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本来就是人生的常态,但为什么生老病死会被赋予不同的意义,因为感受的主体是不一样的,人们总是愿意赋予自己参与过的事情一种特别的意义,当这些特别的意义全都集合起来之后,我们就能看到百态的人生,生活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特别的,尤其是对于那些深度参与过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每一种生活的背后都是一段故事。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很有意思,这里的很有意思并不是说影片本身的故事性有意思,而是说影片的技术性是有意思的。
《漩涡》是一部采用了双荧幕来讲故事的电影,本片分屏叙事的方式很有趣,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觉得一部电影是一种故事,一部电影本身是一种百态人生,而本片呈现出来的却是两种故事,这是两种不一样的人生,因此,我们看到本片是赚了的。
那么本片的故事有意思吗?
分角度吧。
但这并不是说这是一个无聊的故事。
《漩涡》讲述的是两个相濡以沫的老人在晚年期间所经历的一些故事,老妇人患上了老年痴呆症,老头子对于自己的妻子悉心照顾,然而这并不能抵消老妇人的病情的恶化,常常是老头子感觉到不对劲的时候,就出去寻找,而通常情况下老妇人在方圆能步行到的区域内总会被找到。
如果说爱情有着一种平淡如水的状态的话,本片算是一个。
当我们熟悉的那些轰轰烈烈的爱情最终归于平淡的时候,我们所看到的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风景呢?
《漩涡》这部影片进行了说明,它并没有炫彩夺目的桥段,但日常生活中的如水的平淡,且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视角展现出来的平淡却给人以一种非一般的感觉。
我们所期待的爱情不就是这样的吗?
可能没有那些激动人心的时刻作为支撑,但却能很好的用生活来平衡。
年轻时候的人们是冲动的,这种冲动转变为情感就会产生很多很多轰轰烈烈的场面,我们总以为爱情是永远的炽热,永远的热泪盈眶,但这种激情太过于灼热的话总是会伤及到自己,总以为轰轰烈烈是常态,但谁也不能保证自己的精力总是充沛的,当自己的情绪开始回落,当平淡的生活开始来袭的时候,是否你做好了准备。
细水长流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只有在老年人身上才能发现,经历过年轻时候的炽热的人才能迈着缓慢的步伐去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情。
步伐缓慢并不代表目的地不明朗,我们似乎并不在意这些平淡如水的生活,但真正的平淡如水才是生活的本质,如果能从老年人身上汲取教训,如果能换一个角度去看待生活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本片中的奥秘。
原来陪伴才是最长久的告白,这句话并不是空穴来风,我们看多了炽热,看多了激情,但陪伴呢?
有多少的陪伴是我们真正能理解,又有多少的陪伴是可以在关键时刻让我们感受到爱情的真谛的。
我们总以为平淡的不是爱情而是亲情,但谁又能断言亲情的前身呢?
幻化为亲情的爱情并没有失去自己的本意,当老头跌倒受伤后,老太太一系列平缓的动作正是一种反哺,日常生活中的她是一个被照顾者,但是这一次她却成了照顾人的那一个。
即使是自己已经在脑海中没有太多残存的意识来支撑自己的感情生活了,但面对着眼前的这个熟悉的陌生人,她依旧是用下意识的动作来展现出来自己的情感,我们很难否认这不是爱的一种。
生活对于我们来说究竟是什么?
感情对于我们来说究竟是什么?
陪伴看似无聊,看似没有太多值得歌颂的地方,但是陪伴最温柔。
温柔如同涓涓小流,看似不经意,但是却能很好地让这段水不断绝,同时也能给对方予以温暖。
我们崇尚相忘于江湖,却总是忽视相濡以沫的感觉,这两种感觉都是生活的一种,我们无法通过一种感觉来否认另一种,就像我们无法通过一种生活来感知另一种一样。
如果说人生就是一场梦,当我们醒来的时候,总是会需要有人陪伴左右的,美梦有终点,就如同进行着的人生是一样的。
当梦醒时分即刻来临,你能看见现有的一切正在缓步地前行吗?
那个陪伴你的人是否常伴左右。
期待着生活的美好的本意是接受生活的全部,只有当我们认真的看待生活,生活才会给予一种馈赠,雷霆雨露俱是天恩。
好的是生活,不好的同样是生活,生活总是会有不同的表达,当我们真正的将这样的表达贯穿始末的时候,好与坏又有什么区别呢?
只要是身边陪伴着的人不变,只要是能有一个人跟你相依,每一天都会在平淡中过得灿烂。
……你好,再见
衰老疾病死亡空巢家庭悲剧片。
满眼的绝望,虽然时有儿子的看望,也有自己喜爱的写作爱好,但是还是穷困潦倒,重病缠身,面对生活无能为力。
想要留住记忆,顽强地生活在自己的老房子里,但是儿子预估的所有事实都发生了,倔强导致了最终的悲剧。
如果能够承认自己的老去,对生活屈服一些,可能还能沉重地活下去,也许生活就是一种折磨,离去虽然有些扼腕和不舍,但是不失为一种解脱。
老态龙钟的老夫妇从睡梦中醒来,妻子开始洗漱并开始整理家务。
丈夫爬起来后就跑去书房,开始自己的写作。
妻子穿戴好后就出了门,先是去了一家玩具店,跑进去后也没有找到自己心仪的玩具。
然后又去了一家杂物店,但是也是转悠了半天,一无所获。
丈夫发现妻子出门了,害怕她出事,就出门寻找,去了书店不在,又去了杂物店找到了妻子。
因为妻子喜欢花,丈夫为妻子买了。
然后就回家,妻子开始摆弄买的花,丈夫继续开始写作,并与自己的同行开始谈论自己的创作。
然后就是儿子来看望他们,丈夫向儿子述说妻子的病情。
儿子了解病情,让父亲要联系好精神科医生为母亲看病,父亲答应了。
然后儿子问父亲要了钱就带着自己的儿子离开了。
然后有事儿子来了,说帮他们找到了一个老人护理机构,可以让他们住,也可以有医师照顾,这样两个老人不容易出事,但是丈夫不同意,他觉得自己这里有两个老人的回忆,他们可以相互照顾,不需要去。
但是儿子走后,丈夫出去出席了一场同行的联谊会,见了自己的情人,然后回家就犯了病。
等第二天天亮,妻子发现喊救护车,已经迟了,丈夫在医院去世了。
妻子不久后也在背诵圣经中溘然长逝。
两个人不再住在一间房子里面,而是化为灰烬,放入瓮中,进入了坟墓里。
最后宁静的家里,东西都在,老夫妇却不见了踪影。
最后清空的房间,更是让人怀念。
人去楼空,无法避免。
其实最后葬礼上回放的照片,还是很感慨的,两个老夫妇也有年轻的时光,结婚、生子、老去……仿佛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历程。
谁会愿意舍下这一切,远远离去,但是自然规律一次次让你明白,死亡、逝去是无法避免的。
整部电影非常压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父母,他们老了,可是我们不在其侧,所有的孝义都只能挂在嘴边,无法朝夕陪伴,只是用工作忙,路途遥远做借口,冠冕堂皇地说着,殊不知父母在不知不觉地老去,等你发觉这些时,他们正一步步走远,只是不愿打扰你,才一直压抑在心底。
所以经常去看他们吧,多打打电话吧!
也仿佛看到了自己,如果有这么一天,力不从心了,就抓起酒瓶,狂喝一气,人生一场,大笑而过,也许这样的人生才后洒脱吧!
如果这么孤苦地死去,真是让人心寒,但是应该如何避免呢?
应该细细去思量了,也许把身体保护好,也许和子女约法三章……电影的分镜原来是为了全盘地展现老两口的生活诡计,不让一丝一毫错失,还是蛮有意义的,还有很多的寓意,老了影评才了解。
就是有些长。
《漩涡》的寓意是什么,生活的漩涡嘛?
春天还有勇气选中的电影,到了夏天就有些踯躅不前,前往影院的路上才定好位子,顺手也把影院的APP注销了一次,在座位上等开演时,看到了早先预定的影片名,才想起来一手造成的取票困境。
为了平衡观影的预期,一改惯常的抗拒姿态,放轻松出场寻求问题的解决,一番调笑演出后,回到位子上看 电 影。
导演或许吝啬或许善意,在影片的开头给了我,未曾期待的浪漫美餐,很快就开始了那个经典的分屏,当我还在分辨黑线是由上而下时,背景声化作抢眼的中文字幕,让我有种错过了一车信息的感觉,就此决定错过它们。
左右分屏,虽然是在整体框架底下,但还是让我有种选错了座位的感觉,希望中间座位的盆友观感更好,否则影片就有故意冗余信息的嫌疑了。
不知是否分屏引发的感觉,夫妻关系并不如就餐时那般美好,贯穿影片如同儿子之后的发问,几乎看不到夫妻日常饮食的场面,ta们的生活真的如同影片中展现的,重要的生活场景集中在独处中吗?
妻子有典型的法式装扮,尽管最初纳闷,她那么不修边幅的出街,但是仍然可以看得出来,头发自始至终保养的很好,服饰更是不容忽视的注重品质。
虽然影片并不展示日常饮食,但意式咖啡壶和冰箱里的食物,一定层面还是在说明生活的秩序,桌面上的果盘也是可供注意的细节。
有影迷画了张房屋布局的平面图,妻子并没有自己的“工作“空间,唯一说得上属于她的,是餐桌上堆满的各种药剂,其实储物柜里还有更多,然后就是她给自己开药方的地方,那里有我没注意到的儿童床柜。
我不知道有没有人留意到,房间里有几处墙面上有书架,本来是我惯常留意的部分,这次我决定错过它们,但还是留下了到处是书的印象。
妻子出街时进入的两家商店,貌似一家杂货店和一家食品店,虽然并不是她装进包里,抄录药名所指向的药店,但也并不是一家书店,我不明白丈夫是如何思考,并决定如何寻找妻子的。
同样是装满物品的空间,在我眼里也同样是找不到,不知道要找什么的繁乱,不过在这里妻子已经有做整理的动作,所以后来她整理丈夫桌上的手稿,就是再正常不过的本能行为,之所以不被接受,无非就是平常乱惯了,忍耐反而变成了一种所谓的正常。
儿子不经常的到来,看似因为母亲,轮到他带孩子的时候,需要被他照顾的孙子,却一直在试图引起注意,还是母亲利用清醒的时刻,带着孙子维护绿植,才让照护显现了本该有的祥和。
即便母亲迷糊的抱怨,丈夫不规律的作息对自己的干扰,也完全是被忽视的正当表达,何况丈夫对妻子的漠不关心,又何止于日常的没有关爱,所以我也就很不明白,电影海报选取的照片,在我个人看来岂不是一种讽刺。
这也是葬礼照片中我不喜欢的那张, 母亲的照片串起来看,就能看出母亲真的很美了,在这一点上来讲,丈夫倒是并不算瞎,也还好并不需要展现两场葬礼。
而对于照片,成年的儿子躺在母亲怀里那张,观影之前我就没看懂,更准确来说那张截屏,明明更需要安慰的是母亲,母亲糊涂得想亲吻自己的小儿子时,他怎么倒知道自己是个成年人了。
父亲死后,宁愿自己躲起来嗑药,不但未能察觉儿子醒来目睹了这一幕,而且就那么放心母亲一个人,即便后来请了无法熟识的护工,而母亲只是早已习惯了丈夫的干扰,待在住了一辈子的房子里,没有陪伴的陌生去处,对谁来说都可能望而生畏。
最后还有两处印象较深,没有看明白的点,梦中之梦的说法,不是妻子在阳台上小酌时,说出的感慨之词吗?
为什么被一个意大利人,就这么安在一本关于电影的书上了?
片头演唱的歌手,会不会是母亲年轻时的影像,虽然难得,但如果是母亲就太合适了,可见我对外国人的脸盲程度,已经到了不认人的段位,堪比出门旅游不认钱的智商水平,所以失智终究不是所谓智商的问题,是一种认知失调的疾病啊。
#BFI# #Preview#开场还是蛮正常的,体现出了一种老夫老妻恩爱的生活,但随着银幕缓缓变宽沿着床的中线开始了分屏(病症)并开始分别展现二人的世界。
大量的同角度构图对照拍摄,展现二人在同一空间同一“状态”下却不处于“同一精神世界”的状态。
导演在放映前也说了整部电影的只有十几页的大纲,并没有具体的台词,所以需要靠演员的即兴演出(达里奥阿基多和弗朗索瓦兹贡献了精湛的演技),同时两部摄影机同时从两个机位拍摄也非常考验导演调度。
整部电影的节奏还是非常缓慢的,大量关于家庭、衰老、疾病和死亡的探讨。
开场的影片张力还比较小,每次二人有交集的时候,分屏的位置会互相替换,镜头还会随着人物的走位互相替换拍摄非常有趣。
但我觉得最有张力的反而是接近结尾的时候,同样的分屏但另一面却是全黑的,仿佛时刻提醒我们失去了的“事物”,而后女主注视着“漩涡”,“一番操作”后随着第二个屏幕褪色直至全黑影片也完成了导演的表达。
(影片有大量的致敬,包括房间布置的大量海报和影片中的台词,《大都会》《潘多拉的魔盒》非常显眼,费里尼也挂在嘴边)
给我感受,更像是先锋的电影实验 每一部分单独拿出来更像是纪录片型的艺术电影。
好像在艺术馆看“衰老与死亡”的影展。
全程的分屏的形式,同一个场景的故事用不同视角展示,丰富而又割裂。
双重的画面让各自的衰老呈现单独性,又互相影响从而加速死亡的进程和生活的无序;更加立体,破碎,孤独。
而一方死亡,分屏就只剩下一半,也就此失去平衡与他之视角。
家庭里失去另一半,用黑屏直戳戳的告诉你,死亡了就真的没有了。
换屏切换意味着另一位也最终走向这样的结局,最后只剩下黑屏。
将不可避免的衰老按在你的脸上,让你感受随着电影进度条推进,人生的时间线也走向衰破而不堪的终点。
生活中的所有物品,是我们活过的痕迹。
一起衰老的伴侣和七零八落的物品,佐证着我们的回忆。
他们最后抗拒走入养老所,因为即便死亡也没办法丢弃生活痕迹,这是活着的象征符号,是走向死亡的人对于生活最后的挣扎。
渐入佳境的一部影片。
先说说分屏。
绝不是圆或方的形式噱头,而是一种同时段的重点展示,是同时空的生活展示,特别是最后的一半黑屏,残忍又悲凄。
哪怕是在同一场景下,也会通过不同的侧面展示,来体现男主人女主人的细微变化,真实到丝毫毕现,谁的表演更好,自然更能吸睛。
再开始说说故事与感受。
丈夫出轨,儿子吸毒,或许阿兹海默是种解脱?
不!
丈夫儿子即便上天入地,哪怕自己在其中备受痛苦与煎熬,也不值得因为他们种种而觉得阿兹海默是种解脱。
故事里没有太多的爱,只有年迈的搀扶,这就使得故事变得更真实了。
生活才是漩涡,淹没了无助的男主人女主人。
没有记忆的她,没有依赖的他,生活陷入一团乱麻,就像马桶里的污垢一般,一片狼藉。
他和她,或者世上的每个人无一幸免,都成为了药物的奴隶,或多或少而已。
这是一部渐入佳境的影片,也令人有点窒息与脊背发凉,因为足够真实也足够近,似乎这就是生活的考验,让人置身于漩涡中,不知该如何是好。
梦中梦。
遗忘与逝去。
还有一些形而上的哲学议题,我们该如何看待现实与梦境,电影就是一场场做不完的梦。
遗忘与逝去,讨论的是大脑和身体哪一个先消亡,似乎遗忘比逝去更可怕,因为活着的她行将就木,似乎连逝去都变成了一种奢侈,也丧失了一种自由。
“To all those whose brains will decompose before their hearts.”观影过程中不断想起迈克尔·哈内克的《爱》。
同样的题材,迈克尔·哈内克和加斯帕·诺都是平铺直叙却又无比深沉地道出了老年夫妇在疾病和衰老影响下的日常生活,真实平淡、波澜不惊的表面下暗涌着在大半辈子里不断叠加积累并升华内化于日常中的感情冲动、爱情体验和家庭羁绊。
加斯帕·诺从波谲云诡的内容上的极端走到了质朴无华的形式上的极端(近似纪录片),影片几乎全程都使用了分屏拍摄,平行地呈现出这对夫妇逐渐走向生命凋亡的过程;各自画面的短暂交汇中,两人的位置关系也是扭曲的、残缺的,虽然有所关联,却永远无法与彼此融合变得完整。
长镜头和跟拍镜头在某种程度上加深和放大了如影随形的孤独感、隔离感,再加上分屏所带来的艺术效果,造成了一种如梦似幻的体验。
美妙的是,虽然影片有如梦一般的感觉(影片中借主演阿基多之口也表达了电影与梦的关系),但是两位主演的表演却朴实无华、真实动人,而且影片也具有写实主义的力量,洞察和捕捉到了生活中的美好时刻。
也就是说,分屏真正让这部电影具有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一方面通过分屏呈现了许多老年生活的真实细节,另一方面又使二人在共同的空间之中始终处于分离的状态,从而引申出这么一种含义:逝去、遗忘和孤独才是常态。
影片静谧温和,但是处处又充满了因衰老而带来的残酷,而这种残酷是无可奈何、无可避免的。
在这残酷的表现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导演对于生命的深刻体悟,感受到了导演在这部影片所注入的真情实感。
这何尝不是一种美。
由此这部电影真切地打动了我们并且我们随之进行了思考,如此便是一种无以言表的影像魅力。
#BJIFF22# 前有臭名昭著的《不可撤销》,其实很难想象之后充满热烈和遗憾情感的《旋涡》同样出自加斯帕·诺之手。
不过,这次虽然没有了爆裂和血腥,但仍旧充满了面对宿命的无力。
母亲作为一个精神病医生在年迈之年不会忘了给她“陌生人”的丈夫开一瓶安定,这样的事情让人好笑又唏嘘;父亲在晚年之际依然想着写一部有关梦和电影的书,“生活就是梦中之梦”。
梦、存在主义、精神病学,种种强烈直白的电影指涉很难不让我们把这看做是加斯帕的自我解剖。
分屏的效果十分奇妙:走过半生,本应无隙,可因为难以抵抗的衰老和伴随而来的疾病逐渐产生难以弥合的裂痕。
许多镜头都将这种无奈直陈在观众眼前:母亲被儿子和父亲挤在中间,犹疑地小声说着“对不起”;在床上安睡的她和因心脏病发作无力取药而倒在地上的他,相同的机位展现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母亲把药倒进马桶里,儿子把药吸进身体里,这是谁也摆脱不了的漩涡。
本应共同经历琐碎生活的他们,却在两个世界里越走越远,联系我们身边越来越多老去的人,这不禁让人发问,无力的陪伴能否应对无法回避的湮灭?
原以为同时接受两个画面所传达出的信息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情,事实上可能也就是这样,但是我仍然为这样的影像形式而赞叹。
凭借导演和剪辑出色的技巧,在安排画面的轻重缓急方面,《旋涡》做到了密而有序。
在创作形式的更新已经日渐式微的当下,《旋涡》面对电影“情感”的传统母题给出了完全不一样的新颖回答。
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属于一方的影像慢慢变黑,你知道他们已经就此离去,悲伤只会留给活跃在荧幕另一边的人。
法国导演加斯帕·诺一向以惊世骇俗的暴力情色题材挑衅观众的承受力,每次在戛纳电影节上首映的新片必然引起轰动,影评人和观众在放映中愤而退场或中途晕倒的花边新闻早已成为他引以为傲的丑闻标志,从初次震惊戛纳的《不可撤销》,到全程嗑药体验的《遁入虚无》,再到逼真3D特效的情色片《爱恋》,他的作品评价总是陷于两极分化,从没有中间地带。
不过凡事总有例外,去年他的新片《旋涡》在戛纳首映时却没有碰上此等“待遇”,反而让不少观众热泪盈眶。
这部新片也打破了他自己的记录,成为他首部适合所有年龄层观众的影片,难道这个电影坏小子终于改过自身了吗?
看完这部《旋涡》相信会有答案。
影片讲述一对年迈的老夫妇,在巴黎一间公寓里度过生命中最后时光的故事。
这个故事题材恰好与 10 年前戛纳金棕榈作品《爱》如出一辙,同样描写一对相濡以沫的夫妻在晚年遭遇考验的经历,两部作品里都有一位患上失忆症的妻子,丈夫要疲于应对和照顾老伴。
不过,这部新片并没有挑战道德观念的安乐死情节,却以另一种方式令人心有戚戚焉。
▲分屏画面的影像实验如果还记得加斯帕上一部短片《永恒之光》,那么你对他这次继续选择分屏画面的实验不会感到惊讶。
两台摄影机分别对准丈夫和妻子,记录下他们各自的日常行为,要么蜗居在公寓,要么出门在外。
画面有彼此重叠的时刻,也有呈现两人在同一时间做着不同的事情。
影片开头令人印象深刻:丈夫起床后在卧室看书写作,而太太出门购物。
通常的拍摄手法是先拍丈夫在家中的镜头,再切到太太在户外的情景;而分屏的技术实现了捕捉两者行为的共时性,也增强了影片的纪录片性质,给人一种家庭录像带拍下的实时场景。
其次,这种拍摄方式具有强烈的隐喻性。
恩爱有加的两人始终被分隔在画面的两侧,即使在公寓的局限空间里,也难以看到他们亲密依偎的镜头,连在床上睡觉也不例外(除了在餐桌上彼此抓住对方的手的一个画面打破这个黑边框)。
无论如何在画面上,总有一种东西要把他们分开,这种看不见的东西就是每个人都无法摆脱、早晚要面对的死亡。
▲打破分屏边框的镜头导演用这种影像实验引出影片的主题。
一对相爱的夫妻在人生最后的时刻难以分享爱意,而陷入到误解与烦忧之中:妻子患病失忆认不出丈夫,将他的剧本丢到马桶里;丈夫心脏病突发倒地,太太却在卧室里安然入睡。
而当丈夫去世后,一侧的画面变成黑幕,却始终维持着分屏画面,直至到妻子最终孤独死去。
死亡看不见摸不着,却像极了他们之间如影随形的分界线,将恩爱的两人渐渐分开。
疾病、衰老、孤独,这些抽象的概念在左右分割的画框里展现得深刻具体,既令人感触,也令人感到恐惧。
这也许是导演前些年遭遇重大疾病徘徊过鬼门关而触发的创作灵感。
然而,相比起金棕榈电影大师哈内克,加斯帕尚算是一位年轻导演。
为了对比刻画老年人面对死亡的心态,他引入了儿子这个角色,作为另一个观察视角,无意中揭示了当下不少的社会问题,比如成年子女与父母的关系,老年人不愿入住安老院等等,这些讨论点并不新鲜,在哈内克的《爱》里也有出现过。
▲引入儿子的角色最意外的是,儿子这个角色和导演前作《遁入虚无》的男主角有不少相似之处,同样与毒品有关。
他曾染上毒瘾,目前在戒毒中,却依然给其他瘾君子派发注射针筒。
而老太太此前是药剂师,退休患病后依然在家自行开处方,家中塞满药物的镜头让人若有所思,究竟丈夫的病发是否与此有关?
这类描写似乎将批判矛头指向了法国政府疏忽药物管制的措施,尽管这并不是影片的重点。
虽说影片一直在探讨严肃的话题,却又不掩饰不住其浪漫柔情的氛围,片头运用Françoise Hardy的法语老歌,公寓房间里的书籍与电影海报透露出迷影心思,女主角的人选更是对法国电影新浪潮的致敬,弗朗索瓦兹·勒布伦在70年代法出演过让·厄斯塔什的《母亲与娼妓》。
而所有的喜剧氛围则源于男主角达里奥·阿基多,这位意大利导演以《阴风阵阵》《夜深血红》等恐怖片奠定邪典大师的美誉,此次出演角色却意外地不再依赖“恐怖大师”的魅力,而是以一口意大利口音的法语对白,给沉郁的故事带来一抹幽默色彩。
▲男女主角的表演出神入化加斯帕·诺以这部严肃的新片颠覆了所有影迷的期待,极其平常、去戏剧化,也没有制造道德难题,却以逼真还原日常生活的纪录风格而令人不寒而栗。
这是看透生死后的思考实录,尽管没有了导演以往那些幻觉、性爱、暴力等极具感官冲击力的画面,却是另一种让人体悟生命极限的影像实验,令人不安的程度甚至更为剧烈,说是加斯帕·诺迄今为止最好的作品毫不为过。
这是关于一对老年夫妻晚年生活的记录,在妻子迷茫的眼神,丈夫强势又客套的批评中拉开了序幕,于是我们看到了阿尔兹海默症一直在不停的找过去作为药剂师的记忆的妻子,出轨20几年回到家里想创作想要爱情又甩不脱家庭的丈夫,妻子生病孩子年幼无所事事又在违法边缘试探的儿子…然后这对夫妻相继离开了这个世界。
二人的离去电影最被大家关注的一个就是分屏。
方块弧角和分屏会给人纪录片和老照片的感觉,特别是最后几分钟的一些空镜,这种感觉就会更明显。
这种氛围配合老年夫妻的记录题材格外的合适,也会比较抓人眼球。
分屏的两个镜头分别记录两个人,看下来才发现他们有交集的时间那么少,也显得那个跨过屏幕交握的手好像格外的珍贵。
一些重合时刻这不是一个温情的故事,甚至有些残忍。
已经到了晚年彼此难以照顾却又纠缠在这个堆满杂物的家里直到生命的结束。
那些看似平行的镜头里展示的就是这个价的成员之间在感情上的疏离,都在家中,一个说这不是家记不住了,一个惦记着外面的情人,一个说我会常回来的…
一些平行最终那个被几百本书无数的药填满的家还是空了,一切都回到了原点。
大家终于逃离了生活的漩涡的裹挟,但也永远的失去了家。
整个故事的讲述非常慢,平淡,记录感极强,但也真实,有内容,有思考。
静静地皱着眉头看完这最后一段时光的记录的时候,也在感叹情感和家庭并不是简单的情感和关系。
最后的葬礼和回顾就让人真的很感慨,这一生谁也没想到生活会这样混乱的收尾。
一些对比家就是一个混乱又彼此拉扯的地方,时而重要的让你无法割舍,时而混乱的让你想即刻逃离,但真的失去,只有哭泣。
#9.2加斯帕·诺以一种不仅仅是冷酷,而是窒息的视角“纪录”一对老夫妇生活的瓦解,日益恶化的身体将“爱情”摧毁得荡然无存,一切都是琐事的堆积。无尽的跟镜头让观众残忍地看着他们生命慢慢消逝。平行时间的分割画面下的无情传达出源源不断的不安。房间被清空、粉刷,老夫妻生活的痕迹也被永久清除,从肉体衰亡到葬礼,再到被遗忘的第三次死亡,像旋涡一样渐渐沉没。生命是电影,是真实的,也是梦中梦。
让人体悟生命极限的影像实验
1049|79/100
看过加斯帕之前的片子 在看这部 真的是平淡到令人发指 死亡的可怕之处在于润物细无声 从你出生开始就依附于你 只是有人快点儿 有人慢点儿的区别罢了
我只是在想,以后悬疑电影也学会了这招可咋整
形式不好,看的人不光是累而且完全丧失耐心
3.5 还是得和哈内克比较,多少显得刻意和冗长了。双屏在短片中以相隔一定距离双屏装置的形式可以成立,但置于长篇,在一些人物互动的场景就显得突兀出戏了。按照诺以往的影像语言套路,并不能很好地利用和贯彻这种形式。
通向死亡的漫长隧道
分屏处理得特别好,但真的很催眠。
很迷影同样也很刻意,即使是彻底隔开的孤独也应当有一些连通的时刻,而不是同一张桌子用画面切割成两块,太概念化了,以至于除了繁复而令人心安的书架几乎无法坚持看下去。
The least erotic film I’ve watched from Gaspar Noé but probably my favorite.
2021,法国。虽然一生从不可知的出生开始,以不可知的死亡终结。但依旧看不得这个片,恐惧。纪录片的形式越加强电影的真实性,这种真实性就向失去水分的越来越萎缩的皮肤一样,越加透不过气。恐惧互为因果的衰老时的无助,如若共情就会绝望
失败的尝试。@资料馆
【北京电影节展映】片头字幕一出我就知道这仍是加斯帕·诺式电影,仍在影像上有独树一帜的强烈个人风格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只是这次不再搞《爱恋》的3D、《遁入虚无》的飞天遁地或《高潮》的迷幻癫狂长镜头,也没有玩《不可撤销》的倒叙。而是左右分屏同时叙事,且合理分配画面信息量,毫无混乱感。也通过前期摄影与后期制作保持左右画面同处一室时的一致性,避免穿帮。分屏影像没有喧宾夺主地削弱叙事,而是加强了氛围的渲染,各自展示一对老夫妇心脏与大脑分别逐渐凋零,直至家破人亡人去楼空的悲剧。加斯帕·诺说希望观众和他一起流泪,他做到了。我承认在影片最后10分钟我一直在哭,映后很久才缓过来。影片残忍直接、不加粉饰地表现阿兹海默症与心脏病引发的后果,克制地制造情绪高潮,令人悲痛万分,但绝非无情。恰恰相反,它很是温暖动人。
6/10。老夫妇沉睡之际,一条黑线从他们的中间向下延伸,日常起居的空间呈现一种断裂,死亡填补了他们的空隙,镜头内部的静态强迫观者感知死亡本身。丈夫突发死亡时,上方矩形的电视屏内深红的海面在波动,暗示死亡的精神冲击,承受打击的妻子往马桶冲倒药丸,银幕另一侧是死寂般广阔的黑域,一侧包裹在子宫般温暖的家宅色调中,黑暗短暂的闪烁,身体虚弱的她把头蒙在褶皱的床单下,转化为停尸房上的脸,被死亡的黑暗所吞噬。加斯帕诺呈现了大脑退化的残忍状态,开场跟拍妻子在商店的货架之间来回徜徉,与丈夫端坐在打字机前的画面被切分开来,记忆退化的妻子走入旋涡无法逃离,丈夫迟滞的生命状态也面临衰竭,处于同一平面或俯视/平视的分屏,撕裂着两人的情感空间,结尾悼念仪式后一系列空宅的静帧,伴随镜头旋转、飞跃到城区上空,是幽灵游荡的影像。
双人成行。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盛。春节时候遭受了很大的失去,本以为再看到文艺作品中的生离死别会很淡然,可是当一半屏幕彻底漆黑的那一刹那,在办公室的我还是默默流泪了,没有嚎啕大哭,只是泪水安静地慢慢地渗出眼角。
葬礼播放相片回顾一生,镜头默默退回老屋,人去楼空,先前那么漫长煎熬的生命注视,尽管段落力量不均,也有了重生,有了永恒之光。
啊这个渐变大的边框,像大小不变的推镜头。分屏展现一男一女身体吃力的老年生活,甚至空间重合时,也是两种视角,微微不同。限于这样的分屏,长镜头会多,机位切得少,(切也是同时切)爱用黄、橙光。第三人(儿子)出现的开始,告诉我们女老人是老年痴呆,男老人是她的丈夫。有时左右格会因为实际空间调换。竟然把稿件纸、药扔进马桶啊啊啊,丝毫没有意识会堵啊(确实堵了)。老头突发病倒地,呼叫也没用,脑袋糊涂的老太仍沉睡,第二天清早才被发现,却是给他一个枕头,仿佛人老头就想睡地上似的,不主动想到打救护车,也是很真实的担忧。当只剩她一人的时候,另一块屏幕是黑的,当蒙着毯子入睡时,变毯子的绿色,就像老头在医院被盖上的绿单子,她也盖上了,很别致的一部。
北影节第二部 地质礼堂真的好可怕好窒息好绝望好压抑,我为什么要这么折磨自己两个多小时……太难受了,这就是一个恐怖片,中间我一度真的堵上了耳朵,因为听到他们的呼吸都让我觉得喘不过来气,太难受了……我当时想的活90岁就分薛强25年真是没错……可以,这个影片很成功,平淡真实里的绝望……然后,我再也不想在看话剧的厅看电影了,全程字幕被挡着都得歪脖看,去年北京剧院也是……
可以说是恐怖片,生活就是恐怖片,人生就是恐怖片。分屏用得丰富又恰当——割裂对立、视角转换、匹配、错位,等等;不论是人物各占半边还是最后一半画面一半黑屏,都是巨大的孤立/孤独感——其实屏还没分裂前,最一开始两个人也是对窗而立,各被框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