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我的爱
Ana,对倒情深(港),我为爱做过的傻事(台)
导演:卡林·皮特·内策尔
主演:米尔卡·波斯泰尔尼库,黛安娜·卡娃柳堤,卡门·塔纳斯,瓦西里·穆拉鲁,阿德里安·蒂蒂耶尼,塔妮娅·波帕,伊戈尔·卡拉斯-罗曼诺夫,罗努特·卡拉斯,伊万娜
类型:电影地区:罗马尼亚,德国,法国语言:罗马尼亚语,俄语年份:2017
简介:安娜(黛安娜·卡娃柳堤 Diana Cavallioti 饰)和托马(米尔卡·波斯泰尔尼库 Mircea Postelnicu 饰)相识于大学的校园之中,在一次关于尼采的哲学讨论之中,两人成为了知己。精神世界十分契合的两人很快就走到了一起,并且认定彼此就是他们想要携手共度一生的那个人。可是,安娜拥有非常复杂的过去..详细 >
盲选了一部香港国际电影节的片子 进了戏院以后发觉其属于三级片 五分钟之后好戏果然上演 女主演技佳 导演想表达的东西不少 内地译名俗气到家了
爱情的厮守,尤其是病中的不离不弃,总有可触动之处。但从中滋生的依赖心理与俯视姿态,更在原本病态的基础上再生枝节。而究竟各人被时间重塑后,厮守的对象是否已然更迭,这都挺值得思考。而片中几种视角的投射,以及是梦非梦的表征,亦见野心。很碎很慢,需要精力充沛地观看。三星半。
发际线的变化叫人太出戏
看不太進去的小眾片
时间损耗与地位倒置,爱情的本质还是各取所需。类似忧郁版《我的国王》,对生活素材的梳理显现导演功力,但显然,观众对于凡人的爱情史诗早已丧失了兴趣。
没看明白,等着周四的复诊结果就戛然而止了。原生家庭操纵与被操纵,中间一度觉得很闷,男说男有理女说女有理,反正恋爱结婚就是很不堪吧……
本片用男性视角讲述了一个朴实的道理:一段稳定的、所谓的依赖与被依赖关系中,被依赖者同样也是依赖者。但是节奏真的好差。。。。
看的删减版
情若尽了心亦无 于诸有情求诸苦 若达己身通自在 未了还须断亦时
爱你只因需要你,升级版《爱情赏味期》。乱序剪辑化腐朽为神奇,女主脆弱时不少镜头都神似《破浪》时期的艾米丽沃森。
渐渐地不怎么喜欢,还是少看点爱情片,拍得很真实,只是不喜欢这时间线剪辑表现手法。
被低估的片子 值得玩味的主题 两性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此消彼长?结伴成长? 片子细腻地展现了个中的苦恼 挣扎 羁绊
很有意思的是,久受抑郁困扰的安娜多年后终于走出人生困顿,而男主则从恋爱走入婚姻的漫长陪伴中陷入泥潭,男主这条暗线终于浮出水面。现代人的很多心理问题,真不是那么简单的存在,原生家庭的影响也特别大。罗马尼亚的心理咨询发展得越来越专业,最后男主临别补问心理师的几个问题,能感到这方面知识的积累不错。
以心理学为基础的[安娜我的爱]有一种欧洲自然主义小说的风格,它关注的焦点是爱情中的依赖和操纵。经常使用大景别的摄影机为这段爱营造出密闭和抽离社会的状态,混乱时间层面的剪辑也塑造出特别的拼贴感。然而作为主轴的心理学部分无论在深度和新鲜度上都有欠缺,转变前后亦不平衡,使得最终头重脚轻。
就是用东欧人扎实的基本功讲了一个心理小说式的故事,不看也不很可惜,得奖也有可能但是无意义
通篇精神分析掉书袋受不了。两个神经病拉扯互相伤害倒是挺真实的。
@2017欧盟电影展
噫,爱情到底是什么,陪伴与懂得。在漫长的岁月中成长,耗尽热情。
出于拯救欲而那么深地介入他人的痛苦本身就是一种系统性的谋杀。我们所相信的爱的神话对之是失效的,而任何一种被社会suggest的援助系统也是。我想知道假若不借助精神分析是否还能讲好这个故事。(假如17或18年看到这个片我一定会崩溃,但今天没有)
2017/4/17 19:15 MP 鏡頭有點像戴丹, 都用第一人視點, 故他們的關係在鏡頭下非常真實。大學時女生有情緒病, 男生對他不離不棄; 到女生已成女強人就後決定要分手, 說出一直以來受到男生的控制令她病情惡化, 分手令到男生心情落致谷底 這份對倒很容易讓人偏坦於男生, 覺得女主角自私, 這就是這電影的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