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是我智商堪忧呢,还是编剧XJB编,又或者是导演XJB拍,又或者是后期XJB剪呢,总之感觉没有追下去的必要,可惜了一众老戏骨。
第一集,人物介绍字幕时间敢不敢再短一点,字敢不敢再小一点,一个人物出现后,字幕那个小啊,一闪而过,每次都要后退暂停看下这人是谁,关键是还都是传了战服或朝服,导致后面谁是谁根本不知道,要不是有几个老戏骨,就真的脸盲了!
前一秒明显齐王妃根本就不会背叛蒙军,出卖军情,蓝玉还一直哔哔问个不停,这个蓝玉怕是傻子吧,下一秒齐王妃毫无征兆就成了一滩血水。
第三集才知道原来蓝玉也是继承魏武遗风啊,放着公主不辱,非要齐王妃,笑死了。
接着就把公主押进来了,不用捆绑,不用搜身,直接干掉了蓝玉,这是在侮辱明军智商呢,还是侮辱观众智商。
最后还当着敌军俘虏的面商谈情报,这编剧咋想的?
第二集忘了拍了啥,就记得徐达大女儿牛的很,啥都看的明白,而且军中啥事都能快速传递消息回来,连皇帝和朱棣说了啥,都知道,徐达家怕是养了大明第一批锦衣卫吧!
第三集就最搞笑了,刘伯温饰演的耿炳文放着齐王公子不要,留下那个时代的公主,咋想的,就算不知道齐王公子是谁,男丁我不放不就不行?
前面耿炳文智商在线啊,怎么突然就侮辱刘伯温的智商呢?
还有吕布饰演的王保保也是搞笑,开始信守承诺,放了明军,还没过几秒,就要背信弃义,要斩杀耿炳文一行人,都啥逻辑,真心看不懂。
转发自知乎用户,狐狸晨曦:「对你来说,这是大明朝的北京(注1);可对我来说,此地却是我祖父大元颍川王察罕帖木儿开府驻节之所。
这里的一点一滴,一草一木,父王与母妃不知道对我讲过多少次……」而身为大明四皇子的朱棣,听到这种奇葩言论,居然颇以为然,而不立时严辞反驳?
——这里在三百年前,本是我们汉人的京师:宋朝的汴京城!
注1:朱元璋时代,明朝以应天府为南京,以开封府为北京;朱棣登基后,才改以燕王封地北平为北京。
———————————————————————替换一下关键词:对你来说,这是中华民国的沈阳;可对我来说,此地却是我祖父,关东军总司令梅津美治郎驻节之所。
这里的一点一滴,一草一木,父亲与母亲不知道对我讲过多少次……」对你来说,这是印度共和国的孟买;可对我来说,此地却是我祖父,英属印度总督路易斯·蒙巴顿驻节之所(注)。
这里的一点一滴,一草一木,父亲与母亲不知道对我讲过多少次……」这里的一点一滴,一草一木,父亲与母亲不知道对我讲过多少次……」(蒙巴顿是印巴分治的推手)对你来说,这是韩国的汉城;可对我来说,此地却是我祖父,日属朝鲜总督小矶国昭驻节之所。
这里的一点一滴,一草一木,父亲与母亲不知道对我讲过多少次……」毫无违和感呢!
论朱棣的历史功过 建文元年(1399)七月到四年(1402)六月的靖难之役,以燕王朱棣为首的藩王军事集团与建文帝争夺皇位的流血战争,是明历史中极为令人注目的重大政治事件。
靖难之役前后延续四年,双方用兵达数百万之多,战火延及广大地区,暴殄天物,生灵涂炭,这是不言而喻的。
作为明初一场大规模的内战和牵涉皇仪更替的政治事件,却使精明强悍的朱棣借用屠刀之力颠覆了“仁柔少断”的建文帝统治,结束了短暂的建文新政,揭开了永乐继统时代的帷幕。
在看这部电视剧之前,对于朱棣,我们或许需要一个清醒的评价。
一、对反叛者的疯狂屠杀 “穷治党与”,“瓜蔓抄”(诛杀处罚和被惩罚者一切有关系的人),人事上更朝换代。
这是靖难之役后,明代政治的第一个变化。
朱棣是以燕兵问鼎南京,用“非法”手段取代建文帝的。
称帝之初,虽然军事力量已控制南京及今京沪沿线地区,但在皇权正统观念浓厚的明初,追随建文帝者依然大有人在,他们或者公开拒绝合作、举兵反抗;或者阳奉阴违,图谋行刺,对朱棣篡位称帝,表示出莫名的仇视。
有“读书种子”之称的一代鸿儒方孝孺,就以头可断,“诏不可草”的决绝态度,断然拒绝代朱棣起草即位诏。
身为开国“功臣庙位皆第一”的中山王徐达之长子、朱棣之妻舅的徐辉祖,在“成祖入京师”时,“独守父祠弗迎”,至死无推戴意。
左金都御史景清“绯衣怀列”,图谋朱棣,“欲为故主报仇”。
苏州知府姚善练兵勤王,南京陷落后仍决心守土与城共存亡。
袁州知府杨任亦准备复仇,惟因计谋泄露才未遂。
面对严峻的现实,朱棣为巩固血战夺取的皇位,采用“瓜蔓抄”式的诛连屠杀,血腥地镇压这些政敌们。
“始而募悬赏格,继且穷治党与。
一士秉贞则袒免并及,一人厉操则里落为墟。
”“方孝孺之党,坐死者470人,邹谨之案,诛戮者440人,练子宁之狱,弃市者150人;陈迪之党,杖死者180人,司中之系,从死者80余人。
胡闰之狱,全家抄提者217人,董镛之逮,姻族死戍者者230人;以及卓敬、黄观、齐泰、黄子澄、魏冕、王度、卢原质之徒多者三族,少者一族也。
”“方黄之狱,杀几万人,即不杀,谪戍边不死于道而死于边者,又几万人。
” 可以说,在朱棣的追杀下,建文朝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及都察院、大理寺等中央机构的重臣,地方上的封疆大吏,除降附者外,死硬的皇权正统派尽成为刀下之冤鬼,化外之流徒。
正如《明史》所说,“诸忠臣无遗种矣”。
朱棣创造的“瓜蔓抄”诛十族的历史纪录,实际上对朱明王朝进行了一次人事上的改朝换代。
毫无疑问,这是一幕人才被摧残的悲剧。
古人评价说“暴秦之法,罪止三族,强汉之律,不过五宗”,“世谓天道好远,而人命至重,遂可灭绝至此乎!”应该说,这种指责决不过份。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朱棣的屠杀,只是他在武力夺位后为巩固皇权这一特殊情况下的非常措施,而且只是针对那些对抗到底,坚决拒绝为他服务的人们所施用。
正如朱棣的臣僚所说,“不以叛逆处此辈,则吾等为无名”。
历史上象朱棣这样为了巩固政权之目的而大开杀戒的就不乏其人。
诛戮本身除充分暴露统治者为皇权而骨肉相残,肆意杀戮的野蛮本性外,过多的指责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在新生的政权有被颠覆的危险过去后,朱棣也实行了用法以宽狂,待人以诚的善后治国方针,使洪武以来急猛治国,刑滥法荀,律外加罪,以至朝廷内外、君臣上下间十分紧张的关系得到一定的缓和。
可谓是先杀后稳。
二、削藩迁都,“重门御暴” 第二代君主建文帝未经政治风雨的锻炼,“仁柔少断”,脚无大志,最大作为不过守成中,在清难之役中连事关皇位得失的亲征都从未考虑过,更不会想到择地迁都,开创一代新的业蜚。
朱棣君临天下,情况就大不同了。
朱棣长年戍守北平,在建文帝削藩策下得以荀生,又以藩王身份起兵“靖难”得以成功,这种特殊的经历使他对于与中央集权保留着矛盾对抗因素,其要治、军事力量强大到足以推翻中央集汉的诸王,时刻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性。
为了夺回诸王的军权,杜绝诸王叛乱的潜在危机,在皇位稍稳后,旋即徙封藩邸于宣府的谷王于内地长沙,永乐元年又将对央威胁最大的宁王徙封于南昌。
此后,朱棣接连削藩,尽夺诸王兵权,使其“兵力不足与一镇抗”,彻底改变了洪武时代“宗藩备边,军戎受制”的封藩制。
从此宗藩成为一代“徒拥虚名,坐縻厚禄”的社会赘疣。
同时在经过徙民屯田,开发经济:疏浚运河,转漕东南:大兴土木,渴力营建后,于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朱棣正式迁都北京,将政治、军事中心北移。
形成了“重门御暴”,帝王镇边的政治格局。
三、创立内阁,沟通皇帝与行政机构的中枢连接,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明初的行政机构设置,大体上因循元制。
朝中设中书省,是为最高行政机构。
丞相对一切庶务有权专决,统率百官,仅对皇帝个人负责。
洪武十三年(1380),以胡惟庸为代表的相权与朱元章的皇权发生激烈的冲突。
朱元璋遂罗织罪名,残杀胡惟庸及其同党,断然废中书省,析其权归六部,罢宰相制,自己亲自问政。
洪武廿八年(1395),朱元璋犹悬后世设相,侵害君权,再次下令“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于重刑”从此,“丞相”一事成为朱明政治之大忌。
朱元璋废中书,罢宰相,固然促进了绝对君主专制局面的初步形成,但国事万机,君主一人根本就无力事事躬亲,这就造成了皇帝与中央行政机构间的权力真空。
建文帝继位,不论是精力还是能力都无法适应这种极端专制统治体制,必须进行更定官制的工作,很难谈得上实质性的突破。
朱棣南面天下后,打着恢复祖制的旗号,全盘否定了建文帝的复古改制。
亲自简选对自己忠诚而与建文帝瓜葛不深,且品级低,年纪轻,有能力的解缙七人入直文渊阁,此七人“授餐大内,常侍天子殿阁之下,避宰相之名,又名内阁” 自后,“内阁”之名及参预机务之事在中国古代史上出现。
朱棣死后,中经洪熙、宜德两朝,内阁制亦逐渐完备,嘉靖以后,内阁成为明代中央政权机构的核心,“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阁臣多兼六部尚书,其首辅俨然无冕宰相。
终明之世,虽然阶级矛盾尖锐,统治集团内部争斗激烈,地方势力无论如何也无法形成藩镇割据而与中央集权分庭抗礼的局面。
即使明末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农民战争烈火燃遍整个中国,唐末那种藩镇称雄的局面也没有出现,这就不能不认为与靖难之变后朱棣创立的内阁制,沟通了皇帝与中央行政机构间的权力真空有很大的因果关系。
四、突破洪武时禁令,任用宦官,沟通了中原地区与周边地区、中国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宦官,是起源于古代官刑阉人,作为失掉男性生理特征的男性劳动力,最宜在皇宫王府供事,实为帝王在三宫六院糜烂生活中所必不可缺少的官廷奴仆。
自问世以来就君子不齿,受尽人格侮辱。
宦官专权则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高度发展情况下政治腐败的主要内容之一。
朱棣上台后一反前制,靖难之役时,他得到建文帝身边宦官的帮助,使之在关键时刻了解到建文帝南京防守的虚实,从而下决心疾师南下,一举攻占南京,推翻建文朝。
宦官屡建战功,这种特殊的经历,使朱棣对宦官怀有特殊的感情。
至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出征漠北,病死榆木川止,贯穿永乐朝二十二年之始终,在朱棣扶持下,官官势力深入到明政权最高权力中心,成为他的心腹、耳目和爪牙。
不过,有两点我们必须作些具体分析。
第一,朱棣时的宦官参政与朱棣身后的宦官专权的区别;第二,宦官专权是否贯穿永乐后的明代统治之始终,而朱棣对其身后出现的宦官专权又应负何责任。
首先,宦官参政与宦官专权是有很大区别的,朱棣时代的宦官参政与他身后的宦官专权区别就更大。
正常的宦官参政如朝官参政一样,都是地主阶级统治的表现,即使参政广泛也只是作为巩固皇权的工具而已。
因为宦官、朝官除掉出身、生理特征有所不同外,在阶级本质上是难以区别的。
而宦官专权则不然,它超出了加强皇权这一范围,是以皇权的一定旁落为前提的。
朱棣重用宦官,本质上如同乃父封王诸子一样,也是从现实政治斗争之需要出发,在洪武旧臣、建文新党愤愚不平,新的政权机构又不能马上建立的情况下,为巩固其专制统治服务的。
我们需要考虑到到朱棣精明强干,勤于政事,既敢用宦官参政,也能严格控制宦官的胡作非为,使之如同朝官一样,朝着皇权巩固这-一目标协调前进。
宦官们还经常出使各国,成为外交大使,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郑。
总体来说,朱棣作为一个个体,他滥杀人才,残暴凶狠,专权专制,篡改历史,但是与此同时,他又拥有一般帝王没有的魄力和远见,最黑暗的与最光明的糅杂,这,就是后世封建帝王的复杂统一性。
但是无论哪种面向,目前的电视剧都没有呈现出来,这也是我们作为观众失望的地方。
剧情内容问题依旧是当今中国影视剧最大的问题,再好的服化道也难以拯救。
《山河月明》中,徐妙云面对前来拜访的朱棣,以礼相待,奈何朱棣前来退婚,一番话让徐妙云失了颜面,徐妙云一怒之下踢到了屏风,踏着屏风而出,对弟弟说:送客。
这个举动,让朱棣看呆了,也是他心动的开端。
剧里,徐妙云执意要嫁给朱棣,是因为她真的很爱朱棣吗?
当然不是,她是因为足够清醒,所以才接受这门亲事的。
1、她早就锁定了自己的目标徐妙云作为剧中被大家称赞的“女诸生”,对自己的未来是有打算的。
当时,父亲徐达被叫进宫里用膳,回来之后很生气地跟女儿吐槽时,徐妙云只是淡淡说了句:爹要去打仗啦?
听到自己的婚事后,她又问:是燕王?
徐达打仗回来问徐妙云,想不想嫁燕王?
不想嫁他就想办法回了这门亲事。
她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列举了婚事:太子娶了常遇春之女,吴王娶了冯胜长女,长公主嫁给了李善长的儿子李祺。
如今就剩下徐达他们家了,徐妙云是长女,所以注定要嫁入皇家。
因为这样一来,朱元璋就通过儿女姻亲与最早封的五位公侯结成了姻亲。
朱家几个皇子,与她年龄相仿的只有晋王和燕王朱棣。
朱棣极为顽劣,但是太子与之最为亲近,不管从哪方面考虑,朱棣都是最合适的人选。
徐妙云虽然从不言语,但是她内心早就确定了,自己会嫁给燕王。
所以才会对这门婚事一点也不惊讶,比她父亲还从容。
其实徐达也十分明白,你看,他在徐妙云面前不停地抱怨,但是却没说要去退婚。
只是后来燕王来家里一闹,徐达觉得站住了上风,所以才问徐妙云要不要退婚。
徐妙云想要嫁给朱棣,不是因为有多爱,而是因为她足够清醒。
2、她有资本在几个妯娌之间周旋徐妙云为什么会选择朱棣呢?
因为她并不把朱棣几个兄弟的媳妇放在眼里。
徐妙云与朱棣的婚事一定,马皇后立马安排徐妙云进宫,徐妙云利用这次机会好好表现了一把,把徐达这些年收养的将士遗孤托付给皇后,既是展现了自己的治家能力,又为父亲多了一重保障。
你看,这件事之后,朱元璋立马就认定了这个儿媳。
再后来就是送礼的事情,徐妙云处理得更妙,朱元璋和太子朱标更加认定朱棣必须要娶她了。
因为徐达在前方跟王保保打仗,再加上蓝玉侮辱王保保王妃的事情,马皇后安排二皇子的王妃和徐妙云一起进宫,他们交谈完之后,又让太子妃接待,但是太子妃称病,只能由太子侧妃吕氏接待。
剧中虽然没有显露她们三人交谈了什么,但是二皇子王妃走后,徐妙云有一个驻足目送的行为,而且眉宇间有心事,说明她看出了些什么。
而对吕氏的拉拢,也不着痕迹地躲开了。
你看,一开始,她还亲切地称呼吕氏姐姐,当吕氏说有事可以找母后和我的时候,她则是行了一个礼说:谢谢娘娘。
就是这样,她不着痕迹地避开了吕氏的拉拢。
吕氏再能干,也只是侧妃,如今太子妃尚在,徐妙云自然是要防备一点的。
在结识了这几个人之后,徐妙云更加有信心了,毕竟她们都不是她的对手。
凭借她的聪慧,周旋在这几个人之间,并非难事。
3、她有信心掌控朱棣徐妙云愿意嫁给朱棣,不是因为爱,而是因为她具备不管嫁给谁,她都能收获幸福的能力。
徐达问徐妙云要不要退婚。
徐妙云先是问徐达,朱棣在你那里当了一段时间的兵,你觉得他咋样?
徐达说,不错,最像朱元璋。
但是朱元璋怕马皇后,那是人家自己的能力。
这一点他可不能保证。
徐妙云则是自信地说,放心,我有能力收拾他。
徐妙云为什么这么自信?
首先,她已经摸清楚朱棣的秉性。
剧里有个细节,太子说增寿与燕王交好,这意味着,在赐婚之前,其实徐妙云早就从弟弟口中得知了朱棣是个什么样的人,并且在心里给他定了性。
否则也不会说:胡折腾和没出息,是两码事。
其次,她看穿了朱棣的“看不清”。
朱棣自己来退婚,这事虽然让徐妙云生气,但是徐妙云通过这件事看透了朱棣,他其实“拎不清”。
朱棣与徐妙云的婚事,根本由不得他们本人决定,甚至徐达本人也无法干涉。
所以朱棣一个人来退婚,这事在徐妙云看来实在是“不成熟”。
正是他的“不成熟”,让徐妙云看到了掌控他的可能性。
第三,她已经让朱棣看到了她的“惹不起”。
听到朱棣要退婚,她大声说“站住”,然后一把推倒屏风并踏着屏风走出来,并让弟弟送客。
这看似多余,其实恰恰表明了她的态度。
后来太子处置朱棣时也说,要是妙云派人来告状,他会选择退婚。
妙云惩罚妹妹并对弟弟说,这件事本来我们不用出面,依然有人给我们一个“交代”,你们这样处置让事情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
她的清醒让人可怕。
而恰恰是这种清醒,让她注定了会有不同的人生。
所以说,徐妙云执意嫁给朱棣,不是因为她有多爱,而是她足够清醒,也有能力掌控自己的命运。
其实,不管她嫁给谁,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
首先可以确定的是,这部剧的槽点算是很密集,但史实的改编不该成为历史剧创作被攻击的点。
如果说改编出一些不符合史实的情节或者人物就是问题的话,《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包括《大明王朝1566》今天都存在明显硬伤。
然而今天历史知识得以普及的观众依然认同这些剧是国剧的经典之作,足以说明问题不在于改了,是在于没改好。
而且在史实已经可以广泛普及的今天,应该给予历史剧更大的创作空间,因为它们要承担的传达真实历史事实的责任不必承担了,观众可以真的把戏当戏了。
但即使抛开史实的问题,《山河月明》注定只是在大势之下历史剧难以为继的一个注脚。
这个应该毋庸讳言,虽然我们推崇的国剧经典之作里,历史剧占据了相当的数量,但历史剧在影视剧市场中一直是一个边缘的门类,吸引观众的能力不理想。
之所以在过去能出那么多精品的历史剧,很大的原因是过去央视的支持,而央视的开年大戏历史剧的比重很高,给了很多历史剧大热的机会,之后央视的热度下降了,各大卫视对于历史大戏的宣发也是非常到位的。
使得历史剧在电视还“活着”的年代,有自己的生存空间。
那么到了这个年代,显然看电视的寥寥无几,到了各大网络平台,新的历史剧和各个门类拼点击拼流量是注定失败的。
历史剧如何吸引观众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那么现在高希希上来解题,他的解题方式是跟随所谓的“时尚潮流”,迎合年轻口味。
然后我们就看到明明一部历史剧里,文言文几乎绝迹了,对白,人物形象,人物关系完全现代化,这些元素就是在当初被陈道明老师批判的“审美倒退”的剧里的经常出现的。
不敢代表大众,但是我个人认为,当历史正剧在可以与观众拉近现实距离的时候,就彻底失去了代入感。
(PS:本人对古装剧中完全使用现代白话文的对白深恶痛绝)不过迎合市场造成的恶果远不止此,更大的问题在于创作理念的倒退。
不知大家有没有共鸣,在以往几乎所有的历史剧中,不管是正面反面人物的塑造是非常复调的。
举例,《康熙王朝》里的康熙可以把自己的爱妃直接从贵妃贬到扫厕所去,十几岁就知道监视自己的发小兄弟;《雍正王朝》里雍正好大喜功的一面非常的突出。
听说山西的欠银还清了直接给贪官诺敏提一个“天下第一巡抚”,包括对老功臣魏东亭毫不留情。
甚至年羹尧血洗江夏镇他都能接受。
如果从文学性上来讲,历史剧达到过极高的高度。
这一点高希希也曾经做到过,比如刘备极其想实现个人抱负,曹操满腹心机却天天嬉皮笑脸,包括选择的主题曲是《还我一个太平天下》,虽然整体不尽善尽美,但看得出来导演编剧是有自己想法的。
但是从咱们豆瓣的简介上来看,《山河月明》完全变成了简单塑造,女主就不提了,既然已经要做成现代大女主了,那目前就不可能塑造出完整复杂的人物。
重点在朱棣的塑造,如果真的要按照简介里说的,塑造成一个杰出的盛世之主的正面形象。
上纲上线的说讲叫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他做了那么多畸形皇权的事情,还要塑造成高大全吗?
不好听的说从朱棣站在树上说漠北,这剧就没办法期待了。
(这属于历史素养的缺失,至少在明代的认知里,长城以外就不是中国了,胸怀大志不该是这么展示的)知识的普及到了今天,史实的改编已经不再会误导观众了,但是史观的错误传达是更大的毒瘤,今天我们的历史剧如果还在宣扬有一个完美的皇帝,或者一个正义的官员,就可以搞出太平盛世,就要对他舞蹈再拜,那是文化的倒退。
如果有人在引导这种价值观,那就是文明的罪人。
目前看到第6集,知道主角是朱棣,所以也做了心里准备,但是实在忍不了了。
现在最大感受就是这剧本浪费这演员阵容和投资方了,前后不连贯,看弹幕说是剪了一部分,那你没剪的地方也拉胯啊。
你改历史我都忍了,但是你讲故事都讲不清楚,这剧本有些地方想呈现出幽默,看的我真尴尬,有些地方又是故作高深,真是醉了。
想幽默有一说一大明风华朱家父子呈现的效果好多了,想要高深去看看大明1566好吗,这演员阵容我还期待好久,真服看优酷还控评,我真的笑了。
演员演技还是可以,但这破剧本,,呵呵
期待了很久的剧,感觉这个剧评分可以到6.5-7,看完整部剧还是觉得蛮好看的,尤其到就藩后期,但看到网上有很多看了一两集就吐槽打低分的帖子,还是觉得为这些好演员可惜。
对这部剧的诟病主要包括:1)上线一两天就有大量说剧中蒙古白月光恋情的问题,就整部剧看下来,感情戏的比重可以说是占到0.1%,尤其是蒙古白月光,几乎为0,也有可能是被剪完了,所以担心这个问题的可以说现在是完全不影响观看;2)与史实不符,剧中可能包含了许多戏说和史实不符的部份,我对历史的了解也仅限于明朝那些事,所以不敢评说,但这毕竟是电视剧,肯定有服务于受众的艺术成分,像之前的历史剧也大都有这些成分,那借这个机会让大家了解一部分明朝历史,并以此为契机去挖掘更专业的历史知识岂不是更好;3)剪辑稀碎,剧情不连贯,这个确实是非常影响观看,尤其在前半部份,如果不往后看,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一度也想让我弃剧,但到后面就顺畅了起来。
4)不知道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吐槽王妃,我觉得颖儿这次还是演出了燕王妃的气度的,多关注剧情,少上升演员总体来说,看老戏骨飙戏真的很爽,服化道也很精致,朱家父子间,兄弟间的感情也经常让我落泪,尤其皇太子朱标,令人扼腕叹息,多么好的儿子,多么好的大哥,多么好的储君,历史总是充满着悲剧。
总之,希望想要了解一些明朝故事的人不要错过这部剧,在最近的国剧中真的算很好的了
本人对明朝的历史了解不多,所以排除本剧是不是和历史实际一致以外(已经准备了一本介绍明朝l历史的书,准备之后好好看看),这部剧给我了一些惊喜,踏踏实实的看完了全剧。
首先,几位老戏骨的演出真是好,把人物刻画的有血有肉,不论在后世眼里,朱皇帝是个怎样的人,但是以他受到的教育,他的经历,有些决定有他的局限也其实是他深思熟虑后的选择,也许他选择的不是后世看来最好的,但是当下,他也不知道呀。
即便再厉害的人物,其实也归根结底是一个普通人。
因而,从这个角度,我觉得该剧把这些人物塑造的很实在;其次,这个故事终于不再出现一堆的后宫嫔妃了,不要后宫干政或者后宫内斗了,这样的题材太多了,都让人误以为皇帝一天到晚办公不积极,天天在各宫嫔妃那里调节家庭矛盾呢。
现实想想,那个时代,基本很多事情都要皇帝定夺,因此,皇帝从小要好好学习,长大要好好工作,天天加班都是正常,还要操心别国进犯,官员贪污,水患,疾病,灾荒,想要当个好皇帝,要有事业心,哪有那麽多时间去管后宫嫔妃争锋吃醋,因此,这部剧至少也给大家洗洗眼睛,皇帝不是穿着高定,吃着满汉全席,看着妃嫔争风吃醋,他必须是个工作狂才能完成必须做的工作呀。
再有,本剧挺多打仗的环节,终于不是一个大将军飞起来,一下子所向披靡,毕竟不是武侠剧,还是讲究兵法,讲人心,讲攻城略地,虽然好的将领是需要的,但是团体合作,各种心理战术都是要有的,运筹帷幄也好,未雨绸缪也罢,其实都是要细细计划的,成功永远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呀。
朱皇帝和为自己打天下的兄弟们的爱恨情仇讲的也挺好,有的得以善终,有的被砍了头,其实都有其合理之处或者不得不为之,因为站在他后期的位置,如何给他的后人扫平障碍比顾念年轻时候打天下的情谊来的更重要了。
最后,高皇帝(朱重八)和其皇后的感情,燕王和王妃的感情,秦王和亲王妃的不离不弃,这些都让人真的感动,终于夫妻一体,不是什么小三上位,不是富贵之后抛弃糟糠之妻,总算有些正面和值得看的内容,夫妻两人一起经历困难,一起面对各种好与不好,这份情其实是很厚实的,虽然不排除那个时代有的纳妾习俗,但是人特别是真的成功的人,其实更珍惜和明白那些对自己最真的感情和人。
所以,这个剧里几个死别的场景,处理的都很好,伤心以外活着的人必须继续完成自己的责任,这其实很实际,因而,那样的人,内心的悲痛可能更深。
总之,这几年好像也有几部以明朝为题材的帝王剧,但是我印象都模糊了,但是这一部,我真的很推荐,当然,由于我对这部分的历史了解不够,仅从本剧想要表达的历史角度来说,我觉得这个剧很不错。
唯一吐槽一小点,人物慢慢变老,可是个别配角还是看着太年轻了,以至于有些时候回想“这位保养真好呀”,因此,不只是主要角色要老,配角也别显得太年轻了,有一秒秒跳戏。
总体,值得推荐,等我看完了相关明史的书,再回头看看这个剧那里美化了明朝皇帝。
藏了四年多,终于摆上了台面。
看演员,重八徐达胡惟庸李善长刘基等一圈历史人物选角都是好演员,我原以为这部讲述《大明风华》前几十年故事的电视剧很靠谱,十集看完真挺失望的。
高导怎么那么多年还是没弄懂历史题材的古装剧咋个拍?
历史剧?
古装剧?
古偶局?
权谋剧?
你的作品类型到底是啥?
说是历史剧吧,各种人物出场时间线混乱不堪,朱允文年龄之谜,朱棣年龄之谜,刘基死亡时间之谜,铁铉年龄之谜,王保保活动时间之谜,对于喜欢明史的朋友看这剧是一脸问号。
说是单纯的古装剧或者古偶剧,你历史事件与教育说教类事件占比很大。
说是权谋剧,可朱棣 徐妙云 蒙古公主 李景隆 隐约的四角恋让人不舒服。
高导啥都想沾,想拍出历史剧的浑厚感,又想借着恋爱戏吸引年轻观众流量,最后只能四不像。
我看着这作品就是一部明初背景,为了编撰剧情强行忽略时间线集中人物出场的古装电视剧。
再说剧情,这剧情真的无语。
一堆能算电视剧之王的好演员拯救不了这糟糕的剧情。
你导演是觉得现在的观众都是沙雕?
为什么导演心中对于正史浪漫的地方总喜欢加点又不讨人喜欢的私活?
只说一个问题,你朱元璋朱标在剧里并没有强行降智,还是一副掌握百官心计的权谋高手设定,为什么会允许国家对立阵营的皇室女性在自己后宫想干嘛就干嘛?
还是两个?
我隐约猜测编剧可能想把朱标的死跟这俩女人扯在一起,如果真是这样,这剧。。。
算了,也找不到形容词形容了。
最后是电视剧观影质量问题,据说是从七十多集改成四十多集的原因,导致剪辑上看着有些混乱,这个问题可以理解。
可是你打着大制作的旗子,特效属于搞笑级别的这就过分了吧?
第十集三王骑马,那一段假得没眼看,有个小问题,现在演员骑个马也都需要替身吗?
《大明风华》朱瞻基死前除了两个女主外的所有戏都挺好看的,《山河月明》里我喜欢看的只有朱元璋朱标对付朝中百官的戏。
最后,提名两个演得最好的角色,东宫总管八戒跟胡惟庸。
感觉貌似陈宝国和张丰毅等一众老戏骨也救不了这个同样披着历史外衣的玛丽苏剧。
这种无脑玛丽苏强cp真的很恶心,观众不是傻子,别以为2022年人们都只喜欢看爱情!
能不能去隔壁《觉醒年代》那里取取经,拍影视要用心去拍!
别以为可劲往上堆人 和服化道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隔壁《大秦赋》就是下场!
不是说不让你改编,你不能改的太离谱吧!
《雍正王朝》《大秦帝国》系列都是改编的,但是人家都是有着自己清晰的定位,注重讲历史,而本剧导演呢,根本没有分清本剧的定位!
如果是宫斗剧你就好好标榜自己的定位,别打着历史剧的幌子去演别的。
不是说不能有爱情,我认为历史剧可以有爱情,但是爱情只能是锦上添花,不能喧宾夺主!
看第一集被徐达大闺女的演技尬住了…是为了看国国和丰毅等众多老戏骨看进去的,但是不能太离谱吧,蒙古白月光加那么多戏干嘛?
这是历史剧嘛?
尊重历史剧嘛?
怪不得压了四年!
高希希!
还得是你!
ps:明朝推荐胡军的《朱元璋》演出了朱元璋的帝王心术 国国的《大明王朝1566》明剧巅峰 建议多刷,一刷有点看不懂!
唐唐的《郑和下西洋》可以看看 那才叫历史剧 !
《大明风华》可以看到朱瞻基驾崩!
往后就不要看了!
虽然有点轻微玛丽苏,但是不太严重。
那个蒙古白月光有点多余,其他还真的算可以
帝后青梅竹马被活活插了个白月光,不要太恶心。
这阵容还挺好的,陈宝国+张丰毅诶。而且Judy和徐皇后历史上也是一对恩爱夫妻。
定位真的很重要,如果说自己的古偶剧,我可能会给三星。但这个骗子竟然说自己是正剧!!!
求求了不要瞎编剧情。这都什么啊,花钱找个历史学家问问吧。
成毅被降维吊打。
也没有那么差,因为审批制度不得已被剪这么多集,一定会有跳戏接不上的地方,要怪就怪制度,不要怪人家剪辑师。但不得不说的是,很多不符合史实的改编,最好还是不要。张丰毅一如既往地好,何晟铭的太子特别惊喜,看完后很难不记住朱标。
80集剪了大半,很多剧情不连贯,但主线还是拍的不错
删减太多不连贯真的影响观感
好乱的剪辑
成毅我哥终于换人设了,歪头杀绝了,冯叔我也狠狠期待住了
看了几集,愣看不懂这是要讲什么?偶像剧吗?
剪糊了很可惜。即使不剪糊编剧也是编年流水账写法,但明初朝堂的利益分化写得又很尖锐,编剧水平真是良莠割裂。翻了翻短评,这片的评分被明朝那些事儿的半瓶子读者和某些年轻演员的粉丝给毁了,这边5.5,那边康雍王朝之流9.5,还搁这有脸拿“历史”当标准打分?
画面质感不错剧情迷惑,老戏骨演技不用说可青年演员真的尬到我分分钟想点出去,这也太纠结了……
看了九集
?
不想认真拍历史就不要拍
徒有其表的烂剧
暂时看到第四集。剧荒了很久,被各种劣质网剧裹挟了这么久之后,终于看到了一堆称职的演员,兢兢业业地告诉观众什么叫演技。现在热搜上还在营销演技的各种流量们,拜托消停点儿吧。
第一次看陈宝国的电视 觉得真的可以 冯绍峰也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