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见笑》采用的是常用的三段式结构手法,用三个看似不相关的故事串联在一起,来讲述佛家贪嗔痴的哲学。
贪、嗔、痴三毒是对人性弱点的概括,“所谓贪,是指人的贪欲,尤其是人的身体的各种欲求,嗔指嗔怒,指人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及情感,痴指愚痴,指人的不发达的智慧。
”独孤成为称霸武林成为天下第一,不惜挖开父亲的坟墓盗取乌金玄铁。
最终成为别人的刀下之鬼。
这个争夺天下第一的故事是为佛家所谓“贪”哑巴身负全家被太监灭门的血海深仇,一直想找机会复仇。
为此不惜毒杀对自己恩师,以求机会接近仇人大太监。
正当他有机会手刃仇人之时,孰料仇人自己摆乌龙掉进粪坑,被自己的属下所杀。
哑巴于是顿悟:我不杀仇人仇人也要死的,人总有一天都会要死的。
这个复仇的故事是为佛家所谓“贪”。
第三个故事是个暗恋的爱情故事。
少三两是一个长相丑陋的屠夫,一天无意间捡到青楼妓女寐娘的手帕,暗恋上了寐娘。
一心想娶她为妻子。
可是寐娘却被一个武功高强的江湖客“一刀仙”所霸占。
少三两几次三番遭到众人羞辱,却误打误撞的用宝刀杀死了“一刀仙”。
三个故事中前两个报仇与争名逐利的故事,是武侠电影所习见的。
唯独第三个故事似乎颇有深意,这个“一刀仙”平时总被人嘲笑看不起,可一旦他杀了“一刀仙”宝刀在手的时候,众人立刻换了一副嘴脸,一口一个大侠。
而他也真的以为自己就是大侠了。
好似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
该怎样定义这部电影呢?
导演自己戏称这是一部杂种电影。
的确这部电影充满了另类风格,好似一个创意大拼盘,糅杂着各种文化。
你能在这部电影里看见中华美食,也能看见京剧这样的国粹。
可是电影中的妓院老板和大太监的脸谱打扮却是日式风格。
还有mtv 动画片格斗游戏的元素。
导演这个拼盘在我看来做的相当成功,绝对顺乎潮流,迎合了玩游戏看动画片长大的青年一代口味。
当你看到独孤成父亲灭掉“金古梁羽温”这句台词,一定会会心的笑起来。
《刀见笑》虽然打着新武侠电影的旗号,可是在这部电影里面你完全看不到“言必行行必果”的侠客。
然而导演的确掌握了武侠的精神,那就是“武,止戈也”。
说起这部电影,我觉得要是杀猪的给葛优演,那就仅次于《让子弹飞》了,编剧很不错,至少没有犯错误,如果注意看,三部曲里闹剧就是闹剧,有闹剧的演员,闹剧的开始,闹剧的收场,配音也是闹剧,复仇就是复仇,坏人刻画就是坏人,好人就是好人,一个半小时的情节能精华到半小时,让人意外的结局,很费心。
看这电影之前,看了豆瓣影评,这部电影被豆友批的很烂,于是先看了《洛》,后来看了这部电影,发现豆瓣的影评以后只能作为参考,也许是看的年龄与当时看的心情不一样,再说了,这只是乌导演的第一部片子,回头看当今大牌导演的第一部片子不见得有他这部好看。
乌尔善导演的电影,三段式的故事,却采用倒叙的说法。
先是一个屠夫,看上了万花楼的头牌,无意中得到了一把玄铁打造的厨师刀。
第二个故事,这把厨师刀来自于俏江南的厨师,厨师想暗杀一个万恶的刘公公。
第三个故事,这把厨师刀,是一个著名的锻刀师,唐胖子打造的。
其中最出彩的,是第二个故事。
虽然,故事本身因为顺序的关系,有些混乱,有些镜头和桥段也显得过于夸张,但有些细节做的还是很有意思的。
玩花哨的技巧之前请先讲好故事,电影不是广告,有炫目的技巧晃晕观众,同时强硬插入商品就算合格,真正喜欢看电影的观众需要的是一个好故事,本片比预期的差,预告片差不多剪辑了最精彩的部分,可惜剧情环节太薄弱,演员表演也都不怎么样,张雨绮依然是当之无愧的最差,那声音,那姿态,真想劝她退出影坛,俏江南广告插得太频繁,莫非真把这当成了公司内部宣传片。。。
有很多给高分的人说出了很多原因,什么开创了新类型,什么常人看不懂的黑色幽默,什么剪辑凌厉,还有说什么省钱的,几百万能拍成这样不错了,这是最不敢苟同的,电影就是电影,无论花钱多少,能够让普通观众都喜欢才是好电影,难得因为成本低就应该放低要求,更何况这要求已经是最低限了,如此枪手着实令人厌恶。。。
我承认《刀见笑》是比较特殊的一部电影,里面塞满了编导的一堆想法。
打从观众坐下,他们就难以想象接下去的几千个镜头会如何爆炸,导演又是如何往死里地拼贴混搭,西方音乐和FLASH动画,完全不在话下。
这部电影不需要确立风格,它只想着打破风格。
然而好话到此为止,这些统统掩饰不了猪头蛇尾的恶劣评价,我想了半天,看来看去,它就像一只大肚青蛙。
前期宣传叫得响亮,出现了前卫先锋三段式后现代解构主义等滑稽解读,白痴程度堪比片中的无知屠夫,只会杀猪一般的干嚎。
而正是因为这一段“痴”,我对电影的好感度锐减,痛苦纠结各种雷。
说来说去,这纯粹就是卖相问题,怨不得别人。
中西合璧杂交配种固有理论可行,但未必就能立竿见影,产出优良品种还经济实用。
你把电影搞得像辐射污染过的,那是何必。
如果有心调整一下,事也不必至此。
电影开头就想给观众一个下马威,眼花缭乱多牛逼,脱缰野马收不住。
岂不料,自己倒是先跪下了,意图太明显。
先别说《低俗小说》怎么玩了,人家是把帮派电影解构掉,这《刀见笑》解构的类型莫非是中国式古装大片,但五个关云长几桌鸿门宴,这时候明显未到。
要玩黑色幽默也可以,但拜托不要让演员在那上蹿下跳大喊大叫的了。
有碍观瞻不说,难道一边也在解构朱延平?
又或者说大叔大妈爱他们?
菜刀没疯狂上,这观众倒是先给刺激疯了。
乌尔善明明可以老老实实去拍个故事,好好利用安藤政信一段,可他偏偏想要其他的,而且还要很多很多。
当然了,谁都会犯错,但一个导演不懂得收放节制,反而野心大过天,这个还真是不妥。
回到电影,我不觉得《刀见笑》的问题出在脏差乱、屎尿屁或者是三段式,包括有被恶心惊吓到的人物造型,这些可能是错漏,可能就是导演想要的,但最致命的败笔无疑是白痴屠夫一段。
它充分暴露了导演的错误判断,过度强调混搭,以为能赢取一部分观众人群的欢心,却没有想到它可能吓走更多的人。
要只是内容烂也还好,偏偏它还完成得很糟糕,剪辑混乱、表演夸张。
张雨绮卖力地跳,另几位卖力地叫。
最终,在莫名其妙死掉一个人又莫名其妙出现一个人后,这段闹剧方才落幕。
充满讽刺的是一整段落居然作为影片轴心骨,贯穿了始终。
而多数人最中意的厨师一段,却只是个尴尬的中间过渡。
不是玩火自焚还能是什么,这像极了厨师的苦心复仇。
忍过了前面的不知所云,终于有点好戏要上演的样子了。
结果呢,人自己死了,片子自己给捣烂了。
努力了很久,最后只是一个屁,一个美丽的还出现了山寨侠侣的响屁。
气归气,我相信没人希望出现这样的结局。
作为知名的广告导演,作为一个电影导演的处子作,《刀见笑》实在难以让人满意。
但是如果把它作为乌尔善个人的电影起点,他未来也许还有可为之处。
毕竟,你要知道以他现在的起点,那很容易进步。
别的不说,如果回看日本中岛哲也的第一部电影,没几个人会想到他能有今天的成就。
这才不是打赌,是能耐。
【羊城晚报】
早知道就选《洛杉矶之战》了有木有!!!!!!!!
NND偌大电影院放映厅里就二十来人傻逼样憨坐在那看一部无厘头的血的古装傻样片 开始到结束我特么就听几声“啊啊啊”的销魂呻吟声 长得养眼的木有几个影片色彩冲击太大小故事较多难以消化 艹我还被这个宣传迷得个鸡冻不已啊 鸡冻你妹!
神马别具风格富有想象力 神马惊奇卓绝几乎改变以往传统 神马值得期待堪称华语影坛第一奇片 神马出乎意料的精彩爆笑 神马中国版盗梦空间 做梦去吧小盆友!
擦都是浮云!
奸商啊你妹!
坑爹呐!
一句话 噱头太大 电影太烂
才说完《剑雨》是“武侠片的后现代”,很快又迎来了另一部“后现代的武侠片”《刀见笑》。
只不过这部电影的“后现代”,更多地体现为戏仿和拼贴。
至于“小品”,与春晚无关,纯粹是就格局而言。
小并非不好,小得有新意、有诚意,总好于当下如过江之鲫般的大而无当。
《刀见笑》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形式的华丽和叙事的流畅,一般来说拍MTV出身的导演长于前者而拙于后者,而电视剧出身的导演则相反,但《刀见笑》在这两方面做得都不错。
从形式上来说,三段故事分别采用了灰色、青色和红色的基调,大胆突出画面风格,同时大量运用动画、戏曲、rap等其他艺术表现形式,增强了视觉效果。
影片的剪辑相当干脆有力,明快的节奏中透出一种从容和自信,在武侠片这种传统类型中带入了一种当下中国都市特有的神经质和魔幻感。
影片三段式的叙事开头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进入“嗔”段落之后开始渐入佳境,拜师学艺和为父报仇等百试不爽的套路,加上富态如大欢喜菩萨的老太监,渐渐明确了这部电影在武侠世界中的地理坐标。
之后的抖包袱和圆疑都做得中规中矩,有些细节还不乏亮点。
“小蝌蚪找妈妈围着王八转,装什么龟孙子?
”之类的台词,是典型的大陆特色,观众自然会心一笑。
影片的美工相当突出,无论是漫画造型的太监和杀手,还是写实路线的草民和歌伎,都颇能吸引眼球。
口含鸳鸯和花钿等唐代仕女的典型妆容,加上一点点的夸张和舞台风格,为这部电影加上了“视觉系”的一分。
影像和故事的上的努力,确保了《刀见笑》的基本品质,绝非烂大街的那种山寨武侠喜剧,而是有诚意有品质的制作。
看得出,导演和一干创作人员确实有求新求变的野心,要为中国古装电影创出一条路子。
但既然是尝试,自然有功有过。
《刀见笑》的这些实验性做法,有成功的地方,而瑕疵也随处可见。
与美工相比,同样重要的音乐一环则实在令人不敢恭维。
Rap可以白话,但毫无诗意和趣味就是不可饶恕的罪过,张雨绮的所有舞蹈配乐一曲《卡门》全部搞定,也可见偷懒之一斑。
不要说拼贴本来就是这部影片的特色,抄谁不抄谁和抄得好不好,效果还是大不一样的。
说远一点,传统文化气脉的断绝,是造成《刀见笑》和《剑雨》面貌不同的根本原因,这就不是一代影人想突破就能突破的了。
对于一部打着“武侠”的名义出炉的电影,从“武”和“侠”两方面来衡量一下,应该不算过分。
可惜这部电影在这两方面的表现都不容乐观。
三段故事从头到尾都没有一个配得上“侠”字的人出现,只有第二段的复仇主题,还堪堪可以称为义举,不过最后也不了了之。
“贪嗔痴”的佛理塑造出三个“自了汉”,或许够深度,够亲切,却没法做出武侠片应有的热血和荡气回肠。
喜剧题材并不是问题,本片体现的症结,和《斗牛》、《疯狂》系列一样折射出了当下中国人精神的虚无。
至于“武”,比“侠”还可怜——不是不行,而是没有。
全片根本就看不到几个打斗场面,更不用说养眼了。
同样,摆pose加“一招过”并不是问题,资金有限也不是问题,导演完全没有创造打斗奇观的激情才是问题。
与片中“江湖四大派:梁、金、古、温”一闪而过类似,《刀见笑》对港台武侠传统抱着一种“遥遥致敬、另辟蹊径”的态度,可惜近路并没有那么好抄,舍弃了以动作为核心的类型传统,这样的创新能走出多远呢?
反正我本人是不看好。
横向比较的话,《刀见笑》的风格,让我没法不想起《武士狂想曲》、《赤影》等日本的“后现代武士片”。
一样对传统类型片大肆戏仿和拼贴,一样的糅入了海量现代元素,一样的MTV风格。
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都是各自民族类型电影的当代革新者,但是人家不仅在旨趣上更接近传统剑戟片,而且桥段的挪用更加纯熟,玩的更癫,这些都值得我国的“后现代武侠片”们效仿。
所谓“后现代武侠”,既孕育着希望,也是一种无奈——如果说港台和日本的后现代电影是叛逆和颠覆的话,大陆的武侠片还没创造出典范来,就已经开始跟着高年级小混混们不学好了,可是我们根本就没有雄厚的文化资本可供挥霍,于是所谓的叛逆和颠覆终究不免流于浮滑。
《刀见笑》的新,显然值得肯定,并有潜力成为类型更新的萌芽,《刀见笑》的浮,我只能希望是来自大环境和投资的局限了。
风间隼2010-11-1
华语电影所面临的虚假繁荣其实大多数人都心知肚明,这其中不只有慧眼辨烂片的人民群众,也有怒其不争的影评人以及电影媒体人;当然你想不到的是,即便是很多片方跟导演们,也比大家更明白市场的症结所在跟自家货色的品质如何。
不过就是这般,大片年年不给力,小片争相比谁烂,票房可以有,繁荣可以有,但真正能让人叫好叫绝,又打心底里叫上一句“太TM过瘾了”的片子却真没有,或者说偶尔会蹦出来一两部让我们稍稍的惊艳一下。
去年贺岁档的《让子弹飞》是这样的作品,说到底引发的文化现象观影热潮倒更像是因为国内影迷长时间遭受各种国产烂片蹂躏后对于华语电影不求上进的无声抗议。
当主流类型电影一味的追求那屈指可数的几种题材时,大多数人就已经对此感到不耐烦了。
我们是不是可以有点儿新玩意儿呢?
来点儿新尝试呢?
按说类型电影应该是商业电影中最基本的着力点,过去我们时常埋怨审查,资金这些因素导致我们的类型片无法发力没法百花齐放;可是请抬头观望一下,现在是什么年月了,纵使前两个因素依然存在,不过他们并不是最要命的。
愈发谨慎保守的立项政策,完全停滞不前的创作思维,至今没有建立起来的良性电影人才筛选体系都极大限制了华语电影前进步伐,甚至出现了瓶颈。
那么这一点多少可以反映在新导演的缺乏上,不过话又分两头说,正因如此这几年有大批拍摄广告,MV,电视剧,多媒体影像经验的青年导演开始逐渐进入电影领域。
一来他们本身就有着丰富的影像拍摄经验,二来又算是创意型作者,掌握着潮流前沿的动态与时下最为时髦的技术;比之那些崭露头角的新人,也更能获得投资方与电影公司的信赖。
以前我们看到了宁浩的成功,而现在他可能是这个叫做乌尔善的蒙古汉子。
《刀见笑》是乌尔善的电影处女作,这个名字听起来跟当年刘德华林青霞主演的武侠电影《刀剑笑》一摸一样的电影,所呈现出来的风貌与趣味却与后者大相径庭。
有点儿脱力,画面绚烂华美,多线叙事的循环封闭结构,处处呈现出次世代的酷炫美学。
乌尔善对作品的别样处理手法首先就直接体现在视觉上。
不管你是否喜欢,但你肯定会承认这是华语电影里极少出现的新奇影像体验:夸张的明暗对比,浓重饱和的色彩混搭,极富质感的表里光泽,奇诡华美与粗粝狂野的人物造型设定(刘公公像不像《星战》的赫特人贾巴?
,独孤成的造型以及群战武林人士像不像《东邪西毒》里的张国荣?
),处处都透着股同类日系电影的身影。
在这方面身在东瀛同样是以拍摄广告,MV等入电影行当的石井克人,关口现等导演给乌尔善提供了绝佳的参考样板,不过能做到如此的到位并能融入中华元素却实属不易。
在故事与叙事结构上,其原型是一个来自于地摊儿文化代表《故事会》里的一则短篇小说《菜刀传奇》。
它的结构恰恰又是当下极为流行,并在影迷中间已经广为接受的多线索非线性叙事。
以佛教“痴嗔贪”作为主题,各自延伸出三个相对独立其实又暗自有线索联系的故事。
影片从一开头就直接抛出三段式的每个开端,进而以此娓娓道来全篇情节。
衔接之处并无突兀,反倒顺理成章,在经过了从现在时折回线索原点之后,又再次递进回到现在时将故事圆满交代完毕。
当然笑料包袱确实也不会令人失望,比之大多数国产恶搞山寨的无趣与下九流,《刀见笑》使用的逗乐手法更扎实自然。
不过这还不是最过瘾的地方,在形式上更为天马行空无所忌惮,动漫,游戏,历史资料片,MV,新闻事件模拟动画等一应上阵,重要的是在制作上的精致洋气:2D横轴格斗游戏画面的表现,戏仿邵氏老派武侠电影风格的前事交代,都体现出了创作者的杂家GEEK范儿,以及对青年亚文化的热爱与理解。
这完全可以说是一部华语新派邪典电影的代表,尽管将之放到日本美国欧洲也许并不算是太新鲜。
“过于给力,老年不宜”,这是《刀见笑》的主打宣传语。
对于大多数影迷来说,也许它显得有些古怪,亦或是不伦不类;不过这正是邪典电影的魅力,但我们更需要操心的是能否借此让华语电影也变得更加给力?答案不在风中飘扬,答案在每一颗迷影人的心中。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ilmtv/1/317291.shtml[天涯首映场]《刀见笑》:给华语新邪典一个机会
《刀剑笑》是一部比较特殊的国产电影。
能看出来它有很多新的尝试(对,是尝试不是创新),也有很多灵光陡现之处,但它的缺憾也是很明显的。
优点在于它不同于其他山寨恶搞烂片,本片的态度认真,编剧也较扎实,那个“屠夫,厨师,与刀客”(这也是本片的英文片名,我很喜欢)的三段式剧情讲得比较圆满。
影像风格张扬也是本片的一大特色,用导演乌尔善的话说就是“被逼出来的”因为据说本片的成本低得让人吃惊,所以就采用了比较夸张并多变的手法来表现,需要花大钱的地方虚,可以出效果的地方实。
但出来的效果远高于期待(本片究竟制作成本有多低,有人能告诉我个数字么?
)三段故事中,中间厨师的那段故事是最棒的,尤其是对“大公公”下场的处理,堪称神来之笔。
如果能去掉一些开篇屠夫的那些效果一般的笑料桥段,再加强一些这部分故事就更好了。
总的来说,《刀见笑》不是一部适合大众的商业类型片。
用导演乌尔善的话来说,这是一部“无侠片”,他本意是说片中没有“侠”,而都是些被欲望控制了的人。
但我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如果你是抱着看一部武侠片,或者说商业类型片的期待去看这部影片,它大概会让你失望,因为这其实不能算是武侠片。
而是一部糅合了广告,MV,卡通,曲艺,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电影,是一次用有限的资金努力做到最好效果的新尝试。
(也许这就是本片在国外的很多电影节上口碑不错的原因)。
P.S. 孟京辉话剧《两只狗的生活意见》中的刘晓晔,韩鹏翼也参与了演出,为他俩赞一个!还有,本片是所有国产影片里,对植入广告处理的最好的,值得其他影片借鉴。
看《刀见笑》首先要忍过第一段落的聒噪和烂俗,那不是故事的主体。
《刀见笑》讲故事的方式有点特别,这还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套层,更合适的词是闪回和闪回中的闪回,就好像儿歌里唱的:“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讲故事,讲的什么呢,从前有座山……”在这个关于一把刀的传奇性轮回叙事中,有关贪念嗔念的带有佛禅意味的宿命主题得以凸显,于是影片的形式和内容一样都有了意义,不管怎么说,一个简单的故事还是经过了苦心经营的。
有人说《刀见笑》还不如只保留中段“蛇”的部分,把戏做足了就好了,其实不然,如果砍头去尾,《刀见笑》就仅仅是个平庸的复仇故事而已,拍得再漂亮也是浮云,可以质疑“猪”的段落的风格把握,尤其是演员的表演失控,但这个结构是有意义的,否则这个电影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乌尔善作为一个拍广告片出身的导演,形式感和造型感是其本能的艺术追求,《刀见笑》在色彩造型方面有着极突出的冲击力,有时会给人眼睛被刺痛的感觉,从而让逐渐荡漾开的重口味和恶趣味成为影片的主基调。
而在这个脏乱差的主体环境中,用广告手法拍摄的精美菜肴显得分外出挑,俏江南的大植入真是物有所值,不知道会不会真的有人会按图索骥地去俏江南寻访这八道名菜。
据说对于人物造型导演做了很多的考证工作,尽可能地尊重的历史的原貌,但我看到更多的还是日本歌舞伎的造型方式,表演风格也是那种风格化的夸张和癫狂。
形式上的用力过猛对于《刀见笑》来说是一种带有双刃剑性质的尝试,过度的斧凿妨碍了观众对剧情的接受,对造型的刻意经营也丰富了影片的表意系统。
不管怎么说,乌尔善在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带给观众一次全新的观影体验,成功与否全看造化与缘分。
其实我想说的是,《刀见笑》可能是一个缺乏观众缘的电影。
如果这部电影上映的时间提前一年,针对《灵灵狗》、《熊猫大侠》这些水货电影高下立现的秒杀作用也许将让其成为当时不大不小的一个现象级电影。
但如今电影市场对古装喜剧的接受程度已经疲态尽现,而《刀见笑》这部以cult手法解构山寨喜剧的方法论电影可能将被淹没在观众的审美疲劳之中。
现在的中国娱乐电影基本上由香港导演占据着半壁江山,还有相当一部分由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这样的老一辈无产阶级娱乐家主导着,陈腐的模式和题材让中国电影显示出与市场繁荣格格不入的死气沉沉和创意匮乏,中国电影实在是需要一支锋芒毕露的青年近卫军来冲击一下了,即使是失败的尝试也好过重复的平庸。
《刀见笑》的缺点很多,但其中很多东西值得玩味,在这里能看到《爱情是狗娘》,能看到《杀死比尔》,甚至能看到戏仿《迷失》的VCR,再走远一点就是《罪恶之城》了。
这批年轻导演是在碟海中泡大的,他们对西方先进电影理念的认识和融汇才真正预示着中国电影良性发展的方向,无论你承认不承认,未来的中国电影必须是属于他们的,所以我们对于李蔚然、乌尔善这样的新锐导演需要足够的宽容,因为至少他们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证明自己,乌尔善在《刀见笑》中刀砍了来客串的宁浩,他们将来真正要刀砍的应该是那些重复着“从前有座山”的故事的歪嘴和尚们。
中华小当家~
很有趣的烂片
安藤政信真帅,张雨绮真好看,视觉风格一流,颜色的运用太出彩了。不可多得的带有强烈个人风格的作品。
不好描述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有时候内敛着黑色的笑料,有时候又散发着山寨喜剧的气息,或许是一次很难说是否成功的尝试,不过第二段深得我心
玄铁到菜刀到杀猪刀的过程,烂片何其多。
“痴”比阿甘还玩得烂却成了片子首个主体;“嗔”四星,有编剧精妙的设计还加上安藤政信即使在一堆污垢中还依然保持的帅气,里面的八大铲像极了柳生家的老爷子,可惜还是导演功力有限不然非得整出点老罗的味道;“贪”可以无视。导演是有点想让片子逻辑复杂些又怕观众看不懂,要粗糙中带不俗果然是难题
这片子正二八经的让我笑了
有点儿Cult,虽然色调模仿罪恶都市的痕迹很重但效果还行,化妆不错,但光靠特型是不够的,片子结构太松散,安藤政信那段算是最好的,全片元素滥用得过分了,而且太多场景脏兮兮油腻腻,总的来说让人喜欢不起来,可惜了,差点儿成了好片
比什么33天好太多了!
一把菜刀引起的混乱故事,人物造型挺不错的。
故事一团糟,但画面和镜头感很强,MV风格在中国电影中少见的味道
哎,讲故事最怕的就是没有侧重。脏兮兮的人设,乱哄哄的道具,傻逼逼的对白,中国电影就他妈跟少三两一样,怂!
希望这是国产电影的一大转折
挺可爱的
还不错
有风格
除了结局有点2其他不错,公公的下巴做的太硬了!
肥胖的”大公公“是我看过的电影里最恶心的人物形象设计,杀猪匠“少三两”又和《麦田》里贪生怕死的”辄“一样聒噪、令人厌倦。其实可以说,除了安藤政信和吹笛二人组外,这部电影里的大多数角色形象都缺乏美感,而这些角色穿插在中间的美食段落里,简直可以令人反胃到想吐。电影不是烂,是恶心。
四星是因为“开心刀”。在乌尔善看来,拍电影“不是请客吃饭”,它完全不像《剑雨》那么温文尔雅、含情脉脉、藏着掖着,而是想要就大声喊叫出来,无论是要天下第一还是复仇或者魅娘,为了达到目的就不择手段,即便刨老爹坟杀兄弟弑师傅都在所不惜。它套用武侠模式,但对类型的反讽和消解最得我心。
三星多,不到半,不炫耀技巧的叙述很是抓人,刻意弄噱头的部分反而无趣的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