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没注意看,昨晚老公龇着牙在看,然后推荐我看一段……真是相见恨晚啊,虽然我也觉得这姑娘有时候过于神经质,以至于有的地方没看出笑点来,但是畅快大笑的地方实在不少,孩子拖地,ipad菜板,汗味手帕……这绝对是我的菜!
纳入囊中,以后每周准时盯着看!
我的美剧菜单里有加了个新成员!
绝望主妇,生活大爆炸,犯罪心理,犯罪现场调查,屌丝女士!
怎么看啊?
都不晓得 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想看
个人觉得如果真跟国内对标也是跟老夫子。
而不是那个真屌丝的
屌丝男士 第一季 (2012)7.42012 / 中国大陆 / 喜剧 / 大鹏 / 大鹏 柳岩从第一集开始,就经常笑到胃痛,好几次真的就是笑到流泪。
因为只有四季强迫自己断断续续一个多星期才考完。
然后我就一直在思考:这种搞笑方式和偶尔连续剧情以及内在核心和各个角色,虽然是电视剧,但真的让我有种莫名其妙熟悉感,然后后想了好久终于想到了:老夫子四格漫画。
往后在延伸一下想了想其它四格漫画应该也能对的上。
诙谐幽默的生活情景把我们带到一个德国的轻松氛围中。
搞笑之余让你觉得生活还有另外一种活法。
不一定要沉重难释也可以如女主一样自得其乐地在超市扔着甜瓜匍匐前进。
已经没有话说了哈哈哈哈哈哈哈!!!!!!!
不是说世界上最薄的书一本是英国的菜谱一本是法国胜利史还有一本是德国人的笑话书么!!!!!
以前看到一本德国的奇怪生活知识书教你用滤网搜索更好的网络信号就笑到对德国人认识观颠覆了好吗!!!!
这个又来刷新我的HHP!!!
不苟言笑的德国人你们的下线在哪里????!!!!!
这妹子简直碉堡了噗哈哈哈哈哈哈!!!!!!!
可以这样说吧,纬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民族性格。
越趋于寒带,阴霾越重的地区,民族性格越严谨、缜密;反之,越是温暖晴朗阳光普照的地区,其居民的性格就越是任性、浪漫。
早年看过阿莫多瓦的一句话,大意是说,好多西班牙老人为什么都穷苦、邋遢、悲惨,而德国老人则基本上都过得安康体面?
那是因为青壮年的德国人在工作挣钱储蓄的时候,青壮年的西班牙人在夜夜笙歌纵酒狂欢呢。
德国的宗教革命家马丁·路德曾经说过一句话:“即使我知道整个世界明天将要毁灭,我今天仍然要种下我的葡萄树”。
务实、勤勉、埋头苦干,不肯苟且,德国人的这种民族性格是非常著名的。
其实,就西班牙和德国这两个对比度强烈的民族来说,没什么好评价的,也谈不上价值序列的高低排列。
这只是生命观的差异。
有的人,把生命视为不同阶段,是一生这个概念,于是,匀着过,每个阶段都很仔细,每个阶段都尽量过得不错。
而有的人则认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只体现在青春这个阶段,所以要及时行乐,至于说到后面没本钱了,那就能怎么混就怎么混吧,反正也活不了多久了,好在还可以死。
有意思的,高纬度性格,因为寒冷、严谨、缜密、有序,所以,绝望感就更为强烈;不少德国电影是这样的,还有好些北欧电影也是这样的,比如著名的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的电影,就以其浓重的终极追问意味,而让人感觉质地十分紧密甚至是过于紧密,因而有窒息感。
而低纬度性格看似混杂凌乱,却有着一种特别的通达和幽默在里面,跟高纬度性格的纠结和追问不同的是,低纬度性格有一种天然的混沌迷糊的生存理念,天人合一,自在逍遥,比如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以阿莫多瓦为首的西班牙电影和一些南美电影,在这些电影中,无论是怎样的境遇怎样的遭遇,中间都有颇为可口的喜剧感。
看讲述德国人性格的一些文章,是这样概括的。
比如,洁癖,讲究清洁和整齐,德国主妇是全世界最喜欢打扫卫生的主妇;还比如,德国孩子一般都会在写完作业后才玩耍,因为德国人的教育就是先工作再娱乐;再比如,说半夜12点,停在红灯前的那辆车,一定是德国人开的……德国人较为共同的特点就是:实在、勤奋、准时、节俭和做事一板一眼。
老实说,我真有点像德国人。
我这人,有洁癖,做事认真、勤奋,特别讲究秩序,无论是居家还是做事,秩序井然就能让我安详。
而我恰恰也是半夜12点也会把车停在斑马线前等红灯转绿灯的那种人。
有人曾经对我说,你像个德国女人。
这种人,给人的感觉是靠谱,但无趣,一般来说都是虚无主义者。
这我知道的。
对德国女人,从感觉上讲,我一向有点敬畏。
敬多于畏。
这就是一种感觉,没什么道理,更没什么论据。
这种感觉来自德国的哲学、德国的纬度、德国特有的黑森林气息。
最初关于德国女人的影像感觉是早年在好莱坞大放光芒的玛琳·黛德丽。
她是从上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走红的女影星,成名作是1930年的《蓝天使》。
《蓝天使》之后,她到了美国签约派拉蒙公司,然后在很多部电影中出任主角。
这个长相有点男性化且嗜好男性服装的德国女演员,以其硬朗沉静的表演风格,很快征服了美国观众,与来自瑞典的葛丽泰·嘉宝分坐当时影坛的两把后座,相当于东宫西宫的味道。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影坛的两位皇后,在进入40年代后,前后选择了退隐。
嘉宝的退隐是特别绝然和彻底的,她是1941年拍完最后一部电影《双面女人》之后,在36岁的巅峰期选择离去,从此彻底从公众视野中消失。
黛德丽选择的是一种渐退的方式,战后,她离开了电影圈,重新做回了早年的歌厅歌手,四处巡回演出。
然后,她一点点越退越远,直至彻底消失。
黛德丽和嘉宝都是高纬度国家的女人。
她们的例子可以再次有力地证明,高纬度性格跟虚无是有天然的亲近感的。
而且,越繁华越虚无。
德国人的味道是非常特别的。
他们严谨、端素、条理分明、举轻若重,几乎不带什么游戏色彩。
他们不是没有玩笑,但那种玩笑倾向于歇斯底里的闹剧风格,与英国人的幽默和法国人的诙谐相比,口味显得比较重。
在东方,与德国特点有类似和相通之处的国度,应该就是日本。
德国的闹剧电影和日本的闹剧电影,有好些都有一种笑得几乎闭气的癫狂谵妄,让人有点惊骇。
有时想,二战期间,德国和日本结盟,说起来背后是有一种相通的气场的。
这种气场跟同是高纬度的地理位置是不是有什么关联?
二战轴心国结盟中为什么会加上一个意大利?
这有点令人费解。
意大利和德国与日本,民族气质差别太大,多少有点话不投机半句多的感觉。
但意大利气质中含有某种癫狂自大的成分,这一点倒是与德国和日本不谋而合。
日本文化中的“清简”之味,源头是东方的佛学和哲学本质。
在西方人中间,我估计也只有德国人是最有可能体会并欣赏的。
从电影的角度讲,“清简”的代表人物是小津安二郎,而在世界影坛上,最著名的小津安二郎的西方学生,就是德国人维姆·文德斯。
德国女导演桃丽丝·多利也是小津安二郎的倾慕者。
在对小津的崇拜方面,比她更为人所知的是维姆·文德斯。
文德斯称小津为其“电影上的父亲”,还拍了一部记录片《寻找小津》,忧伤无措地想用镜头捕捉20世纪60年代属于小津的东京景象。
当然,他找不到了,所以忧伤无措。
但就剧情电影来说,桃丽丝·多利可比文德斯更逼真地采了小津的气。
2008年春上映的《樱花盛开》,让众多影迷为之倾倒。
我认为这是近年来少有的真正能够触动人心的电影佳作。
看资料上说,桃丽丝·多利是少数持续创作超过20余年的德国女导演,她的电影,诸如《预约下一世纪的温柔》、《光脱不恋》、《渔夫和他的妻子》等,票房和口碑双赢。
但就东方观众来说,真正进入视野并为之赞叹的她的作品,就是《樱花盛开》。
生之无奈,生之苦痛,老年的悲伤,失去,永别。
这些是所有人都要体会的东西。
我喜欢《樱花盛开》这部电影讲的道理,那就是好时光一去不复返。
就是这样的。
人生旅程就是一个走下坡路的过程,只是,有的人在这段下坡路上也能多少瞄得几眼不错的风光,摘得几朵美丽的花儿,而有的人就干脆一路朝下,不管不顾,一点也不留恋往返,径直走下去就是了。
前者并不一定比后者更快乐,因为那是幻觉;后者也不一定比前者更睿智,因为连幻觉都丧失了。
我喜欢《樱花盛开》,就是因为,它呈现了幻觉的色彩,也呈现了生命的本质,而很多作品是无法将二者兼顾呈现的,但《樱花盛开》做到了。
更重要的是,《樱花盛开》有一种安之若素的味道。
这也是小津安二郎的核心味道。
就我这个被别人视为带有高纬度性格的人来说,我更倾向安于本质。
只有安于本质,幻觉才更像是幻觉,也才能够更加纯粹地享受幻觉。
看了吊丝女士后 无意看到了关于女主角Martina Hill的采访 原来话说在德国他们所要表现的是一种新时代的女性 他们有时会范二 但是她们坚强勇敢。
以为吊丝女士Martina Hill只是一个平凡的30多岁的已婚女士 可能是某某公司的某个亚历山大的普通员工 只是自己兴趣爱好而拍的一些小短剧。
我想如果是这样的话会让我更加敬佩Martina。
事实上 从我个人的角度 站在我个人的观点 我一直认为 高富帅 是讽刺 而吊丝 才是王道 吊丝出英雄!
决定生活的只是对生活的态度 其他一切都是浮云
看到评价说是挺好的,专门下了来看,结果还是挺失望的。
一本正经时候是很知性的,是很有魅力的。
当疯狂的时候真不了不得啊,我难以想像生活中真有这样的人,那么离谱,那么随便,那么神经。
我还是觉得憨豆好看,还带一点的真实,
早就听过这部片子,昨天打开,看了几个片段。
实在觉得笑不出来。
以下有剧透。。。。
zzzzzzzzzzzzzzzzz一集,她听着音乐打了路人的屁股。
一集,她为了找内内爬到陌生男人的头上。
一集,她把汉堡拍到儿子的头上。
一集,她在约会的时候吃到很烫的肉。
表情很夸张,动作很夸张,有点憨豆的感觉,但是憨豆是那种他肯定脑袋有问题的感觉,而这位女士有点装傻的感觉。
而且那些笑点都让我深深的真心的觉得无聊。
所以,我看不下去了,转投谢耳朵的怀抱,马上笑的眼泪都出来了,证明不是我的问题。
人人都会说,自己的背后都有一个小恶魔。
看屌丝唯一的好处就是你以为你所以的小邪恶都随着女主爆发出来了,绝对并不是一般的爽。
我记得看第一集的时候,她拿椰子当铅球,我绝对承认是我想做却一直强忍住没做的想法。
看着她蹦蹦跳跳,疯疯癫癫。
我自己的情绪似乎也好的多了。
虽说情节绝对千篇一律,从2到5绝对不精彩。
但是。
是从什么时候我开始注意自己在公共场合的言情了呢?
你们身边是不是也有个朋友会在你手舞足蹈的时候小声嘟囔地拽你的裙角?
是不是失态了?
是不是丢脸了?
然后你脸红了,在心里告诉自己,千万下次别这样。
最后,女孩子不会打嗝,放屁憋着,连微笑都捂着嘴的“淑女”。
鼻涕都是直接往嘴里咽,别提多恶心。
(当然不是我。
)其实我也觉得淑女没什么不好。
但是我,也就是我这样的人。
我觉得有点窒息。
我连活着都很惨,要看别人的脸,听别人对你自己的评价,然后说。
嗨,哥们儿,你说的太对了。
哦不是,是您说的真好。
不想看了
哈哈哈哈哈 德国人的搞笑
虽然有些搞笑环节老师雷同 一集不如一集好笑 但是不代表不好 唯一缺点集数太少了 同样的人要cos不同的人
无情节,为了恶搞而恶搞。没太多兴趣,口味比较重。这出喜剧居然是出自德国,比较意外,很有法国的疯癫感。
除了特别傻逼我不觉得好笑啊?看不下去··
这种屎尿屁 实在不知道好在哪
前十分钟觉得这脑残片哪来这么高分,故意找笑料,但看完二十分钟发现自己郁闷了一个礼拜是心情完全变好了!!哈哈哈哈!
尽管有些镜头是挺搞笑的,但每一集感觉都是做作比搞笑成分多好多,看到第五集我终于受不了了,不过我终于知道那个Ipad当砧板用的小视频原来是出自这里
半集就弃剧的人总会骂这剧如何如何做作如何如何烂,耐心看完全部八集的人总会把这剧夸得天花乱坠将德式喜剧上升好几个高度,从动机分析两种人其实一样都是为了彰显自己作出的选择是何等的明智。更多的群体无意识们面对截然不同的两种评价纷纷站队,鉴于国人厚彼薄己的特色本剧最终在豆瓣刷到了8.4分。
明知道看这种毫无节操的下三滥低俗恶搞烂剧是浪费时间浪费生命的行为可我还是一边指着屏幕骂女主角表情夸张行为傻逼简直是个神经病一边把此剧一集紧接着一集连续不间断地看完后才发现我何尝又不是一个屌丝呢。
德国人是憋太久已经不知道作和幽默之间的分别了么?不晓得有什么好笑的。。。
呵呵【=_=
号称女憨豆其实就是神经病嘛,哪里比得上
谁都有犯二的时候。
7集总共也就7、8个笑点稍微特别和意外点,其他都是没下限和神经病式的疯癫风格
有几个片段是真心爆笑,但是到了后面几集质量下降
我糖加太多啦?!!我加了太多糖?!!你说我糖加的多!?!!啊啊啊!!!我加了太多糖?!!!!!!!!(笑倒在地
╮(╯▽╰)╭,看了两集笑翻过去,然后过了些天再看后面的确实就像小卡说的那样很疲软,没开始那么能戳笑点了,但总的来说,这样猥琐的剧果然还是适合在心情极其低落和极其压力大的时候看!
全程高能反应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看了几分钟,实在看不下去……完全不觉得好看,跟小不列颠都是三俗题材,可完全不是一个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