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活中从没有接触过盲人,所以对这个群体完全不了解,如果非要整几个词描述直观印象,那大概就是“可怜,什么都看不见,但自力更生,自食其力,自强不息”——但按《推拿》里写的,这是盲人最恨健全人对他们的一套说辞。
所以看完小说,觉得被打了一遍脸,才知道以前自己对盲人(或者说残障人群)那种不自知的高高在上的同情怜悯是多么自以为是,多么欠揍。
也明白了为什么那些所谓的爱心慈善晚会让人看着犯膈应(先不说是否真的有善款能帮助到残障人士),除了其中刻意的、烂大街的煽情桥段让人生理不适之外,主持人们的说话逻辑更是狗屁不通。
多少爱心演出都像都红参加的那场演出一样,残障人士(多半是小朋友)被拉做背景,主持人在拽着他们问几个诸如“你今天高兴么”、“为什么高兴啊”之类的傻逼问题后,往往不等人家回答,就迫不及待地以配乐诗朗诵的语调秃撸出一大串早已背好的底稿,孩子身世之可怜,后天之努力,社会爱心之博大,不把自己说哽咽不算完。
无论底稿多臭多长,最后一定会落脚在社会的关爱、孩子们的感恩上,以呼应演出主题,让现场的爱心人士们存在感骤升。
现在想想,当倪姥姥字正腔圆、朱大叔带着哭腔、董小姐拖着重重的鼻音说——“孩子用他的表演来报答全社会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的时候,被他们紧紧搂在身边的孩子们,心中一定跟都红一样的不解:为什么是报答?
报答谁呢?
我欠谁的了?
什么时候亏欠的?
还“全社会”?
……她只是弹了一段钢琴啊。
“都红知道了,她到底是一个盲人,永远是一个盲人。
她这样的人来到这个世界只为了一件事,供健全人宽容,供健全人同情。
她知道了,她来到这里和音乐无关,是为了烘托别人的爱,是为了还债。
”“她这样的人”——不论承认与否,我们心里都是有这样的分界的。
他们,我们,他们因为是他们,所以能把钢琴弹出声儿来就不错了,能自食其力饿不死冻不死就很了不起了。
我以前真的是这样认为的。
甚至从没发现其中潜藏的荒谬与傲慢。
都红因为莫名其妙的“还债”而放弃了钢琴,而沙复明的目标从来就不是什么自食其力,他要做老板,赚大钱,跟普通人一样。
突然想起来《逆光飞翔》里黄裕翔的搞笑室友阿清,原来他才是那个电影中最可贵的人。
他从第一次见到黄就当他是普通人。
他跟他一起看美女,分享把妹心得;一起看棒球赛,全垒打的时候抱着他欢呼。
黄裕翔拿着盲杖在路上走,同学说“这里有盲道你自己可以走,不要浪费我时间啦”;妈妈说“你自己走一遍,妈妈就在你旁边”;小洁说“你这样很危险,我带你”;阿清从后面窜出来,手往他肩上一挎:“走那么快,草上飞哦!
” 他从来就没有把他当做盲人,他只是一个正常的同学,一个有着同样活力的同龄人。
没有“我们”和“他们那样的人”。
没有分别心。
这真是极大的美德,极高的修行。
说到底是我们热爱感动,我们需要感动,我们把同情心投射在“他们那样的人”身上,感动,流泪,来满足自己的快感。
从今天起,请收起我们自以为是的同情心,别再把别人扯进去了。
他们都挺好的,用不着我们的眼泪。
先屏息凝神地看过了毕飞宇的《推拿》原著后,搜索出电视剧来观看。
感叹康红雷在基本忠实原著的基础上,拍出了盲人的内心世界、价值观,拍出了他们的尊严与执着,拍出了他们用另一视角看待世界、社会的独特视角。
也喜欢剧情的改编,沙复明和张宗琪角色的互换,沙复明戏份的加重映射出他的才学、睿智、成熟与练达。
毕竟书中写的某些话题略显沉重,有些问题没有电视剧中的矛盾那样突出,但作为连续剧如此改编,还是情理之中的。
例如:书中沙复明因为追求或者说向往、崇拜都红的美,而内心爱上了都红,这在电视剧的处理上很难演绎。
况且沙的年龄比原著中的略长,如果完全忠实于原著,可能会让观众一头雾水,理解出现偏差。
导演、改编堪称完美的同时,更要赞一下演员。
几位饰演盲人的演员演绝了。
没想到钢七连的连长——张国强,演技如此之棒,他强壮的身材后的那种微表情,他的喜怒哀乐、左右为难,演得太出神入化了。
微表情拿捏得恰到处!
饰演孔佳玉的演员的演技也上了一个大台阶,初见她是在《征服》中她饰演刘华强的情人,那时的表演还是比较僵硬的,这里面就成熟了许多。
芒来的自卑与抉择的为难之;张一光调侃、善良与噩梦绕之不散的惊恐;金嫣、邓晓梅对爱的追求、把握、对抗与执着;小马和都红的清纯、才华、自尊的表现无不打动每一个人。
更可贵的是,作品完全没有晒可怜、求同情,而是用能力捍卫尊严,以推拿实现自我。
里面加上了张宗琪爱人泼辣、唠叨等戏份,加上了高唯与牛三勇的恋爱桥段,增加了部分喜剧色彩,但这笑来得自然……完全是一部值得静心观看、回味反思的影片,完全是一片笑中有泪、泪中有心动、心动而升华的好影片!
2012年6月份,我去南京出差,办完事后顺道看望一个同学。
他跟我说的那个地铁站我记不清了。
好像是跟北京的一个地名一样,到了那里他跟我讲怎么走。
当时说的就是找金陵中学的对面,他在那里上班,盲人按摩院。
他是个盲人按摩师,视力0.01,高二的时候开始视神经萎缩。
后来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再后来就退学治病了。
想想当时我们搞捐款、聚在一起给他打气、还煞有其事的说着以后我们上了班就算一个人拿出一点工资,也能够他的生活。
高三的时候他跟家人四处求医,离开了学校,也离开了我们的视线。
再知道他的消息,我已经在北京上班了,另外一个同学说他要来北京。
我们约好了一起吃饭。
后来才知道,他是和她的女朋友来北京考试的,一个盲人的什么证书。
他的女朋友全盲,没有光感。
小时候4、5岁的时候就全盲了。
就像电视里说的,想起他们的时候。
我总是唏嘘感慨,同情感油然而生。
也只是这样,过后我会投入自己水深火热的生活中,直到下一次的唏嘘。
当我走到金陵中学的对面,他已经在等我。
我们先进去他们店里,坐下来寒暄起来,说说他什么时候回的家、家人老人身体好不好之类的。
过了一会,他媳妇下钟了。
她能径直的走到我们对面的沙发坐下。
对他们来说,熟悉的环境很重要。
她媳妇很热情,很开朗。
就像我前几年见得时候一样。
同学特意请了一下午假,等我,陪我。
并一定要晚上请我吃饭,我说我来请他,可以报销的。
他坚持认为到南京,应该他请。
我们坐在店里的沙发上聊天,等着吃晚饭。
我意识到,来的太匆忙,至少该带点礼物什么的。
就在门口买了好多樱桃,给她媳妇吃。
我们去了他们的休息室,半地下的。
很窄,格局跟电视里差不多。
就是桌子上多了电脑,基本上每人一台。
我当时就很诧异,他们要电脑干嘛。
更惊讶的是,基本上每人都有QQ。
后来,我们聊到结婚生子的事。
同学说他们要不了,我说为什么。
他说,两个人在南京挣的太少了,买不起房子。
最关键的是,他媳妇不敢生,害怕孩子和他们一样看不见。
知道现在我都没想好,应该怎样接她的话。
安慰?
鼓励?
我不知道也许是巧合吧,电视剧的故事发生在南京。
还在金陵中学的附近。
我没有看原著小说,只是感觉这个电视剧很有诚意,很有诚意。
就像斜对面的按摩店里的一样,生活着
第一是牛三勇,高唯作为推拿中心的前台,在原著里并不出彩,除了和金嫣的感情,与金大姐因为饭菜的矛盾冲突,就不剩什么了。
电视剧里不仅保留了这些,还把讨债的牛三勇巧妙地安排为情侣,上演不落俗套的对手戏、感情戏。
可以说,牛三勇是电视剧改编最大的成功,人物有来头、有去处,性格有缘由、立得住,有必须的冲突属性,要债,打架,耍横,为朋友两肋插刀,是撑起电视剧后期冲突的主要力量。
在一帮盲人担当主角的世界里,一个健全人是非常有利于加快剧情的发展的。
在和高唯斗气、怒斗混混挂彩、搞定两起诈骗案后,这个角色活了。
在《推拿》贴吧中网友自行投票选择“最喜欢的男角色中,李博饰演的牛三勇高票率当选最受欢迎男角色。
实至名归。
第二是韩秋霞,仅次于牛三勇的角色,甚至比他老公更出彩。
赵倩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演员,却有扎实的功底。
一口武汉话抢了很多戏,敢爱敢恨,狡猾,小气,爱钱,爱家庭,也爱面子,集合了一个中年妇女所有的优缺点。
在张宗琪和沙复明之间,的确需要这样一味药材,调理若即若离,合作又斗争的关系,她可以是引子,是由头,也是调和油。
第三是崔云,连同吴和平,这是一对让人难以接受的人物形象,虽然可以互为因果——吴和平的狠毒猥琐造成了崔云的软弱小心。
但是只是作为沙复明声音备胎的崔云,是如何占据几乎是女一号的角色的?
换言之,视野、能力和技术都是超一流的沙前辈,是如何“看”上毫无性格光芒的崔云?
一个以毫无原则的乞求和逆来顺受生活着,一个毫无节制和顾忌的自由侵害着。
再退一步说,以毕飞宇的笔力,会写下一对这样根本立不住的人物形象吗?
我认为一部反映盲人世界的作品里,发生了连盲人世界都不存在的丧失尊严、歧视侮辱的可怕现象,这样的正常人是不正常的,这样的过度戏剧化没有什么艺术价值。
随着剧情推进,观众自然恨不得掐死吴和平,但并不觉得崔云有什么值得同情。
哀其不幸少,怒其不争是真。
我认为给沙复明嫁接的这段感情纠葛是失败的,除了怜悯、帮助和不靠谱的对爱情的自我想象(哪怕只是声音),再没有了其他。
即使这样,这部电视剧拿下今年所有电视剧高分:8.6分。
甚至还是央视一套黄金卫视的电视剧。
然而,从真挚动人的角度判断,我固执认为原著要比电视剧好不止8.6倍。
所以,各位看过电视剧的朋友一定要看原著,附带链接: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4304993/
花好月圆、岁月安好,谁人不喜欢,但宁愿在萧瑟冷峻的灰暗中摸爬滚打,也不愿在虚假的繁荣、修饰的美好里自我陶醉、沉沦。
最后一集如狗尾续貂(也许作为电视剧能被播出不得不做的妥协,安排个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大团圆大圆满结局),一部紧贴地面、饱含烟火起的好剧给毁了。
去掉31集可打五星。
牛三的热血与拳头、牛三老板的财大气粗与古道热肠,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
李邑兰:《推拿》电影篇 “盲人的世界就是残忍的” 电影《推拿》的改编难题(摘录)(《南方周末》2014.4.10)娄烨把结尾改了,改成了小马一个人的告别。
小马在红灯区的洗头房遇见了同样年轻的“洗头妹”小蛮,两人原本只是简单的性关系,后来他们渐渐爱上了对方。
小马带着小蛮私奔了。
镜头摇向了两人私奔的住所,小马从外面办事归来,慢慢靠近正在走廊洗头的小蛮,小蛮的头发刚刚浸水,湿漉漉的还冒着热气。
她立起身,望着小马笑了——尽管让人看见了温暖的爱情,但现实的环境依然是一个严酷的冬天,在城市里一个完全被忽略的、潮湿而破旧的肮脏角落。
毕飞宇非常喜欢这一段处理。
他曾看了一段电视剧版的《推拿》。
在那个版本中,盲人和主流社会混迹在一起。
这部被誉为“零差评”的电视剧,被媒体认为“为观众们描述了一个完整的盲人世界”——正是这句评价,让毕飞宇十分抗拒。
“我渴望描绘一个完整的盲人世界,但《推拿》写的是盲人推拿师,这注定了它只能描绘盲人世界的精英阶层。
我特别担心中国的老百姓从电视剧里产生一个错误的结论:盲人生活得很好了。
”毕飞宇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中国盲人的处境其实非常艰难。
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我认为每个人是平等的;但从能力的角度出发,我们一定要强调人是不平等的。
我要对社会保障体系说,残疾人和健全人一点都不平等,一定要把他们当弱者看。
”正如毕飞宇所欣赏的,娄烨的电影里,盲人的生活始终温暖而残酷、复杂而矛盾,就像片中的那首歌一样,“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那是一首爱情歌曲,它的名字却叫《他妈的》。
这部剧已经播到了24集,在最先看的时候被多数人惊为神剧,我也基本同意这个看法,剧本不用说,演员演技没得说,选择的社会关注点也很特别,但从高唯与牛三勇打在一起后这部神剧就有了走下神坛的味道。
不可否认,当看到高唯与牛三勇打斗嘴、打闹再到恋爱,确实很讨喜,确实让人觉得此为俩“冤家”、俩活宝,我也曾在那几集中等着他们出场,带来如“翻滚吧,牛宝贝!
”一样喷笑的词语,我想观众是爱他俩的,康导也是爱他俩的,所以他们一再出场,已然成了这部戏的男女主角,可是这样的吗?
当孔佳玉被她父母带走,导演给了我们一大段煽情的场景,意在告诉我们他们有多么难舍难离,意在告诉我们他们是多么恩爱难分,可我们体会到了吗?
反正我是没有,因为他们相爱的戏全给了高唯和牛三勇,现在跳出来告诉我们他们才是主角,他们才是相爱的,他们的分开我们应该伤心难过,可你没在过去几集中有交待、有表现、有铺垫,这让我们如何有和康导一样的感情认同?
分别在于康导知道所有来拍这部戏,而我们什么都不知道来看这部戏。
想让我们有两样的认同感就不应该把过多的戏份交给高唯和牛三勇,即使你康导再喜欢他俩也不行,而且说白了他俩是明眼人,不应成为这部戏的主菜,喜欢可以为他俩单独拍一部嘛。
还有,沙老板不急着向张老板要钱了,张老板也不急着破产了,芒来不急着做决定了,马跃也不急着回来了,王泉和孔佳玉不急着结婚了,崔云和沙老板也不急着发展了,都红更是好几集都不见到了,因为所有人都在看高唯和牛三勇这俩活宝如何打情骂俏。
如此多的问题,如此多的矛盾都没有爆发,可还仅仅只有6集了,爆发了你还得解决呢,难道又要强加给我们去认同吗?
有待关注。
再让我们看看推拿这部戏的主题是什么?
生命力是什么?
特别点在哪里?
我想应该是也肯定是盲人这个特殊群体,是盲人们的内心世界,是他们面对这个世界、面对生活的境遇和抉择,如果不是这些又如何把这部戏与其他的电视剧区分开而称之为神剧呢?
由此更加见高唯和牛三勇的戏太多了,就因为他们是明眼人,所以他们不能也不可以成为要主要表现的人物,因为他们的爱情在其他的电视剧中我们都能看到,哪怕他们再讨喜,也无法把这部戏升华。
也许是康导拍他俩拍高兴了、拍HIGH了,无意识的拍了这么多,但真的毁了这部神剧。
最后还是要表示一下对这部戏的肯定,虽然上面说了诸多的不是,但不可否认在当今电视剧一个比一个“二”的情况下,《推拿》确实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视剧,同时,虽然高唯和牛三勇让这部戏减分了,但单拿出他二人,我个人也是相当喜欢的。
总之,会持续追完此剧。
个人观点,不妥勿喷!
将文学作品用光影的形式进行表现,一直是电视作品和电影作品被更广大受众所熟知的重要方式,每一种传播媒介都有其自身的优势与劣势,两种不同媒介间的改编也都应考虑这些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即使讲述完全相同的故事,各媒介形式也不能奢望获得所有受众的认可,在本文中,笔者将比较毕飞宇的原著小说《推拿》与央视同名电视剧,以期读者和观众对此获得更直观的认识。
从叙述角度而言,电视剧《推拿》最大的改动,是将原著中的主角王大夫换成了沙复明,由他而展开了一系列人物关系,将戏剧冲突由推拿院员工之间的矛盾换成了推拿院几个重要人物的家庭矛盾,也就是说,将矛盾斗争放置在了“外人”身上,从这个层面而言,充分体现了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理念。
(>^ω^<)将内部员工(特别是女员工)的勾心斗角基本去掉,让大家的生活、工作环境形成一派和气的局面,甚至几位姑娘偶尔用“嬷嬷”“小主”互相称呼,也反映了导演把握“潮流”的追求,台词、剧情均未被优秀的小说原著所限定。
原著一开始就详细讲述了王大夫在深圳的生活及由此感受到的金钱的诱惑,也细致描述了他与小孔之间的情感发展,而这部分在电视剧中仅仅带过,这样一来,就使得人物表现比例与角色的轻重相吻合了。
另外,原著中,王大夫的母亲非常市侩,而电视剧中的王母则要细腻慈祥得多,这想必是导演考虑到坐在电视机前观看这部电视剧的观众中,有不少是家庭主妇,这样的改编更容易引起母亲们的认同和共鸣。
不管是小说还是电视剧,其中被主要描述的年轻员工,除了小孔和王大夫,就是金嫣与徐泰来(电视剧中叫曲芒来)了,“芒”音通“盲”,这种谐音的使用,在中国文学史上,《金瓶梅》和《红楼梦》是为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小说版《推拿》的“沙复明”这个名字就是个有意思的反讽(毕飞宇在原著中曾进行了相关描述,详见200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拿》P35),就电视剧版《推拿》而言,这体现了导演通过人物姓名揭示人物命运的诉求,除了保留了沙复明的名字,由徐泰来到曲芒来,人物姓名的变化,也更增加了人物的悲凉感。
而影片中吴和平一角的设置,也通过他的名字起到了讽刺的效果。
小说用了一整章讲述了芒来(在下文中,笔者会将小说中的泰来也用芒来进行表述)的情史和金嫣由此产生动力从大连前往南京寻找她“命中注定”的爱人的经历,还用了一整章来描写金嫣对于婚礼的想象,而在电视剧版《推拿》中,则仅仅通过简单的平行蒙太奇介绍了四个人物(金嫣、芒来、王大夫、小孔)对婚礼的看法,这样的安排,显然是为了为导演增添的内容留出发展情节的余地。
电视剧版《推拿》去掉了原著中的厨师金大姐,将这个角色设置为老板之一张宗琪的妻子,由此引出了一对夫妻日常生活中的有戏剧性的部分,藏私房钱、憧憬买别墅、为孩子的学习成绩担忧……这些似曾相识的场景天天都在每个普通家庭中上演。
原著中芒来的初恋女友小梅离开后就杳无音讯了,而电视剧版《推拿》中,邓晓梅的归来,则增加了“三角恋”故事的可看性。
金嫣去找邓晓梅谈判,金嫣谈话时的霸气与过后的脆弱也增加了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层次,如果金嫣真的那么自信,那么她完全不必去找邓晓梅谈判,然而,“这个男人是我的”的信念并不坚定,芒来总是一副优柔寡断的样子,这才更为故事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在濮存昕的演绎下,沙复明少了些精明多了些温和,小说注重描写了沙复明对于“美”的追求,这其中涉及了两个部分:与向天纵的“初恋”和对都红的心动,影片中设置了崔云这个角色,并用闪回、画外音及心里蒙太奇等方式吊起了观众的胃口:他们二人是不是早就认识?
抑或是少年时代的沙复明曾被少女时代的崔云打动了?
类似于将小说中的金大姐替换为张妻,这也给了另一个家庭发生矛盾的空间(这个家庭的组成人员为:崔云、吴和平、吴迪、吴母、吴妻)。
而让沙复明觉醒到都红的美,不通过“剧组进驻”的剧情,而是采用一个瘫痪老头对她上下其手来完成,既增添了老头“为老不尊”的喜剧感,有一定会的社会批判力度,又顺利完成了让沙复明意识到都红是美女的任务。
虽然电视剧版《推拿》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作品,但导演仍不忘是不是地唯美一把,让金嫣与芒来跳了几段舞,也许两位演员是舞蹈专业出身,呈现的视觉效果还是颇令人满意的。
相比之下,在同一舞台效果的烘托下的沙复明与牛三勇的京戏表演就略逊色一些。
既然看电视剧是种娱乐行为,也许我们对于剧情不应太过苛求,因此,在文章的最后,略提一下演员的表演也是必要的。
本剧云集了国内多位实力派演员,如濮存昕、张国强、刘威葳等,但在这些熟悉的面孔中,表演最到位的当属赵倩和李菁菁两位。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由于影片中的大部分角色是盲人,因此两位饰演健全人的演员就自然更有发挥的空间,李菁菁将崔云的小心谨慎、软弱善良表现得近乎完美,甚至走路姿势、哭泣的表情和骑自行车的动作等等,均贴合人物个性及命运,赵倩则将韩秋霞的泼辣精明刻画得入木三分,而濮存昕虽为第一男主角,但表演并无甚出彩的地方,而张国强更是把王大夫的内在的憨厚表演成了一种外在的“傻”,其他演员,多是限于戏份的原因,往往无甚发挥的空间。
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紧贴原著的忠实改编,二是对原著中的元素进行删减与曾经的自由改编,本剧则可被放置在后者中,从这个角度上讲,康洪雷导演的《推拿》基本是部优秀的作品,近期有传言说中国第六代导演娄烨会将《推拿》改编为电影版,作为大银幕之作展示给观众,让我们拭目以待。
2012年6月份,我去南京出差,办完事后顺道看望一个同学。
他跟我说的那个地铁站我记不清了。
好像是跟北京的一个地名一样,到了那里他跟我讲怎么走。
当时说的就是找金陵中学的对面,他在那里上班,盲人按摩院。
他是个盲人按摩师,视力0.01,高二的时候开始视神经萎缩。
后来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再后来就退学治病了。
想想当时我们搞捐款、聚在一起给他打气、还煞有其事的说着以后我们上了班就算一个人拿出一点工资,也能够他的生活。
高三的时候他跟家人四处求医,离开了学校,也离开了我们的视线。
再知道他的消息,我已经在北京上班了,另外一个同学说他要来北京。
我们约好了一起吃饭。
后来才知道,他是和她的女朋友来北京考试的,一个盲人的什么证书。
他的女朋友全盲,没有光感。
小时候4、5岁的时候就全盲了。
就像电视里说的,想起他们的时候。
我总是唏嘘感慨,同情感油然而生。
也只是这样,过后我会投入自己水深火热的生活中,直到下一次的唏嘘。
当我走到金陵中学的对面,他已经在等我。
我们先进去他们店里,坐下来寒暄起来,说说他什么时候回的家、家人老人身体好不好之类的。
过了一会,他媳妇下钟了。
她能径直的走到我们对面的沙发坐下。
对他们来说,熟悉的环境很重要。
她媳妇很热情,很开朗。
就像我前几年见得时候一样。
同学特意请了一下午假,等我,陪我。
并一定要晚上请我吃饭,我说我来请他,可以报销的。
他坚持认为到南京,应该他请。
我们坐在店里的沙发上聊天,等着吃晚饭。
我意识到,来的太匆忙,至少该带点礼物什么的。
就在门口买了好多樱桃,给她媳妇吃。
我们去了他们的休息室,半地下的。
很窄,格局跟电视里差不多。
就是桌子上多了电脑,基本上每人一台。
我当时就很诧异,他们要电脑干嘛。
更惊讶的是,基本上每人都有QQ。
后来,我们聊到结婚生子的事。
同学说他们要不了,我说为什么。
他说,两个人在南京挣的太少了,买不起房子。
最关键的是,他媳妇不敢生,害怕孩子和他们一样看不见。
知道现在我都没想好,应该怎样接她的话。
安慰?
鼓励?
我不知道也许是巧合吧,电视剧的故事发生在南京。
还在金陵中学的附近。
我没有看原著小说,只是感觉这个电视剧很有诚意,很有诚意。
就像斜对面的按摩店里的一样,生活着
用了三天的时间追完了这部电视剧,这是我继追《士兵突击》之后再一次的心潮澎湃,充满热泪与微笑看完的又一部剧。
从士兵突击到团长到推拿,康洪雷导演就像习武之人,修的不仅仅只是武技,还有内力。
有人说舞剧和电视剧的结合感觉跳戏,但我却觉得到位极了。
若要看懂了肢体的语言,不比从嘴里说出来的更具震撼力吗?
何况,《推拿》的台词也精彩绝伦,情节的设置更自不必说。
你以为盲人的生活会是磕磕绊绊的一团乱麻,但他们早已克服了这些环境障碍,他们反而比明眼人更能洞悉人内心的波澜。
他们谦卑却有骨气,过度的敏感让他们每个人都在情感上徘徊辗转。
金嫣刚出场时,那股子生鲜劲猛又超凡脱俗的气质,让我一度误以为她是个危险人物,可是又见编剧对她的偏爱,台词如此富有哲理和诗意,她的风骨显露无疑,表演上,金嫣突出了自己硬气的脖颈,每次说话,理直气壮,自成一系的逻辑完美的无懈可击。
她是为爱而活着,而多少明眼人,又为了活着而忘了爱呢?
她为了自己心中的杜鹃啼血而来到芒来的身边,芒来却又是个卑贱到土里的男人,他的沉默被金嫣误以为是神秘,他的逃避被金嫣误以为是拒绝。
那一句“我实在配不上你”,打碎了金嫣所有的幻想,但更难能可贵的是,摸到了芒来的心之后,金嫣依旧选择爱下去。
从前,她爱的是自己的爱,后来,芒来爱的是她的爱。
孔佳玉,刘威葳真不愧是个擅长扮演“内心纠结的女性”角色。
她的头颅永远高昂,似乎拒绝外界的一切,因为她早已对一切自有主张。
对王泉有任性的拒绝,拒绝他的软弱和对家庭的妥协,对父母有娇气的拒绝,拒绝他们过度的担心和强硬。
她说她是金牛座,掉进钱眼里的星座,她爱钱,因为每一分钱都是她和王泉捏了无数双脚,敲了无数副肩攒出来的,她更爱王泉,她用手摸索着王泉的大鼻子和大嘴巴,把他的头用劲地掰放在自己肩上,安慰他,像个母亲。
刘威葳的手和脖子,是她在这部剧中最大的特色,也更印证了动作比语言更吸引人。
崔云这个角色最让我动容的就是在前面教儿子坐公交车的段落,编剧设置的真是有心,坐上车还要再换乘一次车,一定要把每个冲突和桥段都做足,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但是崔云的人物成长弧线似乎不够清晰,她依然只是从一颗小树换到了另一颗大树身后站着,我原本以为她一定能够开自己的面馆,自己靠自己站着。
不过,也不是每一个人都想当人上人的,这也是十分合理的设计,有时只能笑叹自己对情节的幻想过于落伍,陷入窠臼。
韩秀梅真是演的地道极了,金嫣的辣是冰水,韩秀梅的辣是泥土气。
她就像是你见到的你身边的那些人,卖煎饼的、开饭馆的、你的妈妈、宿管阿姨。
偶尔的幻想情节竟然也让你眼前一亮,原来大妈也是可以像明星一样闪烁的。
台词好到爆表。
只评论了女性角色,她们就像花,花钱的花和花朵的花都是一个字,她们是屏幕上的花,让明眼人看到了盲人世界当中的五光十色。
沙复明是个必须有的正义大哥哥,虽极力想做到不俗但仍有对金钱的执念,很好,把人物往地气上拉了些。
剩下的人物、高唯、张宗琪、马跃、牛三勇、人渣弟弟和人渣前夫,都让人过目不忘,塑造的淋漓尽致。
这是群像式的创作手法吗?
每个人的矛盾从刚出场就让观众一目了然,但是却玩出了三十一集的变奏和花样,真让我再一次的叹服,做足比做多更好的道理!
感谢这部剧,让我经历了无数次的内心起伏,若要再盼得这样的好剧,不知又要等多少年。
我生活中从没有接触过盲人,所以对这个群体完全不了解,如果非要整几个词描述直观印象,那大概就是“可怜,什么都看不见,但自力更生,自食其力,自强不息”——但按《推拿》里写的,这是盲人最恨健全人对他们的一套说辞。
所以看完小说,觉得被打了一遍脸,才知道以前自己对盲人(或者说残障人群)那种不自知的高高在上的同情怜悯是多么自以为是,多么欠揍。
也明白了为什么那些所谓的爱心慈善晚会让人看着犯膈应(先不说是否真的有善款能帮助到残障人士),除了其中刻意的、烂大街的煽情桥段让人生理不适之外,主持人们的说话逻辑更是狗屁不通。
多少爱心演出都像都红参加的那场演出一样,残障人士(多半是小朋友)被拉做背景,主持人在拽着他们问几个诸如“你今天高兴么”、“为什么高兴啊”之类的傻逼问题后,往往不等人家回答,就迫不及待地以配乐诗朗诵的语调秃撸出一大串早已背好的底稿,孩子身世之可怜,后天之努力,社会爱心之博大,不把自己说哽咽不算完。
无论底稿多臭多长,最后一定会落脚在社会的关爱、孩子们的感恩上,以呼应演出主题,让现场的爱心人士们存在感骤升。
现在想想,当倪姥姥字正腔圆、朱大叔带着哭腔、董小姐拖着重重的鼻音说——“孩子用他的表演来报答全社会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的时候,被他们紧紧搂在身边的孩子们,心中一定跟都红一样的不解:为什么是报答?
报答谁呢?
我欠谁的了?
什么时候亏欠的?
还“全社会”?
……她只是弹了一段钢琴啊。
“都红知道了,她到底是一个盲人,永远是一个盲人。
她这样的人来到这个世界只为了一件事,供健全人宽容,供健全人同情。
她知道了,她来到这里和音乐无关,是为了烘托别人的爱,是为了还债。
”“她这样的人”——不论承认与否,我们心里都是有这样的分界的。
他们,我们,他们因为是他们,所以能把钢琴弹出声儿来就不错了,能自食其力饿不死冻不死就很了不起了。
我以前真的是这样认为的。
甚至从没发现其中潜藏的荒谬与傲慢。
都红因为莫名其妙的“还债”而放弃了钢琴,而沙复明的目标从来就不是什么自食其力,他要做老板,赚大钱,跟普通人一样。
突然想起来《逆光飞翔》里黄裕翔的搞笑室友阿清,原来他才是那个电影中最可贵的人。
他从第一次见到黄就当他是普通人。
他跟他一起看美女,分享把妹心得;一起看棒球赛,全垒打的时候抱着他欢呼。
黄裕翔拿着盲杖在路上走,同学说“这里有盲道你自己可以走,不要浪费我时间啦”;妈妈说“你自己走一遍,妈妈就在你旁边”;小洁说“你这样很危险,我带你”;阿清从后面窜出来,手往他肩上一挎:“走那么快,草上飞哦!
” 他从来就没有把他当做盲人,他只是一个正常的同学,一个有着同样活力的同龄人。
没有“我们”和“他们那样的人”。
没有分别心。
这真是极大的美德,极高的修行。
说到底是我们热爱感动,我们需要感动,我们把同情心投射在“他们那样的人”身上,感动,流泪,来满足自己的快感。
从今天起,请收起我们自以为是的同情心,别再把别人扯进去了。
他们都挺好的,用不着我们的眼泪。
韩秋霞是亮点,崔云是败笔
曲 哲推荐
康导您终于出新剧了吖
难得有部踏实的好剧。配乐有些泛滥。配音用南京话很好。结局烂。牛三勇整个一个救世大英雄,什么事情都能搞定。
较之小说,剧情冗余。
改编得不太好
演员5分,原著5分,自创4分,改动剧情0.5分。虽然因为原著和演员的底子还是好看,但是令人十分不满意。期待娄烨的电影版。
再拿小马视角晃我我要晕吐了 ……“【格瓦拉】看完《推拿》觉得头晕吗?吐个槽吧~” ……皮下您还真懂我…
速度看完,眼部的特写看不下去。这么多名演员,片子好像没有什么反响。可惜了。
打心底的真挚与坦率,成就了众声喧哗背后的精益求精,“零差评”实至名归。摒弃居高临下的视角,平静下心来,直视灵魂,让温暖沉淀。用无可挑剔的制作水准呼唤人情,呼唤我们逐渐遗忘的、对美好的感知。看过康洪雷导演的正剧《推拿》,之所以称它为“正剧”,是因为它不仅值得被欣赏,而且值得被尊重。
配乐对于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来说过高了点,很多应该精彩的剧情被电视剧无情的拖沓掉了,沙复明也被塑造得过于高大全,人性的弱点与可爱的小心思都没有了~
电视剧仅得其形,不得其神;电影得其神,而不得其形-最好的果然还是小说啊
📺刚看完一部超治愈的推拿剧,简直就是放松的小能手~强烈推荐你也来看看噢~💫✨
难得在央视八点档看到不错的剧。剧本好果然不一样(改变自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演员在老帅哥濮存昕的带领之下表现优秀;只是结尾结得未免有些匆忙。我特别欣赏其中的方言出演,只是必须注意武汉话、南京话、河南话…这些都不算地道的方言,而是“国语”的变种而已~
陪父母看的(佳木斯人张国强的南京话整挺像
关注盲人+1星,感动+2星,方言+1星~
推拿的改编本来就不是容易的事,无论是对电影还是电视,但没想到这么浅薄,大部分还是和导演功力有关。远没有娄烨版本带来的沉重与深刻
善行总是能得到善报!
【被结尾雷到了,遂改为三星】决定追下去的电视剧,情节处理方面不错。濮存昕演技爆棚,超出我想象。貌似有多条线索交织,感觉不错,比《兰陵王》好N倍。先给四星,看完后再考虑是否加分。
花好月圆、岁月安好,谁人不喜欢,但宁愿在萧瑟冷峻的灰暗中摸爬滚打,也不愿在虚假的繁荣、修饰的美好里自我陶醉、沉沦。最后一集如狗尾续貂(也许作为电视剧能被播出不得不做的妥协,安排个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大团圆大圆满结局),一部紧贴地面、饱含烟火起的好剧给毁了。去掉31集可打五星。牛三的热血与拳头、牛三老板的财大气粗与古道热肠,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