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了Joel Kinnaman的The Daily Show,觉得这个瑞典小哥结结巴巴的样子好帅,所以就来豆瓣搜他演过的片子,没想到还演过美剧,评价也蛮好的,所以再一次为了一个演员来追一部剧了。
看惯犯罪心理,基本演绎法这种一集一个案子,再看这种一季来解决一个案子,有种以前追香港破案片的感觉。
整体评价是前几集看得欲罢不能,中间看得昏昏欲睡,最后感觉故弄玄虚了。
里面的嫌疑犯要不要都嫌疑这么大啊,一个个都是一个谎话来圆另一个谎话,叫人怎么不怀疑,所以这种桥段多了,剧情看起来就假了,可能13集讲一个案子还是太长了吧。
结局又来个反转,是不是下一季还要继续破这个案子啊!
破案方面从那个老师被证实不是凶手后,我就没什么兴趣了,注意力都在Holder暗恋他Boss姐姐了,编剧还挺给力,居然有一集就只有他俩的戏份,就是Boss姐姐他儿子失踪的那一集,Holder给他姐姐打电话说不能去了,因为有个朋友需要他,结结巴巴的样子真是可爱死了。
这两人应该是会有发展的吧,期待。
值得回味的一部剧。
没有像CBS犯罪剧一样轰炸式的一集一案的编排,没有炫技的枪战,飙车,肉搏,完全靠强大而又细腻的编剧,演员演技,导演镜头和恰到好处的BGM撑起一部剧。
少了惊心动魄,多了人性的思考。
一个案件讲了两季,却不累赘、拖泥带水。
紧凑而又缓缓徐来,完全没有一丝一毫的多余,每一集的结尾都是那么扣人心弦,让你忍不住往下追。
喜欢西雅图的濛濛雨丝搭着镜头的暗色调,再配上男主Holder懒洋洋的腔调和女主苍白的脸,时不时飘起的雪茄烟,缓和,交融。
(PS:女主无论在犯罪现场还是开车还是警局都在嚼口香糖,让我成功收下了绿箭口香糖的安利。
)
人们寻求真相 但现实往往没有真相 The killing ——is a mistake 对,我和大家一样。
都是看了一大堆的犯罪心理,CSI等高效率真探片来看的谋杀。
已经不记得看过多少剧多少人被谋杀,roise,kalle,是我印象最深刻的。
因为她们和我们一样,没什么差别,你甚至不能想象她们会被谋杀。
也许很多剧情和中国观众的观影习惯不太一样,因为美国的文化差异,社会背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方式甚至是寻找真凶的手段,与在中国大相径庭。
谋杀真正不是想讲述一个小女孩被人谋杀这么简单而已,roise被谋杀只是万千丝缕中的其中一个小小的导火索,女孩被人谋杀了,一切仍在相安无事的继续着,唯一变的只有两种身份的人——她的家人和警察。
政客们并不在意小女孩被谁谋杀,他们只是忙着自己的竞选;媒体人大肆报道博取公众谈论这一事件借以大赚一笔。
在这个社会里,人人都有密不可宣 难以启齿的秘密,roise的母亲,roise的小姨,竞选市长的候选人,赞助人,赞助人的玩侉子,roise的闺蜜,帮助市长赢得竞选的助理,林顿的搭档斯蒂芬,林顿自己。
什么时候结局呢?
事情什么时候结束?
什么时候才到头呢?
我想,当所有乱七八糟头疼得问题解决完了,真相就出来了,就可以到剧终了。
喜欢这部剧的原因是:非常非常详细的剖析了美国现在的社会,政治,官商勾结,美国也是一样,不要觉得“人人生而平等”的国家就真的平等,那些充斥着的毒品、枪支、抢劫、犯罪,还有贫富差距的两极分化都让这个世界一团糟。
谋杀并没有停止,有欲望就有谋杀。
13集的戏量,并没有把一件案子完全讲完,第二季继续还是这个案子,这个编剧团队是厉害的。
每一集都是案件发生后的一天,这个结构和体量的难度非常之大。
编剧,果然不是一个人,是一个编剧团队共同创作。
犯罪悬疑剧的创作难度,最大难点其实不在情节上,这一点和犯罪推理小说的核心诡计不一样,小说最难的是核心诡计——犯罪手法要足够难以猜到,足够新鲜,而犯罪悬疑电视剧的最难是在容量上,用让别人猜不到的一种讲故事方案,线索复杂但主线清楚;如果一个案子像法治节目那样一集告诉就你答案了,迅速结果出来了,那么就没有太多戏容量,无法延展出来的人物深度和人物关系,这是犯罪悬疑剧的特点。
其他类型,比如言情剧/甜宠剧,结构方法就容易一点,只要为了两个人谈恋爱,没完没了换场景,跌宕起伏起来,都有爱情关系作为核心线索。
但是犯罪戏本身的核心情节就一两句话,延展开来的人物和情节也必须要和犯罪有关系,这才是难度所在,编剧创作时主要要解决的问题。
编剧团队创作会有一种集思广益,把悬念打开得足够丰富,用人物扩展场景,每个编剧贡献自己擅长的部分,这个戏的容量就可以有保证。
为了足够多的容量,这几年比较流行的一种结构方式是多线并进,最后闭合在一条叙事线上,比如《无罪之最》,这个结构的优点显而易见,多线就能带进很多个人物,带进多个悬念和叙事钩子,在《无罪之最》里,第一个钩子是消失的妻子,接着是一个坠楼的修女,再接着是莫名其妙遇害的私人侦探,几个钩子下来,就都要解谜,于是故事的容量就可以展开。
多条线最后收拢进了一个多年前的大事件里,还有一个精神失常的父亲,两件大事件收尾,人物和故事情节的容量撑了9集戏,这已经是犯罪戏的良心容量了,他根据小说改编,已经算是个人智慧竭尽所能。
还有一种传统方案是像《犯罪现场》《犯罪心理》那种单元剧,我们叫做系列剧,就是一集一个案件,有核心的侦探、警员贯穿人物,新人物每集都有。
这种单元剧是犯罪剧里一个大的种类,后来和连续剧不断融合中和,进化出如《傲骨贤妻》这种有固定场景、常驻人物的单元连续剧。
犯罪戏这种结构是比较好写的,因为在一集之内案件悬念会解开,会告诉观众凶手是谁,容量不用特别扩展。
犯罪悬疑剧里最难的就是《谋杀》这种结构和容量,作为犯罪悬疑类型的连续剧集,挑战类型极限,一个剧集里从头到尾只有一个案件,一个核心悬念,不跑偏,彻彻底底把和案件相关的每个人的秘密挖了一个遍,一个又一个坑,挖了又填上,悬念有层次地展开,这是最考验编剧的创作能力的。
难在哪里?
一个案件就是从当事人,破案的人角度看,只是一个时间、地点、作案手法、动机,这几件事,一个案件的真相,用一句话就能说明白了。
但是要扩展成13集戏的容量,每一集是20-30场戏,每场戏人物要有事情干,有话说,人物之间有矛盾,最要命的是,展开的所有戏的容量,都要和主线的案件紧密相关,这是很难的。
大部分编剧会用到前史策略,用主人公的前史和现在的案件搭上关系,就像《无罪之最》,使用了时空很多跳跃,为了什么?
为了容量。
所以你看一会儿就能写到前面的一个案子,等于编剧给自己先准备好了一个备胎,万一不够,就写前面的故事;最后再编回来,虽然有些技术难度,逻辑容易不严谨,但是好于故事容量不够。
《谋杀》改编自丹麦的原作,保留了原作结构,时间线一直向前走,故事的核心案件一直保持着压倒性的地位,没有前史案件的勾连,所有的人物都在这一条主线上,围绕着一件事,一个案件扭结人物关系,这简直是犯罪戏里的高端难。
我先看的《东城梦魇》,就是这种结构的,觉得这戏很棒很让人惊艳,但当我看完《谋杀》,真的觉得《谋杀》更棒,而且前者很多借鉴了《谋杀》,但没有超越她。
《谋杀》的故事容量靠什么?
一个是人物关系展开,受害者家庭线,展开了固定场景,常驻人物,但是是逐层揭开家庭秘密的结构,这条线是不断推进的,最后也归到核心案件的揭开;这条线带出了西雅图一个普通底层中产阶级家庭的生活,那个圈子的人的状况;一个痛苦的母亲,有过黑暗历史的父亲,和自我不太正常的小姨;一条线是竞选线,那些光鲜的上流社会的人,他们的世界,他们的斗争圈子,他们满脑子想的事情,除了经济条件不同,他们的人性并不比穷人更好,也不比穷人更坏;两个警察的私人生活线,填充故事的调节情绪线,两个警察是引领员,相当于故事向导和视点,这两个人如果有意思,思路清楚,我们也愿意跟随人物,没意思的人物,看她们破案也没意思。
两个警察的故事,创伤、弱点,都是一点点展开讲的。
第一季里,剧本写最好的是第一集,毫无疑问精彩的第一集戏,紧凑集中准确;剧本第二好的是第十一集,女警察儿子失踪了,两个警察一整天去找男孩儿的一集,教科书级别的一集戏,将二人的性格特点、前史、二人情感关系微妙变化,逐层推进呈现,就只有找孩子这一件事,写得跌宕起伏,而且还没有悬念和动作、强情节加持,都是人物关系,人物心理、人物情感都出来了,一定是出于成熟编剧之手。
警察的破案主线,这条是最好看的,主线中的主线,有刑侦学专业知识、技能,还有不断打开又关上的悬念,有热血和正义,是犯罪悬疑剧这个类型的核心看点,本剧这部分戏也很硬壳了。
还有竞选这条线,这条线索里的人物深深卷入犯罪故事,每个人物都被作为嫌疑人,而且竞争对手市长和主角议员的争斗主导了故事里所有的小人物,如蝴蝶效应般,因为竞选的双方互相挖坑陷害,争夺最高权力,并因此控制公检法、控制经济,土地,所有罪恶和不平等的根源都在政客股掌之间玩弄。
这条线看的时候,对我们来说有些没感觉,毕竟我们没有选举文化那套资本主义的东西,但是难度在于编剧将这条线索紧密缝合进了案件主线,而最终意难平的就是整条线上的事情。
上面围绕核心案件展开的四条故事线,表面上必须有情节容量作为支撑,但归根结底还是对人物的创作,这个戏的人物创作相当优秀,深深扒开人物内心,扒开和谐表面下的危机和龃龉,光鲜袍子下面的虱子,透过一桩少女被害案件,两个警探带着观众完成了一场人性的冒险之旅。
犯罪戏写成这样子,才是合格的、好看的。
看点并不在案件的离奇曲折,因为案情和犯罪过程几句话就能说清楚了,看个电视法制节目就明白了,犯不着看剧集,剧集要给到观众的是透过案件所看到的人的故事。
阿加莎·克里斯蒂也很少营造案件的复杂性,而是喜欢写在案件侦破中,将当事人言行的真真假假,一一揭开。
人性的不确定性,观众不断地猜测和落空,是我们看犯罪悬疑故事的最想看到的了。
写好犯罪故事真的才是会讲故事。
因为这个类型考验编剧的结构能力,安排时间空间、事件线索、人物关系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考验创作者对人性的理解和呈现能力。
这是我们很多国产剧的弱项,这几年在不断创作尝试犯罪悬疑剧,希望会越拍越好。
没想到到最后又被推翻了,Richmond其实也是从最开始就一直在出现,从一开始车子就和他有关系,但是随着故事展开这个案子跟他之间的关系渐渐有些模糊,直到后面他在网络上化名去嫖,以及妓女的一些描述,凶手似乎已经板上钉钉了,结果没想到最后一集他被Stan的小弟开了一枪,再联想到他和Linden对峙的时候他否认自己杀害Roise其实那个语气不像是撒谎,而且那种情况他已经被Linden逼得不行了,所以看来凶手另有其人了,我觉得或许和Richmond的赞助人有关系,里面有提到他也会约这个网站上的一些妓女,并且他对此不以为意,认为会有大人物来帮他擦屁股,编剧或许是在这里埋下了一个暗号。
Linden和Holder探案的过程很不容易,甚至说他们的每一步都间接地造成了一些后果。
先是最开始的Roise的前男友公子哥,到后面的老师Bennet,我也曾经觉得Bennet的嫌疑很大,他和Roise——他班上一个高中女生走得这么近,并且俩人之间有不少敏感的行为,而他跟自己的妻子竟然也是师生恋,俩人相爱的过程还和他与Roise接触的过程如出一辙,最后他为了帮助那个叫艾莎的女生又一直对警方有所隐瞒,综合他的这些行为,想让人不怀疑都难,让人很糟心的就是明明他什么都没有做,甚至他还想要帮助他人,却因为女生阴差阳错有Roise的同款衣服,从而警方的调查方向再次被误导,Stan曾经放弃对他采用私刑,但最终受到情绪波动的妻子的推动,还是对Bennet采取了打击报复。
还有最后的Richmond,本来已经铁证如山,结果关键证据居然是假的,Linden想采取些行动却为时已晚,Richmond遭到枪击。
这部剧整个故事发生在阴郁潮湿的西雅图,其实我短暂地去过西雅图,倒是没有感觉到剧中这种氛围。
不过配合着整个故事,这样的氛围我还挺喜欢的。
两个男女主的搭配也不错,俩人都是衣着朴素像个便衣的样子,女主Linden冷静细致,对于整个案件抽丝剥茧,能够捕捉到案件最幽微之处,男主Holder像一只大狗狗,虽然很多时候他都欠啦吧唧的,但是他会追随Linden,抓住一个点不放,直至找出突破口。
不过他身上似乎也还有些秘密。
没想到到最后又被推翻了,Richmond其实也是从最开始就一直在出现,从一开始车子就和他有关系,但是随着故事展开这个案子跟他之间的关系渐渐有些模糊,直到后面他在网络上化名去嫖,以及妓女的一些描述,凶手似乎已经板上钉钉了,结果没想到最后一集他被Stan的小弟开了一枪,再联想到他和Linden对峙的时候他否认自己杀害Roise其实那个语气不像是撒谎,而且那种情况他已经被Linden逼得不行了,所以看来凶手另有其人了,我觉得或许和Richmond的赞助人有关系,里面有提到他也会约这个网站上的一些妓女,并且他对此不以为意,认为会有大人物来帮他擦屁股,编剧或许是在这里埋下了一个暗号。
Linden和Holder探案的过程很不容易,甚至说他们的每一步都间接地造成了一些后果。
先是最开始的Roise的前男友公子哥,到后面的老师Bennet,我也曾经觉得Bennet的嫌疑很大,他和Roise——他班上一个高中女生走得这么近,并且俩人之间有不少敏感的行为,而他跟自己的妻子竟然也是师生恋,俩人相爱的过程还和他与Roise接触的过程如出一辙,最后他为了帮助那个叫艾莎的女生又一直对警方有所隐瞒,综合他的这些行为,想让人不怀疑都难,让人很糟心的就是明明他什么都没有做,甚至他还想要帮助他人,却因为女生阴差阳错有Roise的同款衣服,从而警方的调查方向再次被误导,Stan曾经放弃对他采用私刑,但最终受到情绪波动的妻子的推动,还是对Bennet采取了打击报复。
还有最后的Richmond,本来已经铁证如山,结果关键证据居然是假的,Linden想采取些行动却为时已晚,Richmond遭到枪击。
这部剧整个故事发生在阴郁潮湿的西雅图,其实我短暂地去过西雅图,倒是没有感觉到剧中这种氛围。
不过配合着整个故事,这样的氛围我还挺喜欢的。
两个男女主的搭配也不错,俩人都是衣着朴素像个便衣的样子,女主Linden冷静细致,对于整个案件抽丝剥茧,能够捕捉到案件最幽微之处,男主Holder像一只大狗狗,虽然很多时候他都欠啦吧唧的,但是他会追随Linden,抓住一个点不放,直至找出突破口。
不过他身上似乎也还有些秘密。
我很能理解这部剧为什么收视低,因为中间拖沓无聊。
探案部分很精彩,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中间的障眼法真的有忽悠到我,最后的凶手也是意料之外又意料之中。
但是探案外的部分我几乎都是快进的。
我觉得这群警探和受害人家属缺乏基本的沟通,他们之间的对话几乎都是:“嫌疑人是谁?”“是他。
”“抓了没?”“今晚抓”“你说好抓了他的,为什么没抓!
”“……”家属愤然离去。
港真受害人家属很爱自己女儿再加上老爸还有混黑帮的经历,用脚趾头想想都能想到他有可能会去报复他认为的嫌疑人好吗,这群警探一开始都让别人知道嫌疑人了,大概确定他不是凶手后居然不和家属透透气,我不能理解。
还有受害人家属的戏份可以cut一点。
那位母亲就是在消磨别人的同情,整天死气沉沉对别人的付出理所当然,别人劝她一句她怼十句嘲讽别人。
我同情理解她的遭遇,但我也确实不想看她丧着脸的戏份了。
我們迷戀殺局,因為我們比誰也迷戀真相。
我們迷戀真相,因為現實裡往往沒有真相。
弒者與逝者,不奇不動人,我們變得貪婪。
說故事的人們,努力祭出更多的美麗屍體。
殺人也要講創意。
無傷大雅的人體實驗天天上演。
然後出現了這樣的殺局。
在這個講求噱頭的世道,它名如嚼蠟,只叫The Killing。
不是帶有批判意味的Murder,不是帶有腥味的Slaughter。
第一季的封面就一張臉。
就一句話:Who Killed Rosie Larsen?
平常的殺局,會在一季,甚至一集裡,了結。
但The Killing只處理一個問題而已,卻花了整整兩季的時間。
太誇張了,這麼長,你會猜度,事有蹊蹺。
你隨探長Sarah Linden一路追查。
牽一髮動全身,一個女孩的離逝,將整個小鎮連根拔起。
市長選舉的內幕、回教聚落的勾當、賭場的聲色犬馬、校園的地下暗湧、家庭的隱形角力。
一一被揪到陽光下。
儘管這個小鎮,冷雨陣陣,總是沒有陽光。
以為兇險。
Linden卻與拍檔有這樣一番對話——她問:「你覺得重案組會有不同?
」他說:「這裡至少有壞人啊。
」她說:「是嗎。
誰?
」直視壞人的臉龐,我們才能得救。
但The Killing的世界,沒有這樣的人。
一如小鎮的氛圍,陰鬱,灰濛。
沒有非黑即白。
Linden是個動情的觀察者。
因為動情,因為承受,所以頑固,也極容易被附身。
所以比誰也理解,他人的內心。
無論那一顆心,是何種色相。
一般的懸疑片,我們會隨著主角的腳步,逐步了解殺人者。
死者是開端,是謎面,殺人者是終結,是謎底。
但The Killing卻恰恰相反。
死者既是開端,也是終結。
我們為Rosie Larsen作出種種假設,給她按上不同的名號。
以為標籤的增添等同更好的掌握。
但結果,Rosie Larsen再平凡不過。
作為一個死者,她甚至不提供慣有的慘狀。
彷彿Rosie Larsen無法化約為一具屍體。
平凡到教我們瞠目結舌。
我們繞了好大一個圈,回到原地。
雨雲銀邊,了不可見。
The Killing最教人動容的地方,就在於這種平凡。
它不過是,一個平凡的小鎮裡,一個平凡的,名叫Rosie Larson的女孩,很平凡的,被殺死了。
甚麼樣的案件值得我們鍥而不捨的追尋?
一部又一部電影教我們:大的、複雜的、奇情的。
但The Killing用它的微小和平凡來打動你。
它告訴我們,一個人,哪怕只是再平凡不過的一個人,離開,已經是天大的事情,值得我們為了這樣的一個人,上山下海。
花再多的時間,也要好好闡述,逝者在活人中間刮出的空白。
花再多的時間,也要把理解和想像的路走到盡頭,哪怕要一頭撞上盡頭的暗牆。
花再多的時間,也要把我們親手貼上的標籤,一一撕下,讓Rosie Larsen成為Rosie Larsen。
僅僅是Rosie Larsen。
The Killing是如此的純粹。
在芸芸犯罪類影視作品中,你記得過多少個逝者的名字?
記得過多少張活過的臉?
我就只記得Rosie Larsen。
案件水落石出之後,留下的人,仍在凝望。
她留下的已經不是證物,都成為遺物。
塵埃落定如雪。
不用再苦力推敲了。
一切不過因為中魔,因為思念。
我們迷戀真相,因為人心才是最大的懸謎。
我們迷戀人心,因為,它易碎,亦是所有無法被述說的事物,所繫之處。
<图片1>
第一季第十集,他二人已经知道Rosie在受害当夜在家里给人打过电话,这个电话为何不追查?
难道这不是重大线索吗?
查受害人的通讯记录难道不是标准程序吗?
全是瞎扯淡,为了拖沓的拖沓。
......
过年回家前熬夜追完,了却一件事。
好吧,我承认被你完美的反转了结局。
你赢了。
我想说的是,这个剧真好。
所以有人说是2011年里比权力游戏还精彩的剧,那我也就不反对了。
不同于大家通常看到的犯罪题材剧,这个剧继承了北欧片子的气质。
叙述循序渐进,你看得着急,但是人家讲故事一副慢慢悠悠的架子。
整个剧的节奏每一集都非常的统一,包括每集结尾设置的爆点,一定会吊足你的胃口。
另外,全剧的演员表演都相当出色,直接拉升了整个剧集的水准。
不要说女主在片子里不上镜,我要说,那是你还太年轻。
多有魅力的女人啊,我再大几岁,我都想追了。
呵呵。
不过呢。
关于结局,其实我真不太喜欢一点,为了反转而反转的痕迹太过拙劣了。
好吧,姑且理解为下一季做铺垫,妥协也算数。
“歧途亡羊”:杨子是战国时期的一个非常有学问的人,有一天,他的邻居丢了一只羊,邻居就召集很多人,找这只羊。
杨子问:“为什么用这么多人找羊哪?
”邻居说:“路太多,大家分开找呀!
”过了一会,大家都回来了,杨子说:“怎么没找到羊?
”邻居说:“各个岔路口还有岔路,所以没找到羊。
人们只好回来了。
”说这剧拖沓的、反转不断的都不准确。
简单的说就是:一个女警探带着个实习警察两人出去找羊,挨个把所有的岔路都找一遍。
美编剧为了续订什么事都能做出来一直到观众恶心为止,这大概是美剧群的一大弱点。
节奏太慢 衔接一点都不紧凑 一点都不推。
8.6?真是弱智成群
这个剧情还是不错的但是不太紧凑 节奏太慢太拖磨磨唧唧 每集的情节也不是特别吸引人 看到6,7集的时候就有点看不下去了 弃了 太tm拖沓
一季都破不了案真的是破案剧的大忌,鉴于这剧一集是一天的剧情所以勉强接受吧,不过要是我当年跟着周追肯定气死。案情一般,十年前的剧现在看已经有浓浓的年代感了,颗粒感的画质或许是原因,不过感觉还是主要是编剧和表演的缘故,有点介于network tv和prestige tv之间的感觉。我最爱看的buddy cop搭档还不错,for all mankind里苦大仇深的男主在这剧里竟然还挺搞笑的。不过最印象深刻的角色还是剧中的西雅图,不是在下雨就是乌云密布马上要下雨,这么致郁的天气能不犯罪吗!就为了这阴郁的画风,这剧也能算tv noir吧。
只有第一集可看。完全忍无可忍的一个series,所有的人都有background也太多drama了吧,看着这种自作聪明的编剧方式就恶心。两个主角也越来越烦人,没一点魅力可言,女的眼神永远欲诉还休,男的像没洗过头。
救命,硬塞各种状况硬是不肯把话说清楚,磨磨唧唧兜兜转转两季才说清楚
反正就是想把所有人都当成嫌疑犯一次呗,作者想咋写就咋写系列,for反转高潮爱好者。
太墨迹了,最多俩小时搞定的案情楞抻了13集,还能有下一季
墨迹的编剧也不知道凶手是谁。不跟了,糊弄智商。
《The Killing》上一季最大的惊喜!情节扑朔迷离,峰回路转。人物自然真实(实在受不了大量美剧里用力过度的男女猪脚)。画面精美,拍摄手法多变。相较之下,FOX的出品就像快餐了。有之前亮眼的《绝命毒师》《行尸走肉》,《杀戮》终不负重望。
阴郁的天空,无尽的雨……这片子的气氛跟《七宗罪》、《十二宫》很像。特别细致地刻画了人物的情感,特别是受害者一家的反应非常触动观众,想想也是:CSI 中可能只会留给受害者家属一个3秒钟的镜头,但在现实中类似这样的悲剧毫无疑问将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
不自虐,远离坑爹剧
一季结束了都没个说法,节奏太慢,没集后面抖个包袱都救不了
节奏放慢是好的。结尾不评价了。。。
情节棒极了,谋杀,政治,丑闻,亲情,黑帮,种族冲突,各种元素都有了,杂糅的合情合理,结尾又来了一个悬念小高潮。
太棒了!这结局真的好吗!
果然是北欧(丹麦)原产,虽然故事挪到了美国西海岸,但剧集一开始,画面就超出普通探案类美剧不少。很有现实感,很有文艺电影气质,蕴藏了悲天悯人的精神。
好像真探和小镇疑云的混合体,演员和剧情却不及前者,一桩谋杀牵扯到政治竞选,我一下就没了兴趣。又是类似的套路,死者并不是父母面前那个乖巧的女儿,警探一步步揭开每个人的秘密。据说到第二季才知道凶手是谁,不带这样坑人的。节奏慢的剧不是没看过,看一个头发都不梳的女人破案不能忍。
老子以为是警匪侦破……结果尼玛是政治阴谋……而且还拖拖拉拉拖拖拉拉烦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