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烂尾了...犯罪现场啥都没清理,直接回家了...女主要吃牢饭的节奏啊.....她父亲也死了,母亲看上去没有工作的样子,她进局子了更没有人捞她了,这样不是更惨了吗?
明明压抑了十多年,好不容易用第二人格爽一把,结果又玩脱了,陷入更大的悲剧。
她的母亲这么爱她,家庭明明名存实亡还苦苦支撑这么多年,为的就是【尽力】给她一个健康的生存环境,现在丈夫死去女儿犯罪也会离开,她该有多心碎啊.....另外说一句,爱一个人的方式,也有是不是能在你落魄的时候能捞你一把,把你从绝望中拉出来。
这种爱甚至比多年精心呵护子女的爱更打动人。
父亲折磨妻女这么多年,同时也给她们提供庇护和优渥的生存资料;如果女儿没有杀他,在危难关头大概能看出这个父亲到底爱不爱她了,可惜女主看不到了....
本片某种程度上让人无尽的遐想,本以为是老套乏味的人格分裂,中期又会让人误以为是平行世界的恶作剧,后期知道答案后才发现,这彻头彻尾的是部鬼片。
一个整形外科主刀医生的父亲,表面上满嘴的道德,礼数,教条。
然而他因为自己其中一个女儿天生畸形就剥夺了人命(还特么是整形医生么,整形啊!!!
),放着经受失去孩子而倍受打击的妻子不顾及,却和自己诊所的病号搞起了婚外偷情。
一个辛苦怀胎的母亲,她幸运的产下了双胞胎姐妹花。
不幸的是其中一个天生畸形,她不得不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丈夫杀死了其中一个孩子。
一个貌美懦弱无能的女孩,抗拒外界一切事物,她想的,她喜欢的一切都选择言不由衷。
她有一个闺蜜,自小她们便是好朋友,至少女孩这么认为。
一个怨灵住在这三口之家的镜子里,她是他们的家人,然而这一家人不愿提及她,甚至连自己的姐妹也不知道她的存在,她一直在等待机会,等待当女主最脆弱的时候将自己放出来,她恨透自己母亲的虚弱,恨透了父亲的嫌弃和不爱,恨透了自己姐妹的胆小无用……终于她和她互换了身份,她羞辱了自己母亲当初的无能,搞断了欺负自己姐妹男孩的腿,杀死了姐妹那假模假样的闺蜜,抢走了那闺蜜的男友,最后手刃了放弃抛弃害死自己的父亲。
最后一个镜头母女三人相互依偎在床上,哎,其实,女鬼做这些也无非是需要人爱。
母爱!
若是当初母亲能刚强一些,坚持留下自己。
父爱!
要是那个时候父亲能心软不狠心丢掉自己……她嫉妒活下来的姐妹,她拥有父亲的爱,母亲的爱,一出生就夺走了一切。
结果活下来的姐妹只是一个软弱的自卑又可怜的胆小鬼,要是自己还活着,绝对不会像姐妹这样,任由人欺负,喜欢的人不敢争,背叛自己的人还当做朋友……一定会想尽一切办法得自己想要的爱……(话说欺负女主的小哥后来如何了,完全没交代啊!
是死是活?
搞断腿后,女主嘘嘘嘘的手按在他嘴上就完了……我是真心想知道答案!
)
女主角很漂亮,这部电影其实反映了很多社会问题,校园霸凌,出轨,弃子等等。
对于女主Maria的遭遇拍的比较写实,这真的就是美国高中生的日常生活。
同时,对她的内心世界也刻画比较细致,黑化以后的复仇也能带起观众的爽点。
但遗憾的是,结尾有点斧头蛇尾,个人觉得应该有一个交代,Maria最后是得到了释放出来,还是继续以 Airam 的人格生活下去?
溜冰设计闺蜜这段是非常出彩,确实达到了复仇但是真的没有动手,后面那两幕就不是了,很蠢的方式。
我认为如果导演把设计闺蜜的方式用在后面闺蜜男友和鬼父那里,全身而退,最后Airam跟Maria来个最后的剖白决定谁回到镜子世界,那就是完美结局了。
影片的主体色调都是暗色,并且是一个由冰雪覆盖的世界。
整部影片对我来说从开始便给出一种不安和不真实的感觉。
整个城市白茫茫一片,路上没有多余的车辆 没有多余的行人,所以从女主的另一个人格杀掉第一个人后,这部影片对于我来讲便已经超脱出了现实 并且一定会有另外的悲剧发生。
女主可以说是从出生开始便经历悲剧,自己的孪生姐妹由于畸形被父亲抛弃;生活在一个压抑的家庭;从来没有任何社交;唯一从小到大的朋友也是塑料姐妹;在学校遭受着欺凌等等。
关于女主的改变是灵异还是精神分裂,我更倾向于前者。
因为女主的母亲确实怀有双胞胎,而女主的孪生姐妹也的确被父亲抛弃,将其作为精神分裂来看的话是超脱现实的。
整部影片涵盖了许多社会问题,其中的关于家庭、校园就不过多赘述,近些年都是热点话题。
我主要想谈谈弃婴,印象中第一次接触这类文学作品是木村拓哉先生的《虚无的十字架》,该书中杀害自己孩子的父母最终收到了法律的惩罚。
而在本作中,被抛弃的畸形儿化身怨灵,陪伴在女主身边,在某一天女主崩溃时出现,并引导女主和自己互换身体,对曾经伤害他的人进行复仇。
并最终手刃了当年抛弃自己的父亲。
可能这类关于青少年的影片大多都是同样的结局,所以影片开头当我看到女主的生活后就下意识地认为整部影片会是悲剧结尾。
但剧中的内容由于超脱现实,又和近几年国内的校园题材大不一样,十分新颖。
所以这也是为何我在这里着重讲述了关于弃婴这一部分,它是本片超脱现实的引子,也是最大的亮点。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说:“每个人的行为都依赖于他对生命的某种解读,而每种解读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一种误解。
” 面对校园欺凌、面对闺蜜的暗中排挤、面对种种外部性的压力,玛利亚作为一个刚刚成年的女孩早已形成了软弱无为的性格结构,这是因为她的安全感依赖于他人。
为什么会选择性的遗忘闺蜜的恶意玩笑?
因为害怕失去唯一的伙伴;为什么会在每次受挫后都求助于镜中的自己?
因为害怕失去刚刚抓住的救命稻草。
这种心理,让她不得不自己承受种种痛苦与后果。
用精神分析的术语来说,就是一次次基于焦虑的抑制作用,不仅没有减轻真正的焦虑,反而逐渐积累最终爆发。
爆发,也就是与艾兰的镜像互换,或者说是第二人格的激发,或者说是畸形儿怨灵的附体。
与玛利亚相反,艾兰相信安全感依赖于施虐,依赖于暴力与获取。
如果遭遇外界的否定,不应该畏首畏尾,而应该以牙还牙、以血还血。
如果别人欺负你了,那就打断他的腿,阴掉对方的命;如果想要什么东西,直接去争取,不计代价也要争取。
这种病态反应可以理解为一种象征,象征着基于冲突-反应的过度性自我扩张,虽未及神经症程度,但也差之不远。
导演刻意将两种截然相反但同样失之中庸的性格结构先后呈现而出,显然不仅仅为了探讨生命伦理的问题,更多的,则是引发观众思考,每个个体在与其他个体相隔绝孤立(即人的局限性与孤立性)的情况下,如何选择对生命的解读。
查尔斯•库利提出的“社会我”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取决于对自我的认知,而这种对自我的认知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都是反映自我的镜子,个体通过镜子形成对自我的认识。
换句话说,我们认识自己离不开外部世界的冲击,而我们面对冲击的反应则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倘若认为自己的安全感来源于他人,那就离不开他人;倘若认为来源于施虐与获取,那就注定与压制倾向与扩张倾向为伍。
事实上正如阿德勒所言,并没有一种绝对正确的生命解读方式,但总有接近正确与偏离正确的方式。
而很不幸,片中的玛利亚两次选择的,都是偏离正确的方式。
片中多次出现玛利亚与艾兰、镜外人与镜中人紧紧相贴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这或许又是一重隐喻:每个人对生命的解读并不是永恒不变的,而就算某个特定瞬间,这个人对生命的解读也同时有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正是这两种倾向的相互作用、相互平衡,才避免他走入歧途。
而一旦某一方占了上风,极昼或是极夜便会如期到来。
就像标题说的,除了女主好看一无是处的电影,镜中人究竟是畸形的双胞胎还是第二人格都不重要,当然行为逻辑是更倾向于是畸形双胞胎的。
每次情节的推进和人物之间的质问,都靠女主脱来开展。
整个人物关系和矛盾都很套路化,闺蜜觉得她勾引男朋友,所以想教训她,在别人欺负她时袖手旁观,闺蜜男朋友或许有那么点正义感更多是美色下的吸引,会偶尔替女主出个头,然后在女主在舞会上被拖行时,被女朋友拉个手就扣住无法行动,不帮助女主,怎么说也是两个朋友吧,套入到现实的校园暴力中也能映射,只不过现实更多是怕连累报复,影片中是争风吃醋。
欺负女主的男校霸,感觉模式化的对女主有好感所以要欺负她孤立她,过激的弱智表现,最后被敲坏了膝盖也是活该。
父亲为了自己的偏执对女主的痛苦视而不见,母亲为了夫妻关系对女主的痛苦听而不闻,孩子是提线木偶的意思很明显,夫妻关系也是影视剧中最常刻画的。
视而不见偏执的父亲,校园霸凌的2b男同学,嫉妒反复的女闺蜜,父亲被“被抛弃的”畸形姐姐杀死,因为在她的眼里是他放弃了她;然后2b男同学和闺蜜的惩罚量刑其实与他们的行径过分程度相反,可能是朋友的背叛更为过分所以死了闺蜜。
然后因为闺蜜觉得她喜欢男朋友,报复就去勾引了男的,或许有那么一点喜欢?
但是很明显不重要。
总结,美丽的女主靠脱衣服推进俗套的剧情,痛苦脱,质疑脱,蜕变脱,诘问也脱,一脱到底,全篇over
电影要说惊悚片嘛....完全没那感觉,要说是那啥片嘛,那啥镜头太短,悬疑片...有点像但导演又完全没拍出那种感觉剧情一片混乱。
恶霸男被打断腿后没半点反馈直接消失不见,莫名其妙的就色诱老爸然后切喉,最关键是电影的结局,那一闪一闪一左一右的表现......简支尴尬死了。
最后总结:女主真漂亮,至于剧情?
抱歉我估计睡一觉就忘记了
十八岁女孩玛丽亚平日只有一个朋友莉莉,还时常受同学马克欺负,更没与男生说过话。
玛丽亚未出生时,母亲艾米做超声波孕检时,腹内显示是两个胎儿…… 母亲艾米不想女儿孤独,提议玛丽亚去参加寒假舞会,但玛丽亚怯生拒绝了…… 一天,玛丽亚在镜子前自慰时,突然发现镜子里有另一个她在看着她,惊慌失措后以为是自己的幻觉。
但是,今后几天的发现,这不是幻觉……玛丽亚问镜子里的她是谁,她说她最懂玛丽亚,只得她内心的欲望是什么,知道喜欢谁、憎恨谁,她称自己名叫艾兰…… 认识艾兰后,玛丽亚似乎有了勇气,答应去寒假舞会…… 母亲艾米经常梦到自己生产时的痛苦、恐怖往事,——生下玛丽亚时,布伦南对艾米说是个畸形儿;但布伦南是个出色的整容医生,所以将玛丽亚另一连体婴儿割下丢弃雪地;而对于玛丽亚,经过数次的整容,已与正常人无异……但在布伦南心底,玛丽亚始终是个畸形儿,心底厌弃她,不关心她,平日只会向她发布权威式的管教命令;与女儿之间,无温情、无爱心;母亲又很懦弱,只一味听从布伦南的指挥……这直接导致玛丽亚形成了胆怯、自卑、懦弱的扭曲心理……生理上本来畸形,在万恶的父亲的管教下,心理也畸形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玛丽亚一直没知心好友了,——因为在同学们的眼里,她一直是个不断整容的怪胎……校园的霸凌、同学的嘲笑,使玛丽亚的内心创伤越来越大…… 父亲布伦南是个整形医生,玛丽亚一直认为父亲会在乎自己,但她错了,——生日前期,满以为父亲会给她买辆车,但布伦南只是把她当成一个艺术品,在医院拿着标尺丈量女儿,建议下次整容的地方,——生日礼物居然是下次完美的整容…… 玛丽亚一直把莉莉当成知心好友,但在寒假舞会,玛丽亚彻底看穿莉莉的虚伪心,——时常捉弄、嘲笑玛丽亚。
在进入舞会前,莉莉假意教玛丽亚滑冰,却故意把玛丽亚一人丢弃在冰面上……在舞会上,玛丽亚再次被马克欺负,莉莉男友肖恩想出手帮助时,又被莉莉阻拦…… 回到家,镜子里的艾兰让玛丽亚与自己换位,开始教训欺负她的人…… 对于没责任与爱心的父亲,艾兰故意安排让母亲艾米看出布伦南在外与患者偷情……对于马克,艾兰打断了他一条腿…… 接着,报复心理一发不可收……玛丽亚约莉莉学滑冰,故意使莉莉出意外死去……然后,将肖恩诱上床打炮,连日旷课约炮,警察发觉可疑时,将肖恩砸死在汽车旅馆…… 恼恨那个父亲,在手术室,脱光衣服,质问父亲:“如果我不美,你会爱我吗?
”——这注定不会得到满意的回复,因为手术医生对于切开的躯体是没有感情的,对女儿也是如此!
所以,艾兰用手术刀割破了他的喉咙…… 影片最后,艾兰蜷缩在这世界上唯一真心爱她的母亲的怀里……
貌似豆瓣评分很低,但个人还是很欣赏这类黑化后可以为所欲为的调调,就像YY小说一样有种莫名的快感...影片开始的胎动很暗黑,似乎预示着一切悲剧的开篇。
女主骨瘦嶙峋且搭配着一张苍白的脸,老练叼起烟卷的瞬间,分明就是太妹既视感且生人勿近,然而我们被导演调戏了,丫其实是一个人见人欺的弱鸡。
被男生欺凌,被同学疏远,被父亲苛责,还有一个悲剧女主永远的标配—表里不一的闺蜜...So,弱鸡只能重复麻木的每一天,看着暗恋的男人和闺蜜火热而强颜欢笑,看到父亲和她人调情却不敢直视,唯一珍视的闺蜜在其摔倒后也扬长而去,每天留给自己的温馨似乎只有那个浴缸,和自己的手...本是殷实的富二代,却活成了与其家庭逼格截然的境遇,纠结的人设。
或许源自于这种纠结带来的强力破坏,弱鸡分裂出自己的暗黑人格,并在一次舞会上彻底的羞辱以后正式上线,那本就苍白的脸孔看上去更加诡异,似乎预示着当初那些让其受辱之人要倒霉了。
然而我们没有预料到一切会来的如此猛烈,弱鸡敲断了恶霸男的腿,制造了闺蜜的意外死亡,法克了梦寐以求的闺男又在对方离开之时打碎了对方的头,最后,手刃制造了一切家庭冷暴力的不忠父亲。
如同弹簧一般的暴风骤雨,压抑的有多深,反弹的就有多疯狂。
当女主慢慢爬到母亲的怀抱里后,那个当初扼杀了畸形胞妹的阴霾家庭最终烟消云散...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镜中人,那个她/他憎恨着生活带来的恶意,贪婪着并不属于自己的欲望,仇视着所有曾伤害自己的过往,总在蠢蠢欲动的破镜而出,然而,大多数并没有对那个她/他吻下去的勇气,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安然的活着,不是吗?
当你感受到了镜中她/他的悸动,不妨,look away!
最悲剧的是,不论超自然真实与否,不论女孩是哪个,存在于现实中的这个女孩仍然搞砸了一切 失去了一切——是在拥有富足生活却空乏关爱的情况下、是在没有真朋友、不可及地暗恋、被尚且幼稚的男生不当地"追求"的业已如此悲哀的情况下,亲手使自己失去了更多。
我想这或许是我过度解读了——可能连原本剧本都没有想到表达至此。
看见女主只能想到selfish bitch这个词儿,还有那个短裙陪短靴也是醉了,男主长得好暖。。。
神经质,表情丰富的文艺范
纽约女郎乡下情,这谁翻译的
我们努力,可是不要努力变成别人。永远不要背叛,爱情至上,如果失败,就回到伍德斯托克。
好吧,评论人数不足的电影+了一部,很轻松的电影,也很不错
神经兮兮却又精怪俏皮,毫无主见却又近乎偏执,夸张的矛盾体,热烈的众生相。
也是被骗了,不过女主姐姐还不错
不到500人,音乐不错
“我没有在逃避,我在找回一些东西。”“光射到它上面,照亮了我。有些事很难被无视。”“有时候感到奇怪总比悲伤要好。”“你知道吗他之所以爱你,是因为他得到了你。”我算是明白了要成为独立音乐人,一定要吉他本当上手。美国人道歉总是很容易。为什么我不行。十年前的片子但节奏轻快。女主很美像很多有名的女演员却没有火,火真是看命啊。菀菀类卿也没有火过。
歌曲比电影好
前面一直很好,诺亚捡起耳钉的那一刻,光照在他们的脸上,真的很棒。但是后来的冲突来得太突兀,结束的也太仓促。如果按照前面的节奏,再配上女主的音乐,真的很好。
如果音乐部分再多一点认真点,这电影还算不错。有些戏的逻辑有点虎头蛇尾,衔接有问题。过于制造事件反转反而打乱了电影本质的美好。
扣着脚趾看完了
看前面会奇怪女主为什么会和那个蠢渣男在一起十年,看后面会觉得they deserve each other。以及2014年了还要靠看到意中人和别的男/女人在一起来制造误会推动剧情,通过电台表白心迹………
女主三观不正,period
反着来一部“乡下女孩北京情”
剧情太薄弱
有几个镜头很棒,几首歌也很棒,为男主可以再加一颗星……菇凉们看这类电影就是想看到这种自己生活中不会出现出现了也很可能只是看上去很美的爱情故事最好还来点清新风景长镜头啊叹气,在这一点上这种直来直去的电影效果已经好过当下很多莫名其妙的爱情电影了……
3.5颗星
纽约女郎乡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