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评价这部电影一个词就够了——Fuck——一如片中男主角写的畅销书书名,真是再贴切没有了。
2、一部讽刺现实的喜剧,够现实也够讽刺,好看,好笑,好评。
3、本片犀利地讽刺了几乎一切:白人对黑人的刻板印象、无处不在的政治正确、畅销书vs严肃文学、评奖机制、出版行业、好莱坞乃至当代美国。
4、这部电影的内核其实挺严肃的,它尽可能地还原了真实的黑人生活——除了肤色之外,黑人的生活和普通人的生活没啥区别;该有的幸福和快乐他们都有,该有的烦恼和痛苦他们也一样不缺。
5、正如“黑人的命也是命”,黑人的生活也同样是生活。
真实而平凡的人啊,总能带来最多的感动。
自然、接地气,是我理解的生活。
没有哪个方面很突出,但也没有哪个方面我不喜欢。
如果我是奥斯卡评委,在最佳影片的评选上,我会投票给《美国小说》,而不是《奥本海默》。
《奥本海默》的人物故弄玄虚、装模作样,都很深沉,不像现实中的人。
或者用另外一种说法是很艺术化。
我觉得不真实,真实的人不是影片中那种。
《美国小说》中的人物、事情才是我认同的真实。
除了真实,影片中所体现的真实面对自己、自由、平等也真正触动我。
男主弟弟说他希望父亲死前知道真实的他是 同志,这样他能松口气;妹妹在遗信中说希望自己喜欢的男星 狠狠地 对 自己。
都体现了要做真实的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爱自己喜欢的人。
影片中年纪较大的女仆、男主正常恋爱或者结婚,在我周围年纪是多么难以逾越。
不管什么身份、年纪都可以勇敢追求爱。
而我周围的环境 等级思想,千人一面,大家可能都没活出自己。
《美国小说》表演自然、剧情合理也顺畅,我不觉得有什么刻意尴尬的地方,也没有中途想弃剧。
影片也不是空虚的喜剧,只不过它以轻松的方式表现深度,而真实的生活,也没那么深沉和有仪式感。
里面表现的“有才华的孤独、和别人缺乏联结、没有面对真实的自己”,很自然,没渲染,没惊天动地,却很真实,也让我有共鸣。
影片中的生活更接近真实,是我能认同的影片。
影片没有让人难以忘怀的音乐、绝美的画面、强烈的情感,却在自然平实中讲出人真实的困境,而这些真实困境却经常被人们认为很特殊。
看了这么多电影,总算看到一部还不错的了。
当然,也有可能我就是那种喜欢喜剧电影的人,对其他类型的电影欣赏无能。
老规矩,先故事梗概,再说别的。
主要是怕自己没多久忘记了,当新片二刷了,然后开始骂娘。
故事的主角是小说家兼教授塞隆尼斯·“蒙克”·埃里森。
这名字好长,我是看完后从豆瓣上拷贝的。
蒙克是个黑人。
他爸、他妈、他姐、他弟都是黑人。
他爸已经逝了,他姐离婚了,他弟是个gay, 他妈老年痴呆原来越严重了。
虽然一家子不是医生就是作家,但是显然大家都没什么多余的钱安置他妈。
蒙克在课堂上说尼哥这个单词被举报了。
蒙克很生气但是也很无奈的回到了老家。
新书签名会上没什么人,一看,原来人都跑到一个新晋黑人女作家那去了。
蒙克回家后一气之下,按照白人对黑人的刻板印象也写了本书。
在和姐姐的谈话中得知死老爸生前居然还出过程轨。
觉得这一家子真是让人无语。
没想到更无语的还在后面,姐姐一下子就逝了,起因是两人聊天,说了个笑话,一口气没接上,送医院就没了。
与此同时,蒙克的黑人之刻板印象的书卖出去了,且销量比蒙克以往的书要好很多,完全可以支付蒙克妈妈高档养老院的费用。
蒙克原本不想出这本书,因为他觉得这什么破玩意,觉得这本书出了有辱斯文。
经纪人非常会说服人,将Johnnie Walker 黑、红、蓝三瓶酒一字排开。
告诉蒙克他的书就像蓝色Johnnie Walker,好,但是贵,买的人少,黑人之刻板印象之书像红色的Johnnie Walker,廉价,但是买的人多。
并且蒙克可以不用真名。
黑人之刻板印象之书大卖,并且被卖断改编电影。
黑人之刻板印象之书的书名后面干脆改为FUCK.瞅瞅,就这书名都能戳中白人的G点。
电影里用了超多篇幅描写FUCK是怎么被出版方、制片人等看好。
非常符合白人之刻板印象。
差点没把我给笑死。
评委有5位,3个白人都投票给FUCK这本书。
两个黑人,包括蒙克自己和当初启发蒙克写这本书的黑人女作家都觉得这书垃圾。
总之,FUCK是一本非常受欢迎的书。
有一个细节,蒙克和制片人见面的时候,因为担心老年痴呆的母亲,没说几句话就走了。
制片人以为蒙克是听见警车的声音逃走的。
在见到蒙克的时候就猜测蒙克因为杀人坐牢,并且拿自己做过一个月的牢的经历和蒙克套近乎。
最后电影以作家在领奖时被警察击毙结尾,大获制片人欢心。
蒙克觉得不可思议,自己认认真真写的书无人问津。
随便瞎写的垃圾东西居然火上天。
更让人恼火的是蒙克清楚这书成功的原因就在于完全符合了白人对黑人的刻板印象。
作为教授的蒙克觉得黑人和其他人种一样,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立的灵魂,蒙克为之努力了那么久,写了那么多书,在课堂上掏心掏肺的和人沟通,结果真诚的沟通换来投诉,乱写的垃圾却博得了大家的喜爱,然而那根本不是我!
蒙克在心里大喊。
知道了,你是天才,而天才是孤独的。
知子莫如母。
再一想自己不是也一直在用审视的目光丈量弟弟的私生活吗,其实大家都这么做。
因为这样比较省力没有人愿意费心去了解别人。
有趣的灵魂那么多,没几个懂得欣赏
今年奥斯卡的最佳影片之争,至少要比去年激烈、精彩。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大部分提名电影都很抗打,而且充满锋芒。
对于内地观众而言,院线与流媒体的排片时间恰巧形成一段常有高峰的观影体验,也可以说,这无形中给有颇分量的后来者造了势。
《芭比》与《奥本海默》率先酣战,票房与口碑双赢,预定霸者两席。
未几,《过往人生》成为许多人心头的白月光,《坠落的审判》则迅速以外来的强者身份作出挤兑。
等到《花月杀手》重炮出击,《利益区域》便来四两拨千斤。
至于压轴登场的《美国小说》与《可怜的东西》,可谓各自大放异彩,又砸下了登顶理由。
《美国小说》强弱错落,千秋自然各有争论,不过新旧面貌上的区别,倒是可以有另一种价值判断。
陪跑的《音乐大师》《留校联盟》,跟《花月杀手》属于相对老派的那一挂,工整平稳,却也相对容易预判,容易惹来疲乏。
这更衬得剩余七部能够各有创新,颇为难得。
比如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附近打造梦幻家园的《利益区域》,尝试以平和美好拉大对人类暴虐与冷漠的批判。
《利益区域》女性叙事就更是玩得花样百出。
《坠落的审判》通过女性角度全新构建家庭关系、凸显积习困境,《芭比》精致剖析男权、父权的霸道、愚蠢和脆弱,联动戏外破防现象,构成女性主义年度大戏。
惹来更多争议的《可怜的东西》则以更暗黑、疯狂的奇幻手法,打造女性觉醒体验,刺杀一切男性的惺惺作态与龌龊丑陋。
在这些光芒四射的先锋作品围剿下,金句频出、机锋处处的《美国小说》依然不落下风。
不落下风并非以种族为依据,尽管按「理」来说,唯一一部以黑人为主体的提名影片,本该在这些年的政治正确浪潮中获赠最大加分潜力,可它非但不要这种需要预先示弱的同情分,还要借此大浇心中块垒,愤世嫉俗得来,亦让这一动作变得充满自觉,变得格外重要。
《美国小说》过火到反智程度的时候,哪怕是我们这些距离「政治正确」还相当遥远的对岸看客,也自认为嗅到了焦燎的气味。
简单来说,政治正确是要在顺直白男为权力核心的世界里,给身为非顺直白男的诸多群体争取公平的生存空间与表达机会。
放到电影圈,一个理应看到的年度现象就是,迪士尼在风口浪尖启用黑人担纲主演《小美人鱼》,尽管被口诛笔伐,它却是唯一能跟《芭比》一起挤进去年全球与北美票房前十的女性主演电影。
《小美人鱼》诚如迪士尼首席执行官查佩克在回应越来越「正确」时所说,这就是「迎合观众」的一种方式。
丰富多彩的世界需要尽可能去反映,从商业考量来看,则是要吸引尽可能多的观众。
拿《美国小说》来说,天生就有政治正确的条件。
男主蒙克是个著书无人问津的清贫黑人作家,他的妹妹是被迫捆绑在家庭的女性,弟弟是同性恋,母亲患上了阿兹海默症,出轨的父亲已经死去,从非常功利的角度看,冲奖的基础配备相当突出。
电影确实在多伦多电影节人民选择奖、英国电影学院奖等场合有所斩获,并且可以冲击奥斯卡、金球奖,证明了专业媒体与普罗大众对它的双重肯定,而相当有意思且有意味的部分,是它恰恰先借这些条件勾出男主「局外人」的身份,并通过男主对这身份极度自觉、警惕的维系,来对抗业已失控的外在环境。
《美国小说》平素创作有意区别大众读物的作家,是主流文学乃至主流文化的局外人,而他的家庭成员虽然在性别、性向、健康状况上吻合少数派、弱势群体的特征。
但是一方面,他们多在担当律师、医生这些主流社会或者说白人社会最为推崇的高阶职业,对于更广大的所谓黑人群体,自然不是局内人,另一方面,男主蒙克与他们不亲,又保持了另一种带有呼应的局外状态。
处身局外人的位置,蒙克对内外边界非常敏感。
他很清楚,非主流的黑人的「主流」,是外人,尤其是西方白人通过电影、小说甚至短视频、道听途说所了解到的那样,贫困潦倒,素质低下,原生家庭留下恒久伤疤,街头生存智慧催生连绵暴力,而抗争的结局往往是死在白人警察的枪口下……他在电影里首先有一个参照对象,那就是年轻的女性作者辛塔拉,她通过书写「常规」黑人苦难而名利双收。
他偏偏要写抹煞所谓黑人痕迹的作品,以此对抗千篇一律的群体认知,以及更大层面的,借政治正确抒发廉价慨叹、舒缓可以用来炫耀的集体愧疚的白人为主的主流消费,只是没有任何一家出版社愿意出版。
《美国小说》《美国小说》的刺激在于,在矫枉过正的思潮洪流里,让黑人公开警醒、反抗过火政治正确带来的新陷阱、新牢笼,好比说,当有了表面上一时繁荣的题材热,让黑人剖露集体伤痛的用意,很多时候是用来彰显白人的慈悲,拐向的恰恰是对弱势群体的另一种深层剥削。
有一幕是蒙克充满愤慨、无奈地化名他人,书写自己一再鄙薄的「黑人文学」。
导演兼编剧柯德·杰弗森原计划用烂俗方式表现作家内心波动,即让他疯狂敲键盘,然后大喝一口咖啡,再继续干活。
只是这样少了一些表现力。
于是后来改成,两位书中人物出乎意料地跑出来进行场景还原,并且跟作者直接交流。
原本他们的台词有意写得愚蠢,好让观众感觉那本书何其荒唐,结果两位演员一表演,一拿捏,台词又显得没有那么滑稽,甚至让书显出了好的成色,之后被热捧,也就有了根基。
《美国小说》至于热捧的行为本身,越是具备信服度,越是能够拉大反讽的弹力。
几位两眼放光的白人买家、策划者、导演,可以接得住蒙克提出的任何无理要求,包括把书名改成脏话,这在彰显凡事不过一体两面之余,也在凸显决定权依然落不到黑人主体手上。
在一个连助理都倾向于只读作品简介的年代,作者妄图通过苦难书写博取他人平等的、深层次的共情是绝对的奢望。
符合市场需求的畅销书推出,与其说种族的悲苦被更多人看到,被更多人理解,倒不如说悲苦可以转译成财富的潜力越大,被关注、被提炼、被传播的概率越大。
这时候,一段故事、一些人就是在被错位消费,受众被激发出的兴叹,或者说自认更高级的群体产生的那些短促的愧疚反应,本质上都是无效的。
像电影那样,作者有意糊弄的小说反而因为顺应潮流获得了文学奖,以及被奥斯卡获奖专业户相中改编,都在放大这类对话的虚空。
《美国小说》顺着这样一个逻辑去理解政治正确,去理解蒙克更为波动的敌对情绪,就能见证电影处处在鞭挞那种过火的失当,是有在试图讽刺、掰正现今已然走火入魔却无从去说的局面。
「无从去说」牵涉什么时候说,也牵涉谁来说。
《美国小说》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减免了外人妄加置喙的罪过,纯粹以黑人为主的创作团队,说出外人不便说多说的话。
譬如一开篇,蒙克上课时堂而皇之地在黑板上写着「黑鬼」二字,并非黑人的学生,一个更彻底地浸泡在政治正确思潮里的新生代典型代表,表示不能接受,并且离场表态,哪怕蒙克明说自己并不觉得被冒犯。
《美国小说》整部电影就在这种强加的悲悯基调中进行,既对以流行文学为代表的谄媚流量,以及整个好莱坞甚至主流文化的伪善、愚蠢,做出极具讽刺性的沉浸式反思,也有意通过黑人的主动「让权」,推动文化自省与自信就位,并由此重回政治正确理应达到的平等开明氛围,而非过分谨慎的闭塞状态。
与此同时,《美国小说》还有一个超脱本体的层次,即电影自身的开放性在于所有讽刺、反思一旦渗入观念,观众对这部电影做出的重重审视,也形成了各式解读和反叛。
因此,它可以是精确掐准流量现象的看似冒犯实则顺服的作品,也可以是在形式、思想表达上有所嬗变并且兼顾观赏性、思辨性的电影。
争论由此而来,也由此壮大,且富有生命力。
一定程度上,这类可以启智的精良电影,比《花月杀手》这类大制作的老生常谈,更有被肯定的价值。
(原载于虹膜公众号)
坐在象牙塔里的学者不懂黑人的困境,摆出一副无所谓种族歧视的姿态教育学生,在遍地歧黑的美国,这种情况是最可怕的,因为他已经习惯于生活在如此环境中,以至于不知反抗故作从容。
在事业难关来临时,他独自咽气;在家庭危机爆发时,他选择逃避。
他深知写什么样的小说能博得大众的喜爱,却总把尊严身份这类空虚之物放得太高。
直到这一天,他迫于生活一气之下写出《FUCK》,一本黑人作家写的充满着对黑人的刻板印象的小说,让他极为羞耻的小说,意外爆火。
于他而言是意外,于市场而言这是满足白人优越愧疚欲的发泄之物,给那群对黑人同情或蔑视的白人情绪出口,一场洪水降临万物难逃。
所以电影是一个巨大的讽刺,种族歧视没有改善就是因为它始终有热度有流量,资本家攥着这笔财富为这份歧视源源不断输送养分,最后在颁奖典礼把黑人枪毙。
美国小说 (2023)7.72023 / 美国 / 剧情 喜剧 / 柯德·杰弗森 / 杰弗里·怀特 翠西·艾利斯·罗斯
黑人高知故意写自己蔑视的种族议题快餐作品却被主流接纳,非常讽刺,很有想象力。
是一个极好的设定。
近年来,西方社会有关“政治正确是否过头”乃至“政治正确是否毁损西方价值观”的确是非常重要,且尚无结论的议题,有大量内容可写。
但看完整部片子,觉得创作者既无能力,也没胆量,处理这么一个复杂而敏感的议题。
课堂师生纠纷是个漂亮的开头,身份反差,观点清晰,大量留白,如王熙凤的“一夜北风紧”,颇让我期待,但此后几无亮点。
如前所述,假小说线设定极为有趣,但展开则不深刻、不极致,甚至可以说不及格,完全浪费了这个梗。
女朋友、黑人律师、能欣赏男主高雅作品的卡罗琳也喜欢假小说,为什么?
电影避而不谈,让男女主角搞恋爱风波。
黑人女作家一眼看出假小说刻意迎合、缺乏灵魂,但面对“和你的小说有何区别”时,话题变成了“迎合没什么错,我卖钱怎么了”,并且立刻被第三人打断(居然不是加入争论!!!
),随即草草收场。
所有的白人:作家评审、出版商、好莱坞制片人,全都肤浅地刻板地接受假小说,即使没有一个白人角色真诚地关心黑人的创伤、变化、多样性,也至少设定一个红脖子来骂一下N字词好吗?
想讽刺种族刻板印象,自己先设定另一个刻板印象,表现如此单薄无聊,创作者是用来“迎合白人保守主义者”的吗?
最让人哑然失笑的是,这条线结尾居然生硬使用戏中戏结局,还设想了三版进一步稀释冲击力,让一条本可以荒诞激烈的故事线变得平淡无趣。
在艺术风格上,创作者都如此软弱温吞。
而莫克的生活线更加的与主题毫无关联。
我强行替创作者想到的理由,是拿这条线来表达“有高阶层的黑人,面临和白人一样的生活纠结,例如gay、老年痴呆、原生家庭创伤”,诸如此类。
但即使如此,不应该偶尔把这条线和刻板印象的关系表达一下吗?
然而并没有。
占据大量篇幅的生活细节,妹妹突然去世,母亲生病,老保姆结婚,弟弟放浪形骸,老爹出轨,本人难以建立亲密关系,这些事儿到底和种族刻奇艺术有什么关联?
写这么多只是为了给男主构建一个“收钱卖小说”的合理性吗?
不用这么费事的,这个世道让人缺钱太容易了对不对?
更何况,这条线作为普通生活故事,同样有着缺乏深度和力度的问题,展开有余,冲突不足,改变全无。
这一家到底少什么东西?
莫克的曲高和寡是因为什么形成的?
全都稀里糊涂。
作为天朝观众,我日常距离“政治正确”思潮还有很远,对西方社会当下生活中政治正确的程度、广度更缺乏认识,一部两小时的故事片本来至少可以带来感性信息,如果运气好,还能看到矛盾冲突的展现和创作者的思考取舍。
但我运气不是一般的差。
第96届奥斯卡近日落幕,《美国小说》摘得最佳改编剧本大奖。
作为中小成本的电影,《美国小说》的完成度极高,虽然客观上承担了历届协会关注种族问题题材的惯例。
但是电影本身确实经得起个方面推敲,在讽刺喜剧的类型中拍的深刻得出乎意料。
故事并不复杂,剧本改编稳稳的抓住两条线,男主角埃里森原生家庭关系问题,和由职业作家困境发展出的种族身份问题。
埃里森作为学霸高材生长期与原生家庭梳理,他对父亲出轨一个白人女性浑然不知,他的姐姐因为离婚产生经济纠纷,生活窘迫,他不闻不问。
弟弟因为是同性恋生活作风比较潇洒,被家里排挤不接受,母亲身体处于亚健康时,艾里森才开始更多的回归家庭,这时他的妹妹突然又去世,他变相被动改善与弟弟和母亲的关系。
于此同时,他作为教授一直以来推崇严肃文学,对流行的黑人文学过于集中表现黑人的犯罪,贫穷,毒品和暴力嗤之以鼻。
但是恰恰这些通俗读物非常有市场,大获白人出版商青睐,这让埃里森十分痛苦,他化名模仿写作也出版了一本他最厌恶的这种书,本来是泄愤没想到大获成功,还得奖了,他自己恰是严肃文学评委的一员,讽刺效果实在拉满。
如果电影只是聚焦在这两条,那么《美国小说》还是属于反映中年危机的典型电影。
但是,还有一条平行于整个剧情的线,将电影拉到另一个境界。
那就是男主埃里森认识了一个新女朋友,在亲密关系中,他的女朋友宛若一面镜子,让赋予批判美国刻板印象化身的正义男主埃里森,暴露了不完美的一面。
有一次,因为化名出书得了一些稿费,埃里森有了额外收入,他的女朋友丽萨无意问起来,你怎么突然这么有钱。
埃里森竟然恶狠狠的回答,你是我的女朋友,不是我的记账员。
搞得丽萨很无语。
埃里森正如同了解他的女朋友所说,并不会和人沟通,无法产生与人真正的连接。
这也方面也解释了与家庭关系问题,不是单方面的。
他们在一次晚餐间吵翻了,还是因为那本埃里森自己化名写的书。
原本丽萨能与埃里森走近,除了他们是邻居,还因为丽萨读过埃里森过去写的书,认为很不错。
艾里森无意间发现丽萨也买了他化名写的畅销书,一时竟然勃然大怒,痛斥丽萨你怎么能看这种垃圾呢,丽萨说这写的也不错,看看怎么了。
埃里森在和他的经纪人还有同行多次说起,他鄙夷的流行黑人文学太多刻板印象了,充斥暴力,贫穷,毒品,犯罪的内容,他认为那不是黑人生活的全部,只是白人愿意看到的一面。
但是,他低估了读者,像他女朋友丽萨所代表的读者其实严肃文学也读,流行文学也看,他们并没有认为什么书里写的现象就是某种全部。
埃里森陷入自我认知太深,一触碰到这个问题他无法听进别人的意见,这时候他除了代表有色人种刻板印象的隔膜,还表达了人与人之间认识的差异所造成的误解。
这种差异有可能是因为性别,比如他的母亲和姐姐早就发现了父亲出轨的事,他对此很不敏感,以至于多年后得知相当惊讶。
也有可能是因为职业身份带来的,埃里森长期处于高校象牙塔之内,对于反映底层黑人的作品,没有涉及像他一样的圈层抱怨不满。
但是他对女朋友稍有不同意见就动怒发火,也反映了他性格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否和他反对的现象恰恰吻合。
电影选择各个方面的克制,一切设计都有章法,然而一切批评都点到为止。
包括如何解决,最后警察闯入颁奖典礼现场击毙埃里森是他小说拍成好莱坞电影的结尾,本来他在颁奖典礼上选择无话可说,这段顺带揶揄好莱坞的笑果,我们都知道,《美国小说》还是获奖了。
本质上是试图用刻板印象的外壳解构刻板印象。
但容易变成狗追着自己尾巴咬的原地转圈式反讽。
重点聊一下电影的结尾。
显然导演没有勇气直接在第一个结尾结束,非常小聪明地加了男主作为编剧为他的小说改编的电影来写结尾。
白人导演对这个干脆的结尾不满意,然后主角换了向女友道歉的结尾,第二个结尾又太白了,一点也不黑。
最后换了个弄巧成拙,杀死了男主的结尾。
哇,这太黑了,而且似乎还有那么点深度。
所以最终电影还是利用刻板印象拍了个有那么点深度的电影,是真诚的,但也是软弱的,这是改良派的通病。
应该怎么做了?
或者说怎么做是有效的。
北野武为首的那一代,为了消除世界电影对日本电影的刻板印象,电影里几乎没有武士、艺伎等精神美学的外壳。
所以,我也非常希望国内青年导演,去国际上闯荡的时候,别一味拍贫穷、落后、愚昧或者说伤痕文学那一带造成的中国电影刻板印象。
那一代到达的高度,只是一个台阶,一个中国电影向前的台阶。
跨过去。
本片最打动我的片段,反而是主角弟弟故意把主角拉下游泳池,他们打架,一方面有对生活压力和不满的释放,一方面仿佛回到了他们年轻时的感觉。
甚至能感觉到他们小时候发生过同样的事情,一下子电影的时间感和空间感就出来。
这个场景真的很自然很有生命力。
显然,与肤色无关。
当我们把凝视与反凝视放在一个容器里,这部电影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产物。
诚然,黑人中产阶级已经崛起多年,但他们仍然缺少能深刻代表他们发声的影视作品,这种问题同样发生在亚裔身上。
“中产阶级”本身就是一个舶来品,白人定义了上升的路径和生活方式,无可避免地导致其他种族中产阶级陷入“试图模仿”的怪圈。
于是要么回归独特的贫民窟视角,要么予以上升阶段的同胞以辛辣的讽刺和滑稽的异化,这两种是最直观最好懂的切入方式,而肤浅和疲劳则常常成为这两类表达的副产品。
《美国小说》试图将两个视角以一个匿名作者的方式来予以呈现,但仍没有回答”什么是 Monk 一家所应该代表的非刻板印象“——出轨、LGBTQ、毒品,这些过去出现在白人中产困境中的标签在本片中再次出现,但如果”中产阶级都是一个样“是本片的主题,那么本片的全黑卡司同样是白人操控下的、 diversity 文化的刻板印象产物。
也许因为本片所聚焦的群体并没有找到合适的语言或表达来回应,在表达了足够力道的愤怒、讽刺之后,结局只能以戏中戏来匆匆结尾,而这些结局仍是一个个刻板印象的合集,让本片的深刻性止步于此。
但无论如何,这是一个好的尝试,我很喜欢。
#美国小说# (American Fiction )好看!
导演Cord Jefferson找到Jeffrey Wright 来演他自己也真的很像了!
他在记者会说从写剧本时就一直在想着Jeffrey Wright来出演。
整个电影是他个人经历写照,极具讽刺性,特别是把文艺界虚伪的白人扒皮得很厉害。
不过因为涉及太多对非裔自身的调侃,以及对刻板印象的看法,可能不一定代表所有非裔的看法,所以感觉这个电影挺难评价的。
觉得只能是非裔才更适合评价,以及他们的想法才比较重要。
但有的地方确实说得很对,白人为了增加族裔代表性,有时并不在乎发掘真正的人才,只是按“份额”增加一些肤色,最终他们选择的往往只是“最容易”得到的,而不是最好的。
我感觉片中讽刺的内容特别类似前两年金球奖丑闻。
片子里有一个段落非常典型:男主作为非裔作家第一次接到邀请成为某奖评委,但原因是该奖被指责缺乏少数族裔代表。
男主讽刺地说道:“感谢您为了摆脱种族歧视争议找救兵第一个就想到了我。
” 谁都知道金球奖的问题不只族裔问题,而是腐败的小团体垄断文化。
但族裔问题容易制造声音,就利用这个去“发声” ,于是变成最后随便抓几个非裔记者来摆平争议。
增加的投票者也都不是会员,最终会员本身还是不到100人[允悲]。
问题并没有解决,完全掩盖了事情本质。
本片就是讽刺的这种以增加族裔代表性为借口的虚伪,最终不是真的为了平权,而是白人避免自己被责难。
影片结局的设计很新颖,把讽刺幽默进行到底,又留下讨论空间,相信是一部会让很多观众思考和争论的电影。
此外,本片这个男主角其实与今年另一部佳作《The Holdover 》里的男主很像,个性都很耿直,都是天才,也都有时说话很损人。
感觉他俩可以搭档说相声。
我超惊喜的是1)再次看到了Adam Brody, 都43岁了但是看起来像20岁,还是小卷毛帅气娃娃脸2) Sterling K. Brown的身材也太好了吧!
之前他一直演的角色不显身材,这次导演一直拍他上身肌肉和翘臀,因为他演的是🌈角色[偷笑]。
他这身材完全可以去演超级英雄了。
这部语言犀利幽默,剧本上很有希望入围或获奖
虽然我是个家里别墅靠海的教授兼作家,但我是黑人,还有个同性恋弟弟,我真的活得好难哦。
读者只愿意读符合自己意愿的书
男主妈妈在病床上说的话戳泪点。一个自我道德要求太高的人此生无论如何都不会快乐的,得到世俗的认可会嫌弃自己,得不到会嫌弃世道
因n字头而受伤的白人学生和纳粹族谱疑似相关的德国学生,死在火线大佬或角斗士怀中之悼词无法解决临海倒骨灰是否能得到审批,来自ghetto芝麻街的OG最关心妈妈,白三黑二投票证明“黑人的声音更应该被听见”,而黑人电影少不了枪战大龙凤结局;片中导演没说错,第三幕结尾写得有点崩,另外作家写的古惑仔选段也太不古惑仔了一点,家庭戏和感情戏倒挺真实走心
历年来tiff这个奖都是颁给中规中矩观影效果又好的影片,很符合tiff的调性。但是我发现当一部影片一半时间闭着眼睛只靠听也没问题的时候,那就是这影片出了问题。预测一波明年奥斯卡最佳影片
2.8 「當代美國文化大賞」,前面還真挺搞笑的,勁都寸寸的,要是能憋著這股勁一直到最後,絕對能算佳作了。然而所有家庭戲的部分都很平板(可惜了妹妹這個角色多麼棒然而出場時長極其短),氣蘊一瀉千里,結尾更是直接蔫趴在地。
本来要恶心你们才写的这本小说,你们却拿来恶心我?太讽刺了!
好聪明好幽默,除了white people谁也没得罪,说到底就是在谁最得罪得起的时候得罪谁吧
看了三分之一才开始主线,真难受,难道是我看完了无耻之徒的弗兰克,口味挑了,不至于吧
面对市场,总归是要有点土特产,文学也不例外。我看过的非裔美国小说不多,但亚裔的没少看,电影讽刺的现象,在asian american fiction中,也很常见。但是,到底该如何保持讲述重要议题和固守刻板之间的平衡呢?
很努力地想要探讨当今美国社会政治正确是否过头的问题,但是拍的很无聊
最后向政治正确开火吗hhh
好像嘲讽了一些东西它又不敢火力全开,所以一直顾左右而言他,拿伐木累戏份水时长,看得直打哈欠。
7.0/10 分。2024.07.18,初看,蓝光。这小说,这电影,这结局,很美国。。。用政治正确调戏政治正确。
郭德纲说,如果相声不搞笑那就太搞笑了。如果把一部讽刺喜剧拍成不痛不痒的闷片,这事本事就挺值得讽刺的。除了演员,基本上跟《红毯先生》一个水平的。
没坚持下去
天才般的剧本,美国左派的自嘲,顺带嘲讽了奥斯卡颁奖季公式化的影片取向。
没想到还真挺有意思的,包括最后的多种处理——但问题好像也出在这里,到了最后一种的时候,还以为后面还会有更好玩儿的才会结束的。
除了收尾一般般外,整体还是好看的。工作和生活俩条线共同交织出这部荒诞喜剧,虽然误会和夸张手法在同类型电影里用烂了,但是在政治正确当道的现在批判这种行为的弊端还是蛮难见的。当事人的诉求不被理解,反而被白人误会,逐步在小说电影界越走越离谱,殊不知平等对待才是最重要的。这个议题其实可以延伸到其他少数群体上。当然,消费少数群体的商业行为也是需要批判的,近几年打着女性议题商业片越来越无耻,说的就是你,《消失的她》!
有笑几次!没有做好预期管理,贵坞搞讽刺就是这种程度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