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觉得很好看的一部剧,现在看来问题还是蛮多的。
剧中最讨厌的人物是德福,人物形象过于脸谱化,太过扁平,没有任何成长。
只要有什么祸总跑不了他的关系,而且事发后从来没有吸取教训,下次还是一样的闯祸。
每次跟着师父后面出诊,就是个小跟班二而已,没出什么力,却总觉得自己了不得了,经常膨胀忘乎所以。
同样人物设计比较差的还有丫鬟玉儿,每次她的出现都惹人烦,起到的只有延缓主线发展的作用,堪称本剧最酱油最烦人角色。
最出色的人物应该是夫人了,面对王爷的威逼宁死不从这段,最让人动人。
不过剧中演员的颜值确实不太行,除了赛西施,其他能看的并不多。
估计是老观众来回顾的多,后续来看的新观众也是有限了。
喜来乐逃回沧州后那个颓样也不太能让人理解,跟刚开始反复推脱不想去京城的表现来比,反差太大,这段人设有点崩坏。
他之前明明深知京城是个是非之地,多次提及其中险恶,后面就不应有精神过于崩溃的表现,甚至逃避回归老本行。
倘若这一幕放到,后面夫人死后的剧情,反而更有表现力,更能让人信服。
不过剧中有一点还是颇具现实主义,喜来乐纵有多少传奇事迹,也不过是一介平民百姓,他也有常人的缺点和局限性。
在权贵的构陷和历史洪流的冲击之下,也是极难脱身,辗转浮沉。
剧中没有把他的遭遇过于神化,还是值得肯定的。
至于片中的医术土方,虽有考究,但多少有点神乎其神,观众还是要避免入戏太深,有小毛小病还是跑跑医院比较好。
只能说,这部剧在当年是合格的,符合当时时代的审美,现在看来,拍摄手法平平无奇,一些情节设计过于老套,略显尴尬。
最近在重温,所以来豆瓣看看,不看不知道,我真是对评论里说小三说三观不正的无奈了,更有甚者还拿琼瑶剧和这个剧比,我真是醉了,先不说你们是用现在的目光看清朝的人,在剧里喜来乐有做过任何对不起原配夫人的事吗,说的是,他惦记赛西施,二人也有点暧昧,但是他从没做过任何出格的事,对夫人可以说是百依百顺,对得起他师父,也对得起他老婆,赛西施是个命途多舛的人,但她依旧很积极地生活,和喜来乐两人之间从无苟且,真是不懂到底要怎么样才算三观正,估计得是大圣人才能满足了,那些说三观不正的,看来他们想看的不是神医喜来乐,估计得是圣人喜来乐才能满足,但到时怕不是又要说太脸谱化,不接地气……,也还有就是这个剧演员们的演技和剧本都非常好,特别是李保田老师,就连作为影帝的黄秋生先生评价都是“敬佩”二字,剧中的一些方子都是真实有效的,比如蒜泥敷脚心治流鼻血、牙疼塞一粒花椒等。
并且结局,并没有好人有好报,喜来乐被发配了十几年,坏人都过得很好,非常真实,还有印象最深的是原配夫人赴公堂以死来救喜来乐的那一场戏,夫人为了喜来乐慷慨赴死,喜来乐被压住,看着夫人死去,心痛万分却无可奈何,真的让我泪目,两位演员演的实在是太好了,结果就换来说是鼓励原配牺牲自己成就老公和小三……,唉,本来说了一堆话想怼,但想想还是喜来乐说的对呀,亏良心的买卖不干,积阴德的事多做,挣点散碎银子养家,乐呵呵地穿衣吃饭,这才是正理,不多说了,希望大家都可以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开开心心过好这一辈子。
清代末年,直隶 沧州的乡下郎中喜来乐常常以奇招怪法治病救人,本与世无争,京城的靖王爷的格格得了重病被太医王天和宣布为绝症,靖王爷亲信鲁正明将喜来乐拉到京城为格格治病,喜来乐用裸体熏浴法将牙关紧闭、汤水不进的格格救活,赢得靖王爷称赞,但却引起王太医切齿的嫉恨,于是千方百计对喜来乐加以谋害。
喜来乐本来就恋着在沧州开饭馆的情人,年轻漂亮的寡妇赛西施,更不愿在京城这是非之地与王太医纠缠,他几番谢绝靖王爷挽留美意,靖王爷和鲁正明用计终于将他留在京城,并把他设在沧州的“一笑堂”搬到京城来开业。
在京城,喜来乐先是屡屡以偏方怪招儿疗治好各类病人的疑难杂症,令京城人大开眼界,赢得神医的美誉,后又进皇宫以妙方给珍妃瞧好了杖伤,得到皇上的赏识。
这更叫嫉贤妒能的王太医寝食难安,他派人火烧了刚刚建好的“一笑堂”,听说喜来乐葬身火海,王天和不免又自我良心折磨,跪在菩萨面前忏悔。
不料喜来乐阴差阳错的逃离了火场,王天和杀心愈切,屡屡在慈禧太后面前诬陷喜来乐,喜来乐不得不与王天和展开一番又一番的周旋较量,虽然他以自己独特的狡黠一次又一次地躲闪过王天和的暗算,但他仍苦恼不已,同是行医人,为什么如此苦苦相煎?
不知道有多少和我一样,小时候看电视剧,总是不自觉的被剧中的食物所以迷恋,以至于恋恋不忘十几年。
第一次知道狮子头还是在电视上看《神医喜来乐》,剧中美若天仙的赛西施那一碗红烧狮子头,让我流下不少的口水,也展开了对其美味的无尽遐想。
记不清第一次看《神医喜来乐》的自己到底多大,但至少也是十来岁了。
同样记不清自己是怎样看完这部剧的,毕竟那时家里对功课抓的紧,就连电视都摔过一个,至于后期为了了解时事政治,才新买彩电。
可是,每次看的时候,却以分钟计。
因此,对于童年中《神医喜来乐》那清楚的记忆,着实让我惊奇又无法解释。
而后大学,离家。
互联网的发展速度早已超乎想象,看剧也不再是依靠着电视。
因此,我有了大把的时间和机会,重温少年记忆中的经典。
《神医喜来乐》我曾用电脑追过两次,一次是本科时代,一次是硕士生涯。
每看一次,都是带着对狮子头的憧憬,最终情陷清末时期主角们的大义、深情与智慧。
故事分为两大部分,前期是轻松、诙谐、幽默,给人的视觉感受都是明亮和晴朗;随着人物介入的越多,牵扯的事情繁复,命运在悄然间踏上另一条泥泞僻径。
男主角喜来乐是沧州当地有名的神医,开着一家医馆,收着一个徒弟,伴着一个泼辣的老妻,想着一位对门的美女西施,日子虽不是大富大贵,却也是踏踏实实,开开心心。
那是一种纯朴而浓厚的生活气息,也是一种热热闹闹的烟火味,让人一看就会被感染,感染小人物过着悠闲小日子的幸福和满足感。
当无意间遇到了王太医,遇到了鲁正明,这原本平静的生活开始暗流汹涌。
进京城治病,卷入戊戌变法,看似巧合却是时代前行小人物的身不由己。
妻子胡氏最终为救丈夫喜来乐,甘愿顶罪而死,鲁正明为戊戌变法而献身,赛西施为保喜来乐周全而左右逢源,甚至不惜自己委身小人······在剧中结局,喜来乐带着赛西施和徒弟一家,在黑龙江服刑多年,归来时在老妻坟前,烧刀纸,点炷香,唠唠家常,那一幕看人让人心酸又惆怅。
才发现,原来风雨都过去,如今又是新篇章。
《神医喜来乐》中给我感触颇深的有鲁正明为变法的坚持、王太医的自负和“同行不容”的气量、徒弟福来的机灵和幽默、田魁无情读书人嘴脸、卢忠奸诈又忠心的性格,还有慈禧的固执和霸道········但其中让我泪目到不能自己,记忆十余年的却是喜来乐发妻的深情和梦中情人赛西施的厚意。
还是先说说发妻胡氏吧。
这是一个看似泼赖,对喜来乐施行“独断专权”实在以夫为天的家庭妇女。
从剧中的情节介绍不难推断,喜来乐与其结合并非是为了爱情,更多的是责任和亲情。
可以想象,当年胡氏的父亲收留了一贫如洗,家中无人的喜来乐,留在身边为徒,传授了毕生医术。
在此期间,胡氏与喜来乐朝夕相处,自然有了感情。
胡氏父亲见女儿中意,喜来乐为人忠厚,医术精湛,便将女儿托付终身。
碰巧喜来乐心中也没有属意之人,既是师命又是师妹,自然不可推脱。
直到遇见赛西施,才点燃自己爱情的火苗。
对于胡氏来说,大字不识,没见过世面,更是毫无现代女性高呼的“职场竞争力”,那么喜来乐就是她唯一的依靠和救命稻草,失去了他,等于失去了全世界。
因此当赛西施一出现,她敏锐的察觉到危险的信号,开始施行强权,掐断喜来乐的经济来源,企图将这个男人死死的抓在手中。
这是一个外表坚强,内心自卑而又脆弱的女人,将爱融入心底,融入骨髓,融入生命中的分分秒秒小时总不喜欢胡氏的咋咋呼呼和大嗓门,觉得她没有赛西施年轻貌美,善解人意;又没有赛西施一手好厨艺,还非逼着喜来乐吃自己做的菜。
但再次重温,却是被打动。
这又是一个有情有义的女人,虽然不喜欢赛西施,可当她面临被欺时,又能挺身而出,护住这个柔弱的女人,可见在胡氏的心中,并非只有“醋坛子”,也有是非曲直和黑白标尺。
在喜来乐卷入政治漩涡,即将被处死时,胡氏站住了顶了罪,服毒而亡。
那一瞬间,我相信喜来乐才察觉到胡氏对自己的爱情分量,也明白自己是生活其实少不了这个女人,然而一切都晚了。
为爱而死,是胡氏对爱人最后的守护和结局。
再聊聊赛西施。
原本有家室,却丈夫早亡,留下的话是“我不希望你在嫁人,但如果是喜来乐的话,我也就放心了。
”可见,喜来乐的人品是毋庸置疑的,对于赛西施的真情也是有目共睹。
即便那个时代,男人可以三妻四妾,但由于胡氏的阻扰,赛西施只能将爱埋在心底,默默相守,等到一个可知却不知何时能实现的诺言。
后来嫁给田魁,发现其小人嘴脸,得喜来乐一家庇护,而终有钱人成眷属。
在胡氏死后,陪伴喜来乐流放黑龙江,生儿育女。
对于赛西施,我总是满满的心疼,心疼这个柔弱又坚强的女子,心疼这个默默守护爱情的女子,心疼这个不争不抢又情深意重的女子。
或许在当代社会,这样的女子是“小三”的存在,是要被拉倒道德的审判台去抨击,但我还是忍不住心疼。
我也曾纠结,这两个女人踏进一家门,多让人为难。
每一个都是真情,可是爱情又是自私的,该如何是好?
直到胡氏的逝去,赛西施陪伴着喜来乐远走他乡,离开这个是非伤心地,才让我紧绷的心放下。
不管爱情多么凄美,多么伟大,两个人的世界始终放不进三个人。
胡氏陪伴了前半生,赛西施接棒后半辈子,喜来乐何其幸运。
或许编剧也有同样的想法,不让爱情背上道德的枷锁,也不让真心备受折磨,才会如此的安排。
在世俗的眼中,这或许是最无奈也最能接受的结局了·········
《神医喜来乐》的成功在于踏实,认真,演员演技在线,服装道具走心,从故事到台词安排紧凑又合理,没有现代剧的主角光环,也有没注水的情节,所以能获第23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 第21届中国电视金鹰奖 、中国电视剧产业20年百部优秀作品等殊荣,实至名归!
人间情多,真爱难说,心里能有几分把握?
来来往往,你你我我,谁又知道最后结果?
人间情多,真爱难说,有缘无缘,小心错过。
一时欢笑,一时寂寞,一生相伴最难得。
问不出为什么,止不住你和我,心甘情愿受折磨。
问不出为什么,止不住你和我,一年一年这样过······这,或许就是剧中两个女人共同的心声吧。
缅怀那份情真,纪念这份意切,就让一切留在最美好的回忆中。
《神医喜来乐》所讲述的故事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从小家小户平常百姓的故事切入,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小到家长里短,爱恨情仇;大至维新变法,国家存亡,高层政治,一一铺陈开来,既分明又杂糅,像一幅层层渲染开来的水墨丹青。
一笑堂的主人即是这部电视剧的主角——神医喜来乐,他不希望大富大贵,只想安安静静的生活。
一身医术,悬壶济世。
家里河东狮吼胡氏主持一切,他典型的惧内,跪搓衣板是家常便饭。
然而,这都是表面的。
但凡男人惧内无非有两种原因,一者是女人着实厉害,二来便是男子存心忍让。
而长时间无休止的忍让只有一种解释:彼此之间有深厚的的感情做后盾,除此之外我实在想不出其他的原因。
他的医术是该剧贯穿始终的一条线索,故事里大多数情节的推进全赖于此。
人称他神医,药到病除,妙手回春,那都是小事了。
绝妙医术,即成了他赖以生存的资本,同时也成了惹祸的根苗,这并不矛盾,世事原本就如此。
本来以为是医疗片,认真看以后才发现,这不是医疗片,这是正、治片。
所谓正、治片,最傻B的方式是来一套宏大叙事,然后各种高大上的口号,最后搞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
而真正高明的方式是,通过一系列小人物的鸡毛蒜皮的家事,折射出世界大势的风云变幻。
《喜来乐》就是这样,在这里,公车上书,洋务运动,甲午战争,马关签约,戊戌变法,百日维新,辛亥格铭都讲到了,但是一个具体镜头都没有,没有宏大叙事。
甲午战争甚至只有两个场景,一个是李公公的一句话,老佛爷最近身体不好,心烦,因为咱们的海军让日本人打败了;另一个是给丁汝昌的夫人看病,这里的夫人连一个镜头都没有。
全程都是老百姓家长里短的琐事,但又把国际大事,时局剧变都说了。
多年来我一直在想,太医到底是不是医生?
答案是,不是,太医本质上是官。
既然是官儿,那他肯定是用正、治的逻辑来做事,而不是用医疗的逻辑来做事。
官儿是不干具体活的,官儿每天都忙着开会,由于长期不碰业务,日子久了,自然也就变成酒囊饭袋了。
这个道理古今皆然,你去看伊情期间的那些专家,是不是都和王太医一样?
王太医治瘟,先封了再说,最后也没有人负责,权力只会对权力的来源负责,就是这个道理。
喜来乐只想治病救人,不想参与正、治,但是从他进王爷府的那一刻开始,他就已经站了队,跑不了了。
当时的年代,存在三个正、治势力:1 帝档,靖王爷和鲁正名,他们就是帝档的人,他们的背后,就是光绪爷。
电视剧里说他们是维新派,其实是不对的,老佛爷也维新,洋务运动就是她支持的,你搞不搞洋务,改不改格,和你是哪个势力的没关系。
皇上力主维新,老佛爷保守,这是假的,老佛爷搞定你们之后,自然会全力维新的,路线都是虚的,人才是实的。
2 后档,就是王太医,卢忠,老大臣徐桐这些人,他们只是一个庞大正、治集团之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包括整个太医院,其实都是后档,老佛爷一手遮天,这不是吹的。
在他们眼里,光绪爷只是傀儡,事实上,老佛爷到了最后,已经决定废掉光绪,另选大阿哥登基称帝,因此才引发了八国联军事件。
洋人既然支持光绪皇上,那就跟十一国宣战,这一招直接把所有帝档打成汉奸卖国贼,当然后来11国只来了8国。
3 淮军和地方势力,就是李中堂这些人,这些人才是真搞洋务的,但是在剧里的存在感不大。
整个故事就是在帝档和后档之间的对抗中展开的,喜来乐就是扮演帝档招募的一个NPC的角色。
他不明白,自从他来了京城以后,就已经成了这局棋里的一份子,逃,那是逃不掉的。
所以他也不明白,为什么同样是治病救人,救了珍妃子就是大功一件,救了老大臣却是罪大恶极。
王爷说了,该看的病看,不该看的病就别看;有的病,不能治也要说能治;有的病,能治也要说不能治;有时候,小病要说成大病,有时候,大病要说成小病;有的病,不能看好也要说能看好,有的病,能看好你也别治,让他死球算;总之就是,你是我的人,你治我的人,不要治疗我的敌人,这是医疗吗?这已经是正、治了。
袁世凯,田魁就是这种观望派,不表态,两头吃,看最后谁的胜算大,最后关头,袁世凯站了后档,导致帝档全军覆灭,康有为,梁启超这两脚底抹油跑得贼快,只剩下谭嗣同等一干老实人去菜市口杀头。
喜来乐不明白,自从来京城的那一刻起,他和皇上,王爷,鲁正名他们就是绑在一起的,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命运早已注定。
不过话又说回来,一个没有什么文化的老年妇女,能把拧导工作搞成那样,也是不容易了,没有老佛爷,大清就不会等到1911才完蛋了。
喜来乐的艺术形象,我觉得代表了终极打工人或者终极业务人,老百姓总是不关心正、治的,觉得我一心干好我的活儿就好,可是你不关心正、治,正、治自然会来关心你的,这一桩桩,一件件,谁能逃得过?
你不关心,就能逃过吗?
王太医就是官儿,他不是医生,官儿是不用干活的,所以他做不了啥,什么也不做,就什么也不错,不但不错,别人做了,他还能挑别人的毛病,显得自己很牛逼。
我治不好的病人,谁都别想治好,这种土壤下,就算偶尔出了个神医,也迟早会被自己人弄死,这个道理,和岳飞,袁崇焕是一样的,你能打是吧,上面不但不让你打,还要杀你全家。
这个逻辑可以无限延展,包括到GPT,心片啥的,也都一样。
喜来乐要跟王太医竞争,迟早是要输的,你能干活,那有怎么样呢?各种活都让你干,累死你,你干活,必定出错,一旦出错,就有人挑毛病,小事变大事,大事变杀头,比如黄马褂事件,如果没有流放黑龙江,老佛爷一和洋人宣战,喜来乐马上变成汉奸卖国贼,幸好发配东北,捡回一条命。
所以你看国有企事业单位里,那些能干活的,看起来都象汉奸卖国贼。
再说你就算赢了又能咋样呢?
你唯一的策略就和他比烂,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过几年,你也成了废物一个。
最后说一下三观问题,那时候的三观,就是那样,传统中国是一夫一妻多妾制,那时候的人就是这么思考的。
就跟现在说的,我是嫁给爱情还是嫁给金钱?
你以为古人没想过这问题?
古人早有答案,要爱情,做妻,要钱,做妾,两不耽误。
喜来乐想要休大夫人,在传统社会,那是不可能的,无子确实属于可以休的一种惯例,但是要到女方50岁依然无子才可以,记住,传统社会是一个乡土社会,任何事,包括离婚,都不是你一个人可以说了算的。
我姥姥是旧社会的人,她老人家就常说,你看看这现在的年轻姑娘,像什么样,露胳膊,露大腿,露肚皮,简直是三观不正!
每次我都劝她,人家穿啥样,那是人家的事,你又不给人衣服穿,你管得着么?
再说了,现在的三观就这样,和你们那会可不同啦 现在这批人,和我姥姥是一样的,若干年后,他们也会对他们的孙子孙女指指点点,XXX,三观不正!
然后他们的孙子孙女就会说,我们现在就这样,你管得着么?一代人用一代人的系统,假如你是60后,到今天,你总不能说DOS最好,安卓是异端吧?
看了多少遍忘了,想说这部片子主要演员和配角很出彩:胡氏那种深厚的爱护,赛老板的一个眼神里都是戏,德福跟师傅的逗趣,王太医的自负和儒家道德的纠葛,卢忠的愚忠,靖王爷的和蔼,还有孟庆合的坏等等。
各种矛盾各种斗嘴,不管有理没理,家长里短其实就是应该那个样子,配合着温和惆怅的音乐,给人感觉到浓浓的人情味…今天再看的时候特别注意到编剧对情节的安排,小到一句台词,十分巧妙和用心,居功至伟。
一个好的导演就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很惊异导演对人情味的深度把握,从而处处表现。
对演员们来说,或许这是他们一生中拍得最好的片子了,就如同武林外传那几位一样,作为演员一生总得有部打动人的吧,老了回忆起来也就够了!
对比新出的“喜来乐传奇”,那不是一个档次的,不见了温情,不见了惊艳的赛老板,换掉了几个戏骨,新加入李保田儿子只会一味耍贱扮低俗,感觉粗制烂造,演员做作没有人情味,不知道“传奇”这片导演是谁,我估摸着他自己都不知道要拍成什么样,编剧绝对是个没有生活经历的人,台词那叫一个别扭,综合起来就注定了续作“传奇”就只能是张国立骗钱微服私访的水平了。
经典还是不要出续作吧,如果不是很缺钱的话,还是要少干缺德骗钱的事。
水平有限能力一般,想到什么说什么,您啊,将就着看另外,强烈推荐像我一样孤独,从小缺钙长大缺爱的人看看,就这样吧。
记电视剧里的胡氏(喜来乐的老婆)犹记得看这部电视剧的时候,我还很小,是跟着爸爸妈妈一起看的,刚开始看的印象是,喜来乐一个厉害的医生,有一个很凶很彪悍的老婆,即胡氏,喜来乐喜欢吃狮子头,喜欢一笑堂(他的医馆)对面的食为天,喜欢食为天里漂亮的老板娘赛西施。
想当年,沈傲君是多么漂亮,一点风情,小时候的我,不知道她是谁,不知道她出不出名,但是觉得她真的很漂亮。
而喜来乐虽然长大不咋地,也是耙耳朵,但的确是好人,有值得令人欣赏的地方,所以赛西施才放弃了英俊潇洒,有金,额,简单来说,“高富帅”等人的众多追求,喜欢他,甘心为他做狮子头。
那时看的时候,就觉得赛西施是真的好,没有什么现实生活中“小三”的印象,况且在清朝,一夫几妻也很正常啊,看着赛西施风情万种,对喜来乐又是一片痴心,我直呼娶了她吧,娶了她吧。
胡氏是在这种情况下出场的,典型的封建女人,老是穿着一身墨绿,从乡下来的,没多少文化,不讲理,多疑。。。
总是一般女人该有的她都有,两个女人的对抗就是,家里的黄脸婆对外面的情人。
张爱玲说得好,一个男人一生中至少存在两个女人,一个红玫瑰,一个白玫瑰。
娶了白玫瑰,白玫瑰就变成衣服上的一粒饭,红玫瑰却依然是心头上的痣;娶了红玫瑰,红玫瑰就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而白玫瑰却还是“床前明月光”。
在这里,胡氏就好似那白玫瑰,赛西施就好比那红玫瑰。
我开始真心不怎么喜欢胡氏,真想一把巴掌闪过过,赛西施是真的好,真性情,当她一个人想着喜来乐喝酒的时候,我都觉得心疼。
而胡氏真是一张大嘴巴,一张大手。
喜来乐和赛西施后来设计来设计去,总是然赛西施嫁进了来了。
如果故事写到这里是没有什么问题。
可是后来的后来,胡氏死了,我看着胡氏在牢里给人打得那么惨,但是她不曾说出一点有关于喜来乐的消息,她死的时候,大喊着“老头子啊!
”我哭了。
真的哭了。
那个刚强的女人是这样诉说她对喜来乐的爱的啊,她骂他,她追着院子打他,她冷嘲热讽,一切一切在她死后那么值得人怀念,当我看着喜来乐披头散发打碎了一笑堂里的东西,他跪在胡氏的坟前,我忽然意识到,喜来乐他是知道胡氏的好的。
所以他才那么伤心绝望,他才没有接受赛老板,他已经无法接受了,因为胡氏,他要对胡氏忠。
听着李殊的《人间情多》,十年前的故事浮上心头。
这部剧小时候就看过一点那时还在上学,现在突然翻出来再看仍然经典,无论是从剧本还是演员演技,当然还有那剧中的片尾曲《人间情多》李殊唱的太好了,每当片尾曲响起都能让人不自觉的哼唱!
非常好看的一部剧。
现在的国产电视剧很难有这么好的剧本和剧情了,我没记错的话这部剧当时是在央视首播,还获得过飞天奖和金鹰奖,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视剧作品!
春节期间看某地方卫视重播的喜来乐,我又怀旧的看了一把。
论语上有句话说的好,温故而知新——看旧的东西而获得新的启示!
这次我的体会是,神医喜来乐的故事对现代婚姻制度有极大地启示意义。
电视剧中,喜来乐是个有夫之妇,而且媳妇儿胡氏是个雌老虎。
而另一主要人物,是美艳的、被豆友们津津乐道的赛西施(沈傲君扮演),其实从现代的角度来看,这赛西施就是人人喊打的小三。
那么为什么在这部剧中,大家对这个破坏人家婚姻的小三如此的宽容甚至喜爱呢?
这就是古代先对灵活的婚姻制度和宽容的社会观念。
最后,喜郎中如愿抱得美人归,观众们也是拍手称快,小三、原配和男主人其乐融融,这多好!
其实,很多制度和生活规范都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这样才符合人们的需求从而达到社会的稳定。
前一阵子看新闻,被吓了一跳,中国新生人口性别比例达到了120:100,就是也就是说将来5个中国老爷们其中一个就找不上老婆。
所以,之前看到网上有人提议“一妻多夫”制,现在想想并不是天方夜谭,女权的时代也就要到来了。
大力鼓吹第三者问题。
诙谐轻松的电视剧,很适合一家老小一同观看。里面很好的结合了历史题材,借用主人公也抒发了一些老百姓的感想,没有高深的大道理,也很符合主人公的身份。主演就是小时候最火爆的宰相刘罗锅啊
片尾曲很洗脑,有一年过年一直在看
寒假在亲戚家拜年无聊看了几集,以前的电视剧真的很不错,有实力的演员就是不一样,虽说这样说不太好,但是现在大部分人看到主演都觉得应该不会有什么感情戏,但这电视剧里不仅有,还是三角。现在这个色欲时代真的很浮躁。
漂亮老板娘和好凶的老婆
好怀念小时候和爹爹一起看这部电视剧的日子。
李保田老师的作品,我父亲爱看
隔壁寝室打发时间,李保田真的算是老戏骨,演这种滑头小人物真是丝丝入扣。持家的女人多不漂亮,但是为了她男人为了她的家她什么都可以做
嫉妒有才德之人,搞小动作真的是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在别人的幸福里仰望,永远够不到边,喜来乐也就是因为名气越来越大,导致针对他的人也就越来越多,真是一群不配幸福的蛆虫,到哪都是被人厌弃的存在
lilo时期的大爱- -
看来于莉已经很老了。。
保田还演过菊豆、有话好好说
一大老爷们儿,整天娘娘们们的,屁也不懂还总把自己当回事儿,又想占便宜又不想负责任,这小二还他妈说就他对你好?真是主角光环啊,这不就是一渣男吗?最后还得靠女人救命,真是渣到家了。
就不是很喜欢
舅舅,我想你。
小时候很粗糙的看过,最近从不知道看什么电影的时候才看它,到必须一集一集的看完它,才发现这部剧有多好看。
三观不正,贱不兮兮
认识喜来乐跟三德子师徒,这么看三德子演了好多电视剧,然后就是沈傲君,年轻时确实漂亮。喜来乐医术高超救了很多人,但是却陷入政治纷争中。坏人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尤其是田魁!
癡迷中醫!
想当年我还能看得下这种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