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llas buyers club》让我对“电影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语言”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记得大学时某次课间,和一个教农业经济学的教授闲聊,他说别看他会六国语言,还真不如一个会拍片儿的导演,电影语言能把你想表达的通通展现,也能帮你发现你心里最不易发现的柔软。
我当时还心底对这个老教授一阵地狂笑:您再过几年也到了退休了年纪,怎么还和文艺青年毛孩子一样,把电影常挂嘴边?
肯定是年轻泡妞时常被拒绝!
后来看了央视《华尔街》的纪录片,知道了世界最富盛名的富豪家族——罗斯柴尔德的家族之成功秘诀:1.Always be humble.(永远保持谦逊的姿态)2.It doesn’t matter who you are, it matters whom you are with. (你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和谁在一起)梦里就老惦念那位教农业经济学的老教授,真觉得自己年少无知,恨不得夜里抽自己几个嘴巴子。
年轻的时候,恣意的挥霍别人的真诚,觉得生命真他妈的不是事儿,年岁大了,一定会后悔的。
昨晚看完这部《Dallas buyers club》,越发觉得要想“活着幸福”的道理明明就摆在眼前,人家富豪们并没有把自己成功的秘诀遮着、掩着,却还是有一屁股的人,比如我,折腾自己,觉得时间是大把大把的用不完,无聊挂嘴边,抱怨这个不公平,那个运气差。
可是,如果有一天,你被告知,你的时间开始如定时炸弹一样进入倒数,我相信,没有人能够真切地联想那番情景,想不到的人们,就来看这部《Dallas buyers club》,它不是什么励志片,也不会说教般的告诉你——生活诚可贵,生命价更高,它仅仅用胶片重新追溯了一个人有多么渴望“活着”,他想要的就是活着:呼吸、吃饭、拉屎、睡觉、喝酒、泡妞、看电视,一点也没有我内心里的各种奢侈的渴望,去南美旅行、亲眼见一下吴彦祖、一夜醒来变九头身美少女战士……(其实我这不叫活着,叫折腾)而另一方面,《Dallas buyers club》又讲了很多东西,比如对生命的重新审视,在精神和身体双重困难来袭时如何保持的顽强意志,比如如何学会包容,让自己的世界观能像阳光一样,尽量照耀自己从来不曾想过到达的地方。
之前我一直给好电影的定义就是一个标准——看了不瞌睡,越看越流泪!
这部影片绝对达到了我对好片的定义,并且让我思考了很多。
1 你讨厌的人必然有你值得钦佩的地方我想看完这部电影的人,都应该和我一样,被异装同性恋Raymond和对汉子文化迷恋至深的老牛仔Ron woodroof之间的友谊所撼动。
记得以前喜欢看NBA球赛的时候,就特别喜欢小牛队的老板库班,够爷们儿,对自己队伍的队员好的没话说,一命换一命,让那个时代的小牛队团结一致,一起向伟大的球队不断进发。
我相信生在达拉斯的骚年们必定都有一颗爷们心,他们万万不能和“娘”联系在一起,这也是电影主人公Ron Woodroof的心声,他也是那个年代“恐同”的铁杆。
偏偏命运的捉弄,Ron和天生就向往变成美丽女人的小男生Raymond相识并成为了生意上的好伙伴。
Ron实在是搞不明白,明明一个堂堂七尺男儿,每天却要在镜子前浓妆艳抹,对V领的深浅斤斤计较;Raymond也不喜欢Ron那套明明都要死了,还装腔作势装铁汉的架势。
但是这并不妨碍两个人一唱一和,共同在治疗AIDS的道路上一起努力,大赚一笔。
重要的是,他们彼此都从对方身上看到了自己从来不能发现的闪光点,也给了彼此继续活下去的勇气。
一直觉得自己很爷们很厉害的Ron其实心里一直都知道自己比Raymond要懦弱好多。
至少Raymond敢于挑战偏见,每天打扮的漂漂亮亮走在大街上丝毫不在意这个社会存在的异样眼光;他也足够的善良,自己成为医药公司试验的一员,也愿意把药分给好友一半,希望更多的人可以一起活下去。
Raymond更懂得回报和感恩,平时看他吊儿郎当,总是想从生意上小偷小摸一把去HIGH一下,可是关键时刻,他放弃了自己的人身保险,拿钱帮助Ron继续维持公司的运营。
Ron Woodroof在Raymond的影响下,开始重新审视身边这群被自己天天鄙视叫做“faggot”的弱势群体,发现他们比所谓的正常人要更加真挚、更加善良,更加珍视爱与被爱。
相对地,Raymond也从Ron这里获得了“尊重”,在生命最为脆弱的时光里,Woodroof用拳头去捍卫旁人对Raymond应有的尊重,他也一直叮嘱Ray不要吸毒、不要喝酒、不要糟蹋自己,我想,某种程度讲,Raymond从Ron这里获得的是一种“好好把我看做一个人”的最起码的敬意和安全感,这在我们所谓正常人眼里先得多么微不足道,对GAY GROUP而言却尤为珍贵,可见,社会重压下的恶意的恶毒程度足矣抹杀无数灵魂。
2 要知道自己的极限,也要敢于挑战自己的极限记得看日本电影《入殓师》时印象十分深刻的一幕是男主人公准备放弃当大提琴手时,告诉妻子,人,一定要知道自己能力的极限。
我一直在想,知道极限能干嘛?
是否能够在触线之前,扭转掉头,找到另一个可以呼吸的空间?
知道自己的极限是否就不至于一头撞在南墙上头破血流?
《Dallas buyers club》也许给了我一个答案:知道自己能力的极限,更要敢于挑战自己的极限。
挑战,并不意味着走在钢丝上一路不复返,而是在自己极限的线上思考更多延续的可能性。
Ron一开始被告知只能活30天最后活了2500多天,如果他没有挑战自己极限的勇气,别说活30天了,估计从医院门口出来,就手枪一举,脑门中弹自杀了。
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你现在是光棍、是穷光蛋、是坏人、是失败者、是瘾君子……活着不如死了算了,但是,真的死了,连这些起码证明你活着的tag都没有了。
活下去,真的很难。
因为我们要对抗的东西太多,要学会的太多,要忽略的太多,要挣脱的也太多,但是,活着,就能看到晴天、阴天、下雨、下雪、春暖、彩虹,这也是Ron Woodroof拼死也要活下去的原因吧,远走墨西哥、日本、以色列、中国,这些都是为了能够活着,活着,就能帮助更多的人活着,体会瞬息万变。
现在想想,好像活着也没什么好怕,好好活着,认真经营自己的人生。
最后以GOOGLE DOODLE今天的Moto作为结束——"The practice of sport is a human right. Every individual must have the possibility of practicing sport, without discrimination of any kind and in the Olympic spirit, which requires mutual understanding with a spirit of friendship, solidarity and fair play." –Olympic Charter"运动是与生俱来的人权。
每个人都应有机会,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视,秉承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参与运动。
”(因为俄罗斯有ANTI GAY LAWS, 这句话是献给所有没办法参加冬奥的同性恋运动员们的。
)
Leto!!!!!
奥斯卡最佳男配!!!!
Yeah!!!!!
TAT虽然完全是众望所归╮(╯▽╰)╭攒了一堆颁奖季参赛片没看,现在一部一部地补上来。
这部《达拉斯》应该算是为了演员先看的,因为最近的表演类奖项几乎都被这二位包揽了。
特别是Jared Leto,带着30 seconds to mars在音乐圈混迹,几乎已经淡出了电影圈,却因为这个独特的角色重回观众视野。
对于不了解Jared电影事业的歌迷来说,会以为这是他演的第一部电影,而对于经常在独立电影里看到他的观众来说,会以为30 seconds to mars只是一支演员一时兴起闹着玩的乐队,毕竟连小萝卜头大叔都出过一张叫《The Futurist》的专辑,斯嘉丽·约翰逊操着公鸭嗓还想和Tom Waits大叔的破锣嗓一决高下对吧(没有贬义╮(╯▽╰)╭)正是这样吊诡的身份才让Jared更加难以被人定义。
于是周日晚上没事干,看完了《达拉斯》然后就翻译了这篇Variety最近刊登的对Jared的人物特写专稿。
少翻了一段,而且有些注解和吐槽都加在了括号里。
没有采用直译,很多地方我自己也做了加工处理。
这篇也算是奥斯卡颁奖前的预热吧。
=============================================Jared Leto——六年离别 破茧成蝶原文:《综艺》杂志(Variety)2014年1月15日刊 作者:Jenelle Riley(Associate Editor, Features)编译:穆迪杰拉德•莱托洛杉矶家中的卧室里摆着一口棺木。
更奇怪的是,他自己似乎也忘了这东西是从哪弄到手的。
“我想应该是从《无姓之人》(2007年由其主演的Sci-fi电影)片场拿走的吧,好吧其实我也不太记得了。
”这张“棺木之桌”上摆满了几百本书,从经典的荷马史诗《奥德赛》到史蒂芬•金的惊悚小说,应有尽有。
莱托不仅对书籍有着不拘一格的品味,同时他家中还摆满了从世界各地收集的独特艺术品(包括一座受电影《发条橙》启发创作的当代雕塑),这些收藏也正说明:他们的主人并不太容易被定义。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的主演马修•麦康纳在第一次见到莱托的时候就发现了这个事实:“我觉得我遇上了一个‘行为艺术家’(or表演艺术家),你不能把他简单定义为一个演员或者是歌手,他就是一个表演者,不管他表演的是现实还是虚幻,或者是一场摇滚Live。
而且他很有想法,也很努力,并且能很快融入电影的情境当中。
”到2013年为止,莱托已经6年没有登上过大银幕了。
当然,在这6年间,这位现年42岁的艺术家把精力更多地放在了他的乐队“30秒去火星”(30 Seconds to Mars)上。
从《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在多伦多电影节首映以来,莱托饰演的Rayon已经为他赢得了无数叫好声。
这是一个最后死于艾滋病的异装癖同性恋角色,莱托为了饰演Rayon甚至将体重骤减到了114磅(约52公斤),但这次表演带来的并不仅仅是外貌和体型的变化。
Rayon是一个女性化的、极具挑逗性和热情的角色,他并不因为自己特殊的身份而恐惧和Ron Woodruff(麦康纳饰演的主人公,Rayon的工作伙伴)面对面对峙,相反,他用自己的方式赢得了Ron的尊重。
莱托演出了一个被困在男性躯体中的女性的灵魂,特别是当你看到电影中Rayon脱去女装换上西服向他的父亲求助的那场戏时,包裹在那件西服之下的莱托的身体表现出了极强烈的违和与不安。
这个角色最近又为他赢得了一座金球奖的最佳男配角奖杯(up to date:近期公布的美国演员工会奖,又一座最佳男配角奖杯),在这个颁奖季里,他已经赢得了一打各式各样的奖杯。
然而,在金球奖提名揭晓前一周,莱托都不敢预期自己有获奖的机会,“哦,今年我真的是匹黑马。
除非迫不得已,他们可从来不会向我抛出橄榄枝”,他笑着说,虽然这并不完全是在开玩笑:“我一直都有这种感觉,甚至到现在,我都觉得自己只是个局外人。
”所以尽管他最终赢得了金球奖,在后台采访的时候他还是很谦逊地说:“Well,显然我根本就没有准备获奖感言。
”在16日揭晓的奥斯卡提名中,莱托不出意外地位列最佳男配角名单中。
各方舆论也都普遍看好莱托。
但是对莱托个人而言,这些成绩最终证明他的电影和观众产生了共鸣。
“我之前参演了很多小成本电影,它们有时候对观众并不是太奏效。
但是当这些小成本发挥出能量的时候,这就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
”在电影工业里摸爬滚打了20多年的莱托当然知道拍不拍得出好电影是怎么回事。
莱托和他的哥哥Shannon(同时也是乐队30 Seconds to Mars的鼓手)由他们的艺术家妈妈Constance在路易斯安那州抚养长大。
在很小的时候,他就梦想成为电影人。
但在1992年,他从纽约视觉艺术学院辍学搬到了洛杉矶,“我当时很单纯地觉得,如果我能先当好演员,那之后肯定能得到当导演的机会。
”回想起这段往事,他不禁失笑。
对很多人来说,对莱托的印象或许还停留在1994年的美剧《我所谓的生活》里的坏男孩Jordan Catalano上,这部剧也开启了他作为演员的职业生涯。
当然之后各种花边新闻也应声而来,包括他曾经和卡梅隆•迪亚茨、斯嘉丽•约翰逊的高调恋情。
之后,在各种银幕佳作中他也贡献了一些难忘的瞬间,比如《美国精神病人》(酱油)、《梦之安魂曲》(主演),还有和大卫•芬奇合作的两部电影(《搏击俱乐部》(酱油)和《战栗空间》(酱油))、泰伦斯•马利克执导的《细细的红线》(酱油)等等;也有一些不太明智的选择,比如参演奥利弗•斯通执导的恶评如潮的《亚历山大大帝》(男配,大帝美丽的爱人¯﹃¯),当然还有一些很难找到观众的小成本电影,比如《第27章》(主演,holy shit胖的连他妈都不认识了好么),在这部电影里他为了饰演刺杀列侬的凶手大卫•查普曼一度增肥了60磅。
“我大部分时间都在演一些独立小成本电影,但这些电影很容易让人心力憔悴。
”莱托承认:“在饰演这些角色的时候你不只是在完成一份工作,你将自己全情投入在里面,可是最后这些努力并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这很容易让自己受到精神和内心的双重打击。
”或许这份“心碎的感觉”也正是莱托在《无姓之人》(主演,且角色跨度极大,但剧本所限重点不在演员身上)之后息影的原因之一。
在这部美丽而怪异的Sci-fi电影中,莱托几乎从主人公的少年时代演到了118岁。
在这之后,莱托全情投入到了自己的乐队30 Seconds to Mars中,不仅担任主唱,同时也负责除了鼓手之外的所有事务(因为鼓手是他哥,Jared几乎包办了乐曲编写、MV拍摄脚本,当然有时候自己还做导演、吉他、贝斯、键盘等等所有的编配任务……)。
30 Seconds to Mars并不是那种演员一时兴起摆弄的业余队伍,在这短短几年间,乐队取得了口碑和市场的巨大成功,“这一点不仅让我自己很吃惊,而且也震惊了很多人”莱托坦言。
在创作了一系列热门单曲之后(比如《Kings and Queens》、《This is War》),乐队至今唱片销量已超过1000万。
对此,莱托表示:“我一边巡演一边制作新专辑,当然我同时还执导一些乐队的MV和广告片,我们从未预期过这些成功,这是你以前做梦不敢去想的事情,因为甚至连这些幻想你都觉得它未必是正确的。
”但其实最终让莱托决定离开大银幕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生活使然”。
莱托解释道:“我之前和导演泰伦斯•马利克谈起过这件事,他可是一下子从电影圈消失了20年(注:泰伦斯1978年拍摄完《天堂之日》之后便移居法国,消失在银幕前20年之久,1998年以《细细的红线》回归,2011年《生命之树》虽获戛纳金棕榈,但拍摄手法引来各方争议,毁誉参半)。
他对我说‘生命中这些事也就是这么自然发生的。
’他不停地创作,但有一天他突然不想写了,就这样放下了笔,然后20年就这么过去了。
”说到这里,莱托特别提到了他在CAA的经纪人Mick Sullivan和Jim Toth,他说:“他们耐心的等待就值得一座奖杯的嘉奖,即使连续6年赚不到一分钱,他们还是对我不离不弃,这在好莱坞就是一种信任的表现。
”当然CAA还负责他乐队的唱片订购和演唱会事宜,“我想他们都非常高兴”,莱托补充道。
莱托坚信,也正是这段银幕上的断裂期使他蜕变成了一个更好的演员:“我想我应该离开一段时间,为了再度出现的时候有话可说。
”当他第一次看到《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的剧本时,就被Rayon这个角色深深吸引住了,“我对自己说‘就让我来演这部电影吧,顺便看看我是不是还残留着演员的因子。
这是否又会成为一次滑铁卢呢?
我是否还要经历一次心碎的体验呢?
’这就像恋爱男女常说的那样:让我看看我是否还有再爱的能力。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几乎是从10年前就开始筹划了,但由于题材过于敏感,而且经历了导演和演员等等各种变动迟迟无法开拍,最终敲定了导演Jean-marc Vallee(《爱疯狂》、《年轻的维多利亚》)和主演麦康纳,Rayon的角色其实最初选定的演员是盖尔•加西亚•贝纳尔(o(╯□╰)o这太震惊了,但是也不出意料,参见《不良教育》),但他在开拍前不久宣布退出。
而离开拍时间仅剩几周的时候,负责选角的Rich Delia忽然想到了莱托。
“我们认为,虽然莱托这几年一直专注于音乐,但如果说谁想用一个角色来回归电影圈,那Rayon无疑是一个绝佳的选择。
因为他是一个非常美丽的角色,而莱托肯定能透过他怪异的装束看到这个角色内心真正的魅力和坚韧的品格。
”就这样,导演Vallee通过Skype对莱托进行了试镜。
当时莱托还和乐队在德国巡演途中,而莱托给了导演一个巨大的惊喜——当Vallee打开视频对话框的时候,出现在他面前的是已经入戏了的Jared Leto,他穿着女人的衣服,画着浓妆,“我们就这样进行了将近半小时的对话。
我以为他就打算在5分钟之内结束表演,但实际上,他当时就已经在我眼前创造了Rayon这个人物。
”莱托回忆起这段试镜时说:“我记得当时我涂了口红,专门穿了一件粉色的毛衣,把领口拉低露出肩膀坐在电脑前,然后就看到了导演目瞪口呆的表情。
”导演Vallee也承认当时确实惊呆了,“他当时那副神情甚至击中了我。
他对我说‘哦,亲爱的Jean-Marc,我好爱你的声音和你的眼睛,你是那么有男人味儿’。
”导演切断视频电话之后马上就给制片人和麦康纳打了电话,兴奋地宣布“我想我们找到合适的人选了”。
其实Rayon这个角色最初的设定更像是一个妖艳的变装皇后,但是莱托更倾向于把他理解成一个内心被生理性别困扰的角色。
导演Vallee则说:“每次他出镜的时候,我都会说,好吧,天啊,你真是太性感了。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是莱托第一次在电影拍摄启动后才开始接触剧本的作品,他承认在开拍之前他根本没有看到剧本。
而且也并不像有些演员在获奖之后疯狂接片,莱托在这一点上显得非常淡定,他说:“我并不是那种积极主动的类型。
”但让人啼笑皆非的是,莱托现在又不得不开始纠正歌迷们对他的错误认知了,“有些人以为《达拉斯》是我演的第一部电影,他们觉得这更像是一个音乐人去努力找到了一份演员的兼职工作。
”o(╯□╰)o在未来的两年内,莱托将计划执导一部电影,同时还有一些其他的项目正在洽谈中,当问及他是否还会接着演戏时,莱托说“当然”,少许停顿之后,他补充道:“但它必须是一部优秀的作品,汇集着天才的导演和演员,有着无可挑剔的剧本和出彩的角色,这都是参考的必要条件。
当这些元素具备的时候,我想我肯定不会拒绝。
”【完】=====================================================PS:关于乐队与跨界的5件事1.电影圈里热衷于“折腾”自己容貌和体型的演员不只有克里斯蒂安·贝尔,Leto有过之无不及→_→作死程度堪称“破相界”的安藤政信o(╯□╰)o近期做客《Ellen Show》的时候调侃当年增肥60磅主演的《第27章》大概也就27个人看过⊙▽⊙。
2.快男华晨宇最初“震惊”评委改编的那首《The Kill》原唱就是Leto的乐队30 Seconds to Mars。
这首歌也是乐队的热门单曲。
3.乐队每一首单曲的MV都可以当成一段短片。
《The Kill》的MV是向由史蒂芬·金小说改编由库布里克导演的《闪灵》的致敬。
单曲《From Yesterday》在中国横店拍摄,部分灵感来源于贝托鲁奇的名作《末代皇帝》。
新单曲《City of Angels》的MV长达11分钟,加入了各路大牌的采访纪实,其中包括莱托的好友付兰兰,还有侃爷,林赛罗汉,朱丽叶特·刘易斯等等。
这首歌的不插电版本也被收录在《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的原声带中。
4.2013年,美国宇航局将30 Seconds To Mars乐队新专辑《LOVE LUST FAITH + DREAMS》的第一单曲《Up In The Air》发射进入了太空。
5.去年的新专辑封面由英国饱受争议且身价最高的当代艺术家达明安·赫斯特(Damien Hirst)操刀设计。
单曲《Up In the Air》MV中同样有其参与并融入相关风格符号。
"I'm dying."没有比这句话更沉痛的了。
这两天满是马来西亚失联航空的消息,我不敢想象在北京机场苦苦等候的家属是怎样残酷的心情。
不禁会想,深受病痛折磨和意外,到底哪个更痛苦?
这个念头一闪而过,但是我立刻意识到,只要面对的是death,无论过程是怎样都无所谓了,因为那就是最痛苦。
一直嘻嘻哈哈的粉红小哥最后吐血时终于哭喊,I'm not ready to die.我想起之前听过一段911事件当天一段电话录音,是一个仍然在摇摇欲坠的大楼里的男人在打电话给警察寻求帮助。
那段录音我只听了一遍,但怎么也忘不掉。
他说,please,please help me. I got young kids, I'm not ready to die...也许,在死亡面前,不会有人真正做好了准备。
药监局,part of the govern,还是一如既往的lier角色。
他们谋利,他们撒谎,他们不关心。
我不能说ron是个好人,但是事实说明了一切。
最后法官说的那段话深得我心,我们的法律可能还不够完善。
当一个人面对如此残酷的病痛时,我相信他有权自己选择自己的药物并承担责任。
他们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活下去。
雷蒙的死改变了很多事。
比如一直忍气吞声的女医生终于对这些所谓的权威说不,比如那个一直不是”好人“的Ron决定卖了豪车去救助别人。
马修演的极好。
我最近在看他的true detective,深深为他颓废又精干的样子着迷。
最后的斗牛场景极其赞。
借用一句疯狂原始人的台词:Live, not survive.共勉。
今年奥斯卡的夺奖热门,水平一般。
作为“曾经沧海难为水”的中国观众,若被刻意讨好奥斯卡的《为奴十二年》征服,未免有些矫情:19世纪的黑奴好歹能填饱肚子,夜里还有女奴投怀送抱,甚至可以去拉小提琴挣外快。
想想看,21世纪陕西黑砖窑奴工过的是啥日子?
《蓝色茉莉》举报老公的女主角众叛亲离、走投无路,整部影片对为富不仁的讽刺过火到了令人难堪的地步,与其说它是《半夜鸡叫》的美国版,不如说是因家庭成员不断爆料、长年被性丑闻困扰的伍迪•艾伦,向破坏家庭和谐者发起的复仇。
论刻薄、毒辣,鲁迅排名第二,无人敢居第一。
而鲁迅之厚重、大气,凭借的正是伍迪•艾伦所缺少的“爱之切,故言之也苛”的悲悯。
反暴力的《天生杀人狂》(1994)令不少青少年观众沉迷于暴力,意在针砭华尔街荒淫无耻、金钱至上的《华尔街之狼》,遭遇了相同的困境,接二连三的性派对和毒品狂欢,严重削弱了影片的批判力量。
镜头里没有人性的挣扎和反省,只剩下男主角滥用毒品后扭曲的肢体。
《林肯律师》、《杀手乔》证明了马修•麦康纳的实力,他身上有种与生俱来的幽默感,适合出演亦正亦邪的复杂角色。
挑选颁奖季的黑马,当然是马修•麦康纳主演的《达拉斯买家俱乐部》。
影片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如果你病入膏肓,是听天由命还是奋起抗争?
当国家对病痛束手无策,个人是否有权自我拯救?
为符合艾滋病患者形销骨立的角色外形,马修疯狂瘦身30多斤,《魔力麦克》中那只性感的丰臀成了能把气球戳破的锥子,男二号杰瑞德•莱托干脆断食一个月减重28斤。
啥叫职业道德和一个演员的自我修养?
《一九四二》出演饥民的那些白白胖胖的演员,看到如此敬业的同行,是否感到羞愧?
可卡因、酒精、冰毒组成的“夺命套餐”,以及毫无安全措施的性生活,损毁了罗恩的健康。
在被确诊艾滋病晚期、只剩30天生命的时候,罗恩拔枪四顾、泪如雨下。
1980年代的美国,艾滋病患者备受歧视。
罗恩对抗的不仅是病魔,还有充满敌意的社会氛围。
死马当成活马医的他,开始深入研究世界各国治疗艾滋病的最新进展。
葛兰素威康制药公司处于试用阶段的AZT,是当时FDA(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的唯一合法的抗艾药物,副作用很大,且无法惠及每个患者。
罗恩乔装打扮,到墨西哥、日本等国走私抗艾药物,用赚来的钱维持自己巨大的治疗费用,形成“达拉斯买家俱乐部”。
这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救命行动立刻让他成为FDA和国税局的眼中钉。
罗恩实际上已经成了掌握抗艾药物最新资讯的专家,他非常反感尸位素餐的医生:“你以为我是你的白老鼠?
我看着像啮齿动物吗?
你说我30天内就会挂掉,他妈的一年过去了,站在你面前的是谁?
”放荡不羁、忏悔、自救、自尊,马修•麦康纳将罗恩的脆弱和强硬诠释得非常到位。
一个好汉三个帮。
杰瑞德•莱托出演罗恩的异装癖病友,风流、惊世骇俗的背后,人物内心的欲望、痛苦和恐惧在举手投足间泄露无遗,演技令人赞叹;从旁观到主动伸出援手,詹妮弗•加纳饰演的女医生,代表美国医学界的良知,也象征着整个社会对“买家俱乐部”这种生命自救团体从漠视到同情和支持的漫长过程。
罗恩打赢了和FDA的官司,1992年9月12日,在被医生判处死刑后的第7年,他悄然离世。
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是罗恩参加牛仔大赛,牛背上的罗恩,本身就是一曲生命的战歌。
3月2日奥斯卡颁奖,《达拉斯买家俱乐部》这匹黑马,或许除了表演类奖项,还有更多的斩获。
(媒体用稿)
本文已发表于《东方早报》文化版,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dfdaily.com/html/150/2014/3/4/1124828.shtmlTHE CAST 演员篇那个因为奥黛丽•赫本展现奥黛丽•赫本纯真美丽而获得小金人肯定的好莱坞黄金时代已经过去,如今的奥斯卡潜规则盛行——美女必须自毁形象方获肯定(妮可•基德曼、查理兹•塞隆、哈利•贝瑞),万人迷型男只有提名却摘不了奖项(强尼•戴普、乔治•克鲁尼、布拉德•皮特)。
虽然这样的规则导向催生了一批名不见经传的奥斯卡影帝影后,却也毫无疑问的鼓励着一大批好莱坞俊男靓女们不断突破形象,挑战自我。
为《达拉斯买家俱乐部》而疯狂减肥,在戏里瘦到脱了相的马修•麦康纳和杰拉德•莱托皆属此列。
阔别影坛6年之久,一回来就带假发、涂口红、穿起女装风姿摇曳的杰拉德•莱托可说是本年度好莱坞的最大惊喜。
纵然六年没有演戏,他饰演起一个同时被打上“同性恋”、“异装癖”、“艾滋病患者”三个标签的角色却毫无违和感,既没有刻意的因为异装癖身份而凹造型,也没有让角色Rayon个人的悲哀盖过影片的主题。
因为对Rayon成功的演绎,杰拉德•莱托斩获了纽约影评人协会奖、美国演员工会奖、金球奖和其他所有你能叫得上名字的电影奖项中的“最佳男配角”。
如此一来,不禁使在《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中饰演男主角Ron的马修•麦康纳压力山大,毕竟,有个Rayon这样犀利的男配角傍身,身为主角便很难压住阵脚绽放光芒。
然而,同样因为本片而暴瘦50磅的小马哥,居然就真的HOLD住了。
与常年在独立电影中修炼演技的杰拉德•莱托不同,马修•麦康纳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好莱坞浪漫爱情喜剧中“画瓶男”。
从《婚礼专家》到《十日拍拖手册》,从《赖家王老五》到《前女友的幽灵们》,马修•麦康纳始终都在饰演同样的角色——金发碧眼、小麦肤色、八块腹肌的钻石王老五。
商业片的成功没有浪费马修•麦康纳那一身的“好莱坞型男标配”,但也同样在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限制了他的发展。
对于马修•麦康纳“帅哥情圣”的印象是如此深刻,以至于当我刚开始看《真探》的时候,压根没有认出那个阴郁的警探竟然就是《十日拍拖手册》里的体育记者。
相信很多人都有和我同样的疑问:“小马哥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这么能演了?!
”跨过不惑之年的马修•麦康纳,演技突然集中爆发,让包括我在内的许多观众应接不暇。
《污泥》里他是藏身小岛,对着小男孩侃侃而谈为爱牺牲的浪子;《杀手乔》中他是不疯魔不成活的乖戾杀手;且不论他在《真探》中配合大段大段哲学思考所表现出的阴郁与疏离,单是他在《魔力麦克》中穿着丁字裤对台下欲女们的撩拨,就已经足以让人彻底忽略了几近全裸的查宁•塔图姆和马修•波莫。
如今,在《达拉斯买家俱乐部》里,骨瘦如材的小马哥又戴着牛仔帽、操着南方脏话腔向死神与制度发起冲击。
如果说杰拉德•莱托的表演柔韧、内敛、有着挖空内心的悲哀,那马修•麦康纳饰演的Ron就恰恰好是一个南方牛仔在悲剧命运中不愿倒下的写照——粗俗、外放,带有着史诗般的悲壮。
虽然没有像杰拉德•莱托一样拿奖拿到手软,但几个重量级的“最佳男主角”奖项毫无疑问是对马修•麦康纳转型成功的肯定。
作为演员,能和另一名用生命演戏的对手飚戏飚到如此程度,小马哥,就算拿不到奥斯卡,我也挺你哦。
THE MOVIE 电影篇就算人生是个梦,我们要有滋有味地做这个梦,不要失掉了梦的情致和乐趣。
就算人生是幕悲剧,我们要有声有色地演这幕悲剧,不要失掉了悲剧的壮丽和快慰。
——弗里德里希•尼采“去生活吧,就像明天永远不会到来。
”这些年,不管是在传媒的公众宣传上,还是在好友熟人的私人博客里,这句话出现的频率堪比八卦绯闻。
人们无论记录多么寻常的一段经历,做出多么必然的一个决定,最后总有办法将结论归结至“Carpe Diem”(及时行乐,见《死亡诗社》)。
然而,当我们膜拜着“全能”的吸引力法则、在吃喝玩乐中计划第二天的吃喝玩乐时,我们是否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明天真的不会到来,那今日的一切有何意义?
老实说,我不愿意把《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和传播所谓的“正能量”联系起来,我更不愿意把Ron和Rayon的经历归结成什么感人至深的励志故事。
一群艾滋病人为生命进行的抗争无论有多么积极,都始终充斥着难以言说的巨大悲苦,我们之所以还能够扯出什么“正能量”之说,只因我们并不知道成为一个艾滋病人意味着什么。
在鸡尾酒疗法尚未诞生的上世纪八十年代,艾滋病迅速蔓延带来的恐慌,连同着对同性恋人群的排斥给艾滋病人们设置了两重地狱——死亡近在咫尺,自身孤立无援。
在这彻头彻尾的悲剧之中,为了生存,有人从未停止反抗。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的男主角Ron便是如此。
影片中的Ron在得知自己罹患艾滋还有三十天好活之后,只用了一天时间就走完了“否定、愤怒、讨价还价、沮丧、接受”的面对死亡悲伤五部曲。
他悔恨过过去的糜烂生活,向上帝祈祷过能有更多的时间、甚至在路边为自己的境遇大哭过,然而没有任何犹疑的,他迅速投入到挽救自己生命的进程之中。
死亡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现了隐藏在Ron粗俗放荡表象下的真实自我——一个足智多谋、不懂得屈服的实干家。
他决绝的戒掉所有不良嗜好,专注的学习所有与治疗艾滋相关的事物,周旋于FDA的监管和各种药品走私渠道,成立俱乐部以解决资金并帮助他人,甚至在这个过程中,彻底褪去了狭隘,拥抱平等。
包括Ron自己,都绝不可能想象的到罹患艾滋之后自己的改变。
一个曾经醉生梦死、粗鄙保守的南方工人,竟然远赴亚洲走私药品,竟然动用律师与FDA对簿公堂,竟然会为捍卫异装癖者大打出手。
死亡,以一种极其残忍的方式,极大的拓宽了Ron的生命。
自背负起随时悬在头顶的“生命之重”开始,向死而生的Ron不再如镜花水月般虚无,每一天都搭在了生命痛苦而真实的脉搏之上。
相比之下,Rayon的故事则更为孤独。
身为同性恋兼异装癖,一个女人的灵魂自出生之日起便被彻底的桎梏于一副男性的躯壳之中,从此之后的每一天,Rayon都在真实自我和被定义的自我中辗转煎熬。
艾滋病更像是一个出口,让Rayon在死亡的阴影下获得了某种不必再去为世俗评价所困扰的自由。
当他穿着男装在父亲面前重申成为自己“这不是个选择”的时候,当他伏在床边大哭“我不想死”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脆弱却无畏的灵魂已经在黑暗中独自奋战了太久。
他无法像Ron一样彻底戒毒,也许只是因为唯有毒品能够让他暂时远离“生”的痛苦。
生而为人本身,走在生老病死的轮回中,便注定是场悲剧。
我们每一个人,即便能够远离Ron与Rayon的痛苦,却也是各自悲剧盛宴中的主角。
向死而生,诚然悲壮,亦是接纳人生悲剧本质的开端。
正如尼采所盛赞的,悲剧亦有其价值,《达拉斯买家俱乐部》能够带给我们的,便是这有声有色,便是这壮丽与快慰。
电影刚开始,在不甚清晰的晃动的画面中,罗恩边和一个姑娘做爱边透过栅栏的缝隙关注着场上伙伴骑牛的状况,伙伴最终在无法驾驭中掉了下来,罗恩骂了一句脏话,表情是真的狰狞、疼痛、关切。
蓦地让人想起RUSH里,赛车手James在欢娱之后自白道:“女人愿意和赛车手上床,并不一定因为是她们喜欢我们,而是她们可怜我们,因为我们更加接近死亡”,罗恩的行为方式或者生活方式最初的放纵和不节制,也让我觉得是因为他的性格、生活让他更加容易倾向于激情、接近于死亡。
罗恩对他衷情的女医生萨克斯说:“为什么你总是白色的?
”。
Jennifer Garner 似乎完全素颜的脸以及总也不换的白色制服让她真的如同白纸一般,一个素净的、教养良好的、理科生姑娘。
后来两个人在酒吧里约会,罗恩带了母亲画的野花给萨克斯当礼物,花朵图案倒不繁琐,但颜色却是五彩斑斓,有令人不安的艳丽和撞色。
“我的母亲是个画家,是个吉普赛式的女人”,这句自我陈述里有类似生命源头的意味,德州牛仔放荡不羁的生活,围绕在其周围浓艳的女人,她们像她们暴露衣着里巨大的乳房一样包围和压迫着他,然后他爱上(甚至不是爱可以涵盖的)一个“总是白色”的女人。
可这不是一个英俊的总也不能消停的西南部浪子感觉倦怠、想要停下来的爱情故事。
Matthew McConaughey 把自己那张线条如雕塑般的脸折腾的让人恶心,瘦的跟大烟鬼一样不洁净,一点没有年青时金黄色牛仔游戏人生的意气风发,而更多是为年轻时那种无节制生活付出代价的模样。
前段时间一个远房亲戚叔叔因为肿瘤住院检查,这个叔叔年青时是以能玩会玩而在自己圈子里著称的,可是怎么样呢,帮他办住院的表弟说,好像看着一个古龙笔下的人物塌陷了,老了,没钱了,玩不动了,还是得需要医疗保险,需要不漂亮年华已逝的笨老婆陪床。
事到如今,罗恩心里的黑洞已不是一个白色的女人可以填补和拯救的,那抹白色顶多像一个念想和安慰,让他想象一下自己如果选择另一种生活方式可能的结局,所以他对她是有节制的喜欢,是他对其他女人从未有过的节制,因为他的生命已经走到一个必须节制的境地:与他的骑牛伙伴可能遭遇的忽然受伤死亡不同,他是一个缓慢死亡的过程,这种缓慢不是跟谁做爱就能逃避的。
对这抹白色的念想却在生命最后阶段唤起了他对色彩的爱,包括白色在内的色彩,甚至连生命本身也不再是他曾经自以为是、但其实很单一的色彩。
并非是浪子回头,他自己说他很想再骑一次牛,很想再试图回归那个激烈生活的自己,他之后的所作所为仍然保留着强烈的牛仔风格,有的时候仍然很混不吝。
虽然后来也说了“想做些有意义的事”类似的话,但总觉他的愤怒更多来自于“为什么不能再像从前那样生活”,而不是后悔“为什么从前要像那样生活”(真的很不理解有些因为某些事情就一副看破了一切的样子感慨自己从前的生活都是虚无、都是无意义的人,感觉这样很轻狂,是看不起时间看不起生活的表现。
王小波说:“任何一种负面的生活都能产生很多烂七八糟的细节,使它变得蛮有趣的;人就在这种有趣中沉沦下去,从根本上忘记了这种生活需要改进”,虽然觉得的确如此,但又隐隐觉得,单凭那些有趣的、乱七八糟的细节也不能完全认定那种生活是负面的),然而,生活也不再囿于此:他本质上还是一个牛仔,只是已经不再只是喝酒、滥交,对抗医疗机构的行政化、利益至上的侠士气也同时开始成为他的风格,他的牛仔作风成为一种革命气质,让他成为一个硬汉。
进入他生命的其中的一种色彩来自于Jared Leto 饰演的雷蒙,一种极其艳丽的色彩,一个花一样、认为自己最大的使命就是在见上帝时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同性恋。
罗恩最初严重的恐同,但在反反复复的过程中与雷蒙变成生死之交(我觉得这样说不为过),除了死亡将至的震撼,我感觉不到有什么神启的东西改变罗恩的价值观让他对同性恋可以接受,一个群体和另一个群体的和睦相处,也许不光是什么三观问题的站着说话不嫌腰疼的讨论,更多的取决于相处,罗恩和雷蒙,是一种相处过程中的感念、恩情(我的两个泪点都是在这两只的对手戏里,第一次是超市那场,Jared Leto那个开心、可怜、隐含泪光的表情看的我心疼死了,第二次当然是那个拥抱,多说无益,雷蒙对自己的父亲说“他对我有恩”,在当时对待同性恋的大环境里,于他来说这真是恩情呀)。
所以也许就像他对所谓“基佬”的态度转变一样,与其说他是民权斗士不如说这只是一个想活下去的人,然后帮助了一群想和他一样活下去的人,他没什么理论的对抗的高度,他的对抗来自于生之本能,来自于亲身经历,他觉得有些事情很操蛋,他不能容忍这些操蛋:他还不只是一个想要活下去的人,他是一个想要活下去的牛仔,用他的牛仔的甚至无赖的作风对抗完全与之相反的所谓高端精英的作风。
所以,接近片尾处那一屋子蝴蝶是真正的美丽的颜色,像落叶般金黄,又像德州炎热天气下尘土飞扬的无垠的金黄:土地、荒原,或者风中的、在极限运动之中的、牛仔的头发。
一个烂牛仔,烂中之烂,他的正常生活本来是:起床、干活、扯淡、拿钱、看骑牛(边看边XO)、躲债、回家、喝高、招妹、嗑嗨(边嗑边XO),想想你要是过这样的生活,真不如死了算了,这样的人去对抗FDA,他可能这辈子都没想过干这种“无聊事”,他可能这辈子也不会与一个基佬握手,他可能这辈子只要有个妞愿意撅屁股他就愿意进去;而另一个骚基佬,骚中之骚,他的正常生活本来是:起床、穿丝袜、化浓妆、望蛋兴叹、弄钱去(当然要XX)、逛街、忍受蔑视、派对、嗑嗨(当然要XX),想想你要有这样儿子,你也不想认他,这样的人去对抗FDA,他也一辈子都没想过干这种“无聊事”,他可能这辈子也不会再穿上男人装,他可能这辈子都不会有正常人理解他。
这样的两种人,生存还是死亡,他们未必没想过。
病来如山倒,哈哈,没好好玩过的人,才发现自己从来都没有好好活过,生存还是死亡,也许死掉去了上帝那里,可以幸幸福福的,可是这么死了,特么的不就成全了那些烂人?
所以我得成全自己,恶心别人!!
对于美国越来越多只在乎辞藻与镜头的华而不实的,所谓救赎类电影,这部电影,反而更加用一种平易的方式给人们真正的正能量,其实他们并不在乎是否真的可以战胜命运,战胜大的可怕的机构,那就像《海贼王》里的千阳号,每个人都有梦想,但是重要的不是实现梦想,而是让梦想一直都在!
命运,那只是我为了给看扁我的人好看,打官司,我是为了我的朋友,那个基佬朋友!
谁都知道,命运,谁战胜得了?
那种官司,连审理都不会审理!
钱,这个字眼体现在了影片的标题上,买卖,对于每个人来说,钱都要有,才能吃得起饭,有得起面子,也许他一开始是为了钱,但是Ray的死,我觉得他已经不在乎钱了,他卖了自己的凯迪拉克,为了两个病人,要知道,他以前连差350块钱都要斤斤计较的!
最后Eve和Ron坐在一起谈论的“有没有想过重新回到正常生活”“正常的生活?
它从来都不存在!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是在为没可能活过的另一个人生去奋斗,我想让它存在点价值”“它存在的!
”还记得那一幕,Ron摸摸手枪的扳机,最后还是放弃了,他是猜到后来有掌声在等他,而活下去的吗?
也许,活着才是一时冲动,可是世界就是这样,我喜欢的骑牛,我母亲的画,我温柔的女人,我难得的朋友,我不是小丑!
开头语:先说一下,这篇影评并不是一一写的,转载别人的,因为觉得这部电影真的很棒,又没那本事写出精彩的影评,所以就转载了别人的,大家可以先看看影评,再看看影片,当时听说影片男演员为了这部戏绝食减肥,弄的超级颓废,就很佩服,觉得这样演员才配叫演员,真的很敬业,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网盘自取http://pan.baidu.com/s/1mhFErK8 更多影视资源可以加薇♥274012866 每天都会奉献福利免费资源更新最新最热的电影 电视剧 动漫 小说等 资源有偿 介意勿扰 你我都是自食其力的人 道理你我都懂!
有时候明知那种生活我可能没有机会去体验,可还是想为之奋斗。
因为比起不治之症,我更怕绝望啊——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
讲真,光看片名的话,大概没几个人能猜到剧情。
但没所谓。
毕竟我是冲着马修·麦康纳来的。
还记得在《林肯律师》这部影片里,马修那叫一个拉轰——亦正亦邪,却每秒都帅。
然而不过一年的时间,他就变成了这样——眼窝眍䁖,腮帮塌陷。
整张脸,看上去就像纵欲过度的模样。
尤其是这婀娜多姿的身体曲线,完全可以让人忘记他曾经也是获得过最美胸肌的壮汉。
没办法,谁让他这次扮演的是一个将死之人呢——据说早在开拍半年前,马修就为了角色而开始绝食减肥。
最后,他总共掉秤四十多斤,再也不像之前那般健硕。
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本片配角杰瑞德·莱托居然比他更狠。
因为除了断食,他还差点换了性别。
是的,在阔别影坛六年之久后,莱托一回来就扮起了女生。
戴假发,涂口红,甚至把眉毛都给剃了。
还有这腿,我估计没有哪个姑娘不服吧。
同性恋再加上异装癖。
更有人说,奥斯卡的最佳女配也应该颁给莱托才对。
其实有关于《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的好评,豆瓣评分也好,双料影帝也罢。
在小编看来,哪怕不做叙述也没啥影响——听我的,因为看下去你就会懂。
故事里,马修扮演的人物叫罗恩。
除了赚钱和吸毒以外,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女人。
然而终有一天,他阴差阳错的进了医院。
医生告诉他,因为艾滋病,所以他只剩下30天的生命了。
虽然罗恩嘴上说着不信,可每当他看到挂在墙壁上的日历时,死亡的恐惧便会像电流一样袭击他的全身。
讲真,眼眶变红含泪这个部分,我的确又一次get到了马修的演技。
尤其是这样一个不羁的男人,前一秒明明还很酷。
可谁想到后一秒居然会是嚎啕大哭。
根据当时的医疗状况,医生通常会给艾滋病患者服用AZT。
然而这种药物并不能救命,并且毒性极大。
所以为了活命,罗恩开始研究各种抗艾处方。
但很遗憾,他所需要的药物都未被药物局审批。
一次偶然的机会,罗恩从别的医生那里接受了一次抗病毒治疗。
而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他竟然真的创造了生命超过三十天的奇迹。
就这样,罗恩通过走私的方式从世界各地搞到了一批抗病毒药物。
没想到越做越大,后来索性就成立了一家专治艾滋病的非医疗机构——达拉斯买家俱乐部。
其实这部电影和纪录片《瘟疫求生指南》类似。
因为它们都描绘了在80年代的美国,当多数治疗艾滋病的药品都还未合法时,那些病人们的生存状态。
不过不像简介那般无聊——因为除了纪实以外,影片还有另一条主线。
没错,刚开始成立俱乐部的那会,罗恩的确只想着发财。
但随着与政府的斗争,他逐渐改变了对同性恋群体的认知。
要知道,在此之前,罗恩可是个恐同的直男。
他讨厌这世上所有的基佬。
更不能接受自己和他们混为一谈。
直到遇见了雷恩,他们成为朋友,成为合作伙伴。
从一开始的不能触碰,再到后来的面带微笑。
甚至,他还会用武力逼迫着别人与同性恋群体友好相处。
与此同时,在这两个小时的电影里,从生到死,雷恩唯一一次穿上了男装——很别扭,但为了帮助罗恩,他愿意这么做。
其实无论罗恩还是雷恩。
在撕去非法药贩子的标签以后,他们无非就是个求生欲望强烈的普通人类而已。
哪怕在此之前,他们的生活是何等的堕落。
单凭这一点,他们就比任何人都要来的伟大。
在无病无忧的时候,相信大多人都是一样。
我们感叹工作的劳累,又或者是生活的琐碎,久而久之的,我们就忽略了身边最应该在意的人和事,甚至包括自己——不敢说我们每个人都能长命百岁。
但只希望看到文末的你们,不要再做愚蠢的事。
都说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所以不管有多么辛苦,我们都要好好的活着,努力的活着,拼命的活着。
加油。
故事的主角RON着实的破败不堪,终日以跑马竞技为生,他终日饮酒寻欢,毒瘾缠身从而感染了艾滋病,这样一个角色,确实肮脏到叫人深恶痛绝,而在他治疗时认识的有着异装癖的同性恋RAYON,更为糟糕。
然而便是这样两个生活在黑暗中,在承受着生命不可承受之重,却依然为我们展示了人在濒临死亡前的那种珍稀,坚持和信念。
不像科幻大片,有技术有钞票就能开辟出一条坦途。
有些电影只能选择卖苦力,动感情,玩真的,被不被人看好,还得看造化。
据说《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的故事蓝本一经见报,就有人想过筹钱改编,拍成电影,不止一个团队,现实是,二十多年过去后,那个传说才得以变幻成有图有画的真相。
变幻的过程是破茧成蝶,或许,电影制作团队自身都未预期过如此惊艳的成果,拍得好看之极。
很难想象,这个有着真实人物与事件的故事,如果不是加拿大导演让.马克.瓦雷拍摄出的《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的面目,是另外的什么什么,那会糟糕成什么样子?
再好,也不过如此了。
一定有人同我一样,会本能地绕开那些罩着悲剧氛围的电影。
有关艾滋病逆转人生的故事,又源自真人真事,看那些绝望的人在死亡倒计时的恐惧中,不得不准备没有奇迹的道别,想想,脑际里已无形地漫开了挥之不去的乌云了。
因此,《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一直存放在我的影单里,即便披挂着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的荣誉。
有趣的是,又让我碰到了这类电影,像希斯莱杰的《糖果》迈克尔.法斯宾德的《饥饿》,看了之后很后悔,但若没看过一定会更后悔。
这种感觉完全依附于听到的看到的电影影像,也就是说没有伟大的幕后故事,这电影依然是令人高不可攀的存在。
但要配上可以平分秋色的幕后趣闻,与电影合体,便是炸鸡与啤酒的绝美味道,震撼之情,有过之而无不及。
总之,对拍电影这件事有点幻想的人,看到《达拉斯买家俱乐部》这样的电影,内心恐怕已起微澜。
电影永远是群策群力的工程,一线明星、大牌导演、钱这些都不是拍好电影的决定性因素。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坦率地证明了集体力量的强大,各位就算二三流混着,名不经传,抑或等待着第二春。
对的导演,对的演员,对的剧本,对的幕后团队,总之,遇见了可以取长补短、气场相吸的彼此,找对了合伙人,就算一起乞讨,也会讨出点名堂来。
这种模式在《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的剧情里得到巧妙的利用。
剧情从边缘人物恶劣的物质生存状态,转自更加残酷现实的社会熔炉,把人物抛进法制不完善,私对抗公如以卵击石的环境,这种决定电影深度的故事背景,若被剔除掉,暂时忽略之。
单单看“欣欣向荣”的俱乐部,越做越大的生意,越帮越积极的求生心态,及直男与同志最终友谊地久天长的拥抱,这电影完便是《俱乐部合伙人》的版本。
恰恰表达了,融入进俱乐部的病人,及给予俱乐部帮助的正常人,他们彼此都是对的人,是对的人在一起,燃起了新的希望。
所以,在雷蒙(杰瑞德.莱托饰演)离世后,看到失去搭档的罗恩(马修.麦康纳饰演),我突然觉得生活留给罗恩的残酷,从身体至心理,除了倒计时的生命,还有再次被抢走的新希望。
配合电影画面里的一切,那会儿,我会串想出一大堆“团结就是力量”的范本,怀疑没有了邦妮的克莱德如何继续疯狂?
哀叹没有了Hide的X-japan注定要把完美留在97最后一场演唱会。
玩味偷天三人天团在《纵横四海》里的盗艺与情意。
根本无法摆脱疯长的想象。
就像无法越过投射人生的藩篱,因为看电影,是跑进别人的生活找自己的影子,各有所求,只要不走火入魔,不把伤痕累累的故事完全复制到自己的人生剪贴板上,就能痛并快乐着。
或许原本就没什么交集,是因同为天涯沦落人的际遇,才会自然而然地替人祭拜遗憾,并探寻自己可以掌控未来的天机。
这年头,日子过得真不易。
一天太短,泪窝又太浅,情绪在琴弦上被拨弄,随时都有可能坠落谷底,爬不回轨道上。
想要一直漫游在轻音乐的和煦中,刻意不沾染缠绕在古筝弦钉上可能喷薄欲出的哀伤,结果,一睁眼,才发现一切都是自欺欺人的和谐与宁静。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你还是要思考,浅薄的,深刻的,有用的,没用的。
想一想之后,又是失落、哀伤。
二十多年前地球的另一面在追求更加公正公平的道路上前进,即便如此,仍有那么多触目惊心的秘密,肮脏龌龊的黑暗。
而与其对比的一个神秘的世界在它的子民的心里该是多么令人不安与沮丧?
只为最大的利益化,这个世界疯狂地运转着,与利益相连的人世,没有清白的,但求恪守敬畏生命的伦理。
孩童时我就听大人们编故事说,为了不割断药品生产销售买卖的链条,有些病要一直养着,有解药,也不给人用。
那是我听过最恐怖的故事之一。
是不是扯远了。
赠送一碗心灵鸡汤:没有比人生更艰难的艺术了,因为其他的艺术或学问,到处都有教师——塞涅卡PS:以下转载《达拉斯买家俱乐部》拍摄的幕后故事,资料来自网络。
挪来他人搭建的阴凉,在此感谢整合这些幕后故事的作者(影视幕后小组)。
若有不妥,告知必删。
关于《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你应该知道的10件事1。
影片根据荣恩.伍德鲁夫的真实经历改编,他的故事在1992年Bill Minutaglio所写的长篇新闻报道《The Dallas Morning News》中首次曝光。
2。
麦康纳为饰演伍德鲁夫早在半年前就开始有计划地进行节食减肥,将原本健硕的身材减重30多斤改变成干枯消瘦的造型。
3。
杰瑞德.莱托直到开拍前三周半才接到参演通知,时间紧迫下,莱托不得不依靠完全断食来迅速改变外形以最大程度接近濒临生命尽头的病人形象。
4。
影片成本只有550万美元,麦康纳本人参与了投资,最终在北美 收获1632万美元的票房。
5。
由于成本有限,影片的拍摄周期不得不压缩在短短的25天之内,剧组时间、资金和设备上都非常拮据。
6。
希拉里.斯旺克曾经打算出演詹妮弗.加纳的角色,但因为档期冲突而退出。
7。
在90年代中期,丹尼斯.霍普曾经打算把这个故事搬上银幕,并且由伍迪.哈里森饰演伍德罗夫,但没有人给他投资。
8。
布拉德.皮特与导演马克.福斯特也曾经打算拍摄本片。
另一对感兴趣的组合是瑞恩.高斯林与导演克雷格.吉勒斯佩。
9。
《不良教育》男星盖尔.加西亚.贝纳尔曾有望出演本片中变性人的角色。
10。
莱托在拍摄的间隙也保持着片中角色的造型。
当他穿着一身女装走进一家超市时,回头率极高。
作为摇滚歌手、演员、导演及制片人的莱托,从不惧挑战各种极限角色,努力疯狂的电影人。
女医生太老鼠屎了,每每让我出戏,这角色有存在的必要吗?唯一的用途是衬托吧……
纯粹是演员表演的容器。
马修麦康纳和杰瑞德·莱托,他们两不拿小金人真是没天理。现在打赌,2014金球奖和奥斯卡,最佳男主或最佳男配,他们至少一个,若没得奖我吃键盘,上图。立此为据!!8.6(PS:键盘君终于舒了一口气,2014-3-3。= =!)
无聊,
只看马修迈康纳的演技就已经值得了,更何况剧本也还算出色。一个人的斗争和一群人的斗争。片子积极向上。美国这类电影有一个本事,可以把一切道德高地转化为一个个合理的细节。为自己活着、为了赚更多的钱、然后客观上拯救了一群人。只为私欲却成为了公德。除了女医生那条线索有些煽情,其他都还好。
看演职员表才发现男配是谁,太妖饶了,直奔奥斯卡啊
药神,以及居然没有看出来男主是星际穿越里的
男主角为投入角色暴瘦十几斤但得AIDS的确实长得都这幅马相。一般没啥特别感受。
搞不清楚为什么这么高啊 人在最后一刻激发出来的奇迹甚至是希望能够激发的奇迹比比皆是啊 算了 拍点说大话的却美好的也总是好的:>
男主男配大飆演技,開頭和結尾的鏡頭都十分出彩。
除了表演一无是处的片子...
挺无聊的,看了好几段最后还是快进看完了。应该也是我个人心态的原因,静不下心来了。
就……还好啊……一星给异装癖小哥
跟同样是真实事件改编的医患题材的《我不是药神》对比,一个是把力度使在道德感化上,一个则是炮火猛烈的尖锐批判,《药神》是用良知战胜了体系的阴暗,而《达拉斯》是对抗不公后求生意志的励志感。只是观感上《药神》嵌入生活的悲悯以及朴素的正义感更容易得到共情,而《达拉斯》演员的出彩要远胜过叙事的平淡,暴瘦30多斤的烂人牛仔与蜡脱毛发的异装gay佬惊艳全场。
艾滋渣滓都该死, 没什么例外。渣滓不配同情,更不配表扬。
我也曾认真地想过Adderall的药物进口……
演员的精彩表演是最大亮点,故事表达的对于无理社会制度的挑战和抗争也足够打动人。但很多人吹嘘这部电影甩同类型的我不是药神几条街这点我完全不同意,甚至从社会的现实意义方面来说我不是药神还略高于本片。
满眼都是演技的片子,编导的功力都放在了两位戏霸身上了,一个皮包骨,一个异装癖,不是剧本给了他们多少戏肉,剧本多么偏袒他们,真的是这俩戏霸在用生命来演戏。其实这个从非法走私药物逐步到为人权抗争的故事本就很精彩,如今在两位戏霸面前,能让人印象深刻的也就是他俩的神演技了。★★★★
导演不煽情不渲染,用稳扎稳打的剧本和信手拈来的场面调度,把一个如此沉重的题材拍得举重若轻。从一个沉迷于毒品和女人的地痞流氓,到唯利是图的药品走私贩,再到为艾滋病人争取生命权的民权斗士,人物内心的转变一气呵成,马修康纳利演技爆发,完全消失在了角色之后。
三星半一个直的瘾君子得了艾滋医生说活30天他却活了7年的药物抗争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