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近两个小时的电影,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一个人到中年还没活明白的纠结大叔。
布拉德毕业于名校塔夫茨大学,曾经也是个理想主义者,希望可以用自己的力量改变世界。
然而自己的非营利组织事业并没有带给自己想象中的满足感,47岁的布拉德整天沉浸于脑海中大学同学的good life并鄙夷自己当下的日子,在无数个夜晚辗转反侧,因为在内心攀比别人在朋友圈发的美好生活而心理失衡。
布拉德真的遭遇了中年危机吗?
他虽然比不上同学之中成为商界精英的大亨,政界翘楚,在小岛退休的那些名利场上发光发热的人有权有势,但他妻子温柔善良,有理想并懂得知足,儿子优秀到哈佛耶鲁随便挑,性格温顺且不世故,家产虽然不及上流社会但也是个幸福的自食其力的小康家庭。
但布拉德的确遭遇了中年危机。
他的中年危机不在于没有混到像老同学那般出人头地上电视,不在于年近半百没有资本开豪车住豪宅,也不在于自己的事业做的不尴不尬,而是在于他对自己与世界的认知出现偏差,在于他不懂得于自己的内心和解。
我十分欣赏片中那位哈佛女大学生在深夜的酒吧给他浇的那盆冷水:你都这么大的人了,居然还相信世界是围着你转的。
的确,布拉德所抱怨的,真的是个事儿吗?
被老同学忘记、没有被曾经的导师联络、觉得自己混的不如别人……对于一个曾经品学兼优有理想的作为青年来讲,比较出来的别人的成功或许伤害了他的自尊心,但这一切并不是别人在伤害他,而是他自己在脑海中搭建了无数个戏台和剧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排练着别人的美好生活的虚幻场景,而忽略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点滴幸福。
故事的最后生活依旧继续,布拉德在音乐的洗涤下似乎明白了一些道理。
然而他能否真正学会与世界、与自己的内心和解吗?
或许这是我们每个人活着都会面临的问题。
但我想借用他妻子在机场告别对他说的最后一句话为警醒:be present. 永远活在自己内心小剧场里的人是无法抓住、体会到真实生活中的美好的。
其实根本没有那么多人会关注你过得怎么样,与其天天刷着朋友圈羡慕嫉妒别人的人生,不如踏实的反思一下,难道自己拥有的还不够多吗。
少给自己加戏,别矫情,生活还是很美好的。
电影里展现了一位中年父亲经历的一系列心里应对中年焦虑的历程:在与他人比较下他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同时会滋生嫉妒心;他知道这样比较没意义但还是忍不住;在比较下,觉得别人的都是好的,自己什么成就都没有,做什么都没意思,他看不到自己已经拥有的令别人都羡慕的东西,比如生活在一个安稳富足的社会,拥有一个完整幸福的家庭,养育出一个温暖且有音乐天赋的即将考取哈佛的儿子。
影片用第一人称视角很真实细腻地解剖出主人公的每一丝想法念头情绪,很能引起我的共情,而且也展示了主人公是如何一步步与自己和解,与他生活所在的周围和解,最终挣脱烦扰,决定不再活在别人的眼光里,而是真正看见自己生命里最重要的人:自己的儿子和妻子,挚爱的人。
影片整体没有什么大起大落,有的是主人公的娓娓道来,全盘托出自己的所思所想,他是一个很会观察自我,反省自我和思考自我的人。
在这一点,希望我也能像主人公学习。
人生艰难,少年时的烦恼到了中年同样无法解决,只是变得更加无孔不入和绝望。
年龄是少年人们自信的面容,到了中年无法戴上只会面对更加真实的生活。
47岁的男主活得像是20岁的少女一样多愁善感任由情绪淹没。
相反地儿子却一直凭着面瘫脸展现了少年人少见的沉稳。
可能人生就是这样会对人的存在互补的。
你的缺点会以优点的形式在聪明的子女身上延续下去。
男主的细腻演技一度让我尴尬地想要躲开,顺带一提这是与天才瑞普利同样的体验。
当两位女同学与儿子聚会时,中年男人眼底的想象和欲望让人不寒而栗。
别人的看法男主毫不在意地照单全收记在心里,对于无法控制的逃开,可以掌控的部分坚决地驳斥。
控制与逃避果然不分家。
人只在意自己的生活,儿子面瘫着表情却记得了这一点。
老同学们的流言蜚语,男主没有用自己的眼睛去亲自看不轻信,反而对十足帮助了自己的同学却表现得像个混蛋。
人的生活都是有限的,无论怎么度过每一天都会减少未来的可能性。
今天做的事情大概率还会持久地做下去。
人认真选择走上的路一定在十年后还在脚下,每天醒来不光要想想几天还要想想一个月,一年。
做事前想的远一点,失败的预案多设想一下,不要高估自己的内心意志,我们都只是普通人。
看到一个短评说结局男主就突然接受了,但是困惑和迷茫没有出口。
这正是生活的真相吧。
人生就是无期徒刑,出口除了死亡没有第二种可能,重点是如何选择自己的死法。
人活着的力度是不同的。
看到一些人平凡的人努力生活的痕迹就会让我感到羞愧与厌恶。
死亡前的无聊会让人死亡,学习,读书,更多的体验。
祝愿我们都能死前活的更好。
刚看电影5分钟,这什么呀刚看电影10分钟,嗯,还有点意思再往下看30分钟,好吧,我知道这套路了多愁善感的男子,人到中年开始脑洞大开,觉得自己虚度半生,不如别人,当得知朋友的所谓成功背后也有诸多不幸,又开始觉得合理并同情,到最后又要大悟所谓的功成名就还是披上了虚伪的外衣。
在单纯干净的大学生的音乐声中声泪俱下,电影完结。
确实有那么点意思,除了最后的生硬转折,像是爱的教育最后升华主旨,(其实就是梦醒了,别做青天大悲梦了)。
自己已经很富有满足了,所以不要乱想,不要嫉妒,不要虚荣,活在当下啦。
说它是脑洞,其实实际情况是,中年男子每天以上床就呼呼大睡,从不会失眠,每天醒来就是要送孩子上学,每天要想这个月还有多少水电煤费没有缴,下个年度孩子升学是否要择校,老娘腿脚不便很久了,要不要跟老婆说去看看。
至于同学里的那谁已经当老板主别墅了,不好意思,从不参加同学会。
只有老婆会在耳边絮叨你看那谁谁谁已经开跑车了,某人让他老婆开淘宝店,而自己听过后左耳进右耳出,叹息一声同人不同命,继续看手机。
挺想知道bgm谁做的,那个如蚊子般的嗡嗡一想起,男主开始脑洞大开,看来现阶段我是忘不了这个声音了,全凭它共托了大部分心理活动变化和气氛,神呀,最后的亚裔+黑人女孩的音乐旋律还真的蛮好听的,不知道是哪首曲子。
我总是睡不着我怀疑是不是只有我的明天没有变得更好。
这首中年人的主题曲,仿佛就是布拉德的写照。
他每晚都睡不着。
曾经的大学挚友都混得风生水起,留下自己,高不成低不就。
作为教授当年的得意门生,竟连教授的死讯都没收到——因为压根不在邀请名录,受到邀请的是“那个圈子”的人,连替别人忧伤都没资格。
真够讽刺的。
昨晚莫名想起,读书时有个小清新网站,叫十年后。
网站宣传片做得蛮动人的:十年后,你在哪里?
那时虽然二十好几了,但中二病还未痊愈,大半夜的热血沸腾,注册了账号,还信誓旦旦写下了自己的愿景。
然后,就再也没登录过了。
热血燃烧后,把我的记忆也烧糊了:我竟然怎么也想不起当年的美好心愿了。
倏忽十年已过,回头看时,好像和当年读书时,也没什么改变。
该密茫的,还是迷茫;没钱的,还是没钱。
有次听说我一高中同学成了抖音网红,特意下了APP接着去视奸。
看了一会,索然无味,带着醋意骂了两句,卸了软件。
接着我躺下来,毫无睡意。
我也是布拉德。
每个人到中年,一事无成的男人,都是布拉德。
P.S. 男主的导演朋友帕斯卡尔,就是本片的导演,也是差不多十年前石头妹那部超喜感丧尸片《丧失乐园》的导演。
开心的时候就全力以赴的放肆开心,遇到困难的时候除了沉着冷静,记得课题分离。
布拉德中年的焦躁不安和快乐满足几乎都来自于其他人,同学同事,这也包括他的妻子和儿子,何时能够找到他存在的真正的意义,活的开心些呢,我不得而知。
但对于普通人而言,降低攀比的心理,一定大有裨益。
《被讨厌的勇气》里“每个人的存在即是有价值的”“多数的烦恼都来源于社交关系”果真又得到了一次验证。
看这部电影是好几周前了,看完以后,总觉得心里有点莫名堵得慌,需要写点什么释放一下。
想来想去,堵的原因,还是因为这部电影戳中了人本性里的有的那么一点半点不能时常拿出来见光的小龌龊——嫉妒。
特别是年龄越发见长,回首往事,好像没有什么事值得回想,令自己欢呼雀跃。
人活着,毕竟是一种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的演化,不光是向好的方向或者坏的过往。
所以,和别人比较,是一种很自然的行为,其实没什么值得羞羞的。
但是,嫉妒这个事儿,是在比较的过程中,催发出的一种恶意,人啊,一旦突发奇想变得不善良,自我的世界和别人的世界就开始危险了。
哇,好像一不小心,开始进入了自我禅修的碎碎念,回到电影本身——《你好,布拉德》。
中年男子布拉德,典型的美国中产: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一个估计还背着房贷,身处良好社区的大house,车子,宠物什么哒都是标配,没办法让人产生优越感。
身边还有一个在人群中里不那么光彩夺目,但也挑不出毛病的务实且踏实的妻子。
膝下有一个马上要上大学的儿子,感觉也和他妈妈一样,在人群中,始终没办法发光。
布拉德和大多数无聊的中年人一样,频繁的刷着美国的朋友圈(Ins),却也频繁地扮演着不频繁更新的Ins小透明。
说来说去,朋友圈这东西就是窥视镜,有些人喜欢窥探,有些人享受被窥探的聚焦感。
布拉德的圈子里,有哈佛客座教授,在电视上经常刷脸的纽约政客;有年轻时因为创业IPO发大财,中年就退休在海岛,以享受度假、美人、美酒为“职业”的老同学;也有乘着私人飞机全世界飞,一个电话就让华尔街hedge fund震一震的对冲基金经理,而他们频繁地更新着朋友圈,仿佛知道,有些人需要通过看着他们的日常生活,才能过好自己的日常生活一样。
和自己朋友圈里的精彩比起来,布拉德本人以及他的生活,真的太波澜不惊了,他想发点什么,却发现,发什么,都好像很蠢。
电影看到这里,我相信,很多人包括我,都可以立刻和布拉德附体,达成精神上的高度共鸣——看到同龄人,可能当初还比自己资质差的,竟然日子过得精彩纷呈、活色生香,比自己好一万倍,这种内心的憋屈和苦闷,不是两个字“难过”可以形容的。
前几天,刚好看到某卫视把2006年一众参加超级女声的前几名凑在一起,搞团聚。
节目的本意,自然是刷一波回忆杀,感动粉丝与观众。
让十几年后还当红的超女和那些泯然众人矣不在“超级”的女生们,好好话话当年,那时的青春、冲动与无知无畏,也许会因为时间,转化成一味有滋味的茶,大家品一品,皆香。
哎,谁知道,过去糊现在还很糊的许飞,开始掷地有声地说,当年的冠军尚雯婕,根本没有心,加微信不加,叫聚会从来不出现,根本就是失踪人口。
现在在节目上开始感人至深地说,你们都是我当年最在意的人。
许飞没办法接受这个预设,明明没感情,却硬凹超女之间,桃花潭水深千尺,她觉得有点gross.如果这是许飞当时在现场的内心真实迸发,那我还挺恭喜她的,因为她还在和“成为一个中年人”做最后的抵抗。
苦闷的中年人,嫉妒在肚子里,肠子黑了,也会忍。
把脸面上的笑,挂的像个月亮。
而不愿成为中年人的许飞们,会直白地袒露自己的不安和嫉妒,也没办法适应伪装的荒唐。
电影里,布拉德在努力做一个合格的中年人:为了儿子能够得到大学面试机会,他还是舔着脸,好声好气地的给最讨厌的大学同学,纽约政客打了电话,语气里带着乞求,让老同学帮帮忙。
成年的世界,真的没有对错,只有利弊。
当韩寒借着电影,说出这句话时,他已然是个十分通透的中年人;当他为自己年少时,被称作当代鲁迅而感到脸红时,我明白,他的中年危机已经过去。
成熟的好处是自省与自洽,成熟的坏处是,一切与你有关的自然之美,荡然无存。
我作为一个迈向中年的人,有很多恐慌和害怕。
读了些许书籍,试图和比自己聪明好几个光年的人对话,听那些絮絮叨叨却也许都是智慧的老人的陈年旧事,我依然没发现化解内心如此善于嫉妒的方法,嫉妒,根本不用学,它就在那里。
我很喜欢的作家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和《无聊的魅力》里都谈到“自尊= 实际的成就/ 对自己的期待",他认为正因为自尊这件事关乎自己,所以对每个如此爱自己的人,它的重要性无与伦比,也正因为如此,和自己同一起点出发的人比较,才能建立起似乎“合理”的期待。
但也因为如此,我们的自尊在不断受着挤压。
唯一释放的方法,要么就屏蔽外界世界,开始佛系,假装自己开始不在意比较,但能不能做到真佛系的,又是一个很大的哲学范畴了。
另一种,需要"王炸",某一天清晨睁开眼,再次刷朋友圈,当年的学霸因为money laundry被请去喝茶了;貌美的校花,因为整容过度,郁郁寡欢感叹容貌不在于是自杀了;至于那个创业发了大财的新一代马克扎格伯格,恩,飞机空难,与世长辞了。
哇塞,这一波朋友圈才叫真实且动容啊!
《你好,布拉德》给了布拉德这把“天胡”王炸,他曾经那么羡慕嫉妒的朋友们,一个个人设崩塌,他们的生活都是虚无堆积起来的假象美,现实里都是一地鸡毛。
而布拉德自己,妻子还在,儿子也许马上就要上哈佛,自己在做的公益创业项目被年轻有智慧的女孩子们钦佩着,这么想来,自己才是最后的王者啊(梦里都要笑醒了!
)生活和电影,区别大于银河系,我们都知道,哪有那么多王炸,哪有那么多虚无,哪有那么多天生的幸运与不幸。
做不到真佛系,就继续痛着,痛着但别停下,试着做好眼前的、手头的事,就算生活看似没意义,自己的朋友圈一天天都是空白,但你知道、我知道,我们不蠢。
很有代入感。
对人物心理及情节配合刻画的非常细腻影片。
一开始拿着航空公司银卡,买着打折机票不能升舱,当空姐拿上帘布那一刻,nnd。
主角干的是非营利组织(很高级)的工作,是社会精英和理想主义者干的事,但人不能免俗,和比尔盖茨比,前者是精英,主角只剩下大学时代的理想主义。
当大三老乡女同学批评他时,现实生活中阶层阶级种族问题一股脑抛出来,仿佛食物链,有人在上面,有人在底层,中间还分很多层。
男主内心的焦虑和不甘心一直在,却不知有多少是外在环境加的,有多少是自己的。
结局处的和解———你爱着世界和他者,却不需要拥有他们,也许更多是导演的表达,而非男主的正常逻辑。
因为纠结贯穿人的一生,不过是中年人因为生理和事业到了中段,心理冲突的爆发力强罢了。
这页翻过去,人们依然会沮丧、纠结、不甘心,一者,千百万年人类的基因里种着宿命的进化程序即奋斗和竞争,二者,文化演进的洪流里,折腾并快乐的榜样们会把你的心里拎出来,让你每时每刻都在自省,我布拉德是不是该再承担点啥。
也许,真正的觉醒恰恰是放弃的那一刻。
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都会归于平凡,只有少数幸运儿会成为人中龙凤。
也许你在学校里是佼佼者,然而数十年后还是会被中年危机所困扰。
世界不是绝对公平的,许多事情我们无能为力,即使你对别人的成功眼红、不服气,但事实就是事实,真实的世界没有标准答案。
爱和别人比较是我们的天性,它可以有正面的刺激作用,但如果眼中只有竞争,凡事都要争个高下,就会失去人生的趣味,陷入一种不断自我吹捧或者是自我否定的情绪中。
我们时常可以静下来,感受生命本身,可以去爱这个世界而不想着占有它。
虽然有些事我永远没法完成,但我已经拥有了许多东西,我依然爱这个世界,最最幸运的是——We're still alive, I'm still alive.
X同学告诉我,在她丈夫老家,男孩儿一万块一斤,如果家里没男孩儿,就去买个七八斤的婴儿来好了,十万以内能成全一家人的梦想。
在城市里,钱能解决的都不叫事。
远在美国,布拉德的苦闷是,他47岁了,还混的相当平庸,而他的大学同学有做好莱坞导演的,有做基金富的流油的,有卖了公司提前退休在小岛安度晚年的,还有在白宫上班天天上电视的。
布拉德觉得,这个世界在针对自己。
他带儿子去参加艺考面试,银卡会员需要排队,只有金卡和白金卡才能走无障碍通道,想升级个商务舱,犹犹豫豫下定决心拿出一千大几,还被告知特价票无法升级,而且,卡里的钱还不够。
在婴儿啼哭不断的经济舱里,银卡会员布拉德对儿子抱歉,儿子倒是并不在意呢。
布拉德在空中拼命脑补别人是怎么坐私人飞机到处游玩的,自怨自怜地想着:这个世界在那些人眼里是游乐场,是梦工厂,是人间仙境。
而自己,只能给儿子买七块钱的薯片。
后来被告知一个同学再婚居然没有请他,他很绝望地想象婚礼场景,非常坚定地认为自己已经被边缘化了。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而布拉德无法停止这种思维惯性。
上大学的时候,深爱世界,世界也深爱他。
现在呢,卑微到只有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
布拉德看来,儿子是天才键盘手,会自己作曲,考哈佛很有把握。
他已经想好了儿子登上TIME杂志封面后的事。
转而,自己会不会被儿子唾弃,一个无用的老爹,然后开始疯狂地嫉妒起儿子呢。
布拉德的症结在于:在意别人把自己看成或想成一个LOSER。
儿子安慰他:哎呀,没人惦记你哦,大家自己的事情都忙不过来。
看完《你好布拉德》你会觉得哦全球真的一体化了,十几二十年前的中年危机片《美国美人》、《杯酒人生》更美国。
所以布拉德的问题还真不是钱能解决的,至少不是单纯钱的问题,很多有钱人也会担心别人小看了自己,而穷人自大狂也并不少见。
布拉德YY完了儿子的准学姐(两个颇有姿色的姑娘)后,试图告诉自己,我可以一直爱着她们而不去占有她们,就如同我可以一直爱着世界而不去占有世界。
一碗鸡汤,没有出路。
中年人,看开点啊。
一切都好完美,除了男主太帅身材太好
本来就自我意识过剩,还是个中产阶级,还是个名牌大学毕业的。都五十了还拿自己当宇宙中心。真是人到中年,油腻感由内而外自然而然
白日梦想家2,阿Q美国分Q,整部电影都如此中式地真实,真实得令人不适
挺失望
生活,推着你一步步往前,我们习惯一直看着别人,羡慕别人的路的光明,暗自欣喜别人在走下坡路,但从来没好好注意过自己的路,自己现在的所思所想与感受
世界上竟然有这么无聊的电影……………………
脆弱、敏感、情绪起伏,男人和女人一样都是人,在特定的境遇面前,都会呈现出相似的反应。这个片子的意义在于把这样一个其实寻常而不常被看见的脆弱正常男人推到了台前。可以粗暴归纳为女性化的男性角色,如果男人被允许脆弱,试想一下我们的叙事里可以增加多少男性的小格局故事。
很好地诠释了一个普通白领男人的中年危机。有很好的家、贤惠的老婆和聪明的孩子,但是仍然羡慕更好的生活,可是你又怎能知道比你更有钱的人的生活的烦恼呢。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请知足常乐。
衰老更可怕的事是他的人生尘埃落定,可能性越来越少
父亲的角色搭建得很实在,布拉德皮特惊现制片人名单
白日梦想家拍续集了这是
男主啊男主,快50的人了,也该知天命了吧
我突然陷到了某种情绪里面:一直以来,我自己在脑子里想了太多,自我吹捧,自我打击。此刻我坐在那里静静听着,感受着我自己的内在生命。那音乐真的很美,女孩也真的很美,我可以一直这样爱着她们而不去占有她们,就如同我可以一直爱着这个世界而不去占有它一样。
望子成龙、找关系,这部电影真的很“中国”,但又是美国电影,这很魔幻。
“I see white privilege, male privilege, first-class issues. “ 不太喜欢这片,感觉就是一个中年男人不满足现状而又无力改变的自我怀疑,还和别人比较什么的…虽然还不到三十,但我也至少知道,过自己有意义的人生,贫穷也好,曲折也好,不在于别人眼中的光鲜亮丽,活在当下不去想象,才能快乐
看睡着了都不知道这部电影存在的意义
多一星给男主,大中午看这种“深度”片超想睡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每种人生都是自己的选择。不必羡慕别人的人生,每个人辉煌的背后都有自己的付出。李嘉诚说过:”你想过普通的生活,就会遇到普通的挫折。你想过上最好的生活,就一定会遇上最强的伤害。这世界很公平,你想要最好,就一定会给你最痛。”
贵在真实,基本上是真实地把一个人在某个时刻思考人生意义的内心全部独白都事无巨细地完全写了下来,倒也不显得琐碎。除此之外竟什么都没留下。
中年中产男人的哀怨,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心理描写非常细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