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Matthias & Maxime,他和他,马特与马克思,Matt & Max,麦特与麦斯(台)

主演:加布里埃尔·德阿尔梅达·弗雷塔斯,泽维尔·多兰,皮埃尔-卢克·冯克,Samuel Gauthier,Antoine Pilon,Adib Alkhalidey,米舍利娜·伯纳德,安娜·多尔瓦尔,玛丽莲·卡斯通

类型:电影地区:加拿大语言:法语,英语年份:2019

《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剧照

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1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2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3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4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5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6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13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14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15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16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17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18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19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20

《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剧情介绍

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两个自童年已是好朋友的学生一起为功课制作一部短片,二人因剧情需要而接吻。这亲密的一刻引发了一连串事件的连锁反应,由最初一些让他们挥之不去的问题:如他们的爱好,他们的性取向,到后来甚至改变了他们之间友谊的性质和关系,甚至更广泛地改变了他们的社交圈。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休假甜言蜜语老板娘是小学生!生生世世我的老板为何那样四大名捕2猛鬼3宝木兰特工之藏宝图堡内怪胎猫头鹰市中心敦煌不了情丑女大翻身情动假日只有神知道的世界OVA魔法少女☆偶像之星花音100%圣枪修女战,乱堡垒:戴安娜青之花东栏雪巅峰营救王子与公主忧国的莫里亚蒂哥布林杀手第二季无法无天全领域异常解决室拳坛林戈:光荣殒落我的女神永遠的二人OAD01金色茧房忽然心动非人先生的新娘

《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长篇影评

 1 ) 《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少部分相关访谈整理

《M&M》的宣传期特别的长,大概是因为疫情原因很多线下的宣传都搬到了线上的缘故,我做了一些自己看过的和发电的文字/视频整理,方便感兴趣的朋友集中了解(整理了半天结果看预览超链接的时候整个文章清空了真的好无语……)1.文字访谈深度专访 | 三十而立的昔日戛纳神童这个应该是2019年戛纳时候发的比较早的一篇,由陀螺电影发布,更多的应该是关于多兰自己的一些内容,《M&M》聊得不算很多。

原文发布是 LaPresse 。

Xavier Dolan Has Gone to Cannes for 10 Years. It Hasn’t Gotten Easier.New York times的访谈,国内有翻译:中文点我 聊得不算很细,但是关于性向还有影片中人物关系之类的聊得蛮多,还有直男邀睡的八卦(我其实对这个好感兴趣啊)20190530COLLIDER访谈渣翻这个是我自己的发电稿……我比较建议大家直接看原文(。

)地址在最下面。

主要讲了一下关于Maxime的胎记的设定原因,还有拍摄时演员和角色的表现。

2019冬季,Xavier Dolan&Apartmento杂志访谈 翻译有1个地方,关于过度曝光,原话是“I would scream at overexposed light”,联系上下文应该是他蛮讨厌过度曝光的意思,不是喜欢…… 这个稿子就是特别地长……聊得也特别地杂,所有的影片基本都聊了一些些(主要还是《M&M》和《多诺万》),我的建议是看原文但是杂志方并没有把原文的电子版分享出来,如果可以的话大家可以试一下在TB搜索购买……20200825 《I-D》interview Xavier Dolan: "I make films with my heart... so I've been a brat"这篇讲了一些关于配乐和服装,但讲的也不算特别多,另外还提到了一些关于流媒焦虑的事(然后昨天华纳就全把片子放在线上了,流媒焦虑是有道理的!

)暂时能想到的就是这些,肯定不止这些,但是一些公众号的文章没有标明外媒出处,所以没有放上来。

2.两个英语视频访谈整理【熟肉翻译】泽维尔·多兰:关于电影,配乐,演员,以及阅读评论这个是今年四月份时候在家隔离期间的多兰和立陶宛的一个电影节做的线上访谈:„Kino Pavasaris Išskirtinis Pokalbis Su Filmo„ ,整个视频的长度大概有45分钟左右,聊了很多问题,是我觉得非常有意义的一个访谈,我觉得多兰是个很适合做访谈的导演,因为只要问他问题,基本上他都希望能给你最详尽的答复(就是视频源不太好,很多单词听得太模糊了)【熟肉访谈】MUBI&泽维尔·多兰: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喜爱的导演与戛纳今年下半年的时候MUBI上可以看《M&M》了,这个是MUBI给多兰做得一个很短的访谈,比较意外的是多兰是在MUBI上第一次看到阿彼察邦的电影。

整理下来其实还蛮意外的因为我觉得看了蛮多,但整体看下来其实并不多(还有一些访谈是在宣传期间内进行的,但是和影片本身并没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没有放上来,如果有遗漏的话请在评论区补充一下,谢谢哦)……比较遗憾的是很多在法国和戛纳期间宣传的法语视频没有人做字幕我也看不懂……以下是一点点私人小感想:一开始我觉得做这种访谈整理是多余的,因为只要你想找一定可以找到,但是我又觉得,如果能更方便为什么不更方便一点呢(也因为我今天有时间)。

还有就是我经常觉得多兰是个太容易让人熟悉的导演,大部分看过他电影的人都可以说,他是恋母的,是执着于同性情感的,以至于很容易去忽视他自己想法的改变……所以我觉得,与其看很多公众号写多兰的家庭,成名经历,猜测他的性格和想法,惋惜他是否江郎才尽,那不如看他自己说什么吧。

 2 ) 看到“滚开,墨水脸”那一刻,有点像电影《钟无艳》里的一幕

《钟无艳》里齐宣王对一心爱慕他、处处为着他的钟无艳喊的那句“滚开,丑女”!

当然,两部电影性质和剧情、走向,都风马牛不相及,纯属是那一瞬间我联想到那部电影。。。

必须凑够140个字?????????????????

话说一度我以为这个男演员本身脸上都有红胎记,特地百度了一下这个男演员的资料,原来他这么有才啊,20岁就自编自导自演了大名鼎鼎的电影还拿了那么多大奖!

哎,长得这么帅还这么年轻有为,又会导又会演,这么有才!

👍👍👍

 3 ) 妈以外,全员爱我

事情是这样的。

第一次看此导演的作品在2020年一、二月左右,片名是《我杀了我妈妈》。

第二部是此片。

总共看过两部也不太能了解导演的作品风格,但看完杀妈之后明白的一点是:“应该不是我喜欢”的风格。

这都无所谓,重点是,不知道为什么在看片之前就已经在社交网络上频繁被迫接触,以至于此前导演本人在我脑中的定位其实是,网红?

some gay-related 到处追靓仔粉头?

尽管你没有关注他,由于活动轨迹的相似性,他的各种动态常常高频度的被推荐。

于是几年来,你忽视着这样一个网红Gay,直到有一天终于看到别的导演推荐了杀妈。

甚至这部双马传的预告都划过无数次了,因为觉得不知道在讲什么看上去无趣又一次划过。

所以其实这两部片,看的过程都有些微妙。

好像演员参加太多综艺会影响他以后表演呈现一样,对我来说有种真人秀延伸到电影里的冰糖雪梨炖老坛酸菜面感。

杀妈还好,毕竟十几年前的影片了,导演兼主演他本人在片中的造型,跟我所看到的社交profile还是有变化的,基本不太出戏。

双马传就不行了,全程只觉得他在演他自己,甚至一度有些尴尬(不知出于何种原因)。

杀妈的观影过程不痛苦,看完就忘了。

只记得他和他妈在吵架。

它作为一部青春电影,在我看来也并不青春。

虽然片中的主角(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是16岁的高中生,但其展现的并非青春期高中生的叛逆迷茫和家庭关系,我看到的是异常独立的两个成年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探讨,和讨论任何一段不知为何不能长久却无法放弃的感情一样。

父母和子女间本被推崇的秩序被弱化,它讨论的是一个有关“连结”的无解命题,不会随着青春期的结束和所谓的成长成熟而消失。

所以十几年后,他还在和那个妈吵架。

甚至连吵架都变得无趣。

不过这次重点不讲妈和吵架。

讲的是导演兼编剧兼服装造型兼主演兰的耽美故事。

放弃挣扎接受他在演他自己的事实后,这个片看起来很轻松。

全程异常平静的看完了。

仿佛从喧嚣的尘世中获得了遁入空门的宁静两小时。

我很感激。

整个情节耽美在,无处不体现着幼驯染、游戏、打赌、起哄、替身、假戏真做、点到为止,这些日式BL的经典元素。

看完之后以为,马特(Matt)是在影片开头就把马斯(Max)的推荐信给藏起来了。

最晚也得是在马斯说“我圣诞不回来了”后。

马特从一开始就表现得非常紧张(不知是人物设定还是演员表演的问题),整个人全程一副绷在弦上要射的箭一样。

一不小心就要射入直肠。

紧张代表隐藏。

双马和那群友聚在一起,有条友让马斯也抽大烟,所有人都还没说什么,马特先急了。

这里就看得我非常奇怪。

毕竟这时候还不知道马斯他妈吸过毒。

心想你也管太宽了吧你又不是他妈这么凶巴巴着急忙慌像有人要害他一样。

然后他们就要亲嘴了。

问双马“你们亲过吗?

”的哥们儿 ,真的很抢镜。

他有什么毛病,一副阎王拷问许仙白娘子的姿态。

其中一马说:洗碗的时候?

没有吧?

真是灵性的回复。

也就是说不洗碗的时候不知道干了些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

没有亲嘴气氛已经很奇怪了,他们早在湖边排排坐的时候谁看了不说已婚多年。

双马那群友,放在BL日漫里,也是少见的全能型助攻。

不但见证高中亲嘴事件,还津津有味回忆并替当事人想词:难不成见人就说哎呀我跟马斯亲了个嘴永生难忘啊哈哈哈哈哈哈。

兄弟情深,令人动容。

根据影片的倒计时字幕和官方梗概,大约推断Matt藏信的时间点发生在戏中戏亲嘴之后。

这样会令亲嘴环节成为剧情触发点,同时又好像削弱了人物暗涌的情绪,很BL日漫,不那么法语。

马特亲完后睡不着游了一首歌的时间,游得思路瘫痪。

我看着都替他累,都喜欢得要死了,他自己还不知道,或者假装不知道。

女朋友叫他去聚会,也是为他好,人走了你还见得着?

这马特倒好,他自己脑内的剧情还停留在那晚拍片亲嘴有完没完。

女朋友万脸懵逼估计以为他工作陪客压力大,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个开车一送,把自己男朋友送到了别人怀里。

兰说,影片的结局原本是两个人在同一辆车里,但是这个暗示他们在一起的效果太明显,所以改成了现在看到的版本,觉得还是用这种开放式结局比较好。

我们不知道他们是否会在一起,但他们一定还是朋友。

不是吧,兰?

结尾都HE成那样了还开放呢?

那个马特,以前只是在马斯看不见的地方看着马斯(无论真假)就笑,现在都笑到人家面前去了,这种火箭发射式进展还不叫HE?

亲亲抱抱举高高才HE?

我迄今为止看过的gay片里,两位主角在影片开场和结尾都同时出现的,有且仅有兰的这部双马传。

这还不够HE?

那天晚上马特拿着酒瓶进了杂物间反手就是一个锁门,是想进去跟马斯做朋友??

做一酒瓶子哐哐砸脑门上的朋友??

我骂你了你打我吧打死不还手的朋友??

人马斯也没求他,进去就是抱着人家又摸又亲。

自己骂的墨水脸自己亲。

这是要做哪门子朋友啊我的青天大老爷。

没有杂物间情节继续做朋友倒还有可能。

来都来了。

我们不知道他们会在哪里干,但他们一定会干。

虽然这片讲的不是他和他妈,但其实也是他和他妈。

所有人都是他的妈,母爱光环围绕着他。

除了亲妈。

妈宝男魁北克宣传大使杜兰紫薇儿。

那个卷毛小哥,一号小妈了。

真的,谁不想要这样的妈。

马斯在散伙饭桌上还在吃手指,卷毛哥一手就给打下去了。

这么妈的操作都给我看呆了。

马特骂马斯墨水脸后,卷毛哥推了马特一下,最后还踹了一脚,这两下里至少有一下是替马斯打的吧。

最后马斯要走,卷毛哥说“我去买咖啡然后我们去机场”。

哭了。

妈也说不出来这种话。

卷毛哥这纯真浓烈无与伦比的母爱。

还有马斯被亲妈把脑门砸了个洞,又是上药又是给换衣服的巨乳小姐姐,有求必应温柔如童话里的妈。

就不用说其他阿姨antie各种路人了。

但凡是个人,没有不母爱马斯的。

包括那个公车上神情猥琐的青年,公车上那个借肩膀的小男孩。

之前我还不懂,等个红绿灯而已,为什么punk-rock(?)路人也要盯着看他。

人家可能只是在想:嗨,做儿子吗?

我当妈。

可惜哈里斯扮演的视察官员没有机会见到马斯,否则又有一员猛将加入妈团豪华套餐。

他虽然当妈不成,但这个角色绝对有存在的必要。

只不过谁来演都无所谓。

【哈里斯见了兰不知有没有来一句“我从小看你电影长大的”。

这个角色存在的意义就是给马特见马斯的过程增加麻烦和借口。

如果没有这个角色,马特的个人线会失去多少戏剧冲突,还会牵连马特和母亲与女友之间的情节减弱。

他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催化了马特认清自我。

这个视察员即将下线前的一连串表现,虽然诡异,但绝对是在把马特往马斯那里推,双重意义上。

马斯此时站在夜灯闪烁的大街上,抬头看到楼里又笑又跳的妈妈和哥哥,闪闪的泪光鲁冰花。

幸福快乐是你们的,我不配拥有。

“如果她不是我妈,也许我们会相处得很好”和“如果她不是我妈,她应该是我最讨厌的那种人”,是同一个意思。

他只是在和“妈”这个title吵架。

也只是在乞求与这个title的连结。

期望带着这个title的人也像别的妈一样爱他,但title只是title,不一定得要求自己给title注入情感。

就像好的父母不一定是好的夫妻,独立的个体要产生情感连结本就不易。

只是“我们从小被教育要理想化自己的父母”,父母子女互爱被当作天经地义,但大家都只是普通的毫不相关的人。

尤其有些父母还不值得被理想化。

可是对马斯来说,要面对这样一个妈不爱我我不爱妈的事实,太残忍了。

毕竟没人敢轻易直视没妈的人生。

也许对兰本人来说也是如此。

否则他也不会十年如一日的在电影里一遍遍杀妈。

之前我也有想,哪天他的电影里没有妈了,才是真正的杀妈,这样才可能有肉眼可见的进步吧。

(话说为什么要求别人要有进步?

)后来我想,如果真的没有了,那做电影是为了什么。

或者他已经超脱了?

每次看到有人喷兰的执导能力,喷他出道即高光,喷他屡上坎城却毫无进展,我就替他委屈和愤怒,难道他的演技就不配被喷吗?

嗯?

我的兰?

(我爱他)可以说,全片令我觉得兰还有演技的只有那一个望楼时刻。

他是真的对“妈”这个概念充满执著才会真情流露。

其他部分都是在用演技证明他是一个导演。

希望有朝一日能在别的基作大片里看到被其他导演调教的主演兰。

此外,片中还有一些说服力不强却很占分量的情节安排。

比如那幅七岁留到现在的画,“恰好留着”的成分总是看起来比"特意保存"要大。

自幼认识至今仍有联系的朋友互相有对方几件幼年痕迹再正常不过,实在犯不着眼泪汪汪。

他看上去也并非因要离开而触物伤情,因为你兰演出来的是“为什么还留着几十年前的东西啊kuso?

”的惊喜感动心酸。

还有那封被拦截的推荐信,马特他本人根本没看到/没收到的可能性也实在太大了。

邮件直接进入垃圾箱,清空垃圾箱,多邮件全部已读等都是高概率事件,但你兰想法就比较复古,只有“马特肯定是看到了并且故意压下来不转发”,把自己感动得不能好了。

如果背景在以纸质信件传输信息的年代,可信度就高很多并且会产生在马特那里发现信这种可见可触的“证据”,这样你嗷嗷哭我都没意见。

但同时脚本复杂度翻倍,对编剧可能不太友好。

杂物间那段,所有人都在感叹火辣浪漫的时候我在想,他是怎么上去的。

马特脱了裤子就跑,马斯没有追出去除了情节发展和人物设定不允许外,那个台子也太高了,兰起码得踩个小板凳或者被谁抱下来。

即便如此,这部电影对我来说看起来轻松在于,为我打开了一条“多人聚集的茶馆环境也是有爱的”新思路。

可以说颠覆了我一直以来的“人丁单薄才是福”的理念。

某个瞬间甚至还产生了“和很多认识的人聚在一起吵成那个分家产样好像也挺开心”的畸形想法。

可以认定,这些令人产生正向思考的内容,应该都来自创作者的真实经历和切真感悟。

比任何一个激烈设计的戏剧冲突都要直击人心。

如果说这个片有什么意难平的话,难平在我无法像片中主角一样拥有那么多亲切的爱我的如母的挚友。

在电影都是拼余味这个环节里,《双马传》的余味对我来说远比《杀妈》要长。

后者于我毫无余味可言。

我甚至无法对所有专业非专业人士都津津乐道的painting sex(?

)产生任何情绪反馈。

整部影片仿佛从未存在,我只是听人说过。

这可能是由于杀妈里只有一位妈,而双马里都是妈吧。

“人最大的噩梦就是敌人是你的家人”。

妈无所谓,爱最重要。

最后有两处没懂的情节。

一是湖边马特在马斯眼前比个框说了句,"are you ready for your close-up?" 二,是马特跟视察员说的最后一句话,问他叫什么名字。

【事情是这样的。

四个月前写了一千字的观后感,前几天内容丢失,心态崩了,有点啰嗦。

 4 ) 他和他

他和他相遇。

一个叫马蒂亚斯,一个叫马克西姆。

他们是一对好朋友,又不止于好朋友那么简单。

因为有一天......他们亲吻了。

这是泽维尔·多兰电影《马蒂亚斯和马克西姆》故事的一个起点。

那个吻之后,两人开始玩起了心照不宣,却让彼此的关系显得更为紧张,尴尬,僵硬的不知所措。

这一切也许全都拜那个电影所赐,谁让他们参演了呢,谁又能知道竟然还有吻戏呢。

但未尝又不是什么坏事。

这正是两人打开心扉的好时机。

就像法国小说家左拉说得那样:吻是一个向嘴诉说代替向耳朵倾吐的秘密。

两个男人之间的秘密,就像一道无形的墙。

他们无力也没有勇气去打破它。

多兰非常擅长也极为准确捕捉到了这种感觉:一种高度饱和的窒息感,在空中不断的翻转,然后慢慢被稀释。

彼此之间的心事,悠长悠长,却还要笑脸相迎,眼神流动,不经意的沉默转瞬即逝。

周围的一片欢乐,让这种感觉慢慢发酵,悄无声息的。

一如马克西姆额头上的鲜血莫名其妙的流淌,一如马蒂亚斯怅然若失的水中游走。

这种感觉是神秘的,敏感的,浪漫的,细微的。

它旨在向观众传达着一种内在的焦虑情绪:马蒂亚斯和马克西姆之间必然会发生一段危险关系。

马克西姆在片中是让人心疼的。

从生理上而言,他是一个有“瑕疵”的人,脸部有一片胎记;而从心理上,他有一个头疼的老妈,母子之间再现了《我杀了我妈妈》的经典撕逼场景。

大多数马克西姆好像都是一个人,朋友聚会上他也总是咬着自己的手指,他渴望爱,渴望未来,他将人生的赌注都下在了澳大利亚:他即将动身去往墨尔本。

同时,他还需要一封介绍信。

马蒂亚斯的父亲会为马克西姆写一封介绍信。

信早已经写成,转交给了马蒂亚斯,只是马蒂却迟迟没有交到马克手里,因为他知道信一旦交出,离别的日子就要来了,索性不如能拖几天是几天。

在营造两人之间的心境时,多兰显得颇有心得,他不会给两人多次交锋的机会,而是分别展现两人的生活。

用局部的细节来浓缩彼此的情绪,比如办公室那个盆栽,马蒂之前有过一段长久的注视,后来它被搬走了,留下了可有可无的痕迹。

这代表了什么呢?

我们可以说这盆栽是马克西姆,马克走了,马蒂非常想念他;也可以说这盆栽是两人之间的回忆,是最美好的时光,如今却物是人非。

联想到电影后面出现那个图画:两人在7岁时曾经画过一片叫“马蒂亚斯和马克西姆”的农场。

或许那个盆栽又让他想起了那座儿时梦想的农场。

两人都有着“农场情结”,都有着人不由己的生活不悦。

他们的身体远远分开,心灵却一直紧紧依靠。

他们是一类人,他们的秘密将在那个暴风雨之夜被银幕外的我们知晓。

通过暴风雨外的窗户看两个男人亲热是浪漫的,也是忧愁的。

他们最终只是止于亲吻和爱抚而已。

他们依然是好朋友。

他们更符合多兰心中所想的那样:友谊是没有性的爱。

所以你会发现,友谊较于同性之恋占了更大的篇幅。

全片用太多不知疲倦的短镜头来对准朋友们之间的欢乐时光,他们聊天说笑玩游戏,用不完的精力。

他们好像无所事事,就像天空的云,终日在空中漂浮。

他们就是这么一个状态:躁动。

青春之气在他们身上环绕,填补了太多的无聊和空虚。

他们围绕在马蒂亚斯和马克西姆之间,导演旨在营造一直平衡,一边是他们友谊的欢乐,一边是主人公们的生活。

最难得是这帮朋友之间的情感关系给人的感觉是那么的合理,真切和自然。

他们的蓬勃朝气,他们的肆意盎然,他们的无限活力,他们宛如一帮大儿童,在搅闹着这个不尽人意的世界。

与其说这是一部同性电影,不如这更像一部关乎友谊是什么的电影。

多兰不耐其烦的去展现男人之间的友谊,其实就是在告诉观众:嘿!

友谊是个挺美好的东西呢!

想想片中的那些男孩们,他们好像都长不大,难免纠葛,难免困惑,难免多情,难免幼稚,但他们是多么一群真诚可爱有趣的人啊!

所以我早已猜到了结尾的模样,我就是知道在马克西姆即将出发的那一天,他的好朋友一定会在门口等他,插着兜不可一世的样子,眼神藏着笑意。

他和他离别。

一个叫马蒂亚斯,一个叫马克西姆。

他们会是一辈子好朋友。

首发:看电影看到死

 5 ) 自我认同与影响焦虑

从2009年凭借《我杀了我妈妈》一片横空出世艳惊四座,到近年来作品口碑遭遇“滑铁卢”的褒贬不一饱受争议,加拿大青年导演哈维尔·多兰头顶天才荣衔蜚声国际影坛业已十年之久。

继前作《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折戟沉沙反响平平后,2019年他携新片《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入围戛纳影节主竞赛单元。

本片回归到了多兰最为熟稔的法语电影和家乡魁北克,母题也一如既往是有关性向认知与代际矛盾。

但这看似耽溺于个人趣致的自我重复之下,却包含着导演对自我认同的欲求和影响焦虑的抵抗。

故此,与其称本片为多兰陈陈相因的拾己牙慧,毋宁说是他在确认自我和克服焦虑上一次心长力绌的尝试。

影片的戏剧冲突由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为帮好友里维特的妹妹艾丽卡拍摄电影被迫在镜头前接吻而全面铺设开来,从那一吻的画面被切掉开始,人物的内心动态就如同后续画面中起伏晃荡的秋千、摇曳熄灭的烛火、散落的骰子和游戏机、凌乱的厨具一般,陷入极度不稳定的摆荡之中。

马蒂亚斯近乎疯狂的奋力游湖和心不在焉的工作状态均体现出他刻意压抑着正涌动不息的欲海心潮,及至艾丽卡电影在家庭放映时对他所造成的杌陧不安,多兰终于借里维特播放的莫扎特《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给这个微妙的氛围奠定了基调:不安的悸动,宛如在寻找答案却什么也得不到。

而在马蒂亚斯返程途中,镜头里飞速浮掠的斑马线宛如钢琴的琴键,伴随着交响乐第一乐章越来越紧张急促的调性转换,彻底敲开了马蒂亚斯濒临溃乱的心房。

他甚至或有意或无意忘却了周五要给马克西姆举办的送行酒会。

法国诗人洛特雷阿蒙有言:“忧郁和悲伤是怀疑的开始,怀疑是绝望的开始,绝望是恶毒不同程度的残酷开始。

”马蒂亚斯对自我性向认同的焦虑与抗拒让他有意识地疏离与马克西姆之间的关系,在周身经营起一种不可向迩的斥力,乃至不惜以恶语相向的方式(讥刺马克西姆脸上的胎记)来抵御后者对自己那危险的吸引力。

马蒂亚斯的行为既是残忍的,也是痛苦挣扎的,呈示出多兰作品“不可实现之爱”的惯常路径。

因此,其后按捺不住身体欲望的雨夜爆发和结尾灿烂阳光下的笑脸相送又能够理解为多兰“疏离与回归”二元叙事模式的展现,这为影片打下了他深刻的风格烙印。

但恰恰值得思考的是,熟悉的题旨和处理手法并不意味着多兰的固步自封,更像是他对自我认同的求证。

马蒂亚斯在自己性向认知上的过程兜转,也暗合了导演在个人创作序列中的心理动态。

自处女作大放异彩后,多兰以《双面劳伦斯》初步跳脱出个人自传性质的故事,借《汤姆的农场旅行》尝试惊悚类型,到《妈咪》的“个人史”短暂重温,再到《只是世界尽头》的法国戏剧改编和《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首次触电好莱坞拍摄英语片,直至本片的自传式回归,十年间他关于创作的自我认同和马蒂亚斯性向认知的发展一样,经历了跳脱(怀疑)、转变(拒斥)、回归(面对)的曲折过程。

多兰此番的老调重弹仿佛是一次回望式的重头跨越,他暂返了“舒适圈”,用题旨和手法上的重复求证认同自我的可能。

但这种求证没有沦为陈腔滥调的不思进取,从多兰亲自饰演的马克西姆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这其间认同与焦虑的颉颃。

马克西姆和马蒂亚斯都处在父位缺失的家庭,相比马蒂亚斯的父亲还不时出现在他者的话语之中,马克西姆的父亲则形同消隐(家庭合照里也没有),而马克西姆的哥哥也只存在于语音信箱的声音里。

母子关系的矛盾是多兰作品的永恒自指,便同马克西姆脸上的胎记一样,是不可磨灭的先天印记。

出身的影响焦虑不只困扰着马克西姆,使他选择自我“放逐”到澳大利亚去做酒保,也是导演多兰所面临的困境。

就创作者而言,影响的焦虑不单会来自前人或他者作品的施予,也可能会在被自我创作的魅影笼罩时显现。

年少成名的多兰固然享有惊才绝艳的称誉,但出道即巅峰的阴霾同样如影随形。

如何克服出身光环和盛名前作的影响,完成自我认同的风格阐扬是他一直亟需应对的难题。

影片中有段马克西姆醉后在盥洗室观镜自照的情节:他用手捂住胎记,镜中一度呈露出马克西姆想象性的完好容颜,不过刹那后镜头偏转,胎记依然烙印在马克西姆脸上……前史无法捐弃,焦虑无从消弭。

无论是马克西姆抑或多兰,皆不能寄望于影响焦虑的奇迹蒸发,它是他们自我的组成部分,是达成自我认同过程中必须兼容并包的。

多兰清醒的认知到了这点,于是他选择藉由回归的姿态重新接纳并试图克服这种焦虑,但又不仅仅是对过往的自己照单全收。

除却马克西姆和马蒂亚斯激吻场景中变换的画幅和镜头里凸起的窗台呈示了“多兰风格”的美学特征,整部影片似乎在尝试以更为自然逼真的状态跟随角色的动作。

多兰撙节了从前略嫌造作的慢镜头使用,简省了曾经过分花哨的浓烈色彩,收敛了一贯任情放恣的视觉刺激,较为温和地展示出马克西姆的敏感脆弱,体现了导演对自我影响焦虑的弹性适应。

古罗马哲学家爱比克泰德说:“人不是被事物本身所困扰,而是被其对事物的看法所困扰。

”马蒂亚斯和马克西姆的关系不是被自我性向的认知所阻隔,而是被对自我性向的看法所束缚。

多兰致力于消解的,正是此种观念的焦虑,力图完成的,则是自我认同的证论。

尽管把本片置于多兰的创作序列中加以评骘的话,它未见是一部值得称道的作品。

且片中仍然暴露出多兰作品的诸多瑕疵,比如导演个人丰澹的情感体验虽能外化为激烈的戏剧冲突,但也易流于主观浮泛,难以令观者共情,而囿于自我经验的格局如何能进一步上升到在谈论自己的同时谈论所有人仍将是导演不得不酌量的课题。

不过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对年届而立的多兰来说,即使是一次不太成功的试验,回溯原点去蓄积力量依然较盲目地向前踏步更有意义。

对自我风格的确认,与影响焦虑的和解,就像是电影最后的那个开放式结尾:会有曙光,会有笑颜,却也意味着一段新生旅途的起始。

 6 ) 这个世界不直的

这是一部很动人的电影,我不是多兰的影迷,之前只看过他的《我杀了我妈妈》和《幻想之爱》,觉得这部和之前的作品有着很大的区别,好像整个人沉下来了,还是会有激烈的冲突,但少了躁动,暧昧倒是拍得恰到好处,马蒂和马克西的关系,像羽毛挠心,挠得人心痒。

喜欢导演对两次吻戏的处理。

第一次是导火索,却拍得云里雾里,摄像机故意遮挡,剪辑顺势一秒切换,吊足观众胃口。

直到马蒂来到里维特家中做客,我们才得以在镜中模模糊糊得到确认,吻了,并且相当投入。

第二次的吻拍得唯美,马蒂先是轻啄马克西受伤的手,转而忘情亲吻他的唇、鼻子、眼睛,当吻到脸颊上红色胎记的时候,又变回了温柔地轻抚,也许他想起了刚刚口不择言的那句“墨水脸”,这个细节里藏着内疚和心疼,配上那首《Song for Zula》及恰如其分的落雨,两个竹马好友的关系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喜欢两条线时而交汇时而并行的设置。

马蒂出身中产,名校毕业,高级白领,事业上颇受赏识,严谨认真,全身上下散发出“别人家的孩子”的光芒。

马克西有着糟糕的原生家庭,父亲缺席,母亲酗酒嗑药,发起疯来对儿子又打又骂,哥哥受够了折磨离家出走,再不回来。

马克西在酒吧打工,住在凌乱不堪的小房子里,每天等着收拾各种烂摊子。

两人的友情始于幼时,那段交汇的人生导演只用了一张幼稚可爱的儿童画稍作交代。

画里七岁的马蒂和马克西开着车,共同拥有一座农场,他们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我不觉得打破两人关系的是那个愿赌服输为戏牺牲的吻,也许早在得知马克西要离开自己追寻新生活的消息时,马蒂看起来稳定的世界就摇摇欲坠了。

所以他一头扎进冰凉的河水,忘记各种约好的聚餐,在送别会上说出糟糕的致辞,和哥们儿大打出手。

所以他在餐馆看到马克西的幻影,不自觉地学马克西咬手指。

所以他走过长长的走廊,喝一口酒,叹着气吻向马克西,所以他扣下了两周前就收到的推荐信。

朋友的妹妹所拍的影片主题是“我是谁”,这大概也是困扰着两位主角的问题。

马蒂的困惑主要围绕在两人暧昧不清的关系上,而马克西的烦恼更多的是原生家庭带给他的不确定性。

朋友问起出国后的打算,他并没有具体计划,可见这次的逃离多么仓促又多么迫切。

永远不接电话的哥哥在漂亮的大房子里喝酒跳舞,忽然对他温柔的母亲原来只为要钱。

他捂住有胎记的右脸,醉眼朦胧地看向镜子,镜中的男孩白白净净一张面皮,一转眼又消失不见。

他对于家人来说是什么存在,出国能否让他变成一个全新的人,他到底想要怎样的人生,无解。

而现在,另一个困扰出现了,他和马蒂的关系究竟该如何定义?

在影片的结尾,马克西得知马蒂偷偷扣下了那封早已发送的推荐信,他磕磕绊绊地用英文问了一个很傻的问题:“那他为什么不发给我呢?

”“恐怕您要问他了。

”对方回答说。

马克西的眼睛红了。

那是影片最动人的场景之一。

也许此刻他有了一些答案和底气,在他看不到的地方,有个他在意的人在用这样笨拙的方式试图偷偷挽留他。

 7 ) 透過塑膠布所見 一切透明又模糊

紅與藍的對比熱情與冷靜但一切 從穿上屬於對方顏色的一瞬間開始逐漸走向失控.多藍2019年的作品 終於在大螢幕上播出這部片跟過往對多蘭作品的印象相似卻又不太相同嘗試了許多不一樣的鏡頭語言卻又在每一幕日常細節的描摹中見到過去那個熟悉的多藍.整部片最明顯的就是藍與紅的對比一個代表冷靜 一個預示著熱情不管是在渡假小屋、送別派對 亦或是最後一幕我們看見的都是紅衣的Max和藍衣的Matt但兩人卻在拍攝短片時 互換了顏色有趣的是 一直以來穿著藍衣的Matt卻是電影中每一次先失控的人彷彿短片中的戲服 才是真正屬於他們的顏色.很喜歡多藍在這部片所想討論的友情和愛情到底是不是一體兩面?

在給予對方愛的過程友情和愛情 又有何不同?

自片中的一吻後Matt的心開始變得紛亂渡假小屋旁的湖面泛起陣陣漣漪如同Matt的內心 想叛逃卻又不忍離開才會出現Max送別派對上的一幕前腳在Sarah的車上否決一切和Max的關係卻無法隔絕耳邊傳來Max跟著音樂哼唱的聲音" You. You're the one that's making me strong."派對上不斷掠過眼前的人影就像是Matt平靜面孔底下的凌亂 紛擾 不知所措以致於失控 變的咄咄逼人儲物間的那一吻似乎讓兩人關係的一大步 卻變得更模糊不清僅能透過舖滿塑膠布的小缺口窺見一隅更多的時候是從窗外透過塑膠布望進去似乎看見了什麼 卻又一片模糊.片中Kevin說:「這就是為什麼所有婚姻都會失敗一個人陪伴著另一個人直到其中一人清醒」終於 混沌不明的狀態被打破是那一封沒被寄出的推薦信 那一句為什麼又或許 我們不再探究一個明確的答案如透過塑膠布的視角既模糊 又清晰.電影的最後 Max從抽屜中拿出Matt七歲時的畫作畫作上的麥麥農場讓人想起多藍的另一部作品—Tom a la farm雖然兩者並無明顯關聯但或許農場就是多藍期待的天堂純粹 簡單 自然

 8 ) 專訪 Xavier Dolan 談執導新片 Matthias&Maxime:「友誼就是沒有性的愛」

專訪 Xavier Dolan 談執導新片 Matthias&Maxime:「友誼就是沒有性的愛」從他的靈感到他關於愛情和友情的自白,包括他的性慾和性別問題。

Vogue 與Xavier Dolan會面,大談他新發行的電影Matthias & Maxime。

by ALEXANDRE MARAIN16 OCT 2019 隨新片Matthias & Maxime,Xavier Dolan希望一起回到更加私密的電影。

為了他們的朋友圈中的一個妹妹Erika執導的短片,兩個青梅竹馬的朋友必須親吻。

他們不知道的是,這個吻會挑戰他們的感情並顛覆他們的生活。

Matthias & Maxime將於本週三在法國影院上映, Xavier Dolan與Vogue Hommes談論這部新電影。

Matthias & Maxime © Shayne LaverdiereMatthias & Maxime既處理愛情與友情之間的界限,又處理可被描述為戀愛的友情。

你從哪裡得到靈感?

Xavier Dolan:這只是我想講的故事。

朋友之間的故事,尤其是我和朋友之間的故事。

即使影片中講述的內容並不能真正反映我們的生活。

與你的朋友拍這部電影對您來說重要嗎?

我一直和朋友一起工作,這不是第一次。

例如,在It’s Only the End of the World 中,我對Marion (Cotillard), Gaspard (Ulliel) and Léa (Seydoux) 並不了解,但是我已經對他們產生了感情。

我是一個有愛心的人,我很容易表現出對與我一起工作的人的依戀。

並在你的祖國加拿大拍攝?

是的,我真的需要在魁北克的家拍攝。

是為了製作一部關於朋友的電影而強迫我與他們一起做電影的想法,還是與朋友一起迫使我在魁北克去做電影?

我無法解釋。

我知道,通過與朋友一起在家裡製作電影,我們會在熟悉的地方更加舒適,而且我們已經可以在一定水平上工作,而不會馴服任何人。

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重大的開端。

Matthias & Maxime © Shayne Laverdiere你從導演 Matthias & Maxime 中學到的友誼是什麼?

對我來說,最美麗的發現是我的朋友們像我一樣輕鬆地挑戰自己。

即使我們經常搞砸,我們也知道如何保持專業。

我們一直試圖互相打動。

無論如何,我們總是希望其他人能夠啟發我們,反之亦然。

對你來說,愛與友誼有何大不同?

我幾乎愛上了我的朋友,沒有任何歧義或毒性。

當您考慮時,唯一的不同就是性。

友誼就是沒有性的愛。

Matthias & Maxime © Shayne Laverdiere是否有一個比其他人拍攝更激烈的場景?

不是。

最困難的場景是技術性的短鏡頭,通常很難理解,特別是在正確的相機拍攝方面。

與人們可能想到的相反,笑聲或憤怒是最簡單的拍攝、最刺激的場景。

告訴我們電影的美感…這部電影中我們從美學角度考慮的唯一場景也是最浪漫的。

這是Matthias 和Maxime 之間接吻場景的鏡頭,凸出的窗台是電影的高潮。

其他一切純粹是心理上的。

我想拍一部簡化的電影,把照相機放在肩膀上,以逼真的角色和幾乎自然的場景跟隨角色的動作。

幾代人之間確實存在衝突。

Rivette 的妹妹 Erika要求 Matthias和 Maxime 親吻她的短片,她對這些身份問題似乎很滿意。

完全正確。

當我17歲高中畢業時,只有異性戀、男同性戀、女同性戀和雙性戀。

新一代對性和性別問題非常開放。

如果它能使我這個時代的一些人不安,我認為那很棒。

我怎麼不參加運動呢?

勢不可擋。

最初,我不想出現在電影中。

是一個朋友說服我的。

Xavier Dolan您為什麼選擇扮演Maxime的角色?

最初,我不想出現在電影中。

是一個朋友說服我的。

他警告我,如果我不這樣做,我會後悔的,他本來是對的。

現在我想繼續演戲,這是我未來幾年打算做的事情。

如果您必須選擇關於友誼的終極電影,那會是什麼?

Lawrence Kasdan 的 The Big Chill。

這是關於一群高中生的朋友,他們中的一個人自殺後,大約二十年後見面,在鄉下度過了一個週末。

所有人都有穩定的生活和職業,但是他們正在重新發現自己,重新認識彼此。

這是一部很棒的電影,給我很多啟發。

還有一部關於友誼的電影激發了您的 Matthias&Maxime?

Thelma & Louise,但這是二人組合……啊,我參考的是Gus Van Sant與Matt Damon和Ben Affleck的 Good Will Hunting 。

那裡的友誼概念非常重要。

每個人都侮辱每個人同時又保護每個人。

Matthias & Maxime © Shayne Laverdiere最後一個問題…你為友誼做的最瘋狂的事情是什麼?

在我看來,在友誼中,沒有什麼比我能為愛做的事更瘋狂的了。

那為了愛呢?

我會一直對自己保持這種感覺。

我只能說我走得很遠。

文章源於法國版VOGUE

 9 ) 没有突破的多兰和还挺好看的影片

《马蒂亚斯和马克西姆》故事非常简单,正如片名一样,两个人,两条线。

两条线在开头、中间和结尾有三次短暂的交汇,对应着两人感情逐步递进,其他时间则是对马克思(马克西姆)一地鸡毛的生活和马蒂(马蒂亚斯)难以自持的暧昧情愫的描写。

一开始,马克思只是想帮忙,马蒂打赌输了,于是两人成了朋友拍影片的主角,镜头前假装一吻如洪水猛兽般开启了两人长达两小时的若即若离。

高潮出现在马克思去澳大利亚的临行派对上,两人第二次相遇,狭小的储物间里压抑的两个人坦诚相见,忘乎所以,然而仍旧发乎情止于礼。

最后,马克思出发前,他打开门,马蒂站在门前的马路上,不知是来送别还是来挽留,两人相视而笑,影片戛然而止。

LGBT和母子不睦的题材;手持不知所云的mv式模糊空镜;几个人密集对话突然扯着嗓子大笑的场景,多兰导演在本片中再一次集齐了以上所有元素,处在创作黄金年龄的他似乎还是没有找到自己的突破口,但个人觉得本片仍是他仅次于《妈咪》的好作品。

首先以上所有元素在片中都有所收敛,让人审美疲劳但是还不至于惹人厌恶。

其次故事流畅,遥想当年《我杀了我妈妈》的尖刻和生硬,实在是对那部喜欢不起来,但有了《妈咪》这个高峰,这部叙述的流畅仍然在多兰的水准之内,并无突破。

再就是氛围营造了,聚会前的两辆车在路边相遇那场戏,暗恋的人就在身边,马蒂还得装做不在乎,明明渴望相见,但见面了还要装作若无其事,此时的手持摄影和镜头前的遮挡以及演员举重若轻的眼神非常好的烘托这种暧昧的氛围。

还有两人聚会上那场激情戏,门外人们的狂欢,逼仄的房间,温暖的灯光,窗上挂着的蒙蒙的雨布,从里面反锁的门,没人会怀疑两人的突然失踪,而这个犹如暴风雨里绝对安全的避风港为两人正视自己的欲望创造了绝佳条件。

不过,氛围营造一直是多兰的强项,多年前的那部《汤姆的农村旅行》,情节已全忘,但它的诡异在我的记忆中和这部影片画上了等号。

想见你,但不能让人知道

额。。。。

这部电影有个不得不说的点是,导演很明显的按照两条线来叙事,两条线索对应着不同的阶层,而电影表现手法都在为此服务,马蒂家境优渥,演员高大整洁,西装笔挺,受过高等教育,出入高级写字楼,法语英语自由转换,在几场独角戏中,镜头干净有质感,配乐也是流畅的钢琴曲。

而马克思是完全相反的状况,多兰本身并不高,这次又在脸上涂了红色胎记,英语说得磕磕巴巴,没有工作,衣服破旧,还要应付脾气暴躁的老妈,他去澳大利亚几乎是在躲避和逃离。

两个主角对应两种表现手法,这种方法固然可以表现身份地位差距给两人关系划出的鸿沟,但也给电影带来了明显的割裂感。

马克思衣领上的破口对这段感情,两主角的态度也是明晰的,马克思无敢奢望,马蒂压抑欲望。

导演对马克思的描写乏善可陈,相反马蒂的那条线拍得相当有意思,马克思在马蒂妈妈家发现的那幅马蒂小时候的画的画和开头对话中提到高中时候的吻,说明两人早已互相爱慕,只是随着身份阶层的差距,马蒂一直压抑(还交了女朋友)直到自己忘记这种感觉,而镜头前的那个吻把他重新唤醒。

导演只是截取约十几天的故事线,之前的故事或一笔带过,或藏在镜头语言中。

总的来说,这部影片的可取之处是,导演用了不同的表现手法表现两个主角的生存境况,这成了补充情节的画外音和余韵,这种余韵结合导演给的足够的空镜酝酿情绪,让情节显得流畅而可信,因此好看,但多兰还是没有突破,《妈咪》中他也是这么干的。

 10 ) 情如雾里看花

他对于情欲的表达都太美妙了。

非圣洁,也非颓靡,而是在短短几秒的雾气般的氛围里表达出纯净的渴望。

但是又非小清新式的浅显甜腻雷声雨水,这段慢镜头的收衣服和亲吻的对比转换充满了感动。

这是我看过最美的雾里看花的吻戏。

第一次认识多兰,还是六七年前在杂志上看到对他戛纳出场的介绍“天才少年,小李子的粉丝”,这么多年过去,也只看了他一部《我杀了我妈妈》。

那种青少年的思愁和细腻还是一直保留在他后来的电影里。

处女作里最好的镜头也是(毫无任何画面可言的)船戏。

多兰的电影里最美在于情感的流转和情绪的表达。

那是一种让观众也难以抵挡的共鸣。

自导自演最大的优点就是能亲身把所想表达的东西做到极致...成人的生活和青春招手作别,最后的选择是什么,我们都无法认定。

这是更高明的。

开头流动的公路黄线,游泳的情感波动,和母亲的争吵,公交车上的眼神交流,默默的肢体语言,都极尽亲密与真实,真实到令人难以忍受。

游戏这段的镜头很妙。

多兰的电影逃不出母亲这个意象了,孩子的痛苦和各种各样的母亲。

他家的亲子关系到底是啥样...所以说他和他妈妈很像我和我爸。

他们是争吵而亲近的,我们是沉默而隔离的。

所以才会塑造一个完美、温柔的朋友的妈妈,然而这个妈妈不可能真正属于自己。

二人关系的发展也是在复现开头“电影”的设想,两个男人在突然的时候开始亲吻。

角色是团宠,心酸又幸福的小可爱。

有谁能拒绝多兰这样脆弱的美人呢!

眼角流泻下来的胎记仿佛血泪般艳丽。

哈里斯迪金森出场惊鸿一瞥的美貌令人断片注视了几秒,在这部里的badass人设怎么这么漂亮,比在其他片子里好看太多了。

没看电影之前就先被亲吻图吸引了戛纳亲子,天才的才气总还是在的,可能确实像很多人说的那样,过于沉迷于自我表达的漩涡,导致这几年作品没有突破,但也像很多人说的那样,多兰的表达是非常细腻的。

《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短评

并不喜欢这个温吞又很吵的故事,,

6分钟前
  • momo
  • 还行

2019Top3。足以让人忘记《约翰·多诺万》的存在,继续《只是世界尽头》将单一人物拆解为多人物的写作,因此尽管表达方式和语言环境都是当下的,我们却仍然能直接感受到他对伯格曼的承继。游戏与撕扯,既是群像、人际的,也是个体、内心的,具体情境的呈现和潜藏情感的发掘得以融合,一种杰出的外化方式,一位远超近年所有“家庭剧”题材导演的作者。所以,当然是Xavier&Himself。

10分钟前
  • Ada的B计划
  • 力荐

just too much…

14分钟前
  • MardyBummm
  • 还行

还是多兰的老玩意…碰巧我还没看腻所以整体观感还凑合…就是你能想象的所有多兰片的套路,还不是取各自精华的那种!

19分钟前
  • 逢澶Ty
  • 还行

沒意思,這裏套一點那裡沾一點,還有跟作逼直男的糾葛真的算我的雷,看到翻白眼

21分钟前
  • AhFloyd
  • 较差

又被沙田柚骗来看的一部多兰(喂!)这一部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多兰终于从咄咄逼人的情感诉求中转变成为被动接受的一方,对于多兰来说是一个大突破,但就放眼整个电影圈来说,确是普通不过了

23分钟前
  • 大扣子恐惧症
  • 还行

We need to learn how to love…兰兰视听有长进诶!~ 但你跟你妈关系是有多差!… Gabriel太好看了吧!~ Harrison长这么高了!…

28分钟前
  • 童殿
  • 推荐

这个胎记造型棒极了,片中还设置了许多同类细节,让大段的日常生活碎片内容变得立体可信甚至充满趣味,忘记看起来没什么道理的剧情由来,被情绪牵动忘了时长。

29分钟前
  • 外出偷狗
  • 推荐

为什么马蒂亚斯不肯给他推荐信?

33分钟前
  • 寇国威
  • 很差

永无止境的自我沉溺 两小时的时长看了个寂寞

35分钟前
  • 拓宽
  • 较差

作为一个既不看爱情片也不看青春片的人,我必须承认我被这部里的初中生恋爱感萌到脚趾抠地,是一种又酸酸甜甜又替代性尴尬的感觉。这两年我对多兰已无所求,所以看到这部回归他故有领域的东西,我还觉得挺好,挺满足——我觉得我老了,我都不想埋怨他没别的东西了,我觉得这样的电影吃完晚饭瘫着看看就很好看。

39分钟前
  • 烤芬
  • 还行

前中期絮叨快速节奏对话日常没记住一个名字,除了片名,最后一场party的场景与镜头比例变化的事后上了道。

42分钟前
  • 蚀野区
  • 较差

加拿大領事館的活動,在517看的這個電影。活動很不錯,電影很爛。

47分钟前
  • 藤原 直樹
  • 较差

不再碰多兰。

50分钟前
  • 较差

阿莫多瓦浓烈的红与蓝、与母亲身份的纠缠,到这里成了通过生活中找到的小框景构图下更温柔的凝视。谁没有被对方突然的头顶流血惊到,谁又没有爱过呢😭

53分钟前
  • 东大
  • 推荐

多兰关于自己的小自恋和小可爱。

58分钟前
  • A.Kara
  • 还行

起风,打雷,下雨,一气呵成。没想到有一天我也会被多兰感动。

1小时前
  • 咋咋咋
  • 推荐

少有的把年轻男孩子的友情拍的这么美好,原来都是多兰现实里的好友,相处太自然了,song for zula一秒恋爱

1小时前
  • sleepwalker
  • 推荐

虽然是老生常谈的事,但贵在真实。有亲身经历的人或许更能体会其中滋味。多兰输出了一个论点,忠贞和人的动物性(天性?)该如何取舍平衡。很“成年人”的论题。喜欢片子的撕裂感,文艺的时候大片的钢琴、迷茫中的奔跑,日常生活的部分,一桌子吵闹的法语。

1小时前
  • 月山行
  • 力荐

pas cette fois-ci… 10/10/2019 Présence de Xavier

1小时前
  • matchappuccino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