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衔接转角略突兀但还没有到无厘头的程度,科幻元素不多,但是旁白足够深刻,开头结尾算是种点题。
合成词和歇后语蛮多,表达上比较用心,能感觉出来英文原著应该不错,但是这种科幻元素悬疑元素和爱情元素都有但都不多的电影布局更应该抓细节。
结局从女主离开之后就猜到了,但是反派被拍的太蠢,不知道原著是否也是这样,还是说编剧和导演为了拍摄过程侧面衬托的需要。
总体来看我觉得依旧还算得上不错。
发布前我犹豫了0.5秒这篇影评究竟是该先抑后扬直叙心中所感,还是略过缺点去探索它的“价值”。
所以0.5秒后我们直接开始吐槽吧... 1.最近套着科幻皮的莫名其妙电影是越来越多,前两天刚吐槽了《Settlers》的外太空末世烂俗PUA,现在又来个未来淹没世界的真·纯爱片。
《追忆迷局》拍成了《追忆局》,根本没有迷,或者说它根本就是个“迷”。
2.看到《西部世界》老鸨2人组出场的时候我是晕的,回头看了导演和编剧,好吧我懂了。
可你把人设也带过来是怎么回事,人Newton非得给她配个抛弃小孩的罪过吗?
第一次再西部世界里看到 Angela Sarafyan 被她典型的东欧魅力所吸引,她的眼神真是演出了西部世界里最最最像没觉醒的机器人的神采。
直到看完本片,好家伙,原来人家是本色出演,演啥都是这个味。
而整个剧情更是连做西部世界里的支线任务都够呛没啥客人愿意去体验的水平。
3.迈阿密设定成了赛博朋克版的威尼斯,但是特效实在太过于五毛,倒是Mae家天台的床让人心驰神往。
4.打开豆瓣的第一眼看到有人给吴彦祖抱不平,但男神他真的从来都没有演技可言,从来都只有帅。
好吧《三岔口》还可以,这不是重点。
重点是为什么要吐槽他的英夹中?
还要批判里面的中文词汇stereotype?
Excuse me?
这真的是全片唯一的亮点!
我管你美国佬什么用心,Personally, I thought the conversation was KUANG XUAN KU ZHUAI DIAO ZHA TIAN。
看着就是这么爽快。
5.剧中穷人在绝望之际的精神寄托除了毒品就是在水箱里忆往昔峥嵘岁月,但万万没想到,天龙人的寄托是花钱用现实实现幻想,让穷人们穿上道具服扮演NPC配合她忆往昔峥嵘岁月。
这样的设定不免让人有种编剧觉得皇帝一定是用金锄头种地的屌丝感。
6.Furgeson相比碟中谍消瘦了不少,但是剧里所有的服装造型都太养眼了,难怪狼叔如痴如醉。
所以,本片真的是“好”看的烂片。
好了,吐槽完了,正儿八经说几句关于本片。
一直以来大诺兰都给人一种片子除了玩弄时间技巧外主线剧情没有内涵的失落,没想到这次小诺兰夫妻更加离谱。
但是让我们把目光放到爱情片本身,一个处心积虑接近我们又最终和我们真心相爱的恋人我们要如何面对,我们能否接受ta的过去不做judge。
而当你的 欧律狄刻 被永远留在地狱之时,你会弑神救她(被EVA洗脑了)或者放弃自己,陪她永远在地狱和人间的道路里徘徊吗?
题外话,如果片中技术在未来的不久得以实现,那么分手后的一方在水箱中不停回忆着过往的美好种种,另一方得知后是否有权起诉要求其不得回忆自己呢?
也祝各位能找到自己的QUEEN
《追忆迷局》的导演是位女性,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之所以出人意料,因为甚少有女性导演执导科幻大片。
《追忆迷局》称得上科幻大片吗?
应该还是可以的,但这个“大”格局上看又着实不大。
背景放在近未来,温室效应重创地球后,上升的海平面淹没了大部分都市,唯有几座城市幸存。
故事就发生在其中一部幸存的城市——迈阿密。
电影里能谈得上科幻的元素是用全息影像还原记忆场景,其他的科幻元素实在少得可怜。
故事并不复杂,无非是又一个由遗产争夺引发的凶杀案。
作为编剧,丽莎·乔伊很懂得编织叙事,通过发现与反转有效地引导观众陷入故事。
地产巨鳄的儿子为保住遗产,雇佣前警员杀死父亲的私生子。
为找到情妇,警员威胁歌女梅混进记忆局,窃取情妇的记忆档案。
不想,梅与记忆局当家人、私家侦探班尼产生情缘。
为情所困的班尼不断沉潜到记忆里,逐渐迷失自己。
梅自知班尼会找到自己,于是将线索留在警员的记忆里。
顺藤摸瓜的班尼最终发现惊天秘密,邪恶势力被一网打尽。
可以说,《追忆迷局》是一部裹着科幻外衣的纯爱片,核心是发生在私家侦探与歌女之间的旷世奇爱。
这是我们称《追忆迷局》是女导演作品又在情理之中的原因。
似乎唯有女性,才会在一部软科幻片里塞进对纯爱的美好想象与称颂,并让爱由始至终推动叙事。
他们更为真挚地相信,人愿意为爱人牺牲自己。
这是电影里梅做的事情。
虽然一开始,她带着任务走进班尼的世界,但假戏真做爱上班尼。
为了保护班尼,她甘愿自我牺牲,留下“渣女”的骂名。
导演丽莎·乔伊作为好莱坞名导诺兰的弟媳,继承了家学。
记忆如同梦境,都是虚幻的东西。
提取记忆,就像摄取梦境一样,让人进入虚假难辨的世界。
因此,《追忆迷局》像是《盗梦空间》的姊妹篇,只是从构思和制作上看都要“低配”得多。
作为女性,丽莎·乔伊也无野心像大伯那样设计宏大而复杂的叙事迷宫,她的心思在于爱情。
于是,马力克式虚浮的镜头在后半程反复出现,让人体验逝去之爱在记忆中将被保存得多么美好。
未来大战结束,海平面上升财团富人生活在高墙之内的干地上,而且穷人则生活在水城之内人们在动荡之中失去了太多,追忆过去便成为他们向往美好的来源,休杰克曼扮演一位记忆商人,通过一台设备(水箱)让人真切的沉浸在回忆之中本片有着不错的背景设定和环境氛围,潮湿和悬疑相互交织,贯穿始终。
在科幻的框架下,用侦探解迷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有着童话般悲伤气质的爱情故事电影中水城的设计极好,实景用心,特效精良,且不喧宾夺主,不经意间成为了氛围的基石。
所有的人物,电影都赋予了他们不同的过往点滴,这既是人物行为的驱动力,又是整体故事背景的碎片在情节圆润度上,电影还欠缺打磨,尤其在动作场面的逻辑推进中,仍旧采用是爆米花电影的简单方式:例如为了让人物进入下一个场景,强行让不需要逃跑的角色逃跑,这显然不符合电影的整体气质在电影中,水是重要的载体。
要重温旧忆,需要躺在水箱里;要生活惬意,又要逃离水的包围。
水既塑造了温馨浪漫的奇异景观,又是压抑潮湿的组成元素。
电影结尾,触犯法律的男主,决定在水箱中接受自己的刑期,在这里,水既是他的牢笼,又成为了他爱情航程的最后港湾。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雎(《诗经·国风·周南》)一首曲子,自此拴住了男主尼克的心,而美艳的女主梅,也像一抹惊鸿那样,从他的心头翩跹而过。
Rebecca Ferguson《I Walk a Little Faster》我经常跟伙伴们说,虐恋情深,虐恋情深,果不其然,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尼克对梅的追寻,就像是那些痴人对于回忆的执念,念念不忘,期待有一天终有回响。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几个人的痴念:1.圣·乔的爱:占有、控制、剥削
乔眼中的梅——独一无二,无可替代对于从小混迹黑社会的乔来说,他的爱是占有,是控制,所以他为了将梅留在身边,逼迫她吸毒。
虽然不清楚梅具体遭遇了什么,但通过隐晦的台词,能看出在乔身边的日子并不好过。
毒品让梅失去了一切2.艾尔莎的爱:卑微、怯弱、执意
她的爱只有那一个宝贵的片段在艾尔莎的脑海中,她卑微地坚信着情人许下的诺言,所以当匕首刺进她的身体,她都不愿相信这些承诺都是过眼云烟。
这句话就像放屁一样,随着西尔万的死灰飞烟灭情人,始终是个见不得光的身份,所以即便是生下了私生子,但艾尔莎依旧没办法得到永远的庇护。
依附于人的凌霄花,甚至没办法主宰自己的生死3. 塔玛拉的爱:梦幻、可怜、悬殊像艾尔莎一样,固执地相信一个资本家的诺言,而这段实力悬殊的婚姻,让痴恋西尔万的塔玛拉最终万劫不复。
与艾尔莎一样,她不得不分享自己的丈夫,并在一次又一次回忆中走向崩溃。
男人的嘴,骗人的鬼虽然随着丈夫死去,这个守寡的女人继承了巨额的财富,但是她因为烧坏了脑子,永远活在了那段最梦幻的片段里。
她的儿子为了不让她再受刺激,不仅自己亲自扮演父亲,还让一堆演员来配合母亲表演。
畸形的关系导致现实的破碎4.瓦茨的爱:沉默、坚忍、持久作为一同上过战场的战友,瓦茨与尼克的关系比家人都更加亲近,他们熟悉对方的优缺点,并且相依为命。
这对男女相处的结局,证明了一个理论:日久不生情,而真正的情是不知所起,一往情深。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 ——汤显祖《牡丹亭》
最后的眼神真让人心碎由于暗恋尼克,不愿挑破的瓦茨一直在照顾这个男人,而鸡贼的尼克一边享受着瓦茨的陪伴,一边深陷对于梅的热恋之中。
因此在电影的最后,找到爱人下落的尼克也十分坦荡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但他没想到,自己诚挚地道歉,竟将瓦茨彻底拴在了他的身边。
回忆成为囚笼,让人选择作茧自缚(没办法,谁能不爱这样情感醇厚,热烈,真挚的男人呢?
)5.布斯的爱:迷茫、迅速、固执一直将梅当作利用对象的布斯根本想不到,自己竟能在朝夕相处中,对做人坦荡的梅产生了好感,他甚至自己都毫不知觉。
直到梅把他当成尼克,进行了那样一段炙热且决绝地告白后,从未被人爱过的布斯,直接陷入了梅的魅力之中。
电影《追忆迷局》片段:男女主角演技炸裂刚烈的梅让他见识到了爱情的伟大,于是他也开始对死去的梅念念不忘,甚至找了一个替身来带他回忆那段美好。
误把幻觉当爱情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所有人都深陷回忆的美好之中,用自欺欺人的假象回避现实的残酷。
精心演绎,如梦似幻的回忆幸好在所有的悲剧之中,尼克弄清了梅对他的真实感情,而这份真挚的爱情,也随着梅的离去化为永恒。
当梦境化为现实所以说,求之不得,辗转反侧,而死亡,更是会将这份美好化为永恒。
人生若只如初见
想说的太多,但是都说得不透;旁白很文艺,理解起来有点吃力,不过细细品味,还是很有意义的;爱情的主线清晰,永远沉浸在记忆中的方式很浪漫,但是叙事的悬疑在后半段有点脱,感觉有点故弄玄虚,总体的观感和意境还是不错的。
男主是个末世为客人恢复记忆,并储存记忆的辅导师,他和女助手一起经营着服务社。
一次,临近关门,一个女子突然闯入,说是要恢复记忆找到自己的钥匙。
男主对这个女子一见钟情,不但帮她找到了钥匙,还不顾阻拦,通过她的回忆了解到了很多她过去的事。
两个人因为这件事结缘,并开始热恋。
但是有一天,这名女子不辞而别,同时她还偷走了服务社收藏的一位女子的记忆。
通过研究,男主发现这个被盗的女子记忆里的男子,与现在的地产大亨妻子来服务留下的语气和用词是一致的,说明是同一个人。
男主还通过不同形式去找这个女子但是一直没有下落,他只有利用机器在自己的记忆里不停与女子相遇相爱。
一次他帮助警方探究一个毒贩的记忆,想消除毒贩的老板,但是男主却在她的记忆里了解到了不一样的那个曾给他留下最美好形象女子模样。
原来她曾经和大毒贩一起生活,最后盗取了毒贩的所有毒品逃到他们相遇的水城“曼哈顿”。
于是男主涉险跑去大毒贩那里询问女子的去向,毒贩不但没有告诉他,还抓住他,要杀死他。
关键时刻,女助手杀到,打死了所有人,救出了男主。
他们得知那个被盗取记忆的女子被杀,便跑去询问杀人者的模样,判断出这个人就是帮着大毒贩为恶的黑警。
又通过探访,他找到了这个黑警。
通过黑警,男主知道了女主与他相遇都是预先安排好的,并把黑警带回了自己的服务社。
给黑警强行进行记忆恢复。
原来大毒贩让黑警去杀男主女友,黑警没有成功,大毒贩就烧伤了黑警。
黑警自从脱离了大毒贩后,就投奔了地产商,然后受地产商儿子(因为委托的时候,地厂商已经死了)委托去杀地产商情人,为了掩盖地产商有女人,还有私生子,会分他的财产。
于是黑警就去杀了地产商的情人。
当他要杀地产商私生子的时候,男主女友突然良心发现,救了这个孩子。
黑警想办法抓住了男主女友,逼她说出小孩的下落,女友不说。
于是黑警拿出毒品想逼迫她吸食昏迷后,再逼迫她说出来。
男主女友没有办法,他知道男主一定会看到黑警的记忆,就将黑警当做男主,深情表露了心声,然后纵身一跃自杀了。
男主知道真相后,先是让黑警永远沉睡在他被烧伤的噩梦里。
然后又去揭露了地产商儿子的丑恶面目。
最后他也让自己的助手将他沉入与女友的甜蜜时光,幸福地终老。
最后的一幕真心感动到了我,也许这就是两个人最浪漫的幸福故事“—给我讲个故事。
—故事?
什么样的故事?
—有幸福结局的故事。
—没有幸福结局这回事。
结局都是悲伤的,尤其如果故事是幸福的。
—那就给我讲个幸福的故事,不要讲结局!
”如果结局注定是悲伤的,就让我们沉入那最美的记忆,一直徜徉,永不停息,直到生命终止。
当男主冲入记忆的幻境,与根本不存在的女友拥吻在一起,虽然这是虚无的,但是我想他们的心应该感触到了,这就是默契,就像女友知道男主一定会去看记忆一样笃定。
女友的歌的确很好听,让男主如痴如醉。
“金刚狼”的多情和柔情,真心让人感动,一生只为找寻你……当然助手也很可怜,一直的暗恋守候并没有夺得男主大心,就一次事先安排好的相遇就一下子夺走了男主的心,真是让人怅然若失。
吴彦祖的中洋结合,我个人觉得不错。
就像很多假洋鬼子,喜欢说说中文,就爆出几个洋文来。
老吴这么说,说明自己是中国人,国语永不忘,说明他才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有何不可,有何可笑?
可惜是个打酱油的角色,不过肌肉还可以。
女主的身材和歌声不错,就是长得一般,不是我喜欢的那种。
那个恢复记忆,重演记忆的设备不错,就是功能没有介绍清楚,有点想不明白,再加上文艺的旁白,感觉一开始有点跟不上,后面好一些。
末世的氛围也很不错,让阶级矛盾更加的分明凸现,让故事更有质感和层次…
沉浸式体验最大的问题就是,你会混淆了虚像与现实,Neo们在二十年前就拼命打破母体,在这里重新被植回了大脑。
即使记忆可以具象化,它和真相之间是不是可以完全划等号。
即便是心智正常的人年深日久,记忆都会产生偏差。
更何况有很多人本身就会根据自身好恶主动或者潜意识的改变自己的记忆。
而一旦记忆可以具象化,这种篡改就更容易变成真实而存留下来。
当然,这都不是本片需要讨论的,这部电影本质上是一部爱情片。
从Mae在逆光中出场,Nick的一脸花痴开始,基调就定下来。
所以其他逻辑就可以不管了。
富二代不想让人分遗产,杀人就杀人,为什么一定要偷记忆卡片。
你爸爸偷情有什么关系,只要情妇和孩子都销声匿迹了,你财产就无忧了。
另外想毁掉卡片也有很多方法,这一个生意少到都快养不活自己的小店,想毁掉很容易,一把火就能烧干净,即便被人发现蹊跷,也不知道是为什么。
你这样就单单偷走一个卡片,和给人家通风报信有什么不一样。
另外回忆的影像是第三视角也多少让人感觉突兀,这是记忆,不是录像回放。
你的还原是基于你脑海中的印象,并不是场景重现。
所以你忘记的东西就应该是没有了。
可电影里表现的就像是一场真人秀,每个人都有一个follow PD跟着。
整部电影从人物到剧情都并不出色,最出彩的就是最后的跨时空告白,单看这一段的确是可以催人泪下。
但Mae的动机不充分,她所做的行动的每一步都没有足够的理由支撑。
因此虽然美丽如Rebecca Ferguson,这个人物还是不能让人产生多少的情感连接。
结尾躺在仪器里的Nick双鬓斑白,面带笑容。
Watts带着孙女一边整理东西,一边跟她讲述,我选择了向前看,他选择了往回走,我们都找到了幸福。
所以巴卡显然不是本片里最厉害的毒品。
公众号:永无岛的游乐园(Neverland-0401) 其实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并没有做功课,一开始还以为这是一部悬疑片,惊悚片,看名字和电影的开头,又以为是一部高智商无限翻转的科幻类型电影。
结果却出乎意料,除掉其他的元素,其实本片完全可以归纳成一部纯爱电影。
不太想用一般电影的剧情性,逻辑性去评价他,影片里所有的翻转其实也都很无力,基本可以猜到结局。
但是如果只当做这是一部文艺爱情片,就一定会对电影本身宽容很多。
男主是一名私家侦探。
他的工作就是通过技术手段帮人重复记忆,查找记忆中遗漏的点。
小到寻物,大到查案,男主都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帮客户达成心愿。
在工作过程中他认识了我们的女主,并顺理成章和女主发展成为恋人关系,然而有一天女主突然失踪不告而别,男主在对女主的无限思念中不断的重复两个人的回忆,踏上了寻找女主的道路,并在过程中了解到女主不为人知的一面。
在影片的最后,男主选择永远沉睡在回忆之中,这可能是对他来说,最好的结局。
我们身边都有这样的人,有时候甚至可能是我们自己。
他们不愿意活在当下,活在未来,而是深深陷入回忆当中。
人总是不愿意失去的。
可是失去的意义是什么?
是不是如果连回忆都开始模糊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失去了呢。
陷入回忆的人,往往都不能被别人理解。
每个人都知道活在当下的重要性,每个人都要劝你向前看,可是谁都不是你啊,他们又怎么知道那对你就是好的?
他们又怎么知道活在回忆里的你就一定是悲哀的呢。
《盗梦空间》的结局,小李子和妻子孩子重新生活在了一起,谁都不知道陀螺最后是否还在旋转。
可是这重要吗?
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找到了能让自己幸福的方式。
无论以怎样的形式。
《追忆迷局》的主演是金刚狼狼叔休·杰克曼和《碟中谍》常驻女主丽贝卡·弗格森既《马戏之王》后又一部合作出演的电影。
很多人说这是狼叔近年来最难看的一部片子,但是我个人感觉是还好,可能是看的时候本身就没带有任何期待吧。
剧情和影片的逻辑性就不提了,但是影片中对追忆的执着可能会引起部分人的共鸣,让人很难就去下定论说这是一部烂片。
值得一提的是,《追忆迷局》中还有吴彦祖的客串,这种英文中夹杂港普的说话方式形成了本片唯一的笑点。
让我想起小学去参加英语角本来就没啥词汇量,中英混杂想蒙混过关的日子。
不过阿祖这个中英混杂真是太顶了,一般会说国语的都可能说不成影片里那样。
REMINISCENCE (2021)烂番茄打分并不高,意外收获我是在不知道吴彦祖有份的前提下看的,所以带着惊喜看,他所有戏份都觉得是bonus。
未来末世,一个退伍军人突然陷入儿女情长,利用科幻仪器重启《蝴蝶效应》追踪神秘失联女友,却不知最关心他的人就在身边。
美国电影里的套路“说俄语大部分是spy,说日语的是商人,说华语的是黑帮”
阿祖在片中是英语夹杂中文的黑帮大佬吴彦祖在Huge Jackman主演大片里毁三观演十恶不赦的毒贩[Facepalm]。
吴彦祖现在的戏路在国内是大英雄是除暴警察,在国外他要走相反的,也可以。
阿祖在片场重点放在最后:里面最帅的是三番四次救下男主的女助手,牛顿是英非混血儿,熟悉的面孔也已经是老戏骨,她一出场就是有故事的女人。
最帅的场面当然是她射鱼缸救下痴情男,简直就是“双枪老太婆”再世!
想看的理由很简单。
首先是演员阵容。
2019年《坏教育》后,整个2020年都没新片的“狼叔”休·杰克曼;
《碟中谍5》惊艳无比的“谍女郎”丽贝卡·弗格森,曾与狼叔在《马戏之王》就有过合作,戏中他们有过露水情缘;
再加上有吴彦祖的参与,那就更有趣了。
其次是主创是神剧了两季的《西部世界》编剧丽莎·乔伊,她是乔纳森·诺兰的妻子,也就是大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的弟媳,又是诺兰兄弟常见的科幻、悬疑类型,可谓是诺兰家族出品。
然而。
这么一副好牌,却没能打出一部精品。
《追忆迷局》在上映之前就曝出媒体口碑不佳,上映之后票房惨淡,观众也不怎么买账,吐槽不停。
落得一个全面惨败的结局,原因何在?
先看故事。
休·杰克曼扮演的尼克·班尼斯特经营着一家“记忆体验馆”,服务项目类似于《全面回忆》里的记忆植入,让客户进入类似《黑客帝国》的矩阵,体验一段美好的记忆。
只不过他这里的记忆不是伪造的,而是来源于客户自己的真实记忆。
影片花费了将近10分钟讲解“记忆体验馆”是干嘛的,并植入了更宏大的故事背景——经历过一场战争过后,并由于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变成了“赛博朋克版威尼斯”的迈阿密。
丽莎·乔伊利用人物间的对话传达了更多关于这个世界观的信息,不过用狼叔的独白来作为补充,或者说是直接把信息讲出来,就有些“偷懒”了。
比如“当太阳升起,迈阿密变成了鬼城,为了躲避白天的酷热,这座城市变成了夜间活动的城市。
”就完全可以用白天的死城和黑夜的繁华做对比,并用一句“白天出门想热死啊”之类的台词表达出来。
当然不同的表达方式各有利弊,直接说观众好懂一点,用电影语言艺术性高一点。
问题是,丽莎·乔伊构建出一个类似于DC漫画哥谭市的世界后,对于社会与人性探索并非是故事的核心。
这就让观众拿着科幻和反乌托邦未来两张门票而来的观众,发现他们票是错的,那种走错场的心情可以想象。
故事的两条线。
主线是爱情线。
尼克遇见了一个女客户梅之后,便堕入爱河。
但有一天梅突然失踪,迫使尼克使用他的记忆体验仪器去寻找梅的行踪。
然而他却发现和梅的相遇竟然另有隐情,自己好像被欺骗感情了。
经历了复杂的情感波折,尼克誓死要找到梅,不是梅亲口说骗他不罢休。
而等待着他的真相,是美好而残酷的。
比较出彩的一个地方是叙事上通过记忆体验仪器的设定,把原本真实发生的情节,与后来尼克的虚拟体验重叠,一个蒙太奇就让尼克从现实去到记忆,又从记忆回到现实,剧情剧烈推进,这点很赞。
副线是探案线。
构建出一个破败未来式的世界观,为的就是配搭这条“有钱可以为所欲为,穷人只能遭罪”的故事线。
梅和这起要讲述的案件是有关的,她是连接两条故事线的关键点。
悬念设置和伏笔埋设都比较常规,留白,探索,揭晓。
也许是丽莎·乔伊觉得,这样的悬疑探案故事实在是太多了,她要来点不一样的。
怎么不一样呢?
把爱情故事作为主线,让探案故事穿插其中。
主人公不是为了探案而探案,他是为了自己的私欲才顺便破案。
可惜,她的这番尝试并不成功。
故事中的经历,应该要给人物带来角色弧光,否则,剧情就显得可有可无。
爱情线确实给了尼克巨大的波折,一度让他迷失,自我怀疑。
但探案线就十分鸡肋。
尼克真的只是在寻找梅的过程中,顺便侦破了真相。
案件破了和没破和他没有什么关系,他只要知道梅的真实情况和结局就行了。
丽莎·乔伊却先揭晓了关于梅的真相,这时候整体情感已经上升到了一个顶点,完全可以直接跳到结局了。
不过这做好伏笔的探案线要交代啊,于是就多了一段毫无情感波折的揭晓案件真相的剧情。
所以前面铺设地多么精心也无补于事了。
事情就好像用红酒杯来喝咖啡,用悬疑片的方式来讲了一个爱情故事,总感觉怪怪的。
最致命的是反转的真相,真的没什么惊喜。
如果梅被设定成一个配搭破败世界观,由好变坏的人设,那还有点意思。
这就让整起道德崩坏的案件,人性沦丧的世界,对尼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爱梅,但原先美好的梅被这个黑暗的世界所摧毁,让他的感情落空,在这之后他决定改变世界。
这样两条故事线才真正地结合在了一起。
结果不知道是丽莎·乔伊不想搞得太黑暗还是怎么着,反转的一个真相居然变成了陈词滥调的圣母情节。
对,就是类似前不久扎克·斯奈德《活死人军团》里的女儿所做的傻事那样。
尼克这个角色也无太多可深入探讨之处,就像一句评论说的,“收手吧阿祖,狼叔只是想谈个恋爱。
”是的,整部电影讲述的就是男主角的恋爱没有谈成。
也许像《盗梦空间》那样,搞一个开放性结局,不要讲明梅最后死没死,让尼克和梅美好团聚,但不明确说明这是记忆还是现实,留一个讨论空间,会挽回不少分数。
狼叔的表演已经挽回了不少分数,这次真的不会串戏金刚狼了。
可很多时候光有演员真的不够,除非是比较特殊设定的独角戏。
冲着吴彦祖去看的话可能会失望。
因为他根本就不是大反派,只是一个推进剧情的工具人。
只是正式出场了一个主场景,就没他的事了。
发挥空间有限,他只能强行尴尬地加入普通话,来让角色变得有特点一些。
不知道老外听了会有什么感觉,反正中国人自己听了都会很奇怪吧。
丽贝卡·弗格森依然很美,而对于《追忆迷局》来说,这绝对也足够了。
很难不睡着啊,这片子看着就觉得冷、不想说话。
这两个长镜头通过在被拍摄主体的运动轨迹上进行变焦横摇来控制了主体物的隐藏和再现 以此实现了时间的压缩 空间中的位移。此外影片在为数不多几段描写少女个人的部分使用了手持拍摄 摇晃 倾斜的 体现着焦虑不安的跟随视角与绝大部分时间里用来描绘压抑死寂与沉闷的 只有变焦和横摇的长镜头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对比 体现了少女心理与环境的巨大冲突
11th@14th bjiff@北京坊。俄罗斯公路片。中间放电影认识骑摩托车男孩那段睡着了一会儿。颗粒度很高的真电影,像是我猜测的白内障患者眼中的世界,模模糊糊枯黄灰蓝的调子。风景美。海边气象观测站和退潮死鱼画面对我来说是种奇观了,盯着画面仔细地看想把它们深深印在脑中。出现的三个女人加摩托车男孩的背部都很美,薄薄的脂肪加标致的肩胛骨。中间看男主轮廓隐约跟普丁一个模子嘛,又走神想了一下欧亚大陆最标致的元长相在中心而中心是哪里这个问题,从中心往四周人们五官和轮廓脸型都开始逐渐变化。警察打人那段不喜欢,似乎在自我强化野蛮性和非文明性。男主好有魅力。为啥父女俩不多说点话呢。最后字幕出现了摩尔曼斯克,似乎是拍摄于那里。
大师级别的摄影和留白,但长镜头过多,节奏过慢,配乐过少,我没睡着只是因为电影院太安静了很害怕全场只听见我打呼噜🥲
外部环境的压力迫使父女靠近,面包车里则形成身体的斥力。摄影机与景物的距离构成人与世界的比例尺,居无定所的状态渗入每一口呼吸的空气,连同凝滞的情节被锁在镜头之中。
北影节打卡。可能是我格局太小以至于欣赏无能,第一次在北影节的影院里睡得很香。
文艺少女和她爹的流浪之旅俄罗斯滤镜八米,我已经开始看个老毛子就觉得帅了
北影节英嘉
0421北影
摄影机运动和色调感觉就像是在看基氏,摄影太棒了,时不时响起的惊悚配乐很creep。hooker,街边卖书的老大爷,义无反顾追女孩的少年,气象站的中年女人,冲动离家的女孩,沉默的父亲,好像全片没有一个人笑过呀
灰色的天空,沉默的父女,没有笑容的人们,真实的生活
视听语言很棒,但总觉得没能和故事形成特别有机的互动(虽然故事本来就比较弱)
「14th BJIFF 保利北京坊」非常好的俄味儿后现代,很对我胃口。高纬地带永远灰蒙蒙的天,西伯利亚植被茂盛但脏兮兮的地,仅有的五段无调性的配乐,人的孤独、克制、疏离。路边泥地里摆摊的老大爷卖的是冯内古特和多甫拉托夫,荒凉破败的西伯利亚与绝地求生中的荒岛别无二致。片中无人大声说话,似乎也没有一个人露出过哪怕一丝微笑,甚至连愤怒都那么不着痕迹,父亲深深的眼窝叫人看不出喜悲。警察的那句话颇堪玩味:Я же тебе говорил, не то время. 是啊,не то время.
MSPIFF 43 | 裸男正面镜头好评
影片像是一个摄影集
BJIFF 女儿很美,对俄罗斯又多了点了解
2024BIFF,6分,下班赶过去,困兮兮的路上在出租车上睡觉。在那一块迷路了不知道怎么走,好在群友及时指导我,男朋友又因为poopoo迟到了。片子就是剪成一个三分钟视频就能大致看完那种,一种风格而已,俄罗斯式美感,宏大粗粝壮阔。回到家都累死了。女主角长得好像[怪奇物语]的小11。
#2024北京 亚洲首映3.5
3.5
没看太懂,但是摄影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