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该赶当时上映看的,结果因为受众面太小,学校附近的影院太不给面子,经理连排片都没给,上映也就那么几天,我一场没看着。
好不容易等到线上播映了,深夜看完,想了想,还是记录一下观后感吧。
首先开场镜头,并不晃荡的画面与晃荡的背景,火车卧铺。
我在想如果是手持摄影或者不加稳定器会不会更有临场的感觉,诚然如今这样设计也并不廉价,但如果使这一幕的晃荡与后期男主角何斌浮在海浪中/水面上的体感相呼应,也许会使情绪的抽离与飘摇感更加凸显。
对话过后进标题,如果能将背景音乐淡出垫入下一个镜头应该会更有连贯的感觉,不至于突兀。
下一幕是餐馆,警队的几名刑警在聚餐对话,如果是我想象中的剪辑,要么淡出垫入剪成音画不同步,要么快速切断并拉高背景环境音效音量,凸显对比,快速进入情绪氛围。
结果是两样都没有,两不靠,既没有情绪的顺延也没有情绪的转换,致使整体平淡,拉不起劲儿。
没有收录同期声始终是个遗憾。
Summer of Changsha,是燥郁闷热的夏,抑或冰冻极寒的心,都该在声音的辅助下表达出来;如果同期声可以辅助转达,那么倒也不必在录音棚里花费时间。
限于经费、调度、现场收音或者其他原因,电影没有做到这一点,这一点也是蛮可惜的。
医院初谈话那一幕的机位设置与人物位置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地久天长》里相似的场景。
当然节奏会更快一些,对话信息量大,演员的表演也让气氛整体沉凝又吊诡,在梦境述说上显得场景温度都降低了,不像夏,像冬。
导演将原型故事从冰雪皑皑的东北背景拿到闷热潮湿的长沙,使这个故事从一开始就被打上了燥郁的烙印与底色。
前往埋尸地点那一幕,平静克制的背景音乐,与几乎成为背景音乐的蝉鸣聒噪,将这个故事的夏季元素第一次完整诠释。
演员台词不间断的“好热啊”“怎么这么热”并不会增添观众心中对热的理解,然而蝉鸣、汗流浃背、蚊蝇嗡响,这些因素重重叠加,便立刻架构起“热”的印象——换言之,完全不必在台词中反复提及,演员吃冰棍(行为)、特殊的虫鸣(音效)、汗水(物),这些都可以搭建出“热”,使用镜头语言就可以表达的东西无需台词来反复表述,那样不会使观众“热”,只会使观众“燥”,并且不安,无法进入剧情核心所需要表达的情绪氛围之中。
说到这里顺便说说台词。
说是在长沙,归根到底只是提供了一个燥郁的舞台,本片中台词方面,京片儿比长沙话更突出,倒不如说我就没听见几句长沙话(只有医院精神科的医生带一点湘普)……普通话+京片儿,这在声音上近一步剥离了临场感,《万箭穿心》的方言版可以作为正面教材来提供范例,方言是全方位沉浸,使场景更加真实,电影发展到现在本身就已经是音画结合的艺术,失去了声音的特殊魅力,那放在长沙又有何必要呢?
要闷热、要流水穿城而过,广州不可以么?
重庆不可以么?
武汉不可以么?
方言是自有其魅力所在的。
本片一个较为大胆的设定是:案子不是重点,情绪才是。
在对两位主要角色的刻画上引入了抑郁症的概念,使情绪成为全片探讨的重点,而案件反倒成为了叙事的引子,不再重要,甚至告破都显得没有那么艰难。
到后半程案件已经基本隐匿,叙事重点交给了两主角的救赎与被救赎、自我救赎之旅上,不得不说是一个大胆的尝试。
这也是后半程相对来说更容易使人“看进去”的原因之一,在脱离了前半程破案+引导情绪的模式之后,摒弃了叙事重点游离的弊病,全片正式进入营造情绪的重点,如此才相对使人沉浸,继而更好地去讲述故事的来龙去脉,也更能引人思考与共情。
去往垃圾处理厂时有一幕一直给在女主角李雪的中景镜头上,我当时就在想,下一幕或许该是发电厂巨大的烟囱与渺小的人类做对比吧——结果还真是。
意料之中的镜头多少有点无趣,无甚新意,但好在效果是很够的,能达到效果也就不错了。
镜头语言的运用有些落在窠臼里,然则能想到使用这样一个镜头,不得不说是蛮舒服的一件事,用镜头代替台词来表达,这是多少导演明明知道却不去做的。
到相约自杀那里,从男主角何斌出发的主观镜头水面漂浮,应该是全片最佳。
难怪pv预告里也放在最开头。
这一幕充满了想象力,也是一个极佳的比喻,使观众可以稍微感知到一些类似的情绪,表现力很强。
而何斌在空荡荡的出租屋里半蹲在蒙上白布的床前一幕,也是很好的叙事镜头,如果全片能再多一些同时承载了情节与情绪的镜头就更好了。
昏黄的夕光与空荡荡的房间,带灰的白布与沉默的男人,情绪与情节同时延展,无需台词,无需特写,观众自然就能领会发生了什么。
结尾非常明确,是“救赎”。
无论是自我救赎还是被他人救赎,总体是向上向好的,这里不去赘言是否符合某种价值观,只想说这个结尾与整体氛围和故事核心似乎不相符合,乃至于美好得使人落泪了——我坦言,看到何斌躬身倾听婴儿心跳时窗外正飞细雪,我是哭了的,但转念一想,时间与对死亡的尝试真的可以拯救一切吗?
或者说,时间真的会抚平伤口与褶皱吗?
李雪在南下的火车上凝望天际,她看见雪花飘坠,没有去接新婚丈夫的餐食;何斌辞职搬家回到了承载伤痛记忆的老出租屋,家具物品一切如旧;这是被救赎的证明吗?
倒不如说,是更加深陷,甘愿无可自拔的证据。
他们不愿自己背叛记忆,于是就此沉溺。
情绪在浪涌中起伏,燥郁与不安永恒相伴。
在这个长沙闷热的夏里,有人死去,有人痛哭;有人失魂,有人落魄。
而到了冬季新雪降临,生命在生长,伤口被隐藏,人总要向前,正常的轨道总要继续。
记忆不会被遗忘,但活着需要某种力量。
因女友自杀对工作心灰意冷的刑警阿斌(祖峰),辞职前最后一次赶赴案发现场。
等待他的是被江水冲上石滩的一只暗紫色断肢。
他循线追查,找到神秘外科女医生李雪(黄璐),她声称梦见了自己失踪的弟弟。
依照着她的梦境,刑警和他的同伴在荒郊野外毫不费力地挖到尸体。
阿斌怀疑这个女人隐瞒了真相,于是想尽办法追查下去…… 这便是《六欲天》的前半部分。
如果不看后半部分,很多人都会觉得这是一部黑色电影(film noir)——李雪必定隐瞒了真相,甚至参与了谋杀!
但阿斌慢慢发现,李雪是无辜的,且她与自己一样,都因所爱者的亡故被强烈负罪感折磨。
阿斌对李雪的穷追不舍让二者的身心纠缠在一起。
影片的最后一小时从此猛然转向,抛弃了制造悬念的努力,聚焦于创伤、背叛、负罪感、自杀等主题,朝着二人内心的微妙处探索。
从后往前看,凶案更像一道前菜,只为勾起观众胃口,以便让他们兴致盎然地思考那些导演真正意图要讲的沉重故事。
因此,罪案线索的潦草随意(潦草随意绝非漏洞百出,但这毫无疑问也是一个缺点)看上去简直像是导演刻意为之的了——似乎他是担心观众沉溺于悬念中,而忽视后半部分心理剧(psycho drama)的深度。
讽刺的是,尽管如此,探案线索却仍然却收获了更多赞赏。
总体而言,虽然探案线和感情线都略显沉闷。
但后者由更多心理细节支撑起来,相对复杂微妙,在逻辑上亦更有说服力。
李雪阴沉虚无的气质吸引了阿斌,让他仿佛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另一面。
阿斌探寻李雪秘密的过程,不如说是在为自己的「丧」寻找出路。
出于一种介于自毁与自救之间的冲动,阿斌无法抑制地接近了李雪。
在故事里,相对于罪案的真相,阿斌显然更关心自己内心的真相。
两条线索的轻重不一,不仅是作为导演/演员的祖峰的选择(如果要考虑创作者的复杂心态),更是阿斌这一人物非常合理的选择。
如若把整部电影看作阿斌对现实的解读(大部分叙事视角确实也是由阿斌撑起),那么自然而然免不了内心对现实的扭曲,叙事的不平衡也就显得合理。
而本片叙事的非现实性在影片里常常能得到暗示。
比如荒诞神秘的挖尸体桥段(以及那桥段的摄影风格)、婷婷在阿斌楼下诡异的露面、反复出现的非现实梦境等等。
电影里也并非只有他们两人。
阿斌的搭档磊哥(陈明昊)是一位生动得有些过头的警察。
他仿佛是一位为了填补影片的沉闷安静,从戏台上走下的演员(墨镜与显然不真实的刑警便服让他显得更像是在话剧舞台上),充满生命力——无法克制说话与饮食的欲望。
磊哥女朋友婷婷(张倩如)突然出现在阿斌楼下,毫无征兆地要与他恋爱。
在这一段,她更像是《聊斋志异》里会突然出现在阴郁失意的书生身旁,无条件服侍的鬼魂。
跟那场挖尸体的戏一样,一切都显得诡异又荒诞。
在影片宣传时,片方和媒体频繁提到的「关注抑郁症」主题更像是为了规避审查风险而采用的宣传策略。
因为这部电影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与那些真正关注疾病的剧情片相去甚远,更不用说能和社会问题片扯上关系。
《依然爱丽丝》《一念无明》这些“病患电影”往往会围绕具体的疾病症候和社会/家人的态度做文章。
《六欲天》则更像是一部阐释创伤与「背叛」的电影。
它着重于描写特定人物的心理状态,而非命题作文,从心理学或病理学角度介绍疾病会给病人造成的影响,后者需做到精准而全面。
导演表现创伤的方式是在主人公与其他人(包括环境)之间竖起了一道屏障,全心全意地表现主人公的孤独与疏离。
没有任何人能理解他的痛苦——这让我们能够感受他绝对的孤僻与不可理解(无法安慰),或是他境遇的特殊性。
(在这方面,它很像《海边的曼彻斯特》)通过反复表现他独处时的颓丧状态,电影强化了主人公的无助。
在阿斌与其他人物(环境)之间,不仅存在着通过叙事实现的性格屏障(作为警察他过于内敛、温和、缺乏攻击性),更存在着心理(氛围)的屏障。
后者从开头那场警察聚餐桥段的调度中很容易就能感受到——虽然与同事们一起吃饭,但阿斌却仿佛游离于酒桌之外,身处另一个世界。
本片对带有创伤的人更愿意采取一种本体论的态度,他们就是他们自身(敏感的 疏离的 痛苦的),他们并不因为伤痛而成为自身——好像他们并不是因为伤痛而格格不入,而正是因为格格不入的特质才留下创伤。
这也是为什么,李雪的弟弟、阿斌前女友的家人似乎全然能够过上一种正常的生活。
影片的一种设定是:处在伤痛中时,只有足够敏感的人才可能相互理解。
在影片里,与阿斌有联系的人或者是放弃了理解的努力(磊哥),或者是试图理解却被主人公强硬拒绝(婷婷)。
李雪的医生情人(田雨)与她也是不可交流的,他们两人之间有着显而易见的无形屏障 。
这里隐含着的是属于敏感者的自我身份认同。
因为缺乏攻击性,更易受到攻击,所以他们在自我保护时会对那些「正常人」采取敌视的态度,埋怨他们太过神经大条。
这也是为什么,阿斌在听到婷婷试图理解他、安慰他时,如此愤怒,将她赶出家门——因为他清楚,他和她不是一类人,并且因为自己受到的伤害感觉到不公平。
其中隐藏着嫉妒。
这是一个不可解决的问题,因为对于那些敏感的人来说,他们唯一摆脱孤独的可能性就是其他所有人变得与他们一样敏感,继续活在伤痛中。
潜意识里,他们希望所有人与他们一样敏感。
在更具挑衅性的一种意识里,他们甚至会把这种不敏感理解为一种背叛。
正因为如此,李雪才会与放下伤痛的弟弟决裂。
也正因为如此,阿斌不断地试图与前女友的家人接触,他期待的是与他们共同回味或者感受那创伤,这是后者远远无法做到的——因此剩下的便只有失望。
这是一个解不开的死结,于是也只有死亡一途。
在这个语境中,李雪是阿斌唯一可能的对话者。
他们的观点一开始是有分歧,但很快合流了。
所以,不如说他们的对话,其实只是阿斌的独语。
在影片里,你几乎听不到其他的声音。
这声音是低沉、压抑、绝望的,它渴望着交流,却又也拒绝交流,它试图从封闭状态走出来,却又反复强调自己走不出来。
因此到最后,影片里便只有了这样一种单调的声音。
它对于伤痛的见解与《海边的曼彻斯特》不同。
在后者中,主角直视伤痛的重量,并承认自己没法接受面对它们,所以只能选择逃离。
而在这部电影里,这一种声音想要强调的是,精神上的逃离是不可能的,你只能执拗地与伤痛共处(甚至是病态般地狂热地主动亲近创伤的根源),否则你就背叛了自我(这里面仍然隐含着强烈的敏感者的自我认同),背叛了曾经的爱。
仿佛远离了过去,一切就是虚空。
因此最后阿斌选择搬回曾经的住宅,而李雪则选择随未能成功治愈自己女儿的医生远去。
很难说这种对待伤痛的观念是错误的,但相比于《海边的曼彻斯特》中的真诚踏实,这种观念或多或少显得有些执拗、天真(幼稚),且有着将痛苦浪漫化的危险。
这连绵的单调的独语蔓延在影片最后一部分中,没有经受任何挑战。
这让整部影片显得略有些单调,而且有自说自话的危险。
直到刘天池饰演的前女友姐姐出现,她打破了沉闷。
在阿斌向她坦白自己在前女友自杀事件中应该承担责任,并试图获取她的理解之后。
她开始厉声指责阿斌打扰了她正常的生活,认为阿斌拉着她想要一直留在过去,是非常自私的行为。
这是那些所谓「不敏感者」唯一一次站出来,发出属于他们的声音:你们别想把我拖下水,你们太自私了!
这段表演饱受诟病,被认为是过度、夸张、失真。
然而,这样的表演放在这里恰恰是合适的。
这段情绪化的表演对于影片后半部分表达出的单一观点(与美学)是巨大的挑衅。
「你们沉闷、内敛,并以此为美(为真实),你们在内心玩味着伤痛,并且指责那些遗忘过去的人。
我偏不要被道德绑架,偏要以夸张三倍的姿态发出自己的声音,我偏要遗忘,偏要向前走……」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敏感脆弱的主人公与整部影片安静的氛围相得益彰。
当唯一一次,外界真正传来具有攻击性的声音时(磊哥、婷婷都没有真正发出自己的声音),他必定是惊恐不安的。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阿斌扭曲的感官再次起了作用,对于同样一段话,他将敏感三倍,在耳朵里就开始让那些声音显得扭曲、夸张、做作。
因此夸张的表演风格完全不是问题。
可能唯一的遗憾是,拍摄这段戏时导演仍然采用了贯穿全片的令人厌烦的中景镜头,而没有利用特写突出这种状态。
真实不必是这样,但主人公的内心可以是这样。
在去年入围戛纳的几部国产电影里,出尽风头的自然是刁亦男的《南方车站的聚会》,而顾晓刚的《春江水暖》也在平行单元里不遑多让,而最“隐姓埋名”的要数这部《六欲天》了。
作为导演处女作入围戛纳是值得庆贺的喜事,尽管只是平行单元“一种注目”,但是这部影片在首映前夕因“技术原因退出”,令人大跌眼镜,而一众主创人员也因此放弃了宣传,令影片的关注度大幅下降。
该片导演祖峰此前一直以演员的身份出演不少电视剧,初次执导的电影竟然可以入围戛纳,相信一定是在品质方面有其出众的一面。
之前看到华语媒体对这部影片的反应较为冷淡,所以不抱着太大希望,最近看过后发现戛纳的眼光果然独到!
这个剧本很厉害,前半部分有不少韩国犯罪悬疑类型片的影子,离奇的谋杀案,狠心变态的凶手等等,但当凶手伏法之后的情节却又猝不及防地转向忧郁症人士的心理问题探讨,在这个国产电视剧的格局里大胆地尝试了一次跨类型的实验,其完成度相当不俗,某些镜头画面看起来甚至有日本导演黑泽清的味道。
▲影片前半部分有不少韩国犯罪悬疑类型片的影子祖峰虽是演员出身,但从这部作品的拍摄手法看来,他应该有系统地学习过导演知识或者接触过视听分析研究。
他对各类视听语言有自己的见解,除了一些电视剧里常见到的灯光美术和对话拍摄手法较为单调之外,他有比较突出的电影意识。
片中的悬疑感并不是建立在曲折离奇的情节上,而是依赖氛围和人物情绪。
梦境与现实两个时空彼此映照,互为补充,既推动叙事暧昧地行进,也令警察与受害者家人的关系出现越来越强大的张力。
这种叙事手法令前半部分呈现出黑色电影的轮廓,恰好跟同一届入围主竞赛的《南方车站的聚会》相映成趣。
这个梦境破案的情节来源于一则真实的社会新闻,匪夷所思之处相信是促使祖峰将其改编成剧本拍摄的缘起。
但他不甘于仅仅讲述一个刑侦破案的故事,他的重点放置在警察与受害者亲人两者同病相怜的心理阴影,透过各种细节铺垫,逐步显露出关注抑郁症患者心理创伤,及其与人沟通相处的话题,这才是整个剧本的核心所在。
从这一点来看,自然也能够理解不少观众对节奏冗长拖沓的诟病和抱怨。
导演不惜花去最后半个多小时的篇幅,描写警察向前妻的妹妹坦白心迹,深刻地展示出他对前妻之死的负罪感。
▲警察和受害者家属两人的心理创伤才是影片的核心话题人都有七情六欲,抑郁症患者也需要找到发泄需求的出口。
剧中结尾处男女主角相约赴死一幕可谓将这种心理状况描绘得淋漓尽致,而黑幕完出现多年后两人各自回到生活正轨的结局,更是出其不意的“反转”。
在正常人看来,面对痛苦压抑而一死了之看似是最直接了当的结局,但对抑郁症患者来说,能克服和跨越这些心理情绪障碍,重投积极的生活,也许才是最艰难的挑战。
凭这一点来看,这个大团圆结局给人留下更多耐人寻味的思考空间,也是作品有别于常见犯罪悬疑类型的高明之处。
祖峰导演的处女座长片,讲述两个渴望在忏悔中获得救赎的人。
阿斌和李雪因为过失导致自己最亲近的人的离去,走不出内心的自我谴责和道德困境,通过一桩案件把两个人串联到一起。
影片的有两组人物的对比,磊哥和李婷婷是活在现实世界的人,他们选择了一种活在当下的生活方式,不沉湎过去也不畅想未来。
而李雪和阿斌都是经历过情感创伤的人,他们难以自持的活在过去的悲痛中,通过自己的方式在现实世界里艰难寻找出口。
影片关注的不是抑郁症本身而是更特殊的一个群体,抑郁症自杀者身边最亲近的人。
的确,在过往很少人会去关注这个群体。
但是逝者离去后往往把最沉重的情感负担与创伤后遗都留给生者,曾经最挚爱的人承担的却是最压抑、可能连时间都难以磨灭的悲痛与绝望。
所以阿斌要靠着安眠药才能睡着,将自己埋在工作中希望消弭痛苦。
直到他遇到了和他有相似经历的李雪。
两人都渴望窥探对方身上的秘密与情感角落,通过抱团取暖找到出口。
尽管导演表明影片题材可以放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不强调突出长沙的地域特色。
但在影片仍然可以看到长沙的夏日体现在热汗淋漓,扇子与冰棍,冰冻的汽水和阿斌嘴里含着的冰块里......这种冒着热浪的躁动不安暗含着影片克制而又暗潮汹涌的情绪。
影片夹杂着一些迷幻的梦境元素,让影片脱离了朴素现实主义而多了一些迷离而带有灵性的意味。
总体来说是一部情感很饱满,人物也很鲜明的影片。
后半段节奏相对有点拖沓。
首先很抱歉的是我中途实在挨不住打了五分钟的盹。
回到电影,英文片名是《summer of changsha》但电影本身并没有将长沙这个特定地点的语境用好。
这是个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长江沿岸的故事,口音问题依旧是中国电影通病的“全中国任何地方人都操着一口带儿化音的标准普通话”,这是非常非常不贴合城市语境的。
而对于“summer”这个概念,导演用了虫鸣声、冰棍儿、阿宝色的影调,以及开头张倩如台词里的“热”来展现——这些都是不够的,它们无法带给观众以通感,我觉得导演可能还需要一些更加细腻的镜头语言去展示“summer”。
电影本身聚焦于城市中孤独的人,并且也大量涉及到了对抑郁症患者心理状态和行为的展示,但做得比较肤浅,镜头多次展示吃药行为我觉得是不够的,是非常浮于表面的。
影片中还是有很棒的意象表达的,比如一束顶光打在床上的空旷房间;祖峰和黄璐躺在海面上的对话——导演是有作者表达的,只是层次可能还是不够深。
上面说到方言问题,其实在本片中台词的编写也是非常大的问题之一。
有很多人说看到刘天池出场的那段戏整个人都被从电影里拽出来了,感觉像在看话剧。
但我想说的是,其实全片都有一样的通病,人物台词编写的非常不生活流,很像戏剧舞台上的对话,这一点在祖峰和前岳父的除初次对话以及大家都提到的刘天池出场部分都非常明显的暴露了出来。
电影本身有很多不足,但作为演员转型导演的第一次尝试就想着要去做一部作者性电影我觉得这一点还是很值得肯定的。
01演员祖峰的导演处女作《六欲天》,入围了今年戛纳的“一种关注”单元,不久后,又因“技术原因”被召回。
时隔数月,这部影片终于上映。
不用说,我们也知道它必然会经受的命运。
是的,删减。
只看影片本身,你都能看到明显的删减痕迹。
细节不说,最关键是片中的几场情欲戏,剪得近乎一丝不剩。
倒不是我们非要在大屏幕上看人做爱,而是说这种删减对于影片已构成致命的打击。
试想,“六欲天”要是没了“欲”,还剩下什么?
就剩下平淡如水的日子了。
情欲是无法言说的,只能做。
做了,也不只为满足情欲,而是通过“性快感”去释放人物内心更隐秘、更压抑的那个“痛感”。
这些戏如果没了,“高潮”也就没了。
这是《六欲天》最让人感到遗憾的地方。
但没办法,环境就是这样。
创作者、观影者、评论者,也只能共同承受这个环境带来的恶果。
02抛开审查因素,该如何评价《六欲天》?
一句话总结:局部有亮点,整体很平庸。
先说亮点。
第一个亮点是人物。
片中的刑警阿斌,与伟光正的人民警察形象毫不相干,相反,他阴郁、颓丧,甚至一度想要自杀。
整个人物状态,特别像《海边的曼彻斯特》里的卡西·阿弗莱克,陷在过去的伤痛里,无法自拔,对此刻的生活完全失去兴趣。
这个人物本身是有魅力的。
第二个亮点,视听语言。
这个得两头说,首先这部电影在视听语言上并不算出色,也不够彻底,部分镜头还挺呆板的,这是其一。
其二,尽管如此,我还是能看到导演在有意识地用镜头叙事,这点就比大多数国产片根本没这个意识,要强得多。
比如影片开场的两场戏,我都挺喜欢。
一场是阿斌坐在行驶的火车里,车厢内灯光晦暗,碎花的窗帘上不断有光掠过。
那场戏氛围很对,把一个人的心理困境,那种找不到出路的感觉,直观地拍了出来。
另一场是聚餐戏。
刚刚破了大案,一桌子警察在庆祝,只有一旁的阿斌沉默无语。
这时邻座的磊哥脚抽筋,向前俯身,借着这个短暂的空隙,队长转过脸问阿斌:“那件事你都想好啦?
”阿斌回复,队长点点头,继续喝酒。
这个细节抓得很准,无需多言,阿斌的外部处境也很清楚了,他在警局就是个没人在意的边缘人物。
再来,就是导演试图完成的表达。
这部电影表面看是部犯罪片,讲一个离奇的碎尸案。
但在破案的过程中,你会发现,焦点在慢慢转移,最终落在了人物的身上。
而最大的悬念,也不再是:凶手是谁?
而成了:面对失去,面对斯人已逝的事实,一个人该如何走出伤痛?
这是影片想要探讨的核心。
围绕这一点,我们看影片到底讲了什么。
实际上,它在故事层面,为我们上演了三场“无常之死”。
第一场,是阿斌的女友因抑郁症而突然自杀。
第二场,是李雪因一时疏忽误将熟睡的女儿闷死在车里。
第三场,也就是本片的主线——碎尸案。
你可能会问,这个主线对于导演的表达有什么用?
作用就在于此。
我们看整个探案的过程中,阿斌一次次以为自己接近了真相,他所瞄准的嫌疑人与他所推测的动机,都极其合理。
无论是情杀还是仇杀,哪一个做真相,都足以令人信服。
可事实又是什么呢?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原来,凶手残忍地杀人又碎尸,仅仅是因为一时冲动,仅仅是因为要把死者的5万块钱据为己有。
这,就是他的动机。
而这,也就是世间的无常。
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阿斌也好,李雪也好,都似乎明白了什么。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
有的人会平白无故地死去,有的人会因为一场意外而突然离世,而所有的痛苦、所有的负罪,都将留给活下来的人。
这是挺残忍的事。
可是,也正因为我们明白了这一点,明白这个世界有它不可撼动的规则,明白并不是所有命运都能尽在掌握,我们才能从破败的现实里,找到一点点消极的安慰。
就像是盛夏的长沙,也会突然下雪。
就像是李雪的梦,不可能预言所有的真相。
就像是自杀的人,也可能突然放弃轻生的念头。
就像是原本打算堕胎的女子,最终留下了自己的骨肉。
这些,都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
你只有接受它,才有可能真正释然。
03再说这部电影的问题。
最大的问题,一言以蔽之:导演想用类型化叙事去深入一个严肃的现实题材,这个企图是好的。
可是,他太想兼顾两者了,结果却顾此失彼。
更理想的做法,你要么更“奉俊昊”一点,把类型化做足,先用一个足够吸引人的故事把观众带进来,再完成自己的表达。
要么,你就更“娄烨”一点,不管那么多,也不管观众懂不懂,就让情绪主导影像,把表达都放进余味里。
两种做法,都行。
最怕的就是折中,最后什么也落不下。
我们看《六欲天》,它的案件本身是有趣的,但讲述方式实在太平淡了,悬念感、紧张感通通没有建立起来,这就是类型化不彻底导致的。
再看另一面,它在情绪的铺陈和传递上,又显得韵味不足、力道不够。
这里面当然有导演技法不成熟的问题。
但更煞风景的,是导演生怕观众看不懂而强行加入的那些说明性的台词。
比如镜头直接怼在手机屏上,拍短信的内容:“我觉得我活不下去了。
”“我也是。
”再比如女友的姐姐对阿斌喊的那句话:“别指望让我恨你,来解脱你自己的罪恶!
”诸如此类的金句,真的不必再喊了。
一部电影如何能给观众留下回味的余地?
最简单的一个原则就是:你都已经拍出来的情绪,就不要再讲出来了。
话,一旦说出口,情绪也就消解了一半。
有些话,只有不说,才能憋在观众的心里,让他们久久难以释怀。
正是因为《六欲天》在“文艺片类型化”这条路上,左顾右盼,前后踯躅,才造成了它最终全面平庸的尴尬现实。
这一点,确实有些遗憾。
04在《六欲天》里,我还能看到一些其他电影的影子。
比如此前说过的,男主阿斌的人物状态,很像《海边的曼彻斯特》里的卡西·阿弗莱克。
女主李雪的人设以及她对于宗教态度的前后变化,又很像《密阳》里的李申爱。
再加上阿斌对于李雪这个人物的莫名的迷恋,以及故事可能的“黑色”走向,又有点《白日焰火》的意思。
……从中可以看出,导演在拍摄前,一定大量参考了类似影片。
这些不是槽点,反倒体现了导演的用功。
至少,我觉得祖峰看片的眼光还是不错的。
看导演采访里说,今后又会专注回表演上。
也好吧。
实在不想用“才华跟不上野心”来总结任何一个导演的任何一部电影。
但在《六欲天》里,我分明看到了这句话。
全文有剧透 祖峰老师导演的作品,我是一定要去看的,毕竟是从初中起就十分欣赏的演员。
多年过去,他的戏、作品、包括访谈给我的感觉还是一如既往。
总是舒服,时常惊艳,有时令人深思。
而这部影片带给我的恰恰是一种淡淡的不舒服的感觉,而这种淡淡的难受感大概正是导演祖峰想要传达的。
就像人活一世,总要为这个世界做出点什么,也不枉走这一世,一部好的影片在看完之后总要给人带来点什么,大喜大悲倒也不必,有所回味并带着它继续走下去,这样的感觉刚刚好。
作为一个双相情感障碍(躁郁症)患者,我从影片的一开始就被阿斌身上的气质吸引,在聚会上,他是人群中最不起眼的那一个,他安静,应酬的礼数一点不少,周全又妥帖。
看似是一个没有任何问题的人,只是内向了一点话少了一点而已。
但聚会的人不会注意到的是他飘忽的眼神,无处安放的手……人在抑郁的时候你从他的眼睛中感受到的不是悲伤,而是麻木。
所以从我看到阿斌的前五分钟,我就已经断定他是和我同病相怜的人,我不知道他的故事,但我或许能对他的体验稍稍的感同身受。
阿斌每天努力的进行长跑锻炼,努力的查案,他是一个在努力活着的抑郁症患者。
祖峰老师曾为出演《刑警队长》而与一线刑警真正接触,再次扮演一个刑警,阿斌的形象十分令人信服。
阿斌看过了世间多少生死冷暖,也可以说看过了这世界最黑暗的地方,但他依然是一个善良的人,温暖的人。
他还是愿意相信同事的前女友是真正的走投无路而不是为了骗他钱财,他还是愿意关心嫌疑犯的老婆身体是否不舒服,他也还是愿意为了正义豁上性命追捕穷凶极恶的歹徒。
但只有他自己知道,他的心已经千疮百孔疲惫不堪。
影片的气氛大多数时候都是压抑的,但节奏并不会过于缓慢,追逐戏的紧张刺激,尤其是歹徒偷袭阿斌时给到移动墙面的留白镜头十分惊艳。
作为一个抑郁症患者,阿斌同时还有另一重身份,那就是一个已故抑郁症患者的家属。
前女友的自杀使他终日沉溺在内疚与自责中,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逝者已逝,阿斌也早已在审判席上定了自己谋杀的罪。
而此时,他遇见了另一个千疮百孔的灵魂,那就是李雪。
李雪的眼神告诉我,她是个狠人。
因为有着刑侦的剧情在,这部电影在前半段一直有着不大不小的悬念,李雪是否伙同她的弟弟杀害了自己的女儿,她又是否杀害了自己的弟弟。
意料之外也在意料之中,她是无辜的,而李雪的“凶狠”就像绝大多数抑郁症患者一样,是冲着她自己来的。
她决不肯原谅自己,决不肯放下鞭笞自己内心的鞭子。
阿斌和李雪所遭受的伤痛是所有人都无法感同身受的,事实上没有人可以真正的感同身受,所以当他们终于下定决心以最决绝的方式放弃抵抗,离开这个灰色的世界,我无权评价甚至为他们感到了一丝轻松。
死生亦大矣,但人有权决定自己的生死,当自身的灵魂已经千疮百孔时,这样的告别是否能被接受呢?
我不知道,但影片并没有在阿斌和李雪享受最祥和的睡眠时戛然而止,他们的生活就像冗长的电影一样继续着,继续着……电影的节奏放缓,就像一天一天熬的平淡日子。
李雪去了另一个城市,而阿斌开了家网吧,继续每天跑步。
那个我总觉得有些绿茶的同事前女友并没有骗阿斌,还好,他的善良总算没有被辜负。
对于祖峰,只有在镜头下才会显现出无限光彩的他有赋予一个人灵魂的魔力,而作为导演的他,艺术化的掀开世界的一角,将一个绝望中透出一丝希望的故事娓娓道来。
而对于电影中的两个灵魂,下雪了,人生还那么长,我希望他们的生活中能慢慢出现色彩。
本来已经说了本月不再推送,还是希望有更多人关注抑郁症问题,再推一次。
参加豆瓣的一个提前观影活动,昨天去看了电影《六欲天》,题材有关抑郁症,,电影将于明天公开上映。
看到的时候豆瓣上评分是6.0分,有点抵触,不想看这么低分的电影。
通常看境外电影都会提前看评分,8分以下的几乎不考虑,那么多优秀电影都看不完,不愿浪费时间在这上面,但恐怖片除外,高分的不多。
说到恐怖片又想起之前看过的美国电影《小丑回魂》,评分8分之高,一般恐怖片6.5分以上都可以看了,看完很失望。
西方人拍的这类恐怖片太过小儿科,像什么美版《咒怨》、美版《午夜凶铃》没什么恐怖的地方。
不讲鬼怪的惊悚片有一些不错的作品,《电锯惊魂》系列感觉还行。
这两年大陆出了好几部口碑不错的电影,像《狗十三》等,经常骂大陆电影不争气,但对于评分7分以上的电影还是愿意花一点时间了解。
常有人说大陆电影是因为审核原因拍不出好片子,必须承认很多题材在当前环境下无法讲述,但这并不是拍不出好片子的理由,怎么在范围内讲好故事是个很深的学问。
像之前很多人喜欢的《哪吒》获得较高的评分,看完全是好莱坞商业片的感觉,学习得很好但总感觉缺少什么,包括中国元素缺少和对弑父情节的精神阉割。
喜欢看日本和韩国电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对于里面体现的中国文化或者亚洲文化的熟悉感,西方拍的关于人性的片子再好也很难有那种韩国导演给出的文化上的亲切。
大陆导演经过这么多年的电影滋养有越来越多好的片子,让我们感到欣喜,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远有很多可以拍摄的题材。
看到介绍这部片子关于抑郁症题材,是一名演员做导演拍摄的,评分不高,已经报名获得免费电影票还是决定去看一下。
看完没有后悔。
电影名字的“六欲天”是一个佛教用语(佛教所说诸天,分布于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之中。
其中欲界诸天,主要有四天王天、忉利天、须焰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称为欲界六天,或直接称为“六欲天”。
),而电影里描述的“欲”是一种生的欲望,活着。
电影讲的是一个患抑郁症的警察和一个凶杀案中当事人抑郁症家属的故事,两个人都放不下自己的经历,痛苦地欲“生”。
整个电影主题并不怎么明确,散漫中带着压抑和丧,如果两人最后在车上没有生还不知道效果会不会更好一些,但也有可能无法通过审查。
电影整体还不错,也表达了对抑郁症的“一种关注”,估计不会引起很大的关注。
电影放完,导演祖峰现场回答观众的一些问题,也表达了自己从剧本读出很多东西,作为自己导演的第一部作品效果还不错。
之前好像没看过他演的电影,在豆瓣上看到有人说他在娄烨的《浮城谜事》中扮演警察,那部电影想起来只剩瓢泼的大雨了。
关于抑郁症,是前两年新闻上被人关注变多的话题,自己也有这样的朋友在抵抗着,不仅是情绪上,这是一种生理上的疾病,能在检查中表现出参数的不同。
社会心理和遗传等生理原因都可能导致抑郁症,巨大的社会变化之下这类疾病会越来越被人们发现,需要我们的重视。
我老师说人都会有偏执和抑郁的倾向,要自己调整,对情绪的忽视可能会引发生理的变化。
以前这两种倾向在我身上都很多,后来试着慢慢和自己和解,很多方面都得到改善。
前几天在图书馆突然感到很难过,不知道该告诉谁也不知道该和他们说什么,就只是很难过。
坐在楼道里默默流泪,手支撑着脸,眼泪不停地掉在地上,呼吸阻塞,嗓音变粗,悄悄出来洗过脸好像什么也没发生过,感觉很轻松。
其他时候感觉难过会给朋友们打电话,好在朋友比较多,总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某种安慰。
多关注自己的情绪变化,去表达,去释放。
PS:上回说的电影《少年的你》现在虽然有很多争议,整体来看也还是不错,有个日本片子叫《告白》关于青少年犯罪,看起来比较过瘾。
前两天和初中同学通话,本来想打听那些人的下落,问他们是否记得自己的残忍和没有人性。
同学说有人已经结婚生孩子了,又说起这些人小时候也大概经历父母离婚甚至坐牢等,不知道那些被欺负过的孩子该去怪谁。
忽明忽暗的卧铺车厢里,何斌坐起来,拧开保温杯的盖子,吃药,窗帘外的光影斑驳闪烁,影片就在如此的情节中开场。
六欲天 (2019)5.62019 / 中国大陆 / 剧情 犯罪 / 祖峰 / 祖峰 黄璐六欲天 预告片1:定档版六欲天 预告片2六欲天 预告片3 忽明忽暗的卧铺车厢里,何斌坐起来,拧开保温杯的盖子,吃药,窗帘外的光影斑驳闪烁,影片就在如此的情节中开场。
不如当下抑郁症已经成了新的身份名片,甚至斜杠人群也会在自己的介绍中加上身患抑郁症|罹患双向情感障碍,彼时抑郁症在中国方兴未艾,尚为当时的热点。
所谓先锋电影,演而优则导的文艺剧情片,将心理疾病化作黄油搅拌到蛋糕里,算是稳妥安逸的选择。
祖峰在这部电影里的造型,同今年《八角亭迷雾》中的样子如出一辙。
沉闷,隐忍,坚韧,孤独,心里包裹着几近把人吞噬的负能量,却仍强撑着蝇营狗苟,用时下的说法,典型的“癌症性格”。
但出于一个演员的基本素养,人设定住了,就没法再改。
也许从《六欲天》(以下简称《六》)里,祖峰就完成了演员的中年转型,他许是不想再演再突破,于是在舒适区里拽来了懒人沙发,沉默慵懒的憩在那,观众只想看到如此的祖峰,不需表演的表演最为松弛,于是祖峰沉默,何斌哑然。
八角亭谜雾 (2021)5.72021 / 中国大陆 / 悬疑 家庭 犯罪 / 王小帅 花箐 / 段奕宏 郝蕾
一动一静似乎是剧情片的标配,隐忍的何斌必然有一个聒噪的搭档,何斌冷静内向,习惯独自咀嚼吞咽痛苦,搭档则大大咧咧,冲动莽撞。
文艺的犯罪片需要观众情绪的代入与快进,《六》里的快进就是禁忌的暗示和冷淡的性。
可以看得出编剧的苦心经营,影片推进到半途,有很多情节的分叉,以类似片子的惯例,观众往往会带着“一禁到底”的愿景,但编剧更像是与观者进行着一场拉锯般的捉迷藏。
在很多个情节似乎急转直下的节点前悄然刹车,回归正常的剧情片,说是为过审费尽心力也未尝不可。
如此影片在观看时便会有一种独特的观影体验,类似于一场预言的博弈。
有时希望会是一部国内的“金基德”,又有时会觉得情节走向更偏重于沉默的“日式电影”,这就导致了观众在观看时情绪被不断挑动,不停的希翼下一秒会出现自己臆想的安排。
作为影片的一条暗线,何斌与亡妻的故事似乎是《六》这曲交响乐的重低音。
它会在每个阳光似乎要渗进来的时候将剧情一把拉回。
何斌在记忆的城墙边进进出出,观众也在心绪的暗沉里起起伏伏,反复迂回的拉扯让人想起《绿芥刑警》抑或是《迷失东京》,对观众情绪起伏的把玩和掌控在开场时觉得新奇,到后半部分明显力道不足,笔者在用家庭终端观看时都几欲暂停,想必在影院中播放时,对观众过于明显的筛选和隐形的门槛会劝退相当多想要刺激放松的普通观众。
电影的服化道及运镜不落窠臼,虽有一些对于欧美迷你剧的借鉴,但在气氛把控上却有令人欣喜的成熟。
作为一部从头至尾都将人的心绪摁压在冰面下的剧情片。
《六》同曹保平的罪案系列截然不同,没有大反转大说教,也没为了震撼刻奇而去讨好观众,整个片子更像一曲新时代曲风下的文艺小品,里面带着细碎的冰碴,却也醇香浓郁。
在将资本“引狼入室”的影视业当下,祖峰不论作为演员还是导演,都守住了创作者的尊严。
就像影片开篇的列车上,他只是坐起来,沉默的喝水吃药,然后半卧在那里,车厢外,路杆和风景被暗黄色的灯光映射着,飞速的向后掠去。
六欲天 (2019)5.62019 / 中国大陆 / 剧情 犯罪 / 祖峰 / 祖峰 黄璐
《六欲天》这片子主题想法很好,镜头也相对准确地表现了人的状态,但是野心太大,从片名也能看出来,都上了探讨人的欲望的问题了,铺垫太多支线最后都合不上,像到处起线的衣服,破案追凶的现实主义柔和着灵魂出窍的空灵,心理纠葛相似的男女主演互文的相似经历,并因此而寻求精神寄托的“爱情”多条线杂糅,不知所谓,个人认为并不能因为抑郁症人设就可以这样乱整人物关系,也不知道到底删了多少因为什么原因删的,至少目前的公映版本完成度是很低的。
逝者已矣...生者当如斯...但是这片也太弱了...刑侦亲情抑郁症都没讲好...还不如专一点儿呢...
完成度挺高的,为什么感觉看完这电影整个人就像祖峰一样无精打采....传染?
矫揉造作,不知所云
消化不良
完成度生涩,前一半犯罪片后一半突然急转弯变成借人物之口开上帝视角的文艺片,只有相约自杀的一场戏好。其实去掉多余的线索结束在得知李雪先一步出院的病房黄昏巨大的虚无里就好了。(不过男女主角始终没有睡这个处理好
前面法治在线,后面模仿娄烨。从台词到表演到配乐,没有一个是高明的。终于捱到电影黑屏,一位观众疯狂鼓掌。结果字幕渐渐淡出“四个月后”。
没有个点…东拍西拍两面瘫…让观众也面无表情内心毫无波动了,也浪费了长沙,连片名里的欲都没有,见鬼了
在诸多行业如此冷冽的寒冬,在电影如此艰难的时代,勇敢的处女作总会值得被歌颂。全片沉浸在克制抑郁的气氛中,演员上除了刘天池老师都在线。拍摄中规中矩的线性故事。剪辑不太好。最大的槽点还在剧本,没有阅历没有生活的学生作品,如果能改的更加合理一点效果就好了。片子太满,没有取舍,反而有一些多余,例如刘天池老师的角色,再次吐槽刘天池老师的演技,太用力,肢体也别扭。只有两场戏,只看到她的怒刷存在感。
从刘天池老师歇斯底里的表演中看出了“蚂蚁竞走了十年”
emmmm长沙的夏天,人均重度文青和非正常人类。@2019PYIFF
电影非常惊艳。阿斌和李雪都是被困在了某种痛苦中的人,他们的相遇和相互救赎也非常有魅力。
国产文艺片像是全都陷在一个讲不清故事的漩涡里 没人挣扎出来
很多无意义的空镜头,就像是毕业院校的学生作品似的。案子很直接,人物也没有立好。
挺难看的…整个故事都挺乱的
好大一出melodrama,想法有闪光点但执行差得要命,对白做作得让人起鸡皮疙瘩,某些人的表演也是让人浑身不适。对比一下娄烨是大师,真是错怪了风雨云。
建议某局停止影片删减,直接枪毙吧,既然不想让人看到影片的全部镜头和细节,那就不要让他公映,黄璐,出道就是靠艺术电影《盲山》据说有牺牲,这片子里也应该有点吧
也许这部电影并不能让所有的人都产生共鸣,但是对于一些有经历的人,看了以后应该会有所感触吧。在感情上,亲情、爱情的阐述,其实挺深刻的,任何一种关系的感情都不一定是单一的。
天,作为一个小时候看湖南卫视长大后看湖南网红的网民看这片真的有股淡淡的疑问……为什么全程都没有一个人讲塑料普通话啊???果然长沙City长沙策国际大都市哈,全世界都在讲北京话。故事本身立意还OK,因为(近乎没有的)神怪问题上戛纳没拿到龙标也能理解,但是就真的是细节很微妙(例如上面那个不是“细节”的东西8)。反正最后成片半立不立,废句废镜都多了些……自杀那部分精简到头,反而就还好了。总之其实可以期待下一部。
喜欢,很情绪化的片子。感觉天池老师和电影的氛围不太搭
天池老师那一吼,终于打破了全片的沉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