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摘自微信公众号“二分之醺”---欢迎关注---生于大雪,终于大雪。
主人公魏大雪是一个空巢老人,现实让她的子女逐渐沦为时间的过客,而最后陪伴魏大雪走完生命终章的竟只有她的爱犬。
观影后感悟最深的一句话——“子欲养而亲不待。
”一、长镜头7:00开始至8:51关键词:空巢老人的“慢生活”1、放下盛着早餐的不锈钢饭盒
2、给冬子解开牵引绳(细节:承担了最基本身为一名主人的责任)
3、脱下帽子(并整理头发,显现魏大雪对外在状态的重视,与她文化人的身份相呼应)、围巾、大衣、挎包
4、更换老伴遗像前的供品
5、将狗粮倒进冬子的碗中
随着魏大雪从左侧出画以及冬子吃狗粮的画面,这个长达差不多两分钟的长镜头正式结束。
二、台词魏大雪 台词——人物性格特征关键词:家风严谨、出身不凡;大家闺秀式孤傲1、魏大雪埋怨东屋的租客小吴多日不归且为跟她事先打招呼
2、泡脚时,冬子想玩捡球游戏,魏大雪训斥冬子不懂察言观色
配角 台词——人物性格特征(京式温情,胡同文化)1、隔壁王大爷“今个儿天凉,多穿点啊!
”后海晨练偶遇魏大雪:邻里关系亲密,为人热心
2、居委会小刘“您慢着点!
”即便魏大雪并未搭理他,他依旧不忘嘱咐魏大雪:尊老爱老
电视中京剧唱词“平贵回来了。
”作为全片多次转场,其中“回来”二字与空巢老人的拍摄主题相呼应。
其中21:06的“平贵回来了”暗示着后面叙事时空的变幻,是“虚幻”的开始;而01:20:13的“平贵回来了”则意味着这场虚幻的结束,导演将观众重新拽回了现实。
三、叙事(虚实结合)1、“平贵回来了”
2、时钟8:20pm
3、电视上一模一样的戏曲节目
4、日历:2016年12月21日冬至
5、邻家王大爷“复活”,再次出现在后海晨练
多处细节均表明,中间自21:06至01:20:13的全部片段都是虚像,可能是魏大雪在弥留之际的脑内虚像,也可能是导演刻意拍给观众“倘若那天晚上魏大雪没有离世”的场景。
尤其是01:24:45中,在之前已经“离世”的邻家王大爷再次出现在了后海,并依旧在晨练,这更加说明了王大爷他在现实中健在,只不过是在虚幻中“被死亡”。
虚像中王大爷的离世、冬子的走丢、租客小吴为了陪母亲而放弃北漂,这一切都既在暗示下一个离开的是魏大雪,又在诉说着人的一生本来就是不断在相聚相离中辗转反复。
*对于魏大雪离世确切时间,有网友说是除夕,有网友说是小年(即冬至)。
据2017年12月新修订的《北京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规定》:“北京五环内全部区域变为烟花禁放区”,而故事背景发生在2016年,且多种细节均指向2016年12月21日冬至晚上,因此魏大雪的离世时间正是冬至当晚。
四、伏笔1、冬至当晚,魏大雪坐在沙发上不停地揉胸脯,面色不佳:暗示着她身体状况的恶化
2、冬至当晚一个魏大雪屋外门前的拉镜头,雪景与片头独白相呼应“听老人说,天一冷,老天爷就要收点人气儿上去。
这下的雪,就是撒给凡人的纸钱”:暗示魏大雪的离世
3、居委会小赵敲门隔壁王大爷家几次无人应,且魏大妈后来路过后海并与看见隔壁王大爷在锻炼:暗示隔壁王大爷在虚像中已独自过世
4、冬子在虚像中走丢的前夜,屋外传来未知声源的狗吠,冬子一度想出门寻找声源:暗示着冬子即将离家
5、魏大雪为自己购置寿衣:暗示虚像中她也自知时日不多
6、片名“冬至”二字:暗示了冬至这一天是全片的中心和重要转折点
待商榷:7、失真泛旧的日历颜色:暗示着这一段故事并非真实发生
五、人物魏大雪:孤傲,有涵养有学识,心软善良1、语言对话
2、书信a、格式 b、内容
3、动作举例:a、翻白眼:不屑于广场舞(孤傲)
b、送饺子给冬子(心软善良)*人物形象的转变1、与他人沟通增多2、尝试广场舞
*虚像中魏大雪人物形象的转变,既达到了人物性格形象的多样化升华,又是导演给观众一个心灵上的慰藉:魏大雪在努力不留遗憾地离世。
包括导演在片末设计的魏大雪之女带着儿子毛毛过年回家,这也是在弥补魏大雪生前的遗憾。
但是恰恰是这一系列的幻想更加在最后的现实场景中对观众情感造成心理上的直接冲击:一切都没有变,一切都是假象,最真实的只有那个带着无尽凄凉离世的空巢老人。
窗外是鹅毛大雪,窗内是膝下的爱犬冬子——一个老人生命最后唯一的陪伴。
(这篇修改了十五次。
)---以上内容摘自微信公众号“二分之醺”---欢迎关注---
刚听到这部电影的时候,以为这只是一个关于空巢老人的普通故事。
似乎也并没有什么出众,因为这样的故事平淡无奇,每天都在发生。
可看完电影,我坐在电影院的座椅上,突然叹了一口气。
北京的这个冬天,注定是不会有雪了。
而在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上,一个叫做大雪的老人就这样从这个世界上离开了。
这个故事其实并不像看起来那样普通,看似是一个老人离开的故事,其实讲述的却是一个老人的一生和她一生中面临的社会变迁。
故事看似是只在结尾做了一个反转,但其实故事真正的魅力,却是在这场幻境里发生的一切。
对于一个老人来说,离开这世界并不可怕。
在幻境里,她看着邻居老人的死亡,其实正是一种预兆,她已经预知了自己的死亡,可并不愿意醒来。
她似乎是在等一场重逢。
影片要思考的其实不只是一个老人的消亡,更多的是一个时代的消亡。
大雪是属于那个书香时代最后的遗老。
我们似乎能看到这个老人对于这个时代深深的不适应,从她的书信写法,到她找狗时对于赏金的不知所措,她似乎还不适应这个时代的到来。
这个时代赋予给了她深深的孤独。
她的丈夫不忍看旧时代的瓦解,就告别了这个时代,那是种勇气,也是种胆怯。
他敢于和这个即将崩塌的世界告别,却将未来给了大雪。
我总想,那个叫大雪的老人,似乎最后的重逢对她来说是种幸运。
那只叫做冬子的狗是唯一陪伴着她走向死亡,所以在那个向死而生的世界里,冬子是那个走失的人。
这似乎是一种隐喻。
她能找到所有不存在的东西,却找不到那个陪在身边的狗。
她的所有对世界的眷恋都物化在那只狗上。
我有时候在想,如果找到了那只狗,老人会不会留在这个世界上。
后来才发现,这似乎是一个悖论,那只狗的离开正是老人意识的消亡。
这是她生命里的最后一个冬天,孤身一人。
她的死亡伴随着很多情绪而达到高潮,伴随着假想中女儿的回家,假想的狗的走失,伴随着最后回忆中家人的重聚而告终。
大雪的独白虽然平实却感人至深。
也许孤独的并不是那些独居的老人,而是这个没有温度的时代。
老人面对着想象中隔壁老人的子女,最后产生了一种深深的悲怆感;看着社区警察有些敷衍的对应,面对这个唯利是图,没有温度的世界。
似乎也是没有什么可以留恋的。
孤独并不是她唯一的困境,她更大的困境在于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真正的孤独也许也并不是无人陪伴,而是当你在这个世界举目四望,发现,懂你的,也只有一条狗而已。
这个冬天,这个春节,有一个老人正在死去,而有一个时代又少了一个见证者。
《大雪冬至》,哀而不伤。
一部电影,讲的是一位老人怎么看待死亡和孤独。
仔细听片中的北风,有时呜咽,有时不平,也有时欢愉。
大雪、冬至,两词都是双关语。
第一关,大雪和冬至,都是24节气之一。
大雪在前,冬至在后。
2016年12月7日,大雪;2016年12月21日,冬至。
第二关,大雪是人名,冬至是狗名。
以大雪为名,她生的时候,天降大雪。
以冬至的谐音“东子”唤狗,因为她心里惦记的人,那天走的。
同一片蓝天下,年轻人度周末,耍情人节,玩的是热闹。
老人们,讲老理儿,讲老规矩,图的是惦记。
冬至的饺子,腊八的蒜,小年的糖瓜粘。
孩子们不在身边,忙,老人呢,就盼望他们还记得老理儿,讲老规矩,心理上,就当是家人在一起了,高兴。
电影里,老规矩是最重要的情节线索,看之前,记住这4个日子。
2016年12月7日,大雪。
2016年12月21日,冬至。
2017年1月5日,腊八。
2017年1月20日,小年。
【备注】#大雪冬至# 也是一副画。
画面上,大雪与东子,坐卧窗前,看天。
(感谢导演@邢潇 在镜头里让我穿越回了姥姥在的四合院,大白菜和冻柿子,亲切的落泪。
)
垂暮之年,最怕孤独,老人和狗是陪伴,老人理解儿女,但儿女也应给予老人适当的关心才可。
这是一部关于空巢老人生活现状的电影,老人与狗相依相伴,就向自己的孩子一样,可以活跃一下氛围,不会感到特别孤单,如果狗丢了,老人会感觉自己孤单,老人的子女应经常回家看看,也不会让自己的父母感到那么的孤独与无助。
01一个独居老人的生活,你能想象吗?
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孤独与寂静。
《大雪冬至》就是一部讲述独居老人生活的影片。
这个老人的名字叫魏大雪,丈夫在四十年前因为文革,在家中悬梁自缢。
女儿芳芳远嫁上海,一年都回不了一次家。
陪在她身边的,只有一条叫冬子的狗。
魏大妈住在鼓楼旁的四合院里,那是整个北京城最热闹的地方,却生活着最孤独的人。
遛狗、买菜、做饭、看电视、听收音机、泡脚、睡觉。
日复一日,生活安静得可怕。
冬子的叫声、她和老伴(遗像)、冬子偶尔的说话声,以及女儿短暂的电话声,就是全部的动静。
外面的世界熙熙攘攘,魏大妈的世界冷冷戚戚。
冬至那天,魏大妈做了白菜猪肉馅饺子。
给女儿打电话,提醒她别忘了给外孙女毛毛做饺子吃,结果被女儿嫌弃“老传统”。
怅然若失的挂掉电话后,魏大妈一口气抽了杯二锅头。
那一瞬,心脏像被一只看不见的手狠狠抓了下,揪心的疼。
就在这个夜晚,魏大妈靠在躺椅上,一如往常的听戏泡脚,却悄无声息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洗脚盆的水还在冒着热气,老人的体温却逐渐冰凉。
屋外,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一夜。
屋里,冬子陪在老人的身边凄厉的叫了一晚。
02这无疑是一个戳中观众内心痛点的故事。
但导演在叙述时,却有意保持冷静、克制甚至显得疏离。
很多人说《大雪冬至》像纪录片,没有狗血的剧情、没有煽情的台词。
导演只是通过镜头,像个旁观者一样,记录了一个独居老人的生活,真实乃至残忍。
我想这是导演刻意追求的效果。
因为只有真实,才能直击人心。
正是这种置身事外的冷眼旁观,造就了一种一言惊醒梦中人的力量。
看完电影的我们,不会哭,这种廉价的眼泪毫无意义。
但我们会作出行动——真正去关爱逐渐老去的双亲。
这就是《大雪冬至》的力量。
我们不在家的日子,爸妈真实的生活是怎样的?
真的像他们在电话中说的么?
真的像他们在朋友圈中炫耀的么?
爸妈是不是也和魏大妈一样,想念离家千里的我们,却无数次在电话里欲言又止、报喜不报忧。
爸妈是不是也和魏大妈一样,说放心不下家里、不习惯,才不过来和我们一起住,其实只是不想给我们添乱。
爸妈笑着说一切都好,我们当了真。
我们吐槽生活艰辛,爸妈却上了心。
03饰演魏大妈的祝希娟老师,不愧是第一届的百花影后,影片里有三个镜头格外打动我。
祝老师仅凭三个眼神,将一个有点儿孤僻的独居老人,演绎得活灵活现,演技吊打一众流量小花。
第一个镜头,魏大妈买菜时,路过一群跳广场舞的大妈大爷,眼神漠然带点不屑。
第二个镜头,几天后,收音机里响起广场舞神曲,魏大妈不由自主的晃动身体,几秒钟后停下来,对疑惑望着她的冬子笑骂了句,“小兔崽子,就准你抽风么?
”眼神复杂,恼羞成怒又带点理所应当。
第三个镜头,再次路过正在跳广场舞的大妈大爷,魏大妈停下了脚步,迟疑的跟着音乐,犹豫的晃动着身体。
片刻后停下来,她无奈的笑了笑,转身回家。
那个眼神,包含着渴望、向往、艳羡,但更多的是无奈。
“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直到这一刻,我才真正的理解了广场舞对于爸妈这一辈人的意义。
广场舞,只是一群老人的抱团取暖。
人是群居的动物,害怕孤独的特性早就写在了基因中。
时代变化太快,但每天都有同一群人,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方、做同一件事。
这种巨变中的不变,对于爸妈而言太珍贵,这是来自同类的安全感。
广场舞汇集的是一个又一个孤独又寂寞的灵魂,它是大妈大爷们在这个冰冷的世界,难得的温度。
04快点过年吧,我要回家。
只是今年,我会关掉手机,不再和朋友们出去鬼混。
我要专心的陪陪爸妈,和他们一起跳广场舞,一起备年货、包饺子、做年夜饭、包红包、看春晚,甚至包括最讨厌的走亲访友。
(大龄单身女青年伤不起)有人说,害怕自己赚钱的速度赶不上爸妈老去的速度。
但我更害怕,太专注于赚钱让爸妈过上好日子,却忽略了日常的陪伴。
爸妈的好日子,并不仅仅是穿更好的衣服、吃更好的补品、去更贵的景点、住更大的房子。
爸妈的好日子,更是我们做儿女的用心陪伴,是每天一个电话的准时问候,是节假日不远千里的风尘仆仆,是耐心和牵挂,是真心和行动。
愿每一位父母,都能被温柔以待。
快点过年吧,我要回家陪我妈!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朋友圈充斥了大量的“饺子”,这个不算节日的节日承载了人们的喜悦。
但是,当你漂泊在外,与朋友共享这份喜悦时,也不要忘记,留守在家里的老人,他们很难过的——《大雪冬至》魏大雪是当下中国的典型空巢老人,子女在外,家里只剩自己留守。
对于年轻人来说,冬至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节气,即便地冻天寒,街上光腿的小年轻仍然随处可见,这是年轻人的特权。
但对于大多数老人来说,这是个难熬的日子。
正如影片所说:天一冷,老天爷就要收点儿人气儿上去,这下的雪,就是撒给凡人的纸钱。
而对于这些老人来说,早已习惯了外在的寒冷,难熬的,是内心的孤独。
看看魏大雪的一天就知道了,遛狗、照顾狗狗、吃饭、睡觉、看电视,除了时刻陪伴自己的爱犬外,最有人味儿的问候可能就是路人的寒暄。
在这寒冷的冬天,一人一狗相依为命。
老人们常说,只要熬过去了这段时间,就能再活一年,但又岂是那么容易,况且,狗还丢了。
魏大雪更孤独了,但老人们总是有些倔强的,一边找狗,一边将自己硬朗的一面展现给邻居看。
给女儿的电话中,思念常到嘴边,却总是化为“忙就别回来了,我很好,去你婆婆家吧!
”
我只是一个快要入土的老婆子了,你不值得把时间浪费到我身上。
不打扰你生活,是对你最后的疼爱。
也许狗狗就快回来了吧,也许女儿会想着来见一面吧,听说隔壁的王大爷在家里走了三天才被人发现?
广场舞还蛮有意思的,哪天也得去跳一下,后悔之前没跟人家学。
唉,算了,都不重要了,反正都要死了,寿衣自己已经买好了,女儿到时候回来处理后事也不会那么麻烦。
这就是一位弥留老人最后的映像,狗狗从来没有走丢,走丢的是她自己。
镜头停留在窗外的大雪天,这个冬至格外寒冷,而萧瑟的雪花,正如她一开始所说,像极了老天撒给凡人的纸钱。
而这样的故事,显然并不只在一处上演。
一个个孤独的老人,在无人陪伴之下悄然离去,他们在生前的最后时光,或许能够看到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的场景,只是,那里边没有自己。
他们拼命的喊,想让人注意到自己,想加入,却无人理睬。
连幻象都不肯成全自己。
总之,很伤悲,无论观众。
社会的迅速发展、科技的进步,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又似乎越来越远,人们能够很轻易的用电话联系,却无法让心灵获得慰藉。
空巢老人正在成为一个愈加严重的问题,想解决,却总是无从下手。
日新月异的社会像一只无形大手在推动着年轻人往前走,而家中的老人被远远的抛之身后。
冬至,大家正在聚在一起吃饺子吧,这个不算节日的节日也被烘托的极有气氛。
那么,也不要忘了给家中的老人去个电话,告诉他们:“今儿个天冷,多穿点儿。
”就像你小时候他们督促你加衣一样。
冬至已至,望他们此冬,心有所暖,爱有所安!
自己的奶奶当年是在大年三十的前夜去世的,因而自己对于这部电影感同身受,不过庆幸,自己的老爸是个孝子,除了两点遗憾,其余的都已经做的很好。
影片剧情和感情表达很好,自己就不做多评论。
只是说一下一个自己看完之后不是很懂但后来又搞清楚了的地方,看到好多评论都是说大雪是在冬至去世的,正解是大雪应该是在2017年一月之后,也就是农历二零一七年大年三十的晚上去世的,而在那弥留之际眼前看到的是回家的女儿,外孙和冬子。
电影女主名为大雪,情节更多的发生在冬至那天,这个片名为《大雪冬至》有点一语双关的意味。
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女儿远嫁上海,自己的生活也不是很好所以迟迟不愿意和女儿住在一块,老人的一生都在北京老胡同里度过。
大雪的家里虽然老式,但物品的摆放和样式看得出来她是个很讲究且有品味的人。
她是一个善良的人,小吴消失许久她心里是惦记着的,小吴回来后告诉大雪父亲离世的消息并交于最后一个月的房租,大雪思前想后给小吴做了一碗热腾腾的饭,小吴离去最后一个早餐她将钱与信封一同搁在小吴的门前。
梦中冬子丢了她张贴寻狗启示并将酬金一再提高。
在孙子毛毛打来电话询问冬子时她刻意隐瞒为的是不让远在上海的小孙子伤心。
电影中反复出现她看戏时的“平贵回来了”台词,时间也在不断变换。
虽然年龄已大她望着广场上跳舞的中年妇女,但心里还是想融入她们的。
后来情节慢慢揭开,她的丈夫在文革后期不忍羞辱选择上梁自缢留下一封遗书,后半生她独自拉扯大女儿芳儿。
在她的梦里小年那晚她梦见女儿孙子和冬子一同来看她。
然而梦终究是梦,现实是残酷的。
整个电影看完泪水不禁夺眶而出,濡湿了衣领。
电影里的大雪对于生活在现代都市的我并不陌生,因为她就像你我的爷爷奶奶辈的人,也有可能是隔壁的爷爷奶奶,经常在楼下晒太阳的一言不发老人。
不过更有可能是若干年后正在观看此片的你我。
老龄化已不再是未来,就是现在面临的问题。
曾在豆瓣上看了一篇名为《承认吧,与父母在一起的日子注定短暂而无效》,讲的就是当今不同阶层不同境遇的老年人生活的不一样,同样的是孤老。
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片中的京味儿十分浓厚,很喜欢。
谢谢导演带来这么优秀的作品,值得大家观看,也谢谢果果给我们这些电影爱好者观看点映的机会。
不过不知道大雪的老伴儿和导演同姓不知道是否有什么联系。
在此还是感谢各位。
进入寒冬后,降雪及低温天气给市民出行带来不便,而对于空巢老人出行更为不便,就像《大雪冬至》中老妇人魏大雪,她的故事让人唏嘘不已。
这是一部讲述人与宠物的情感,关爱空巢老人的影片,故事直击社会的空巢老人问题,而且现实得有点儿残忍。
曾经热映的影片《心花路放》、《恶棍天使》中的小狗果汁,而今已经“晋升”为宠物明星,与80岁影后祝希娟老师饰演的老人魏大雪,上演一幕幕相依为命、生死不离的感人的戏份。
除了反映空巢老人的孤独,本片同样也反映着北京这座城市的“孤独”。
她在经历了 恐惧、痛苦、挣扎、释然的过程之后,一切仿佛又归于了平静。
在电影中作为背景的胡同,邻里、遛鸟、鸽哨等京味元素,在当下的北京已经很难见到。
片中,生活在老北京四合院里,日复一日的简单生活单调而乏味,除了远在上海的女儿偶尔打来的电话,养育多年的狗狗是她唯一的陪伴。
不过,某天她的爱狗瞬间失踪,故事开始变得让人揪心。
从街道不停贴着寻狗广告,再到警察局门口彷徨,包括目睹领军老人死去后的儿女打架争斗,祝希娟老师那沧桑的面孔与微妙表情,都可谓演得有板有眼。
而在这个小小的四合院里她与自家的租客以及老邻居之间的事情已经是她生活中最大的“波澜”了。
在冬至之日,她好像瞧见了女儿带着孙子和狗狗的归来,看似大团圆的结局却如同滚烫的热水慢慢变凉。
而老人最后独自安详死去,小狗在抓门与嘶吼的桥段,也流露出一种悲伤之情,朴实而又真实,流露生活的气息,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也让在上海国际电影节观众看过给出“这个电影真的很好看,比那些大制作还要好。
”的美誉。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当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而离家后,独守“空巢”的中老年夫妇因此而产生的心理失调症状,称为家庭“空巢”综合症。
《大雪冬至》的诞生,让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也再次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
如何提升老人的晚年生活质量?
如何最大程度的解决空巢老人寂寞的问题?
都引发社会广泛热议,这是一部公益电影传达的主题。
看完《大雪冬至》,记得不要忘记在你身后总有最支持你的父母,记得逢年过节带跟父母一起过,人们总说不要等失去了才去珍惜,真的当一切都结束了,一切都归于虚无,那可是想找也找不到了。
这是一部淡淡然而又让人感动、发人深省的文艺生活电影,邢潇以平实而夹杂着悲悯的手法关注空巢老人魏大雪在暮年的各种日常生活。
包括她与宠物小狗的情感,故事直击社会的现实问题,关注着各类的弱势群体,倡导子女关爱父母,在当下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第一届百花奖影后祝希娟饰演空巢老人魏大雪,在经历了 恐惧、痛苦、挣扎、释然的过程之后,一切仿佛又归于了平静,演技可谓登峰造极。
而日复一日的简单生活单调而乏味,除了远在上海的女儿偶尔打来的电话,养育多年的狗狗是她唯一的陪伴小小的四合院里她与自家的租客,以及老邻居之间的事情已经是她生活中最大的“波澜”,通篇朴实而又真实的影像,让人不禁对空巢老人进行沉思。
当北京大城市的世俗生活,其实已经慢慢被大北京、首都北京、现代北京掩盖掉的了,而影片还原了它们,也算难能可贵。
尤其《大雪》作为背景的胡同、邻里、遛鸟、鸽哨等京味元素,在当下的北京已经很难见到,中影签约导演邢潇还是用细腻镜头,把一幕幕展现得淋漓尽致,可见他的匠心精神。
曾经热映的影片《心花路放》、《恶棍天使》中的小狗果汁,同80岁影后祝希娟老师饰演的老人魏大雪,上演一幕幕相依为命、生死不离的感人的戏份,堪称《大雪冬至》最大亮点。
可是从女主角魏大雪的爱狗瞬间失踪,她四处张贴广告寻找,从500元到2000、3000元的赏金提升,以及某空巢老人死后子女争斗说出“还不如一条狗”,都让人对小狗何去何从,抱有自己思维。
谁都曾幻想过花甲后的生活和身边爱人的模样,但女主角的丈夫早在四十年前自缢,留下遗书字里行间透出情感爱意,让人浮想联翩。
《大雪冬至》就像一首朴素而平静的诗,它细腻地诉说着,也描绘着一个空巢老人的漫长晚年生活。
谁认真想过那些年事已高,或疾病缠身的孤寡老人,他们生活的真正样貌呢?
而狗被称为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在本片中老人独自逝世后,小狗四处汪汪叫,并抓撕着大门,萌宠的无限爱被放大到极限,让人戳泪!
如若不能一起相伴老去,它能陪你走过最后的时光,谁不想有这样的萌宠呢?
本片像一种茶米油盐酱醋茶,一种自生活中流淌出的真性情,它在固定的时间之内感受一个可能有不同结局的生活,然后更加看清楚现在的社会问题。
编导用质朴而温润的镜头对魏大雪的聚焦,构筑了《大雪冬至》似潺潺流水般恬静的故事,且这种平淡若水的展开与叙事,非但没有让人有觉何般枯燥冗长,随着剧情的推进常常被生活的很多细节所打动!
这是一部充满人文情怀的作品,里面的场景在很多人的记忆中都留有足音,淡淡的,意味悠长。
小狗丢了那段太揪心了,老人的无助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忍不住落泪
广场舞的小羞涩最动人
质感和立意都不错的电影,只是故事太单薄,不过这也更贴近现实
浓浓的电视剧质感,剧本差,台词更是无法直视
这片虽然导演手法上还不够自然老到,但是老北京的味挺正,胡同,四合院,鼓楼,鸽哨...有些地方刻意了,特别是74分钟那里的独白,本来是孤寡老人社会问题,扯40年前的陈年旧帐有些动机不纯,而且年代也不太对得上。最后那个2016.12.21反转也是没有必要。
平淡
那页日历终究没能翻过
那么做作的电影也能拿奖,呵呵
看完最大的感受就是要多陪陪老人,别等失去了才知道后悔
短片内容扩成长片,表达过于直白。
说句实在话,拍摄构图都不错,台词剧本是硬伤。
一直反复在唱那句平贵回来了,最终也没有等到儿女回来
充满温情的一部片子
到老了只有狗陪伴
祝希娟的面相不善,这是片子的硬伤,让人感觉这个角色入不了戏。不过,对空巢老人的关注,还是能提升好感度的。感觉,影片后半的处理值得商榷,太意识流了,别说是为了撑时间、为了压缩成本,一定有更好的处理方法。至少这样一部以触碰内心为目的的作品,不应该让人看完后背发凉。
摆拍的镜头太多太刻意了,就是那种非要让你看,还不时的提醒你说‘哎这儿是体现孤独的,这儿是寂寞,这儿是冷,哎这儿是人物内心,你看吧人物内心活动了,又活动了’
风格还挺喜欢的,冷峻又流畅,就是汾河湾插进来我第一反应就是薛平贵那渣男。还好我奶奶身体硬朗爱热闹,每天都跟一群老太太跳跳广场舞打打羽毛球,比片里的老人充实有生气。
空巢老人的固定演绎手法,不过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每次说把爸妈接过来和我们一起住都不愿意,不是不想和我们一起只是在老家更有生活的味道吧。
主题是好的 但是不能因此给高分呐 台词太生硬太刻意了 剧情也很一般 片尾没看懂 所以之前冬子走丢找狗这些事根本不存在?其实老人已经归西了?狗狗是可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