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去看完贾冰执导并主演的新电影《假爸爸》,综合体验同样是非常糟糕的。
这样说吧,贾冰辛辛苦苦凑了不少钱,动用人脉拉来不少明星客串,然后绞尽脑汁憋出的这部将近100分钟的喜剧电影,其好笑程度和可看性,完全比不上他在《抓娃娃》中出场的那几分钟。
再鉴于该电影票房之惨淡,所以无论从娱乐性,还是经济价值来说,它似乎都有着“奇大耻辱”的意思。
首先,这部新作就是那种“一眼烂”的电影,因为它在最开始的时候就用“一锅端”的方式来交代完所有的关键设定。
什么杨十月和父亲的情感矛盾,父亲患上脑瘤,杨十月的琴行生意不景气,父亲曾是知名歌唱家,以及父亲的歌唱事业早就偃旗息鼓,家庭面临经济问题等等设定都被一锅端的抛出。
再然后就让杨十月遇上冒牌的假爸爸,后者不仅长得像,甚至连唱功都能一比一复原父亲的声线,同时后者又是家境贫瘠的存在,没能力直接偿还手术要求的30万。
在如此种种的设定抛出后,也才有了贯穿整部电影的“绑架巡演”的发生。
几乎所有最重要的信息都是在开头一锅端抛出的,而作用自然是能给叙事提供方便,让后续发展都能找到铺垫。
但这种创作上的方便又难免导致观感上的乏味和无趣,包括主角们的情感问题和具体的解决方法都毫无悬念可言,就像等着幼儿园小孩数1234而已。
不仅如此,作为一部喜剧,《假爸爸》还有着另一大问题,它几乎所有笑点都是直给和过家家的。
比如杨十月(尹正饰)“绑架” 假爸爸(贾冰饰)去巡回卖唱的开始,就莫名其妙的安排假爸爸去买古玩,美其名所谓的“胜蒜在握”的笑点。
前一刻还在逃跑的他,却被安排乖乖购物,就为了来一出所谓的谐音笑话---这段剧情铁定是累赘和多余的,但更重要的是,它压根就一点都不好笑。
同时类似的“不好笑”可谓贯穿整部电影。
比如因为杨十月在夜总会捣乱的“假唱暴露”,也比如他和假爸爸在澡堂上的“热水逞强”,还有假爸爸在被仇家追捕时的窘态暴露,和那一连串骑单车逃跑以及泼洒辣椒面的嬉戏玩闹,等等等等笑点情节都只有让观众强颜欢笑的水平,是真怎样尴尬就怎样编排而已。
不过“不好笑”还不是这部电影最大的槽点,剧情编排上的“莫名其妙”才是,同时某些莫名其妙甚至达到离谱的程度。
比如前面说过的“胜蒜在握”的编排就是一大莫名其妙,但离谱的是,这段不好笑且莫名其妙的剧情居然被当作剧末“改变命运”的伏笔来使。
而更离谱的是,这个改变命运的情节居然还是为另一个更更离谱剧情的兜底为之。
制作人居然在剧末阶段安排杨十月突发善心爆炸,决定联合假爸爸登台自曝所有假唱真相。
该行为确实为假爸爸挽回儿子的感情,但同时也断送所有演出费用,而要知道的是,这些费用可是杨十月父亲的手术救命钱啊。
这段编排就是妥妥的顾此失彼,也即编剧力一塌糊涂的诠释。
但父亲终究还是要救的,否则杨十月就只能沦为彻头彻尾的不孝子了,而制作人给出的解决方法就存在两大离谱点---一个是手术居然可以先做再还钱,那你们说杨十月一拖再拖,一直想凑够30万再去救父亲的行为是不是离谱至极?
另一个则是前面说到的“胜蒜在握”,它居然被某一个魔怔般的古玩收藏者看中,并用一口价30万买下,然后美其名大团圆结局。
你们就说离谱不离谱?
足不足以让观众当场大吐一口老血?
不仅如此,事实上类似的“编剧力一塌糊涂”的体现可谓遍布整部电影。
比如30万手术费的设定就特别不搭调。
你要说现金积蓄不够,那抵押父亲的大房子先去治病就不行吗?
还有杨十月一个不学无术且毫无行业地位的小青年,都能拿出40万现金买吉他了,那为啥曾是知名歌唱家的父亲连这点手术费都拿不出呢?
而你要说存款真不够,房子也真不能动,那请问父亲就不能先向他那些有权有势的人脉朋友借点救命钱用用吗?
我敢肯定贾冰是没能力和胆量去回答这些问题的,所以他就只能选择糊弄,选择让杨十月连问都不问父亲就直接跑去凑钱,用极其生硬和不合理的方式来构造一段“救父赛跑”,并以此来推动杨十月的行动,但留给观众的也就只是憨憨和虚伪罢了。
说白了,作为总负责人的贾冰是真一点“全局把控能力”都没有,他只懂得想到什么就拍什么,是一点都不会去深究剧情与剧情之间的逻辑关联,以及逻辑合理性。
比如假爸爸第一次出逃车站的行为就能把人看得一愣一愣的,他究竟要有多傻才会在已经知道杨十月要追过来的情况下还要慢悠悠排队上车?
也比如父亲歌唱事业的滑铁卢也是纯属无稽之谈,他明明还有如此多粉丝追捧,还能随随便便就赚到大几万一场的演出费用,那他为啥在当年和团长打一架后,就直接隐退江湖?
同时为啥一直不肯东山再起呢?
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明确的,那就是如果他们都不犯傻,那剧情的开展就容不得怎么简单就怎么来,而“不简单”可能对于现在的贾冰来说就显得过于苛刻了。
但是但是,观众又有什么理由去为一场简单、乏味、离谱、憨憨、且不好笑的电影买单啊?
难看到出了影厅一句话也不想和同伴说。
乏味的小品桥段,洒狗血的父子关系,莫名其妙的转折和结局,镶边的女性角色,老土得像是二十年前的东北电影。
剧情发展到后半段更是直接强行暴力冲突,迪厅老板带人闯进电视台在“父亲”眼前殴打“儿子”,台上的父亲双眼含泪…………看得当时就想离开影厅了,到底在悲情什么?
影片的核心,父亲差的几十万手术费,几乎是以天降横财的方式玩一样地就补上了,我请问到底想拍什么呢。
看得我们在影院如坐针毡。
甚至开始痛恨自己明明看预告就知道是一部登味十足的片子,为什么还要来浪费自己的时间。
只想说有这两个小时不如上班。
尹正是玻尿酸打多了么,说话感觉嘴都要歪了,总感觉看着他俩演电影一下子就让剧情很出戏,着实get不到这种极度夸张的喜剧的笑点,因为夸张无厘头的剧情就很扯。
【贾冰】假爸爸,浩良,人间第一情,只是冒充了别人充当歌手赚钱,而在剧情中一点也没凸显他是杨十月(尹正)的爸爸,如果杨十月不出现,一般人也发现不了他是冒充的啊,再说演技,着实把自己给豁出去了,光着身子,裹着塑料袋在寒冷的天气中躺在垃圾桶里,看出来很拼。
【尹正】浩良的亲儿子,跟爸爸的关系很僵硬,为了30万给爸爸治病,家里也不像是没钱的啊,怎么可能拿不出这30万,卖吉他就是热爱音乐了?
“敲诈勒索”的状态让假爸爸唱歌赚钱,最后的高光时刻,宁愿不要这个钱了也要上台让假爸爸完成心愿-见他的儿子,不想想爸爸的病了?
【感受】越来越看不了这种无厘头的喜剧,后面的真爸爸和真儿子和解,他是看到了儿子做了啥么?
被追后的抛下假爸爸的逃跑,对假爸爸的威胁追跑……已经不太是下饭剧了。
常言道,不想做导演的演员不是好演员。
娱乐圈里“演而优则导”的例子不少,但并非所有人都能成功。
贾冰说让自己产生导演梦的人是徐峥,因为合作了《囧妈》之后,他觉得自己也行了。
不过徐峥的《囧妈》评价也不高,豆瓣只有5.9,贾冰的《假爸爸》这次算是和《囧妈》看齐了,豆瓣评分也是5.9……
所以说,人要定一个高目标,才有可能达到及格线。
贾冰执导的《假爸爸》改编自苏兰朵的小说《歌唱家》,苏兰朵是松原人,故事的背景就发生在东北,剧本中对“中国式父子情”的细腻刻画,以及对东北文化的呈现,让辽宁人贾冰深有共鸣。
所以多种因素的作用下,贾冰决定拍摄这部电影,亲自担任导演,而徐峥则成为了这部电影的监制,全力支持贾冰。
电影的编剧都是中戏毕业的,按理说对剧本的把控应该很独到,但不知是不是受到了原著小说的限制,还是两位编剧都过于学院派了,总之,整部电影的节奏很慢,包袱很尬,没有贾冰之前的几部作品好笑。
01“假爸爸”替“真爸爸”赚钱这部电影的核心就是“真假父亲”。
但和《西游记》里六耳猕猴冒充孙悟空真假难辨不一样,这里贾冰一人分饰两角,一位是过气歌唱家浩良,一位是模仿浩良的天赋型歌手王春生。
尹正饰演的杨十月是浩良的儿子,当他得知假浩良的出场费高达几万元的时候便动了歪心思,“绑架”了王春生替父演出,挣得钱全揣自己腰包,只为了给真浩良治病。
就像电影的海报slogan说的那样——望父成龙。
父亲50多岁,正是闯荡的好年纪!
《假爸爸》这部电影的设定还是非常超前的。
但为什么这部电影这么难看呢?
其实主要还是节奏太慢了!
前面铺垫了很多十月与浩良吵嘴的戏,让我们知道两父子关系不好,儿子几乎对父亲没有关心,而父亲也一直在贬低儿子。
浩良说自己看到电视上有人在模仿自己,让儿子去电视台打听寻求赔偿,而浑不吝的儿子却突然改口说没有人模仿自己的父亲,还找到了模仿者王春生请求合作。
这部分的节奏就非常拖沓,而且影片没有从一开始就交代尹正为什么要这样做,或许导演是想引发一个悬念,然而看到这里的时候,没有悬念,只有问号。
悬念是让观众有看下去的欲望,它需要有个“勾子”,也就是让观众知道一半的真相,而想要探究另一半真相是什么。
但是《假爸爸》属于前半段一直让观众云里雾里不知道要说什么,直到后面杨十月接到了医院的电话,才知道浩良急需要手术费,不过此时两个人已经结盟了。
电影另一个比较有趣的点就是当杨十月成为了王春生的经纪人之后,给王春生接了很多活,而且不挑。
他利用父亲的人脉关系,为他接了很多场演出,红白两事都有,甚至还有别人过生日的献唱以及夜店蹦迪。
从王春生的身上我们就能看到一位艺人有多么忙,几乎没有任何休息的时间,不是在演出就是在路上。
在与假爸爸王春生的相处过程中,杨十月也逐渐发现,自己其实并不了解自己的父亲。
比如和徐峥饰演的马局长吃饭,马局长曾经认识浩良,但是这件事情杨十月却毫不知情。
当他询问自己的父亲时,浩良本人也说不认识。
本以为就此露馅了,没想到王春生却在得知了马局长姓名之后立刻反应出来了他是谁,灵活应付了过去。
原来,王春生曾经看过浩良的自传,知道浩良和马局长的交情,而之所以浩良本人不记得,是因为当时他们认识的时候马局长还不是现在这个职位,而是在警察局。
其实这部电影实际上是通过“假爸爸”来讲父子和解,而电影也存在了两对父子。
一是王春生和自己的亲生儿子,儿子伤人入狱,再也没有见过他,也拒绝他探视。
二是浩良和杨十月这对父子,严厉的父亲始终觉得儿子不是写歌的料,劝他转行,儿子就是不服气,所以父子俩关系始终不好。
但是在这段旅程中,杨十月逐渐从不同人的口中得知了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赵小萍(倪虹洁 饰)实际就是杨十月的镜像,浩良平等地劝服每一个不适合搞音乐的人。
所以最后不出意外,父子俩和解了,大团圆结局。
不过电影无聊也就无聊在这儿了!
什么都是大团圆,特别像春晚小品。
尤其是结尾,王春生在路边摊随便买了一个古玩,最后却转手卖了30万,正好为浩良凑够了医药费,这么扯的剧情春晚都不敢这么玩啊!
02乡村歌唱家开头声势浩大地铺垫了浩良有多么火,感觉仅次于伍佰。
结果最后王春生假冒浩良之后与杨十月合伙,两个人就组成了乡村乐队,专门围着东北这片土地接一些商演。
比如谁家过生日唱一首,哪个地方的搪瓷非遗宣传晚会唱一曲,或者哪里商场搞活动唱一曲。
假浩良这一路上接的所有活动里,最高大上的就是最后一场直播音乐会,地点在大剧场,电视台直播,连监狱里都可以收看到。
真实的娱乐圈里,所有的明星都是有咖位的,虽然也会有明星去下沉市场唱歌,比如之前吴克群、黄子韬就都去西双版纳过泼水节了,也是为了当晚的一场群星音乐会。
但像浩良这种被塑造成老歌唱家的人,天天都去乡村演出,甚至都唱到某个人的生日会上了,确实有点夸张。
东北喜剧这两年都在走下沉路线,之前梗姐在评论《火锅艺术家》的时候就提到过,电影里的很多桥段都是普通老百姓爱看的,因为崔志佳等人的目标群体就是二三线城市的观众。
只不过《火锅艺术家》的地点是在成都,而《假爸爸》是发生在东北的。
东北喜剧是最适合做下沉市场的,因为当年赵本山的小品就是普通老百姓爱看的,后来他又趁热打铁推出了《乡村爱情》《马大帅》《刘老根》等系列,都是以东北农村为题材,拍的就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事情。
东北喜剧接地气且创新性不足等特点决定了其定位就难登大雅之堂,而东北喜剧如果甘愿一直下沉倒也算找准了自己的定位,抓住一部分观众也能实现二八定律的逆袭。
《假爸爸》目前票房只有3000多万,目前排片率已经降到了平均5.2%,但是在东北市场或许相对繁荣一些。
最近梗姐回到了东北,看《假爸爸》一天也可以排个六七场,是影院排片率最高的电影,而《火锅艺术家》一天只有两三场,《真爱找麻烦》只有一两场,就连《误杀》也没有《假爸爸》的排片量多。
由此可见,贾冰还是抓住了东北人爱看的点,盲猜东北人给《假爸爸》贡献了70%以上的票房。
03东北喜剧《假爸爸》是在沈阳拍摄的,时间设置在了冬天,足够具有东北的特色。
尹正和贾冰全程说东北话,“怎的”、“嘎嘎的”、“别扒拉我”、“烫秃噜皮了”等东北方言体现了东北人特有的幽默和直爽,但就是不够搞笑。
影片也融入了一些东北的梗,比如东北人洗澡耐热,贾冰在46度的池子里泡澡面不改色。
还有东北的特色美食——干豆腐卷大葱出镜率也很高。
另外,为了形成反差感,电影还给了贾冰一段“裸戏”。
去洗浴中心是东北人独特的庆祝方式,而夜店的老板去抓王春生二人的时候还特意强调了洗浴中心。
所以就有了王春生还未来得及穿衣服就从洗浴中心跑路,而杨十月为了自保丢下了他,王春生在冰天雪地里猫了一宿……零下十几度,一丝不挂那是真的很冷,贾冰为了自己的电影也是拼了。
之前包贝尔参演的东北电影《一雪前耻》里也有裸泳的镜头,这可能已经成为东北电影的特色了。
这些东北喜剧人纷纷回到自己的家乡拍戏,把自己家乡的特色呈现在大家的眼前,努力让东北电影复兴的诚意是能够感受到的。
但实际上,东北喜剧电影的质量却一直提不上台面,反而是《林海雪原》《智取威虎山》《雪暴》等悬疑剧或正剧拍摄得效果还不错。
所以复兴东北电影可以换一种思路,多挖掘文化价值,而不是反复炒上个世纪的冷饭。
文/梦里诗书 首次自导自演的贾冰,在《假爸爸》这部喜剧电影中,未能展现自己所谓的天赋,相反更为加深了对其只能拍小品,难以演好电影的刻板印象。
而《假爸爸》这个故事本身,也本就是一个小品的体量,却硬是被生硬地拉拼凑,强行撑起了一部电影的骨架,隔靴挠痒的笑,啼笑皆非。
在小品的舞台上,误会往往是制造冲突与和解的关键,而电影同样深谙此道,误会也能巧妙地引领着剧情的起伏跌宕。
但这个创意却并不能支撑起电影的全部,这其实也正是贾冰主演的电影从未能收获口碑的症结。
其过往的很多作品,都只是在一味地依靠误会去制造笑点,人物情感却始终徘徊在浅薄的表面,难以触及心灵。
《假爸爸》作为贾冰执导的首部长片电影,最为明显的问题也正在与此,它错把浮夸当作了幽默的精髓,将表面的热闹当作了故事的灵魂,却没有触动人心的真诚与深度。
电影故事一言以蔽,就是一个过气歌星,被长相相似的人冒名替顶,儿子去追查真相,却为了给真爸爸凑足手术费的钱开始与假冒者一同来走穴赚钱。
整个故事贾冰一人演了真假两个父亲,却没有借此营造好看点,其只是把小品的老套路沿用到了电影中,用误会不停的抖着不好笑的包袱。
且不谈真的明星儿子认假做父的合理性,整个故事本身便是建立在一个荒诞的浮云之上的,剧情的每一次转折,每一个角色的抉择,都在挑战观众的智商,电影完全不能去带脑子去思考,不然,你会发现电影诸多情节与人物动机都显得捉襟见肘,难以自圆其说。
《假爸爸》的体量分明就仅仅只是一个二十分钟的小品,然而仅仅用真儿子与假父亲合伙走穴赚钱,明显不够支撑起电影的时长,于是电影也只能用更多的误会来生硬的拉时长,再通过真假父亲与儿子的和解,去完成亲情的升华,这个想法看似能行得通,实则让人如坐针毡。
电影的基石莫过于逻辑与人物关系,而这一切在《假爸爸》却难见真实,父子间的情感纽带显得苍白无力,即便电影试图通过父子情感去上价值,也不过是徒劳之举。
真挚的感情从来不是空中楼阁,它需要坚实的故事土壤与细腻的人物刻画作为支撑。
当一部电影连起码的逻辑自洽与人物真实都无法保证时,又如何能沉淀下触动人心、历久弥新的感情?
从小品转型电影演员,又涉足导演的贾冰,其电影只是让人见证了他在喜剧圈的好人缘,所做的不过是将一个平庸的小品剧本,强行拉长成了一部冗长空洞的电影。
父与子的关系,尤其是50、60、70与80、90的父与子。
父辈的年代和子辈的年代大不一样,完全和80、90后的亲子关系不一样。
那个年代的父亲往往没有情商、古板、固执、心理有丰富的感情但却永远不愿表达,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自洽而满足,对世界不满但无奈而恪尽职守对待事业和家庭,无愧于一生,哪怕落魄。
他们这一辈是可悲的,年轻时也曾风华正满,满腔热血,但很快时代变了,他们完全无法适应,也只能勉强维持,大多数都陨落了,少数仍在坚持着。
他们没有后悔,没有抱怨,只有对年轻时的怀念与对现实的不理解和不屑。
如今老了,身体不行了,思想和能力都与现今社会脱节,他们自诩为被淘汰的人。
也许他们这一辈是最后一辈被时代淘汰的人,后来的人总会从少年时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而不断追赶。
我的父辈是神奇的一代,是纯粹的一代,是不会拐弯抹角但真诚的一代,是为了理想愿意牺牲的一代,是有信仰的一代,也是被时代淘汰的一代。
作为他们的孩子,处在变革中,难以招架时代与他们的冲突,尚且自身难保,勉强维持,对于父母,更加难以维护。
说回电影,不论是浩良还是王春生,都存在巨大难题而生活艰难,这是他们的宿命,也是他们的光辉,那种坚持与倔强,牺牲与内心的认!
电影本身不错,故事算是好故事,撞到我的自身境遇,感慨万千。
处在变革中,时代在巨变,心灵何处安放?
每个人都存在致命的难题,让我们迎接蛇年的到来,期盼蛇来运转,余生平静!
故事从筹三十万颅内动脉瘤的手术费开始,那就来科普一下怎么省三十万。
希望新的一年大家都身体健康!
脑动脉瘤究竟是咋回事儿?
https://mp.weixin.qq.com/s/HMw9LwCe1voBWre4wgGx4A脑动脉瘤是如何破裂的?
破裂前有预警吗?
https://mp.weixin.qq.com/s/TAv-JrhXB2iK9K7_GoNAIQ
用来打发时间看笑话,这种电影确实挺好看❤️❤️❤️❤️❤️❤️❤️❤️❤️❤️❤️❤️❤️❤️❤️❤️❤️❤️❤️❤️❤️❤️❤️❤️❤️❤️❤️❤️❤️❤️❤️❤️❤️❤️❤️❤️❤️❤️❤️❤️❤️❤️❤️❤️❤️❤️❤️❤️❤️❤️❤️❤️❤️❤️❤️❤️❤️❤️❤️❤️❤️❤️❤️❤️❤️❤️❤️❤️❤️❤️❤️❤️❤️❤️❤️❤️❤️❤️❤️❤️❤️❤️❤️❤️❤️❤️❤️❤️❤️❤️❤️❤️❤️❤️❤️❤️❤️❤️❤️❤️❤️❤️❤️❤️❤️❤️❤️❤️❤️❤️❤️❤️❤️❤️❤️❤️💙💙💙💙💙💙💙💙💙💙💙💙💙💙💙💙💙💙💙💙💙💙💙💙💙💙💙💙💙💙💙💙💙💙💙💙💙💙💙💙💙💙💙💙💙💙💙💙💙💙💙💙💙💙💙💙💙💙💙
很早就知道了这部作品,当时心情很复杂,因为路透的造型看着很一般,感觉又在故意扮丑。
至于对贾冰的印象,只是喜剧大赛里的包饺子小品演员和狂飙的徐江。
等着等着,这作品到了2025年终于上了。
我看的是提前点映场,观众几乎坐满,人多的场次看喜剧还是比较有意思的,有一点好笑的地方都能被带得全场大笑,整部电影看下来,片段上其实都还不错,就是整体故事和影视剪辑看下来,只能算是勉强及格的习作。
站在项目启动之前的时间点上看,对于贾冰来说,这是第一次执导电影,再加上在自己的家乡拍摄,简直可以算是达成心愿级别的作品,他能选择尹正来合作,也算是非常信任了;对于尹正来说,当时正在经历一系列舆论困扰,在小红书减了很长时间的肥,天天吃得比马还干净,结果一出镜还是很吃亏,再加上长发造型,成天被人说,于是他开始不断尝试转型,假爸爸中的痞子儿子正是他需要的那种角色:不再俊秀漂亮,性格偏男,而且是二番戏份多,拍出来就是作品集里的完整作品。
作品2022年11月开机,那个时间点之后发生过什么,想必大家还是有记忆的,可以说是兵荒马乱,这其中的艰辛现在都变成了不可说,最后成片在注了水之后还只有96分钟,估计跟那个时期拍摄有很大的关系。
贾冰在这次尝试之后,意识到自己可能更适合当演员,因为演员的工作思维都是片段式的,导演要负责的是整个戏的节奏,后来《末路狂花钱》里,他就选择还是做主演,顺便带带诸多喜剧小弟。
说回片子本身,这部片和末路狂花钱可以放在一起讨论,就是东北城市景观+公路式喜剧,其中主人公的东北话味都非常重,几乎已经不是面向普通话观众的了。
没错,这两部片就是东北特供喜剧,面向的对象是东北人以及在外的具有东北乡愁的东北人,《末路狂花钱》在票房上的成功证明了这一点,于是《假爸爸》才会被继续抬上来,不然我感觉他们本来打算把这部习作给埋了,直接上网大的。
片子本身的情节感觉比较老套,也没什么惊喜,但是两位主演在具体演绎上还是很花心思的,演出了独特的趣味,很多片段你会感觉到是因为他俩在演才会显得有趣。
至于这部片子中的尹正,可以说是粗服乱头不掩姿色,即便是特意画成糙脸,依然能感受到漂亮天真的味道。
有一场戏,杨十月第一次闯进浩良家,两人坐在窗前battle,杨十月的眼睛在光照之下,像猫一样漂亮,那一刻不禁感叹这人就应该上大荧幕。
更重要的是,这部戏基本上就是贾冰和尹正两个人演的,对于常年在一堆角色里捞人看的尹正丝来说,这部戏性价比非常高,应该是他从业生涯以来出镜率最高的一部片,看足一个半小时,真的很爽。
时过境迁,拍戏时两人还处在人气上升期,现在已经都是能被称为“哥”/被观众广泛认识/有一定咖位的演员了,这几年作品储备也越来越多,还是期待之后质量更高的作品吧。
中国人对凑整是多有执念啊,700部还是 800 部 我都在想会是哪部电影,诶机缘巧合 800 看了假爸爸第二天看了火锅艺术家我准备把这两个国产商业电影一块讲讲,你爸爸永远是你爸爸,接受自己的平庸,没有选择时就不做选择 就回家呗。
哪有那么多为什么?
哪有那么多一二三?
哪有那么多所以然?
平庸就接受自己的平庸
这是啥电影语言呀?
两星半,作为第一部作品来说还算中规中矩,但中间部分过于跳跃,首尾部分就好很多。另外,本片最大的BUG也来源于一位老艺术家怎么会座无虚席,人多可以理解,但观众过分多就不那么接地气了。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东亚父子之间可供挖掘的东西确实太多了!但,不能指望爹来挖掘。
假爸爸,贾爸爸挺好啊,为啥分这么低?笑了,也有悲剧,悲喜交加,还有很多现实问题
感觉很多家庭的父子关系处的不太好。
实在找不到可以下嘴夸的点,作为喜剧一个笑点都没有那种,作为网大都属于平庸那种不知道怎么上院线的……意义是贾冰自导自演?
我就喜欢无脑搞笑 看完心情好
其实拍的还行,就是有点俗套了,贾冰做导演,完成度还可以
意外的感觉还不错,本以为评分这么低不好看,竟然还好看,确实让我哈哈大笑了,这就是这部电影的意义。儿子确实不行,就连爸爸的自传都没看过,模仿者也确实真的喜欢偶像。
预期比较低 看下来并没那么差 尹正和贾冰演父子还挺有感觉
每年一月份都有一堆不好笑的喜剧片上映,这仿佛已经成了内地电影市场的规律。
贾冰的表演确实还是可圈可点,但尹正就有些事倍功半了,虽然圈中好友鼎力支持,但整体故事还是将就了点
贾冰首部导演喜剧电影,两个爸爸、一首《人间第一情》贯穿全片,带你感受让人捧腹大笑的东北喜剧、剪不断理还乱的中国式亲情、真实又现实的人生冷暖,影片还有众多实力演员参演,很值得一看。《假爸爸》在阳历年和春节期间上映,但不管是新年还是旧年,平安快乐最重要。
看如不看,和剪辑短视频差不多
新年好,旧年也好,只要平安,一切都好。就是很简单的一部喜剧电影,也没有比较突出的点,总体上来说还不错。
没苦硬煽的典型,没喜尬笑的模范,贾冰的导演天赋和尹正的演技水准不分伯仲,他们已经很努力了,但结果依然像个屁。假爸爸和假儿子通过对方的回忆和名气互相救赎,最后换回了真爸爸和真儿子的原谅,多少年无法和解的关系用90分钟公路喜剧(段子拼盘)就完全春暖花开了?照这么说全国的心理医生都应该下岗,让那些父子关系紧张的原生家庭携手走进电影院吧,合唱一曲《人间第一情》,互相骂几句王八犊子,出来再光屁股跑几圈,哈哈一笑,除了脑血栓更严重之外其他一切都好。一会儿碰见故人,一会儿来个情人,一会儿来帮敌人,一会儿想起家人,最后都是好人,这种大杂烩一锅出式的喜剧编排几乎已经成了公路喜剧的八股文,是个人拿过来就写,太烂了。贾冰老师要真想写下岗潮,可以先看几遍《漫长的季节》。另外,尹正如果模仿年轻时的成龙,扮相会很不错。
假爸爸真感情,有部分确实挺搞笑的,但是挺非东北人硬说东北话真的太别扭了。其实我能理解贾冰想拍出来的那种感情,其实还行。
没有太滥情已经算成功了
个人感觉6分以上(此时本片的评分为5.4,故多打1星)。整体中规中矩,其中不乏一些有趣的桥段,值得一看。
跨年期间还算耐看的电影,一部东北公路片。至少关注的是真实的世界,也有自身的表达,剧本、表演都中规中矩。再打磨一下会更好,比如情绪的推进再自然一点、摄影不要那么多晃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