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house 电影嵌套结构跟《大饭店》差不多,观众看着电影,电影由老白讲述由黑白画面呈现出的舞台剧背后的故事,而故事中作家写出的舞台剧由彩色画面呈现出来。
内容上的讽刺太多太多了,大到科学,宗教,政治,意识形态,影视行业,殖民主义,消费主义,资本运作和子女教育,小到无良商家,川普文学,创作枯竭和发言稿措辞等。
结合这些讽刺,能感觉到那外星人应该就是病毒,而整部电影就如同一个国家的现实到工作的行业再到个人的内心的一层层深入剖析的过程。
演员的名字也是极尽讽刺,记不太清楚了,只记得女主角叫梅赛德斯福特。
还有毒师的两次乱入不同的框架中,效果不错。
剧中角色上依然是之前作品中大量的低责任感大人和天资聪慧小孩,影片文学性比较强,台词好多好快,听着好累。
整部电影有点儿像讽刺版的《塔斯鲁波的手提箱》,不过不同于《塔》中是对历史的解构,本片则是三个方向层层递进的由内心到行业到意识形态的向上呐喊的过程。
虽然我懂是作家写的剧本,还是不咋喜欢视觉呈现章节的形式分段,还有处男女主的正反打好像穿帮了…亦跨时间维度的表达?
原子弹测试,老白扮演的海森堡并且还有大爆炸和玛格罗比扮演的演员,这个片子感觉可以联动《奥本海默》和《芭比》了。
和布达佩斯大饭店很类似的风格,颜色的搭配让视觉体验无比舒畅,拍摄手法还是那么让人上瘾,很棒,“戏剧化”的荧幕,充满艺术气息,稳定、平滑的镜头,场景“一尘不染”,杂糅了一点点隐喻的戏谑,让我忍俊不禁,故事一直处于一种混乱和有条不紊的平衡中。
我看的过程中一直感慨,电影在延承戏剧风格的同时也把舞台上那种,晦涩、抽象的内容带入到电影荧幕当中,对以通俗为主的观众而言略显苛刻,这类内容几乎成了这部电影的主要构成部分;我本无比期待这部电影能给我一个引人入胜的情节,让我全身心地投入进去,让我彻底感觉它的完美;但它很独特,它并不是一个传统推进的故事,它是每个人的故事,它黑白切换的场景也在利用台前幕后,由外及内地探讨更复杂的问题,没有局限于故事本身,这是它的魅力所在,也是它需要承担的风险。
戏剧化又脱离戏剧化。
挺喜欢韦斯安德森的风格和构图的,说他沉迷于自己风格的拍摄不假,但是在剧情上依然作出了进步。
相比于《法兰西特派》,《小行星城》剧情上的讽刺只多不少,更加贴近现实。
电影话剧化也怀念了一下过去的影视行业,电影中开始的所有人都处于现实,反倒用类似话剧的拍摄方式,4比3的分布,黑白的画面,来营造出一种年代感。
反而是后面真正话剧的地方,却用了彩色的现代的画布,相比于话剧,真正荒诞的是现实。
男主靠大作家上位,大作家无法创作,只有靠睡梦中的灵感来创作,导演和老婆将要离婚,女主角也将结束演绎生涯。
所有人都处于悲剧。
看似角色性格没有任何变换,实际上,当所有人和核弹和外星人(超级喜欢这样的荒诞冷幽默)进入到小行星城时,它们都在与自己和解,戏中,男主在逐渐走出自己丧妻之痛,自己的孩子们也接受了母亲死去的事实。
戏外,男主也找到了自己戏中妻子的扮演者,找到了自己演戏的意义以及自己存在的意义,即使自己是一个在那个时代被人嘲笑的同性恋。
女主在戏中成为了大明星,找到了男主,不再会受到别人伤害,并且成就了自己。
所有人都拥有了美好的未来,只不过在外星人达成目的离开以后,(作家车祸去世,无人编写结尾)人们也离开了,小行星城不再是热门的旅游景点,这里继续进行着核试验,一切回到了最初的样子。
但所有实现了梦想的人,看似没有变化,实则都成就了自己,获得了那张正常的支票。
就这样,这幕戏在不完美中落幕了,没有前因后果的交代,只有历史的列车,依旧在不断前进。
看见有人说这部戏是《芭比海默》,因为有粉红色的配色,和核爆实验场景,还有马格特罗比,乐死了,但是说实话,看完《奥本海默》,我还真的想去看《芭比》
小行星城 (2023)6.82023 / 美国 / 剧情 喜剧 爱情 / 韦斯·安德森 / 詹森·舒瓦兹曼 斯嘉丽·约翰逊
相对于前作很一般。
在飞机上屏蔽了网络终于实现了手机网络对于视频播放和手机备忘录使用的功能最大化,终于可以心无旁骛的看电影和写感想了。
韦森安德森为什么总是可以把小说形式的东西直接通过戏剧的方式呈现在电影里,文学戏剧电影都被他玩明白了。
所有的一切都很工整,小说式的台词、暗戳戳的幽默细节、置景色彩、演员调度、每一部都有它的轨道,它们都齐刷刷从剧本中走出来,像计算机任务一样开始执行。
连打电话的声音都是左右声道的设置。
这可能就是一个极其强迫症作者的极致吧,是电影工业的典型作品。
就像你进入一个艺术家的房间,他的任何稿纸、油笔、墨水、台灯都摆放得整整齐齐,乃至书本里折了页的角都回归到了原处,烧的剩烟把儿的香烟插在烟灰缸里的角度都是精心设计摆放的,这个地方的每个东西都有它被安排的位置和出现的时机。
2023美国剧情片《小行星城》,全球累计票房4594万美元,定级PG-13,豆瓣评分6.8,IMDb评分6.8。
韦斯·安德森的电影看腻了、看吐了,千篇一律的横平竖直、对称构图、平移镜头,多年前初看时觉得很独特、挺另类,部部都如此就审批疲劳了。
难道是导演江郎才尽、黔驴技穷、只会如此吗?
韦斯·安德森的电影不是传统的剧情模式,故事性不强,娱乐性不强,虽然有喜剧元素但笑不出来。
本片正是如此,我几乎是在木然的情绪下勉强支撑看完全片。
本片的色彩运用非常累眼睛,像是马克龙风格却不如马卡龙养眼,颜色风格令人难受,我不认为这种配色是值得称赞的配色,电影不止是导演的作品,最重要是要让观众喜闻乐见,观众不喜欢,电影体现的风格再另类再独特也是枉然。
本片可谓众星云集,卡司阵容强大,众多一线男星担当配角,韦斯·安德森的号召力真的强,似乎只要能在韦斯·安德森电影里露脸就行,角色是次要的。
影片反倒是主角不出名,一众配角全是明星,甘当绿叶。
韦斯·安德森的电影看够了,不想再看他的未来作品了。
韦斯·安德森的电影虽然众星云集,但是光有明星助阵是没有的,电影看的是故事,体验的是情感,光有炫技的镜头运用和众星云集的卡司是远远不够的。
我好久都没用快进模式看电影了,上一次快进看电影是看《记忆》。
《小行星城》的前半段我勉强支撑,后半段实在觉得没意思,1.25倍快进一直看完。
我倒不能说本片不好,只能说不是我的菜。
本年度必看的电影,但老实说过于花哨了,低光比、低饱和、复古滤镜+马卡龙色彩,与黑白切换,请来汉克斯、斯嘉丽、诺顿、布罗迪、达福合演,第几幕第几场这么演,又是小天才,又是UFO外星人,又是核试爆蘑菇云,又是斯嘉丽裸戏,又是戏中戏……元素如此堆叠,如同杂货铺……两位小天才道出了这个故事的意义:“我觉得大气层以外才是我的归属。
”“哇,我也是。
”如何揭示生命的意义?
我又要说了,一切试图在日常小天地小循环中寻找自洽性的努力都是徒劳的,人类只有借助强大却也十分局限的科技力量,将自身摆在一个更广阔的宇宙空间中,找到同类并建立生命种群之间的关系,才能跃至更高维度——生命的上方俯瞰自身的意义。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难得遇到非常戳中我的电影,分享和解析一下自己喜欢的部分1.戏中戏中戏本电影大致可以分为两层或者三层,即:(1)黑白部分,《小行星城》话剧的幕后,作家创作、男主表演、导演执导等等。
虽然话剧是一群各怀自己的精神危机的人被困在沙漠中的小城,互相交流碰撞各自发展的群像,但是它的确有一名最重要的男主角——摄影师。
(2)彩色部分,正在上演的《小行星城》话剧。
(3)话剧中女明星角色与摄影师一起排演了台本,因此出现了第三层戏中戏。
在戏中戏里,出现了摄影师Augie最核心的动作:在烤架上烫到自己的手。
主演从一开始就对这个动作感到疑惑。
而在演话剧的过程中,演员应该表演烫到手,但是男主演真实地把自己的手摁在了烤架上。
在这里,女主演有一个非常出色,给人遐想空间的表演。
她惊慌地左右看,产生了动摇,让我觉得她是在寻找其他该话剧的工作人员寻求帮助,她“出戏”了,因为搭档不知为何假戏真做,真的烫伤了自己。
然后这还没有结束,男主演即使假戏真做,也依然没有解除自己的困惑。
于是,他采取了进一步的“出戏”,直接转身离开舞台,来到了第一层,黑白的话剧幕后。
而接着,当他大喊着导演的名字闯进导演的房间,正当我们以为男主演要向导演寻求这幕戏的解答时,出现了精彩的“打破第四面墙”,男主演扭过头,向我们这些观众发问:Am I doing him right?我做的对吗,我表演的是否是观众们,你们这些现代人正在遭遇的精神危机?
你们过的这种现代生活是否是正确的?
通过打破第四面墙,主演再次“出戏”,来到了第零层,直面观众,表达了他的困惑,也就是电影希望我们思考的问题,人生的意义,后现代的危机,这些,如果从《等待戈多》1953年首次公演开始算,已经有整整70年,但仍未被解答的问题。
而足智多谋的导演也只能安抚我们,我们必须在不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的情况下,继续我们的生活,just keep telling the story.
此时,出现了本片我最爱的场面。
根据介绍,这一幕在话剧中由于时长问题被删除了,从它的台词来看,这是摄影师在妻子死后,在梦中与妻子的对话。
无限的浪漫就体现在这短短的一句台词里:it's you, the wife who played my actress.什么是真正的自我,什么是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呢?
晦涩不明的对自我的定义使得保存、保持自我变得无法操作了。
被删去了的,不被无神论者相信的与群星间鬼魂的交流中,我们发现主角已经忘记了最开始,当他第一次见作家时表演的那段台词,
但是梦境中,鬼魂会重新教给他:
镜头在此幕的台词结束时切给鬼魂演员动心心魄的正脸,她恰好在另一个话剧中身着古人的穿着,就像是真的穿越了千年来到这个时代的,不合时宜的鬼魂,浪漫得让我落泪。
2.命运三女巫三个女儿对应古典戏剧中常常出现的命运三女巫,这个意向已经不能再明朗了。
其实她们名字的设计也很有意思,分别是Andromeda仙女座,Pandora潘多拉,Cassiopeia仙后座,三位希腊神话中的著名女性。
我想特别提一下影片结尾处母亲荒谬的结局。
由于女儿们的坚持,她的骨灰必须被放在一个保鲜盒里埋在一块沙漠中的荒地里。
因为两位成年男性(其中一位腰缠万贯)已经no longer have the strength to fight.导演明白无误地向我们指出,最终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接受命运,无论它如何荒谬,无论我们在俗世获得怎样的成功。
这个小小的寓言也是我特别喜欢的部分,我觉得它处理得特别美。
3.女教师和牛仔,一些对隔离的讽刺我认为,不仅女教师在外星人出现打乱了一切计划后仍然执着地试图按她的原定计划教学是对政府应对突然事件时的无能的一种讽刺,而且她介绍的太阳系内容仍然是九大行星也是刻意安排的——冥王星早已被科学家踢出太阳系行星的行列,但是教案内容还没有改,依然是在说政府行事僵化过时。
但是导演没有在这里着墨太多,而是安排了一场爱情喜剧给我们。
牛仔哥刚下车其实已经看上了女教师最后,隔离变成了一场爱和欢乐的狂欢,温柔地揭过了。
4.并没有采纳建议的导演痛苦的导演无法面对婚姻的失败,他不能待在有真窗户的房间里,可能是怕自己会选择跳下去。
非常令人伤心的台词。
妻子提出了对话剧第三幕女主角临走时的表演的修改意见(先关门再说再见,我理解为更加坚定地离去,再见是说给自己而不是说给男人),这一段在实际话剧中没有出现,反而是安排成了女主角在离开前给男主角留下了邮箱地址。
也许这位导演对自己的婚姻仍然怀有希望吧。
5.青年人站在虚无的对立面Woodrow的小笔记本上记着让成年人觉得天方夜谭的明年计划,他的奖学金要用在新交往的女朋友身上。
和满怀疲惫的成年人不同,年轻人的生活朝气蓬勃,现在的他好像没有纠结于现代性危机和人生的空虚,而是计划着真真切切的生活。
6.总结如果要总结,我会说《小行星城》的故事是一群各怀自身精神危机的人被迫困在沙漠小城里,由于他们坦率、真诚、友善、能够理解他人,因此在在危机之后,在互相的交流碰撞后,他们怀着自己背负的精神重担重新出发,每个人都比来之前更好了一点。
可能这也是韦斯安德森对于走出疫情后的人们温柔的祝福,所以这部电影的结尾不像《布达佩斯大饭店》那样悲伤。
愿你像这部没有坏人的电影里的每个人一样,即使有着自身的问题,但总是能继续继续走下去。
原文地址:http://www.qh505.com/blog/post/7922.html“故事从一条墨带开始”,讲述者命名了故事开始的标志;“我再也不相信上帝了。
”14岁的伍德罗说完,一家人坐上汽车驶离了“小行星城”,这是一个故事乃至电影最后的终结。
从故事从墨带开始,到不相信上帝结束,韦斯·安德森明白地构建了关于“小行星城”的进入和离开,它们形成了一个闭环,但是这并非是电影的结束,作为最高层次的“电影”统摄着“戏中戏”的结构,故事的结束往往意味着电影留下了更大的空间:韦斯·安德森用嵌套的结构,是要打通故事和电影之间的隔阂,让它们自由出入?
还是阻止故事向电影文本的溢出,从而让电影成为更具开放性的故事?
在形式上,“戏中戏”的嵌套是明显的:帷幕拉开,面对摄像机和各种设备,讲述者站在舞台上讲述着这出戏:“将我们带入到后台,在美国舞台上从头到尾展示创作过程。
”接着他说:“故事从一条墨带开始。
”但是这个所说的故事还不是“小行星城”最核心的部分,讲述者的介绍引出的是这出戏有关的工作人员,他们是剧作家康拉德·厄普,故事进入第二幕之前才出现的导演舒伯特·格林,当然对于这出戏来说,还有很多的演员,奥古·斯汀贝克便是其中的演员,他进入到剧场和厄普相遇,穿着军装的奥古便告知厄普自己不是军人而是乐手,之后他戴上了假的胡子,胸前挂上了相机才成为这出戏中的奥古,一个在小行星城里带着孩子们的摄影师。
当然,在厄普最初出现在打字机旁的时候,他说到了自己作为创作者要创作的“小行星城”这出戏,一方面是戏所需要的场景,包括有十二个凳子的便餐厅、单聚加油站、十间小屋的汽车旅馆、最高峰一万一千英尺的战斧山脉、高速公路立交桥,这些组成了“小行星城”的场景;另一方面则是演员,他们是奥古和他14岁的儿子伍德罗,40岁的电影演员米奇·坎贝尔和她15岁的女儿戴娜,教师琼·道格拉斯和农场工人蒙大拿,五星上将格里夫·吉布森等。
“故事发生在1955年9月……”在介绍完三幕戏发生的时间之后,“小行星城”这出戏便拉开了帷幕,和之前对这出戏的介绍呈现为黑白不同,“小行星城”的色彩是彩色的,这是戏里戏外的区别,故事由此正式进入到“小行星城”这出戏中,由此“戏中戏”的结构也得以在最直观的意义上被建立起来。
这个嵌套结构的层次是这样的:“小行星城”这个戏处在最里面,它的外面是厄普、舒伯特和演员所在的塔金顿剧院,但是这并非是只有两个层级的结构,韦斯·安德森将这两个层次的结构再次延伸,从戏外来说,讲述者站在舞台上,或者在画面右下角介绍厄普和它的戏剧创作,可以视为另一个嵌套;从戏的内部来说,坎贝尔是一个演员,她既是演出“小行星城”里的演员,也是在“小行星城”里拿着剧本背着台词的演员,这就具有了双重性,奥古背着相机,拍着照片,也拿起了坎贝尔的剧本念出了台词,可以说,他们一起进入到某部剧中,那么他们所形成的是另一个嵌套;而当讲述者在WXYZ电影频道介绍这出戏,他也成为了韦斯·安德森电影中的演员。
所以,这是一个从韦斯·安德森的电影到WXYZ电影频道的介绍,从厄普编剧、舒伯特导演、各演员在塔金顿剧院讨论和演出到“小行星城”故事的正式上演,再到坎贝尔和奥吉熟悉剧本和台词,这个戏中戏的嵌套结构至少有五层。
韦斯·安德森构建如此繁复的“戏中戏”结构,其用意何在?
讲述者的介绍揭开了这个谜底,“小行星城并不存在,而是专门为这次广播创作的虚构戏剧。
人物是虚构的,文本是假设的,事件是杜撰的,但它们共同演绎了现代戏剧作品内部运作的真实情况。
”也就是说,不同维度和层次的戏中戏都是戏剧,它们指向的是戏剧本体论:一出戏剧是如何运作的。
如果从最浅显的层面来说,一出戏剧的内部运作无非是创作、排练和演出,其中涉及到的是创作者、导演和演员,以及场景的布置、情节的推进等等,这样一个浅显的东西为什么韦斯·安德森要将其展现出来?
实际上当讲述者认为不管是戏中戏还是戏外戏都指向了戏剧本体论这一核心问题,无数张网络反而形成了戏剧真正繁复的结构:它们绝不是层次清晰地被一一呈现,而是在虚构和真实、此处和他处中形成了含混的故事,而这种含混性才是戏剧真正的魅力。
所谓打乱,所谓穿插,所谓交汇,所谓戏中戏就是戏外戏,才是“现代戏剧作品内部运作的真实情况”。
其实从一开始这种含混性就发生了,奥古在厄普创作的剧本中就是“小行星城”中的男主角,那么在戏中他的名字是奥古,“小行星城”里他也是这样介绍自己的,而奥古在厄普面前,在舒伯特那里的时候也说自己叫奥古,那么奥古既是戏里的名字,也是创作层面中演员的名字,这便成为了一种双重的命名,那么,哪一个才是真实的奥古?
哪一个又是虚构的奥古?
当奥古遇见厄普说自己其实是一个乐手的时候,他是奥古吗?
当他戴上假胡子背起相机进入戏剧中,他是奥古吗?
当他的戏份演完,从彩色回到黑白的塔金顿剧场,面对舒伯特说:“该你呢”,在穿越回来的过程中,他是哪一个层面的奥古?
他还面对观众问:“我演得怎样吗?
”他是回归到真实世界的奥古?
再次穿越一扇门,在阳台里面对对面的女人,他认出了那是他三周前去世的妻子,而妻子穿着戏服,两个人共同讨论戏剧中的一些问题,那么这个奥古是在戏里还是在戏外?
妻子是他戏里的妻子,当在戏外遇见,仿佛是生者遇见了死者,那么这个妻子一直在戏里还是和奥古一样变成了戏外的演员?
对于奥古是否在戏中的一个标志就是那只被烫伤的手,在没有进入小行星城这出戏的时候,他问厄普,奥古是怎么会用煎锅把手烫伤的?
这是一个演员对剧本创作提出的疑问,而在出演的戏剧中,奥古和坎贝尔隔着窗户对话,对话呈现出的是暧昧,坎贝尔甚至如马拉之死一般在浴缸里,奥古在这时候将手放在了煎锅之上,他的手就这样被烫伤了。
烫伤应该只在戏里,但是他却把烫伤的手带到了戏外,或者说将戏里虚构的烫伤变成了真实的烫伤,假戏真做就是拆解了戏里和戏外的区别,戏里也许也是戏外,戏外本就是另一部戏。
戏里戏外制造的含混性其实才是戏剧作品内部运作的真实情况,这种含混性在塔金顿剧院厄普让大家对剧情进行讨论时就有了阐述,在“第二幕完”之后,按照戏剧的结构,应该有一个幕间休息的时间,但是在这里幕间休息变成了讨论,讨论的话题是:“小行星城是否存在?
”一开始讲述者明明说小行星城并不存在,但是在这里却成为了一个问题,这不是对虚构的质疑,而是戏剧产生的间离性和含混性往往会让虚构变成真实,厄普说:“一出戏中的人都被卷入了深度睡眠之中,因为他们共同经历了天体之谜……”天体之谜是“小行星城”这出戏的核心剧情,一个外星人到来拿走了小行星,但是之后又还了回来,但这只是一个外壳,天体之谜也是戏剧之谜,也是人生之谜,所以当厄普说大家被卷入了深度睡眠之后,舒伯特告诉大家这是一个“睡着的戏”,然后让所有人入睡做梦,戏也进入到了第三幕中,而到了故事的最后,大家都异口同声说起了舒伯特的这一理念:“如果不睡觉,就不会醒来。
”入戏就是入睡,而入睡的结果是醒来,是回到现实世界,是回到真实状态,但是那场梦已经发生了,即使醒来,也带着“睡着的戏”醒来,带着烫伤的手醒来,甚至看上去醒来,看上去烫伤是道具,其实根本没有醒来,手也真的烫伤了。
“怎么会用煎锅把手烫伤?
”戏里戏外的问题变成了含混性的实践,韦斯·安德森更是拆除了所有的隔离,让戏剧在含混性中呈现出它的复杂和多元,让人的命运变得更为迷离。
奥古在“小行星城”里是一个丧妻的鳏夫,他告诉孩子们你们的母亲三周前去世了,妻子的骨灰被装在保鲜罐头里,孩子中的伍德罗爱好天文,他可以被视作是“戏中”的人物,和“小行星城”直接相关,但是另外三个小女孩却是戏外的存在,在用餐的时候,餐馆里的妇人问她们要吃什么,三个女孩说她们是吸血鬼,来这里是吸血鬼复活。
而实际上,三个小女孩报出名字时,她们是命运三女神,Andromeda仙女座,Pandora潘多拉,Cassiopeia仙后座,命运三女神指向的就是命运本身,所以他们要将母亲的骨灰埋在沙漠里而不是自家的庭院里,似乎也是对于命运的一种解说。
而奥古在戏外和戏内的交错也呈现出命运的不同遭遇,他的妻子去世了,按照奥古自己的说法,当自己的父亲去世的时候,母亲就告诉他,“你的父亲在天上,他就是一颗星星。
”这里就完成了对于星辰的命名,它是“小行星城”相关的希肯卢铂博士、科学研究试验部、百灵鸟基金会、希肯卢铂奖学金,是行星、陨石、外星人、小行星日、天文食,是小行星被外星人拿走之后的“混战计划X”和军方的调查、问询和隔离,都只是“小行星城”表象的存在,它的隐喻则和政治有关——1955年9月发生的政治性事件,足可以解释;它是一种虚构,所谓天文食就是“天体间相互调情”,戴娜说母亲坎贝尔就命名了一颗假象的行星“坎贝尔-9”,而女天文学家也说自己命名了假象的行星,所以最后伍德罗会说自己再也不相信上帝了,逝去的母亲在天上变成了星辰,也只不过是奥古虚构的一颗假象的行星。
但它们也和命运有关。
奥古和坎贝尔之间的对话慢慢从剧本走向了现实,也慢慢变得暧昧,那句“我有裸露镜头”是一种演出中的实指,还是对奥古的引诱?
这种暧昧体现的就是含混性,奥古为此烫伤了手,从戏中出来看见了身为演员的妻子,又告诉舒伯特“该你了”;坎贝尔在小行星城里收到了伍德罗作为信使给他的信,“舒伯特说你必须回来。
”这是暗示了坎贝尔和舒伯特之间的暧昧关系,而在塔金顿剧院里,导演舒伯特正面临和妻子的分手,妻子宝利要离开他,但是却还爱着他,舒伯特问起了儿子克拉拉的情况,两人以依依不舍的方式离婚,而舒伯特是不是想着坎贝尔?
暧昧的关系穿插在戏里和戏外,含混性连接着戏里和戏外,所以在面对奥古时,坎贝尔说:“我们两个都是受到创伤的人,都不肯表达痛苦……”手烫伤或许是真切感受痛苦的表达,所以在这个实为命运含混性的故事里,小行星城最终也为情感的表达提供了空间,它也成为一种创作:奥古和坎贝尔面对痛苦各自寻找感情的支点,伍德罗在笔记本上记录着什么所谓的计划,而真正的计划就是将和戴娜之间的各自喜欢变成爱情,还有琼和蒙大拿,在给孩子们讲述外星人到来只是一种“探索”中也开始了自己爱情的探索……戏里和戏外,男人和女人,故事和现实,就像天体间一样,都处在“相互调情”中,而这便也成为一种对于命运的“创作”,由此揭开了戏剧般人生“内部运作的真实情况”,如此也成为韦斯·安德森构造的梦境,醒来就是离开小行星城,而醒来之前早就完成了“入睡”而入戏的故事。
在点开《小行星城》之前,预期中是一部带着科幻元素的文艺片。
开场十分钟后,脑海中自然浮现出《布达佩斯大饭店》和《犬之岛》,果不其然,全都充满着韦斯·安德森的味道。
安德森已经不是什么无名小卒了。
光是看看《小行星城》的阵容,已经是“群星荟萃”了。
01. 群星演绎的怪诞喜剧除了安德森御用的詹森·舒瓦兹曼出演了男主角,勾搭上了斯嘉丽·约翰逊(片中也饰演电影演员),还有汤姆·汉克斯,蒂尔达·斯文顿(才出演了《记忆》),阿德里安·布罗迪(《钢琴家》)。
如此多国际明星,都愿意陪着安德森来玩这场叙事和色彩的试验游戏,真的是太有面儿了!
毕竟有戛纳金棕榈的加持,也该他豪横。
在这部《小行星城》里面,安德森继续肆意挥洒着他在色彩、构图、镜头摇移和场面调度的个性化展示。
影片的主要故事,是一个失去妻子的中年鳏夫(战地摄影师),开车带着四个孩子参加沙漠中的科学夏令营,在夏令营中认识新朋友、学习新知识,还会参与到科学创造竞赛中。
夏令营中自然还有其他同样具备科学素养的家庭及孩子,然后在一次观察星系的活动中,他们就真的见到了外星人,开着飞碟来把他们的“小行星”抢走了。
然后情节就从家庭轻喜剧迅速转变为国家级科幻事件,整个夏令营被接管,参与者被逐个审查,鳏夫的岳父还专程赶过来,一家五口也在与其他人的相处中,逐渐袒露心事,并获得真爱。
故事看上去平淡无奇,算不上多精彩。
没错,这故事,就是一部五颜六色照片构图滑稽面瘫版《宇宙探索编辑部》。
但是如果你对安德森略有了解,就知道他的怪诞想象、独特美学与生猛操作,都是在故事之外肆意挥洒。
02. 层层套娃的叙事架构上面的故事简述只是《小行星城》最主要的一条线索。
安德森显然不会老老实实地讲故事。
他在这部电影中,设置了俄罗斯套娃一般的故事架构,再以话剧式场景表现出来。
故事最外层是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绝命毒师》的老白)在台上絮絮叨叨,向大家介绍一部剧作是如何创造出来的。
这之后,他会不时跑出来叽歪谈论一番。
接下来一层,他介绍的这位编剧叫康拉德·厄普,一位梦想着完成一部优秀剧本的男人。
除了写剧本,他还要接受男演员的勾搭,以及在勾搭中失去了自己的原则。
然后就是剧本中的故事,这位鳏夫带着孩子参加夏令营,各种啼笑皆非的怪诞情节。
由此开启了故事中的分剧情。
包括:与其他人的相遇,鳏夫与电影女演员的欢情;大儿子与女同学的青涩初恋;像拼图般透露的妻子去世真相;女教师与牛仔的恋情;外星人的突然出现,国家机器为此开始运转行动,直到最终的解决。
在最后一幕,演员从彩色片场穿越到黑白世界来了,直接打破了次元壁。
《消失的她》片尾既视感,放在这里则不是戳破渣男的阴谋,而是要开始对电影的虚构属性和拍摄行为进行反思。
看上去够复杂吧?
这还没够,安德森还要运用经典的“三一律”,采用分幕的方式把这些故事组合起来。
同时全过程用黑白和彩色画面将电视节目和剧本故事分开来,两条线索并行的状态又像是对《奥本海默》的戏仿。
因为有爆炸蘑菇云,有浓烈色彩,有双线叙事,有朋友说看这部《小行星城》,顶得上看《芭比》和《奥本海默》两部。
哈哈。
或许是对自己还不够自信,安德森仅仅在电视节目那一层采取了话剧式的场景表达,剧本部分则集中在夏令营的主题场景中,这与拉斯·冯·提尔《狗镇》里那样简练纯粹的话剧表达还存在差距。
不过这种话剧式表达历来是毁誉参半,如果安德森下部作品准备继续朝着话剧方向深入的话,他可是要冒更大风险。
03. 浓烈色彩与工整构图终于说到安德森的独门绝活啦,即色彩与构图。
《小行星城》的色彩一如既往地饱满,场景几乎限定在荒漠中的主题公园内。
同时充盈着一种浓烈的装置感,仿佛是真人演出的“黏土动画”,与《犬之岛》的质地正好反响。
于是整部《小行星城》,要么是电视节目的黑白话剧,要么是主题公园中黏土感的彩色画面,总是透出怪诞的喜感,自然为故事增添了不少叙事张力和悬念。
在此基础上,更有安德森贯穿始终的工整构图。
这份“工整”,是一种框架之内,视觉形式远大于呈现内容的工整,画面中的人物、道具、背景、动作、调度,全部都是为了画面本身的质感服务。
就像前面提到的“真人表演的黏土动画”,全部在一个小盒子中完成。
而黑泽明在《七武士》的工整,是通过构图和调度,完全服从于人物的行动、情绪,以及故事本身的走向。
时代风格与场景运镜都是人物命运的注脚,自然产生出一股庄重的“史诗感”。
于是安德森的作品,“工整”得有些“刻板”,或许会被认为“小气”,难觅“史诗感”,反而是多了几分滑稽、天真和稚气,当然这是另外一份有趣的美学风格,不过久看之后,也许会引起少许厌倦。
电影的末尾,男主角从彩色片场中直接冲出来,跑到上一层“现实”中,终于碰上自己从未露面的“亡妻”,两人以台词完成了对彼此情感的回溯与升华。
探讨戏剧的美学哲思也拥有了真挚情感的注脚,让这部非常形式化的电影也终于有了感情的支点。
片尾更是一场“颁奖礼”闹剧,那个和《宇宙探索编辑部》里面颇为相似的外星人也跑了出来。
所有的人齐声复诵:如果不睡觉就不会醒来,如果不睡觉就不会醒来。
是在说电影这项“造梦艺术”?
还是沉入男欢女爱的红尘男女?
庄周梦蝶的生命感知,或是这个真假难辨的现实世界?
如同安德森提供的谜题,留待各位观众自行体会吧。
安德森把平移镜头算是玩到极致了。
我一直喜欢在天才一族结尾附近消防车的那个非常长的平移镜头,而在这部里面安德森把这个镜头玩到了极致。
最明显的就是从第一层戏中的部分平移到男主找导演,再平移到他和被删掉的女演员对话。
整部电影非常美,显得粗制滥造的沙漠更体现了整部片子的戏谑性。
我觉得整部电影是在尝试消解生活的意义性,想自杀的导演与戏中戏中戏中想自杀的角色,包括戏中戏里的男主,他们仿佛都丧失生活的某种意义,但我相信这部片子用非常童趣,非常有想象力的方式去消解了这种意义性。
或许生活就应该像那五个牛仔一样,像那些说唱歌就唱起歌的孩子一样,不需要关心什么宇宙,不需要接那超长的龙,不需要挨个讲解行星的构造,而只需要唱歌,跳舞。
整个片子最常出现的就是不知道。
为什么要把自己手给烫了,不知道。
为什么要成天挑战这挑战那,不知道。
为什么外星人来拿了陨石块又还了回来,不知道。
为什么要把妈妈埋在沙漠里一颗不知名仙人掌的边上,亦是不知道。
我觉得安德森在用一种很童趣的方式去消解生活的意义性,去消解做什么的目的性。
我记得有个很讽刺的镜头是那些家长在高谈阔论着什么宇宙相关的内容,而另一个人把贩卖机修好了。
安德森全片都在不断散发着他的冷幽默,从开篇那个由于规划错误永远不会开发的匝道或许就可以开始了,一直持续到结尾那只跟着音乐跳舞的鸟,这或许才是安德森最宝藏的地方吧。
不睡去就永远无法醒来。
永远清醒就永远无法醒来,这话很值得深思,似乎某种程度上也是在挖苦那些凡事都异常精准的人们,不相信妈妈变成了星星,结果时间最多就只能是创可贴了。
去挖苦那临时作战方针总是想弄明白外星人想干什么。
或许这也是本片想说的,我们不一定为了什么而做什么,而人生也不必全然是清醒。
结尾他们把妈妈的骨灰真的葬在了那颗仙人掌旁可能也是说明了清醒的让位。
当然整部片子还以一种很有趣的方式去展现了疫情封控,以及奇怪的拷问。
在那场大家都开始造反封控的那场戏,镜头跟着男主逃离了现场,我觉得这可能才是导演对疫情的态度吧。
当然就像片中呈现的一样,我们现在和片中那个虚拟的世界一样都在面对着极大的不确定性,而或许唯有这种无意义才能消解这种不确定吧。
同时整部片子还在体现着我们生活还在继续,警察与飞车党的枪战还在继续,实验的蘑菇云还在继续。
同时还有个有趣的小点是,在时不时枪战的背景下,没有人质疑自己的安全,但是外星人只是来蹑手蹑脚地拿了个陨石,大家就开始担心着自己安危了。
整部片子非常令人舒适,安德森在进行一场实验,一场让观众做同一个梦的实验,而这场实验非常美丽且舒适。
2024-6-17看
一旦韦斯安德森创作不出有趣的角色,这个故事就完了
兴致勃勃地来,一脸冷漠地离开,感觉韦斯·安德森已经开始不屑于为人类拍电影了,他真的可以去试水下火星市场,看看外星人能不能和他产生共鸣。大量的对白几乎无一能有效推进剧情,100分钟靠着耍贫嘴和制造冷场来苦苦支撑,古怪得一点都不可爱,看得人不仅尴尬,而且头大。堪称奢华的演员表里,难道就没有人能多问导演一句:我在演什么,你在拍什么?
就…莫名其妙的好看。
可爱的剧中剧,就像看一幕一幕小剧场演出,美学依旧出色。时间治愈一切是谎话,最多是一个创口贴。
带着《月升王国》的期待却迎来《法兰西特派》。在分享了如何做杂志之后,安德森觉得接下来可以谈谈如何做戏剧。全片零星有几场戏和几句台词少有地展示人物深度,这足以说明安德森不是写不出动人故事而是自己觉得已经不需要。抛弃了叙事性之后,安德森的人物和他们的古怪成为了一种标签而不再是一种驱动力,横向展示而缺少纵向深入,说几句俏皮话抖几个包袱成为全部意义。最后还要跟观众说你要是不懂那也没有关系。如果这条路走下去,下一部可能是如何制作一台歌剧,继续邀请一众明星红人,平均一人分到三句歌词。批评过豪斯娜形式先行的话语我看也可以直接用了。
上影节去电影院刷的,说实话蛮失望的,当年第一次看他的孤狸爸爸,用笔记本电脑都看得不亦乐乎,今天在4k 大银幕上看却昏昏欲睡,演员个个扑克脸,絮叨着不明所以的台词,一成不变的厌世成年人和孤独天才少年,看得烦死了,真的冲着形式再给一分,下次还这样这一分也不想给了。
这不是一部安德森电影,而是一种安德森体验。从《法兰西特派》开始,wes就悄然转变为愈发纯粹形式主义,结构的变成细碎的,人文的变成抽象的,弥漫着着“just keep telling the story”的后现代惆怅。但还是不免怀念起《布达佩斯大饭店》里那个带着本雅明和茨维格气质的、言之有物的安德森
3.5 表面上混乱晦涩,令人一头雾水,不适且看不进去;但看到最后又觉得并不难懂,是“逃离封闭异托邦”的戏中戏,也是“观宇宙之大”后对人生真相的沉思,黑白段落就是彩色戏剧段落的幕后解释。由于看到了外星人,所有角色都被封锁在小镇里,不能外出,这则是韦斯将YQ三年所经历的荒诞现实、美国ZF的问题,融入到一个Q萌可爱版《奥本海默》片场。机械冷幽默表演也化作隔离症候,直到大家终于梦醒。第二幕结束后的编剧自白,可看作是韦斯对自己此次创作的解读——“所有角色都被温柔隐秘地带入一生中最梦幻深沉的睡眠状态,因为他们共同经历了一场困惑而又眼花缭乱的天体之谜,经历一周封闭,角色对现实的感知已十分微弱,却进一步被隔离。” 虽然但是,即使最后懂了,也不能说明这是个好作品。
可以数星星(阵容豪华),也可以看到一切韦斯·安德森作品的特色,比如独特的音乐的使用(从预告片就能知道),色彩主打马卡龙色,情节里布置了大量冷幽默。为了完成镜头和空间的对称感,影片可能搭建了一整座童话似的小行星城。影片形式感很强,结构有三层设计,舞台剧套舞台剧,章节体,每一个章节又划分了若干场景。不过,韦斯·安德森似乎也在玩去中心化,故事没有主要脉络,我一时不知道本片的重点。(补:知道后,就给了差评。)2.5
韦斯·安德森在形式感上越来越极致,把人物放到一个场景里,极致的形式感就是内容本身,即是故事。当这种作者化的风格被提纯,电影离观众越来越远,离美术馆的装置艺术越来越近。对于导演来说,这种强迫症式的绝控控制,也是导演对自己风格的一次任性的狂欢。这次的摄影,镜头跟随人物视线甩的越来越厉害,在某些瞬间,我数次在猜想佩措尔德导演看了会不会很喜欢?
可以作为戏剧入门教材:一人多角的娴熟演技,由精湛的剪辑,再加高超控制画面感的服道化舞美,行云流水地调动观众切换空间,编织细枝蔓般的几条故事线,构造出的片子精巧好看又好玩。
#Cannes2023-27 结构上十分复杂的韦斯·安德森作品:1950年代虚构的美国西部小镇上发生的外星人降临事件,外面套上纽约剧团和编剧排演本戏的外壳,外面再套上布莱恩·科兰斯顿的广播旁白。卡司阵容是顶配级别的豪华,美术设计是一流的精巧流畅,然而和近年来的韦斯·安德森作品类似,至臻至善的工艺形式早已凌驾于任何情感内核之上。看过之后,就如同本片讨论的主题“生命的意义以及无限宇宙”一般,激情不再,只剩虚无。
Well,存在即合理。
依然可以是佳作,比信息过载的法兰西特派友好点。小行星城是一出戏剧杜撰,一览无余的小镇布满天花乱坠的元素,观众或许想等到最后所有元素回收成统一体,很遗憾没有,因为升华无意义。剧场演员失败于共赴梦境,戏中游客解除隔离,俄罗斯套娃拆到最后是一句回音——若你没有入睡便无法醒来。虚构破不了真实困局,而韦安的信条是just keep telling the story。最喜欢的一段是罗比自问自答的念白,台词不华丽很普通,戏作里被删掉的情节在演员口中被诠释得像某种真谛,这段节奏很完美。尽管从上一部开始韦安就被吐槽沉迷形式主义,但我愿意相信韦安并没有走向固步自封的绝路,从动画到文学到纸媒到戏剧,片头片尾的火车像韦安的化身,电影结束将开往下一块艺术阵地。
喜欢的女演员们,三个巫婆小女孩哈哈哈哈哈哈,和外星人的表情。布景。其他没兴趣
好无聊
密集对话传递无用信息,装置艺术大于剧情电影,韦斯·安德森的明星集邮症看来是到晚期了,然而这么多明星演的却是傀儡戏。自我沉浸式满足是可怕的,因为导演听不到观众在喊救命...
HK场。40岁的韦斯安德森好似也到了会直面彼得潘困境的时段,他选择了一种单纯的方法,既然自我的世界不曾动摇,那干脆原封不动地保留它,只是在外面加上一层用于自我审视的外壳,即以戏中戏和旁白的设置来时刻提醒它们的虚假性。当然最终结果仍然是固执的,无法跳出这个困境,因为现实永远令人想要逃避,它并不可耻,何况,“只有入睡才能醒来”,说到底根本没有真正成熟的常人,所谓成熟,不过是全盘抛给经济理性的错替和误认,就像那群并不高明的成年人的惊慌失措,他们就不是他们世界的彼得潘了吗?不睡就不会清醒,现实世界反倒是更大的心理麻痹症场域,行尸走肉并不比彼得潘更高级,这也是韦斯的心理剧对情节剧的倒转,科学兴趣对纯正心灵(内心世界),正如红尘欲望对复杂伤痕(俗世行动),后者不要妄想取代前者的存在。
元电影,这一伟大的概念在此终结,各色人物轮番登场,熟悉的面孔隐匿于陌生的环境中——一个逃离掌控的、无序而有机的世界,作者既非导游亦非催眠师,而是表演的一环,他与角色一同召唤我们进入无眠之梦。
+以一种武侠剧集的姿态:曲折蜿蜒、黑白难辨。无剑胜有剑,乐园与世界。出鞘的W.A.各位如何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