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之拥抱

El abrazo de la serpiente,与蛇共舞(港),梦游亚马逊(台),Embrace of the Serpent

主演:扬·贝弗特,博昂内·戴维斯,路易吉·莎玛娜,尼比欧·托雷斯,安东尼奥·玻利瓦尔

类型:电影地区:哥伦比亚,委内瑞拉,阿根廷语言:西班牙语,德语,葡萄牙语,加泰罗尼亚语,拉丁语年份:2015

《蛇之拥抱》剧照

蛇之拥抱 剧照 NO.1蛇之拥抱 剧照 NO.2蛇之拥抱 剧照 NO.3蛇之拥抱 剧照 NO.4蛇之拥抱 剧照 NO.5蛇之拥抱 剧照 NO.6蛇之拥抱 剧照 NO.13蛇之拥抱 剧照 NO.14蛇之拥抱 剧照 NO.15蛇之拥抱 剧照 NO.16蛇之拥抱 剧照 NO.17蛇之拥抱 剧照 NO.18蛇之拥抱 剧照 NO.19蛇之拥抱 剧照 NO.20

《蛇之拥抱》剧情介绍

蛇之拥抱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09年,一个德国探险家在亚马逊丛林中罹患怪病,求助于族人几乎被屠戮殆尽的巫医,他们沿河蜿蜒而上,试图寻找失散的族人和能治病的神秘植物;1941年,一位美国探险家也踏上雨林土地,偕一位当地老者回溯足迹,雨林中沉睡的记忆逐渐被唤醒,过往留下的疯狂与灾难亦如热带植物般滋长,蔓生成更扭曲的疮疤...... 根据人物原型在亚马逊流域探险日记而写成的《蛇之拥抱》,是年轻哥伦比亚导演希罗·盖拉写给南美大陆的黑白影像诗,获得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大奖,更代表哥伦比亚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阿丽玛信·守人造怪物腊月雪彭德怀元帅搞定女神的N种魔法沉默的心小姑子巴拉特赤裸女特工之夜之序曲一品爵爷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柳树街鬼屋偷窥者辉夜大小姐想让我告白:天才们的恋爱头脑战OVA罗马浴场家有儿女之神犬当家永恒的爱城中之城完美的人家有外星人王者归来巧虎魔法岛历险记狂野嘻哈梦死役所九九活佛济公2我在垦丁天气晴英雄风云之五虎联盟战地神探第二季

《蛇之拥抱》长篇影评

 1 ) 黑白色的热带雨林

据说,电影之所以选择黑白摄影,主要的原因是如今的亚马逊已经不是当时科学家所记载的那个丰富多彩的生物圈了,因此,选择黑白摄影意味着更多的想象。

这大概是我看的第一部完整的黑白电影,确实有这样的感受:黑白电影需要更多的想象力,同时,黑白电影也意味着对观众视觉焦点的更高度的掌握,想要突出的东西运用强光即可,而剩下的隐藏在灰色阴影的一切则显得神秘和低调,甚至连血腥与杀戮都变得不再刺眼。

影片展示出了两种文明的激烈对撞,可能是由于对相关背景不够了解,我无法判断出哪种是对的。

我并不觉得原始的生活方式是一种落后的表现,当卡拉马卡特强调“我们不能吃肉和鱼,直到再次降雨,而且要征求动物之主的许可,我们不能砍任何树苗;如果我们发现了一个女人,月亮变换之前不能与她做爱”,我惊奇于这种原始的与自然相处的法则,从自己之前学过的生态学的角度来看,这是非常有依据的做法,可以防止对自然的过度开垦以及人类的过度繁衍,这充分显示出了原始文明的智慧以及土著人的自律性。

反观现代文明,人类拥有了技术之后,开始贬低自然的地位,结果自然越发不像自然,甚至成为了人工制造的自然。

因此,黑白色的热带雨林,某种程度上竟也成为了一种讽刺,象征着失落的遗迹。

 2 ) 两种文明的“拥抱”

观看电影前,我首先去查了它的西语名字:El Abrazo de la Serpiente, 直译过来就是蛇之拥抱,换句话说就是,来自蛇的拥抱。

是蛇给谁的拥抱,而蛇,又代表着什么?

看完电影,我想我找到了一部分答案。

影片中大致主要在三个地方提到了蛇或有蛇的出现。

第一个是巫师卡拉马卡德说到自己的部族是蟒蛇的后代,而蜿蜒曲折的亚马逊河又被称作“蟒蛇之子”,这里的“蛇”很明显就代表了古老的亚马逊原始文化。

这种土著人毕生信仰的原始文化神秘又自然,不可侵犯却屡被践踏甚至濒临灭绝,他们敬畏自然,像与自然共生的蛇一样小心翼翼地守护这片丛林,直到白人的出现。

第二个画面是猎豹与蛇的斗争纠缠,最终蛇被一口咬断脖子,就像现代文明对印第安文明的摧残一样,果断、不留一点呼吸的余地,粗暴残忍而又自私地扼杀了这片丛林中原有的文明。

第三个地方其实是在影片的开始,土著人卡拉马卡德在墙上涂画时,突然回头看向身后的河流,因为他的表情给我一种即将出现令人恐惧的事物的感觉,我只盯着被枝叶挡住的河的一端,忽略了河里游来的一条小蛇,紧接着后面才出现了划着小船的白人,注意到这里,就不难理解,“蛇”不仅代表亚马逊原始文化,还代表了入侵的现代文明。

来自丛林的蛇,却拥抱了唐突闯进来的蛇,这不禁让我们反思,外面的人自认为的文明,一厢情愿的好意给予,又何尝不是自以为是的傲慢,带去的现代文明又有多少是真诚不掺杂一丝贪念的善举呢。

当地土著说,只有在毫无贪念、抛弃一切的时候,你才能真正进入“亚库那”的世界。

他们早已掌握宇宙的奥秘,而所谓的现代文明却纵容贪念,侵犯自然,这又何尝不是一种退步呢。

 3 ) 我们已经无法回到神主宰的世界

周日下午去lastarrias街的艺术影院看了影片《蛇之拥抱》。

在电影院门口看到海报想起来在哪里读过这个影片的简介,并且给我一个这是一部纪录片的印象。

影片一开始也的确给人一种纪录片的感觉,黑白影片使这部现代人拍摄的电影看上去更容易让人回到过去。

在观影过程中,我脑海里不断提醒自己在演员的旁边还有导演和摄影团队。

虽然影片很真实,很震撼,很深刻。

但是一想到这一切都是表演,无论多么真实。

这种能够“还原”历史的电影在令人唏嘘感慨之外,我想到的是科技日渐使人类无所不能。

尼采说,上帝死了。

人类创造了上帝,并把一切荣耀归于上帝,并且对上帝(这里泛指不同文明崇拜的一切神)心存敬畏。

然而,科学在使人类日渐认识自己的同时,使人类离神越来越远。

曾几何时,对世界及自身的无知使人类生活在一个神秘的世界。

那个人类置身其中的神秘的大自然并不是与人类隔阂的另一个世界,而是一个使人类感觉到自己是其中一分子的世界。

正如影片中亚马逊土著人眼中的世界:灵魂和人类和谐共生在同一个由神主宰的世界。

然而,今天,我们已经无法回到那个神主宰的世界,因为,我们人类凭借科学已经几乎主宰了这个世界。

我们离上帝越来越远,但是似乎也没有离地狱越来越近了。

宗教仍然在起作用,为了让人类对神心存敬畏。

但是,现代人的生活使神不在神秘,连那些敬神的人也在不可避免地使用科技产品,而不是神赐予的大脑。

那些以服务神代表神在人间行善的人也住在金碧辉煌的庙宇或者教堂。

人是非常现实的:在我们无知的时候,我们把命运交给我们自己创造的神。

但我们已经渐渐掌握这个世界,我们自己生活的像神一样。

但是,神(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宇宙)毕竟是神。

如果我们人类能够永生,我们一定能够掌控整个宇宙。

一定是神使生命从无中来,然后回到无中去。

也正如影片最后的那些电脑制作的宇宙的画面。

人类是无法看透宇宙的,所以,虽然我们离神越来越远,但是科学仍然拯救不了人类!

 4 ) 未被记住的人,未被聆听的歌

2015年10月,我从Leticia的飞机上飞回波哥大的时候,透过窗口看了一眼亚马逊。

郁郁葱葱的雨林就在我眼底,茫茫亚马逊河穿过雨林的心脏,犹如一条巨大的蟒蛇,蜿蜒在南美大陆。

电影 El Abrazo de la Serpiente,中文译作了蛇之拥抱,讲述亚马逊雨林里的故事。

有一个说法:亚马逊因为其蜿蜒的形态,被称作蟒蛇之子(son of anaconda)。

被蟒蛇盘绕着发生的故事,我们且作《蛇之拥抱》,这是我的想法。

该片获得88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68届戛纳影展导演双周Art Cinema Award, 第31届独立精神奖最佳国际电影提名,2015年慕尼黑影展最佳国际电影提名,印度国际影展获得金孔雀奖最佳影片……故事由德国人种学家Theodor Koch-Grunberg和现代植物学之父Richard Evans Schultes的两本探险日记获得灵感。

两个本应毫无关联的故事由巫师Karamakate串联起来。

顺着亚马逊河,我们看到仍活在橡胶战争阴影下的可怜人,封闭世界里的无知蒙蔽,变异的宗教,妥协和坚守,看到整个亚马逊。

对橡胶的疯狂需求将现代人推进了亚马逊,于此同时也带去了现代语言、科技、宗教,不一而足。

那个哭着哀求别人杀死自己的橡胶奴隶,到底是经历过多大的苦痛,才能毫不犹豫地愿意舍去生命,视生命为苦难。

白人带来的信仰若还有一丝怜悯,这个失去双臂的人要如何救赎?

去波哥大国家博物馆时,看到一个短语:“白色的血液”——橡胶。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吃人肉的白人,只觉得恶心。

一个封闭的世界很容易造成人的自我膨胀,造成以个人意愿转移的封闭世界和个人崇拜。

白人来到亚马逊,奴隶他们,教化他们,统治他们,土著人将白人视作神灵,奉为至宝。

画面荒诞到无以复加,鸡脚做的王冠,人肉,空洞又鄙夷的眼神,没有规章的舞蹈。

白人到底给原住民带来了什么?

而原住民虽被奴隶,白人却显得更可悲。

遭牧师鞭打的伤痕累累的身体,禁止说土著语言的小孩,悬挂的尸体,黑白的画面更显可怖。

这里我们谈论到另一个主题——传教。

一个信仰代替了另一个信仰。

真的代替了吗?

自然教给我们的本性究竟是不是恶?

小孩在无人处还是会说回自己的语言,而即便劝阻或者被劝阻内心还是渴望,因为知道违抗是毒打的代名词。

由于恐惧,而不得不妥协。

关于Caapi,也就是市面上我们能到看到死藤水的主要成分。

我在哥伦比亚的这些日子,听各种各样的朋友讲过这种神秘之水,各种说法因人而异,不排除为哗众取宠而添加诸多不真实的成分,然于我而言,Caapi本身就太不真实了。

他们说喝下死藤水,人体先是呕吐,吐尽身体的污秽,再沉沉睡去,于梦中看到前世今生、预见未来。

巫师费尽千辛万苦找到残留的植物,却见每个人杯中都有一朵白色的Caapi之花,人人都在醉生梦死。

纯洁被抹黑,美好被糟蹋。

跋涉的辛苦化为一腔怒气,一把火烧尽巫师对白人的甚至是对自己族人的期望。

我到底是灵魂还是实体?

你到底是灵魂还是实体?

你在我的梦境里,还是我在你的梦境里?

似乎引发了一个类似庄周梦蝶的思考。

我要相信我看到的,还是相信我的梦境和我心的指引?

德国人千金不换的指南针,到底是原住民的进步还是退步?

原住民类似抢劫的行为,到底是野蛮还是自然?

确定接下来的路线,是要看地图?

还是听从自然的指引?

电影留下太多问号了。

我们所引以为傲的东西,科技,文明等等,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享受种种便利的时候,可曾思考过背后的杀戮和毁灭。

而至于亚马逊文化,去年10月我见到的亚马逊,是一个安逸和平的亚马逊,我经过的港口和城市,人民温和善良。

甚至我在丛林里呆的一个晚上,没有任何现代设备,一篙撑开浮萍散,惊起两岸的萤火虫,躺在船里漂在亚马逊小支流窄窄的河道上,头顶是银河,船两旁萤火飞舞,这是最好的夜晚。

——再也没有这样的夜晚。

影片的亚马逊文化,是一个我那时还没想过的文化,我居住的亚马逊人家已经被政府开化了。

在物质下妥协,在暴力下妥协。

5月份我读了《切尔诺贝利的悲鸣》,我在公车上痛哭因为我读到“我们无法把你们丈夫和儿子的尸体归还给你们”。

这本应该是两个毫不相关的故事,可两个故事都要传达给我同一个思路,我们无限发展不知疲倦地一头向前,却要何时才能完成对自我的救赎。

探险家最终饮下Caapi之水,梦里的景象我却不知如何诠释。

一觉醒来巫师已经不见踪迹,亚马逊还在远处流淌,流经无数条河岸。

一条河究竟有几条河岸?

 5 ) 撞进文明的迷宫:亚马逊原住民文化的一曲挽歌

《蛇之拥抱》是根据德国人种学家Theodor Koch-Grünberg和被称为现代植物学之父的Richard Evans Schultes两份探险日记创造出来的,但显然我们看到的远不止两个丛林探险故事。

若要层层细扒这里头可深入讲的太多。

简单分开两个层面看,表层如同英国约瑟夫·康拉德小说《黑暗之心》的再现,同样是白人占据土著的家园,残暴高压逼迫他们成为奴隶,疯狂掠夺其自然资源。

同样有文明人跑到原始森林里称霸,出现“白人魔王”克如智一样堕落的人物,殖民与反殖民的对峙。

内里,则以科瓦诺族的传统教诲,带出类似佛教“心生万物”的观念,尤其在萨满祭司Karamakate这个人物身上体现——他一直相信,作梦比现实真实,人心感受比满纸记录更重要,随心而行,才能找到方向。

故事开始于1909年亚马逊河流边,萨满祭司Karamakate与世隔绝地独立生存着,他悲哀地认为自己是科瓦诺族(Cohiuano)仅剩的一人。

直到某日突然闯进来两名“外人”寻求他的帮助。

其中一位是曾被白人奴役用来采集橡胶的土著人,后来被身边这位德国人种学者Theo拯救,就一直作他的旅伴陪在他身边。

现在德国人患上严重疾病,用尽方法医治不好,萨满祭司被称为可以“逆转世界”的人,他们特意前来求助。

祭司事实上很讨厌白人,因为哥伦比亚人钻钱眼开垦破坏他们的土地,但听Theo说上游还有他的族人存在,最终同意与他们同行,去寻找族人,也去摘取族群里神圣的百灵药草Yakruna医治好Theo的疾病。

时间闪现到1940年,这时的祭司Karamakate已经衰老,他说自己很久没有听见石头说话,也听不见万物生灵的声音了,他的记忆开始模糊。

这时一位美国植物学家Evans找上门来向他打探珍贵神圣的药草Yakruna的消息,犹豫再三,他还是决定帮助他,再次开启找寻Yakruna的旅程。

这里的Yakruna其实是一种虚构出来的药草,具有迷幻剂的功效,它帮助科瓦诺族人做梦减轻病痛,使他们族群里神圣的存在。

整部电影在这两条时间线的交错下进行,两条线都以寻找药草Yakrunna为目的。

表面上看就是一部冒险电影,但其间哥伦比亚人的蛮横和土著居民所遭遇的苦难,都在无声诉说着殖民统治的残暴。

可贵在于,电影在立场上很克制,几近纪录片的画风。

尤其刻画Karamakate时,多数聚焦他与殖民者相处的瞬间——Karamakate有自己生存的方式,但也不代表他会完全不认同当代科技,当他听到美国人带来的音乐、看到德国人为他拍摄的照片时,都会为之吸引并做出自己的解读。

这里的原住民不是弱不禁风需要呵护的花朵,殖民者也不是十恶不赦毫无人情的恐怖存在。

甚至在1909年那条线里,Theo作为人种学家,为了保护原住民的文化,拼命要把被部落首长“偷取”的指南针夺回来,担心有了指南针之后他们就不再观察天象,造成原始文明的宝贵知识流失,其心也善。

电影里的所有残暴场面几乎都围绕着两个点发生:橡胶战争和基督传教。

自然界里能生产乳胶的树木有很多,但只有生长在亚马逊丛林里的三叶橡胶树胶乳中橡胶的含量可以高达50%,且生产寿命长达30-40年,优势尤其突出。

但三叶橡胶树对生长环境很挑剔,只能生活在热带或亚热带,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无法移植。

因此发展到19世纪中叶,亚马逊丛林里的橡胶树已经让巴西成为世界最大的橡胶供应地。

亚马逊丛林里的原始部落常用橡胶处理衣物使其具有防水能力,或者抹在脚底当简易雨鞋。

20世纪汽车产业高速发展,橡胶轮胎的高需求促使不少人利欲熏心走进亚马逊丛林里“掘金”,奴役当地土著成为廉价劳动力。

陪伴Theo的土著本身就曾是橡胶奴隶,经历过白人奴隶主恐怖的非人折磨,对橡胶商人恨之入骨。

所以获救后的他,当在旅途上遇到另一断手的橡胶奴隶,会在回忆的牵动下发狂暴怒,并最终在对方的请求下,拿枪结束了他的生命。

殖民统治之初无不打着传播福音,教化文明的旗号,实际情况却相去甚远,当年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部分传教士也是帮凶。

《蛇之拥抱》里同样的一个地方,1909年有西班牙神父将收留的原住民孤儿(这些孤儿的父母死于橡胶战争)当成异教徒,对他们实施残酷鞭打。

1940年,这块地方则住进来了一个类似《黑暗之心》克如智的“白人魔王”,他原本应该是基督传教团的一员,但进入这蛮荒之地后欲望的野心持续膨胀,不但奴役原住民,最后疯癫到宣称自己就是弥赛亚救世主。

在Karamakate迷幻剂的作用下,出现了癫狂啃人肉的画面,仿佛在看《绿色地狱》,更令人不寒而栗的是,这群白袍“奴隶”很可能就是1909年那群不谙世事的天真孤儿。

所以我们所说的“文明化”到底是什么?

那些将土著视为野蛮和异教徒的人们,就真的文明化吗?

一条河是两个河岸,还是有上千河岸?

《蛇之拥抱》里科技与原始文明的撞击是细微的,并不如《上帝也疯狂》里布须曼人和现代人的行为对比强烈。

但从科瓦诺族祭司诗意的言语劝说里,我们不难理解原始部落感知世界的方式,尤其与佛教观念契合。

在1940年的段落里,祭司Karamakate总要把美国人随身的几个行李箱丢入河底,认为行李太重会妨碍独木船上行。

他们的观念里,人心感受比满纸记录重要,作梦比现实真实。

正如佛经所言:“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人只有知道了自己原本的心性,才能通晓天地的法则。

有个场景是,当美国植物学家Evans打开地图试图找到正确的道路时,Karamakate一把抓过来丢到河里:“你看到了什么?

这个世界这么大,而你却只选择看这个(地图)。

万物生灵会讲话,聆听你祖先的曲调,倾听这个真实的世界,这才是你所真正该去追寻的。

”Karamakate让Evans穿行在森林里,用尽全身感官去感受周围的一切生灵事物,聆听经典音乐,让心灵引领他走往正确的方向。

不停闪现的蛇和花豹,也是两个文明冲撞的隐喻。

万物相生相克。

美国人Evans在Karamakate指引下与神沟通,他看到了花豹的眼睛,花豹咬了蛇。

冥冥中各有天敌,原始文明最终也要被现代科技替代。

正如Theo被偷指南针的时候,他的旅伴所劝说的:“他们也要学习进步,你阻止不了的。

”在美国人吸食了神圣药草Yakruna之后,银幕上出现了类似《2001太空漫游》的神游画面,又回归到一直来关于科学乐观主义还是悲观主义的问题,人创造了科技,还是沦为科技的工具,科学进步会毁灭人类,还是拯救人类?

三十年前后,银蛇庇佑下的亚马逊丛林在变,Karamakate也在变。

在这缓慢而精致的黑白景象引领下,《蛇之拥抱》更像一曲挽歌。

 6 ) 一个联想

并不是真要写影评,就比140字多那么一点点,再删就只有删标点了。。

于是开个影评就顺便多写了两句:由这部片子不禁联想到一本书,波兰裔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的《一本严格意义上的日记》,记录了他1910s在新几内亚做田野调查时的种种十分个人的、杂碎的所见所闻和感受感想。

其间毫不掩饰的殖民者看待野蛮人心态、东西区隔甚至是种族歧视,与他的正式著作中提倡的对他者、对当地土著的“文化移情”,与他们”成为道德情感智识的共同体”,等信念甚为分裂,俨然就是他自己批判和想要摆脱的对象。

而那些相当动人的抒情,如“我们可以进入野蛮人的意识里,并通过他们的眼光观察外面的世界,感受一下他们的感受……”,“若我们怀着敬意去真正了解其他人(即使是野蛮人)的基本观点,我们无疑会拓展自己的眼光……”,“如果我们不能摆脱我们生来便接受的风俗、信仰和偏见的束缚,我们便不可能最终到达苏格拉底那样认识自己的智慧……”,都成了一种讽刺。

(内心OS:人类学家的碎碎念还挺可怕的,而且可能成为一段被小心保存、仔细研究的黑历史。。。。

如果想着哪天可能留名青史,不光田野笔记,连私人日记都得留神,当然这样做是否是诚实面对自己的偏见和局限就是自己拿捏的事了。。。。

)此片凑巧讲的是差不多时期的故事。

如何批判甚至革除看待“他者”的眼光,不管是学者还是艺术创作者,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尝试和挣扎。

这部片子也算一个吧,而且是相当不坏的尝试。

另一个问题是,正如很多人类学家相信的,民族志研究的一个重要旨趣是理解当地人的看法和其生活之间的关系、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和图景,那么这是通过与他们”成为共同体“,还是保持一定的距离(或许这个距离本就是天然地、甚至是天性地存在,也是无数学者艺术家、包括此片在勉力批判、革除和逾越的)、从远处观察和反思来完成。

如果就上面提到的这本书来看,马林诺夫斯基实际上是通过相悖于他所信仰和提倡的方式去做的,也就是第二种方式;而此片的表达出的批判和挣扎显然指向第一种,甚至可能还要更深刻。

PS:观影状态甚差,疲劳作战,以至于前20分钟昏昏沉沉,不太对得起这部很用心的片子,多加一星补偿,五星:D

 7 ) 蛇之拥抱影评感想

人都对未知的世界和神秘力量有探究的欲望,这个影片通过对亚马逊原始森林各个部落以及与现代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展开,通过两个西方人的视角和同一个祭司视角让我们展现原始森林的密码,里面不仅有原始部落对于现代事物的好奇以及西方世界对于不毛之地的橡胶资源侵夺,西方或者所代表的所谓的现代文明对这个土地的土著,不仅是肉体的掠夺还有对于原始部落的精神奴役,为其夺取资源铺路,企图靠基督教的教义去改变原始部落的宗教信仰,其实这两种文化之间的碰撞都是用蛇和豹子来寓意,西方暂时能征服这个土地的土著的人,但不能磨灭土著部落所代表的人与森林的和谐共处文明原始文化,虽然现代枪炮那夺胜一时,但雨林和地球的自然力量终将是最后的胜者.通过祭司的口告诫现代人的自然观.

 8 ) 观影日记

影片中的河流就是记忆、文明,亦是时间。

两种文明不知谁是蛇,谁是豹子。

曾经诚心治病的只能见到库亚纳的消逝,伪心欺骗的却得以饮用这神奇的植物,是多年孤独土著的领悟,是病患老人40年后的生命延续,他们获得了这片土地的拥抱,是蟒蛇之子与梦的指引。

诡秘的图腾画呈现了土著人的智慧与哲理,库拉美卡德将两种文明融合到了一起,他将自己的灵魂还原到了这片故土,并由被治愈的白人带到了我们眼前。

 9 ) 最后一碗死藤水

《蛇之拥抱》的故事主线,由20世纪初德国人类学家马蒂乌斯在亚马逊土著人巫师的带领下寻找亚库纳(死藤水的主要成分)治病、30年后伊文思再次寻找亚库纳这两件事构成,他们跟随的,是同一个巫师卡拉马卡德,行走的也是同一条线路,而串起的,则是同一段历史:土著文明在白人入侵(资源掠夺、殖民统治、传教、知识普及)之下毁灭的过程。

我想讨论一下这一进程中,两种世界观的撞击所归结的可疑之处:谁,更贴近宇宙?

就从虚无开始说起吧。

马蒂乌斯和伊文思所代表的西方文明,向亚马逊输入的,是两种矛盾的观念:一方面是科学知识代表的理性与文明(马蒂乌斯的罗盘),一方面是基督教代表的对上帝和救赎的信仰(疯狂的传教士)。

这两种观念匪夷所思地杂糅存在,构成了西方文明的奇怪系统。

如果以死亡来表示虚无的话,则在认识宇宙这件事上,西方人更接近虚无:马蒂乌斯之旅在一战即将爆发时,伊文思之旅正逢二战如火如荼,这两个人的背后,全世界正有无数人在死去。

通过科学抵达宇宙?

科学在塑造庞大的战争。

通过宗教抵达宇宙?

传教士都在发疯(西班牙教士以救赎为由虐待橡胶工人的孤儿,40年后,这群孤儿变成了迷信一个自称耶稣之子的葡萄牙宗教狂的信徒)。

科学给亚马逊带来了什么?

让土著人沦为橡胶战争的奴隶,让科瓦诺族迷失、忘却自己的传统。

宗教给亚马逊带来了什么?

让亚马逊的孤儿成为负罪的异教徒,让他们变成迷信基督的狂人,甚至啃食人肉。

西方人以物理和教义这看似实在、可信的观念去理解宇宙,结果却指向死亡、虚无。

而巫师卡拉马卡德所代表的亚马逊土著,原本是通过死藤之主来理解宇宙的。

死藤之主是一个虚无的存在,产生于土著人饮用具有致幻作用的死藤水而幻想出的神。

这个虚无之神只是一个宇宙观形成的渠道,本身并不重要,重要之处在于,土著人信任身体与感官,即以“自己”为入口去接近宇宙。

以虚无之法、以实在之人来理解宇宙,他们获得了与自然融洽和谐的生存关系。

他们以虚无的方法,达到了实在有效关于生存的规则。

卡拉马卡德告诫马蒂乌斯,在月升之前不与女人做爱,在得到许可之前不得吃鱼。

这是土著人的神秘规则。

规则实际上并不神秘,它包含了生存经验和对未知的准确感知。

而马蒂乌斯最终在不可知之中失去耐心,破除戒律的行为,其含义在于:文明世界的一种普遍的狭隘,即不相信未知——文明让人类忘记了自己的无知和宇宙的广袤。

这一狭隘的自负,着实可笑。

所以,卡拉马卡德不止一次地大笑不止。

他的笑来自于对马蒂乌斯观念感到的滑稽与可笑,而非快乐。

在河边,伊文思说:“我是个科学家,只认识事实,我不能被我的梦境引导。

”卡拉马卡德:“这条河有几个河岸?

”伊文思:“两个。

这一个与另一个。

一加一等于二。

”卡拉马卡德:“你怎么知道的?

”伊文思:“因为这是事实,一加一等于二。

”卡拉马卡德:“你错了。

这条河有三个、五个、上千个河岸,小孩子都明白……我们从梦境中学习,但他们都是真的。

比你所说的事实还要真。

”伊文思取出地图,卡拉马卡德将地图扯下扔进河里,说:“你看到了什么?

这个世界如此巨大,你却选择看这张纸。

这个世界会说话,我知道聆听,聆听祖先的音乐。

这就是你寻求的道。

聆听真理,不能只用你的耳朵。

”卡拉马卡德们遵循死藤之主、遵循梦境,他们甚至解决了一个物理学无法解决的问题:对于时间的认知。

在卡拉马卡德的观念里,时间不是线性的,马蒂乌斯和伊文思的事情是同一件事情,正如他们行走的路线是同一条路线一样,他们也可以用这个同一性去大笑赫拉克利特。

他们的宇宙是没有矛盾的,他们因此更接近宇宙。

在旅途中,卡拉马卡德多次建议两个科学家扔掉他们的行李,马蒂乌斯自始至终也没有扔掉,所以他即便饮下紫藤水,也没有产生效果。

伊文思扔掉了,最终,他在吸食最后一朵亚库纳之花后,进入了关于宇宙的幻觉之中。

是幻觉还是真相呢?

卡拉马卡德最终失踪不见,他是否存在过呢?

纠缠于存在本身是不是更会抵达虚无呢?

等等,这一切问题,够我们自喜并居身其中的文明世界,思考很久了。

而亚马逊的土著们,早已在时间的同一性中、在梦境之中有了答案。

PS:另一个值得卡拉马卡德大笑的事实是,电影中的伊文思原型为美国植物学家理查德·伊文思·舒尔茨,他在二战期间返回亚马逊,受雇于橡胶公司,为美国因珍珠港事件被日本切断的东南亚橡胶供应寻找新的出路,并且发现了多达3500个橡胶品种,是橡胶掠夺战争中的重要人物。

 10 ) 一曲神圣而浪漫的亚马逊挽歌

戛纳电影节除了大家都特别关注的主竞赛单元、一种关注单元以及特别展映和午夜展映等单元之外,还有一个是平行戛纳影展举行的独立影展,称之为导演双周单元。

该单元又被称为导演专业单元,是电影节最纯粹、最具创新及探索精神的一个单元。

2015年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的获奖影片《蛇之拥抱》,就是这样一部非常纯粹而具有探索精神的电影。

换句话来说,这是一部非常神奇而具有魔性的电影。

影片根据两本探险日记改编而来:第一本是德国人种学家Theodor Koch-Grunberg在1909年的日记,另一本是被称为现代植物学之父的美国人Richard Evan Schultes在1941年的日记。

电影通过时空交错把两个伟大的探险家在亚马逊这片原始丛林中的所见所得用同一个当地土著祭司联系起来,向全世界的观众展示这片丛林里的美丽和罪恶,以及丛林里那些未被人知的文明的生存状况。

其神奇而魔性之处在于电影中只剩下黑灰白的画面,亮色的天空,黑灰的大地和丛林,流淌不息的亚马逊河流。

除了亚马逊雨林诗性的黑白影像之外,导演还意图进行人神对话。

在反应亚马逊文明被现代文明腐蚀侵袭的过程中,哀叹人类的悲哀和渺小,寻求精神世界的上限。

整部电影充满了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影片最后男主在岸边站定后身边飞舞起一群白蝶的“神迹”场景更是把影片宣扬并推崇的自然主义推至顶点,使整部影片犹如一首亚马逊挽歌,充满野性的神圣,迷情而又浪漫。

对于我个人的观影体验而言,这部电影还有一种独特的神秘感。

因为电影中出现了西班牙语、德语、葡萄牙语、加泰罗尼亚语以及拉丁语等多种语言,而我看的版本字幕是通过英文字幕翻译所得,似乎很多处翻译得并不理想。

晦涩难懂的对白更是给这部电影带来神秘的色彩,有大量的文字需要自己去领悟或者根本理解不了。

因此黑白质感的画面、长镜头的冲击力来得更加猛烈。

电影的第一段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一位科瓦诺族的巫医绝望地认为他的族人已经被白人屠杀殆尽,而他是该族的最后一位幸存者。

所以,他便孤身一人隐居在亚马逊丛林的深处,与世隔绝。

直到有一天,一位德国探险家的到来,告诉他河流的另一边还有很多他的族人。

而这位探险家到来的原因是因为他罹患怪病,无数巫医都束手无策,表示只有科瓦诺族传说中的神秘草药才能治愈。

虽然,身为土著巫医的他并不愿意相信白人,也不愿意帮助他们,但是却希望通过德国探险家找到自己的族人,所以他答应带着德国探险家前去寻找那种传说中神秘草药。

电影的第一个故事也由此开始。

电影的另一个故事则是在将近半个世纪之后的1941年,此时的巫医已是一个年迈的老人,依旧独居在丛林深处。

他说自己好久都没有听到石头对他说话了,也不再能够听到万物的声音,而且他的记忆还越来越不好,甚至忘记了日常的生活技能。

而此时,另一位美国探险家再次踏上丛林,再一次前来寻找那种神秘的草药。

犹豫再三地他最终答应了他的要求,带着他一起上路。

巫医再一次踏上半个世纪前,年轻的自己曾走过的那条道。

多年以前,遗留在这片丛林中的记忆和灾难再一次被唤醒。

电影中的两个故事都是以寻找这种神秘的草药为目标,但其实这种草药并没有真实存在,而是科瓦诺族虚构出来的一种带有致幻效果的植物,能够减轻他们的痛苦。

两段故事交错进行,波澜壮阔的亚马逊河、神秘莫测的亚马逊丛林,便伴随着这两段旅程缓缓展现在我们面前。

随着电影的深入,我们慢慢发现这并不一部简单轻松的探险题材电影,电影故事的背后是这片原始丛林上最残忍的一段灾难史,而灾难的关键词便是橡胶战争和基督传教。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由于当时工业发展急需橡胶,特别是汽车工业。

亚马逊河流域的天然橡胶一下子成为“黑金”,价格飙升。

那时世界各地的“淘黑金”者大批涌入亚马逊河流域开发橡胶园,人人都想因此变成大富翁。

所以,当时亚马逊河流域腹地的城市马瑙斯竟然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城市之一。

在橡胶热的时代背景下,大量工业文明的机械和武器涌入亚马逊这片原始的森林,对当地土著居民的迫害是不言而喻的。

而以当地居民落后的文明和武器,完全没有能力抵抗工业革命之后的火枪火炮。

巫医的族群也正是被前来寻找橡胶的白人所杀害的。

在他们上岸补给的过程中,他们甚至见到了白人残杀当地土著之后留下来的一片狼藉。

仅存的最后一个人身患重伤,苦苦哀求他们杀了自己。

随着橡胶热涌入亚马逊的白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残忍的屠杀,还有对本土文明的迫害。

众所周知,伴随着工业革命之后,基督徒开始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他们的文化。

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是统治者和奴隶主对其统治的固化,而其传教的手段并没有想象得那么温柔。

电影中,1909年的他们遇到一个在丛林中的基督传教士,他以暴力的方式强迫着当地的孩子学习西班牙语、信奉上帝,称当地的文化信仰为邪灵魔鬼,并残忍地鞭打稍有不如意的孩子。

而这些孩子正是父母死于橡胶战争中的孤儿。

而在1940年,同样的这个地方却被一个残暴的统治者所统治。

他原本应该是基督传教团的一员,但进入这蛮荒之地后欲望的野心持续膨胀,不但奴役原住民,最后疯癫到宣称自己就是弥赛亚救世主。

随着他们旅程的道路越走越远,整片亚马逊丛林里自古以来的野性与文明世界带来的暴力发生的所有冲突和融合被展现在所有人面前。

文明世界为他们带来血腥的灾难,也同样对当地的文化带来不可逆转的改变。

电影中有一个有趣的细节,德国探险家在自己的指南针被土族酋长拿走之后,态度坚决的要求拿回来。

因为他觉得,当地人的文化应该是以星辰和太阳来判断方向的,而指南针只会让尚未具备保留历史能力的当地土著丧失自己的历史。

但是整部电影并没有倾向性,而是类似于纪录片的形式把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事情一一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至于,文明世界与这片野性的世界之间的碰撞和相互影响最终产生的结果是好是坏,电影并没有给出答案。

或许,这个问题的答案没有人能够给出。

从历史进程上而言,文明世界的进入确实让充满野性的世界杯融入全球的文化之中,也为当地土族带来工业化的进程;但另一方面,这种进步道路上的无数血泪也是对当地土著的一种迫害。

《蛇之拥抱》短评

黑白影像+亚马逊丛林+神秘主义赋予了本片一种十分特别的味道,剧情悠长缓慢,却自有吸引人的魔力:当文明与文明碰撞的时候,落后的一方永远是被宰割、被奴役的对象,而本片采用了温和的手法予以呈现,不做任何批判,观众却会用心去感悟一切——孤独的萨满离群索居,苦苦守护着,却终究挽留不住被时光抛弃的一切,珍贵的亚库纳之花最终也只能从地球上永远的消失,就像萨满一心维护的日常的仪式感,和对动植物秋毫无犯的原则也终于会被人们遗忘一样。蟒蛇的子孙早已不再纯净,只余丛林中游荡着的找不到方向的魂魄……

6分钟前
  • Tina
  • 力荐

做作的让人一阵子一阵子不舒服= =细节倒是很影像人类学,无奈人物完全想当然,围绕白人文明和部落文明冲突展开的一些对话,简直一嘴阶级斗争腔调,也是奇了怪了。

9分钟前
  • 靖然
  • 较差

只有我觉得很沉闷,剧情又缓慢,很难看进去吗

10分钟前
  • 妖叶秋
  • 很差

【中国电影资料馆北京电影节展映】献给亚马逊丛林的赞美诗。让人对大自然心生敬畏,涤荡心灵。摄影太牛逼,长镜头美到想哭,亚马逊雨林风光在黑白宽银幕上极具震撼力。看到了部落的热情与无情,外来宗教的荒诞演化,殖民者所谓文明的野蛮,土著对自然的崇敬。片尾迷幻堪比《2001》《生命之树》

12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最近看的最好的电影,关于殖民,关于亚马逊雨林里丢失的文明。但有意思的是,祭司说的话竟然和佛教教义不谋而合,也许来自热带的原始宗教都天然对天地万物有一颗平等爱心。

17分钟前
  • 万泉河名媛
  • 力荐

留声机和虫鸣,终有一个要声音要把另一个侵蚀

21分钟前
  • 禁止倒置
  • 还行

人類文明隨之而來的開發究竟是好抑或不好本就是見仁見智的看法,陶淵明所主張的無懷氐之民歟!葛天氐之民歟!是種回歸大自然的期望,但人類的文明是永無止境得向進前行,相對的對大自然的破壞也是永無止境,這部電影中那位孤獨的原住民嚮導也是在感嘆自己叢林文化被白人所破壞而消失。或能久起觀者對感嘆,但趣味性仍是不高的作品。

22分钟前
  • 月窺人
  • 较差

曾在不少喜欢的导演那里看过类似的隐喻:礼失而求诸野,但即使求救于神秘的外来文明,也挽回不了贪婪腐坏、不知节制的白种文明。

24分钟前
  • water
  • 推荐

3.5,因为对亚马逊文化无感,所以我一直在想着那个关于“魂魄”的问题……

26分钟前
  • 文白
  • 还行

影像上的确还有做更多文章的空间,缺一个好到拍桌子的镜头

30分钟前
  • Ada的B计划
  • 推荐

文明与荒蛮,橡胶与奴役,自然丛林与哲学迷惑,电影以黑白片的形式以亚马逊探险日记为蓝本,讲述了文明在丛林中的陷落与迷失。就像电影中虎视眈眈的猎豹对蛇的攻击,原始部落的文明与坚持一直在被文明社会所侵蚀,从奴役到利用。电影节奏实在太慢,让人悃。

35分钟前
  • JuneYale
  • 还行

最后结语“只有少数亚马逊文化被报道过,献给那些未被记住的人”后面再加一句“尽管他们并不在乎”会更妙吧

36分钟前
  • Soda
  • 推荐

有不错的立意,文明与文明之间的纠缠,犹如豹子与蛇的对峙。双线并行,就像同一个雨林时空。但在看过的南美丛林题材里头,或者是《黑暗之心》那些不可考的片子中,它在影像风格上,显然还可以(应该)做得更好。

38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1/15@影城 虚构亚库纳,续命死藤水;蛇行亚马逊,梦回二险程。黑暗殖民(近代南美)史:精神污染(宗教洗脑)与物质剥夺(橡胶战争),弥赛亚之狂喜与食人族之衰竭无二致。海顿创世纪响彻河流上方,嘲讽与悲悯俱备。最后魂游航拍黑白壮丽,梦洞大开如有天启赞。Chullachaqui 多义,梦样编织路加星。

41分钟前
  • mecca
  • 推荐

歐洲白種人早在十五世紀末就強力入侵並擄掠了中南美洲和亞馬遜,現在卻開始在夢中追尋那種已經遺失的原始風貌。這是一部崇尚人文環保的小成本電影,片中抒發的哲理思想隨各人慧根來體會,我看了是沒什麼感悟,只好當個優良的攝影作品來欣賞。

46分钟前
  • 珠海小豬豬
  • 还行

可以好,但是没有好

49分钟前
  • 陈年老浪
  • 较差

不好意思我的期望值太高了

54分钟前
  • 虾条
  • 较差

1. 题材吸引人,那块儿陆地对我几乎就是神秘、茂盛、湿润的代表。2. 到底谁是文明、谁是野蛮,你们白人怎么就那么在乎物质?

58分钟前
  • Sabrina
  • 推荐

2016-8-15

59分钟前
  • xchgood
  • 较差

更适合放在科教频道

60分钟前
  • 罌至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