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那天看完《摇滚狂花》又陆陆续续,看了好几段片段,为啥?
因为十二集实在是太少了,不够看的。
这部剧真的有笑点,有泪点,有内涵。
摇滚的精神从彭莱身上有着充分的展现,明知道自己有病,也要在有生之年完成最后一场演出。
定义是摇滚需要打破的东西。
其实印象深刻的还是最后两集,彭莱,真我,自我,本我三者之间的矛盾,印象深刻。
她深爱着自己的女儿,只是不会表达爱。
她最后应该会醒过来,黑夜有你就是白天。
在当下这样一个人人焦虑的疫情时代,看这样一部破罐破摔式的“丧”剧不爽吗?
虽然整部剧的摇滚立意让人诟病,但姚晨太好了,蓬头垢面的烟熏妆也遮盖不住她的光芒。
第三集,她站在昏暗的抽油烟机前抽着烟给女儿打电话,微弱的灯光映射在她已不再年轻的面庞上,你可以看到惨白的白炽灯下她脸上隐隐约约的皱纹和泛着油光的小疙瘩,甚至还有点卡粉,岁月不可避免地在她脸上留下了痕迹,却使她更有味道(这是诸如海清、咏梅等一派实力女演员们坚持不拍烂片、爱惜羽毛、保持演技水准所收获的珍贵果实)。
姚晨太会挑剧本了,从《潜伏》到《都挺好》,再到《摇滚狂花》,虽然也有网友质疑她是不是演受原生家庭迫害的大女主上瘾了,但我个人认为是不能拿她与“女强人专业户”刘涛相提并论的,起码姚晨让人觉得不做作,作为骨灰级“腐竹”(武林外传粉丝统称),看着她满口脏话、充斥着拗口京片子的形象,实在让人热泪盈眶——郭芙蓉回来了!
“秀发飘逸、英姿飒爽,整个七侠镇就你一人有这气质,一传十十传百,现在已经成了众人皆知的秘密了!
”前几天我还在重温伊莎贝尔于佩尔的《她》,感慨我们的女演员们到了60岁后还能否出演有力量的角色,尹汝贞老太太刚拿了奥斯卡,我们能有那一天吗?
常远算是正常发挥,最让人可气的是这个女儿的角色,压根儿不是单纯的怨恨母亲,纯粹就是腹黑心肠坏,再加一个“绿茶”专业户王鸥,让人想抽她俩!
抢你老公,勾引你爸爸,做你后妈分分钟的事作为一部主题为“与生活和解”的大女主戏,结尾当然是女儿理解了母亲的不容易、母亲也明白了女儿对自己陪伴缺失的怨恨来源,两人携手共同生活。
整部剧的核心就是与生活和解,只不过强硬地找了一个摇滚立意充当背景。
彭莱执意要生下孩子,同是摇滚歌手的男友极力阻止,说两人正处在事业上升期。
彭莱望着那张脸,彻底的失望从脸上浮现,男友不明白她为什么非要生下孩子,这又要回归到原生家庭上:从小被父母遗弃的彭莱无依无靠,肚子里的生命对她来说是唯一的亲人,唯一属于她的生命。
这让我想起《无罪之最》,Olivia在工作期间不小心怀上客人的孩子,最后选择生下她,给孩子取名Pola,在俱乐部的宿舍,她抱着孩子坐在床上,只感觉到幸福:“我一直渴望的家人就在眼前——金咪、宝拉,还有我。
”
前三集还可以,虽然不怎么摇滚。
后边拿摇滚的新瓶子装旧酒,一眼望穿的母女情感剧情,没意思。
彭莱和白天的互相折磨到互相谅解极其生硬,就像完成任务似的,突然她就体谅她了,突然她又恨死她了整个故事就像没有竹签的糖葫芦,由一个个事件组成,却缺乏上下逻辑与感情连接过渡。
唉,摇滚狂花最好的地方就是只做了12集但是姚晨的状态蛮好,整个烟熏妆挺好看。
最后一集信息量好大呀(已经看过原来的那个剧本结局,同时觉得这个结局也蛮好的吧)。
彭莱白天不愧为母女吧,两个人乍一看都很狠,但是你细琢磨吧,又能品出一点柔情。
彭莱表面上:为了赢不择手段挑了个最弱的白天乐队,实际嘛:为了让最弱的白天乐队成功晋级,故意挑选他们做对手然后输掉(这点虽然有争议说彭莱并没有故意输掉,而是真的因为耳聋的问题,但是我觉得一来如果不是故意的话,那彭莱一开始就没必要挑选白天乐队,彭莱这么不可一世的自信还会怕自己跟别人比会输?
会容许自己真的选个最差的乐队来比?
二来前面情节说她都有肌肉记忆了,不至于因为耳聋而严重跑调吧,明明前半首还是好好的。
三来比赛输掉后的发火显得有点刻意,在美国彭莱遭遇过摇滚梦碎的滋味,她的反应是试图自杀,那么在这里,如果真的是因为自身的疾病导致演出的失败,她这么一个以丧为底色的人,应该是会对生活失去希望吧,会丧到连对别人发脾气的欲望都没有吧) 。
白天表面上:既然你欺骗我,那我就报复你,给你希望再让你失望。
实际上:内心哭唧唧,我之所以这么对你是因为在你生命的最后时刻你还只想着舞台,心里一点也没有我,我不甘心,不能让你爱我就让你恨我(bushi)。
最后弱弱的问一句:那个装满冰淇淋的行李箱是哪冒出来的……
第6集给我整得泪目了一阵,本来前5集当荒诞笑话看得来着。
果然这喜剧的内核就得是悲剧才够味儿。
荒诞自嘲的风格也从第9集后变化。
彭莱那句“我认命了”开始emo。
第11集压抑氛围烘托到高峰。
真的恨这种背叛别人信任的人,一滩烂泥、不知悔改。
凭什么只有你彭莱有权利活在过去。
12集俗套的洗白。
凭什么只有你彭莱到最后都没长嘴。
为be而be,为和解而和解。
画面质感再好都没用,这剧本令人膈应作呕。
最后两集太烂了,不用二倍速看不下去。
口口声声摇滚梦,背叛大崔的期盼、背叛许多和陈月被唤起的摇滚梦、背叛罗俊十几年的迷恋。
彭莱你到底对得起谁?
如果最后只为了强行拍和解,那为什么不第一集就解释呢?
就算你彭莱没长嘴,那大崔他总有嘴吧。
一部悬浮的烂剧罢了。
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无可厚非,但打一星真的让我不得不为了平衡,特意为该剧激情打上五星了。
一⭐,真的大可不必。
女权、摇滚,这些是不是这部剧的宣传噱头我不知道,反正我看到的并不止是这些,我看到的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爱。
结尾处,彭莱昏迷中跟另一个白色衣服的自己对话。
彭莱说,她搞摇滚就是为了要让自己刀枪不入,她把爱给戒了。
白衣马上反问,你真的不需要爱吗?
彭莱回答,我他么上哪找爱?!
是的,或许大部分人对摇滚的定义都是酷,冷漠,爱谁谁,天不怕地不怕,就像彭莱在舞台上拿吉他拍陈月一样。
有评论说,彭莱自己本就和丈夫关系不好,因为姐妹跟自己老公领证就打人,所以这不是女权。
但我想说,人家也没说这是女权,更重要的是,彭莱伤心的是姐妹和丈夫的同时背叛吧。
自己跟老公关系再稀巴烂,那也是自己的事,姐妹进来插上一脚算怎么回事?
我要是彭莱,我也拍陈月,俩都在更好,一起拍!
再说到与原声家庭的和解。
彭莱看上去是一副洒脱恣意的模样,谁的看法都不在乎,对亲生女儿都可以“下得去手”,完全没有当妈的样子。
到最后又要一副全世界都要原谅她,尤其是连12年没见过的女儿都该原谅她,惨兮兮又苦大仇深的样子,所以这样,人设就割裂了?
女主又当又立了?
我想不是吧。
彭莱她是要爱的啊,她一直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爱着白天的啊。
可为啥这么别扭呢?
她害怕呀。
她从小就没感受过什么是爱,感受的是什么?
是被抛弃,是背叛,是被随意打骂,甚至被践踏。
你问她爱是什么,她怎么可能知道一个自己从来都没见过的东西呢?
她所有的别扭都来自于她强烈的不安全感,万一表达了被拒绝了怎么办,她会受到伤害的呀,就像小时候一样。
她表达她想留住父母就可以不被抛弃么?
她表达不想挨打就可以安然无恙么?
所有的现实都特别残酷地反复告诉她:你,就是会被拒绝的!
你,不值得被爱!
所以,我相信彭莱是需要被爱的,也是需要表达爱的,就像她为白天写的歌一样,即便不懂得,也凭着满心的爱意表达了出来。
我同情她,也理解她。
或许,这也是编剧想表达的吧,人性是复杂的,但爱永远是每个人的必需品,不管你搞不搞摇滚。
至于摇滚的定义是什么,我不确定,但正如白衣彭莱说的一样,摇滚也是要表达爱的。
摇滚,不会让人刀枪不入,更不会让人戒掉爱。
至于与原生家庭和解,不管是彭莱与妈妈的,还是与女儿白天的,确实可以不强求,只是在我看来,原谅他人最大的收益者还是自己。
没人能在仇恨里过得很好,放过他人,最终放过的是自己。
非要说不满意的地方,就是,太短了,完全不够看啊。
而且姚晨简直人形衣架,穿衣服也太好看了吧!
妹妹也不错,人美演技也不拖后腿,未来可期嘛。
🌸嗯,还是那个我喜欢的芙蓉/小姚/盛男/宋玉秀/苏青青……由骨到皮,入木三分,炉火纯青,总结起来:姚晨没有让我失望!
🌿人物✍🏻 无论是片名《摇滚狂花》还是乐队名『狂花』,想必都是致敬了彭莱最爱的电影《末路狂花》,它的英文名字是《Gone Girl》。
在我看来彭莱也同样经历了出走的历程,一出走就是12年。
“我这一辈子最爱的音乐什么也给我不了我。
我给不了音乐什么。
因为我除了音乐之外一无所有”——大概可以瞬间点化彭莱这个角色,发生在她的一切,在故事逻辑上由此可以变得被理解和共情。
但就像《Gone Girl》的故事结尾:女人出走之后,就会变得自由了吗?
想必答案是肉眼可见的复杂。
🌿女性✍🏻 当我越多体悟和践行女性主义,越站在女性主义的视角思考,就越认为:女性主义的尽头是个体主义。
女性主义的真正内涵绝非肤浅的各种女权/伪女权,更并非试图激化性别对立,而是让个体,个体的感受和声音,合理地被对待和倾听。
剧情一定是带有很强故事性的,不少篇幅里甚至不乏夸张,我在观看过程中总是尽量过滤掉故事性,表演性,下意识的带入到生活本身,然后,我通常会比较绝望,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思考结束,生活继续。
丁慧茹与彭莱,彭莱与白天,就像是所有的母亲与女儿,相似又不同,不同又相似。
从我最近的成长状态来看,我开始愿意挖掘那些相似的部分,共通的部分到底是什么?
不同的女性主义书籍和电影都会促使我思考,另我自己失望的是我似乎没什么头绪,在比较精确的维度上,得到确认的答案。
不过浅浅记录一下我目前为止的思考结果吧:无论如何,大部分母亲都希望女儿可以避开自己经历的所有苦痛,想留给她们几乎是所有光明与美好;女儿,(就拿我自己来说)希望自己一定有一部分生命经历和生命感知与母亲是牢牢连在一起的,只要生命不息,这份连结就足以提供给她足够的安全感与自我信任感,哪怕这种连结中带有痛苦的成份。
但是人表达自身情感的机制和习惯是千人万面的,也许母女可以很好的相知相伴,也许终身无法抵达相互理解。
一切取决于母亲本身是被如何养育的,以及她是如何养育她的孩子(放在母子关系上大部分也应该成立)的。
🌿叙事和表演☕️这部剧看下来,至少没让我感觉累,能在一定程度上接收到主创想传达的信息(但也没准都是我的自我投射哈)。
故事性和节奏都能达到我心中优秀的程度,尤其表演,姚晨姐姐,棒!
👍💐幽默替代了煽情(我可太吃这套了),其实是提升了故事的现实代入感,总之别动辄煽情就比啥都强。
虽说瑕不掩瑜,但瑕疵也是有的哈:个别情节似乎是夸张性和目的性强了点呢!?
🌿摇滚精神✍🏻摇滚的定义是什么?
摇滚就是为了打破一切定义而存在的。
所以,摇滚的存在就是为了不被定义的展现生命力,和爱吗?
剧本的整体完成度真的极高,女主角的人物塑造非常特别,不落俗套,剧中角色逻辑自洽是我对人物的最大要求,这部剧确实做到了。
除了第十一集,感觉十一集有人物崩坏的地方,这里就不赘述了。
彭莱是个极度别扭的女主角,没有扮演好人生中任何一个角色,事业和生活都极度拉胯。
表面上大大咧咧自信满满,实际上自卑又极度缺乏安全感,用酒精麻痹自己,仅仅是因为事业不顺,就会感到已经一败涂地,失去希望,先入为主地认为自己的女儿也会因此讨厌自己,会把自己送的东西全部扔掉。
因为这种一己之见,她十二年没有见女儿,这是前提。
要想不被人拒绝,就要先拒绝别人,是彭莱最喜欢的电影台词。
父母的离去和姑妈的虐待给彭莱带来了一生的伤害,最后一集内心对话中白衣彭莱问黑衣彭莱为什么十二年不回来看女儿的时候,彭莱列举了种种原因,当然,护照被扣、事业不顺都是原因,但归根结底,还是彭莱不想去看女儿。
或者说,彭莱不认为自己可以成为母亲、有资格成为母亲,当她事业受挫的时候,她解释不去见女儿的原因是“这样的妈有什么好见的”,完全否定自己的存在价值。
与此同时,和女儿的亲密关系让她非常恐惧,所以在多年后与女儿再次见面之前的想象中,别人眼中正常的母女关系,她却脱口而出“真恶心”。
在彭莱的世界里,一段正常的关系会让她深感不适,暴力和脏话才是她所习惯的,因为这就是她从小长大所经历的环境。
多年以后,即便离开了那个环境,她还是完美继承了母亲和姑妈的糟糕行为,无论是抛弃女儿,还是酗酒。
她深感愧疚,但是她无法面对愧疚,因为一旦承认她是错误的,她就再也无法面对她自己了,所以她只要空闲下来,就会酗酒,沉浸在酒精的世界里,对着酒说“我爱它,它也爱我”。
但是很显然,她爱母亲,母亲却抛弃她,她爱女儿,却抛弃了女儿,她爱摇滚乐,但是每一次演出都喝的烂醉如泥,把演出搞砸。
她的人生中满是悲剧,无论是她的性格还是她的命运,她失去了她的一切。
她在梦里幻想着她实现了梦想,红透半边天的摇滚乐队,乐迷大喊着她的名字,然后坐着豪车在欢呼声和掌声中傲然退场。
印象最深刻的是最后一幕,她在美国终于成为了摇滚巨星,来到学校接她的女儿,学生们在两边排排站投去羡慕的目光,而她带着拉风的笑容走向她的小女孩。
黑夜想成为白天的英雄,可惜黑夜却只是黑夜。
首先我不知道摇滚乐咋玩,其次我也不知道乐队咋玩,我就是个看剧情的(当然歌确实都挺难听的)。
但这个戏情节人物属实都挺有意思,好久没见过这种全员都真的有大病的国产电视剧了。
虽然我估计最后的亲情线和成长线还是得回到孝悌廉耻忠义礼信上,但至少现在看,大家真的在行为上都是精神病。
姚晨被她女儿毫不犹豫一把推进河里的时候,未免太痛快了。
怎么弹幕里还有人在那挑挑拣拣女儿是不是任性呢,她肯定是啊!
这里有一个人不任性纵情的吗?
任性,多爽啊[doge]以及这个戏只有12集,太令人快乐了,应该能在我对它感到厌烦之前看完。
剧情推进节奏很快,姚晨明明是死了前夫回国见女儿的,开头居然除了出现在电话里的“老白死了”,没有给前夫一秒钟的戏份。
母女没有一个人对前夫和爹表达一丝留恋,直接开干,爽快。
另外庄达菲不错,长得灵,戏也灵。
首先声明这剧我没看完,半路弃了感觉姚晨演的不错,这个角色很带感,看的人眼前一亮但我不喜欢女儿,一种无理取闹的感觉,她在屋里放火、扔衣服我都觉得没什么,可是把她妈推到马路上、推到河里却一点愧疚都没有,这点让我感到不适,不是说演员演的不好,而是人设不喜欢,有点太冷血,也许后面母女会很好吧,可是已经看不下去了,可能是踩雷点了吧,我以为的是,她推了之后内心会有一点点挣扎 可是什么都没有,忽然替彭莱感到心寒如果以后有机会再捡起来,后面很精彩的话,我再来改星吧
浅看了一部分 明显更适合做成电影的体量 姚晨总能带来一些劲劲儿的新东西 庄达菲说台词的声音很脆 外形也很适合这种小叛逆的角色 前期宣发把期待值拉很高 剧集稍微有些散 继续观望
四星全部是给姚晨出色的表演。
我的摇滚DNA动了!
猜到剧情也不影响继续看下去~ 大崔是为常远量身定做的吧!乐队三个女性,都是打不死的狂花。整部戏的角色都太难得了,尤其彭莱作为“母亲”,放眼望去尚无能与之一战的角色,真实且鲜活。内核不是摇滚,而是也许只有放在摇滚皮下才允许呈现的“母亲”形象和二代关系。
看完之后很疑惑,只有loser才配搞摇滚吗?当妈的满嘴脏话,抽烟、酗酒、没个正行,当闺女的逃课、退学、不务正业。如果摇滚圈被刻画成这样,那真的不能怪大众对它的刻板印象了,都没个好人。我有个闺女要是搞摇滚也要把她腿打折。这剧不知道想要传达什么,失败至极!
8集以前神作,拍到后半段剧情突然一下就垮了(比如失忆),编剧水准急转直下,国产剧怪圈吗?
题材新颖,但是没啥看下去的欲望
题材倒是新颖
《兔子暴力》《缝纫机乐队》的叠加版剧集。走的是纯悬浮路线,现实中的无根浮萍。我一直比较好奇,为什么这两年总喜欢把母女拍出CP感呢?难道是晋江的母女“禁断”看多了?姚晨演得不错,庄达菲差一点,但就这部戏来说足够了。常远则比较惊喜。还是要说但是。故事一点不惊喜,接下来几集的走向,已经一清二楚。代际关系很难靠奇观和强情节打动人,这是这部剧最大的问题。
歌挺好听的 彭莱的妆好看
结尾有点太常规了 保持有点母爱但不多下去就好 shameless那种 刚感动就反转刚感动就反转 我喜欢看这个
刻板的摇滚,刻板的叛逆,刻板的男权女权……不是请个joyside,脑浊,各位摇滚老炮来演自己,也不是去school更不是穿的大皮衣大长发说脏字天天喝大酒就是摇滚。要感谢“乐夏”成功让这些underground摇滚人走到了大众视线但这娱乐至死的做法只能搞出这种悬浮的剧集和盲目崇拜摇滚的人,姚晨常远已努力了但距离真正摇滚人还是太远完全成拿摇滚当幌子了
一部刻板印象的集大成之作
感觉编剧导演应该不是真的喜欢摇滚……尬死我了,母女之间有点为了标新立异而丧失逻辑的感觉,情节转折太生硬了。姚晨演的也很做作。
前面几集就像一辆蒸汽火车高高兴兴地拉着这部剧往山顶攀登,最后两集摧枯拉朽地拽着这部剧跃下悬崖。
1.求求别再给asshole找理由啦 2.摇滚=酗酒骂人暴力? 3.摇滚和朋克都没搞清楚拍什么电视剧 4.修音修的姚晨声音电流要超过250伏把观众电死了啦!
精神病母女的互害日常
最后一集啥意思……………………前面还挺好看的,彭莱也很酷,跟女儿一起做的事情也是很疯,大伙都挺好玩的,但是到最后都没支棱起来………不需要你解释女主的人格缺陷和对女儿的爱了谢谢……
12集 我喜欢 希望国产剧卷起来 不要又臭又长
但凡稍微了解一下滚圈…歌也是够难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