歧视的矛盾。
不知道这段话有没有在美国引起部分观众的反感或认同。
E07后面这一段阐述让我对布莱恩产生了较大的改观,他是刚被招进医院不久的一名护士,在剧情的早期对他这个人物是有一点好感的,因为在大家决定为了节省医院备用发电机的电力停止使用一切非必要医疗器材时,他极力反对并自主使用(虽然后面还是被停止了),认为他是个为病人着想的好人。
但后面他想收纳更多的人和说出这段言论的时候,就让我认为他是个自私、虚伪、懦弱的人。
医院本就已经容纳了太多的人了,无论是地方还是人手都已经严重不足,如果依然坚持收纳所有来避难的人的话,先不说有没有考虑同处医院内部其他人的想法,如果收留的人中有病人,岂不是又要分人手去照顾更多的病人,这难道不是对其他医生护士休息时间的压榨和对其他病人不负责任的表现吗?
我认为这是一种自私的行为,只管自己品德高尚,自己又不能照顾所有人。
后来他这段为自己没有阻止安乐色的行为开脱的言论更是让人无言以对,在我的视角里,医院里只开过一次枪,并且只是向天空鸣枪警告不断靠近医院希望收留的人,而且是警卫不是医生。
再说,那些医生持枪的场景我相信很多人都看到,但并没有任何人对此感到严重的不安,而且也没有人用枪来为自己谋求最大的生存条件,再者,在他面前实施安乐色的是已经疲倦到不行的几个手无寸铁的护士。
所以我认为他的这段说辞只是为了安抚自己逃避责任的行为带来的自责感,这不就是虚伪和懦弱的表现吗?
E07最后回过头来看,其实亚瑟这段发生在验尸官反水后的理解已经在暗示女主最后的结局可能并不会如他们所愿了。
其实验尸官在剧中反水了好几次,显然不是因为某种运筹帷幄的自信,而是无可奈何之举,可能有来自医疗届的压力,剧中也有过好几次都提到了,如果在这种严重的灾难后要把所有的责任都归咎于一个有声望的医生,对所有从事医疗行业的人来说都是一种对热情上的极大打击。
也可能有来自检察官的压力,毕竟法律摆在那里,自己也作为验尸官,最重要的就是公平公正。
同时也有来自审判对象的压力,剧里也说了女主的爸爸在年轻的时候帮了验尸官很多。
对这样一位夹在各方压力中的角色我是倍感同情。
E07女检察官维吉妮我觉得是一个和亚瑟非常互补的角色,她比亚瑟年轻,更富有活力、激情,而亚瑟则更有经验。
所以剧中可以看到维吉妮很多次都展现出非常想根据现有证据直接抓女主或者定罪的冲动,反而多次都被亚瑟以证据还不足够的理由拦下了,甚至让我产生了亚瑟是不是反水了的错觉。
上面这段发生在出发逮捕女主时,我认为这段话表现了维吉妮对女主的痛恨之意,虽然我不知道这股恨意从何而来,是因为她“杀”了如此多为病人,还是依然能够“逍遥法外”、有那么多人帮助她。
也不知道维吉妮之前都抓捕过多少罪犯,显然在这里女主的罪在维吉妮眼里都超过了她抓捕过的罪犯,在抓捕现场(女主家中)也是百般刁难,仿佛抓捕的是一个残忍至极的持枪连续杀人犯,而不是一个备受尊敬的中年女医生。
我觉得这段剧情也展现了维吉妮的无知与易情绪化的一面,抓捕的快感已经蒙蔽了她的基本认知,从对犯人的危险程度过度判断就可以看出来,而我认为她无知是因为她是初来乍到这个小镇,对这个小镇没有足够多的了解,对这个灾难中发生的事没有足够多的了解。
除此之外,我认为这里抓捕的快感也是让她在最后束手无策时的崩溃放弃的导火索,也许这就叫“没有希望就不会失望”吧。
E07这一段维吉妮和亚瑟的争吵也是我认为亚瑟跟她互补的原因之一,亚瑟在这个小镇生活了足够久,他足够有经验,也足够了解这里,他理解在这个案件中为什么有的人要帮助女主,为什么有的人要抓捕女主,为什么在如此多指向性明确的证据之下仍然无法将女主绳之于法。
这也是亚瑟在询问证人的过程中多次表现出被触动的原因,但检察官的身份又让他迅速回归到自己应该做的事—保持公正。
其实亚瑟说的这段话才是小镇上的人们最应该关注的问题,为什么公司、医院的其他人没被抓,为什么政府没人问责,为什么州长或市长没有任何表示,也许所有人都心知肚明,这是那种经典的“找一个人出来背黑锅、揽全责、转移视线”的时刻,恰恰就在此时,有的人在为这种心知肚明在抗争,有的人在为这种心知肚明而努力。
E07维吉妮跟验尸官争吵的这一段其实我觉得非常精彩,作为剧中核心矛盾情感与法律的两股势力比较明显的对抗,验尸官在这里就代表了情感这一方,他在这个城市、这个小镇担任着31年的验尸官,他对这个城市充满了感情,他认为在这种时刻要做出的选择必须是对城市发展、人民团结最好的选择。
但维吉妮不同,她代表的是法律、是政府,按照法律办事、公平公正就是她信仰的准则,并且认为所有人都得依靠这个准则来办事。
我对这部分的看法是支持验尸官的,毕竟回看在洪水侵袭这座城市、侵袭医院的时候,政府在哪里,救援的人在哪里,特别是看到救援队所有人都准备好了,却迟迟等不到来自上头的指示不肯出发以及电话中冷冰冰的“排在次优位置”时,你能很明显地感受到人们的情感—绝望、疑问、伤心以及恨。
所以当角色置换过来时,政府、法律一方又怎能轻易地得到城市人民的支持和拥戴呢?
E08这段伊温向赫瑞斯提出问题的对话也十分精彩,也是在本剧中首次当面直接地提出纵观整部剧的核心问题。
赫瑞斯是主动向检察官阐述了当时发生的情况,不过他也是在当时比较提早离开了医院的人,我认为他之所以希望对女主绳之以法的原因之一是,当时他认为他的一名病人还没有到无法拯救的时候,但他提前离开了,后来这名病人也被女主实施了安乐死。
谴责别人放弃病人的行为可耻,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提前离开也是一种放弃,即使放弃的结果不一样。
而面对伊温的问题,他觉得这不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能有更多、更好的选项,当时没有到这种地步,但面对伊温追问,他又说我们应该坐下来探讨总结经验以便以后更好地应对,我理解为这是一种逃避问题的表现,因为两项他都不愿选择,或者说是不敢选择。
我想也许正是因为他没有待到最后,没有真正地感受到无可奈何的绝望,就会对一切都抱有希望,在赫瑞斯的心中肯定也一直坚信:如果当时他待到最后,事情一定会不一样。
固执的赫瑞斯在最后也不忘了给女主来一个灵魂提问,试图自我肯定的同时再让女主自我怀疑。
这段反而我认为伊温是最为清醒的人,他理解到了在这个问题中没有正确的答案、只有糟糕的选择,大多数人都不敢做这个选择,而女主做了这个糟糕的选择,讽刺的是事后人们就开始纠结起了哪个才是正确的答案。
E08最后这段新闻阐述让我深刻的意识到,这个医院不过是这整个城市的小小缩影,无论是医院还是城市,当它们遇到灾难时,都很难得到来自政府的援手。
它们能够依靠的只有它们自己,自保的词语也突然闪现在我的脑海中,仔细想想,自保又好像多次出现在了剧中。
灾难来临时,医院从开始地接纳外人到拒绝外人,是开始自保的体现。
护士从细心照顾别人到“别忘了流口水给自己”是自保的体现。
部分人在灾后自愿站出来指责女主,护全自己也是一种自保的体现。
当这个城市在经历过灾难后,却有一位受人尊敬的医生要面临法律的追责时,众人的支持又何尝不是一种城市的自保呢?
总之,关于这部剧感觉还有很多想要说的,很少有电视剧或电影能够引发我如此之多对人性、现实、情感、危机、政治、法律等的思考,希望看过这部剧的人看完后能一起讨论讨论,没看过剧的人看完后能对这部剧产生兴趣,这也只是自己作为爱好者的一点浅薄理解。
最后的一点奇思妙想不知道是不是我见识短,从来没有在超市里见过这种可以自行使用的称,强烈建议每个超市都设几个,立马解决成千上万人在看到称数出来时后悔面露尴尬又不得不买下的烦恼,真的不是人人都能用手就感受出物体的重量啊喂!
特别是一些麻辣烫或麻辣香锅店,强烈安利!!!!
剧实在是太好看了!
刚去找到《纽约时报》2009年刊载的Sheri Fink原文看,也看了一些外国媒体发的影评,想来分享一下我的感受。
1、叙事:当你知道会发生什么的时候,却依旧感到恐惧压顶看第1集前几分钟,就已经知道了所谓“致命选择”的结局——救援人员乘着船在依旧浑浊、高涨的洪水上前进,但为时已晚,看到45具尸体躺在地上。
医院工作人员难以轻易回溯整个故事,仿佛刚刚是在地狱走过一遭。
在这样的情况下,恐惧感仍然在一层层叠加,像眼看着水慢慢上涌。
一开始,虽然没有针对飓风的应急预案,可怕的狂风暴雨击碎了窗户,天花板不断漏水,但人们相信,这不是百年一遇的灾难,这总会过去。
然而,只是在短短五天里,“一切都崩溃了”。
似乎是在看什么《饥饿游戏》、《黑镜》里才会出现的“反乌托邦真人秀”,没了供电、食物、干净的饮用水,没有来自政府及时的救援,这些人自行形成了一个“小社会”:医生作为医院的绝对权威,拿着枪的警卫听命于医生,护士各司其职,共同照料医院里各式各样的病人。
打开第5集的时候,这种恐惧感达到了顶峰——作为观众,我已经知道,第5天会是最“致命”、最“黑暗”的一天,我害怕的是看到这一切会如何发生。
很快,医生们从动物开始,然后有人提出,让“无法被运出医院”“救活可能性不大”的患者“变得更舒服”。
Susan所谓的“不能留下任何一个活着的患者”,换言之便是,“如果患者死亡,那我们只能将其留下”。
这像是潘多拉的盒子,最后留下的不是希望,而是死神。
这样的方案最终被摆在了桌面上,Anna徘徊在肮脏的走廊里,好似片头曲所唱,她来到这片水域,静静祈祷。
此刻的她既是行医救人者,又是可怕的死神。
天使与恶魔这一刻在她身上合为一体。
在这样的叙事顺序下,我猜大多数观众都可以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同情、尊敬这些医护人员,也明确地认识到背后美国政府的无能、各层行政机构的混乱。
而且非常精彩的是,这部剧在表现形式上不断探索Drama与Documentary的界限,通过穿插当时实际的新闻资料增添更多真实感。
但我总在想,这不是历史发生的顺序。
那时的人们,首先通过电视看到了受到飓风重创的城市(诚如剧中所言,这些画面绝对无法还原出100%的原貌),继而看到45具尸体,知道这比其他医院死亡的人数都要多,再看到Anna接受电视采访赞扬医护人员的英勇,紧接着政府进行调查,Anna被控谋杀,似乎“人设崩盘”。
这样的情况下,会和我得出同样的结论吗?
本剧导演John Ridley说,他把这个故事给他父亲看,本以为会得到“这些医生真不道德”的答案,但他父亲的回答是,“幸好我不必做出这些决定”。
这很直观地说明了这个故事,乃至整个世界、人性的复杂。
我想这也就是这样叙事的意义,通过不断地回溯和反思,在现在这个同样迫切需要医护力量的时间点,寻找改变的可能性。
2、动机与行为:若脱离了当时的情境,怎样评判都是不公平的这个故事最大的矛盾点是,Anna“究竟有没有抱着杀人的心态去注射致命剂量的吗啡等药物”。
这里提出一个很值得深思的命题,就是关于“动机和行为”的分离。
从后几集也可以看出,调查人员其实已经掌握了充实的人证、物证,足以提出谋杀指控。
关于是否做出这些“行为”的逻辑链条已然清晰。
但是,一个口碑颇佳的医生,真的会在照顾了患者5天后选择故意杀人吗?
是什么让她做出了这一选择?
我看的时候就在想,如果Anna不这么做,最后会出现什么情况?
几十个病人躺在地上无人照料,其中可能大部分熬不到救援人员抵达。
这仍然可能创下当地医院死亡最高数字,离开的医护人员将受到最严重的谴责,医患关系可能会就此崩溃。
美国政府的混乱、不作为躲在幕后,无论医护人员如何反抗,可能也抵不过几十具尸体带给舆论的冲击力。
《纽约时报》原报道里提到,那些及时被直升机转运的患者也面临糟糕的境遇,有些甚至连基础看护都没有。
如果最终留在医院离世的患者们早期得到了转运,可能也挺不过一两天。
然而,这一切仍然只是“推测”,是一种近乎残忍的理性。
诚如离世患者的家属所言,“Anna有什么资格扮演上帝?
”正常的情况下,医生会判断救治的必要性,然后交由患者本人或家属去决定,得到许可(consent)是不可缺少的一步。
如果医生直接判断,救不活不如早点舒适地死,这究竟是“人道”,还是“放弃”和“投降”?
而且这背后牵扯到了更多关乎阶层、种族的问题。
剧中和新闻报道可见,Anna属于所谓“既得利益者”,得到了所谓“富人阶层”的支持,她本人也请得起很厉害的律师;Anna在灾后几年里,还帮助编写并通过了路易斯安那州的三部法律,这些法律为医护人员在未来的自然灾害中的工作提供豁免权;许多医护人员、组织选择互相“帮助”,因为他们能理解医护人员所面对的恶劣条件。
患者家属则不理解,为什么自己的家人没能得到撤离。
剧中医院工作人员在灾后一个个拨通电话告知死亡时,家属的质问真的令人十分揪心。
我想,就算看到了整个过程,家属可能也不会释怀。
另外还看到Indiewire的一篇文章,说这部剧缺乏了残疾人(患者)的角度,更多地似乎在为医护人员“辩护”。
文章指出,在适者生存的逻辑里,残疾人普遍不被排在救援顺序的顶端。
当行为健全的人被拽出医院强制撤离时,电视剧“用慢镜头和忧郁的音乐告诉观众,悲惨的故事正发生在这些行为健全的人身上”。
这大概就是本剧不断打破现实与虚构界限的危险之处。
这毕竟不是新闻,而且众所周知新闻也不能绝对反映现实。
本剧导演John Ridley说,一开始很多制片方不愿做这个剧,觉得在疫情期间,这样的故事可能会引发对医生的指控。
《纽约时报》剧评写道,history doesn’t repeat itself, but it does rhyme(历史不会重演,但它确实有相同之处)。
就像Susan找遍了应急预案,也没有找到飓风情况下的撤离预案。
那时死神仿佛已经伸出了手。
单纯地讨论医学伦理是不合适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行为,而这并不一定与他们的动机相符,这些动机又是被诸多事件和因素所影响。
我们现在看到的电视剧,和当年人们看到的CNN等媒体报道,其实并无太大区别,都是媒介,一面反射现实的镜子而已。
3、“系统性缺陷”:群像戏的影响力在这样反映社会现实的影视作品里,优秀的群像戏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很简单的道理,真实的社会就是各种各样人的集合,矛盾也因此爆发。
平日看新闻的时候,常常不明白何为“系统性竞争”“系统性对手”“系统性缺陷”,难道不能直接说“整体”“全面”吗,“系统性”这个词究竟有何独特之处?
看了这部剧才好像明白了一些。
“系统”不仅是纵向、横向那样的二次元,而是由一及多、纵横交错、互相影响。
例如,小布什政府的无能,只是在联邦政府层面吗?
Susan的行事作风又何尝不是?
她没有办法阻止谣言四起,没有做到公开透明,一开始因为不是一个系统而把Lifecare的患者排除在外的决绝等等。
另外,对黑人普遍存在仇视与偏见,黑人保安靠持枪终于占上“优势”,挤进了离开的船。
但在新奥尔良,正是因为这些少数族裔、贫困人口比较多,才被州、联邦政府无视,最后演变成了恶性循环。
在一开始看剧的时候,以为又是“流媒体专属”的少数族裔戏份多、出镜率高,但其实这就是新奥尔良的现实,以及其他还有很多地方正在被忽视的现实。
在这样的封闭空间里,千人千面展现出了人性和社会问题的复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如果我在那个环境下,会作何反应?
”这是无法靠想象得出答案的问题,就像Anna离开医院后,仿佛又回到了她原本的那个医术精湛、医患关系处理得当、社会名声极佳的人格。
Sheri Fink援引当时一起共事的医生护士的描述称,Anna“风趣而幽默,将患者放在第一位”。
我想,可以得到答案的是:“我会如何行动来改变这一切?
”包括前阵子热播的《疼痛难免》,都是在探索医疗系统、政府管理方面的阴暗面。
在当下这个时期,这样的阴暗面是不得不去面对的,尽管大多数人仍然抱着“我暂时不会生病”“我住的地方不会面临自然灾害”这样的侥幸。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想的过远、过悲观,但又不得不说,现实就是如此。
地球上正在出现各种各样的危机,“旁观者”不可能一辈子这样安然无恙地旁观下去。
当危机降临时,有的人可能必须去承担“死神”的角色。
这又是一个过于残酷的理性推导。
2022.9.15
看到最新一集了,就很多推荐来说目前是有点失望的。虽然是真实事件改编,但因为节奏问题没有营造出那种氛围。非要按照一天一集来拍的话,前面几集还是太拖沓了。看着布什总统的飞机从头顶飞过,这一切灾难又怎么会是第三世界国家才会发生的呢。当然我还是会继续看完的,等更新...20220920看完,面对这种荒唐的伤亡都不知道去问谁的责,感觉留下了一堆烂摊子。最后几集,本来我对于那些当时不在现场的人只去指责奋战一线的医生感到很生气,但结尾这么处理又使我陷入思考,怎么判断是否已经到了绝境,又是否有权决定别人的生死呢?
做一个电影就行了 8集电视剧还是这个题材的我看的憋死了快 节奏还那么慢
sorry,看不下去。洪水的吸引力无法让我撑着看完他们说废话
谈人性但不关切真正受苦难的人,不就是高高在上的伪善吗?节奏上还是过慢了,可以做成电影。
灾难面前一切都轻易崩塌,等不来的政府救援,联络不上的商业公司,声称有道德感的人沉默地撤离,有勇气留下的人却自以为是上帝。为他人慈悲地选择死亡而非痛苦,却忘了没有人有权决定他人的命运。
发达国家的灾难真是奢侈的烦恼,无法想象一个贫困战乱的国家看着这种受灾群众,怎么感慨世界的参差这才多少人口,无法想象这种政府换成98洪水和汶川地震的人口数量会是什么样 其实也不用想象,参考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即可
基于这个题材,我已经努力在克制自己想打一星的冲动…但不得不说这剧拍得比不主讲医疗的爱情片泰坦尼克号在人性的探讨和环境塑造方面…都还差了十万八千公里(垃圾玩意🙂
其实应该拍成纪录片,演员怎么演都觉得假。
这么无聊的电影评分竟然如此之高。不过看看很多长篇大论留言的又有点懂了,现在国内不少人连人性是啥都没概念了,活在某些XX营造的臆想中
欧文说剧
剧情很好,就是看到第七集这个黑莲花圣母太招人烦了,你早早逃离医院确要指责最后走的医生??
虚假空
这结尾简直是一记重锤啊。
还是非常不错的故事。前五集的情节其实大部分灾难片都拍过了,关键还是后面三集的调查,颇有《萨利机长》的味道。紧急情况下总有人要去面对电车难题,而无论做出的结果是怎样的,都不应该受到指责。毕竟不是谁都有在这种时候做出选择的勇气的,就如剧中的黑人医生,或者那位养老院的负责人,事后站在道德高地上去BB自然轻松,但彼时彼刻,却都放弃了自己的职责。说句难听的,他们不就是为了证明自己没错而更要去踩上一脚么~~其实片子里最打动我的是那位老法医,很多东西从来就不是简单的判断而已,而这种才是决定某个人到底是不是真的用心的地方。个人评价:A-
挺无聊的,没什么剧情,就是洪水,乱无秩序
生死攸关的时刻,谁来决定谁生谁死?绿黄红黑,是谁赋予你的这种权利!医生有罪,既然做了决定,就应该为此付出代价!不过,官僚才是罪魁祸首!
片头曲好听,妙啊
"How dare you come here from a place of comfort and try to decide what was right and what was wrong? " Touche.
人性复杂,人心复杂。非关善恶道德。
两集弃,so bad。。。剪辑太失败了,导演平庸的像一张纸,以及几个貌似主演的演技太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