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版的《京华烟云》让我非常失望,我那么欣赏的姚木兰,林语堂笔下那个自信、明理、眞诚、善良、坚毅、才华横溢的京城才女,怎会变成了电视中那个为一份原本不属于自己的貌合神离的婚姻而让人喜欢不得的女子?
如此委曲求全,如此低声下气,如此的不懂得爱惜自己!
无可否认,电视版中的姚木兰仍然美丽而聪颖,宽容而坚毅,我唯一不懂的是她在婚姻生活中的种种隐忍。
孙亚对她所有的不堪似乎她都能云淡风清的一笔带过,她看上去那么的坚强,那么的毫不在意,所以在电闪雷鸣的雨夜,孙亚可以弃她不顾而跑到另一个女子的屋里,她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丈夫与另一个女子百般恩爱却无能为力,甚至为了救那个抢走自己丈夫的女子,她放下尊严对一个她鄙弃的男人弯下傲骨……就如孙亚所言,他与木兰的结合就是一个错误,两个本不相爱的男女被家人生生绑在了一起,没有幸福也没有未来,这样的婚姻为什么不能结束?
这样的两人为什么要生活在一起?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女性,姚木兰明明懂得这些事理,可她为什么要守着这样一份婚姻不放,为什么不离婚,为什么要如此隐忍的陪着一个不爱她的丈夫,为什么不去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
一开始的婚姻本来已经是错误,可聪颖的木兰为什么还要将这个错误一再的延续下去?
原著中如此一个通情达理,知书识礼的大家闰秀,怎么可能做出这么死脑筋的事情?
与理,与情,都跟木兰的才情、思想严重不符,可编剧却是偏偏想出了这样的一出戏剧,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原著中的孙亚只比木兰大一岁,孙亚和木兰也是两情相悦的一对壁人。
小说中有这么一段描述:曼娘说:“我看见咱们每逢提到木兰的名字,孙亚的脸就发红,就害羞。
那一天,木兰在这儿跟经亚、我和老师说话,孙亚听说她来了,就跑进屋来向木兰的脸上看,木兰当时显得怪难为情。
后来孙亚慢条斯理儿的说:‘兰妹,你要不要到英国去念书呢?
干什么听傅先生的话?
’。
孙亚说这话好像挺害怕的样子。
木兰随即很镇静的说:‘你弄错了,那是我哥哥要去。
’孙亚一听才放了心,高兴的跳起来说:‘眞的吗?
你眞的不去吗?
’木兰微笑回答:‘我唬弄你干什么,你好笨,比方我眞到了英国变成了个洋女人,那你怎么办?
’孙亚说:‘你若去,我跟你一块儿去。
’木兰害羞脸红,显得很不好意思。
”曼娘很简短的一个叙述,就将孙亚与木兰一开始的情投意合点了出来。
这才是眞正的姚木兰,尽管才色兼备,但她并不是大女人,她仍是一个娇俏可爱,能让男人生怜的小女子。
然而在电视版中的孙亚眼里,木兰是他不愿承认的妻,她什么都懂,为人处世样样在行,什么都要教他,甚至是改造他,他害怕木兰就像害怕他的母亲一样,在孙亚眼里木兰甚至不算是一个女人,她没有女孩子的那种娇态,没有女孩子的那种温柔,就连她体贴的为孙亚按摩放松时,说话的语气仍然是从容不迫的那种淡定,那是母亲的孜孜教诲,不是妻子的温柔细语。
这样的木兰,你让身为男人的孙亚如何去爱,怎么去爱?
编剧将原著中,木兰的哥哥体仁的故事生搬硬套在了孙亚身上,却生生的毁了姚木兰这么一个绝代佳人。
《京华烟云》的时代背景中,还不是很开放的年代,原著中说,“倘若当年有由男女自行选择的婚姻制度,木兰大概会嫁给立夫,莫愁会嫁给孙亚。
木兰会公开告诉人说她正在和某青年男子热恋。
倘若木兰的热恋发生于今日,她会和曾家解除婚约,但当时的制度还屹立不摇,她的一片芳心虽然私属立夫,但还不敢把这种违背名教的感觉坦然承认,同时,她对孙亚的喜欢,她也向来没有怀疑过,所以,对立夫的爱,她只能深深藏在内心的角落里。
”但是,在电视版中,编剧似乎把这种婚姻的自由尺度放得很开,从里面几次提到的“离婚”一词就能看出,也就是说在当时,是可以离婚的。
可木兰为什么不离,为什么不还自己自由也还孙亚自由?
剧中的木兰与孙亚互不相爱,甚至各自都有自己喜欢的人,就连那么不懂事的孙亚都明白婚姻的真谛,爱情的真谛,难道饱览诗书,通情识礼的木兰竟不如孙亚?
她何苦偏要守着一个见着她就讨厌,见着她就躲的男人不放?
原著中,木兰与孙亚的婚姻幸福快乐,里面更多的谈到了她对曾家的打理,对孙亚的关爱,及她对生活的种种热爱表述,而孙亚对于木兰是又敬又爱,但这种“敬”不是敬畏的敬,而是对木兰由心而出的一种敬佩,木兰是极富智慧的,几句话就能帮孙亚理清脑子里的乱团。
可这样的恩爱,电视版中竟是无缘看到。
而看到那么喜欢的姚木兰在剧中如此的隐忍求全,更是无法再往下看去,哎。
最后摘录两首姚木兰和孙亚聊天畅想时所吟诵的两首诗:兄抛鱼网赴中流妹撒钓丝待上钩尽日得来仍换酒雨后空舟归去休人本过客来无处休说故里在何方随遇而安无不可人间到处有花香
小说被魔改成这样竟然还能得如此好评,真是让人恶心。
底下一堆踩芝版和李晟版,真的你们没事吧,人家芝版几乎就是贴合着小说拍的,李版虽然也魔改了但人家人物情感指向也是对的,不过是把感情戏给扩大化了,荪亚爱木兰,木兰和孔立夫互相喜欢,荪亚知道他俩相爱生气才有的曹丽华,莫愁一直爱孔立夫。
这版演的是什么,把体仁戏份安荪亚身上,莫愁逃婚木兰替妹出嫁,摸黑荪亚莫愁,莫愁先爱荪亚后来又爱牛怀瑜,这是碳基生物能想出来的剧情,姐夫小姨子可对了编剧胃口是吧。
这魔改程度相当于唐僧大闹天宫,贾宝玉爱薛宝钗了。
之前一说这个拍的不好就来喷,毁原著还不让说,现在赵军旗出事怎么样,三版京华烟云最差
最近看《白夜追凶》超级喜欢潘粤明,所以又翻出赵薇版的《京华烟云》看了一遍,记得小时候看这部剧时无比讨厌曾家老三荪亚,觉得他就是一个渣男无疑,现在看起来他只是叛逆,从曹丽华死后荪亚的态度转变就可以看出来,他并不是真的爱曹丽华,他只是对家庭的反抗,在没有认识曹丽华之前她就和莫愁说过在家里感到压抑想要逃走,再加上又不情愿的娶了比自己更加优秀的木兰,无疑是雪上加霜了……只能说曹丽华的出现满足了他作为男人的自尊心……其实我觉得如果他当时真的去留学,自己变得更优秀了就会觉得木兰才是适合自己的人,或者说曾家要是断的荪亚的财源,他也会主动的回家……
看《京华烟云》,每次看到一个地方就很伤心。
那时,木兰已然与荪亚和好。
依然等待着的立夫得知木兰已经怀孕的事实,望着对面的她,不知该是什么表情。
愣了半晌,说,我先走了。
木兰说,等等,借着这现成的茶具,我为你沏杯茶。
然后立夫慢慢转身,凝视着木兰熟练地摆弄着茶具,那样美妙的动作和姿态,那么沉静的面容,却无法掩饰内心的愧疚和无奈。
她一心一意低着头,眼帘下平静不起一丝波澜。
他定定地望着她,仿佛不会再有下一次,能够有权利有勇气这样凝视她。
然后,她慢慢捧着一小茶杯,抬头,与他目光交汇。
那目光穿越了几年的时光,回忆清晰,他们都不曾有一丝遗忘。
可是,他们都知道,再也不是最初的模样。
立夫,这个敢于挑战任何一个黑暗权势的男人,在面前这个女人温柔的目光下,落了泪。
他曾经说过,你可以忘记我们的约定,可是我不会。
可是,现在的他没有权利再去继续。
到底是谁负了谁?
他只知道,现在的她,他没有权利打扰。
不是谁负了谁,而是这一世,木已成舟。
执笔 06.09.04
本文并不想讨论林语堂先生的原著和电视剧改编有多大不同,单纯就电视剧的情节发表评论。
首先,曾荪亚有一个很厉害的妈妈,所以曾家三兄弟性格懦弱就很容易理解。
曾荪亚可能也是他们三兄弟我最能理解,也最欣赏的一个。
在那样的年代,他当然可以像徐志摩那样休了原配(本来那个年代这种现象也很时兴),娶曹丽华。
这样无论对姚木兰,还是对曹丽华或许都好。
但他没有徐志摩那样出名,能自食其力,有底气和自己的家族叫板。
他从香港回来后给曹丽华买的每件物品都得从柜上支钱。
因此他空有反抗之心,却总无法彻底和自己的家族决裂。
他或许认识到了这个现实,所以无论多么想和姚木兰离婚,现实面前总无决定权。
有一日拖一日是他唯一的选择。
后来曹丽华产子,向他要名分。
他能怎么做呢?
只好喝得酩酊大醉。
那么曹丽华意识到这一点了吗?
她或许意识到了,或许没有。
唯一确定的是她的骄傲和尊严全都一降再降。
她只剩下了爱情,理智究竟还剩下多少呢。
她就像飞蛾扑火一样,孤注一掷,绝望却仿佛又有希望。
面对姚木兰,她始终是自卑的。
后来仿佛因为知道荪亚只爱她,自卑之中又多了几分骄傲。
而这几分骄傲又带点儿病态性质。
姚木兰那样宽容她,可曹丽华由于那一大家子人对她的不公,也慢慢对姚木兰的帮助显得没那么在意。
曹丽华的世界小到只有曾荪亚。
而姚木兰始终知道,出了曾家,外面有更大的世界。
曹丽华起先是不在意名分的,起码从她嘴里说出来是这样。
后来在房东的“为你好”的撺掇下,向曾荪亚说自己缺个名分。
这里不得不批评一下那些口口声声为别人好的旁观者,有些时候他们也是杀人利器啊。
曹丽华始终没搞清楚自己究竟要什么,起先要曾荪亚和自己在一起就好了,后面为了儿子说可以放弃曾荪亚。
她一直神志那样不清楚,她说的话在我看来可信度为零。
她如果脑子清楚,不要受房东撺掇,确定自己要的就是儿子,那怀孕之初,就不应该抱任何幻想,回杭州。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欲望就是诅咒本身。
假如曾荪亚经济独立,结果或许没有那么惨吧。
假如曹丽华能认清现实,多靠自己,而不是一味靠男人,或许也不会那么惨吧。
这样的设置也暴露出编剧真是枚直男癌。
他眼中的女性跟样板戏一样生硬造作,完全意淫出了各种令人匪夷所思的巧合。
编剧所理解的完美的女主角与林语堂试图阐述的完美女人是完全不一样的。
编剧的完美女主人设是琴棋书画、忍辱负重,这个“忍辱负重”是受得了天大的委屈还要以德报怨,为了成全女主的人设,原著里文雅阳光的世家公子就要变成剧中恋爱激进、婚后出轨的渣男——原著中木兰那个被母亲惯坏的哥哥直接附到了剧中的荪亚身上,婚前自由恋爱的对象也从丫鬟变成了木兰的妹妹。
可怜原著中颇有宝姐姐风范的莫愁妹妹变成了这么一个被自由恋爱荼毒、被编剧糟蹋了的作女。
中心人物的人设变成这个样子,整个人物关系都打碎了重排,故事情节变得翻天覆地。
没看过原著看剧会觉得刺激,刺激得总觉得哪里不对——每个人物好像都“突出”得不像话,每个人身上的戏点太多了,每个角色都在卯足劲往自己身上抢戏点!
看过原著再来看剧,简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只能说新世纪的审美和世纪前的审美完全不同了。
我想起李安《推手》中那个不能适应美国、不能适应孩子们说话直截了当的父亲,他遇到了与他同样受旧北平大家族熏陶成长起来的陈太太,他感念故土,感怀属于他们画风婉转、富有兴味的交流方式和生活方式,他们老去了。
80年代拍红楼梦、90年代拍水浒的画像感也远去了。
现在的编剧大概率不会喜欢书中的荪亚,因为他好像没有性格,缺少个性,不像木兰的哥哥充满了冲突,不似立夫有棱角有才情——他很普通,普通得容易被人忽略。
与荪亚的两个哥哥比,他没有病人的标签,也没有爱作的老婆,作为幼子最受母亲与祖母疼爱,但身上并没有被宠坏了的纨绔气息,有的都是一个家境富足、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的温暖平和,站在光彩四溢的木兰身边,他看起来是那么的普通,就像一个没什么雕饰的绒盒软软的,盛着玉一样的木兰。
他是一个很普通的人,欣赏不来木兰粗布褐衣的禅意,会有精神出轨的时候,而木兰的解决之道也是温润含蓄,让谁都不尴尬。
那种老和尚打机锋、点到为止的味道大概拍起来太难,或者观众还要猜一猜,总不如直接的戏剧冲突来得爽利,所以编剧改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我也不知道好不好,吃瓜嗑瓜子的时候看或许还是很好的吧。
《京华烟云》是改编自林语堂同名原著,是作为央视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活动之一的一部民国剧,由杜大宁、汪国辉、傅思、晓春、周莉、瞿长林担任总监制,张子恩导演,赵薇、黄维德、潘粤明等主演。
2005年10月18日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档播出,单集最高收视达到12.92%电视整体显得太过理想化,善恶两级分化。
时代风格很好,但是剧情太憋屈,养着不爱自己的丈夫和小三的孩子,怎么想的呢?
姚家善良,那就善到底,所有的恶人、所有的不肖子孙都统统让曾家人去做吧。
幸而有一群好演员支撑起这部电视,否则不知道这样的改编会不会让人哑然失笑。
电视剧中,在幼稚化简单化的荪亚、立夫、莫愁等人的陪衬下,被编剧浓墨重彩抑或说心存敬畏不敢轻易改其型的木兰、姚父等人,侥幸逃出生天,也算是赵薇、陈宝国等人的幸运.
此剧是根据林语堂先生的同名小说改变的,由于先看了电视再回头翻的书,当然书的内容更为丰富,只是最终没有将其看完,只好把遗憾寄托在一集又一集的剧情之中了.能以这样篇幅长度完整紧凑得讲完整个故事中繁多主人公们的命运真是不容易,之所以喜欢它的原因,是从中可以深深体会到中国博大深渊的文化,从人物言谈举止之间便可清晰得嗅出那早已遗失在现代社会中的财富了....
“俗话说,男儿脚下是黄金,可陈宝国竟然为了赵薇下跪?
原来这只是今天的一场戏,姚木兰(赵薇饰)的妹妹逃婚,但由于种种原因,婚是必须要结,所以便逼赵薇做替代新娘,作为父亲的陈宝国便下跪请求亲家高抬贵手,不要赵薇替婚。
”这是前两天从sina娱乐上看到的新闻,当时就一个感觉:乱来!!!!!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30年代末的力作,记叙了从庚子年义和团之乱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这一期间的故事;全书浸润着浓厚的道家思想,还可以看到作者潜意识中基督教平等、博爱的理念。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期间的小说大多是通过激烈的矛盾和斗争来表现各种势力的斗争,这使我们的小说更多的充满了儒家的精神,也充溢着悲剧式的沉重。
这样的作品,多是对传统的中国社会、道德、文化给予批判,而这些恰恰是“五四运动”中所提倡的新文学的主旨。
而《京华烟云》一书,则将人性放在收尾,并从道家文化的角度来观察和理解人生,使作品具有一种和谐的品格,蕴涵着达观顺随、从容自然的人生观。
文章上卷《道家的女儿》,开篇就引用《庄子·大宗师》中的话:“大道,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在中卷《庭园的悲剧》开篇又引用《庄子·齐物论》的话:“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在下卷篇首再引用《庄子·知北游》中的话说:“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腐臭,腐臭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腐臭。
”这三段话,既可看作是每一卷的主题,又可以看作是全书的主旨。
正如林语堂先生长女林如斯女士在“序言”中所说:“全书受庄子的影响。
或可说庄子犹如上帝,出三句题目教林语堂去做,今见林语堂这样发挥尽致,庄子不好意思不赏他一枚仙桃罗!
”新《京华烟云》尚未杀青,全剧情形我也未然可知。
但是,仅仅就从上面这一个情节来看,就已经完全违背了林语堂先生原著的精神。
在《京华烟云》第十七章《听命运木兰订婚逃圈套银屏出走》中,林语堂先生借文中傅增湘先生之口给莫愁这个人物下了一个定义:莫愁是土命。
沉稳,安静,圆通,富足。
这些特点都很可贵,有福气。
在前文中亦有提及莫愁“在世俗的智慧上进步大,在知识上进步小”。
而就全书来看,莫愁不像木兰那样追求完美、思想超前;莫愁的特点就在于她包容一切,林语堂先生在给郁达夫的信中也说过“莫愁似宝钗”这样的话。
试问,这样的莫愁,会作出“逃婚私奔”这样的事情吗?
听说剧情还安排莫愁被强暴后,立夫出于同情而娶了她,这活脱脱就是《情深深雨朦朦》第二,而哪里又能看出一丝《京华烟云》的感觉?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作家渐渐形成了这样的婚姻观:婚姻必须要以爱情为基础,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幸福也是不道德的。
在中国现代作家的笔下,不能与自己至爱的人结为终身伴侣,那将是多么可怕的人生,鸣凤为爱而自杀,曹七巧可怕的心里变态……而林语堂先生在《京华烟云》中,却突破了这一点:美满的婚姻当然离不开爱情,但并不是说传统的婚姻就不能培育出真正的爱情,问题的关键在于,夫妻要互补、忍耐和包容。
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就如同每月的月亮,圆时也不过一两日而已。
理解了这一点,人们就会形成比较现实,也较为容忍,更超然达观,甚至还不无诗意的情怀。
比如书中的女主人公姚木兰,她明知道自己更爱立夫,但一旦家里给她安排了与荪亚的婚姻,她也就同意了,因为她相信缘分和命数,崇信老子的不争和顺天应命。
她并不是软弱,也不是愚昧,而是比谁都清醒明理。
她的幸福,是在自己的家庭中享受一份实实在在的爱,在与自己更爱的人的精神关联中,得到某种痛苦的补偿;她的生命力像柳枝一样柔韧坚强,富有诗意的理想主意精神。
而新《京华烟云》的编剧,根本就没有能够看到原文中的这种意味,而是依照自己的观点胡乱创作,完全违背了林语堂先生原著的风格和精神!!!!!!!
我是一个“芝迷”,并且我非常喜欢赵雅芝主演的台湾版《京华烟云》。
虽然我现在并不在意谁出演赵雅芝当年的角色,但是我觉得,一个从根本上就违背了原著精神的电视剧,它从存在之日起,就是彻底失败的!!!!!
《京华烟云》我挺欣赏的姚木兰,自信、明理、眞诚、善良、坚毅、才华横溢的京城才女,为了妹妹父母无奈嫁给了孙亚,而孙亚一点都不珍惜姚木兰,活脱脱一个纨固子弟,自私自利,什么事情都不做,而且还找了小三曹丽华 孙亚对她所有的不堪似乎她都能云淡风清的一笔带过,她看上去那么的坚强,那么的毫不在意,所以在电闪雷鸣的雨夜,孙亚可以弃她不顾而跑到另一个女子的屋里,她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丈夫与另一个女子百般恩爱却无能为力,甚至为了救那个抢走自己丈夫的女子,她放下尊严对一个她鄙弃的男人弯下傲骨…… 孙亚与木兰的结合就是一个错误,两个本不相爱的男女被家人生生绑在了一起,没有幸福也没有未来,但是在那个年代又有很多身不由己。
我很不喜欢孙亚,一点都不体谅木兰,拿木兰的大度为理所当然 “倘若当年有由男女自行选择的婚姻制度,木兰大概会嫁给立夫,莫愁会嫁给孙亚。
木兰会公开告诉人说她正在和某青年男子热恋。
倘若木兰的热恋发生于今日,她会和曾家解除婚约,但当时的制度还屹立不摇,她的一片芳心虽然私属立夫,但还不敢把这种违背名教的感觉坦然承认,同时,她对孙亚的喜欢,她也向来没有怀疑过,所以,对立夫的爱,她只能深深藏在内心的角落里。
贤妻良母的典范式人物赵薇居然演绎的不错,剧还是可以的,虽然并不喜欢这个故事!
木兰的悲剧最终成为happy ending。谁在身边谁就在眼里。总在眼里慢慢就在心里。。。
趙薇翻身作 這部還是可以的高分
姚木兰演得端庄大气,改变了观众对小燕子的既定印象
赵薇穿旗袍的样子太漂亮了~
大学时看过小说原著,因为那时候还裹脑布,觉得还挺好看的。电视剧看了几集,太平淡无聊了。刚才又短视频看了下,绝了,又一版娘道简直是。林语堂设计木兰这种奇女子嫁给烂人被百般羞辱最后离婚也失败跟烂人共度一生是想说什么啊????
补标;
乱改一气
当时总觉得像姚木兰那种对什么都应付有余,虽然是为了办好事,但是把谎话说的那么自然真的觉得很可怕。
完全没拍出原著的感觉。
唔,赵薇演的角色有很不错的感觉
在家的时候必须和家人呆在一起的时候看的
真是毁了 演得太重的舞台剧感 和原著比 曹丽华太绿茶婊 我喜欢的荪亚太人渣了.赵薇太不接地气儿了 完全就没我心里木兰那份儿灵气
不过说实话,我不喜欢圣母型
没什么意思我觉着
孔立夫真是谦谦君子。我不信世间男子都能如曾荪亚一般悔改,所以,不要当姚木兰。
VV的台词发音始终是个问题~ 剧情是不是改过哟,我记得原著没有这么虐呢,荪亚好像在小说里还挺可爱的吧,和木兰的感情也是真实自然,怎么到了戏里狗血成这样?
改变了很多情节,人物性格也有较大改变,不如文字深刻。还是喜欢书
比书差远了,不过第一个翻拍原著的好处就是会让人永远对号入座
还是书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