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以后

Hereafter,通灵感应(港),生死接觸(台),来世,往生以后

主演:马特·达蒙,布莱丝·达拉斯·霍华德,塞西尔·德·弗朗斯,米兰妮·让帕诺米,玛尔特·克勒尔,杰·摩尔,蒂埃里·钮维,戴克兰·康仑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法语年份:2010

《从今以后》剧照

从今以后 剧照 NO.1从今以后 剧照 NO.2从今以后 剧照 NO.3从今以后 剧照 NO.4从今以后 剧照 NO.5从今以后 剧照 NO.6从今以后 剧照 NO.13从今以后 剧照 NO.14从今以后 剧照 NO.15从今以后 剧照 NO.16从今以后 剧照 NO.17从今以后 剧照 NO.18从今以后 剧照 NO.19从今以后 剧照 NO.20

《从今以后》剧情介绍

从今以后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从今以后》被选为2010年年纽约国际电影节的闭幕电影。 故事的地点分别发生在美国、英国和法国。 美国,蓝领乔治(马特·达蒙 Matt Damon 饰)可以和死人说话。他的超能力,一度让他成为全美宠儿。精明的哥哥准备把他打造为全方位娱乐红人。然而他放弃了一切在建筑工地上 工作。 法国,记者玛丽(西西·迪·法兰丝 Cécile De France 饰)是2004年印度洋海啸中的生还者。那次经历之后,她似乎拥有了通灵能力。 英国,学生马库斯刚失去了双胞胎兄弟杰森,他正在绝望地想要寻找答案。 与死亡擦肩的神秘、对未知世界的迷茫、痛失至亲的悲伤、寻找答案的迫切,在冥冥中将这三个本来毫无关系的人连在了一起,进而颠覆了他们未来的一切……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一日赴死在悠长的时光里等你诡八楼东城寿司沔州烽火十兄弟风流家族赤火追缉70年代秀第六季女人裙下飞天舞都市妖奇谈鬼计大男孩第二季军曹大电影禁欲40天神奇燕尾服打黑重案组殊死七日我是人类60误判对策室吐司男之吻2冥海禁地好兆头第二季湖畔的女人们心中有鬼完全无罪搏击傲娇小女生皮囊第四季酷跑青春

《从今以后》长篇影评

 1 ) 《从今以后》:不到黄泉不流泪

刘强爱电影第一百零六集之《从今以后》:不到黄泉不流泪L:“从今以后”这个译名有问题。

Q:怎讲?

L:万能地百度了一下,hereafter除了“从今以后”,还有“死后”、“来世”、“未来”三个含义,我倾向于选择“死后”——第一个部分是巴黎女探寻死后的世界;第二个部分是杰森死后,弟弟马克思追寻哥哥的灵魂;第三个部分是亲人死后不久,许多人来找通灵者乔治,寻求跟亲人的联系。

看,都跟“死后”有关系,从什么今,以什么后,这个译名纯属扯淡。

Q:从死了的今,以死了的后。

L:那还不是“死后”,清楚明白。

Q:片子呢,觉得怎么样?

L:很一般的电影,还是剧本的问题。

影片的三个部分,单说,都还挺不错的,可是交叉到一起,问题就出现了。

在影片的前四分之三,就是三个部分还没有交际的时候,看得人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为什么要同时表现这三个故事?

是,面对死亡,他们三个可以说分别是初一初二和初三,马克思没见过死后世界,只是一个寻找哥哥灵魂的普通人,当然是初一,巴黎女亲眼见过死后世界,但也只是刘姥姥进大观园,看了看而已,算是个有过濒死体验的普通人,属于初二,通灵人乔治就牛逼了,他有特异功能,能够跟死人沟通,这当然是初三的水平了。

好,我告诉你,你看,我们学校有初一,初二和初三。

嗯,然后呢,so what?

我们得不出这个学校很大,或者这个学校人很多,这个学校教学质量高,这样的结论,因为你只是陈述了这么一个情况。

影片的前四分之三给我的苦恼就在这里,找不到影片的方向,就是表现三个人物的状态而已。

还是要强调,这不是三个部分的问题,而是三个部分各自为战,影片进行到四分之三了,还搞不清出分着三路军是要去打谁,准备用什么战术?

Q:最后四分之一不是合在一起了吗?

L:是啊,我忍了一个多小时,就等着这三部分人最后能出个什么化学反应,可结果呢?

巴黎女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写出了书,借图书博览会,还找到了自己的真爱乔治;乔治呢,在狄更斯故居看到那幅《狄更斯的梦》,终于学会跟那些“幻象”和平共处,最后通过帮助马克思也找到了他的真爱巴黎女;马克思就更简单了,找到乔治,跟哥哥取得了联系,在哥哥和乔治共同的鼓励下,决心自强不息,开始独立面对生活……哇,鼓掌,真是皆大欢喜,好啊!

这个片子告诉我们,告诉我们什么,你说!

Q:好人有好报。

(笑)L:你看,你自己都笑。

我的观感是,人的命,天注定——三路人,最后机缘巧合,严丝合缝地碰到了一起,就像俄罗斯方块,完美地组成了工整的一层,接着,哗,消掉,只给我留下了“无尽的虚无”……Q:问题究竟出在哪儿?

L:主创自己昏昏然,写出的东西岂能昭昭然?

能看得出的是,主创想说明以下三点,一,死后的世界确实存在,濒死体验是真实的,这不是一个借鬼写人的片子,找个专家出来说半天,为的就是把这一点夯实,二,我们亏欠死人,死人同样也亏欠我们,互谅互让才对,三,我们要学会了生死,向前看。

可这三点最多只能算是材料,并不是一部电影的主心骨,所谓主心骨,是一部电影所表现出的某种观念,形而上形而下倒无所谓,关键是要能看到这个观念,这个观念让主创感到不写这个故事、不拍这个片子就不行!

《巴别塔》,世界是广泛联系的人与人之间的涟漪效应;《降灵》,好人不做坏事的唯一原因是没有找到一个理由;《灵异第六感》,感情就是我之于他人和他人之于我的意义……反正我是找不到一句话来总结《从今以后》的主心骨,我相信,本片主创也找不到。

Q:那他们为什么会拍呢?

L:“这回咱们拍个欧洲文艺片吧”,也许哪个主创这么说。

(笑)其实,优秀的欧洲文艺片也是有主心骨的,只是没有其它国家的电影那么清晰、显眼罢了。

形散(的话)神(千万)不(能)散,不仅是散文,也是其它所有艺术形式应该遵守的创作规律。

Q:亮点呢?

L:那个演马克思的小孩子真不错,尤其是跟马特·达蒙在酒店房间的那场对手戏,小孩子发挥得真是情真意切,显得马特·达蒙倒有些做作。

(笑)对了,再补充两粒老鼠屎,虽然整锅汤不咋地。

一个是马克思在知道哥哥被车撞身亡以后的表现,有点儿不合常理,他通过电话,听到了那帮小痞子抢哥哥的手机,导致哥哥逃到马路上丧命,那么爱哥哥,他为什么没有去找那帮痞子算账,无论报仇成功与否,都应该表现一下,这才是人之常情,与其有逆常情,还不如直接设计成哥哥打电话时被车撞了,简洁明了;第二个老鼠屎就是那个学菜女的死鬼老爸,你女儿好不容易喜欢上了这个通灵师乔治,你为什么要把最私密的事情告诉乔治,活活拆散了这对情侣,以前对不起女儿也就算了,现在更是对不起,难道人死了就成神经病了吗?

说到这儿,一不做二不休,我就谈谈最厌恶这个片子什么地方,就是为了让剧情合理,随便定规矩,比如人死了不久会在亲人身边,过一阵子就离开了;比如,鬼魂可以把活人的帽子摘了;比如,鬼魂不能预知死亡。

定这三条规矩就是为了能让杰森的鬼魂救马克思这出戏合理化:试想,如果鬼魂能预知死亡,能一直呆在亲人身边,好嘛,灾难将至,咱各自救各自的亲戚,那辆被炸的地铁估计就是空车了;如果鬼魂不能摘马克思的帽子,那马克思也就死了,电影就演不下去了。

这种情境设置,人为感太强,很明显是为了让影片能运转下去的无奈之举。

作为一门线性发展的艺术,电影就像是一枚台球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槽道自由下滚,写剧本就是设计这条槽道,让台球能滚得好看、滚得情理之中又出人意料、滚得惊心动魄又不至于冲出槽道。

不及格的编剧,设计不出好的槽道,逼急了就大手一伸,把台球拨一拨,还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

这片子里的各种规矩、马克思不找仇人算账、最后那个十足多余为了“明确”告知观众乔治喜欢巴黎女的想象画面,等等等等,都能看到编剧的那双大手。

手莫伸,伸手必被捉!

 2 ) 骇浪•暗涌•寂灭--《往生以后》(Hereafter)

Hereafter的常见释义虽然是“从今以后”,但作为本片片名,应翻译为它的另一个意思:“往生以后”。

它讨论死亡。

三个背景、年龄、经历截然不同的人物,都接触了死亡:一个曾濒临死亡,一个痛失亲人,另一个有通灵的异能。

片子细腻讲述了他们的故事,让观众不能不思考那个终极问题:人死后去了哪里,死亡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这部片有点长。

最大特点是叙事从容。

Eastwood以老年人讲古式的耐心,细细交代这些人从哪里来,做什么,想什么,为什么那么做那么想。

片子放到一个半小时的时候,三个主人公还各不相干,一个在旧金山,一个在伦敦,一个在法国。

我不停自问:这故事要怎样结尾?

最后,编导还是不得不借助巧合。

虽然是个妥帖的结局,前面也有足够的铺垫,但巧合毕竟是巧合,相对于惊涛骇浪的开头,收梢显得波澜不惊。

片子开头极好,猝不及防,一下子将观众卷入故事的旋涡,画面的呈现成熟流畅,华丽得不着痕迹。

整部片的镜头和画面都是如此,大气但不炫耀,细部纤毫毕露。

Matt Damon的角色总是处于暗冷色调,面部特写也常常半明半暗,暗示他阴阳两界通行;Cécile De France的角色是法国上层人士,色彩雅丽考究;伦敦的小男孩则全是底层的草根气息。

不过开篇以后,故事的展开就不再有大惊吓,而是充满局部的小冲突小高潮,称得上悲欢离合,世事难料。

生活也是如此,平静的表面下到处是暗涌,偶尔有起落掀起滔天巨浪,但更多的是无声无息的寂灭。

而悲伤对众生平等。

Matt Damon没有演戏的痕迹,这个角色对他挑战不是很大,他的功夫也做足了;Cécile是典型的法国知性美女,让人爱怜;初上大银幕的Frankie/George McLaren兄弟,演了那么乖那么好的一对双胞胎。

其他的角色也都非常称职精彩。

Bryce Dallas Howard演一个Matt喜欢的女孩,出场不多,有些时候觉得演得过火,但最后一场被Matt道破心事之后的表演,实在很经典,几乎是教科书范式。

你就看她那双大大的碧绿的眼睛吧。

似乎编剧Peter Morgan并不信死后有什么,Eastwood好像也不信。

不过就像片中一位医生说的:“作为科学家和无神论者,我不相信死后的世界,但是作为一个行医 25年的医生,看过这么多生死,我认为那么多人的濒死经历值得研究。

”(大意)这大概就是本片被写出来拍出来的动机之一了。

另外,死亡命题虽然不受欢迎,却是无比重要的概念,我们不应该回避它。

想要思考讨论死亡的人不应该被边缘化。

生命的目的是死亡,而不是升官发财、出人头地、建功立业、建设国家。

这一点要想清楚。

我们的一生是为死亡做准备。

也因此,讨论死亡,是为生命服务。

目的比较清楚,行动才不会偏向。

故此大部分(如果不是全部)关于死亡的思考和作品,都是为了安慰/启发/触动。。。

生者。

这一部也不例外。

片子对“人死后去了哪里”这个问题没有提供答案,主人公最后都稍稍获得平静,生活还要继续。

说过了,片子比较长,尽管故事细腻,还是有些细节显得冗余,细腻和冗余是不同的。

比如某些开车的远景,飞机的远景,某些重复的对话,烹饪课上的调情,都可以更精炼些。

剪掉15分钟会更好。

个人喜欢的细节则有:Matt睡前要听迪更斯的有声书才能入睡,崇拜有声书的朗读者,对迪更斯了如指掌。

都是我很有共鸣的事情。

小兄弟两个照顾吸毒的妈妈那一段,非常感人。

至于开头,啊,开头实在是非常强大。

《往生以后》是很认真的电影,严格讲不算文艺片,它的制作相当商业化,不过我们不要拿文艺片或商业片来分类吧,我比较喜欢把片子分成好片和不太好的片。

这部是质量很不错的好片。

想一想死亡吧,它跟每个人都有关。

真的,其实升官发财跟多数人是无关的,但死亡是这世界上最公平的事情,没有之一。

 3 ) 生命便是死神唇边的笑

“如残叶溅血在我们脚上生命便是死神唇边的笑”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意象塑造成功了,整首诗就成功了,李金发的诗歌《有感》便是如此,用一个意象一击即中。

我们被“死神唇边的笑”这寥寥数字牢牢抓住,久久咀嚼其中的寓意。

然而诗歌是如此奇妙的载体,它明明由文字构成,却无法被文字完全解释。

对于这个意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有不同的诠释,到现在我还没有找到一家能够完全说服我的。

不过,张新颖老师说的“恐怖的美感”这个概念,我是支持的(张新颖《新诗一百句》),李金发短短一句诗,就让人有看经典恐怖片的酸爽,而且这阴森的恐怖感又偏偏带着一种诡异的美感。

另外,偶觉得,死生很近,也是这句诗给人的感觉之一,死和生似乎不是泾渭分明的,也许可以互相转换,也许,死中有生,生中有死。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导演的电影《从今以后》探讨的就是生死问题。

在这个片子里,死与生也产生了神秘的交集。

英国伦敦的小男孩马库斯,是电影三名主人公当中最“正常”的一个人类,他作为“生者”,强烈地、执拗地想与“逝者”、他刚去世的双胞胎兄弟杰森,保持某种联系,于是拿出撞了南山也不回头的劲儿,不断进行各种尝试。

法国巴黎的记者兼主播玛丽,是一个初窥生死之门的体验者,从海啸劫难归来的她,开始无法自拔地研究生死的奥秘。

美国的年轻人乔治(马特·达蒙饰)则是三人中最“神”的一个,他可以通过握住陌生人的双手,就与对方最牵挂的(或最牵挂对方的)逝者对话,他是生者逝者之间的灵媒。

在这三个主要人物身上,导演、编剧又探讨了许多与生死有关的社会、人性、哲学问题,密密地织成了一张生死之问的网。

马库斯是最让人怜爱的,他和双胞胎哥哥杰森(McLaren兄弟饰)都是那种人小鬼大、天资聪颖的小孩子,只不过杰森更喜欢扮演大哥哥的角色,外向、话唠、爱照顾人,而马库斯喜欢用一双沉静的眼睛,默默注视周遭的一切。

他们互补,默契,友爱,扶持,就像一副筷子。

突然之间,一次意外的车祸让筷子只剩下了一根,于是这根孤零零的筷子迷茫、失措、无助,不知道自己接下去的生活该如何续上。

他不愿意接受杰森的离去,时时刻刻戴着杰森最标志性的鸭舌帽,每天和另一张空床道晚安。

而杰森好像真的存在,并在冥冥中将马库斯从一次地铁事故中拉了出来。

马库斯于是开始疯狂找寻灵媒,在遭遇了无数神棍之后,他终于在伦敦书展上邂逅了真正的通灵师乔治,成功和杰森对上话,解开心结。

在这个故事里,主创虽然也讽刺了各路神棍,也抛出了死者是否可以影响生者所在的世界等问题,但主要还是在“情”字上做文章,让人不禁为双胞胎的兄弟情,以及他们和酗酒母亲之间的母子情唏嘘感慨。

这也是三个故事里我最喜欢的一个。

在玛丽和乔治的故事里,主创的批判性和作品的思想性更浓重,情字则转淡。

玛丽本来过的是世俗眼中的优渥生活,“采而优则播”的知名电视人,大街小巷挂着她的海报,出版社热络地邀她写书“随便写点啥”,还和电视台负责人谈着恋爱。

然而当她历劫归来,执着地想要触碰“生死”问题这个敏感地带时,她就成了世俗眼中的异类,一一失去了在世俗社会获得的果实,事业、名利、爱情、社会认同等等。

在探索生死问题的过程中,玛丽还遇到了一位在这方面积累了不少案例的女科学家,然而,对于是否该认同存在死后的世界,女科学家的态度仍是矛盾和保守的;她积累了大量研究资料,却小心翼翼地未敢大肆传播。

乔治的故事亦如此,想象中,对于乔治这样一位通灵师,旁人应该会钦羡他的本事吧,他自己应该也能过着想要的生活吧,不管是“闻达于诸侯”,还是隐逸于山林。

实际上呢,乔治过着惨兮兮的“天煞孤星”的生活,他烦透了和死者对话,烦透了被知情者求着追着要进行通灵,临睡前必须听着有声读物版的狄更斯,他才能平静入睡;他一个人吃饭旅行到处走走停停,好不容易在意大利菜的烹饪课堂上邂逅了心仪的美眉,却因为洞悉了她的童年阴影而不欢而散。

只要想想《灵异第六感》里的小男孩,就不难明白他为什么老把“这是个诅咒”挂在嘴边。

他的人生,一如镜头的色调,压抑阴冷。

(其实,偶一直不太喜欢马特·达蒙,不知道是外形弱了点,还是挑的角色不讨人喜欢,比如《天才瑞普利》;不过乔治这个角色他拿捏得确实很好,自然到位,而且用力不过猛)这几个带着现实沉重感的故事,触发了观众关于生死的诸多思考和想象——死后,人究竟会何去何从,会有一个“逝者的世界”吗?

死,对人类究竟意味着什么?

生者该如何对待至亲密友的猝然离世?

生者到底有没有必要和逝者交流?

如果逝者是生者的精神支柱,生者该如何重建自己的人生?

社会对生死问题,真的做到了包容和科学吗?

电影《从今以后》给了乔治和玛丽一个光明的尾巴。

不过却将和“死神唇边的笑”有关的无数困惑和迷局扔给了观众。

 4 ) 从今以后

影片总体比较沉闷,达蒙的演技没有太大的发挥余地,其实三人不是最后因为死亡连在一起,而是达蒙那一角色的出现,注定之后的故事是围绕着死亡。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在80岁拍了部关于死亡的电影,可能是有很多想法的,当初他的这部片的主题震撼不少影评人,因为谁也没想到伊斯特伍德在这么大年纪却拍关于“死亡”的电影。

我不记得影片哪些地方的过渡有些突兀了。

当时觉得影片很慢很长,不过也耐心地看下来了。

我很喜欢影片的结尾,一如既往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风格。

在给你无数次死亡的打击后,达蒙与女主角相遇,并且幻想着亲吻她,寓意着生的希望,生活还会继续。

小小地花痴一下,我觉得达蒙在幻想亲吻女主角后的笑容好可爱。

 5 ) 如果有天堂

Hereafter是Matt Damon的新作。

在兩個星期之前看到海報就已經雀躍不已了。

表面上毫不相干的三個故事,一個在San Francisco,一個在倫敦,一個在巴黎。

卻是對人生終極意義的思考。

George是靈媒,曾經靠與死人對話為生,曾經風靡一時,名利雙收,卻因為想要正常人的生活,放棄了高薪厚職,做了一個工人。

Macus和Jason是人見人愛的雙胞胎,卻有一個吸毒酗酒的母親,Jason在車禍中喪生,Macus無法接受哥哥已離他而去,終日悶悶不樂。

Marie在經歷了海嘯的生死之劫後有了通靈的能力,似乎能夠通向另一個未知的世界,被幻象包圍,放棄了主播的工作,開始寫作,書名就是Hereafter。

三人最終在倫敦書展上相遇。

Macus在George的幫助下,和哥哥對話,終於釋然,明白自己要繼續走完人生路,電影定格在George和Marie的第一次約會。

逝者已逝。

活著的我們還是要活著。

如果真的有天堂,相信我們會在那裡相見。

不過,我看到生活的糾結。

活著的人,都要走下去。

George要為裁員擔心,Marie要為海報被替換難受,Macus要為不能與母親相見悲痛。

而最終,他們都在與過去的對話中尋找到了生命的方向。

我們,究竟是需要自己尋求活下去的勇氣,還是要靠著別人的提示亦步亦趨呢?

如果人生如我們所料順風順水,是不是就失去了無法琢磨的美呢?

如果災難可以讓人成長,你是選擇接受還是逃避?

是無數的事件塑造了今天的我。

前前男友說,你成熟了。

我笑了。

八九年前的自己,是驕縱蠻橫的,是肆意妄為的,因為那時的生活,還沒有展現出猙獰的面孔。

三年前的變故,徹底打敗了自己,也重塑了自己。

雖然我也有雙胞胎的弟弟,不過他不能給我指引。

在十字路口曾問過他,如果他是我,他會怎麼做。

他說他會留下來,於是他留下來了。

我,還是走了。

 6 ) 改变

其实影片的重点并不是一味讲述神奇的通灵术或者死后世界什么的,它讲的是人之间的感情,充满了温情的作品。

有评论说“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拍了一部与众不同的影片,他完全改变了自己的导演风格。

整部影片都非常有趣。

从开头到结尾,每一秒钟都是引人入胜的。

”可是在这部略显小众的影片中,其实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也依旧保持了一些自己的风格:倔强,固执,低调,非常喜欢他导演的电影风格,有一种古老的优雅,但是在题材和手法上,又能看到很多新意。。。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说:“这是一个有三个小故事的影片。

在一开始,三个小故事没有任何交集,但是发展到后来,你会发现这其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最后三个故事汇集在一起。

说实话,要把三个线索拧在一起其实挺难的。

有很多法国电影和欧洲电影都是这么讲述故事的,在影片的结尾,让命运和上帝的旨意把主角们安排在一起。

”伊斯特伍德的这种“欧化”尝试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可。

马特·达蒙就有意无意地将这部影片称为“伊斯特伍德的法国电影”。。。

马特·达蒙在影片中的表演非常棒,很有深度,很有质感,继续和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老爷子合作下去,他会拥有更大的进步空间。。。

影片的编剧是业内大名鼎鼎的皮特·摩根,他曾经撰写了《末代独裁》、《女王》和《福斯特对话尼克松》的剧本。

实际上,皮特·摩根对自己的剧本能制作成电影,甚至盈利根本没抱希望。

2008年3月,梦工厂买走了剧本。

但是梦工厂并没有看上这个项目,只给它开出了百万美元级的制作成本。

在烧钱的好莱坞,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超低成本影片”。

非但如此,梦工厂的老板,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也对剧本很不满意。

他认为“影片最后的结尾太抑郁、太低调,观众不会喜欢”。

在他的要求之下,摩根修改了剧本,给它加上了一个向上的结尾。

可是影片最终开拍的时候,使用的还是原版的结尾。。。

 7 ) 永恒的孤独

个人观点,没有结尾那段的话,电影会更好。

看的时候一个人默默的哭,不是感动的泛出眼泪,是真的在哭。

托莫名其妙结尾的福,结束的时候情绪已经恢复正常了,一旁的包子打着哈欠说上当了不应该来看的,我轻轻笑,握住他的手。

恋人,家人,朋友,他们陪我们走过一段一段的岁月,有的几年,有的十几年,有的几十年,但真正陪我们一辈子的,只有我们自己吧。

我们可以甜蜜的和恋人开着玩笑,分享泪水和欢乐,可以热热闹闹的和家人聚餐聊天,但是内心的深处,那个只有我们自己知道的地方,只剩我们自己去面对。

哪怕泪雨滂沱,哪里有别人看得见呢。

哪怕搂紧自己说,不要怕,加油,全世界也只有自己可以鼓励自己。

为什么看完这个所谓"死亡之后"的电影,我却是感到上面那番感触。

面对死亡的时候,我们是一个人,面对身边人的逝去,我们也是一个人。

有家人有恋人,我一点不寂寞。

但是这种永恒的孤独感,是不是你们也和我一样?

 8 ) 它让我再次想起远去的亲人

《从今以后》,又译《通灵感应》。

8分。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导演,皮特·摩根编剧,马特·达蒙主演作品。

时隔十年,再次重温,依然感动得泪流满面,它让我再次想起远去的亲人。

是的,诚如片中小男孩马库斯所问, “What happens when you die?” 故事以法国女记者遭遇海啸复生、英国小男孩马库斯失去双胞胎哥哥,以及马特·达蒙饰演的美国蓝领工人灵媒人乔治三条互不相关的线索展开。

女记者无法释怀溺水前的影像,而马库斯则无法放下意外去世的哥哥,乔治抗拒灵媒人的身份孤独的打工孤独的生活。

这种生活直到记者终于无法继续此前的主持工作,而将自己的遭遇写成书《从今以后》,在伦敦书展上签售;小男孩马库斯被养父母安排去书展见他们曾经收养的现已成年的保安哥哥;而乔治则决定摆脱现状去伦敦参观自己最爱的作家狄更斯的故居。

于是,他们三人在书展相遇。

小男孩马库斯苦苦哀求乔治帮他通灵,见一见他的哥哥杰森,在酒店房间对话的那一幕,令人泪目。

他的情感如此真切,又如此朴素,久久难以平静。

在这个片子上映的几年前,我最爱的墨西哥导演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导演的《巴别塔》也是采用的这样三条线索交叉叙述的方式,而很多年以后,杜琪峰先生制作的电影《树大招风》也同样如此。

都是影史上的经典。

 9 ) 海啸海啸

没打算写影评的,只不过是有个巧合,昨天凌晨12点半多的时候(美东时间)开始看这个Hereafter,被那个海啸场景震惊到了,那时候大概就是12点40多。

第二天早上起来发现铺天盖地的是日本地震+海啸的新闻,地震发生的时间正是我的12:46,我怀疑那一刻我也是有点通灵的。

顺便说下,第一个故事是我最不喜欢的,我几乎是做着别的事情看这一部分的很喜欢那段马特达蒙和女生互喂然后描述食物的一段,男女之间最值得回味的就是那种互生情愫,但是又没有点破的阶段,一旦上了床就变得索然无味了,当然上了床然后不得不分手又可以加点分Marcus呼唤Jason回来那段我居然快落泪了,根本没准备为这样一个电影感动的。

离去的那个是最轻松的,留下的是无尽的思念和伤悲好像总是这种生离死别的电影让我别有感触,究其原因大概是我对死亡的巨大恐惧:你可以接受你的思想永远地消失在宇宙中这个事实吗,而且是无法避免的!

我试图抓住任何一丝稻草让自己相信人死后不是终点,也许还有灵魂,希望是这样吧

 10 ) 为什么她消失了?

从网友的评论中,我最认同的是,她认为他在通灵中得知她不堪的过去。

进而选择了离开,这是她没有想到的,她以为她的秘密会随着她父亲和母亲的死而石沉大海。

没想到通灵真的存在,而且还得知了他的父亲说的话。

她选择了离开。

因为她离开家乡来到新的地方,也正是为了在一个新的环境,找一群新的朋友,和过去说再见。

《从今以后》短评

为了最后不到30分钟的相遇,全片3/4的篇幅都用来铺垫了,真是冗长繁杂,而且三条线之间也几乎没给什么关于人物间关系的线索和暗示,让人看的确实很是抑郁,还是怀念当初那个扎扎实实讲故事的东木头;不过像他这样功成名就不再为名声所累的老家伙在自己的暮年偶尔鼓捣点别的对影迷而言也是种乐事

4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还行

开头没看下去,沉闷的气氛

5分钟前
  • Strelizeia
  • 较差

好看

9分钟前
  • 推荐

前30分钟好爽 海啸来袭的效果非常之震撼。后面就絮絮叨叨了 情节开始拖慢 故事也讲的不好。

13分钟前
  • ReMinD
  • 还行

冯小刚说: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17分钟前
  • 大宸
  • 较差

这部影片只能说明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也信吧!

20分钟前
  • 桃不错
  • 还行

开场的灾难场面终于解释通了本片为什么会提名奥斯卡的视觉效果,确实很震撼。三条线并没有构成神奇的化学效应,反而对剧情和情感有削弱。已年过八十的东木头,在这部电影,与其说是讲人性与情感,倒不如说是对自己未来人生的一种探讨。

2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真的非常无聊和乏味的两个小时

30分钟前
  • 八虫
  • 很差

两个多小时的电影,演了一个多小时还没切入主题,结尾又莫名其妙。唉,我都想翻出来《第六感》重看了。

35分钟前
  • 紫松
  • 较差

最后怎么就变成爱情了呢?

36分钟前
  • miko
  • 推荐

究竟想表达什么?

41分钟前
  • 泥泥
  • 还行

"通灵并不是一种gift,而是一种curse"。 总体而言还是偏平淡了

46分钟前
  • 牙齿冒汗
  • 较差

GW一集都顶不上

51分钟前
  • 密密缝
  • 很差

很多情节莫名其妙。

56分钟前
  • 萧萧南浦
  • 还行

糟老头子的节奏让人难以忍受

1小时前
  • 狂欢的啤酒瓶
  • 较差

太喜欢小男孩那条线。

1小时前
  • 荔枝超人
  • 力荐

我怎么觉得这么不好看呢

1小时前
  • 一生三宅
  • 较差

铺垫之后无惊喜可言

1小时前
  • Alfie
  • 还行

还可以

1小时前
  • 趣多多配红茶
  • 还行

这大概是最不具伊斯特伍德风格的伊式电影了,对情感的把握竟出奇的收敛,虽然叙事上稍嫌不够精炼,但很意外老爷子竟然越拍越从容了。

1小时前
  • 艾小柯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