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是从莎翁的《科利奥兰纳斯》改编的,主角将军卡厄斯·马歇斯穿着现代军装,带领着装备现代武器的军队保卫着“罗马”,对阵的是他的宿敌——身着古罗马“战袍”的奥菲迪阿斯。
他俩的神情中书写着古典的傲慢和高贵。
马歇斯鄙视咒骂着贱民“bid them wash their faces and keep their teeth clean”,他主动站到了人民的对立面,作为反动分子被护民官带领的民众放逐,不愿意低下他那“高贵”的头颅,英雄沦落天涯。
莎翁告诉我们,最了解我们知己是旗鼓相当的对手,奥菲狄乌斯不能自已地拥抱前来投军的马歇斯,曰:“啊!
马歇斯,马歇斯!
你说的每一个字,已使我心中旧怨烟消云散,不再留一丝芥蒂……让我用胳膊围住你的身体;我这样拥抱着我的剑砧,热力而真诚地用我的友谊和你比赛,正像我过去雄心勃勃地和你角力一样。
我告诉你,我曾经热恋着我的妻子,为她发过无数挚情的叹息;可是我现在看见了你,高贵的英雄!
我那颗狂喜的心,比我第一次看见我的恋人成为我的新娘,跨进我的门槛时还要跳跃的厉害……”这样的崇拜热爱,出自于英雄惺惺相惜,我不想归之于“基情”,只是,性别相同,抱负相同,实力相当,才产生的如此情感。
在战斗中、在民众前都不屈服的马歇斯,在自己的母亲面前一直是个孩子。
他勇敢是因为母亲教育他勇敢,他保卫罗马是因为母亲宁可他为国而战、战死疆场,也不愿他守着老婆孩子热炕头,他投军奥菲狄乌斯,同僚来劝挚友来劝妻儿来劝,都是枉然,但是母亲出面说,「For myself... son... I purpose not to wait on fortune till these wars determine. If I cannot persuade thee rather to show a noble grace to both parts than seek the end to one, thou shalt no sooner march to assault thy country than to tread on thy mother's womb... that brought thee to this world. 」他即使知道打破自己誓言、背弃同生共死的盟军、违背自己内心的原则,知道前方是深不可测的地狱,也在行为上服从。
不要用现代人的眼光去评判母亲的行为言辞,也不要用普通人的眼光去评判,她从始至终都是与众不同的母亲,她曾和儿媳说「我要是有十二个儿子,我会希望十一个儿子都战死沙场,都不愿一个苟活于家中」,她眼里,祖国罗马高于一切,建功立业重于生命。
与其说,母亲是马歇斯的悲剧,不如说他所受的教育造成了他的性格,注定了他的命运。
马歇斯可以是所向披靡的将军,他是军人,他可以无情,决不口蜜腹剑、虚假圆滑、两面三刀,他不是政客。
而民主是什么,民众是什么,不过是被政客牵着鼻子走,达到政客目的的工具。
有些东西看似美好,本质都是一样的。
就像工作中,某些人顶着“民主”的幌子,实则不愿担责,到真的利益跟前,立刻摘掉民主的帽子,自己得了便宜再说。
给经典穿上现代的衣服,更像寓言了,观众看着略有恍惚比较违和,有时无法进入情境。
拉尔夫·费因斯是一个优秀的演员,此片的主角科里奥兰纳斯大将军要把他演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他顽固、高傲,内心深处还是充满爱的一个人,也是个很矛盾、很有性格的人。
查了资料,原来这部片是改编莎士比亚的名作,怪不得影片给我的感觉像是戏剧,特别是对白。
影片刚开始的时候,我还不喜欢这部片,但看到后来,有两出戏真的很打动我。
一部是科里奥兰纳斯在被放逐后,对自己的老敌人誓言要灭掉罗马复仇;另外一出是被自己的母亲劝服。。。
真的还是感人,不愧是莎士比亚的名著。
上课要求看的片子,老师说是为了让我们感受一下英国演员的基本素养。
看后的感觉是,嗯嗯,感受到了……先从形式上来讲吧,这是一部戏剧感很强的电影。
马歇斯的战前动员,对暴民的讲话,母亲对马歇斯的劝导,都用了大段精辟的、带有宗教性质的比喻(大多是莎翁的原著);马歇斯和男二最初的搏斗,也用了极具古罗马仪式感的表达。
我个人对话剧没有强烈的好恶分别,但大量戏剧元素在这部片子中的运用,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的。
整个片子力图达到的不是真实,而是通过对历史的回溯引起对现实的思考,此时,戏剧性的表达特有的渲染力无疑会加强对观众情绪煽动的力度。
当然,有人吐槽古英语的运用,就我能听懂的部分来看,我觉得英英还是苏到爆的。
接着,来看看导演对故事的重构方式。
每一次改变,甚至是每一次解读,都是加入个人经验的重构。
拉尔夫选择保留大部分的故事情节、人物设定甚至细节表达,却简单粗暴地改变了故事讲述的年代。
有人诟病这是其导演功力不足的表现,但我个人来看,还是蛮喜欢这种处理方式的。
我们不缺少将古旧的主题,通过精心设计的现代的外壳进行讲述的电影,甚至可以说,每个我们现在讲述的故事都是对历史的又一次印证。
而这部片子,却通过现代的造型、武器、建筑、技术和时空硬生生地承载着一个完整的罗马故事:古罗马的名字、古罗马的语言、古罗马的仪式、古罗马的政治、甚至是古罗马的价值观。
但令我惊讶的是,我并没有因此而感到无法融入,相反的,更熟悉的场景让我更好地带入进了整个的情节。
同时,片子有个小小的设计,新闻报道会承担很大一部分推动情节的作用,如果之前的情节让你觉得好像回到了罗马,那么,各种电视新闻的出现应该会让你会心一笑吧。
不管形式如何,故事依旧值得我们关注。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相当政治化的电影,可能由于发生在罗马时期,这种政治性的表达甚至还带有一些哲学性的味道。
电影中有明显的三组政治性矛盾,罗马与付尔斯、执政官与暴民、马歇斯与护民官们,因而故事的重点也可以看做对不同选择的解读。
护民官们为了保全自身政治利益选择了煽动与挑唆,被煽动的民众们在没有得到任何承诺的条件下选择了无谓的情绪地表达和放逐,马歇斯选择了战场、刚毅、对抗、离开、背叛和死亡。
这是故事描述的部分,而没有描述的选择还有,人们对政治制度的选择、国家对英雄的选择、母亲对儿子意志的选择、历史无差别的选择……电影只完成了讲述的工作,却没有留下问题的答案。
也许政客和英雄真的无法兼得吧;也许暴民政治比精英政治更为残暴吧;也许在与政治家的博弈中,平民永远都只是其达到目的的手段呢……谁知道呢,政治总是不可说的东西。
戴老师常说一句话:“重要的不是故事所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故事的年代。
”这句话在这部电影上真是得到了通俗易懂的解答,不论是莎士比亚、拉尔夫还是其他的讲述者,选择讲述这个故事,一定仅仅是为了告诉大家这样的一段历史;同样的,观众们选择一遍遍地看这些改编,也一定不是为了故事本身的情节。
如果你还沉迷于故事情节,那么不妨想想那些你似曾相识的新闻报道的处理,或是想想最近大选的结果?
反正,我是没有答案的,因为政治总是不可说的东西。
看完了这部根据莎士比亚作品改编的《科利奥兰纳斯》,还可以,架空历史,把莎神的作品搬到现代社会的想法不错,只是原汁原味的舞台剧对白和现代战争场景总是显得很突兀,别扭的很,给四星,多一星给杰拉德巴特勒和拉尔夫费因斯的舞台剧功底,表演张弛有度!
愚蠢的暴民啊,永远只能做统治者手中的棋子,被牵着鼻子走,最容易被煽动和误导,成为权谋争斗下的牺牲品!
可怜的英雄啊,为国征战,伤痕累累,拿命守护着那一群愚蠢至极的家伙,最后却被暴民们送上断头台,身首异处,不得善终!
该片改编自莎士比亚的同名悲剧,讲述了一位被放逐的将军为一雪前耻,联合以前的敌人带领军队杀回罗马的故事!
看完感觉片子有几部分不足:1.民众骚乱不够真实,没能表达出古代饥荒、暴力、凄惨那种令人震撼的感觉。
2.双方交战时场面太小,没有计划性和组织性,不像是古罗马装备精良声势浩大的军队,更像是现代黑社会的盲目火拼,可能是拍摄基金的限制原因。
3.结尾部分马修斯被母亲感动说服的场面不够震撼,可能是台词不完整或翻译不完整没能表达出莎士比亚的精髓,并且主角那个时候的演绎看起来更像是心中的怒火无法熄灭,但却突然被感动答应和平,最后主角被杀的结局气氛不够悲惨却让人郁闷。
整个故事披着现代的外衣讲着古代的语言,很多东西搭配起来很别扭,看着让人哭笑不得,没事可以当娱乐片看看,也可以感受部分莎士比亚那些漂亮的台词。
看完拉尔夫•费因斯执导的电影《科里奥兰纳斯》,感觉古希腊悲剧又复活了,上豆瓣后才知道这是莎士比亚的同名戏剧,难怪里面台词充满着维多利亚时代的华丽铺陈。
借机拜读了莎翁的《科里奥兰纳斯》,剧中要告诉人们的是:最致命的打击,是信仰变成欺骗;最了解你的人,是你最大的敌人;最高贵的灵魂,众人须把它毁灭。
影片弥漫着尼采哲学气质,不知是不是我的审美与我的知识背景有关。
看到马歇斯作战时我想到了巴顿,这分明是尼采对战争的热切赞美;我不知道尼采有没有读莎士比亚的《科里奥兰纳斯》。
无论在精神上还是身份上,卡厄斯•马歇斯都是天生的贵族,他确实是整个精英文化的纯粹代表,他拥有一切高贵人的品格,他是那么桀骜不驯同时忠诚耿直;他对群氓的蔑视,是在站在宗教圣徒式道德批判上的,同时也站在贵族精英政治立场上的发自内心的鄙视乌合之众。
他对神灵的敬畏、对统治秩序的守护以及对战争的疯狂,侵染着斯巴达人的尚武精神。
古希腊人渴望战斗、鄙视群众、呼唤理性的精神,在马歇斯身上得到完美体现,马歇斯似乎就是尼采所热情呼唤的“超人”,他的精力如大海般充沛,他鄙视大众,对真正的强大的敌人反而发出由衷的赞叹,他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不受人牵制,按照自我的判断来实现自己。
卡厄斯•马歇斯也许历史上的“反动分子”,因为他与当今民主价值观格格不入,对于获得“多数人”同意的民主制度不过是要控制选民情绪,极尽谄媚讨好之能事,事实上,一旦攫取权势就会“弃群众于不顾”,因为从一开始就只需要利用群众高亢情绪,而不是利用正义来实现权力,马歇斯或许深知这一点,他坚定的选择贵族保守统治,不愿意同流合污。
这其中充满了对现代政治的嘲讽和揭露,一群摇摆不定、是非不分的人群会不会把“民主政治”变成无恶不作的“暴民政治”?
打着“人民”旗号的革命,实际上只是几个野心家的无耻勾当,这在无论哪一国历史不是一幕幕的上演吗?
因而影片充满着无可救药的“文化伤感主义”,洁身自好的人们注定要受到污垢,一心为国效忠的军人理所当然不容于世,坚守高贵的操守会被认为是“骄傲的,不合群的”,是人群必须要铲除的“毒瘤”。
一个清高的英雄史诗还不足以构成我喜欢的理由,我之所以说本片是“希腊悲剧精神的复活”,是因为《科里奥兰纳斯》似乎抓住了希腊语境里非常重要的两个私密:“恋母情结”和“同性恋”,二者在希腊文化中代表世界上最高贵、最纯净的情感,因为他们都是天生的、无欲的,是生命意志的体现。
在莎剧中这两种古老的情结已经变得异常微妙,变成了纯粹文化意义上的追思。
马歇斯爱他的妻子,但是妻子只是“静默的好人儿”,儿女柔情不过是他男人世界里的小小点缀,也不能对他施加影响;而他的母亲则有这种能力,马歇斯违心的竞选执政官,并最终放弃怨恨,都是对母亲意志的屈服,骨子里深刻“俄底浦斯情结”让他的命运充满悲剧性。
而在精神世界里真正平视马歇斯的只是奥菲狄乌斯,他们惺惺相惜,他们战斗时,充满仇恨和杀戮,绝不手下留情;他们合作时,彼此欣赏和接纳;他们都是世间罕有的一流人物,也正因为如此,他们的争斗超越了狭隘的民族斗争,而变成两个英雄光明磊落的斗争。
影片的最后,奥菲狄乌斯将马歇斯揽在怀里,温柔的像情人拥抱一样,而这阻止不了他愤怒的匕首捅向马歇斯的胸口,在他死在自己的怀里的一刹那,奥菲狄乌斯无比沉痛的亲吻马歇斯的面颊•••••••。
马歇斯悲剧在于他不肯向世俗低头,他的死是自我选择的,他不会死在罗马而死在了安息城,因为罗马遗弃了他,他也背叛了罗马,安息城却是他战斗过的地方;他不屑于死在一场琐小的战争中,他要死于他佩服的奥菲狄乌斯之手。
他用他的死证明他的战斗和不屈•••••••
当演员们在片中第一次开口说话之时,就显现出了这部电影的与众不同,当今可没有几部电影能像这部电影一样,使用如此古典、如此舞台剧的台词,后来查了资料才发现,这是完全照搬莎翁的原版台词。
但是片中除了台词以外,一切的一切,又都是现代的,尤其是手持摄影机创造的写实风格,等等,与演员对白的古典美形成极强烈的对比。
这种对比最终演化成碰撞,给我带来了惊奇,只是这碰撞不够强烈,以致于没有把各自碰碎,也没有碰出应该有的火花,所以没有给我带来我预想的惊喜。
即便如此,本片也算是在形式上作出了一次较大的尝试,但愿这尝试对于以后的电影能有一定的抛砖引玉作用。
有点穿越1.拉尔夫是演战神最像的了2.相信他演这个角色的时候绝对兴奋死了3.傲慢和骄傲原来是罪4.莎士比亚的对白一定要念出来才有魅力5.老娘的逆袭才是无可抵御的……6.我曾经如此挚爱我的妻子,但我现在用我的手臂环绕你,我的心跳比我的新婚之夜更激烈。
ORZ,ORZ,不解释,你懂的,所以其他缺陷都省略了。
故事講述Martius是一個戰爭英雄,回國之後自然出將入相。
可惜天生的驕傲令他無法得到人民唾棄,加上小人唆擺,終於使他被放逐於羅馬之外。
離棄妻兒、母親、好友,投身敵人陣營,反攻羅馬。
復仇行動當然節節勝利,羅馬為了自保,派了不少說客……雖說締結和平條約,但最後都悲劇收場……這部電影宣傳極小,只會無意之間看見一兩張海報而已,卻是難得一見的好電影。
把莎士比亞原著搬上舞台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有的忠於原著,有的面目全非。
這一部兩者兼取,把古代故事搬到現代,但對白卻忠於原著(感謝字幕翻得合宜)。
的確是不容易的嘗試,但佛地魔Ralph Fiennes處理得十分好。
片長兩小時,每一刻都令人移不開目光,時時刻刻惟恐遺漏了一個鏡頭。
場景使所有人身份高下立見,城內外兩副景象凸出被放逐的蒼涼。
電影穿插了不少新聞片段,時時刻刻都有羅馬居民的投入感。
推擠、混亂、暴動的場面真實有力,伴隨而來的衝突力量爆發而出。
拍得好之外,演員都好。
飾演兩大英雄的,分別是Ralph Fiennes和Gerard Butler,演技自然無庸置疑,放逐者到達敵人跟前投誠一幕,明知結果,仍叫人緊張萬分。
主角好,配角更好。
演好友Menenius的Brian Cox,嚴肅認真又風趣幽默。
在人民的厭惡聲中仍支持朋友,好友叛國使他身心俱疲,最後走上毀滅的道路。
演母親Volumnia的Vanessa Redgrave更好!
她追求光榮,甚至推動兒子追求光榮。
為了站上頂峰,要求兒子扭曲本性。
Vanessa Redgrave的不擇手段,換來觀眾一致的激賞。
本片是著名演员拉尔夫·费因斯的导演处女作。
改编自莎翁的著名同名戏剧。
费因斯把影片的背景搬到了现代,但是仍然使用了莎翁在1607年所创作的那些对白和所有人物姓名。
借古喻今,手法很好,但那台词也放到现代,听几句有新鲜感,通篇如此,确实让人有些头疼,再加上缓慢的节奏,两个小时多少显得有点漫长了。。。
这部戏剧改编的电影确实更像是戏剧,一个发生在古罗马时代的剧本硬性地放入现代社会,再动人的表演、再华丽的台词、再优秀的剧本也因此显得如此的生硬,更重要的是影片带给人的别扭感加上最具穿越感的台词让影片很难煽动人的情绪,着实遗憾,费因斯的努力也不能让电影变得更好。
我是真的欣赏不了啊,这他妈的脱裤放屁一样的电影
跨年那刻看到伏地魔倒在血泊中=v= Butler实在太弱气了,尽管够基但一点儿都不平衡(撇嘴)倒是前半段我Bofur帅气一百分嘤嘤,煽动群众一把好手!Titus的一滴泪也甚美ww
恩 算是悲剧吧 费因斯很出彩
演员都是骨灰级的演出;竟然将一个古代故事放到现代框架里,对白虽完美接入但是逻辑上总觉得有点怪怪的;三星半
大将军寇流兰!尼玛当初在电影院看,没字幕屁都看不懂。。。
放在现代背景真是@#¥%,超喜欢这个主意,但看片之后还是觉得接受无能。两位将军第一次对弈时候拍得很了不起,仅从无台词的打斗场景就能突显两个互为敌人却互相欣赏的感觉【剧组做的的确都很赞,但通片看还是不舒服,严重出戏。太奇怪了,囧
特地看了下原著,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但现代背景配上原著台词还是很别扭啊,观众频频笑场...过于追求舞台戏剧张力,有点弄巧反拙了,毕竟不是每个观众都是莎士比亚迷...不过作为导演处女作,运镜和演绎还是很惊艳的
很不成功的作品,更加让人觉得这个民族的狭隘,你们骄傲的东西别人看来一文不值。
违和感……那么戏剧的语言,那么不搭调的情节……放在现代真心不合适……
7.5 可以理解为什么评价两极了,台词实在是太让人抓狂,不过表演大赞,特别是瓦妮莎奶奶
设定赞,意外的跟原著无违和,RF第一次做导演就拍成这样,已经相当不错了。就是剧本还是对原著太执着,大段莎翁台词全盘挪到现代实在有点难咽
编剧里面的名字是#威廉莎士比亚#。讲古代的经典戏剧放在现代的战争电影里面,一句又一句拗口甚至古老的的话语从一个现代人的口里说出来,喜欢的人觉得可以。不喜欢的当然会认为很奇怪了。
莎士比亚的作品和台词,搬到现代用真的很奇怪。。。演员们都很棒,但费因斯大叔怎么看都是伏地魔~战争+政治,永远都不是我的菜。。。
莎士比亚的英语我只能说太好了!
莎士比亚的本子写的真带劲..政治的丑陋永远是勇士骄傲的痛。
将莎士比亚戏剧换成现代背景搬上大屏幕让人感觉不伦不类,现代战争和文绉绉的对白让我不知道这是怎样的一坨电影。
莎士比亚的古罗马台词放到现代剧里面太怪了。。。
战争 歌剧 古典文学 政治 老本新拍 同人 莎士比亚 还融合很多英语古文 长见识了
台词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