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的电影却预言了23年演员的忧虑——AI可以替代演员吗?
演员是否只是一个纯粹的工具?
如果是,那么一段代码很显然是最好的演员。
人绝非是一件工具,特别是关于艺术上表演,我们在演员身上共鸣、挖掘与回应自己的情感,这无法在一件工具上的得到回馈,非人的工具永远不具备人的情感与我们共同的本质,即便它可以拙劣的模仿,但它无法抹去它的冰冷。
这是表演艺术的自杀,程序仅仅能运用现有的资源,它无法迈出旧有的界限,这里不会有新的和更深入的东西了。
罗宾怀特前四十分钟的表演,就是对真人演员为什么需要存在的证明。
片中的大制片厂代表陈述了一大堆演员的缺点。
对于他这种把演员当做工具的人当然这么想,一个工具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可以任意的使用。
可他不知道演员的个性、私生活混乱、不守规矩正是他们活力的体现。
如在《论自由》所说:“它为了达到机器的完善而不惜牺牲一切,到头来却将一无所获,因为它缺少活力,那活力已然为了机器更加顺利地运转而宁可扼杀掉了。
”演员的活力、个性、独特的情绪正是他能够成就一切伟大表演的根源,混乱与艺术成就是一个硬币的一体两面。
抹杀前者,后者也无法存在。
电影的后半段,更进一步,抹杀演员仅仅是一个小切口,逐渐地电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因为现实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未来人类研制出一种化学药剂,可以任意改变人的感觉,可以随意调整自己的体验,改变自己形象和身份。
而这是人类这个种族的集体自杀。
人类变成了僵尸。
这个诱惑是巨大的——每个人可以轻易获得任何感受。
就如同吸毒一样,准确说这就是吸毒。
人真正欲求的不仅仅是体验而已。
人们希望真正去做一件事,仅仅给予读书的愉悦体验是不够的,人们希望真正去读书。
这种虚假的体验把我们变成一个纯粹的受体,人不再是一个能动主体,可以真正去行动、创造。
我们只是被动的体验、感受,我们变成了快乐的奴隶,快乐不再是我们从事有意义行为的副产品,而是成为人的全部,它控制了人,人的自我就此消融在了快乐中。
就像它扼杀了表演艺术一样,在这个集体幻觉中,不存在任何比人造的事物更深刻的东西,这个世界不会有任何创新,人类的文明也不会再继续前进,那个神奇的化学药剂就是人类的安乐死。
想看动漫却发现是科幻片,现实和动画的交错,界限模糊,关于科技的想象,自我被消磨,人的意识被放大,转变成虚拟世界的图像,一切太真实又太美好,让人们可以逃避现实社会的一切窘境做个美梦,你所看到的反映的是你的思想。
从虚拟人物刚开始实验期间,是一个演员的没落,在被贬低被告知你没得选择的时候,她的确因为儿子的病情恶化而同意成为实验品,成为一种商品,别人可以用她的样貌随意构造她的举止,当他的经纪人在巨大仪器上方静静讲述他的故事和他对她的认知和态度的时候,她的表情越来越悲伤,人生充满了许多选择,经纪人是会利用她的恐惧来控制她赚钱,但是他也爱着她,并不是把她作为商品。
技术越来越成熟,开始大规模的体验,一个区域被划分为动画区,进入后现实场景都变成动画,五彩缤纷,充满了各色各样的人,光怪陆离,从她接触了食物水开始,她有了深层意识控制的幻觉,多重梦境交叠,一个不清楚真实面貌的陌生人帮助了她,他自称是做她虚拟形象影片的动画师,但是他莫名其妙的消失,让人感觉他也是她的幻觉意象,神奇的是她在醒来被医生诊断为致幻剂后遗症,反叛队伍出现了她的女儿,而她生病的儿子不知去向,经过二十年的冰封沉睡后醒来,那个陌生人等了她20年,她们亲密过,他把唯一的恢复药片送给了她。
她一直想寻找儿子,在多重幻境中看见,在抛弃梦幻世界后寻找,她看到过真相,每个人真实的样子,衣衫褴褛,风尘仆仆,沉默着,眼神里都是绝望和空洞,没有灵魂的样子。
但是从医生那得知儿子为了找她也进入了动画世界,每个人都不能找到自己想找到的人,因为样子变了,可以自己定义,而且也减少了沟通。
从现实世界的那个风筝开始,到动画世界的风筝结束,一切看似重复发生,这是她选择的精神世界,也是当代人无奈的逃避表现。
如果是我,我看到真实世界或者无望的场面,我也会选择逃避吧,用了试剂,把自己幻想的样子变成属于自己的世界和乐园,不必在意真假,也不必找寻自我追求,因为这样很轻松,甚至不需要思考,我的想法就是一切的主宰,我沉浸在独属于自己的世界,等待慢慢变老。
这样捷径虚假又美好,让人觉得即使是陷阱也想掉下去尝试。
世界可以允许多种多样的存在,却不应该剥夺那些想要看见真实的眼睛。
女儿Sarah成了新世界的嬉皮士,当吸进带有儿子的乌谢尔综合征胶囊时便有了翅膀,飞机在一旁爆炸,与爱人交合长出细密的树藤。
这是表达情感部分里印象比较深刻的,前面通过渐弱的声音刻画儿子日渐丧失的听力,两人很久未合体,但母子的连接却愈强,最后成为同一人。
也探讨了电影的未来,外面不断变幻,打开笼门是没有色彩的工作者:总吃抑郁药物的编剧、酗酒成瘾的前俄罗斯分镜大师、不能按时完成人物的动画师、爱上自己电脑角色的白痴,他们总有缺点,效率低下,没有色彩不够光鲜,但这是人的真实处所在,而不是电脑数据的尽善尽美,这与罗宾在真人部分所坚持的观点一样,也是她被人诟病的只有“人”存在的缺点。
还有反乌托邦,两大阶层,丰富的精神世界外是自我欺瞒的行尸走肉与极少数的控制身体的人成对立,前者毕生无法成为后者,而后者改变只需要小小的一瓶致幻剂。
导演想讲的东西很多,整体悲悯但并不绝望,动画部分我很喜欢,怪诞无厘头,因为一切事物的呈现仅仅是罗宾本人的精神状态,所以一切又解释的通。
但观点表达也存在这种断断续续,而且不太喜欢的地方结尾,仅仅把落脚点放在了儿子身上(可能因为儿子象征的自由?
我没看太懂,但我太喜欢这个风格了,5⭐加满🤪最后,我非常吃“早在没见你之前就爱你”的设定2333就像是杜拉斯的小说,残缺的、充满直觉的,望他们能再相见。
这部片拍的烂基本就是……导演根本不懂小说,但非要拍小说的内容,然后乱七八糟。
真不敢相信巴十尔跳华尔兹也是他拍的。
其实真的没必要非得出现原著内容。
非要拍自己不懂的东西真的属于画虎不成反类犬了。
改编《乡村教师》的那个疯狂的外星人片子,虽然简直跟原著毫无关联,但仍旧不失为一部有意思的无厘头电影。
而这部片子前面40分钟是他熟悉的内容,拍的不错,为什么不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改编下去呢?
如果是我的话,我会这么编:女主卖掉自己形象以后找了份工作,一边打工一边给孩子治病,但儿子的状态不容乐观。
而女主也年纪越来越大,精气神越来越差。
女主看到银幕上仍然年轻的自己,希望银幕上的自己才是真实。
儿子状态越来越差,快要失聪失明了。
儿子也越来越绝望,尝试自杀,未遂。
女主突发奇想,去找经纪人,用把自己儿子的形象做成虚拟形象,跟自己一同做成一个系列剧为条件,把20年合同改成无限期合同。
公司看到有商机,同意了。
剧集播出后大家也的确很喜欢。
剧集热播,一季接一季。
女主看着银幕上的自己和儿子,恍惚出神,希望那才是真实的世界。
她越来越疏于照顾已经毫无希望的儿子,而是盯着屏幕发呆。
女儿跟她大吵一架,女儿不希望把自己的,还有女主的人生都绑定在弟弟身上。
治病花销越来越多,家庭因贫困而最终解体。
女儿离家出走。
而女主沉迷自己与儿子的电视剧无法自拔。
儿子完全失明失聪了。
他在女主看电视剧的时候,在卧室中用风筝线上吊自杀。
这一打击让女主彻底放弃了现实。
她宛如行尸走肉生活,越来越沉迷剧集中她和儿子的幻影。
紧急新闻插播打断了剧集。
她的女儿因恐怖袭击电视台而被捕。
但女主没有认出女儿,她诅咒新闻中的那个人,因为这个人打断了她和她儿子的快乐生活。
落幕。
虽然跟未来学大会没有关系,但我相信这个改编更接近未来学大会这本书的内核,同时也是一部更好的电影。
根据斯坦尼斯拉夫·莱姆的短篇小说改编。
这部电影我是第二次打开,第一次看着慢吞吞的开头没看下去。
总的来说,电影分为两部分:真人与动画,虚幻与现实。
第一部分:电影开始是过气知名女演员罗宾面临与麦拉蒙签订合同,将自己的形象扫描入电脑,代替自己的演员身份。
整整三分之一的镜头来演绎,表现对未来数据代替电影演员,一切被计算机取代的一种忧虑。
同时,罗宾的儿子和女儿和她一起住在废弃的飞机场的仓库里。
儿子亚伦患有严重的视力疾病,喜爱放风筝,最后罗宾签订了为期20年的合同。
在未来大数据的时代,一切是否被计算机取代,人的价值体现需要吗?
第二部分,20年后罗宾受邀请来到了未来学大会,她的电影获得极大的成功,很多人模仿罗宾的形象。
这里是动画的世界,人们服用麦拉蒙公司的药品。
享受娱乐,在麦拉蒙公司再一次续订罗宾的合同并研制出来可以让人变成任意人的化学药品。
在发表大会上,罗宾痛斥人们安于享乐,失去自我,沉迷于虚假的美好。
反叛军发动了袭击,罗宾因为吸入过量致幻剂,无法救治,被冷冻。
多年后,罗宾醒来,狄兰成了她的引导者,给她爱与关怀,并从他那里拿到回到现实的药品,因为她始终放不下自己的儿子亚伦。
第三部分:现实中,人们衣衫褴褛,浑浑噩噩,疾病,破旧不堪的建筑,与虚拟世界的美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只有飞艇上的一群人保持了清醒,穿着制服,象征着掌权者。
新的世界在形成,久的世界将要被抛弃,这些最后的人是在抗拒什么呢?
害怕失去权力、自我还是不确定的未来?
电影的最后,罗宾来到了医生身边,得知儿子等了他19年,在快要死去的时候去了新世界。
罗宾一重活一遍亚纶的人生重新回到了新世界找到儿子。
在整个故事中,罗宾一直执着于找到儿子。
这不仅是亲情,也是罗宾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回到现实世界的执念。
当这根风筝线断了,罗宾也就迷失在了虚拟世界。
虚假的美好与现实的残酷,该怎么选择?
是你,你会怎么做呢?
作为读过原著的观众,失望之余不免严厉。
该片是仿佛很努力很用心还是做出了残次品的垃圾。
论故事有那么强那么适合动画发挥的底本原著,论范例红辣椒珠玉在前,却搞得原著不像原著,原创又没创出什么,连基本内在逻辑都没有,沉闷黯淡、转场极其生硬,动画真人交替毫无逻辑,书中那么多奇思居然都浪费掉,简直浪费时间。
我宁可跟你上床 也不想变成你电脑里一块该死的芯片妈 你得承认这项技术不错 别这么吹毛求疵 技术当然是永远不会有人性的你一直以来都是他们的傀儡 所以 那该死的自由选择 到底有什么大不了的?
他们要剥夺我自由选择的权利 我不想别人替我决定 我该在什么时候扮演什么角色 我想自己决定 那是我的选择这是你通往自由的关键对我来说 你太完美了 如天使般美好 但却有着作为一名演员不该有的致命缺点:恐惧 你是那么恐惧 发自内心的恐惧 恐惧让你在追求渴望的路上裹足不前 每次重要的试镜前你总会感到恐惧 每当有机会扮演有影响力的角色时 恐惧总会让你错失良机 而我 总会在这种时候伸出援手 我就是依赖你的恐惧和弱点 来赚取生计的心魔 归根结底 万物皆为真实 万物皆为我们脑中的想象 很快 现在的整个体系就会不复存在 小小的一瓶安瓿药剂就创造出这样的奇迹 犹如上帝再一次创造了世间万物 我只想告诉你们 你们这么做 终将会舍弃自己的良知 而你们的良知将会把你们吞噬 你们将会死于愧疚 看看我 我已经预知了你们的末日我们制造的那个你才是象征 你在台上的那番讲话无异于自杀 你让我们没得选择 你想怎么个死法?
对称与艺术相互矛盾时间成了一种主观的概念 你可以自己在心中设定 黎明何时来临 月亮何时消失不见 过一段时间以后 估计我们连曾经用的日历 都不在需要 每个人都可以变成他们想要变成的那个人 当他们服下全新人格的药剂后 全身都会散发出信息激素 刺激他人经由大脑转换为图像 我无法想象亚伦在这个世界里的模样 罗宾啊 一切都没有真正改变 对吗 过去 我们使用抗抑郁药 和其他药物 来撒谎 来掩盖真相 如今 我们重新定义真相 其实并没有多大区别 药物确实比以前强大了许多 没有别的选择了吗?
唯一的选择就是 要么留在这边 再不堪的现实中等死 要么就是留在另一边 终日活在幻觉中 或许待在那边做梦会更好一些 ps:所以在哪边又有什么区别呢?
人们会选择自己想要的。
如其中的一幕:被所迷恋的拖着前行,头脑浑浑噩噩,脚下的冰面留下血痕却不觉,然而这血痕竟也未存在许久,便只是混着碎裂的冰面一道了无痕迹罢了。
//我觉得虽然robin wright虽然好,但是女主的设定难道不是美国甜心型的么?!
这种政治脸怎么称得上是经纪人所说的”天使之颜“?!
//本片在探讨乌托邦与反乌托邦的另一种可能性的同时,最可贵的是将女性的个人史提升至与形而上同样的地位来探讨,这便改变了反乌托邦情节由来已久的一种冷冰冰的”反人性观“,亦即未来世界仅在意人的生殖而对情感进行封存不用,每每都在提示人自身的动物性与无可奈何的生殖。
即使是设定了”可以不通过性生殖便可繁衍“的某种技术,但也因其存在的必要性令人无法不产生莫名的厌恶感。
仿佛不能引起读者的这种厌恶,那么情节对于乌托邦的思考与讽刺便不能成立一样。
但片中的女主角女性未来生活,并不与今天形成天壤之别。
或许我们可以认为,影片并不希望化学药品会改变人之伦理,或言,影片希望在伦理被科学损毁得一干二净之时,亲情与人伦会依然存在并依然是可贵的,是人类幸福的来源。
艺术是自我与现实世界的联结,在这个时候看到了这部电影,也成为我喜欢它的原因。
这部电影是在五年前上映的,那时我正经历迄今为止人生中最大的痛苦,在那无法喘息的痛苦下,做出了可能是我人生中最错误的决定。
这部电影分了几次才看完,第一次动画部分没看多少就睡着了,因为一开始看到动画部分我是不太喜欢的,形象太老旧,而且真人到漫画太跳脱,动画开始的部分不知所云,所以不太看的进去。
但当我最终把这部电影看完时,才觉得其中动画形象、风格的设定与整部电影如此协调统一,那被动画部分唤起的感觉与电影怀旧的底色呼应,把通篇中那淡淡的回不去的乡愁晕染的刚好。
不能不说音乐,相当出色。
那种庞大的命运感、未来感能很强的带入,又不喧宾夺主,与电影完美统一。
电影中穿插在现实与虚幻中的哲思,对现实、人生意义的诘问,那别有深意反复出现的“look at us!
”对爱的追求所付出的努力与牺牲,这些庞大深刻的命题都get到,对此刻的我们很有意义。
特别在这个根本不追求意义的时代。
喜欢一个作品,终是因为它和你产生的联结。
最触动我的是罗宾怀特谢幕演出时经纪人的助攻辞,能有一个如此了解自己的人,了解我的局限,了解我的弱点,了解我的委屈,即便这些全都成为他利用的砝码,我仍然可以原谅,我仍然会认为我是幸运的。
“这将是你的救赎之路,你所有的恐惧,所有的不幸,过去这么多年你受苦了,你不应该受这样的苦。
”五年前我没有听到这段话,在为那个错误的决定承受了五年的痛苦之后,渐渐学会让自己全然地承受我应该承受的一切。
可是在此时,我想我可以和自己达成某种和解,因为终于了解和接受生而为人的局限,因为此刻我看到的这部电影。
故事从一个知名女演员签下最后一份合约的事情开始,把自己的演员身份卖了。
只是看这个开始你会觉得这个电影到底在说啥,我也是带着这个疑问往后看去。
原来买走的公司不满足于买走演员的身份,甚至开发出了药物可以让每个人都活在自己期望的幻想中。
这又是一部让我感到目眩神迷、分不清现实与虚构电影。
由人们幻想建立的世界用动画的表现形式,在那里你看到的他人都是他想让你看到的样子。
而与之相对的还有一个现实世界。
女主是在《阿甘正传》中扮演珍妮的演员。
她进入幻想世界,又费劲力气离开,最后又为了找到儿子回去。
在她出来的那一段,我们看到了活在幻想世界中的人真实的样子。
每一个人看上去就像是乞丐,衣衫褴褛,好像难民一样。
他们为了幻想世界的欢乐,抛弃了现实的自己。
现实的身体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载体而已。
而活在现实世界的人却说他们在这里也只是等死。
世界发展到了最后,人们只有两个选择——在现实世界等死和去幻想的世界。
但是在幻想世界就真的有活路吗?
幻想世界的根基在哪里我真的没看到。
偌大的幻想世界中只有一小撮信奉自然主义的人还履行着为人类这个物种延续基因的人物。
看完电影细细思考过,我觉得幻想世界也许会比现实世界崩塌的更快一些。
在女主又一次接过药物准备前往幻想世界的时候,在我心中我是多么不希望她回去。
最开始她被作为公司给世界的象征,她目睹了这些。
她知道幻想世界的自由都是虚假的,就像她自己以前一样都是被困在自己的思想中的人。
在幻想世界女主遇到了爱慕她的人,然而这个人对女主的爱慕却起源于用女主的虚拟形象进行电影创作。
我不觉得他能够真的理解女主,女主也不觉得。
而最后女主的回归应该是因为现实世界的唯一精神依靠在那边吧,真的希望电影最后在幻想世界中的一家团圆是真实的。
其实电影从第一部分开始就在探讨自由。
女主把演员的身份卖给公司,她不再能自己选择自己想演什么。
由于女主的美丽,公司用计让女主困在自己的思想中。
这个看似自由的幻想世界实际上是一个残酷的牢笼。
女主走出去的那段,路人眼中的无神,管理者全套防护服,手持机械。
让我觉得这些人就像被圈养的猪。
《楚门的世界》中楚门发现了真相以后凭自己的力量离开了虚假的世界,而这部电影中幻想世界的人却是自动投身到虚假当中。
这让我感到很沉重。
在幻想世界中也可以看出每个人都期望成为别人。
让自己成为女主的人比比皆是。
所以这到底是对自我的妥协还是对自我的背叛呢?
女主儿子的飞机风筝贯穿全片,除了作为人物的象征以外应该也意味着其他东西。
我想感谢豆瓣这次的“春日影展”活动。
感谢它让我遇见了这部电影。
我想关于这部电影还有很多可以思考的东西。
作为科幻电影,它有足够的脑洞。
它利用了真人和动画交替,动画的部分的画面优美、极富想象力。
细节部分处理的也很好,比如女主在幻想世界幻想和儿子一起随着飞机风筝滑翔的部分,女主没有穿鞋,女主划过的部分有清晰的血迹。
我想起了女主第一次进入幻想世界的时候,那个给她药的守门人和她说,“如果你要回来就要原路返回”,但在电影中这条路却再也不存在了。
而我则希望我们永远不会走到那样一条路上去。
与原作氛围相比改编可以用『绝望』二字来形容。娱乐至上的社会以数码取代真人演员,二十年后在大区域内进行致幻药剂实验,四十年后人类缩回精神世界的壳里等待死亡。象征自由的风筝撞碎钢铁飞机只是梦境,或许此刻的我们都不是真实的。
影片与斯坦尼斯拉夫·莱姆原著的风格迥然不同,导演无意于用形象消费盛行的景观社会来讽刺唯心主义者设想的乌托邦社会,而是紧扣母子关系,用一针一线缝制起娱乐工业的改革和人类文明的异变。从某种角度上说,看似割离的后半段其实也是关于未来娱乐——尤其是电影的“超量”发展,即实现从制作虚拟化到影像精神化,我们不知道40年后电影会变成什么样子,会像影片中那样在每个人的脑中上演吗?通过迷幻药真正而直接的实现欲望的投射?自由选择的同时会失去“自我”吗?《未来学大会》通过另类的方式探究未来世界的娱乐方式,通过诡谲的动画展示反乌托邦社会的存在形式,令人向往又恐惧万分。结尾,母亲通过自由选择经历了二十年不曾谋面的孩子的一生,在人类即将消亡的精神居所内证明了“自我”的意义。
不是原著党,但这种改编太俗套了。深刻的没整出来,自娱自乐了一部母子情深戏,所以对于这个主题,科不科幻其实无所谓。
真实的归真实,虚幻的归虚幻。过去不过去,未来尚未来。3.5
设定挺有趣的,改的太烂了。三次元和二次元互相切换太阴间了
太差了,禁欲主义bullshit。
前面真人部分,是导演编的自己熟悉的领域,还挺好看的,到后头动画部分,进入莱姆的作品了,就完全乱套了,语无伦次。杰夫说罗宾不会挑戏,诚不虚言!
3.5,节奏缓慢,能量密度低。优点就是梦境与现实的书写让人深入其中无法分割。包括演员的部分真实经历和电影,动画和真人的无缝衔接,灵魂可以贯穿不同次元。调侃阿汤哥部分到位。
元宇宙的平行世界——前半段现实世界我以为是这样的:对电影创作未来的预言警示与对好莱坞的批判、亲情关系城堡的维护……刚开始进入全动画区的部分真的很让人耳目一新,包括罗宾骑着导弹发射就很《奇爱博士》,反资本主义的虚伪与暴动都是完全合乎观影逻辑的,谁知道画风一变,公主沉迷于幻象世界,那么主线是啥呢?公主沉迷于幻象世界,等待王子吻醒她?在光怪陆离的幻象世界沉迷于什么?最后想着还有一个残疾需要照顾的儿子,回到残酷的阶级分化的现实世界,儿子去了,再遁入幻象~就很拉胯啊
前半段对娱乐行业批判到一半不挖了,后半段设想VR技术和致幻剂结合的未来,讽刺得很有意思,也探讨了主观意志与现实的哲学命题,但这个故事讲得是真糟糕。瞎了这么好的卡司。
非常的……看到动画部分就有点看不太明白了,在探讨什么是真实什么是幻觉什么是未来什么是过去什么是选择什么是自我意识的过程中,把身为观众的我也卷入进去了,怀疑自己的“认识”是否正确。本来觉得有点《西部世界》加《黑客帝国》,后来一想,科幻故事永恒讨论的不就是这些命题吗,而且人类的解法永远放在人类的情感上。
过于让人迷惑,但是罗宾·怀特的表演还是很细致。
不知道说什么好,立意好单薄。。
看不出逻辑,漫长又无趣
线索太杂了
导演福尔曼给出了电影新体验。硬科幻里有永恒情感的软化,实景向动画转化那一段印象深刻,音乐与画风令人愉悦。
末日情怀
真人部分略弱,还是动画部分更有味道。绚烂与绝望
3.5;采用了莱姆原著中致幻剂达成未来狂欢盛世的概念,但比起原文本之高度隐喻、时间线之跳跃和政治指向性之强,本片的重点紧扣于母子关系的羁绊与电影在未来是否有存在必要,倒也别开生面,毕竟原样呈现原著极其困难,影片在情感部分的浓墨重彩弥补了想象的不足——虽然多少因轻“技术”而显得清浅。前半部真人部分还可以砍掉些,动画部分的华彩很美,但流于浅尝辄止,这么好的概念落脚于“爱”还是太美式了。
20_71。动画部分,鲜明地说明了什么叫把一切不可能变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