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集的纪录片主要是讨论了人类对于“永生”的追求。
里面有不同的几类人,比如说在我看来近似于传销组织的永生会,会还有异想天开,想要拿10000亿美元投资人类永生的总统竞选者,也有教授认为更有意义的研究是如何健康的老去。
我比较喜欢里面的一组镜头,是两方相对立的观点来回切换、隔空博弈。
看过之后有几个想法。
第一点就是其实一些有科学家,他们的想法和他们做科研的目的,在我看来是有些荒谬的。
可能有点类似于牛顿研究,到最后研究研究炼金术了这种吧,也许他们的方法是科学的,他们的想法我不敢认同。
比如大学的教授,他想要人的寿命延长但是却认为资源环境经济空间,这些是很好解决的问题,也许这个领域他不熟悉、所以他就轻而易举的说出了这种话。
主持人曾宝仪说,她其实也不确定有没有哪一种可能真的会改变世界、改变未来,所以她也没有办法来判断。
我也应该改变着我看的科学的态度,不能说,因为一种说法挂着“科学”“名校”的头衔,我就全盘相信。
第二点,很同意里面有一位大学生说的话,她说就是因为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我们才会珍惜时间。
其实就我个人来说,我认为生命的长短影响会我活着的质量。
其实它越短,我就越想把它过得精彩。
就像我现在知道我可能只能活几十年,我就会开始规划我30岁什么样,40岁什么样,50岁什么样,并且因为人的衰老,所以我不想最后的十年是非常痛苦的活着,我希望能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改变自己的健康状况,让自己有尊严的离开。
同样的如果我的寿命无限延长的话我可能就没有这种规划,甚至活到后面,我也可能失去了离开的勇气,迟迟不愿意结束这一切,即使生命已经很无聊了。
第一二四集四星,第三集五星。
我很感谢曾宝仪本身并不过多地分享她自己对的看法,而是更多地带领我们去了解不同立场、不同知识背景的人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
再次意识到一些事情真是太多面了,也正是因为这一点让此片有足够的深度。
1.很有趣的是几十年前人们把同性恋当作病,并且开始提供treatment,现在人们反向把人偶伴侣当成心灵的treatment,为什么没人想过异性恋、同性恋和机器人都是针对不同人群的treatment呢?
“一直否定别人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傲慢啊。
”2.教授的话确实很有道理:我们确实不能想当然认为每个人都能延长寿命,因为经济因素肯定会出现不平等,这个就和医保或者教育一样。
但很难因为存在不平等就禁止这项技术,不可能说你明明能负担这个技术,但就不让你用,你就必须死,就因为其他有人用不上。
如果我们考虑的问题是人作为一个物种,是否擅长处理这种双刃剑问题,是否擅长处理这种嫉妒心或者主观上衡量好坏的事,答案是“不”,但我们(指人类文明)还是延续下来了。
问题是哪种选择更邪恶,明明有长寿技术但不使用从而让自然死亡变成“早逝”,还是一点一点延长寿命再从政治上见招拆招。
3.不得不说我真是太佩服她去美墨边境做这个纪录片了,我的天啊胆子真的太大了... 我之前对偷渡这件事完全没有看法,非法移民问题对于我就是一篇篇报道,不过从这么近的距离来看的话,完全封锁美墨边境到底是坏事还是好事确实很值得讨论。
但至少我们不应该牺牲他人的利益,去实现绝对的公平。
4.这个话题的讨论已经太多了,我觉得也是最复杂的一个。
唯一想问的问题是,多愁善感的人啊,别人逝去带给你们的悲伤,到底是安乐死这个选择,还是死亡本身?
第一集的时候还只是一个好奇看客的心态,ai飞速发展,可好像和我目前也没多大关系到了第二集的长生不老协会,觉得时间原来这么神奇,这么多人在探索像是一个中国神话的领域。
到了第三集的难民问题,亲眼看到美墨边境的现状,这么多鲜活的人,而不仅仅是报纸上一个个单词和数字,世界的另一端,你还好吗?
可除了人道的边界,国家发展城市问题又该怎么解决,这肯定不是问题的根源。
第四集:人是否有权利选择死亡,仅看这一句话,我的答案是完全肯定的,可当你的亲人和自己面对这个选择时,你无法再去平静看待,人们好像都是自私的,包括死亡这件事,挽留亲人的选择究竟是为了谁好?
纪录片可能由于一些限制问题,很多问题并没有探讨的很深入,作为纪录片,依然存在明显的感情偏向,主持人的个人色彩太重,导致整个观点偏斜,不论对错,还是希望能用更铺展式和理性的角度去展现问题。
但拍摄这些主题,在中国,已经进步非常多,希望有更多这样的纪录片出现。
去年就知道了腾讯新闻的同事们在做这些选题的纪录片,之前片子叫做《是非之地》,可想而知这部作品探讨内容的深广精与制作者试图探索的边界。
于是这成为了我今年最最最期待的作品。
作为一个想要成为好导演的学习者,奉上自己拉片的笔记,表达我对作品喜爱和对制作者的敬佩。
《机器人伴侣》成片结构:7步构成全篇一、开头1、【开头】AI机器人哈莫妮的自白+特写形象+交响乐(电影场景中的歌剧)+(细节)眼泪“我要给你讲一个关于机器人、人工智能和我的故事,别害怕,你再也不用孤身一人了,我的名字叫哈莫妮,欢迎来到我的世界”。
2、【片头】背景音乐: 歌剧3、【纪实-宝仪与哈莫尼一起早餐】问答自如,感知温度,并且知道周围人在看。
有趣,引发观众惊叹4、【纪实-机器人展览】主持人开场、展览,交代目前的发展状况与本片探索的问题方向:争议的AI与机器人伴侣5、【小片】各种机器人伴侣混剪,两方专家冲突观点,电影片段,提出问题二、LA的机器人制作公司1、走访办公室+实验某款机器人的性能+特意提出男性机器人(平衡性别问题,引出性别讨论)2、【采访】与唯一女性员工的采访,关于性别与AI SEX ROBORT3、【表弟体验哈莫尼1】——加入关于“爱”的问题4、【对谈】 表弟和主持人两人对话,体验后的感受,上升到爱。
两人观点不同,她觉得不是爱;加入争论点的问题,“一个人”的社会趋势5、【小片】全球对于婚姻和爱的怀疑了。
大家不愿意结婚了。
6、【表弟体验哈莫尼2】 三、使用者1布里克的家+引入反对者的声音1、【纪实-资深使用者布里克家探访】 为什么的问题2、【采访-反对者 】小片引入+为什么反对性爱机器人(物化女性)3、【机器人老板对于质疑的想法】4、【一场隔空的对话-3翻儿】5、【纪实-回到布里克的价值观点】6、【转场-海边主持人说自己探访布里克的感受】 -与自己的价值观有冲突,点出我是来理解这个世界的,不是来评断这个世界的四、使用者2DAVE的故事,愿意出镜,宣布娃娃是他的妻子,更极致1、【采访DAVE】娃娃是他的妻子;给她人格化的设定;与人的差异是什么;曾经情感受挫2、【纪实-一起去看AI的新娃娃】 3、【回到采访】这是一种选择,并不weird。
更深入的探讨。
4、【主持人自白:聊天后的想法】人应该的对他人选择做出判断吗?
正常的评判标准和谁有资格五、采访英国顶级专家1、【采访英国顶级AI专家】专家认为伴侣机器人能解决人的情感问题、机器人智能到一定程度他们会接管世界,这是共有的机器人问题。
2、【短片+画外音的很多问题再抛出来】转场
六、使用者3菲尔的故事,愿意带娃娃出镜,最极致,因为涉及了周围的人物关系1、【泽西岛见一位愿意展示更多娃娃的菲尔】更极致的人物故事;人类情感有失败史细节:周围人的反应;拍摄采访路人,酒吧老板,服务生
七、结尾1、【主持人最后的VO】提出问题,你准备好了么?
2、【最后镜头是哈莫妮的自白】我会征服人类。
并以,她发出诡异的笑声第一集个人快速总结1、话题选择很牛逼,已经跳脱了小情小爱的探讨,上升到更高的维度去看所有人以后共同的命运走向。
这种片子在现在这个时代真的应该多一点。
就像新闻人特有的一种情结和愿景——“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看这样的作品拓展了个人的眼界,想到了腾讯新闻出品的slogan"眼界即人生"。
2、请先理解这个世界,而不是评判世界。
这是制作者与平台一贯的价值观原则没人有资格去评判和指责他人不涉及公序良俗的个人选择。
3、展现冲突,平衡观点。
带着问题推进内容,引入资本、使用者、学术、旁观者的多视角骨头里挑刺的小期许:语言的差异带来优势,比如直接提问,不绕弯;比如,宝仪身上有传统东方文化观念带来的有趣而真实的价值观冲突,很多冲突和即时反应让观众有共鸣。
但是也势必少了语言问题带来更深入的探讨和追问。
比如专家对于机器人如果智能厉害到接管世界,人类面对这个终极问题现在可以做什么?
大多数探讨此类的文艺作品还是持有否定的态度,那资本与科学的疯狂发展如何被限制才好?
比如对于机器人的使用者来说,是否在意自己生活在一种幻象中?
(关于真实与幻象的谈论)真实情感(亲情、友情)的影响?
总而言之,就是期待看到他们生活常态与表象外,还能有更深入的谈论和知道他们现在表面快乐下的有没有困顿和挣扎。
好了,作业呈上。
超级期待本周的下一集。
成立于1996年的成人娃娃生产公司Abyss Creations经过20年的研发改进,终于生产出具备学习能力、能与人类产生情感的性爱机器人Harmony。
过去,Abyss Creations每年至少能卖出300个硅胶娃娃,而在这个过程中,公司创始人Matt McMullen发现,很多用户爱上了硅胶娃娃,他们不但有生理上的需求,还需要情感上的陪伴。
于是Matt McMullen成立一家新公司Realbotix,致力于研究人工智能、机器人和VR/AR。
早在几年前,日本学界就提出了“无缘社会”的概念。
很多当代日本人没有朋友(无社缘)、跟家人关系疏远(无血缘)、与家乡没有什么关联(无地缘),而这种状态即将成为全人类共同的困境,媒体称之为“现代人的孤独”。
在这种人与人关系越来越疏离状态下,有些人选择饲养宠物,有些人寄情于其他爱好,而有些人可能需要的是某种意义上的伴侣。
机器人伴侣顺势而生,为当代人提供了另一种选择。
而让机器人进入人类家庭,弥补甚至取代人类的部分情感需求,会为整个人类社会结构带来什么影响吗?
纪录片《明天之前》第一集探讨的就是关于AI机器人的话题,思考它们出现的原因、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这部纪录片的特点在于,加入了主持人的视角。
曾宝仪深度参与话题,旅途开始前她几乎都有带着自己的观点出发。
而当她越来越靠近话题中心的时候,立场变得越来越摇摆。
在很多问题面前,也许是我们对问题的了解程度,无形中塑造了观念。
当我们直面真相时,我们必须要做的第一件事可能是修正我们固有的观念。
这是这部纪录片最有趣的地方,观众跟随着曾宝仪,从第三视角变成了第一视角,不知不觉变成话题的参与者。
曾宝仪来到圣地亚哥探访了这家美国最大的情趣玩具工厂,她见到了传说中的Harmony。
Harmony不但具备十几种性格特征、微妙的面部表情,甚至还能模拟人类的体温。
而Matt McMullen的工作团队还在不断地研发新的功能,力图让他们的机器人接近真人,甚至比真人更完美。
成立至今,Abyss Creations拥有了大量忠实客户。
曾宝仪拜访了其中几位资深成人玩偶用户。
这些人几乎都在感情上受挫折,以致抗拒跟真人相处、谈感情。
对于这些用户,AI机器人不仅仅只是满足他们生理上的需求,更多的是在生活中扮演伴侣的角色。
机器人从一开始的工具化定位,慢慢发展成人类伴侣的角色,在社会上引起非常大的反响。
设计了所有机器人硬件的工程师苏珊认为,人们跟Alexa、Siri聊天,甚至是自动驾驶的汽车,都已经具备了人格,为什么不能让这些机器人具备人格呢?
而另一拨人却不这么认为。
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伦理学教授凯瑟琳·查理森,被认为是世界范围内对机器人伴侣最坚定的反对者,她则认为,机器人伴侣的出现将使人类丧失人性。
在她一系列观点中,可能大部分女性用户都比较关注的是被物化。
不可否认,大部分成人玩偶都是基于男性消费者开发的,这也是为什么当很多女性看到仿真硅胶娃娃时会有不适感。
但事实上,据数字显示,Abyss Creations每年三到四百个订单中,有10%来自女性客户。
曾宝仪在这次探访中,也见到了正处于初级研发阶段的男性玩偶Henry。
曾宝仪后来在纪录片展映分享会中说到,她一开始对女性玩偶极其反感,甚至预先带着批判心态,但当她触摸Henry完美的躯体时,她有点动摇了。
也许,成人玩偶只为男性用户服务本身就是误解,甚至更是对女性群体的忽视。
AI机器人的出现显然无法阻挡,但让AI机器人取代人类的位置,是更复杂的问题。
而从中引申的思考,是关于“人的定义”。
人与人的相处,是一种经验的交流;爱一个人,并不是因为对方的完美。
我们人类具备的许多缺点,AI机器人都没有。
纪录片展映分享会上,有观众提出,有时候我们爱一个人,除了得到爱,还要付出爱,对方不一定是顺从的,甚至在对方软弱的时刻需要我们去保护。
这个观点得到很多人的赞同,但随之而来的假设却让人不寒而栗——当AI发展到一定的程度,这些缺点或许也可以被模拟,机器人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在适当的时刻伪装软弱。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AI机器人的出现会让人感到恐惧的原因之一。
为了得到答案,曾宝仪来到英国,见到了人工智能领域的世界级专家戴维·垃维。
他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起开始投身研究,曾担任在1995年国际象棋大赛中战胜世界冠军的IMB超级电脑“深蓝”的团队顾问。
他对人工智能的前景有过诸多预测,他坚定地认为,人类即将面临机器人时代的到来,而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人类想获得主导地位,必须提前做好准备。
这也许并不是危言耸听,正如霍金提出的“人工智能威胁论”里提到,人工智能的进步可能是人类文明史的终结。
当AI脱离人类束缚,发展到可以优化自身的时候,受限于生物进化的人类,将无法控制他们。
而当AI最终产生了自我意志,势必与人类的意志发生冲突。
我想,腾讯新闻拍摄《明天之前》这档纪录片的目的不在于为现阶段的人类社会提供一个标准答案,事实上也不存在这个答案。
我们人类社会走到今天,都是在摸索中前行。
我们很难保证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踩下的每一步都正确无误,更难预测踏错一步可能带来什么巨大的灾难。
但是,我们有必要知道我们走向哪里。
这可能是这部纪录片的意义所在,它为我们呈现多元观念,以及试图挑战观众的固有认知。
也许霍金预言的时代离我们很远,甚至最终不可能到来,但我们正在经历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道路,却比我们预想中的进程要快。
无论摆在我们面前的处境是否乐观,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明天到来之前,我们都应该要有充分的准备来接受这一切。
观纪录片《明天之前》有感1.大部分知识和经验都在教我们怎么活?
却没有人告诉我们应该怎么死?
以及怎么面对死亡?
2.我们对不相关的人的死亡不会感觉强烈的痛苦,但对亲人朋友等亲密关系人的死亡很难接受。
因为死亡会给你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不可逆的。
就像曾宝仪说,爷爷去世时一直在忙他的身后事,没有很强烈的感觉,直到回到熟悉的家里,看到安静的房间,空荡荡的床,才忽然意识到他离开了,而且再也不会回来了。
这种悲伤是最难承受的。
电视剧《小团圆》也有这样一幕,方圆夫妇送女儿出国回来,回到家里,忽然三个人变成两个人,熟悉的家里却少了一个人,及时只是短暂的离开,但这种感觉仍旧让夫妇俩难以接受。
3.倡导死亡权力的菲利普利用先进技术发明了死亡机器,帮助人们优雅的死去。
甚者还利用vr技术让人们体验死亡之旅,一片沙漠,落叶归根,天国的门打开…我想说,这不是体验死亡,这涉及诱导死亡。
而且逻辑上站不住脚的地方是:在体验,甚者真实享受这种死亡过程中美好感受的我们,是活着的,是有意识的,所有这些美好的感受的价值建立在我们是活着的,而非死去的的基础上。
所以我更同意珍妮的说法,在帮助我们更好的死去之前?
为什么不去帮助我们更好的活着。
中国人就有句古话:好死不如赖活着。
这部纪录片的内容围绕着当前社会富有争议性的话题——安乐死、永生、AI伴侣,但它呈现的却是真真实实正在发生于这个世界上的事实。
以世界视野,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出发,讨论整个人类族群共同面临的科技、社会、人文的问题……人类是否应该拥有退出生命的权利?
机器人能否进入家庭成为人类的伴侣?
正在逐渐到来的人类永生科技真的能长生吗?
影片中没有给出评价。
曾宝仪说:“我是来理解世界的,而不是评判这个世界。
”片子一共4集,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安乐死”这一集《告别的权利》。
从小被教育着尽量避免谈论死亡,因为那是不吉利的事,总是在逃避,直到母亲患癌真正濒临死亡威胁的那一刻,被打击得措手不及。
在没有安乐死的国度,许多绝症患者只能被病魔拖死,在疼痛与折磨中死去,即便在亲人的支持下放手一搏,仍然阻挡不了死神的召唤,休克在血泊中与这个世界永别,很不体面,也太过痛苦。
经历了这一切,我问自己:是不是一定要用悲伤来面对死亡?
那一刻,我开始思考,是否有体面的与世界告别的方式?
另一方面,我们人类,是否拥有选择的权利?
当我看到曾宝仪在巴塞尔的安乐死诊所亲眼目睹104岁的澳洲植物生态学家,特地在家人陪同下到瑞士选择自己的死亡,那种对死亡的急迫,那种从容与乐观,让我深刻地意识到能自主选择“死亡时间与方式”是何其幸运。
当然,影片中,也有人反对“安乐死”的声音,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也不合法化。
但是,他人对待生与死的态度,无论接受与否,我们必须尊重这些不同的存在。
世界本来就是多元的,这是它最可爱的地方,不应该用攻击、憎恨来面对不能接受的价值观。
唯有正视死亡,越早开始思考关于死亡的事,越早明白自己对于死亡的态度,才能得到生命的勇气。
在《机器人伴侣》这集中,曾宝仪采访了三位已经在现实生活中与伴侣机器人共同生活的人。
有两个是在现实中和真人的情感交往受挫之后,转向选择更好相处,也更能满足他们的人工智能。
在 AI 机器人的开发生产上,人类此刻在做的事情,已不仅是“造物”,而是试图给“东西”注入人格,甚至为它们灌装灵魂;并因此而期望,能够从复杂不可控的人际交往中逃离,遁入与机器的关系之中,不止寻求身体层面的互动与满足,更渴望在精神层面与之展开交流。
片中,女性主义社会活动家不禁为此现象担忧——未来社会的文化将不再建议并鼓励人与人之间建立联结,而是依赖于性爱机器人的陪伴,这种对女性身体的物化、商品化,不止会使婚姻消亡,更戕害了女性整体的利益和感受。
这担忧虽不无道理,但谁又能说,人机伴侣关系的需求者和主导者,永远是男性一方呢?
当未来社会女性力量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逐渐强大之时,对伴侣机器人的消费,对男性身体的消费,未尝不会随之而兴起,正如时下的“小鲜肉男色消费”。
为什么人投注感情在宠物、植物甚至收藏品,这个社会觉得没有问题,但伴侣娃娃就不行?
性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如果只是发泄,没有问题。
如果是为了繁衍,那那些生不出下一代的人是否都有罪?
如果是为了情感的交流,对于那些娃娃的拥有者来说,完成了想象的交流就算不上交流了吗?
又是谁来决定这个定义呢?
所以最终,还是回到刚刚所说的“尊重”上来,我们是否应该接受这个世界业已存在的“不同选择”?
当然,大家可以拥有不同的答案,因为多样性才是这个世界最可爱的模样……
饱受折磨的人还有活下去的愿望,身体健康的人却想要死去,每个人都应该得到掌控自己生死的权利吗?
你我想要得到吗?
海伦凯勒希望得到一天的光明。
如果让所有人都经历一次深刻的看不见的体验,有过这样的的一次体验,人会更加珍惜我门生命中的光明。
生活如行舟,总是跌宕起伏,如果在失意的时候死去,会错过未来那些不可知的惊喜吗?
他们会后悔吗?
如果他们在在将来的某一天死去,而又有机会体验到死后的一段美妙人生。
年轻的人会对未来有更多的期待,人生的旅途上有些事情是必须要做的,我们还没有去体验,结婚生子,然后再陪伴孩子成长。
生命的历程大都如此,大多数的人或许也是和我一样。
如果你即将死去,你想听的是什么歌曲?
大卫回答说,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当下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值得去做的,这是面对当下的态度,而如果是结束一生的旅程,最后你会是什么样的决定,我想淡然的人也就不会太特别思考这样的问题。
可能就是自己满意答复中的其中任意之一。
对于亲情,我们割舍不了,每当涉及到这样子的题目,心灵就会被触动。
对于我爱的人,我怎么舍得让他离去,当然我也不忍接受,如果他遭受无法承受的痛苦。
对于我自己,我还是希望自己拥有这样的权利。
太感情化了,主持人应该保持尽量客观,你是采访者,是事件与观众之间的渠道,而不是事件的一部分。
安乐死那集,人家主角都没有悲伤,其实是一个非常科学的探讨,除了他的家人悲伤是正常的,但曾宝仪你一直在那带什么节奏啊,又哭又悲的,干嘛呀大姐?
完全就跟主角的心境和理念是违背的。
这一集是探讨死亡的权利,这本来是一个很科学很哲学很伦理的探讨,你却要带入那么多个人感情因素,感觉你自己才是主角,说的不好听就是强行给自己加戏。
包括她问的那些很低级的问题,什么你走了最想念什么,人家直接说人死了是没有意识的,你这是一个伪命题。
曾宝仪用非常廉价的矫情来衡量一个思想高度那么高的科学家是很没水平的做法。
刚刚,我看完了《明天之前》。
纪录片用短短四集,分别探讨了人与性爱机器人的伦理关系,人类永生问题,美墨边境移民问题和安乐死合法化问题,纪录片不预设立场,不做过多评价,仅仅从各个角度描述现状,呈现角度,抛出问题。
每一集都给我翻天覆地的冲击,借用曾宝仪在第四集里说的一句话“这趟旅程,像一波一波海浪一样冲击着我的思想”。
但影响我最深的,并不只是这几个探讨的问题,而是对待问题思考方式的反思。
举个例子,在看这部纪录片之前,我认为一个理智的人,能自由选择自己的死亡方式,是一个社会文明的标志,是对人权的尊重。
而事实上,在看本片的过程中,我不停被每个角度说服——无任何绝症的百岁老人,认为自己的身体已经不能允许再做自己热爱的事,这是种折磨,于是选择安乐死,我想我能理解;送走渐冻症丈夫的妻子,在若干年后认为当初安乐死的过程是暴力的,感觉就像是丈夫主动选择离开他们,离开整个家庭,失去的痛苦持续折磨着家人,从社会角度来讲,草率地选择离去会使罕见病更难以得到救治的机会,我想我也能理解;提供死亡方案,打着法律擦边球协助安乐死的医生,认为为不愿受牢狱之灾的人提供安乐死是尊重人权,如果从绝对人权角度上讲,我觉得也是讲得通的;从小身患残疾,但凭着自己强烈的求生欲生存下来的国会议员,认为生活其实仍然充满机会,因此不应该轻易选择死亡,我认为也是非常合理的。
在生活中我们遇见过太多这样的问题了,该不该活在当下,该不该合法拥有枪支,该不该大麻合法化……没有标准答案,每个角度都合理,每个人的答案都可能天衣无缝。
这样的问题我们到底该如何回答?
坦白说,在真正需要面临这些问题之前,思考这些问题都是没有意义的。
更应该学到的,是看待问题的方式,和思考问题的方式。
当在生活中不经意间拿到这样的题目,且答案暂时不会影响到自己时,不预设立场,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我不认为自己是个能绝对客观理性思考的人,认定这个事实,那么就更应该放心地不去预设立场,而是要更多的去假设,去搜集更多样本,去倾听更多故事,去认识到问题的复杂性。
对,认识问题的复杂性。
看看社会争议话题下的评论就知道了,认识问题的复杂性对不少人来说都是困难的,预设一个“她明明可以反抗,为什么不从一开始就反抗”的立场,就能把一个遭受到上司性侵犯的女性置于“阴谋论”的结果中,殊不知,哪怕稍微提供一点假设,假设这位女性当时正遭受着严重的威胁,就会发现情况比你想得更复杂。
尤其要警惕三观党,说这些话的人说不定并没有什么三观,他们唯一的判定标准是他们是不是能接受这样的观点,而事实上,他们往往都不愿意多想想问题的其他角度。
我曾经简单地从几篇环保主题的报道中,得出大自然现在遭到如此破坏,全部都是人类的错,我甚至认为人类消失才是唯一解决方法。
后来我发现,全球变暖除了人类活动,地壳运动也是原因之一,我发现中国西北绿植覆盖速度有着惊人的提升,我发现一些本会灭绝的动植物因为人类的救治,生命数量不降反升。
就像是《明天之前》安乐死问题这集,残疾的国会议员说她刚出生的时候所有人都说她活不过一岁,但现在她好得不得了一样。
说不清的。
我喜欢我自己开放思想的感觉。
我能因此接纳更多信息。
我不再欺骗自己。
当我不得不对一些问题做选择时,我能更立体地去思考问题,尽我所能做出对我利益最大化的决定。
爱,死亡和机器人,人类的未来和当下,我们看不到却实实在在与我们同时存在的人与事,几度感到恐惧、悲伤、陷入无尽的自我渺小,但宝仪的存在又能把我踏踏实实再拽回来,那些我所困惑的、颤抖的疑问,不再是让我轻飘如尘埃的缘由,每一个感受都是真实和值得看见的,而它们终将在时间的流走里消逝或找到答案。一己的私欲或狭隘,不会阻止任何滚滚而来的明天。
#IDF2019#纪录片的正确打开方式!观感和宝仪的一句结语基本吻合:这些真实存在的事冲击个人的固有价值观,但我们是来理解这个世界,不是来评判这个世界。al/玩具替代伴侣(《her》成为现实)、人们渴望逆转衰老对抗死亡,种种现实正在重塑传统的伦理道德,“正常”的边界在逐渐模糊。不过有如马特·海格在《活下去的理由》中写的那样,“‘正常’其实是主观的,没有什么标准答案,这个地球上有70亿人,就有七十亿种正常”,谁能说这些在现在看来是匪夷所思的尝试在日后不会常态化呢。
近期看过的最好的纪录片,讨论了四个话题:人工智能、永生的追求、非法移民、死亡的权利,最重要的在于都是采访了正反两方的人物,当你把这些观点合在一起去看的时候,你会发现,事实并不是非黑即白,很多话题探讨的很深,牵涉的问题很广。
人类在不断扩大“正常”的定义,这也许是我们时代的特点,永远走在接受和认同的路上。
看《客从何处来》的时候就很喜欢曾宝仪,觉得她是一个好的倾听者,也是一个兼具感性和理性的体验者。《明天之前》用两集的篇幅探讨生死,一个是主动选择永生,一个是主动选择死亡。每个个体都有选择的权利,只是有的时候自己或旁人代入的悲伤实在无法割舍,但个人世界之于这晃晃宇宙终究只是一隅,祝福每一个勇敢的人。
四个很引人思考的选题:1.机器人伴侣,2.人类永生,3.美墨边境难民问题 4.选择死亡的权利 这些话题充满争议,是非黑白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界定,每个人的思想和观念也千差万别,纪录片是一个观察者的角度去记录并展现给观众看,没有去评判它们,这点做的非常好。这四个片子蛮有意义。曾宝仪以前没有这样眨眼挤眼啊,希望她眼睛安好,做这个纪录片蛮努力的。
最后一集太沉重了
AI,人类永生,美墨边境,死亡权利,国际新闻的中文版,内在分集的逻辑性不是很强,但总的来说都是在讨论生命母题。节目更像是视觉化的新闻。
第三集就個聖母婊,妳可以把妳家讓出來,就應該統統突突突
非常好看,对曾好感倍增,梦想也能参与这样的纪录片制作,哪怕是发盒饭的。看完《告别的权利》那集,触动好大,希望人人都有选择自己如何死亡或者不去死亡的权利。
我们不该带着评判去看世界,因为现实中的很多选择原本就是冲突的,没有孰是孰非(除了一些是非题),有的是,你决定想以哪种方式过完生活。
广州言几又站展映。还好片子不长,但索然无味也着实难熬。主持人看待全球难民等问题的智识水平令人怀疑,远不如她采访的退役士兵或志愿者理性、冷静、全面。对采访对象抛出的问题动不动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纪录片也不是大发圣母心的地方,别说母亲带着两三岁的孩子,就是两三个月的襁褓婴儿去非法穿越任何一国边境试试,或者干脆非法穿越中国边境,得到的也一定是相同的对待。既然美国梦已然成为噩梦,要不换个中国梦试试?不知道主办方从哪里找来的对谈嘉宾,其中一女的,自称作家,又是复旦大学的老师,坐在第一排的嘉宾位置从影片开始就举着手机以拼多多网红直播一样的频率摄屏。无味的片子加上无素质的嘉宾,放映一结束赶紧逃掉了。
bbc质感 有趣的选题
我觉得很棒,能感受到为了尽量客观每一集都尽量采取多方的视角和态度去进行客观表达,曾宝仪很有魅力。如果每一集的最后看事情的角度能更深入一些更好。
更像是拍给曾宝仪自己的纪录片,主观切入得太过于粗暴
对不起可能是没有看纪录片的习惯 没坚持下去
我的偏见么?探讨越来越肤浅
人类会继续在矛盾争议中前行,至于终点是悲是喜也许早就已经预设
以前我不知道有神有灵,便总想着拒绝死亡。
4 2 3 1 这个节奏看感受会更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