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战的反思作品堪称是美国伤痕文学,由此衍生出不少著名的好莱坞电影,现代启示录、野战排、全金属外壳、猎鹿人,尽管里面有对战争的反思,但这些电影无不是充斥着“东方主义”,站在外国人的视角看越战,因此我对现代启示录这类电影的观感并不如80年代的港产越战片。
但同情者,和好莱坞的越战片截然不同,这部片子是罕见的从越南人视角拍摄的越战片。
(作者阮清越在这里跑龙套过了把瘾)同情者改编自阮越清的同名小说,该小说在美国横扫众多文学奖项。
阮越清本人4岁随父母从越南移民到美国,虽然他本人对越南的生活没什么记忆,但是越南裔移民在美国作为少数族裔的边缘人生活烙印却深深刻在作品中。
阮越清是英语博士、比较文学系的教授,大概是专业人士出手就是不一样,这本小说的人设可以说是非常巧妙,男主角是一个各种意义上的双面人,血统上他是越南法国混血儿,文化上他是留美英文流利的越南人,意识形态上他是崇尚“个人/自由主义”的越共,工作上他是潜伏在南越的越共,所以我说这哥们的复杂程度简直是余则成的3倍……所以影片开头就有这么一句:在美国,它被称作越南战争。
在越南,它被称作美国战争……
为了加深人物之间的冲突关系,还给男主角设置了一个三人帮,一个是红区越共,一个是反越共的,自己是潜伏的白区越共。
去了美国之后,红区越共兄弟联系不上了,就又多了一个对照组——同批留学后留美的记者。
在看剧中,这类作者的巧思处处可见,不剧透,具体就留待感兴趣的观众自己看了。
以下内容有剧透:我个人感觉7集中,朴赞郁导演的前3集特别好看,拍电影的3集也还行,最后一集就有一种说不上来的东方主义感觉,不太行。
豆瓣上有人说能拍好越南的还得是韩国导演,至少从冷战后遗症的角度来看,中国韩国的后遗症不比越南小,因此朴赞郁拍的前3集,在文化上给我等东方人的观感比较好。
剧中复现了西贡沦陷的那天,美军、南越军官等各色人员的情形。
包括西贡各种动乱,各种喋血街头。
最有意思的当属将军撤离前带所有手下去纪念碑敬礼,这感觉大概跟蒋撤离台湾前跑去奉化老家祭祖差不多,也就东亚人能懂这种梗了……南越军官难民争先恐后涌向使馆和机场,谱写一曲HBO版的夕阳之歌……其他是电影的镜头语言很有意思,下面是两组动图。
到了美国之后,越南人从“人民的主体”变成了越南裔,被归类到亚裔之一,迅速边缘化。
男主虽然对美国文化非常熟悉,但从留学生“客体”变为越南裔“主体”后,他也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为了保持他在文化上甚至是人格上的越南性,他选择去做越战电影顾问,将电影中的越南元素尽可能予以纠正,譬如龙套都得讲越南话而不是粤语。
拍电影这几集也还挺有意思的,许多南越老兵在跑龙套的过程中,重拾笑容,其中包括男主的小兄弟——邦。
作者阮清越对越南裔族群的描写,总体还是很有意思的,采访中他提到——“I sensed a reluctance to be angry at American culture or at the United States for what it has done,”“very critical of South Vietnamese culture and politics and Vietnamese communism. Instead of choosing its targets selectively—only being critical of one group—it decides to hold everyone accountable.”
但电影拍完之后,孤寂边缘的移民生活依旧充斥在南越老兵社区中。
而在将军的鼓动下,决定要反攻西贡。
(南越移民好像没有这类历史事迹,我高度怀疑是将缅甸苗族移民武德充沛的事迹移花接木了)当然想也不用想,反攻失败了,男主和邦被北越抓起来了,男主为了自证清白,写了几百册检查。
这里其实和我国处理白区卧底的方式比较类似,能冷处理就冷处理,毕竟,双面人在那段时间,是最不合时宜的人。
(这一段令我想起了潘汉年案,整体的处理还是非常“东方主义”的,三个字,不好看)大概这一集的导演没经过冷战或某种红色文化的熏陶——按照Yes Prime Minister的说法就是,讽刺zz的戏剧是所有戏剧中排名第二无聊的。
这一集实在是不太好看。
于是经历了一轮痛苦而无趣的审讯和剧情反转,四重双面人的男主彻底放弃了在北越自证清白后立足的想法,成为了“投奔怒海”的一员。
总之,冷战电影的爱好者,都可以去看看这部电影,如果说徐克拍的英本3夕阳之歌是越南华裔站在自己视角写的西贡沦陷前的传奇,那么同情者就是,少有的站在越南人角度看越战的电影,我打算后面去看看阮清越的原著小说,从作者的专业化程度看来,这本小说应该非常好看。
写到这里我更加感叹港片对我的影响了,夕阳之歌、喋血街头、投奔怒海,这些我信手拈来的名词无不是出自港产越南背景的电影。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搜一下,我之前做过喋血街头、英本3夕阳之歌、投奔怒海的视频(在B站全都挂了,其他平台或多或少还有保留),我后面会出一篇文章简单盘点下,想看后续的话请关注
《同情者》目前更新到第三集,我就前三集简单聊聊这部剧。
本剧的题材非常适合朴赞郁,谍战、混血角色、流亡异国。
朝鲜半岛的历史早已融入这位韩国导演的生存意识中,在呈现越南内战的故事时,可谓得心应手。
个人觉得,全世界找不到比韩国导演更适合的人来拍越南战争(亚洲人的视角),这话绝不是反讽,而是发自内心的感叹。
韩国和越南一样,大部分历史是憋屈的小国生存史,用精神分析的术语来说,他们长期处在被阉割的精神状态中,这种状态深深地镌刻在民族记忆里,代代相传。
奉俊昊、李沧东,包括朴赞郁这些韩国大导演,他们的作品中始终携带着这份“精神创伤”,这条脉络若隐若现,如同幽灵一样。
越南的电影工业不如韩国,所以这份叙事让韩国人代劳,也是情理之中。
韩国电影有足够影响力,韩国导演有足够创作经验,韩国影视圈与好莱坞-美国有密切联系,而美国有庞大的工业体系支撑影视创作。
翻看朴赞郁的历史作品,他自己就拍过表现朝鲜南北分裂的电影《共同警备区》。
片中也有南北朝鲜军人的视角,还有韩国混血的中立,这部电影属于他的早期作品,在叙事手法上比较板正。
但是,朴赞郁在表现人物面对祖国分裂,个人情感夹杂在政治立场中接近窒息的感觉是非常深刻的。
他极为擅长刻画男人之间的复杂的情感,他的这份“手艺”几乎在他所有的电影中都有体现。
当然,他也拍出了双女主情色片《小姐》,但是创作逻辑还是男人的,这也导致片中双女主之间毫无火花。
这里就不做展开了。
战争的主体基本都是男人,这话绝不是我歧视女性,搞男女对立,而是客观事实。
所以,《同情者》找到朴导来拍,算是一种幸运,因为这些都是朴导的绝活。
但是,《同情者》的叙事手法更现代,更多体现出的是朴赞郁导演生涯的结晶。
时空穿插,人物旁白,音乐渲染(包含爵士),视角转换,无时无刻的冷幽默,还有那绿幽幽的影调,这些视听手法在剧中融为一体,而其情绪所指,都集中在男主角的身份焦虑上。
男主是混血,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越南人,他是北越(共产党)的间谍,混进了南越军方高层,最好的朋友是南越特务,在美国留过学,说着流利的英语,对美国流行音乐如数家珍,还和美国CIA交情甚厚,如此重重BUFF叠加在他身上,可谓苦不堪言。
同情者成了自己的同情者,本剧所要表现的就是这种荒诞的自我指涉,同情者的出路在哪里?
讲到这里,小罗伯特唐尼的角色值得好好琢磨。
本剧的一大叙事亮点(不知道原著是怎么写的,看过的人可以讨论下)就是小罗伯特唐尼一人分饰多个角色:CIA官员、大学教授、国会议员。
随着剧情推进,不知道会不会有新的角色出现。
这种荒诞、不合逻辑的设定很容易让人出戏,但是仔细想想,导演在这里的处理有着他的深意,极富创造力。
——美国对主角的影响是全方位、多层次的,而这种差异化影响的背后,有着不变的内核:美国的本质。
朴赞郁对小罗伯特唐尼的角色处理是符号化的,这其实就是对“美国”这个庞然大物的具象浓缩处理,体现出美国这个“大他者”在意识形态上,对主角的影响是渐次有序,分门别类,潜移默化的。
相比作为主角上级的流亡将军、北越同志、南越同志,美国人在对待自己时,似乎更温柔亲切,这种软绵绵善意的背后到底是什么,有待朴赞郁后续的解读。
这里就有一个悖论:所谓亚洲移民融入美国社会到底是亚洲人自由的选择还是美国的奴役-控制?
自由到底是什么?
我觉得朴导的创作野心属实不小。
Some certain goody watching a TV show after reading the origin book is one, you see the surroundings materialized which is more than likely unlike what you picture in the head. And secondly, more importantly, is the acting. I love this guy. When the anger bursts out of his chest like he’s a fire spitting dragon, the mixture of humiliation and pride, the powerful outcry and the powerlessness underneath, the shame being a weakling and, in contrast, the never too deflated nationalism. Oh man. It shows you the truth that however you are satisfied with your imaginary work of art, life, or, as the case here, something put into life, will always be more, more shocking, more punitive, and more unforgiving. when the hero slams the script at the table before fhe director, it’s almost as if he’d smash the s.o.b’s face to pulp.
改编自阮清越的普利策获奖同名小说,是一部间谍惊悚兼跨文化讽刺类型的剧集。
讲述了一名法越混血的越共间谍在越战最后几天里的斗争,以及他作为难民在洛杉矶的新生活,在那里他了解到自己的间谍生涯并没有结束。
改编自阮清越的普利策获奖同名小说,是一部间谍惊悚兼跨文化讽刺类型的剧集。
讲述了一名法越混血的越共间谍在越战最后几天里的斗争,以及他作为难民在洛杉矶的新生活,在那里他了解到自己的间谍生涯并没有结束。
朴赞郁,东亚的大师级导演,他的佳作有《共同警备区》《老男孩》《小姐》等。
小罗伯特·唐尼,以钢铁侠的形象闻名,后来谋求转型,今年凭借《奥本海默》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奖。
费尔南多·梅里尔斯,豆瓣TOP250影片《上帝之城》的导演,在导演界也相当知名。
这几位大咖凑到一起,再加上一部获得普利策奖的小说,碰撞出了一段少有人提的历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HBO上线新作——《同情者》
该剧由来自韩国、巴西和英国的三位导演,在亚洲和美国取景,拍摄一个越南人的故事。
在追完更新后,我确信这是一部非常有电影质感的好剧。
电视剧《同情者》的剧情并不复杂,但故事背景大多数人并不熟悉,那就是越南战争。
简单来说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越南有南北两支政治势力。
北越是社会主义阵营的,靠反抗法国殖民统治起家,而南边则是美国扶持起来的。
南北因为一些原因打了起来,南越政权倒行逆施支棱不起来,于是美爹下场和北越开干,结果打输了。
在北越即将攻占南越首都——西贡的时候,南越政权的美国狗腿子们和美国的相关情报人员仓皇出逃,为此还创造了一个词“西贡时刻”。
而《同情者》主角的故事,便是从西贡时刻前几个月开始的。
整个故事都是主角的自述,他没有说自己的名字,我们也只知道手下管他叫队长。
队长是军事统帅“将军”的得力助手,像男仆一样为将军鞍前马后,同时也是情报机构的负责人。
他和CIA特工克劳德谈笑风生,为将军撰写反共发言稿,还亲手抓获过北越的特工。
但背地里,队长其实是个卧底,为北越效力。
他急切地想要看到像将军这样腐朽的南越官僚赶紧被抓,想看到西贡被解放。
恰在此时,组织又传达了新任务。
北越方面决定暗中放将军流亡美国,并且派队长跟随,这样就能通过将军监视流亡海外的反越组织。
为什么选队长?
首先他是越南和法国混血儿。
虽然越南人都憎恶混血儿(因为法国人之前曾殖民越南),称他为“杂种”,但是放美国这个移民国家,混血反而成了一种优势。
再者,队长曾经在美国留学,他内心其实非常向往美国的文化和物质条件。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将军信任他。
为了流亡海外时还能有一批忠心耿耿的狗腿子,除了队长外,将军必须挑选出几名优秀的手下一起去美国。
如此重要的事,将军也全权交给了队长去处理。
在主角自己眼中,这些优势都是一种煎熬。
他有两种血统,贯通东亚和北美两种文化,信仰共产主义又向往资本主义,且兼具南越军官和北越间谍两种身份。
他能以两种思维看待问题,但双面人生也在折磨他,让他产生身份认同的危机。
队长见过南越政权的腐朽,见过CIA如何残害自己的北越同事和百姓。
但他又与CIA的克劳德建立了友谊,对南越麾下的士兵产生了同情。
在西贡被占领的前一天,队长与发小一家搭乘美国军机准备离开,恰好遇到北越炮火覆盖机场。
他亲眼见到发小的妻子和襁褓中的孩子,死在自家炮火下。
来到美国后,将军和队长陆续从难民营来到洛杉矶定居,主角用隐形墨水与组织上保持着联系。
但双重身份和两种思维对他的撕扯也更剧烈。
比如将军怀疑随他来到美国的手下有内鬼,让队长去查。
队长为了保护自己,栽赃另一位胖同事是间谍。
将军听到这样的话,当然是下令让他除掉胖同事。
可对队长来说,该不该杀胖同事,又是一场良心与信仰的抉择。
可能在很多观众看来,《同情者》并不是刺激的爽剧,它的节奏不快,但人物塑造细腻。
导演花了很大篇幅,让观众去理解主角所面临的内心矛盾,而非只关注与外在的剧情冲突。
除此外,这部剧最值得看的,是叙事和摄影的技法。
该剧的同名原著小说,是越南裔美籍作家阮清越所著,在2016年获得普利策小说奖。
阮清越在写这本书时,就用了非常多的叙事技巧。
比如使用第一视角叙述、旁白和倒叙等手法。
整部作品其实是主角重返越南后,接受组织审查期间,事无巨细写出自己的生平经历和内心纠葛。
电视剧不光保留了原著的叙事特色,前三集的导演朴赞郁,还在其中加上了自己的创作。
在原著中,主角抓住一个北越女特工只是一笔带过的情节。
而剧中第一集对这段故事做了扩充。
导演采用了多次倒叙的方法,先安排被抓的女特工在电影院被刑讯逼供。
然后再将故事倒回48小时前,讲主角的手下通过技术手段锁定了女特工。
为此队长不得不带着手下去盯梢,亲眼看着女特工在信箱里拿到了一个信封,随后带队突袭女特工家里抓人。
特工吞下了存储资料的微缩胶卷,却被CIA以羞辱性的方式取出了。
就在主角内心煎熬没办法帮女特工的时候,故事又倒回三天前。
那时他刚刚收到上级的任务,要偷出南越秘密警察的所有名单。
队长用微缩相机顺利完成任务,并将胶卷放入信封投入接头信箱。
随后故事就闭环了,他的手下通过技术手段锁定了来接头的女特工,他被迫将女特工抓回来审讯。
可以想象如果这段故事平铺直叙,将会是一个非常普通故事:卧底为了不暴露而对自己人动手。
而朴赞郁这样的导演最大的作用就在于,他能用叙事手法将一段平庸的故事讲的妙趣横生。
(2016年韩国电影《小姐》)《同情者》不光在叙事上很有电影质感,画面效果和镜头同样非常讲究。
比如在女特工被审讯的剧情,导演把背景设计在电影院里,用放映机的灯光照射女特工。
而主角坐在观众席,在大家都看不到的地方,看着同志在聚光灯下被当成一个小丑被羞辱。
这一场戏用荒诞解构了刑讯的压抑,同时又展现了南越政权的腐朽残忍以及主角内心的煎熬和矛盾。
除此外,诸多的转场镜头也能看出导演的艺术追求。
比如将画面定格在给女特工刑讯逼供的影院画报上。
随后一发火箭弹从画报上人物的眼睛里穿入,炸了影院。
一个丝滑的爆炸转场就把故事直接拉到了两个月后,也就是西贡即将被解放,美国人和南越政权要逃跑的时候。
靠着这些手法,《同情者》的故事讲得简洁、明了、有趣又富有内涵,足够吸引观众持续追下去。
不过据说朴导只导了前三集,后面几集是费尔南多·梅里尔斯和马克·穆登导的。
虽说后两位导演也都是有两把刷子的名导,但三个导演之间会不会因为风格差异过大而打断剧情节奏,就只能等后续的更新一看究竟了。
一般在有好导演的情况下,演员的表现也不会拉胯。
我个人觉着,饰演男主的侯宣德在《同情者》中的表现差点深度,不过整体算是匹配队长这个角色。
而小罗伯特·唐尼的那股子装X劲,真是完美适配了剧中的CIA特工克劳德角色。
不过说来也是巧,唐尼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无视亚裔演员关继威被指涉嫌种族歧视,但网友们闹过一阵后,此事再无下文。
如今歧视亚裔的唐尼,在剧中一人饰演多个角色,代表美国社会的诸多面孔,这倒是完美符合了现实中,美利坚对亚洲骨子里的鄙夷。
就拿发生在东亚的两场战争来说吧,美国在朝鲜没打赢,所以这么多年来,美国主流媒体尽量不提这场战争。
越南战争美国同样没打赢,于是美国媒体就对越战进行了冷处理和扭曲。
甚至还创造出《西贡小姐》这种让越南姑娘润到美国,甚至为美国丈夫和孩子守节的故事。
《同情者》这部小说之所以能获奖,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它填补了微观视角观察越战的空白。
小说中,主角来到美国,看到美国人拍摄的越战电影在扭曲自己的祖国,为此感到愤慨。
这便是在批判美国这种“东方主义”叙事套路,试图从他们自己民族的视角来讲述那场战争。
而朴赞郁导演出身自有相似历史背景的韩国,似乎很能体会到原著作者的想法,对剧中主角内心世界的阐释也可以说得上精妙。
如果你是对越战历史感兴趣的朋友,或者是对电视剧艺术水准要求较高,大可去自己去试一试这部《同情者》。
我们明天见。
拜了个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编辑:烷烃
2015年,阮越清的小说《同情者》赢得了普利策奖,小说内容丰富复杂,改编成电视剧需要真正的高手来操刀。
HBO就幸运地请到了韩国著名导演朴赞郁来执导这部剧。
朴赞郁以其电影《决定离开》、《老男孩》闻名,他导的《同情者》前三集就像是一部完整的三小时长电影,展示了他非常自信的导演风格。
尽管后面的剧集换了其他导演,包括拍《上帝之城》的费尔南多·梅雷莱斯和《秘密花园》的马克·蒙登,这部剧的质量有点起伏,但整体上还是保持了水准。
《同情者》是一部集战争剧、讽刺、人物剖析和文化评论于一体的独特电视剧,探讨了身份、感知和忠诚的复杂性。
在这部剧里,小罗伯特·唐尼扮演了几个不同的美国人物,他的角色们似乎都有一种很美国的做事风格,那就是利用别人,做完事就不管后果了,有点冷漠。
这种做法很像美国一些有权有势的人在用国际资源的时候那样,做事不考虑后果。
唐尼一个人演多角,这也反映了这部剧里身份不断变化的主题,感觉上像是在向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致敬,他在电影《奇爱博士》中也用过类似的方法,通过多重角色和讽刺手法来批评军工复合体。
《同情者》在表面上是讲一个战争故事,但其实它更深入地探讨了我们通常怎么讲述战争故事。
剧中用了一种类似俄罗斯套娃的结构,主角在讲述自己的故事给一个审讯者听,而这个主角又不是一个完全可靠的讲述者。
这种复杂的叙事结构让剧情中的忠诚和身份的问题变得模糊不清,让这个剧在技术上显得非常精巧,但同时也让观众感到有点迷惑,因为就像主角自己也不确定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一样,观众有时也难以把握剧情的真实面貌。
《同情者》在开场的三部曲里表现得惊人精彩,让人眼前一亮。
尽管后半季试图保持这种劲头,虽然没能再次达到开头那么震撼的高度,但剧情依旧紧张有趣,从不让人觉得无聊。
这部剧的创作背景本身就跨越多国,由越南作家原著,韩国、美国和加拿大作家共同改编,再由韩国、巴西和英国的导演拍摄,真可以说是一个创意汇聚的大熔炉。
多角度的国际视野是《同情者》吸引人的关键所在,因为它不仅仅是在叙述一个战争故事,更是在探讨文化的流离失所和复杂多变的地理背景。
剧名《同情者》本来是战争用语,用来形容那些可能对政治事业造成威胁的人。
但这个标题也像是在呼吁我们对那些被卷入复杂系统和政治结构中的人表示理解和同情。
剧中的角色,从试图开酒店融入美国文化的南越将军,到利用战争制作电影的导演,再到不得不隐藏自己创伤的人,几乎每个人都在扮演双重角色,都有他们值得同情的一面。
这部剧不只是讲一个双面间谍的故事,它展现了一些在电视上不常看到的冲突和间谍活动的复杂性。
一直在想怎么从观众的角度具体地描述下什么叫好的表演,今天感觉撞上来一个现成的例子。
什么是好的表演呢?
好的表演应该是给到观众充足信息量的,是既要符合人物逻辑,又要符合剧情逻辑的。
情绪是否饱满、表现是否激烈等,都是技法无关对错,重要的是将其放在人物所处的情景时是否符合逻辑。
《同情者》中,有一段是小罗伯特唐尼饰演的中情局特工克劳德,将男主(北越卧底)特意带到其线人的审讯现场,一场疑似怀疑与试探的戏码上演。
然而以上信息,均是通过看小罗伯特唐尼的表演所得到的,看克劳德点到为止地试探和若有似无地观察,观众们就会知道,他绝不会像表面对将军所说的那样是在“训练你的副官”。
但这里男主的表现却太像一个卧底了,结合后续的情节,男主之后是没事儿的,但是他当时的情绪又太过明显,这不符合人物及剧情逻辑,可以说是一种表演失误了。
当然,如果这是一个伏笔,后续的剧情点明了就是因此开始怀疑男主是北越卧底的话,那这个演员这场戏的表演就是没任何问题的。
Không có gì quý hơn độc lập, tự do! 知世如夢無所求,無所求心普空寂。
還似夢中隨夢境,成就河沙夢功德。
鏡頭比文字更暴力,這是越南戰爭告訴世界的道理。
這部連續劇又透過不斷回憶、再現、重新書寫逼迫觀眾直視暴力,鏡頭直白地呈現暴力、食物和性,這些最具體的元素,讓人看到國家和世界秩序如何具體在每一具肉體、骨骼、皮膚、神經上。
Đảng Quốc gia用暴力逼迫主人公(一個作為同路人的間諜)回憶、思考,「什麼是比自由和獨立更寶貴的」,最後主人公通過越南語和英語的翻譯想出了Nothing (Không)這個答案。
革命吞噬自己子女的故事,在整個20世紀都是老生常談。
在砲聲隆隆和燃燒彈下探求主體的青年男女得到了什麼?
加倍衰老,失望,殘破的身軀和掩蓋在傷痕下的誓言。
「沒有什麼能讓我失望了」。
「最黑暗的地方屬於我」。
「夜晚的光屬於祖國」。
而祖國正是要離開的地方。
第三集编得非常好。
我说四个细节:1、把小说原作中第七章南越马润上校嫁女的婚宴(发生在“中和”行动之后),改成了饕餮少校(小说中文版称为“酒仙”,我看到的电视剧字幕写作“饺子”,但我觉得英文版的crapulent虽即可解作暴食亦可解作暴饮,但书中这位华裔少校真的就只是贪吃而已,所以“酒仙”不妥)母亲的寿宴,使得饕餮少校这个人物更丰满,让男主角(上尉)有了更多的内心挣扎——这位“耳背”的老太太此前还阴差阳错地招待过上尉和奔(Bon,也就是中文版小说、电视剧字幕的“邦”),这一幕写得也很精彩。
2、增加了饕餮少校搞过期食品走私的情节,大概是从原作里上尉和奔监视饕餮少校时提到过的少校隔壁住着中餐馆厨师的细节衍生出来的。
少校是华人,原作里就介绍过他是专门负责堤岸区的华人社群反间谍工作,在这一处剧情里,饕餮少校通过洛杉矶-九龙-西贡的渠道走私美国过期食品,考虑到了他的华人背景(他使用的这个跨太平洋贸易网络在19世纪中期以来就是个经典的岭南华人贸易网络)、他的“日子人”特质(他想早点融入美国社会,甚至给刚出生的双胞胎儿子取了英语名字)和他贪吃的特点(他卖的是糖果!
)。
同时,这个偷偷摸摸的小生意又让他在前同僚们眼中的确很可疑——上尉甚至还往他的货物里偷塞了一封密信来陷害他。
3、原作里简单提到了刺杀发生在1976年7月4日也就是美国两百年国庆日,而电视剧增加了焰火这个情节,凸显出了饕餮少校的“美国梦”,也给刺杀者增加了一个天然的掩护条件。
4、上尉给饕餮少校买的礼物从加州特产橙子换成了东南亚故乡特产榴莲,很适合饕餮少校的“岭南/越南吃货”人设。
再加上开枪者从奔换到上尉,这个礼物还有了武器的作用。
当然,硬要说的话,进行锄奸任务时,不应该让上尉这种没有直接杀人经验的人动手的,这一点是为了增加局部的精彩度而削弱了全局的合理性。
这部剧是改编自阮清越的普利策获奖小说,讲的是一个法越混血的越共间谍的故事,背景设在越战最后几天和他后来在洛杉矶的生活。
导演阵容也挺强大,有朴赞郁和费尔南多·梅里尔斯,演员阵容也是星光熠熠,小罗伯特·唐尼和吴珊卓都在。
说实话,一开始我是被这个跨文化背景的设定吸引的,觉得应该会有很多深层次的东西可以挖掘。
越战这个话题本身就挺沉重的,再加上间谍元素,想想就觉得刺激。
但是,看完之后,我发现这部剧给我的感觉并不是那么简单。
首先,我觉得这部剧在处理跨文化议题上挺有意思的。
它不是那种直接告诉你这是东方,那是西方,而是通过主角的身份和经历,让你自己去感受那种文化碰撞和冲突。
主角作为一个混血儿,他在两种文化之间的身份认同问题,这个点我觉得挺值得思考的。
然后,剧中的间谍元素也挺吸引人。
但是,我发现这部剧并没有过多地去渲染那些紧张刺激的间谍行动,反而是更多地关注主角的内心世界和他作为一个人的情感。
这种处理方式,我觉得挺新颖的,它让你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间谍,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挣扎的人。
不过,说实话,这部剧也不是没有缺点。
我看了一些评论,有人说字幕翻译得不好,影响了观看体验。
我自己看的时候,也觉得有时候剧情的推进有点慢,可能是因为导演想让观众更多地去感受角色的内心世界,但这样也可能导致一些观众觉得无聊。
演员方面,小罗伯特·唐尼的表现我觉得挺出彩的,他那种独特的气质和演技,让角色变得很有魅力。
吴珊卓演的Ms. Sofia Mori,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那种冷静和机智,让人印象深刻。
总的来说,我觉得《同情者》这部剧挺值得一看的。
它不仅仅是一部间谍剧,更是一部关于身份、文化和人性的深刻探讨。
虽然有些地方可能会让人觉得不太满意,但它提供了一个不同于传统电视剧的视角,让人思考。
如果你对跨文化议题和人性探索感兴趣,我觉得这部剧是个不错的选择。
文章来源:电影咖啡觉得值得一看,想看原片的可以去公众号:电影咖啡免费无套路,不用谢
同步在看小说和剧集,总体来说剧本改编是成功的,将一些小说中当事人我的自言自语“翻译成了”人物的对白,有了一些故事性。剧集可看但不算优秀,因为原著就没那么优秀。看了两集不打算看了,去接着看小说吧。
左宗棠鸡
四星
除了第一集西贡陷落和第四集拍电影之外,整部剧就是在插科打诨,纯纯的糟蹋原著,感觉剧集的编剧似乎都没有读懂原著,最后一集更是扯淡到无以复加。所以,慎入!
原著非常精彩值得品读。 但让Robert Downey Jr这样一个racist参与亚洲痛苦历史太恶心太欺负人了,杀人诛心!我仅代表个人抵制一切Robert Downey的东西———真没想到还有这么多跪舔洋大人的啊,再谄媚人也歧视你呀,被殖民者替殖民者的操心,奴隶心疼奴隶主,服了哈哈哈哈哈
无聊
剧本很不错 亚裔爽片 黑科波拉那集太精彩了对现代启示录这部傻逼电影的辱骂十分到位 RDJ本色出演典中典白男宇宙是什么神仙选角!
电视剧不行,原著居然更烂
3.5。这剧拍的真不把越南当越南呀,这给唐尼嘚瑟的,第四集是高潮,也是类似《巴比伦》的整活玩法,前几集是朴赞郁导的,以荒诞黑色幽默定调,再之后lana的几首无关紧要的歌唱的还行,再之后到最后就没啥意思了。
挺好看的。
拍成电影好点,电视剧太拖沓了,除了第一集。
比原著还是差不少。
朴导为了保持一致性自废武功。小罗伯特唐尼的分饰多角除了炫技毫无意义,一定程度上还阻碍了情节的推动。没有什么比独立和自主更重要
什么玩意儿
这种带点幽默的自述形式真的看不来,男主的眼睛像假的,第一集乱倒时间线搞得后面没有字幕提示已经不知道在讲哪个时间点
朴赞郁镜头太顶了
每一集都拍的这么难看,朴导是怎么做到的?!
越南版悬崖,不过两个越南警察为什么要用英语对话?
值得细咂摸,虽不是品味,却杂陈浓烈,朴赞郁的怪诞之处在于,深度观察的现实社会与几近绝望的理想世界之间以蛇一样的狡诈熊一样的笨重鸟一样的吵闹来描述人类上层建筑的败笔。
越南的苦难也是很深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