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观性较强,拍历史纪录片不能客观一点嘛?
为什么要加入如此多的主观描述。
2.战国时期各国都铠甲整齐鲜亮,殿堂或雄伟或堂皇,嗯,这很国产剧。
可着那几套衣服几处模拟建筑用呗。
3.拍战国,要想拍好就要大篇幅,如果要简短,那就别拍了。
4.参考文献仅有战国策、史记等寥寥几部,还是多看看书再讲故事吧。
5.麻烦,要讲故事你去拍电视剧,别拍纪录片啊。
相信每一个高考生都会经历背诵默写的“折磨”,有人靠理解记忆,有人靠肌肉记忆。
不才,我就是肌肉记忆的人,“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阿房宫赋》过分对称、大量排比,很容易背。
本以为是六国耽于享乐,毕竟“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看了《风云战国之列国》才明白,一个国家的覆灭,绝对不可能只有一个原因。
从小到大的历史课,对于先秦时代,讲的都非常少,基本上先秦都并到一课,然后就“六王毕四海一”“秦王扫六合”开始了封建社会的讲解,只知始皇千古一帝,不知秦国为了一统大业做了几代努力,原来“奋六世之余烈”也不仅仅是一篇课文而已。
“韩赵魏楚燕齐”是背诵多年的六国灭亡顺序韩国之亡,亡于权术。
一个正直的国家,最终因为权术变得狡诈多疑。
不肯先送死、还见死不救,如此行径谁会再与其同盟?
赵国之亡,亡于任性。
自上而下,尤其是君主,更为任性,一个和秦国同根同族的国家,却最终一个被灭一个灭人,看到这里,我觉得自律太重要了,秦人用法律约束了任性,可赵人依旧我行我素,那当代人,如果不懂得自律,最终也会被时代淘汰。
魏国之亡,亡于士人。
战国第一个称霸的国家,开局就是王牌,西河学派培养的尽是治世之才,可是魏国掌权者只知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不知培养人才应该要了解人才,士人需要功名,却用人开疆拓土不给回报,又心怀仁慈,不杀以绝后患,最终这所高校源源不断地为秦国输送人才,也亡于这些人才。
楚国之亡,亡于贵族。
雷佳音在《国家宝藏》中守护楚国的“云纹铜禁”,1年了,还是忘不了那几句话云纹铜禁 天下独一无二 看它便可知我大楚 曾经的心高气傲 可也是它 再精雕细琢 再标榜正统又又何用 不做真正有利于 国家和百姓的事情 亡国 不过迟早啊太过精美,即使在27样顶级国宝中都一眼难忘,贵族奢靡,区域自治中央还不集权,出了事情也自守门户不管他人,灭顶之灾来临之时,楚国开始了万众一心、抵御外敌,醒悟太晚,也不过就是垂死挣扎。
不过楚人最终是六国中唯一一个没有投降的国家,直至最后也保留了大国的尊严。
燕国之亡,亡于传统。
一个血统最为纯正的国家,恪守礼制不思变革,在礼崩乐坏的大背景下,恪守礼制甚至可以算的上是天真无邪,燕昭王识得苏秦和乐毅,才让小小燕国也强劲一时,儿子上任猜忌乐毅,最终也让燕国灭了。
齐国之亡,亡于偏安。
田氏代齐,把原本的国君流放,国君先祖还是田氏先祖的恩人。
齐国的百姓应该还挺幸福的,有钱,如何享乐,真的是快意人生,蹴鞠是中国发明的,却成了巴西的国球令人唏嘘。
齐闵王太惨了,抽筋悬梁,好生残忍。
秦国举国皆兵,齐人快活无比。
贤才遇明主,知遇之恩和无限信任令人感动,燕昭王和苏秦、楚悼王和吴起、秦孝公和商鞅、秦昭襄王和范雎,都是士人,都不被本国信任,可怜吴起和商鞅,遇到了明主却不是长寿的明主,境遇悲惨令人叹惋。
秦国被六国鄙视,因为秦国出身卑微,“人心中的成见就像一座大山”,秦国早在两千年前就告诉我们出身不重要,一定要拼一拼,咸鱼一定会翻身,不努力一把你怎么知道逆袭的不是你呢,你怎么知道你的同行不是很差的呢?
不过秦国的“逆袭”,也告诉我们,跨越一个阶级,真的需要几代的努力,七代明主代代知人善任,才奠定了秦国一统天下的实力。
秦国是士人的乐园,正是这些士人,才改变了蛮夷的秦国,无论是士人还是庶民都是一个庞大的团体,无论怎么说贵族还是一小部分,真正为百姓做事的国家才能长存,无产阶级万岁!!!
长平之战前,商鞅变法已经在秦国推行了百年,秦国的整体实力已经远远超越六国。
特别是在长平之战前的三次重大战役,对于六国军事、领土、士气、经济的打击非常大。
第一战是公元前293年的伊阙之战,白起率军以少胜多,用各个击破的战术全歼韩魏联军24万人,此战之后,韩国被彻底击溃,从此再无一战之力,魏国元气大伤闻秦色变,自此不敢单独与秦国对抗。
韩魏互相拆台是最大的败因第二战是公元前278年的鄢郢之战,这一战白起攻破楚国都城鄢郢,楚国军民伤亡不可计数,保守估计也有数十万之众,而且楚国还丢失了四分之一的土地,秦国的巴蜀之地此战之后成为秦国类似关中地区的大后方,为秦国的外侵提供了更多的物质保障;楚国从此国力大衰,战国国土最大国民最多的国家走下了历史的高位!
鄢郢之战堪称惨烈第三战是公元前273年的华阳之战,这一战又是白起斩杀赵魏联军15万,其中两万赵军是被俘后双手捆绑扔进黄河溺亡的,自此三晋中魏国也被打断了脊梁,退出与秦国抗争的行列,而赵军损失不大,仍有一战之力,值得一说的是,这场华阳之战的起因是赵魏联合攻击韩国争利,秦国出于保护自己的利益派兵援助韩国,由此可见,此时的三晋已经彻底分裂,很难形成合力,这也为日后长平之战赵国的孤立埋下了伏笔!
华阳之战也是白起的杰作经过这三次战役,韩、魏、楚三个国家已经无力抗秦,燕国长久积弱又不与秦国接壤暂且可以不论,齐国在五国伐齐一战中几乎被灭国,国力急剧下降,也失去了争雄天下的能力和决心,唯一有能力单独和秦国一战的也就只剩下赵国一家了!
长平之战前的六国大家其实可以看看上图,绿色的韩国其实有点像阿拉伯数字8,两头大,中间小,中间的那个结合点就是韩国的重镇野王,公元前262年,秦国进攻韩国,攻取了野王。
自此韩国被一切为二,北部就是上党郡,南部就是都城新郑。
韩国畏惧强秦,很快就向秦国求和,愿意把上党郡那么大一片领土奉送给秦国,期望换来和平。
但是包括冯亭在内的两任上党郡郡守都拒绝把上党郡交给秦国,冯亭最后做出的决定是把上党郡献给赵国,这是一条驱虎吞狼之计,是想用上党郡的土地让赵韩联合对抗秦军,趁势恢复韩国疆土的绝地反击。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最终的走向绝非冯亭想的那么简单。
冯亭的妙计其实对于送上门的上党郡,赵国国内的意见也并不统一,多番争论之后,平原君赵胜主张接收的意见占了主导地位,赵孝成王随后也决定接收上党郡。
抛开赵国对于领土的贪婪,仅仅就军事角度来说,上党郡也是赵国必争之地:这里距离赵国都城邯郸仅仅200多公里,而且还是居高临下之势,在冷兵器时代这是兵家大忌。
秦国一旦占领上党郡,快马不出五日即可抵达邯郸城下,对赵国产生的是实际性的威胁,所以赵国在上党郡的问题上是没有选择余地的!
赵孝成王赵孝成王让廉颇率领赵军前往上党郡驻防,而与此同时,费时费力攻打韩国最终却一无所得的秦国就一定是怒不可遏了,秦昭襄王命左庶长王龁带领大军攻击上党郡,王龁沿河突进,与廉颇率领的赵军在长平附近对峙。
长平之战拉开帷幕!
长平之战前的态势秦军率先发动攻击,赵军连败,先是失去了险要的关隘高平关,然后失守第一条防线的核心光狼城,至7月,赵军已经失去了古丹水(现在丹水已经消失)以西的控制权,在古丹水以东筑起营垒开始防守。
大家看下图,蓝线就是古丹水大致的流向,这个时候廉颇的战术就是龟缩不出,拖耗秦国,看准时机进行反击。
依照当时的情况来说,廉颇的战术是符合战场实际情况的,赵军弱秦军强的态势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只能伺机而动!
简易的地图在战场形势上,赵国只不过是刚刚稳住局势,而在自己国运之战的必胜决心上,赵国却早就产生了动摇。
赵孝成王一边派遣使臣前往山东诸国寻求合纵的可能,一边还是派了郑朱前往秦国寻求休战。
范雎利用了赵国求和的机会,一方面款待郑朱麻痹赵国君臣,一方面让山东诸国觉得秦赵和议在即,在这样的形势下,山东诸国都对赵国死战到底不抱有信心,放弃了赵国合纵的邀请,而赵国只能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死战到底了!
其实当时秦国并非没有顾虑合纵的威胁,按照史书记载,秦国制定的策略是无视三晋,只看齐楚:齐楚救赵,亲,则退兵;不亲,则攻之!
但是齐楚最后的态度是非但不出兵,连粮食也不肯借给赵国,可见秦国在外交战略上的成功!
赵国求和比决战态度更让人担心的是,赵国的国力早已无法继续支撑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从公元前262年进军上党郡到260年开战,两年的时间里赵国每天都要供给数十万将士的军备粮草,巨大的消耗让本就经济实力平平的赵国精疲力竭。
廉颇的坚守战术虽然可保赵国无虞,但是这个战术是需要财力物力做支撑的,哪一天赵国断粮,那就是全军溃败之日。
此时对比赵国,秦国国力的强盛就特别明显了:秦国运粮的路程是赵国的两倍多,兵力也多于赵国,所以为长平之战花费的钱财远在赵国之上,但是秦国却一直保证了前线部队的供给。
我们甚至可以这么说,赵国最后在长平采取进攻的战术,其实也是为局势所迫的奋力一击!
被拖垮的赵国在多方压力的逼迫和秦国反间计的作用下,赵孝成王最终还是选择用赵括代替廉颇出战。
赵括替代廉颇的同时,还带去了增援前线的20万赵国军队,这支援军几乎集合了赵国所有可以拿得动武器的男子,但是整个赵国毫无怨言,甚至连许多平时骄奢淫逸的贵族此时也倾巢而出,只为所有赵国人都知道,这是赵国击败秦国最后的机会。
赵国最后的机会这边赵国换帅,那边秦国很快得到消息,武安君白起星夜赶赴长平替代了王龁。
秦军对于白起的到任是保密的,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是一条铁令,这条保密条例被执行得如此彻底,以至于直到赵括落入白起圈套之后,他才得知对手已经不是王龁。
白起到达军中之后马上调整了秦军的布置,在西山岭设防,堵住了赵军跨过丹水之后的攻击路线,并拖住赵军主力,然后派遣一支2万人的轻装部队绕道长平关之后,堵住赵军退路,派遣一支5千人的骑兵,切断大粮山和韩王山之间的联系。
赵军的粮草辎重都在大粮山,但是大粮山兵力较少难以实行机动,主力部队在韩王山,但是没有粮食,无法久战,所以此时赵军已经首尾不能相顾,主力被围在一个三角形的区域里,败相已露!
长平决战虽然赵军被围,但是赵军数量实在太多,秦军围歼赵军是没有把握的,白起命令部队只围不打,消耗赵军粮草补给,赵军不愿束手待毙,奋起突围,但是秦军依靠地势之利固守,赵军反复冲击依旧无果,随着时间的推移,赵军粮食告罄开始杀马,部队的战斗力和机动力继续下降,突围愈加无望,到被围的46天,赵军死伤者、饿死者不计其数,赵括组织最后的突围时也被乱箭射死,赵军群龙无首兼之无粮支撑,只得投降秦军。
赵括的最后一击白起之后坑杀了投降的赵军,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公案:究竟是秦王下令还是白起嗜杀?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我觉得并没有那么重要。
杀降是秦国削弱山东六国的主要手段之一,而且不杀赵国降兵,就必须用粮食填饱他们的肚子,秦国负担自己的部队已经是勉力而为,何来能力去再养几十万赵国的降兵?
所以杀降是秦国和白起唯一的选择!
杀降长平之战后,白起亲率大军准备继续攻打赵国首都邯郸,进而一举灭亡赵国。
但是秦王权衡诸国可能合纵的情况,最终采纳了范雎议和的建议,秦国失去了攻取赵国最佳的时机,数年后,秦军再次围攻邯郸,被信陵君击败,秦王深深后悔当初未听白起之言。
这是范雎劝谏秦王的话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结局最惨烈的一场战役,所谓“长平之战,血流漂橹”,几千年来都是中国人形容战况惨不忍睹的形容词,这场战役深刻改变了战国的走向,赵国不可避免地衰败,秦国虽然也损失了近30多万精锐的士卒,但是扫平了东进最大的障碍,战术和战略上的胜利不言自明。
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已经颓势尽显,除了合纵,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单挑秦国,然而为了各自的利益,他们不可能诚心合纵,即使可以短期携手,又难以长期合作,这些都为秦国最后统一天下做了准备。
油画长平之战今天说长平之战,并非简单地回顾一下历史,而是希望读者可以站在历史的高度上,去看当下发生的一些国际事件。
历史并非不会重复,也不是一成不变,但是国力永远是支撑一个国家进行战争最主要的因素,这个命题是不会变的。
很幸运,我们的国家在最近的四十年里,恰恰就是在迅猛增强国力这条路上坚定地走着。
老实说穷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穷得只能靠打仗来翻身,那才是到了真正崩坏的边缘!
一家之言,难以概全,抛砖引玉而已,希望大家多多留言讨论!
本文插图来自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闲侃之间问徐州籍友人,刘邦是哪一国人?居然无人应对。
刘邦一族,虽起于楚地沛县,但宗脉却实实在在是魏国贵族血统。
也就是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虽然勉强可以算做西楚集团旧将的功绩。
但楚汉之争,本质上并非楚人内讧,而是魏楚之争,只是刘邦并无衣锦还乡的家国情怀,也不想再给自己继位增添是否立魏国王族的烦恼,索性抹去魏国番号,另立天汉。
丞相曹孟德,虽一生未自立为王,但曹氏大魏的logo,却实实在在让魏国宗室刘氏还政于魏,也算天下归心了。
晋国司马氏,祖源则可溯至赵国,赵国将领司马卬随项羽革命翻鏊子般的一生,最终也是以魏国故地领主殷王的身份死于战神项羽特战之下。
而司马氏后人司马迁则有幸听妻子杨氏的爷爷讲述秦籍晋裔的弘农杨氏拼死分尸外星人一般的西楚霸王项羽的恩怨情仇。
游牧农耕混血系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杨李本是一家,昭昭有唐亦以晋地为龙脉之源。
李氏鼻祖可溯及秦将李信,汉将李广、李陵,据传北周拓跋氏亦为李陵后裔,五胡乱华说到底也只是关陇军事集团内部的控股权之争。
至昭昭有唐,华夏集团实控权重归重组后的鲜卑秦裔之手。
自安史之乱而起的五代十国之混战,则以天可汗铁骑沙陀军阀为主线,通过非常规禅让方式逐步和平过渡到晋国的赵氏孤儿之后赵匡胤名下。
首开胡服骑射之风的赵武灵王在天之灵,终于可以瞑目。
宋元明清,继续就天可汗之位展开殊死博弈。
黄金家族虽文脉较浅,但基因广传,至今仍为全球第一大家系,网传普京大帝亦有黄金家族血统。
而自称继承了大元100%股权的朱元璋,则成为真正的草根皇帝(刘邦实为魏国望族),也是华夏集团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楚籍董事长,巧的是,朱氏世居又是沛县,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楚虽三户,亡秦虽非楚,但亡元确实必楚。
清家作为封建王朝最后一任董事局主席,其祖脉虽与战国群雄无缘,但究其根本,仍系鲜卑后裔。
其行为模式也颇有鲜卑之风,袁世凯巧妙地将反清口号改为五族共和,维持了华夏集团的完整性,可惜冯玉祥一时糊涂,将重要股东清家王室逐出董事会,酿成了后来伪满帝国被关东军实际操纵差点儿丢失华夏集团控股权的大错。
祖籍战国第八雄越国的蒋中正,虽一时风头不亚于西楚霸王,奈何瑜亮之争这次从评书照进现实,南楚奇才润之以促成楚赵合纵的毛遂后人身份,再次成为惟楚有才的有力证明。
华夏文化也在一次一次的文化迭代中升华为齐楚燕韩赵魏秦越众多亚文化的大成,并进一步融合世界优秀文明的基因,重振民族复兴之风。
这是一部以剧情演绎为主要方式的历史类纪录片,从战国七雄的角度介绍了从强盛到灭亡的重要历史事件。
相对于专题类的历史纪录片,本片内容比较浅,只着重了部分重要的历史节点和事件。
不同集数之间有相对应的剧情,会帮助观者形成故事逻辑。
整部纪录片的90%都是采用专业演员进行演绎相关剧情,比如王劲松老师、李立群老师、郑则仕老师、林永健老师、喻恩泰老师……这些老师以高超的演技帮助我们更好代入历史情境中。
整个画面以及拍摄风格都很符合我对战国时期的审美期待,色彩厚重,自然质朴中带着粗犷的线条。
整部纪录片从战国七雄的国情角度分析他们败于何,胜于何。
紧扣了那一句“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本片的逻辑结构与历史分析都很到位,很容易理解和接受。
特别喜欢的一个部分就是片头,很有权力的游戏开头的感觉。
看得出剧组是狠下功夫了,把战国七雄各自特点都凸显了出来,纹路很细致。
在看第一集的过程中总有一种越来越不对劲的感觉,后来发现这片子反映的历史原来与我从百度百科所知的苏秦历史资料相悖(别笑我、百度百科是了解人物历史最方便的方法……)本人非历史专业,只是稍稍整理下资料。
先概括一下我怀疑问的第一集的历史内容:燕哙禅让子之,太子不爽、通齐抗子之,齐背信、太子被杀,齐攻燕、燕失都,三年后,燕昭王即位,苏秦过来“得志”,当燕国间谍16年,怂恿齐国(齐湣王)灭宋,宋被灭,齐实力大损,燕趁机攻齐,苏秦向齐王承认自己是间谍,被车裂而死。
这段有什么毛病呢?
毛病多了去了,它和我所知的历史完全不同。
以下是百度百科的资料:
这里说接待苏秦的明明是燕文侯而不是什么燕昭王。
死因显然与片中所说的不同,更多的是涉事人物的不同,燕哙到差不多他死了的时候才即位,他又如何与还未即位的燕昭王生离死别?
直接把开头变成结尾?
嗯?
于是乎我查找了一些……嗯……更权威的资料,即使在某个自由的百科全书里也与百度百科说的极为相似,但其中还有一条目录名曰“苏秦生平之异说”。
首先先贴一下那个百科里关于他死后的事:“但后来苏秦在齐国为燕国做间谍的事被泄露,齐国与燕国之间的嫌隙也越来越大。
所以近代亦有说法采信雀山竹简观点,苏秦入齐实为灭齐,替燕国复仇与争取国际空间,诱导齐国犯下连串错误。
例如电视剧《大秦帝国之崛起》便采取了此一观点。
按《史记》记载,接着苏秦的弟弟苏代和苏厉为燕昭王做反间,怂恿齐湣王攻灭宋国,导致诸国联合反齐,燕将乐毅遂能大破齐国。
”貌似这集里他做的事都是他欧豆豆们做的?
而《苏秦生平之异说》如此写道:“近代有学者认为苏秦活跃于张仪死后,《史记》关于苏秦用计让张仪入秦的记载有误,与张仪的连横同时对峙的应为公孙衍的合纵。
另外,苏家五兄弟——苏代、苏厉、苏辟、苏鹄、与苏秦之中,苏秦的年纪其实最小。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经过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共27章,全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十四章,是苏秦的书信和谈话,其中8篇和《史记》、10篇和《战国策》有共通之处。
据考证,苏秦死于公元前284年,张仪死于公元前310年。
根据出土文献的考据结果,苏秦的生平可能是这样的:他少年从师于齐,伏案苦读《太公阴符之谋》。
燕昭王(前312年—前279年)即位后,以前国遭丧乱,为了图强雪耻,大力招揽贤者。
苏秦在这时自周前往燕国。
他为燕昭王建立的第一件功劳,是游说齐宣王归还了因燕丧所夺取的十城。
燕国送质子到齐国,苏秦为使,此时为齐湣王七年(前294年),齐国国政由孟尝君主持。
苏秦在齐,颇受善待,与孟尝君友好,后返回燕国。
前292年,齐、赵、秦三国鼎立,竭力争夺宋国土地时,苏秦向燕昭王献策,企图借助秦、赵之力攻破齐国,由他作为燕的特使派到齐国,以助齐攻宋为名,做间谍工作而达到破齐的目的。
苏秦向燕昭王保证自己“信如尾生”,保证自己按密约行事,守信到死。
后来苏秦成功离间齐、赵关系,齐灭宋而国力大损,以至引起五国合纵伐齐。
当乐毅破齐之时,苏秦遭齐湣王判以反间之罪而车裂于市。
关于苏秦的生平,近代有一部分观点主张的这些事与《史记》和《资治通鉴》相异:一、苏秦没有用计让张仪入秦;二、苏秦是为燕昭王、而非燕易王向齐国讨回十座城池;三、《史记》中苏代和苏厉的功绩其实苏秦之所为。
资治通鉴取材于史记,史记于汉武帝时成书而纵横家书竹书纪年为先秦史籍应以先秦史籍为准,苏代苏厉应为苏秦别名。
然而,《战国纵横家书》记载不像《史记》那样完整系统而有条理,前因后果及相关内容不清,时序难分,且一概都没有署名,也使得此书帛准确性被质疑;另一方面,史记通过“诸侯史记”、朝廷所藏文献和旅行各地取材的资料编写,《六国年表》以《秦记》为基础作成的,将近代挖掘出的将睡虎地秦简《编年记》所载战役和《秦本纪》、《六国年表》相比对,因为基本一致,证实有其根据性。
《史记·苏秦列传》: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
而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
然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
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
吾固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
”这就与片中情节契合度较高了。
(除了傻不拉几的自曝)所以……为什么现在还没人提出这个问题?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Wikipedia.
风云战国之列国:燕国;燕哙禅让子之 太子联合齐国导致燕国都城沦陷 太子庶出的儿子登基成为燕昭王 苏秦到燕国 为帮助燕王复仇 苏秦到齐国成为间谍 齐国灭亡宋国成为众矢之的 燕国乐毅联合五国攻打齐国 齐国只剩即墨两地 乐毅只围不打 燕王要仁义对齐 新燕王要杀乐毅 乐毅逃往赵国 太子姬丹派荆轲 樊於wu期ji自尽 尾生之信赵国:赵无恤姐姐是代国王后 赵无恤仍灭了代国 智氏联合韩魏攻打赵国 赵国即将灭亡 韩魏倒戈 韩赵魏灭了晋国史称三家分晋 赵雍赵武灵王主张胡服骑射 赵雍传位给10岁孩子成为主父微服去往秦国 赵雍灭中山国 王室残杀 赵雍被赵成囚禁饿死 赵括长平之战大败 平原君门客毛遂自尽要挟合纵 赵偃找了倡优为后 赵偃不信任代人廉颇 廉颇逃离赵国 六国中妩媚的多为赵女 赵王弟弟和郭开陷害李牧通敌杀了李牧 赵国十二代大王有十一代兵变内乱楚国:令尹地位仅次于楚王 子爵是低等爵位 吴起变法削弱贵族力量改地方自治为中央集权 楚王葬礼上吴起被贵族诛杀 楚国太子在秦国当人质杀官逃回楚国 楚王与秦王会盟被囚禁 楚国太子即位 楚国屈原被流放投水而死 春申君黄歇把秦国人质熊完救回楚国 门客李园把妹妹李嫣献给春申君 李嫣怀孕春申君把李嫣转赠楚王 李园杀光春申君家人 春申君的儿子仍然做了楚王 李园被杀韩国:第一个灭亡 韩国灭郑国 韩遂派屠狗为生的聂政杀韩廆 韩哀侯被误杀 聂政毁容自杀 申不害变法削弱贵族势力 韩国将上党给秦国又给赵国 秦赵大战赵败魏国:李悝kui 魏国君王魏斯任用名声不好的吴起 新君王不再信任吴起吴起投楚国 魏国放走公孙鞅 公孙鞅=商鞅 庞涓陷害孙膑通敌 孙膑被齐国使者救走 围魏救赵减灶诱敌庞涓自杀 范雎被须贾诬陷为间人被秦国使者带到秦国 魏王弟弟信陵君魏无忌窃符救赵 秦人散播消息信陵君要自立为王 魏王夺权齐国:周代商而立 吕尚就是姜子牙被封齐地 陈国公子投奔齐桓公 陈氏后人改名田氏 田乞鼓动攻打吴国 让亲弟和贵族战死使自己没有竞争对手 田氏得到齐国 淳于髡kun 田忌 孙膑 颜觸chu 齐人发明蹴鞠 临淄是情色之都 孟尝君田文 间人苏秦让齐缗王攻打宋国消耗国力 燕国乐毅率领五国联军攻打齐国 王翦之子王贲灭齐国秦国:秦孝公时期公孙鞅变法被车裂夷三族 孟贲 长平之战后白起拒绝攻打赵国违抗王命被赐死
效仿尧舜,燕哙的理想主义,子之的贪图权力。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燕齐两国自此血海深仇。
燕哙的一声“误国啊!
”,悔不当初。
燕昭王对苏秦的知遇之恩,死间苏秦的士为知己者死。
改写七国命运的苏秦被齐王车裂时一句“生而为人,苏秦足矣!
”。
苦等三十年才报仇雪恨的燕昭王在列祖列宗前的痛哭。
都牵动我心弦,古人气节!
燕昭王的王道,乐毅的围而不攻。
而燕惠王的猜忌,他的苟且偷生明哲保身,长平之战后攻打赵国的不仁不义不自量力,都为燕灭埋下伏笔。
质人姬丹的悲情与悲壮,托付荆轲以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加刺刀一把。
图穷匕现,亦未能生擒秦王。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拥有西周高贵血统的燕国延续了八百多年,随着那位还挺能活的末代王姬喜的擒获,就这么灭亡了。
在霸权时代,燕国是格格不入的,是另类的,是可敬的,也是可悲的。
这一集最后一句“燕国之亡,亡于传统”,直刺人心。
在王道燕国在六国变法改革适应霸权的环境下固守王道仁政,又时不时矛盾纠结沉沦,注定成为时代悲剧。
周朝末,王室衰,礼乐崩,朝纲乱,天子有名无实,诸侯蜂拥而起,群雄中原逐鹿,强吞弱,互兼并,昔日八百大小国,至战国末年仅存齐、楚、秦、燕、赵、魏、韩七国并峙,绵延数百年的战火在华夏大地熊熊燃烧,最终,秦国经过几百年积淀和发展,数代君王踔厉奋发,于公元前221年扫灭六国,席卷天下,完成彪炳千古的统一大业!
为图生存和富强,七国皆在各个时期对国家进行了大力改革,积极推行变法,招贤纳士,一时间,华夏大地风起云涌,地覆天翻,催生出了多少个励精图治、锐意进取的贤君名主,涌现出无数个智谋超群、铁血丹心的谋士将帅,留下了无数篇脍炙人口的佳话故事。
秦有商鞅变法,兴利除弊。
楚有李悝变法,带甲百万,实力大增。
齐有邹忌变法,国富民强,殷实富足。
赵有武灵王胡服骑射,却强秦、震匈奴,天下莫能与之争锋。
魏有魏文侯改革,跻身中原一流强国。
燕有燕昭王筑黄金台,千金市马骨,遍求天下才俊,成就斐然。
韩有申不害变法,由弱转强,消灭郑国,开疆拓土。
燕国是血统最纯正的王国,因此恪守仁爱的王道,也正是这一点,导致在战乱的战国时,出现了霸道和王道之间的摇摆,国之命运也因此被书写。
苏秦和燕昭王之间的知己情令人潸然泪下。
“那时候的人们,一生之间几次面,就可以把大业托付”。
燕昭王的王道没有被一直施行。
燕惠王上任后,乐毅远走赵国,也成了国运的转折点。
片中对乐毅大将军的描述并不多。
但无论如何,他是“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的伟人啊。
最后出场的姬丹太子,去做质子,再派荆轲刺秦,最后为国为父身死,生不逢时,令人唏嘘。
最后一位离开的燕王是姬丹的父亲燕惠王。
而燕国也于此在继韩魏之后为秦所灭。
明明需要看书去了解的东西,却都被市场简化为了这种方式而上演,一来形式不伦不类,二来内容鸡肋,只讲了几个“王道”、“仁义”之类的词,还看什么历史呢?太史公难道就为了写几个年代,讲了几个事件吗?黄宏演过一个小品荆轲刺秦,比这有意思多了,七集七小时,一想到会有人浪费七小时看这个,还真让人痛心。
故事太简单粗暴了,娱乐化的纪录片可能只适合小学初中的历史课做个兴趣导引吧……尴尬
【秦灭六国第2集续接赵国篇,经典传奇吴起】
难道国内有这种纪录片,可是 这节奏真拖沓 这服饰真水 最重要第一集 之子“篡”位 怎么就解读成为了 燕国尝试 “共和”
看了2集
又想给演员飙戏,又想占据“历史纪录片”的道德制高点,不伦不类。
将战国七雄争霸的历史用真人扮演的方式表现出来,确实有新意。但台词无比弱智,动不动就“天杀的”。很多剧情都靠脑补而没有史料支撑,什么齐湣王借田甲劫王驱逐孟尝君田文是想学秦国商鞅变法之类的。观点老掉牙了,大部分套用了孙皓晖《大争之世》的观点。如果《风云战国之列国》不是纪录片可以打3星,但既然号称“纪录片”那对不起,撑死2星!
毕竟只有七集,每六十分钟就要讲完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难免浮于表面,更像是影视化的历史时间轴,只是每个国家都对应着属于自己主题的铭文——真实性不论,这种表现方式其实挺具感染力的:赵人暴烈、楚人天真、韩人苟且祸水东引等等,不过核心还是围绕着「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P.S.最近在刷《天行九歌》,看到这里的韩非子死于秦国监狱,唏嘘不已。
还可以,讲的深入浅出,但是我还是有一点点不满意
就一句嬴政是秦昭王孙子我就……每一集都有谁谁谁是天杀的,这都什么玩意啊,全国一个样呗,春晚流行语呗,看了前六集还值八分,现在,也就这些了
三星半 作为金铁木导演作品的粉丝,这次必须严格点。
看了一节就看不下去了,既然以纪录片的形式就得尊重史实。首先先张后苏还是先苏后张,这个目前还在争论,《战国纵横家书》说苏秦的年辈比张仪晚,苏秦死于公元前284年,张仪死于公元前310年。但是《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均以先苏后张记载,若先张后苏,历史将放大公孙衍,然而犀首在当时记载非常少,旷世奇功之人不应记录如此之少,很难判断是合纵首倡者,先苏后张要比先张后苏更为可信。第一节就用了争议的苏秦讲燕国,在未完全证实的情况下难免误人子弟。看了第一节就有些看不下去,后面简单的看了看,可能由于每节时长有限故事跨度大人物复杂,很多地方前后只能勉强接上,很多细节一塌糊涂,很多基本常识都让人大跌眼镜,比如商鞅和吴起都是卫国人不是魏国人啊,卫国最后才灭。吴起把俸禄“石”读成shi,种种错误也敢号称纪录片?!
还不错,比较新颖的纪录片形式,就是有时候跳出史书自己加的台词略为尴尬😓典型:天杀的XX……ps:秦王嬴政是秦昭王的曾孙,他说成孙子了
兴致勃勃地想看一次国产剧然后又放弃了
在时长的限制下只能对战国时代的精彩进行简单描写。
老戏骨们演技炸裂,但是光靠老戏骨也不行,感觉有些空洞,很多东西没有讲出来,抛去春秋时代不说,战国时代的东西也非常多,三部大秦大国电视剧都不能完整详细讲述秦国的历史,何况一集一个国家,太浓缩了。春秋战国是一个连年征伐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迸发的时代。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先秦诸子百家均降临于此时代,中国大部分成语也出于此时代。个人最喜欢这个历史时代,因为那时的人最“真”有越人阵前集体自杀的悲壮,有秦人樊於期为报仇搁下项上人头的凌然,有荆轲刺秦王的勇敢,当然也有诸子百家的思想与智慧。建议与希望,以后可以出一个没有主角光环,将各个国家统统讲到位的大型历史纪录片
片头动画莫名其妙。镜头拖拖拉拉而关键剧情一笔带过。以国民性论国运,有点一厢情愿。
赞这帮演员们!韩国和魏国拍的最好,秦国多演员太潦草了
燕哙一句 先生之言,如雷贯耳。对片子的好感顿失,台词谁写的啊??看见李立群,好像齐国王位上坐了个魏王,感觉很神奇。综合评论第一集观感: 一部纪录片式的电视剧,两头不靠,既不尊重史实,又不连贯续事,旁白分分钟出戏,浪费阵容
以纪录片来说,选用这种表演的形式,信息量实在太小了,文本也是空洞无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