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很喜爱窗后流动的影影绰绰,喜爱从玻璃背后望出去的梦幻,眼前的事物冷漠而不真实,相反,回忆却是如此美妙温暖;有点联想起《野草莓》,弥留之际的脑海蒙太奇;热茶,一条狗,花园里的秋千,一群热闹的孩子,漂亮的衣裙在衣橱内荡漾着芬芳,老得安详宁静,走得如秋叶静美。
人出生后就如一张纯洁无瑕的白纸,人临死前就如一瓶消耗殆尽的黑墨。
一位孤寡老人深知自己《死期将至》,有儿孙却感受不到家人的爱,只能对一只狗敞开心扉。
窥视邻居的日常生活,回忆往昔的美好瞬间,成为她的人生乐趣。
老人坐上秋千荡漾在黑白光影中,领略了人生的真谛,诠释了生命的美丽。
其实看片名就应该知道了么老去有很多种,真正普遍的应该就是这一种所谓风烛残年,一点一点被世界撇下,抛下,扔下,遗弃一点点的感受失去,内在的机能,记忆,外在的的生存,应对。。
等等当然,电影具体讲的什么不知道,第一遍不加字幕看了一大半后来挂上能找到的英文字幕试图完整看一遍,发现还没有没字幕的时候看的专注。
很神奇。
为啥所谓评论写来写去都只能是那样一些字句,那样一些调调呢,也许是看一样东西的方式太单一太僵化了,试下些新的看法或许会很有趣呢。
死亡是一个人类没有攻破的谜题。
我们怯怯地担忧着死亡,其实又窃窃地希望这个谜题不得解。
岁月流逝,脑子里的褶皱越多越好,但脸上的皱纹越多越糟。
我们厌倦衰老,一遍遍摩挲一层层涂抹,似乎期待这样就能将皱纹抚平。
纵使我们用再多的方法试图抵抗,老去,终究是不可避免的游戏结局。
在黑白幻影间,我们偷偷地观察一位老者临终的日常。
那粗陋却又精致的生活,合着微妙的光影,每一帧都美得那么奢侈。
回忆,重复的回忆,往往是老人的全部。
老人望去的窗外,有她少时婀娜的舞姿,和对面俊朗的少年,也有儿子还年幼时,回身清脆的一声“妈妈”。
我们是不是也都有这样的几个至亲,每每跟我们述说的都是重复的故事。
那些琐碎,于我们可能是生活的赘余,于他们,却是生活的全部。
那座破旧的房屋,是老人为自己搭建的心墙。
它们摇摇欲坠,却不能被拆除。
老人守着这些墙,欲图接近一点世界,又畏惧外界过多的侵入。
她透过望远镜观察这个曾经她无比熟悉,现在又陌生得可怕的周遭。
当生命走到奈何桥边,左右顾盼,似乎带得走的就只有一步步构建起来的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以及星星点点的对往昔的记忆。
可是死亡又是那么残酷,一碗孟婆汤,连这些都抹去。
夹在两个世界之间,会不会,向左,向右,都显得格格不入?
老人试过死亡,但终归还有眷恋。
老人试过触碰现实,通过望远镜,通过儿子,通过医生,通过爬上窗子的小男孩,但终归缩回手来。
律师向她确认,怕她后悔,可那一刻,恐怕老人觉得,后悔又怎样呢,我会把后悔一并带走,不着痕迹。
最后说点题外话,不知是自然划分还是刻意总结,但男女导演、作者,总会有一些天然的区别。
Dorota是我很喜欢的一位女导演。
视角平凡而又不平常,那种简单恰到好处,细而不腻,温柔而有力量。
总有一天,生命对我们每一个人都将褪去浮华的外表,只剩下最本质和内核的东西,比如死、衰老、幻灭,生、孤独和爱。
哪管你曾经是一手遮天,倾国倾城,还是平常庸碌,绚烂美丽或寂静安然。
人人都是怀着孤独而来,怀着孤独离开。
《死期将至》,我知道这会是一个我喜欢的电影。
如果我没有猜错,它是关于一个人老得不能再老的人,静静地等待死亡的故事。
如果我没有猜错,它应该是寂静的,缓慢的。
如果我没有猜错,它没有太复杂的情节用以讨好观众的浅表观感。
如果我没有猜错,应该有一些关于“生”的鲜活、明亮而美好的东西在里面。
如果我没有猜错,它会有一些美丽的、摇曳的、怀旧式的光影片段。
我坐定的时候,已经开场了几分钟。
黑白画面。
寂静的老房子。
那个老太太一个人坐在窗前饮酒。
小小的一杯,她一口一口地慢饮,一搭一搭跟她面前唯一的生灵——一只狗费拉说着话儿。
果然像我猜得那样。
你知道她有多老吗?
满头银发,沟壑纵横的脸,端酒的那只手微颤,干枯、消瘦,遍布老年斑。
“满头银发悲白雪”。
我知道,如果我一上来就是怜悯而不是思索。
那我就失了水准了。
况且,谁又该怜悯谁呢,你和我,和他,我们大家,都会有那么老的一天。
老人,老狗,老酒,空房,独院。
她所有的人生都在这座空房子里了。
包括回忆、伙伴、亲人、财产。
人生就是这样,先前是在加,后来只是一味减。
走着走着,许多许多的东西都散尽了,只剩下了这些。
谁也不会比谁更多一些。
这个相对封闭的小世界,一窗之隔的是完全与她无关的人生。
一个霸道的富人,一个儿童音乐俱乐部。
他们并没有交集。
老太太对于她的两群近邻,通常扮演旁观者的角色。
有时候老太太会拿起她的望远镜,默默地观看这两家唯一的近邻。
咒骂,抑或微笑欢愉。
单从影片来看,这是个极为聪明睿智的老太太。
有着可贵的知性气质和高贵品格。
未必慈眉善目、和蔼可亲,但言语之间不乏通透和幽默。
比如她把酒熟稔地递给那只狗费拉喝,说:“这就是我们合得来的原因”。
比如她跟小男孩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对话。
帕斯卡尔说:“我们由于交往而形成了精神和感情,但我们也由于交往而败坏着精神和感情。
”这句话好极了。
人的孤独从来没有出路。
可是人的快乐还是离不开分享和碰撞。
人在一个能带来价值认定的环境中,孤独感会少一些。
从这个意义上来,老太太十分地孤独和寂寞。
总得有什么东西作一个出口,让一个人的孤独得到适度的、轻微的拯救。
前半段的老太太的内心盛满孤独与寂寞。
这种孤独强大但并不绝望。
有着对曾经逝去的美好风华的回忆作伴,它甚至有了安宁享受的意味。
但她总还是希望以亲情为出口弥补因等待死亡而带来的强大的虚无。
这个时候这个老太太的惟一聆听者就是一只狗。
我觉得狗是有隐喻的。
这只狗属于“失语者”,狗如果有自主思想,会思考,说不定又是另外一个无法沟通的东西。
狗身上忠诚、驯服的特性抚慰人的孤独。
而恰恰是狗思想和语言的欠缺成就了狗抚慰孤独的可能。
当然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讲,多少是让人绝望的。
而儿子和孙女为代表的亲情阵营的不可沟通性是对帕斯卡尔那句话更悲凉的证明。
尤其是孙女。
小女孩和老太太的对比十分精彩。
七宗罪里小女孩犯的至少有三条吧,饕餮,贪婪,愤怒。
那个小演员在饕餮的时候,那副痴肥愚蠢的模样,传神极了。
当然这么分析有点歹毒,人家毕竟是个孩子。
但这些并不能消除观众对这个只知道吃和索取的小姑娘人生的担忧,我想有不少观众会像我这么想吧,与其做这样除了少年芳华其他都无可救药的小姑娘,还不如做她拥有高贵而宁静的灵魂的垂死的老奶奶呢。
老太太的心里怕是也早已这么想:指望这个小女孩还不如指望那只狗呢。
老太太人生最牵挂的是亲情。
也是这个唯一的儿子给老太太造成最沉重的打击。
这家伙背着老太太差点把老太太视为珍宝的房子卖给觊觎已久的富人,这还不算什么,致命的是儿子的言语之间对深爱他的妈妈颇多厌弃。
遭到自己人世间最在乎的人的遗弃,这足以给任何人造成痛不欲生的幻灭感,何况这个人,还是身体发肤受之于她、殷殷牵挂几十年的儿子呢?
于是老太太在万般绝望之下,动了轻生之念。
“那时我见到你,枯叶犹存,迎着严寒,小鸟在歌唱,你看见黄昏,落日褪去,一点一点,被黑夜带走,死亡是另一个自我,深埋谷底,这你会懂,你的爱会更坚强、更深刻,却遗忘许久。
”我看见暮色在白日提前降临,帷幔缓缓飘动,躺在床上打算把自己交给死亡的人,如深海般悲伤和宁静。
可是最后,生的坚韧到底是战胜了生的幻灭。
也许不止是经受致命打击的老太太。
人的一生何尝不是无往而不在幻灭和坚韧之中博弈和挣扎。
每有放弃,人生便行入黑暗。
每有坚持,道路便重获光芒。
还有什么比生本身更强大、更值得坚持和鼓掌的事情呢。
老太太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她从床上一跃而起。
带着复苏后的力量,带着依然如影随形的孤独。
把最后的那段日子过得漂漂亮亮。
电影看到中途。
老太太一个人颤颤巍巍地给自己弄食物,泡杯茶,端着他们上楼。
偶尔打开窗户,拿起望远镜看看对面儿童音乐俱乐部的孩子们唱歌跳舞。
我面带微笑。
看得很享受。
他在黑暗里抓我的手,问我,你是不是很想过上这样的生活。
我笑。
用眼神问他。
你呢。
他说。
我很喜欢里面那所大房子。
是的,我很想过这样的生活。
要很多书。
一些酒。
也许需要一只狗,也许不需要。
不需要人群,要一只电脑。
要有网络。
可以老,可以很老,但不要老到成为世界、亲人及自己的负担。
如此安安静静。
这个骄傲的老太太快结尾的时候干了件漂亮事。
她打电话拒绝了她儿子。
是拒绝,不是痛骂,心若死了,倒也全然用不上刀子一样的语言了。
然后颤巍巍地跑到那个儿童音乐俱乐部,把自己的房子无偿捐赠给了他们,当然,还留了一堆珠宝首饰用于修缮房屋。
聪明人做好事通常都是做到头的,你看她赠房子不说,连装修款都给留好了。
影片到这里,因为孤独和被至亲的人遗弃, 老太太的举止反倒突破了血缘伦理,向真正的自主选择迈进,何其通透而潇洒?
这一切似乎很圆满,也许到了要散场的时候了。
那个调皮的小男生在楼下仔仔细细地沏茶,然后高高兴兴地端上来给老太太喝。
这个由年轻的充满希望和未来的生命擎着的这杯茶,如此滚烫。
这让人想起刚开场的时候,老太太每天很用力地端到楼上用早点的那杯茶,回回都颤巍巍地凉了。
热茶依然滚烫,如小男生的少年风华。
不相干的少年人,带着陌生而又亲近的关爱和温情,隔着一扇未开启的门,到底还是亲眼看到老太太的生命流逝。
小家伙在门外哭。
我也叹气。
要结束了。
散场了。
老太太的生命以及这部电影。
银幕上仍然有光。
特吕弗说: “我们这些观众身处黑暗之中,银幕上发生的一切光华流动。
“ 然后。
人群骚动。
银幕暗掉。
影院的灯光亮起。
与《我是》里的男孩相反,本片里的孤独者是一位将死之人,一位优雅的老太。
精致的黑白影像却也散发出老朽的气息,除了那条狗之外,老太太可谓老无所依,也算是与中国人常说的养儿防老观念背道而驰,因为儿子与孙女对她的态度让人心灰意冷。
影片中进入过老太太房子的人,一个是想要卖掉她房子的儿子,这是她与儿子最大的分歧与矛盾。
老太太住了一辈子的老房子是她死前最有安全感与归属感的窝,并且承载着长久的回忆,卖掉房子如同在抽干老太太的灵魂。
另一个是代替老板来看房的男人,但他被愤怒的老太太放狗赶走。
影片中最疏离的一次交谈发生在老太太与孙女之间,老太太看着贪吃肥胖的孙女“嫌弃”不已,表示自己的孙女怎么会这副德行,而孙女对奶奶的话语毫不在意,她一心只想要奶奶的戒指,其他的皆是虚无。
她不愿住进奶奶的“破”房子,奶奶想她介绍房子的历史,她漠不关心甚至心烦意乱,祖孙两人之间交流的滞涩与隔阂深似海,亲情似乎只剩下了血缘。
面对翻进屋来的小偷男孩,老太太并没有惊慌,而是耐心的和男孩交谈,男孩向她索取5块钱,表示回家会给父亲2.5元,给妹妹1元,但老太太拒绝了,她断定男孩如果拿了钱一定会去挥霍,但待男孩离开后她又后悔没有给男孩钱。
虽然男孩是一个企图偷窃的人,但他与老太太的对话却是最平和与有效的。
影片里最温馨的段落是老太太在家拿望远镜看向屋外年轻人的舞蹈和聚会,年轻情侣的恋爱片段,这些感情炙热的画面是她孤独晚年的甜品,让她回忆起自己的年轻时代。
最后老太太的遗嘱把戒指送给了儿媳,因为儿媳是唯一在乎她感受的人,这让我想到了《东京物语》里的原节子,所谓的血缘骨肉亲情被讽刺得体无完肤。
老太太最后将房子转交给了儿童音乐团,而在音乐团入住的当天,老太平静的死在了自己的椅子上,唯一陪伴在身边的爱犬注视着死去的主人,老太太在完成了最正确的决定后如叛逆少女般步入天堂。
波兰🇵🇱华沙的老太太👵安吉拉经历过战争,她的房子🏠被俄国人住过,在生命即将终结的日子里,她跟一条狗便住在这个老房子里,每天与狗对话,用望远镜🔭窥视邻居的生活,回忆过去年轻时的时光,她享受一场暴风雨的洗礼,雨水☔️透过衣服从皮肤上流过(也许很冷吧),她荡着秋千,沟壑纵横的脸上溢满笑容,她对着镜子仔细的擦口红💄,这是活着的感觉吧。
她有一个儿子,🉑️她孤独的离开了人世,始终陪伴她的只有一条狗,她的遗产和老房子🏠捐赠给了儿童音乐团。
(一)被抛弃的老人今年的盛夏一道来,我人生中的七十七个年头就要结束了。
心中会有强烈的预感,时间对于我可能所剩无几,甚至我可能不能送走春天。
最近总感到身体不适。
呼吸不畅甚至导致眼前漆黑一片,晕倒。
足够幸运的是,每次我都还是醒来了。
发现自己挣躺在屋中冰冷的地板上,不免绝望。
另外,喜多的悄然离开,也使我悲伤。
哦,我忘了介绍,喜多是我养的猫——一只罕见古铜绿色的猫。
七年前,我从河边把它捡回家。
从此,我们每周四便一起享用美味的西红柿面条。
前不久,第一次晕倒醒来时,我呼唤它,却没有回应。
几天后,我只能端着慢慢两大盘西红柿面孤零零地坐在床边。
“人们更多喜爱养狗而不是猫,原因就在于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抛弃狗使之成为流浪狗;而猫天生就是流浪汉,它们只会主动离开,抛弃人类。
”那个下午,我开始意识到,喜多消失了,不会再回来。
(二)必输的斗争脑中有虫,记忆再慢慢消失。
很多时候,我会突然忘记自己在做什么,或是发呆很久,直到喜多弄出噪音。
看电视的时候,嘴角会流口水,很多很多。
没有害羞或是恐惧,正如同很多暮榆之年的朋友,我在与痴呆症这种老年疾病斗争,并且——这是一场必输得斗争。
总有那么一天,我会忘记自己,忘记喜多,忘记七十多年的所有。
昨天早上起床时发现窗外得树木已经吐芽,偶然发现得春天使我精神甚佳。
我拿起笔,模仿儿时历史书后的大事年份表写起自己。
我不是什么有名的人,无需将它呈给任何人看。
我只是希望不知还有几日的未来我可以知道自己是谁,曾发生过什么样的事情使我微笑或流泪。
我将写好的年份表贴在了床头,翻来覆去的看直到睡着。
很久没有这样的开心,我感觉我不再是一个人。
爱 历久弥新(三)一纸遗书人终究不能逃避死亡。
年轻时曾认为,能活到五十岁便足够。
老了,自己也或觉得日子无聊。
可现在我已七十七岁,即将到来的夏天仍然对我充满诱惑。
如果能在几个月之后,穿上我那条古铜绿色的裙子,撑起花伞——和喜多去公园欢快的唱歌,一首接着一首。
这无疑是最大的幸福。
然而回到现实——我不仅时而呼吸困难,而且股骨头坏死使我寸步难移。
既然死亡近在咫尺那我必须留下一纸遗书,以便我可以用剩下的日子放心来继续想象夏天。
如下:我死后,请将我的骨灰交给我的妹妹。
她是我一生中最信赖的人。
或许她会把我的骨灰撒进大海。
我想起我们小时候,是那么喜欢大海。
妹妹甚至能够一口气说出海洋中从古到今所有鲸鱼的种类以及它们到底有多长,某些鲸鱼哪一年灭绝。
大海如此浩瀚,相信决不会拒绝孤身一人的老人。
我四十岁那年为儿童写了一本书,献给孩子们,同时也像我喜爱的作家黑柳彻子致敬。
书的版权将赠儿童基金会。
希望全世界得孩子们远离那些不该存在得苦难。
经过六十年的收藏,我有五百一十二条裙子。
它们每一条都精致可爱。
我的侄女一直羡慕着,时常大老远跑来向我借,之后再恋恋不舍地还。
我死后,这些都将属于你,我的孩子。
希望你能够善待它们。
另外祝你幸福一生。
好好对你的妈妈。
我没有子女,从六十岁孤身一人旅行到将近七十岁。
这十年,我将我绝大部分积蓄花光。
人生的最后时期,我卖了房子,长期住在一家旅馆,因为这里有人替我收拾房间,有人给我送来饭菜。
办完丧事,我银行得存款应该所剩无几。
但如果还有一些的话,请将这些存款交给旅店的主人——一位善良的姑娘。
感谢你多年照顾。
好人一生平安。
另外,请帮我留意,喜多是否会归来。
如果它真的回来了,请每周四做一碗西红柿面条给它好吗。
我十分想念她。
感激不尽。
年轻真好,有足够的精力去探索世界,去游览缤纷多彩的世界,也有足够的热情去闯荡。
健康的体魄,猎奇的精神状态,以及热血澎湃的心。
但是,到了老了的时候,经历过生活的磨炼,变得现实,逐渐发现自己的弱小,无助,发现原来人的一生这么短暂,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时候自己都力不从心,转眼间到了疾病的困扰,到了弥留之际,或许回想起这一生,也许真的是碌碌无为。
电影最后的主人公得到的算是善终,虽然在弥留的时候并没有亲情陪伴,但是一直留在身边的那条边境牧羊犬却给了她极大的安慰。
善终,或许是一个人在离开这个世界最简单的诉求。
电影中主人公关于往昔的幸福时光的回顾是美好的,或许这种回忆是弥足珍贵的。
年轻的时候,留下一点点回忆,在老了孤独无助的时候品味也是极好的。
另外,仔细分析电影的视角,其实更像是在以边境牧羊犬的视野看着自己的主人在弥留的生活状态。
(PS,先写到这里,改天再来改。
)
片子是很久之前看的,一点文字也是很久之前写的。
黑白片,开场让人觉得有点沉默,一个年老的女人和她的狗住在一栋大房子里,房子老舅,但是很漂亮,在树丛之中,有高达明亮的窗户。
对面有一个儿童乐团。
她的生活简单到泛起一点凄凉和孤独的味道。
她用望远镜观察她的邻居,和狗和孩子发脾气,喝茶,读书。
回忆着她的青春和那个可爱的少年——她的儿子。
平静的像是湖泊。
好在性情中的童真在最后的岁月里泛起了涟漪。
仔细的看她,她是那么美,优雅的白发,纤细的身材,时光在脸上写下了美丽与哀愁。
她冲进雨中,她荡着秋千,她在那些年轻的生命身上依稀看到了舞步轻旋的自己。
生命赋予个体的高贵与时间是不相干的,即使死亡与孤独也不会让一个高贵的人变得卑微,她也有无奈的面对现实,发出叹息的时候,好在她保持接受与欣赏,哪怕是一个闯入家中的小毛贼。
生命的尊严源于认可自己的生活和保有骄傲的灵魂,像是上帝一样俯瞰着苍生的平静。
也就是这样一种尊严使她拒绝了那个粗鲁,贪心,造作的孙女和变得虚伪,残忍的儿子,她踩过那个漂亮男孩的照片,吹熄绝望的蜡烛,放下曾经付出过的感情,那种感觉好像是她超越了生命,回归天国一样多少年之后,或许在同一个聒噪的夏天,那个打碎茶杯的小男孩儿还会记得这个可爱又高贵的老妇人。
多说一句,如果生命注定难以幸运而快乐,不如在秋风乍起的夜里,默默的看一看星空,留下自己独特的对生命的感悟。
这样想我并不觉得痛苦了,生死无常,像一道水痕。
这一刻,我觉得,我很好。
http://so.youku.com/search_video/q_%E6%AD%BB%E6%9C%9F%E5%B0%86%E8%87%B3
有一天父母会老去,我也会老去,曾经所追求的的东西也不再重要,但是现在我依然沉迷其中。影片到最后才有全景还有升天的镜头。
精致黑白影像、配乐和回忆的插入都刻意且生硬,是我感兴趣的死亡题材,但是看下来却很空洞,看了四分之一就知道不会喜欢,煎熬
可爱的老太太 OST很棒的 我要好好的 琼 :)
一个老人在一条狗的陪伴下平静而又优雅地独面死亡的故事。安谧祥和而又略带伤感的悠扬曲调,每帧画面都是一张黑白老照片。回首望去,也有回忆的怀旧与伤感以及年轻时的美好。亲爱的philadelphia,如果你知道曾经的美好。喜欢电影的配乐。贝多芬。
真的是美丽优雅又坚强的老太太!最后的最后生命依然焕发着光彩。感受到流动着的美好~希望我也能有这样的心态吧π_π
靠一条狗的演技就想撑住这俗套的剧情
她很喜爱窗后流动的影影绰绰,喜爱从玻璃背后望出去的梦幻,眼前的事物冷漠而不真实,相反,回忆却是如此美妙温暖;有点联想起《野草莓》,弥留之际的脑海蒙太奇;热茶,一条狗,花园里的秋千,一群热闹的孩子,漂亮的衣裙在衣橱内荡漾着芬芳,老得安详宁静,走得如秋叶静美。
一个女人一条狗
如果可以打半星就好了,看完这部电影感觉就像是跟你奶奶唠嗑了一上午,最后你爷爷来了
长满杂草的庭院和承载着一生记忆的房屋,一个将死之人和一条狗,孤独也丰满。谁都不会孤寂的死去,除非没有回忆。
靠摄影足足撑了104分钟 锡兰要有这个摄影片子更上一层楼
你裹住孤寂,房子裹住你。你透过玻璃看见记忆,谁都看不见你。风把你吹起,掠过树梢,天堂就在那里......
为什么这么好的老太太 却有这么差劲的儿子和孙女
一个臭脾气老婆子固执地守着她爱的老房子不停地回想、抱怨、哀怨。
影片的配乐和摄影是很棒的 也是引人思考的 只是老人片和黑白片实在不是我喜欢的范围 个人感觉有点过誉
有些时候不加音乐会好
死期是贬义吧
1.老人与旧屋,都不再美丽,被人嫌弃;2.儿子和狗,有趣对比,有时候儿子还不如一条狗;3.摄影依旧美得没话说,老无所依的生活适合黑白光影;4.院子里的秋千,老人总会看见小时候儿子欢笑的模样,那或许是她的天堂。
灵魂在灰烬中又跳起天鹅最后的舞
很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