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谋杀案》在阿加莎侦探小说中并不是最出名的,我大概在十年前读过原著,对于情节已经很模糊了,这次BBC的三集迷你剧评分不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改编比较大,引起很多原著粉不满。
我大概是由于对原著的模糊记忆,看得时候没有什么预设,十分满意。
其实对于情节上的改动倒是还好,改动最大的是整个故事的基调,即大侦探波洛不再是那个大腹便便留着漂亮胡子的很有喜感的准老头,而是一个英雄迟暮带着悲凉色彩时时面对自己心魔的老年人。
其实在波洛系列中,时间线跨度很长,波洛是年龄渐长,然而可能是以往影视剧演绎的关系,和大侦探沉稳不紧不慢的风格,在我的记忆里波洛就始终是个50岁出头的年龄,从没有年轻过,但是也没有很老。
所以第一集看到波洛,我是有点吃惊的,并没有一开始就确定这个角色就是大名鼎鼎的大侦探波洛。
年老、落寞、过气,初印象。
第一集看完,我被完全带入剧集的节奏中,回味无穷。
然后,以每晚一集的速度,三天看完了。
BBC还是一贯的制作精良,其中扮演新任警探的是当年哈利波特中罗恩的扮演者,要不是看演员介绍,我真的完全认不出来,已经全然褪去了罗恩的青涩。
每个演员的戏都很好,所以人物之间的交锋、牵缠斗很好看,最好看的就是谋杀案。
我们都爱看破案,尤其是谋杀案,谁是凶手,动机是什么,背后有什么秘密,他们的真面目是怎样。
永远不会腻,侦探小说永远有市场。
短评里有人说,我是来看波洛虐凶手的,不是来看编剧虐波洛的。
但是我对这个有点悲凉的大侦探,几乎是立刻就接受了,毫无违和感。
大概是因为那句话,快乐的人是做不了侦探的,也无法成为作家。
快乐,你就无法洞察人性的黑暗面;快乐,你就无法一直和罪恶周旋。
阿加莎也是在经历离婚和神秘失踪21天之后,名声才达到顶点。
ABC谋杀案,有五个受害者,A, B, C, D, E;凶手自称ABC。
五个受害者,一个嫌疑人,一个真凶。
在书里,凶手的目标其实只有一个,其他都是烟雾弹;而在改编的迷你剧中,凶手有一个非杀不可的人,但也是连环杀手,不被抓住不会停手。
凶手执行绞刑前,和波洛吃最后的早餐,他认为他是波洛的朋友,是他让大侦探重新焕发光彩,重新拥有名望。
他回忆当初认识波洛是在伯爵夫人的生日宴会上,波洛作为嘉宾带领他们玩了一场谋杀游戏,生日谋杀案。
也就是我们今天玩的天黑请闭眼、狼人杀的贵族高逼格版本,他说波洛点燃了他的罪恶之光,开启了他的犯罪道路。
然后,他就一直等待着一个时机,策划了这一系列为波洛量身订造的案件。
在他的心里,他和波洛是至交,是最了解彼此的人,他认为临死前他应该得到回报,即波洛的秘密。
大侦探不愧是大侦探,眉头都不邹一下,说,你就是一块等待火花的绒布,你的灵魂就是一个停尸间。
你得到了最后的早餐,不会得到我的秘密。
剧集中伯爵夫人初登场已是病入膏肓不见往日神采,床头柜上有一张当年生日宴会的合影,提示着往日的风华。
波洛来拜访是,伯爵夫人说,看到波洛很开心,让她想起了当年的生日会,那时他们都还风华正茂。
不管是病入膏肓命不久矣的伯爵夫人还是步入暮年名声不再的波洛,都有一种怀旧的美感,怀念往昔荣光。
然而,在最后,这种怀旧又被波洛自己推翻了,他说旧时光一样残忍。
上帝视角的我们看到了编剧为波洛设定的前世今生,保护不了信徒的牧师最后成为了侦探,永远追逐罪恶,这就是凶手问他问题的答案,是什么一直驱动着你。
罪恶一直在重复着,人类并没有变得更好,但是波洛找到了与之对抗的方式。
上帝视角还看到了貌似对秘书心猿意马的伯爵其实深爱妻子,那个想要勾引伯爵的秘书未必又不可怜,放荡的妹妹其实很爱姐姐,抢了她的未婚夫可能是她能想到最好的保护姐姐的方法,看起来痛恨妹妹的姐姐在妹妹死后却发现自己是唯一为她难过的人,温文尔雅的贵族其实邪恶又狡诈,看起来变态的嫌疑人其实只是个被人利用的病人。
有一些秘密被揭开,有一些反转,似乎在冷漠客观的揭开一切之后,冥冥中还留着一丝温情。
可能这就是阿加莎为什么长盛不衰,再早一点的人们看狄更斯,只要打开一本狄更斯的小说就岁月静好。
我们看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集,最好是冬天或者雨天,窝在家里,手边有热茶,翻开书页,等着什么时候出现第一个死者,等着侦探登场,猜测着已经出现的人物里谁才是凶手,他们有什么秘密,动机是什么。
然后心里稳稳的,因为我们知道,所有的秘密和黑暗都会被揭开,凶手一定会被绳之以法,无辜者得到救赎,正义一定会来到。
(欢迎关注辉兔的爱与生活公众号) 阿加莎作品影视改编《ABC谋杀案》在1992年曾有个高分电影版,在2018年推出了3集剧集版,和《悬崖上的谋杀》、《灰马酒店》差不多的评分。
在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里,波洛当过兵,因为炸弹毁容才选择留胡子。
这部剧里,波洛曾是一名牧师,因为战争没有保住教堂和百姓,于是搭上难民火车来到英国,谎称职业是警察,从此成为了私家侦探。
在案件发生这段时期,波洛被改成暮年,昔日辉煌已经过去,年轻的警督克罗姆初期都不把他放在眼里。
不过克罗姆有句话说得没错,在波洛光环照耀下,警队就像个傻子一样,为了保住职能部门在民间的声望,有意对波洛冷处理蛮合情合理的。
不合理的设定是整部剧几乎没有看到波洛的完整推理,而且因为凶手与几名被害人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所以凶手像是案件进入死胡同之后突然间冒出来的,一种莫名其妙之感。
这个ABC谋杀案是一起连环杀人案,凶手事先给波洛发死亡预告,有挑衅和致敬之意。
多么有吸引力的故事啊,硬是东拉西扯故意引导,销售卡斯特明显就是个吸引注意力的假凶手,这种呈现方式太过刻意了,莫非编剧还觉得很高明吗?
第一案线索是A,地点安多弗,死者是烟草店老板阿舍,现场留有一本ABC铁路指南。
可惜当地警局未审先判潦草结案,只要能拒绝波洛,根本不管什么真相。
后期警方推责让波洛背锅的设计也很真实,与故事背景中警方看波洛不爽有很大的关系。
第二案线索是B,地点贝克斯希尔,死者是生活放荡的服务员贝蒂,现场同样有ABC铁路指南。
第三案线索是C,地点彻斯顿,死者是克拉克爵士。
剧中波洛的高光时刻,就是他找到了三个案子的关键线索。
每一位被害人所在的地方他都去过,凶手对他的过往非常了解,如果还有D,那一定是曾去过的地方。
通过死者家属的回忆,波洛还发现凶手的衣着装扮与自己一模一样。
第四案线索是D,地点唐卡斯特,卡斯特明明在门口还见到了杜利,结果死的却是别人,从这也能怀疑卡斯特背锅侠的身份。
第五案线索是E,地点安博西,死者是厄尼,卡斯特终于被警方抓捕。
波洛调查到卡斯特在前面的案件中有不在场证明,凶手利用了他,给他提供信息与指令,卡斯特以为是一条条致富的线索,从未有怀疑过。
通过卡斯特的口供,波洛确信凶手就是卡拉克的弟弟富兰克林。
他惦记哥哥的遗产,这个动机可以理解,杀其他人是为了制造混乱,掩人耳目吗?
这个理由尚且容易接受,那富兰克林杀人是为了成就波洛的思维,说实在的有点鬼扯。
成全波洛的代价很可能是以命偿命,那还惦记啥哥哥的财产,还不一定是钱先来还是命先丢呢,这两个目的很矛盾,想不出两全其美的结果。
BBC用这部年度大作再次向我们证明了一点——毁原著的翻拍是没有国界的。
我们对本国的翻拍剧一惯持鄙夷态度,说他们亵渎经典,似乎我们的观众十分尊重原著。
可是,遇到外国翻拍经典时,这些“尊重原著”的观众立马又喊着“BBC出品必属精品”,还没看就开始为BBC鼓掌,尽管有些剧拍得相当差劲...比如这部《ABC谋杀案》。
比利时大侦探Hercule Poirot(赫尔克里·波洛)的标志特征是小个子、鸡蛋头、小胡子,还有重度洁癖与强迫症。
原著以波洛的好朋友,Hastings上尉的口吻写成,讲的是1935年6月Hastings从南美回到伦敦后发生的事,Hastings一回来就吐槽老朋友波洛搬到一个看起来特别方的公寓,只为“看上了它那严格遵守几何规则的外观和比例“。
此时的波洛又是什么样?
Hastings写道,“和我上次见到他时比起来,他一点也没老,甚至还年轻了一些”。
(摘自:新星出版社《ABC谋杀案》,赵文伟译)
ABC谋杀案8.5(英)阿加莎·克里斯蒂 / 2013 / 新星出版社仅从最基本的人物设定就可以看出剧本改动有多大,编剧先是彻底删掉波洛的朋友兼助手,本书的讲述者Hastings,又将波洛设定为暮年,一出场就像最后一案《帷幕》似的。
最悲惨的是我们老贾——苏格兰场总警督James Japp,不仅被改成退休种地,还被直接写死了...受《福尔摩斯探案集》的影响,阿婆也用过几次侦探+助手+警督的模式,《ABC谋杀案》就是其中一本。
而这次的改编,相当于在福尔摩斯的故事中删掉华生,写死雷斯垂德警长,又把福尔摩斯改成一幅“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样子,《神探夏洛克》都不敢这么改。
Sarah Phelps不是第一次改编阿婆的小说了,BBC近年拍的《无人生还》《控方证人》《无妄之灾》三部皆出自她手,我可以理解《无人生还》与《控方证人》的差强人意,因为前者不适合改编,后者又有Billy Wilder的珠玉在前,但去年把《无妄之灾》改成家庭伦理剧到底是为什么?
新颖别致?
今年她又把连我父母都知道的赫赫有名的大侦探波洛改成这样...不知天上的阿婆会作何感想?
从剧本来说,这种水准的翻拍剧和国产烂片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只是因为英剧画面看起来比较精致,所以不少人都上了他们的当。
但所谓的“精致”,也只是阴暗的色调,反复的特写,杂乱的剪辑,凌乱的叙事,故弄玄虚的悬疑,一片空白的推理...BBC这块招牌早已成为过去式了,和国内一样,他们的经典都是上世纪造就的,如今不论阿婆还是古典名著都是颠覆式的瞎改,曾改编过95版《傲慢与偏见》的金牌编剧Andrew Davies今年不也开始折腾雨果的《悲惨世界》了吗?
也只有国内的营销号还在为BBC叫好,看见BBC三个字母就无条件五星,毕竟他们连ITV和channel4都不知道。
其实,每个国家都有好剧与烂剧,认为英美剧都好看未免太过片面,区分每部剧的应该是它们的质量,而不是它们的国家。
BBC这部《ABC谋杀案》,真的一点也不好看。
改编不易,且行且小心首发于公众号“影探”ID:ttyingtan微博:影探探长作者:香蕉姐转载请注明出处可能每个大IP翻拍,都会面临这样一个棘手的问题:面对老版珠玉在前的现状,忠实原作还是大幅度改编?
忠实原作,观众会说:翻拍干什么,重播得了!
大幅度改编,观众又会觉得亵渎原作,让你翻拍又不是拍新剧!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圣诞档,BBC又出来搞事情了。
对,说的就是阿加莎系列改编剧,今年轮到了这部:《ABC谋杀案》The ABC Murders
说到阿加莎系列改编剧,就不得不从2015年说起。
当时为了纪念侦探小说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阿婆)诞辰125周年;BBC推出了剧版[无人生还],并在当年大获成功。
2016年,BBC在推出[控方证人]后,宣布继续预定7部阿婆小说的影视改编作品。
包括[无妄之灾](2018.4),和刚完结不久的[ABC谋杀案](2018.12),还有未播出的[死亡终剧]等。
阿婆的金字招牌+BBC精良制作,使得每年播出的阿婆改编剧都备受瞩目。
其中[无人生还]在豆瓣有近十万人标记;4月播出的[无妄之灾]由于推理薄弱备受粉丝诟病,但也因为悬疑味十足、剧情紧凑,大火了一把。
所以,每年圣诞档,香蕉姐都和很多观众一样,搬好小板凳,嗑着瓜子,等着看神剧。
但是,刚完结不久的这部[ABC谋杀案]却猝不及防来了个“年度大翻车”。
香蕉姐就看着豆瓣评分一路往下降,降到了现在的6.5分,史上最低分啊喂!
没看过的小伙伴可能要问了,这部剧真的有那么难看吗?
其实,还好。
烂番茄全鲜,还是有值得一看的地方。
那问题出在哪儿呢?
香蕉姐作为亲历者,好好跟大家说说评分“惨案”背后的原因。
不过在讲之前,香蕉姐要先带大家了解一下[ABC谋杀案]的基本信息。
[ABC]的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就不用多介绍了吧。
这个一生都在“谋杀”的女人,是人类史上最畅销的著书作家之一。
即使你没有读过几本阿婆的小说,也能通过改编的影视剧对她的作品有一些了解。
[ABC谋杀案],作为阿婆的代表作;连同[东方快车谋杀案]、[无人生还]、[尼罗河上的惨案]一起奠定了她在侦探文学史上当之无愧的地位。
不仅因为在这部作品里,大侦探波洛与凶手精彩的对峙,更因为它的诡计设计得十分新奇,至今仍被后人模仿。
香蕉姐记得[明星大侦探]第四季“神秘来电”那一期中的某些作案手法就模仿了[ABC谋杀案]。
大家乍一听[ABC谋杀案]的标题,多少会疑惑“ABC”代表了什么?
ABC,实际上代表三座城市、三个人、三桩凶杀案。
A,安多弗市(Andover),爱丽丝·阿舍(Alice Asher),杂货店老板,割颈而死;
B,贝克斯希尔(Bexhill),贝蒂·伯纳德(Betty Barnard),咖啡馆服务生,被丝袜勒死;
C,彻斯顿(Churston),卡尔迈科·克拉克(Carmichael Clarke),被砍死。
看到没,凶手按照字母顺序杀人,A城A死者,B城B死者,C城C死者。
而且在每个被害人的尸体旁都会留下一本《ABC铁路指南》,页数翻到对应的字母,作为死亡标记。
为什么要留下一本《ABC铁路指南》呢,正如波洛所说:那是凶手在告诉他们游戏规则。
按照铁路指南的字母顺序,下一个死者会是D城叫D的人,下下个会是E城叫E的人……可见,这个凶手十分残忍且自负,把杀人当做游戏。
更为嚣张的是,这还是一桩事先张扬的连环谋杀案。
原来,凶手署名ABC,经常给波洛写信,而且每封信的邮戳都不一样,波洛无法找到他。
ABC在谋杀前,先通知波洛“我准备行动了”;
完事儿后还会挑衅波洛,“你猜对了吗?
”
就在波洛猜中下一次谋杀地点,和警察一起赶往唐卡斯特(Doncaster);准备阻止下一场残忍的谋杀时,ABC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错杀了与德克斯特·杜利(ABC原本的目标)共用一个化妆间的滑稽演员本尼·格鲁。
一向自负,想与波洛一决高下的ABC,犯了如此重大的错误,他该如何收场?
熟悉ABC心理的波洛猜测,他会狂怒,会展开一系列报复,将这个游戏进行到底,来证明他的才智。
波洛的调查不断被这样一个决心要胜过他的敌人挫败,他的权威、正直,和自身身份将经历严峻的考验。
所以波洛必须在ABC下一次作案前抓住他。
可能对波洛来说,抓到凶手固然重要,但更让他感兴趣的是:凶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为什么要制造这场恶毒的游戏?
这也是波洛的惯常思路,在他看来,找出凶手的杀人动机才代表一个案件的终结。
诸如杀人动机、《ABC铁路指南》的创意出处,这些令人费解的谜题在阿婆的书里都被波洛揭开了;而且还提醒读者记住一个信条:永远不要挑战大侦探波洛的智慧。
在阿婆的书里,波洛即使受到挑战,他还是那个幽默、自信、优雅,带点小骄傲的波洛。
但是在BBC新改编的剧里,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下面香蕉姐主要说说剧里的改编。
为什么新剧几乎完整呈现了阿婆的诡计,却有那么多观众不买账?
首先是大侦探波罗的人设问题。
在BBC这部新剧之前,还有一版非常经典的改编[大侦探波洛](1989-2013)。
由大卫·苏切特饰演的波洛,矮小敦实,留着八字小胡,是一个严肃、优雅、智慧、犀利、意气风发的小老头。
观众就觉得,波洛就应该是苏切特版的那个样子。
但在新剧里,由约翰·马尔科维奇饰演的波洛,人设却大变。
电视剧开头,映入眼帘的是一个苍老而疲惫的波洛,走路的姿势像跛足。
他已不再年轻,人生中最声名显赫的时光已然逝去,为了抵御衰老,他甚至用染发剂染黑自己的胡子。
观众熟知的波洛意气风发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日薄西山的阴郁沉闷。
编剧似乎为了突出波洛的阴郁气质,还为他添上了不堪回首的前史,并在全剧不断闪回出现。
在人物关系上,波洛的好基友黑斯廷斯也不见了。
不仅如此,包括克罗姆([哈利波特]里的“罗恩”鲁伯特·格林特饰演)在内的警察厅还集体排斥他。
因为年轻的警察们想做出一番事业,而波洛的智慧又显得他们很愚蠢。
人物底色的阳光、自信,被阴郁和孱弱代替。
这样的设定简直踩了原著党的重雷区,他们觉得这根本毁了这个人物的基石。
除了波洛形象的颠覆,许多原著粉怒打低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从剧情上来说,悬疑感有些薄弱。
和原著相同的是,新剧分两条线索行进,一条波洛,一条卡斯特先生。
不同的是,新剧对卡斯特形象做了一定程度上的改编和丰富。
在剧中,卡斯特先生是个卖“足尖轻舞”牌丝袜的旅行推销员。
他神经衰弱,经常忘记自己做过什么,还有强烈的抖M倾向。
喜欢被人命令,如果没人指使他该做什么,他就会迷茫,找不到生活的动力。
剧中,凶手的行动轨迹和卡斯特先生卖丝袜的旅行路线一模一样,而且他也有一本《ABC铁路指南》,和一台打字机。
更为吊诡的是,每个死者生前都与他有过联系。
波洛在阿舍夫人的房间里找到“足尖轻舞”牌丝袜的吊牌一角;贝蒂·伯纳德是被“足尖轻舞”牌丝袜勒死;克拉克爵士的秘书曾与卡斯特有过交流……这是一个非常完美的布局,但越是完美越显得古怪。
卡斯特先生的性格、心理,与给波洛写信的真正的凶手大相径庭。
很显然,这是凶手故意引导波洛走向错误的方向……
新剧主要线索明晰,基本遵从阿婆的诡计的行进。
但是由于太注重人物冲突和气氛营造,导致大大削弱了故事的紧张氛围和推理的乐趣。
香蕉姐特别能理解这一点。
对于推理小说影视化来说,时刻保持悬疑是改编成功与否的重中之重。
看过之前几版BBC改编就会知道,编剧莎拉·菲尔普斯恰恰最不注重情节和推理。
而是把注意力转移到了挖掘人物的内心冲突,以及人与人复杂的关系上。
叙事节奏平缓沉闷,观众一直期待的波洛的“高光时刻”,最后也没有到来,而是以“反高潮”的形式结尾。
这一切都踩中了原著党的红线,打低分也在所难免。
其实,香蕉倒觉得,编剧大幅度改编本身无可厚非。
毕竟面对的是一本80多年前的小说,现在与过去的时代背景、人类智识、艺术发展都有着巨大的差异;应风向做一些改编,或者编剧想发挥自己的创造力,都是OK的。
比如,现在谋杀案如果一味渲染诡计和破案的快感,会有被指责为反人类的风险;所以该剧加重了受害者家庭的戏份,展现人的矛盾和创伤。
但是,无论如何,改编不能失掉原作的根基,否则就是挂羊头卖狗肉了。
[ABC谋杀案]如果是一部新剧,观众就不会那么苛刻了。
但这是一部人人熟知的大IP,而且已经有了一部经典的前作,再去翻拍确实不容易。
不过,无论怎样,不知道会有多少观众,会和香蕉姐一样;依旧会在下一个圣诞节等待阿婆改编剧的到来,这可能就是经典大IP的魅力吧文/香蕉姐(更多原创影评,微信搜索ttyingtan,后台回复片名,一起来看片儿)
先说说优点:构图一流,配色高级,隐喻精准,剪辑出色。
可能因为大众对阿莎婆的故事太熟悉,所以改编非常大,一共设置了两条故事线,一条是谋杀案,另一条是波洛前半生的秘密。
两条线纠缠在一起,不仅讲述了几桩人命案,更像珠链一样串起了当时横向和纵向的社会众生相。
与命案相关的人不单单只是好人与坏人,受害人与嫌疑人的扁平关系,而是一个个立体的复杂的人性。
卡斯特这个烟雾弹塑造得很刻意,但声东击西的作用还是起到了。
整部片子略压抑。
也许片子想表达的东西太多:关于人性,关于荣誉,关于战争,关于信仰,隐喻太多,反而像厚厚的茧把自己包裹起来,而且谜底揭得太突兀,缺少推理过程,打击了普通观众跃跃欲试的参与感,降低了破案片应有的紧张感和抽丝拨茧找出真凶的快感。
这剧看到一集半的时候差点要吐了,我到底是为了什么看这剧的?
还不是因为阿婆,还不是因为她笔下的赫尔克里·波洛,矮胖大侦探波罗。
然而BBC的这部《ABC谋杀案》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首先,波洛的外在形象,不再是个矮胖,而且没有了神气的小胡子,也没强迫症也没洁癖,秃顶彻底成了秃头。
这些都可以接受的,真的可以,毕竟我从来都不是忠于他的颜值而是被他的人格魅力打动的(别笑,真的)然后呢,然后呢?
这性格变化是咋回事?
变成了个阴郁怕老的老头是怎么回事,竟然要去染黑自己的胡子又是什么鬼?
年龄差啥的就不说了,那个自恋自负又幽默的波洛怎么可能这么做?
这是要要《福尔摩斯先生》里老年福尔摩斯的梗吗?
还不如后者高级呢。
删掉了黑斯廷斯,弄死了贾普探长是要做什么?
就好像福尔摩斯里删掉了华生,弄死了雷斯垂德一样,何况贾普要比雷斯垂德可爱得多啊!
如果让贾普死是要强行老少配,不好意思,我差点没认出来那个年轻探长是鲁伯特·格林特啊,那是哈利波特里面的罗恩吗?
编剧这是对他有多大仇?
是想借着波洛这个大IP掀什么大浪?
是恶意满满,还是想标新立异?
不要说原著党不买账,抛开阿婆的光环这剧也没法看啊。
剪辑也真是要命,从头到尾不断闪回波洛的回忆能不能行了,难道看不出来会令观众觉得头晕呕吐吗?
意义又何在,就只是为了质疑波洛?
而且从始至终都在努力刻意地营造悬疑气氛,甚至到了装神弄鬼的地步,骇人的音乐加不知所谓的情节,什么恶心租客,SM,变态母女情齐上阵,除了带给观众不适感之外还有什么对于剧情有利的地方?
以至于我现在没法正视煎蛋了,以后也不会吃了(呕吐)。
再说推理,这是破案啊,推理在哪里?
凶手突然就跳了出来,最后也没有解释是怎么回事,难道要靠观众去猜吗?
波洛每集必来的推理茶话会哪里去了,虽然每次都觉得波洛展示的时候很自恋,但是破案的过程推理细节难道我们不要看吗?
这剧竟然妄图让凶手对波洛有点什么情结是要闹哪样?
凶手的目的就是杀了哥哥继承财产,前两起谋杀就是为了掩盖最后的谋杀,掩盖他真正的目的,怎么就成了变态杀人了?
而且变态杀人也表现得不伦不类整得好像一切都是因波洛而起一样,这锅背的。
最后凶手竟然还去摸了波洛的伤疤,艾玛,我看了个假剧。
庆幸没有看之前改编的那三部,我要去看《大侦探波罗》洗洗胃,哦,不,洗洗眼。
和之前的翻拍的《控方证人》一样的问题,在原基础上加了很多莫名其妙的设定……《控方证人》的律师在老电影中自带吐槽和傲娇属性被改成一个感觉精神不正常的人,这次的《ABC谋杀案》把阿婆的波洛改成一个晚年被人嫌弃还处处被排挤的形象?????
太烦人了,老老实实的拍悬疑剧不行吗。
之前看BBC《无人生还》还觉得很惊喜,果然毁原著不分国界嘛
继续mini剧点评,今天来讲一讲新版《ABC谋杀案》,值得一聊。
英剧《ABC谋杀案》作品类型:悬疑主要演员:John Malkovich、Eamon Farren故事概述:赫尔克里·波洛探案系列,侦探Poirot智斗杀手Franklin开播时间:2018年12月26日开播,共3集(已完结)
说实话,这部作品“惊”到在下了,简直令人瞠目结舌。
1,波洛形象的变化,从"谢顶"到"光头",从标志性“两撇小胡子”到“山羊胡”
2,人们熟悉的黑斯廷斯上尉去哪了?
消失了?
3,铁三角之一的贾普开场就挂了?
why?
“推陈出新”不带这么玩的,太不尊重原著了,绝对的差评。
接下来,照例,一集一集解析。
第一集老套路,开场基本人物介绍主角Poirot,黑斯廷斯走丢了,贾普被编剧放弃了配角Crome,自负其能的新任警长
配角Cust,神经质一枚,是不是凶手?
有待考察
剩余一个“Franklin Clarke”,最后一集重点介绍。
接着,杀人事件1,Asher太太被杀事件(地点:安多弗市)
2,Betty女士被杀事件(地点:贝克斯希尔)
本集优点1,气氛营造突出,这个是英式悬疑作品的拿手好戏2,剪辑带感,丝丝入扣,有种猜不透摸不着的感觉本集缺陷1,Poirot的自我回忆(闪回),让人看不懂,不知道剧中安排这个桥段有何用意?
2,读者熟知的那些关键人物的缺失,使得本剧难堪重任
第二集悬念继续,可惜吸引力开始下降,无聊的感觉来了出场人物PoirotCarmichael Clarke、Franklin Clarke,父、子Cust杀人事件1,Carmichael Clarke被杀事件(地点:彻斯顿)
2,Benny被杀(误杀)事件(地点:唐卡斯特)
剧情推进1,Poirot进入探案模式,走访案发现场、查询与死者有关联的人员2,杀人犯ABC误杀了Benny(实际目标是Dexter)3,Franklin的口误(说嫌犯是男性),暴露了些许真相
本集优点1,千呼万唤始出来,终于进入“探案”环节2,信息开始关联,Poirot、ABC、Franklin、Cust,案件始末浮出水面本集缺陷1,引入SM情节有些多余,画蛇添足2,Poirot的自我回忆继续耗时间,意图不明
第三集三步曲,最后一步,解谜出场人物Poirot、Crome,联手结案Franklin Clarke,真正的幕后杀手,心狠手辣,居心叵测,外表绅士、内心屠夫,如此迷恋Poirot,让人严重怀疑其性癖
Cust,无辜之人杀人事件Edwards被杀事件(地点:安博西)
剧情推进1,第五个受害人出现(A->E)2,Cust落荒而逃3,警方收网,疑点聚焦Cust4,Poirot询问Cust有关信件的问题(疑团解除)5,真正嫌疑人出现,Franklin被捕
本集优点最后阶段的解谜还算有些看头(自圆其说)本集缺陷应该说是本剧的缺陷,节奏松、叙事缓,感受不到侦探女王作品的真实魅力
终编剧★☆☆☆☆(改编得飞起来)导演★☆☆☆☆(脑残得抽起来)演员★★★★☆(精辟得赞起来)剧情★☆☆☆☆(无聊得睡起来)视效★★★★☆(精致得藏起来)音效★★★☆☆(平庸得埋起来)推荐度★☆☆☆☆(只适合阿加莎忠粉观看)
The ABC Murders(ABC谋杀案)【2018 BBC圣诞特辑01-03(完结)】因为是耳熟能详的作品,也没有跟17年那部一样换了凶手,就直说了。
【剧透分界线】ABC君视角……收到衣服、打字机、待推销的丝袜,于是依据《ABC铁路》去推销。
结果,他去到哪儿哪儿死人。
买了他丝袜的小卖铺太太AA,偷溜出去做夜场交际花的BB,被“误杀”的富豪CC,和被误杀的马戏团滑稽戏演员(不是DD)。
偏偏ABC君有癫痫,经常把自己弄一身伤,也经常记忆断层,于是自己也开始怀疑自己。
波罗在探访中发现凶手不是ABC而是CC的弟弟——小叔子君(CC死时狗没有叫就指明了)。
【这里把年代从五几年改成三几年,相应的背景换了下,主要剧情都没怎么改,也就懒得再说这些大家都知道的了。
】一个小问题,之前波罗判断信是“女士假装的男性口吻”写的……就用生日会上的游戏盖过了????
秘书到底无辜不无辜?
总觉得秘书才是小叔子背后的人啊,美貌有心机,会装,剪个头就跟换了人一样(虽然被她之后被没收了衣服就跳脚的行为拉回来了,但是这个行为也很做作很假……)。
这个系列很喜欢探讨一些案件之外的东西,比如人性是多变的,比如救赎,比如性与日常行为能力等等。
AA太太死了,嫌疑犯是号称要把AA的头拧下来的家暴酒鬼丈夫(中毒酒精成瘾,不会把钱花在除了买酒之外);BB看起来是个很乖很好看的服务生,家里都说她是家里完美的女孩是天使,却只有和她住在一起的妹妹知道她的真面目;CC家和波罗是老相识,病入膏肓歇斯底里的女主人怀疑丈夫和小叔子都和秘书有奸情,而女主人和小叔子本身也是波罗的粉丝;DD则是木偶戏演员,和死者有矛盾,却是死者在“整”DD的木偶时当了替死鬼;至于ABC君,爱上了包租婆的女儿,性意识觉醒后发现女儿是楼凤,然后卖了东西后花钱让楼凤……踩他的伤口(他只是为了缓解头疼,我却生生看出性虐待的感觉……)。
构图,色彩,语言……全程压抑。
就…………很明显和16年的控方证人是一家兄弟!
不过也比之前三部探讨了更多:他们之后会怎样?
AA的丈夫被释放,可他以后能做什么呢;要和BB分手的未婚夫深得想要个儿子的老岳母喜爱,两人决定让一直爱着未婚夫的妹妹嫁给未婚夫,但是妹妹看清楚了他们的嘴脸(她在厨房削土豆片为姐妹难过,未婚夫和母亲却在好地方吃蛋糕),半夜爬墙走了;CC家秘书色诱小叔子,小叔子决定求婚,而即将病逝的女主人快被呕死了;ABC浑身是伤,昏迷住院,唯一愿意相信他并给他通风报信的楼凤看护着他(ABC:I don't want to be a monster);楼凤的母亲,包租婆,也是酗酒之人,酒醉后发出悲伤的句号声找着女儿……以及小叔子和波罗。
因为波罗和CC家是朋友,几年前女主人生日邀请了她喜爱的波罗来,波罗玩了个谋杀游戏,于是激活了小叔子的反人格——假如杀DD时没杀错人,EE之后他也不会停的。
小叔子对波罗充满兴趣和喜爱,去调察他——间接导致贾普警督退休,研究他,设计出能够让波罗“振奋起来”的谋杀案。
还特意设计了小叔子入狱后波罗去看他这段戏来说明……我觉得挺鸡肋的……这种被激活了另一个属性的戏码我更喜欢15版无人生还的改编。
至于波罗,开场真的是气得我跳脚!
有这样改编的吗!
他居然还在得知AA死后祈祷!
这不波罗!!
看到后面才知道这里把波罗人设改了,他不是比利时的前警察,他曾是教父,但是没有在德军的铁蹄下保护住无辜的人。
除了他,全部被烧死(看到这里我哭了呜呜呜呜呜心疼波罗)。
中间有段和神父(居然是棕色皮肤!
太扯了,193x年的设定唉!
非洲裔当神父怎么也六十年代后的事吧?
)的对话,是这样:P:我们应该感受痛苦。
F:那就是你要的?
痛苦?
P:感受怀疑和恐惧。
F:怀疑什么?
恐怖什么?
P:失败。
对自身能力不足的怀疑和恐惧。
F:你不可能知道自己将面临失败。
P:不,我能。
我已经失败了,惨败,一败涂地。
我的能力不够,他(指神)也一样。
我不相信他。
刚看这里被挫败的波罗虐,知道新人设和以前的故事后哭瞎。
前神父,这个身份的改编还挺有意思的。
但是看他开头的老态龙钟和随着案件展开的精神抖擞,就……蜜汁让我想到了16年控方证人的约翰律师(。
)看下来探讨的也是16年的延伸…………起码比16年好看啊……😂😂😂😂😂😂😂😂😂阿婆的作品怕是找不出比那部改得更崴💩的了[拜拜][拜拜][拜拜]最后吐槽一下让我气得要死的开头!!!
胡子一点都不“波罗”的老态龙钟甩奶大爹波罗,还要被人嘲笑、被人寄信辱骂/怜悯(怜悯还是来自于凶手的宣战信的前奏)……天哪这是波罗唉!
别玩新出的老年版福尔摩斯电影这个调调了好吧!
黑斯廷斯消失不见(根本就没有这个人存在过),贾普警监退休不说还死在波罗面前?????
新警监是个不喜欢波罗的年轻人,揶揄讥讽波罗以前经手的案子,还玩记恨波罗才华衬得苏格兰场无能这套?????
……这是波罗唉!
和富豪权贵交好,苏格兰场也服他的波罗唉!!
波罗还能走到这种地步????
没有黑斯廷斯没有贾普就不行了???????
嚷嚷着“要去把导演和编剧打成烂羊头”,差点弃剧……幸好放假了我也挺无聊的,咬牙看了也还行吧。
【本文首发自公众号:美剧和电影】 在2018年的最后几天,我们终于等来了每年一部的“BBC阿加莎系列”。
2015年BBC为了纪念阿加莎·克里斯蒂125周年诞辰,推出了迷你推理剧《无人生还》,并且大获成功!
怀着激动的心情,BBC一口气续订了7部阿婆的小说改编合约。
15年的《无人生还》,16年的《控方证人》,17年的《无妄之灾》。
随便揪出一部,都是能让推理迷们尖叫的心头神作。
今年的这部,迎来了阿婆笔下的当家角色——大侦探波洛。
ABC谋杀案The ABC Murders
按照惯例,BBC的《ABC谋杀案》仍然是“三集片”模式,每集都是60分钟左右。
令人吃惊的是豆瓣评分竟然只有6.5分,简直是系列最
粗略地翻下评论,基本上都是这个调调:
确认过眼神,是改编的锅。
不过分数也说明不了什么,就像下面这位影迷所说:
环环紧扣的节奏,加上演员们的炸裂演技,浓缩为“三集片”的剧情还是值得深挖的。
故事的时间设定在1930年代处于经济大萧条时期的英国。
ABC既是凶手的代号,也是《ABC铁路指南》的缩写,而且这本书更是成为了凶手挑选被害者的指南。
先是在A城,杀掉名字以A为首字母的被害人;
再在B城,杀掉名字以B为首字母的被害人;
以此类推……
连杀人都这么有仪式感,这个凶手怕不是有强迫症!?
而且这凶手也不低调,每次杀人之后还会给大侦探波洛写一封充满挑衅意味的信。
不过,在BBC的这部《ABC谋杀案》里,大侦探波洛也颠覆了以往他在我们心中的形象。
这位来自比利时,本该头戴巴拿马帽、脸上挂着八字胡、随时随地秀法语的名侦探,却没有了以往的优雅、精致和高傲。
取而代之的是令人陌生的苍老感,甚至可以说是落魄。
头发掉光、身材佝偻,只能靠染发剂制造毛发茂盛的假象。
很明显,波洛老了。
这大概也是众多原著粉不能接受,甚至导致评分低的原因之一。
某天,波洛收到了署名为ABC的书信,信中的语言是满满的嘲讽和挑衅意味。
波洛意识到了其中的不对劲,想要到警局找到老友贾普警督探讨信件的用意。
无奈老友已经退休,已经换成由年轻的克罗姆警督接班。
并被告知克罗姆正在外出办案,想要见他只能等。
漫长的等待,并没有让波洛如愿见到克罗姆警官。
可这也无法阻挡ABC继续给波洛寄信的热情,更嚣张的是ABC这回直接给波洛甩了个地址!
不得已,波洛再次去拜访克罗姆警督。
没想到收获却是,来自这位年轻自负的警督的一大波嘲讽。
波洛觉得ABC的信件绝不会止于简单的言语挑衅,于是决定独自前往信件中的地址。
果然,命案已经发生。
是一位名字首字母为A的女性,还发生在A城,死者的身旁就放着一本被打开到A字部分的《ABC铁路指南》。
当然,这只是个开始!
波洛再次收到ABC的信件,并且很快B城一位以B为名字首字母的女性就被杀害了。
此时的克罗姆警督也意识到,波洛提交的那封匿名信并不是开玩笑的。
这个凶手真的是在按照ABC的字母顺序制造连环杀人案!
并且,第三位被害人,C城的C先生已经命丧凶手的铁锹之下。
波洛心想,这凶手怎么不按套路出牌?
竟敢如此高调?
不仅杀了人,还放出那么明显的线索,告诉自己具体地址和顺序?
有意思的是,除了波洛的信件,《ABC谋杀案》还有另一条线索,一位全身都是奇怪气质的男子——
卡斯特,自称是一名丝袜销售员,巧的是他的行李箱里就放着一本《ABC铁路指南》!
更巧的是,每一个案发现场都有卡斯特的身影。
向第一位受害者A太太推销了丝袜。
第二位受害者B小姐,拿了卡斯特的丝袜却不给钱。
而且第三位受害者C先生的家里,也出现了卡斯特卖的那种丝袜。
我们再来看看卡斯特的英文全名:
缩写就是ABC!
难道就像莉莉说的玩笑话那样,卡斯特就是杀人凶手?
醒醒!
这怎么可能?
虽说是改编,BBC也不可能一上来就把凶手是谁透露的这么明显。
接二连三地发生命案,克罗姆也不得不与波洛合作。
因为这一切都与波洛有关!
被害者身边的人提出,有看到过和波洛戴着一样帽子、穿着一样大衣的神秘人出现。
这一系列的操作,似乎都是在向着改编后年老、落魄的波洛发起挑战,BBC版《ABC谋杀案》的剧情如同剥洋葱一般,一层一层地向我们揭开凶手的面纱,观看的过程难免也会经历剥洋葱时想要痛哭流涕的痛苦和又想继续剥下去的情不自禁。
不少原著粉大呼:我们的精致大侦探波洛去哪儿了?
就算老了,他也不可能如此落魄吧!?
别急,实际上,编剧还是为波洛保留了彬彬有礼绅士风度和精致生活习惯的,只要仔细观看便不难发现。
至于到底是谁狂妄自大,竟用如此手段挑战波洛?
3集短剧更完。
聊天对话框发送 ABC谋杀案 获取真相。
Chin-chin跨 | 年 | 快 | 乐
【更多阅读】BBC三集片:一个男人和四个女人的故事豆瓣8.7 | 明明是部严肃的历史剧,为什么尺度却如此大!
一口气刷完这部9.1分的新剧,还是觉得打分太低冰与火的史诗对抗 |《权力的游戏》第八季首支预告片强势来袭!
豆瓣9.7,「纪录片狂魔」BBC又出逆天神作!
满满的黄 暴 污!
此剧全程高能,胆小的同学千万不要点开!
明年再看我是狗【Rupert Grint演技有进步,完全看不出之前他角色惯有的nerdy
挺好的,可能因为没看过原著
不想再区分是否是原著党,我热爱阿加莎单刀直入的剧情手法,也理解所有影视改编都必将随着时间发展。在宗教信仰战争又抬头的时代,我容忍编剧去赋予波洛更多意义背景,让所有人思考谋杀屠杀里,上帝在哪里。只是,我又有什么资格容忍,应当感谢每一次的新解读,让波洛从1930年代,跨越百年带着每个时期现代属性,出现在众人面前。他是波洛,是英国,是地球。是否即将衰败,直面人性之恶。
還可以吧...
菠萝老年危机?编剧知道自己在做阿婆的本子吗?渲染氛围心理描写闪回镜头杂七杂八搞一通,就是半句不提怎么破案的,故弄玄虚的无效叙事。
没看过原著感觉还不错。把谋杀拍成波洛的自传。What compels you?
一般
弄个现代版波洛吧,哪怕不是秃头胖子也行。这么弄下去只是在削弱阿加莎原作的影响力,一点好处都没有。
没看过原著,但是本剧节奏太慢,最后确定凶手的原因也没有讲明,有很多地方不懂
再见BBC,编剧司马,从哪里找来这么自作聪明的编剧的...把秃头黑斯廷斯删了没事,把一票有特点的女性角色改成碧池我也原谅你,波洛的身份是你想编就可以编的吗?你有什么资格觉得自己比阿婆聪明?而且作为一部正常的推理剧也不合格,滚蛋(* ̄m ̄)
我不是原著党,虽然氛围压抑得可怕,但是情绪描写得很好啊托老头演技的福。
第一次猜对了凶手,如果是看书的话,估计就未必了。感觉是拍成波洛的个人小传了。演员和breaking bad里的麦克好像啊,和我脑海中波洛的形象完全不一致 19.01
我都不是很乐意打上“阿加莎克里斯蒂”或者“推理”的标签了。约翰·马尔科维奇扮演的波洛没毛病,富兰克林等人也都演技在线,BBC的片头制作依旧精良且很有创意,但这个打着阿婆原著改编旗号的推理迷你剧,我只能给一星。
我觉得改编还不错啊,毕竟是改编,也不一定非要忠于原著,人物都还比较合理,就有两点,一是波洛片头为何要染胡子呢?我一直觉得太多此一举了;二是整体画面都很漂亮。就第一集ABC从咖啡馆出去的画面有点违和,装设背景过于明显了,我甚至笑出了声。
???不是,就,凶手作案是为了享受波洛的追逐?为了激励波洛振作?临别还摸着波洛的脸说“你会想我的”??大矫情波洛恋爱集??糟心。。。
編劇調整的目的何在?波洛的過去與現狀的改動與主線的關係何在?宗教和戰爭與主要衝突的互動何在?原作本已trick大於plot,傑出的障眼法和視角錯位頂替了推理的邏輯與線索的細膩,本片更藉影視語言將此進一步加劇。BBC長於製作、擅用鏡頭,本片甚至帶著安德森對稱和漢尼拔美學。各位演員演技精湛寫實,令人過目不忘。本片選擇了近年來流行的暗色調慢鏡,片頭甚至有些西部世界風,配樂深得盜夢空間精髓,藝指怕不是諾蘭粉。本片具有典型的BBC風格,敘事節奏適宜,懸念營造得當,如不立足波洛,當是一部源於阿婆的及格以上的懸疑劇作,但作為改編,縱然將原著橋段玩得再自如,也難以彌補觀眾心內落差。不如無妄之災更別提無人生還,BBC還是擅長改編非系列作。ps:對女性的不友好是成見還是時代?&凶手和波洛最後的對話怎麼這麼基⋯⋯
好看诶!不要看解说音轨的那版,太毁气氛了,还是无妄之灾的拍法,但其实不适合 因为这部是双视角,而且还有回忆线,显得很乱,节奏也比较慢,看到b死了就猜到“把尸体藏于尸山”的手法也猜到了犯人,不过没想到salesman不是诡叙而是被人利用,更没想到深层原因原来是因为对菠萝的爱😂惊了
作为一个没读过名著的没文化的我,真的没看懂,节奏太缓慢了,推理过程也没有一种眼前一亮的东西,糊里糊涂看完的,演技挺好可是有点故弄玄虚的感觉。
一定要避雷的一部剧,能把阿加莎的嫌疑犯罪剧情改编得这么差劲,让人完全看不下去的,也是挺不容易。全剧莫名硬要凹一种侦探老了以后颤颤巍巍的精神状态,其实挺没必要的,而且极大削弱了案件本身的“扑朔迷离”,简直本末倒置。还是看老版吧,这两年被改编成三集英剧的几部阿加莎著作里,这部真的是最差的。
看不下去了,这魔改阿婆是一年比一年雷人= =改编不是让你改成每个人都是神经病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