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部剧,不应该和小说重叠。
这就是一部青春剧,不过过程和结局都不太美好。
除了演员老了点,但演技很不错。
有18岁的单纯,也有28岁的复杂,这种10年跨度的戏,不换演员,只能做选择。
打一星两星的,你真的有仔细看这部剧?
隔壁冰雨火跑过来的吧,那种十多集一个瞪眼表情始终保持,警匪皆低能,漏洞百出,可能才是一部真正的好剧吧。
王頔在他的获奖作文里写“人终其一生,就是在和灵魂打一场争夺战,非黑即白,不存在灰色地带”,看到这儿我当时第一个想法就是“怎么可能非黑即白”呢?
但我现在忽然反应过来,这是18岁的王頔写的,对一个少年人来说,人生可不就是这样嘛?
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公平就是不公平,热情、鲁莽、冲动,愚蠢却又傻的可爱。
而当一个人长大了,经过了社会的“洗礼”,会发现生活会有很多的“不得已”,黑与白的界限也就不得不渐渐模糊,在灰色地带中游刃有余或者夹缝求生。
那些在弹幕里辱骂王頔和冯雪娇的看客,或许和想看黄姝录像带的弹幕是同一批人。
真让我觉得无比恶心和讽刺。
有人说这部剧是东北版《小时代》,我个人感觉拿小时代这种烂片和胆小鬼相提并论,有点过。
《小时代》里的平民女孩林萧可是一身名牌,而这部剧的场景和服化道都要真实的多。
上课时班长喊“起立”,大家一起说“老师好”,互相抄抄作业,齐声朗读课文,轮流洗桌布,上课偷偷聊天……所有的这些都好真实啊!
看这些的时候我仿佛也回到了我的学生时代。
演员们的演技都非常自然,看起来特别有代入感。
王砚辉老师真是演什么像什么!
开头刘钧老师演的秦大志我都没认出来是他。
得益于演员们的好演技,后面即使有些情节有点拖沓,我也能看得下去而且全剧没有用过倍速。
看这部剧的弹幕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点:出事了全怪女人。
小邓牺牲不怪凶手怪施媛迟到。
秦理奥赛发挥失常不怪耳水不平衡怪黄姝和他荡秋千。
黄姝自杀不怪施暴者怪冯雪娇。
秦理的悲剧不怪加害者怪黄姝。
反正就是只要一个不幸的事件发生过程中有女性出现,那就怪这个女性,也是有趣。
没看之前以为这部剧是复仇爽文,看完以后感觉这部剧想讲的其实是人性。
复仇的执行者是张旭,而秦理更像是一个守望者,他养着罪犯的蛇,整整10年,几乎没有任何社会活动,只是为了找到黄姝的录像带毁掉这份罪恶。
少女黄姝死了之后少年秦理也跟着一块儿死了,唯一支撑他活下去的动力就只是为黄姝复仇。
一个天才数学少年,最后变成一个阴郁的修车工。
秦理这一辈子真的太苦了……看完以后好几天我的心情还是特别压抑,缓不过来。
同学聚会那段看见曾经冤枉欺负秦理的人活得风生水起,而秦理的一生几乎都消耗在无尽的等待复仇里,让我心里更加难过😔弹幕里大家义愤填膺,纷纷说着“这不公平”。
可我知道这就是真实的人生。
胡开智和高磊不可能得到什么报应,条条大路通罗马,他们俩就出生在罗马。
如果报应真的存在,这世上的人大概得死一半吧。
王頔背叛秦理是必然的,因为他们本来就不是一路人。
王頔有父母的关心,有班主任的偏爱,有其它要好的同学。
而秦理的世界几乎可以说是一无所有。
王頔为了不辜负父母和老师的期待,为了自己的未来,选择伤害秦理,我不能说他做得对,但我能理解他。
他有除了秦理以外能让他幸福的软肋,所以他会被要挟。
就像开头大家念的课文那样“鱼与熊掌不可得兼”,他放弃了秦理,选择了他认为对他来说更重要的东西。
而秦理作为杀人犯的儿子,同学们对他本来就有偏见,除了王頔和冯雪娇,他也不会再有别的朋友了。
王頔只是做了一个选择,而秦理,是被他的半个世界抛弃了。
锅炉房爆炸以后,冯雪娇的沉默更是把秦理往深渊又推了一把,他的世界从此以后只剩下黄姝与哥哥。
在黄姝和哥哥都或多或少因为他的原因死去之后,他再也不会笑了。
和他同病相怜的温柔善良的女孩,默默守护他的哥哥,两个人都以极其惨烈的方式死去了,他的人生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光了。
这是个无解的死结。
最后大仇得报的秦理躺在雪地上,抬头看着自己年少时最好的两个朋友,他终于笑了。
我想那一刻他是真的开心,他终于解脱了。
其实那一刻结局也挺不错的,后面又出现王頔推着坐轮椅的秦理念诗,感觉还蛮突兀的。
最后想写一下黄姝的扮演者王玉雯,黄姝在剧中的设定是一个所有人见到她都会觉得她漂亮的女孩,王玉雯的长相并不是萧蔷、李嘉欣那种第一眼美女,但我就是愿意相信所有人都会觉得她漂亮。
感觉她身上带有一种纯洁美好的气息,有点像《金粉世家》里董洁扮演的冷清秋。
即使是舞厅里浓妆艳抹的造型,也仍然给我一种圣洁的感觉,像百合。
她裸着肩膀回头哭泣的镜头只有短短几秒,可也把我的心撕的粉碎。
这里想表扬一下导演,没有恶趣味的拍出女性角色被强暴的细节。
四个罪犯龌龊的脸,冗长的地下室走道,一台冰冷的摄像机,少女回头哭泣痛苦的脸,这些镜头足够告诉观众发生了什么了,没必要非得像某些片子一样非得拍挣扎喊叫撕衣服。
拍摄美好被摧毁的目的应该是为了让观众共情,而不是恶心。
这是我看的第一部王玉雯演的电视剧,希望她以后好好演戏,未来可期。
我认为这部剧的评分不应该这么低。
或许假以时日,分数会走高一些,至少,会高于 8.0。
这个分数是对标《无证之罪》。
有不少人说选角有问题,反对。
这是用小说来约束剧本。
当我们看小说的时候就进入小说的环境,看剧的时候就不应该再被小说干扰。
如果没看过小说的人来看本剧,不会觉得角色太突兀。
而《无证之罪》的女一号和男三的角色,才没有选好,也就是朱慧如和郭宇这一对角色。
《胆小鬼》这部剧的四位年轻演员,表演真的超出了预期,也远超同类剧的青年演员的表演水准。
本剧从角色塑造看,似乎少了一个出彩的反派 - 对比《无证之罪》宁理扮演的李丰田。
但李丰田这样的角色可遇不可求。
而《胆小鬼》要体现的内涵也比《无证之罪》要深刻得多。
这部剧很准确的展现了东北 2000 年前后在继续承受的 1990 年代下岗潮带来的崩坏。
生活环境的破败以及几个孩子(四个孩子中有三个)的困顿家境,是一种间接的后果。
这不可避免的带来了很多悲剧,也会形成长久的心理伤痛。
这部剧也很准确的呈现了恶劣的校园气氛对青少年心态的破坏,呈现了因为那种有钱人家的孩子对穷人家孩子的那种恶毒与压迫感。
这不应该简单理解为校园暴力,而是弥漫在生活环境里随时会遇到的暴力。
这部剧还很准确的还原了东北的生活氛围,以前在影视剧中很少能看到这么具有真实感的生活环境。
美术指导相当有水平。
看剧的过程里,我也观察到另一种暴力与戾气。
打开最后几集的弹幕,会发现一部分观众进入了一种着魔的状态,越是剧情悲剧的地方,他们越会对剧中角色进行言语上的暴力,简直是奇观。
可以肯定的说,这部分人就是网络暴力的施暴者。
他们心里头满怀正义,但不知道自己在体现自己的正义感的时候却是通过对他人施暴来完成。
我和很多人对编剧的意见恰恰相反。
郑执作为这部剧的编剧是最合适的人选,编剧也是成功的。
而且,还在《生吞》的基础上做了一定程度的再创作,比如班主任老范的戏,很妙;冯国金和小邓之间的兄弟情谊,合理。
以前是完全是我个人的主观意见,各位观众当然应该有自己的评价和观点,也应该坚持自己的评价和观点。
虽是熬了两个大夜把剧看完,但全剧真是无数槽点:一是第一眼的造型,少年欧豪、娇娇以及成年王迪的假发,假的太明显,太粗糙;92年的欧豪已不适合背高中生的书包了,脸与校服太违和,原本帅得一批的人,在这部剧里的形象真是惨不忍睹;还有这个娇娇,感觉是直接从风犬剧组过来赶场子的大力娇,说话强调还是一个样。
二是叙事手法,采用的是分两条线不同时间的倒叙,虽独树一帜,但看的时候一定要特别留意屏幕上标注的时间,不然会搞不清说的是哪个时段发生的事。
三是情节设置,哥哥的人设,就是故意让观众觉得他就是凶手。
在发现女主中毒身亡,哥哥居然不是选择第一时间报警,这不是作死?
女主中毒之身够难受了,在临死前还能忍着剧痛,头脑清醒第刻画?
四个人在餐厅旁若无人过生日大呼小叫唱歌扔蛋糕,哪个饭店能允许你这么乱搞?
要表现两个男主友情深似海,有必要拍的跟男同一样么?
特别是两个人生日,在天台互换礼物后,还相互挥手道别,换两个小女生还能接受,可是两个大男人真是不能忍。
剧中最喜欢的人物是班主任,演的真实自然,也很搞笑,就是最后写举报信交给警察叔叔有点扯。
全剧比较拖沓,要不停按快进。
在全员恶人里,我觉得最坏的是冯雪娇,起码殷鹏坏得彻底,不会为自己找借口。
可她却是所有人里面最自私。
明明她是有机会帮助秦里的,但她始终没有选择将真相说出来。
那天原本值班的人是她,拜托秦里帮她回学校的人也是她,如果不是她,秦里不会被锅炉房炸到,也不会因此失聪,黄姝也更不会因此而出卖自己失去性命。
可秦里出事后她却无动于衷,一直只会说她害怕,她不敢面对,其实只要她将事情如实说出来,哪怕她拿出钱帮秦里买一个助听器,秦里和黄姝的结果也不会是如此悲惨。
是她,这一切都是因为她,可最后她的结果却是最好的,与爱的人结婚生子,过上美好的日子。
不过也好,烂的人就该配烂的人,如此甚好。
最恶心我的一句台词是:“如果世上有绝对无私的人,那我们就是坏人,如果没有,那我们只是普通人。
”这个为自己开脱的理由真烂,虽然他们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恶人,但他们在秦里和黄姝身上各踩的一脚,让两个少年一步一步被现实生吞,被毁掉。
当然我也没资格谴责他们,谁能保证自己在遇到这些事情的时候,不是一个胆小鬼,而是一个不顾一切挥剑上阵的勇士?
事实上我已经很久没有完整的看过一部电视剧了,上一部还是半年多前考研前晚上看的《士兵突击》,那段时间白天学习(摸鱼),晚上看剧。
现在终于得闲,看了几集《天才基本法》,在剧集孩子部分结束后火速转到这部剧,两天时间看完了,速度也并不算是很快。
我现在正是单曲循环欧豪翻唱的这首歌在打字。
我不是个很有逻辑的人,因此只能想到哪写到哪了。
作为原著党,我表示非常满意,即使有一些小细节在我看起来处理的不是特别的好(例如王頔和秦理大闹讲座中秦理是怎么混进来的),但是我格外地包容,可能和先入为主有关。
在去年的7月份读完了这部小说,对我心灵的震动相当大,很难界定到底是什么题材,很多人认为是悬疑或者青春伤痛,但是当我合上书的最后一刻,我坚定地认为这写的就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灰色地带,谈时代就太狭隘了。
由于作者和编剧是同一人,这实际很难得,让视听创作最大程度能忠于作者的思想建构,甚至弥补了原著中的一些不够圆满之处,例如对于星火家族(王秦黄冯)的刻画电视剧中显然更为细腻,同时剧中四人的友谊被刻画得更深刻,在惨烈的结局时令人更为痛心。
对于王冯,大部分网上的评论是一边倒指责的,认为让他们有了完满的结局,甚至有了孩子,很多人骂编剧,但是书里确实是这么写的。
我有不同的看法,我深以为剧中实际的男一和女一是这二人,即使他们是广义上的"坏人",但也是更为普遍的"我们",我们都是这么虚伪的活着。
我想谈一谈小说和剧中王頔冯雪娇的不同。
在小说中,王頔和冯雪娇似乎更"坏",更是胆小鬼。
在书里,王頔自始至终没有向任何人即使是冯雪娇坦白是他嫁祸的秦理,除了黄姝。
而冯雪娇在书中更为胡搅蛮缠,又笨又讨厌,更像是一个"虎妞"式的人物。
简言之,导演和编剧人为的减轻了故事的残忍程度。
他们对秦理黄姝的所作所为是挨骂的根源,我没有为他们洗白的意思,但是实际上我们每个人有可能都是"亏心事"的制造者,在一个小团体中,我们的角色是怎样,几个人关系如何发展,什么因素介入进去了,这些除了一系列的人际交往的影响,更多的也是时间的演化……对于秦理黄姝,我并不想多说什么,是真的不忍心说,我深知这样的人在社会中很多很多,没有人想真正了解他们的生活,尤其是这种心智成长期和理念形成关键期的人,一点点因素都会对他的一生产生剧烈的影响。
他们相依为命,看似真挚的友情已经给了他们光芒,转眼间,这光芒已变成了灼伤。
还有更多的,我觉得就不要再说了。
当然这个剧有很多问题,这里我并不想提出来,因为这已经是我几年来看到的相当不错的电视剧。
演员演技全部在线,改编的也很好。
期待下一部郑执的书改影视作品。
分 界 线写一些别人肯定不会想到的我在高中时候最想考的专业其实并不是中文,而是新闻学,当时我崇拜的根本不是同学口中的那些演员爱豆,而是调查记者,柴静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我的偶像。
不要和我讨论后来公知和穹顶之下的事,请去看她早期的调查节目,温度和硬度兼备。
我的想法是做一个时代的勇士,做这艘国家巨轮上的瞭望者,但是最终被现实击败,从这个角度上说,我也是胆小鬼。
柴静早期在央视做的节目《新闻调查》,其中有一期就是做学生连环服毒自杀的(甘肃武威,小学6年级),虽然她已经竭尽全力去找寻事件的真相,但是实际上最后没有调查出什么。
最后,她通过一些列调查只能做出以下推测:第一,这个事件和其时的性观念有一定关系。
第二,这个事件和学生超越时代的"生死观"离不开。
第三,他们的小团体中有特殊的标志或者宣言一类的东西。
对于第三点,在《胆小鬼》剧中也表现为星火家族的家徽火炬。
为了调查这个未成年人的团体,柴静用处浑身解数,却没问出有价值的内容。
在剧中,冯雪娇的刑警父亲如果不是为了破案,那么星火家族的故事除了他们四个人也不会为更多人所知。
因此某种程度上,人并不想走进其他的人的内心,倾听和调查很大程度都是功利的。
最后。
梁咏琪的歌在原著中出现并不是《胆小鬼》,而是另一首歌《短发》,并且仅仅出现了一次,是冯雪娇爱哼唱的一首歌,并且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相较于原来的书名"生吞",胆小鬼这个名字虽然有很大可能是为了降低过审的门槛,但是我对此认为更为贴切。
剧中除了秦理黄姝都是胆小鬼,王頔,冯雪娇,冯的父母,老范,教导主任,高磊,胡开智,殷鹏,黄姝舅舅……他们的胆小和无耻一起害了无辜的两个社会最底层的人。
心痛的是,有人会反省,但是大多数的人都是潇洒地拿起酒杯,觥筹交错间把高度的水和别人甚至最亲密的人的苦难面无表情的服下,就像生吞,喉头一动,至多发出咕咚一声,心中想的是:我不亏欠任何人,这是我自己的生活,我只要埋头就好了。
写于9月某两个自然日
莫名其妙刷到这个剧,看到半夜1点,害怕到好久才睡着。
人性是这样的,尤其处于弱势的孩子,会被亲戚骗,会被家长胁迫,无法判断,有些事是否安全,不知道只是吃吃饭就给1万块钱背后的隐藏要求,只是以为真是因为貌若天仙的陪饭贵,天真,且信任了不是人的亲人。
不是她的错,是那些人的错。
孩子,无法去真正做到自己想做的事,他没有力量,只能屈服家长的意愿,王迪如此。
时代巨变,对这些人的抛弃,心灵创伤,几十年了,又轮到现在的所有人,下岗工人,农村底层,城市底层,弱者受欺凌,第一个受害者,往往是女性,施暴者,是男性,多数是畜生不是人。
人性就是如此的欺软怕硬。
也许,不是暴力欺辱,只是家庭生活中,权利与义务的倾斜,被欺负的也往往是女儿,而母亲屈服于靠丈夫养活,以后要指望儿子养活,为了自己的利益,甚至没有利益,只是对强势男性的一种谄媚,做了帮凶,甚至就是执行者。
人性真恶心,不说也罢。
先申明,我是看完了原著的。
但我觉得作家最好不要当编剧,可以当顾问。
因为作家大多都喜欢不把事情先讲清楚、埋伏笔、时间线跳跃等等,但故弄玄虚这一套并不一定就适用于所有影视剧。
毕竟悬疑体裁,文学和影视的手法是不一样的。
在我的认知里,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有很大的区别。
文学作品可以通过作者的文笔来带给读者无限的想象,这个想象空间其实就是一个摄影棚。
而在读者的想象中一切都是合乎情理,近乎完美,且符合自己认知的,不会有演技或者运镜的问题,想象力会把这些补足;也不会和他人有争论,因为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而影视作品要做的是如何把这一千个哈姆雷特尽力融合在一起,不是说一定要让每个人满意,但起码要让没看过书的人也能轻易看懂,知道在讲什么故事。
镜头语言应该是比书面语言更有张力和冲击力的东西。
另外,在文学作品里可以不把一个事情讲清楚、故意制造悬念、说话留一半等等,甚至会有很多心理活动。
但是影视剧是拍不出这样的效果的,需要给到观众足够的视觉铺垫和故事铺垫。
观众不是角色肚子里的蛔虫,只能从角色的台词、表情和行为来判断角色的内心活动。
影视剧一定要让观众看见、听见。
我在看第一集时,我就把自己带入普通观众视角。
如果我没有看过原著,没有看过故事简介,那我能从第一集中看出来在讲什么故事吗?
很可惜,最后我得到的答案是不能。
因为普通观众无法理解前面出租车抢劫杀人案和这个故事有什么关系,无法理解秦理为什么多年后黑化并且聋了。
第一集留下了太多悬念和太多没有关联的事情,导致会让人看得感觉很乱,没有交代清楚主线,不知道到底在讲什么故事。
虽然秦理他爸的案子对秦理有影响,但不是最关键的,因为贯穿整个故事的主线是黄姝被害案,第二主线是青春校园时光还有秦理耳聋事件,照我看,这个第一集应该放在中间当回忆。
唯一提到和主线相关的就是qq上的聊天,那个人说要回来取他的东西。
但还是那句话,没看过原著的压根无法理解这里到底在说什么,会让人感觉莫名其妙。
而且要埋伏笔的话,还不如就按原著来,直接上来就交代主线,十年后又发生了一起和当年黄姝被害一样的案件,一样的手法,一样的地点。
但是当年被抓的嫌疑人三年前已经死亡。
秦理打电话给老冯,我哥不是凶手,你们当年抓错人了。
作为悬疑剧的话,第一集这样拍绝对要吸引人的多。
作家最大的毛病就是喜欢玩文字游戏,玩神秘。
但是影视剧不是说不能这样玩,但玩神秘的方式是不一样的,起码要把事情交代清楚啊。
这样观众才愿意往下看。
另外提一点,冯雪娇和王頔的重逢太刻意了,安排在麦当当不如安排在同学聚会,甚至车站机场都行。
还有完事儿后,冯雪娇为啥要给王頔钱啊😂这算qiao了吗?
就感觉很怪啊,即使是同情他爸癌症,也不应该给完钱不辞而别。
这让王頔这大老爷们心里怎么想?
原著里还坦诚相待、彻夜长谈了,这里就变成一夜情了???
谢谢原作者兼编剧郑执老师,谢谢晓波导演,谢谢美术指导,谢谢剪辑,也谢谢演员们,这不仅是一部悬疑剧,更是深藏了对人性的思考。
剧质感非常不错,转场也很深动(有好几个转场名场面),三条时间线并行存在,令人不断想去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这是个好故事,也为秦理黄姝的遭遇难受,如果有平行世界,希望他们在平行世界可以幸福生活,不要这么苦了..
如果黄姝没死,如果秦理奥数比赛没犯病,十年后秦理应该在北京做程序员或者中层管理者了,黄姝在北京做舞蹈老师,两口子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去享受这中国黄金的十年。
王笛会是个在北京的网络作家或者编剧,冯呢应该是家庭主妇,这两家人就这样在大城市里生活。
可惜没有如果。
东北的冬天可真冷啊。
看着都冷。
——————————————————————结局了。
有人说王迪和娇娇这两个胆小鬼为什么能幸福的在一起。
我想说他们不幸福。
幸福的人不会在自己孩子的生日宴后走到天台。
其实我们都是王迪我们都是娇娇,娇娇那段在他妈的劝说下选择沉默太真实了….我突然在想,勇敢的两个孩子没有完整的家庭,胆小的两个孩子都有相对完整的家庭。
对于孩子,中国式父母的言传身教难免会有些市侩,利己,自私。
善良当然是有的,但是事情真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是不管对错,只管优先自己孩子的利益的。
娇娇的妈妈替她做了选择,王迪替他父母做了选择,谁比谁胆小?
娇娇十年之后的样子很知性,很漂亮,黄姝十年后呢,该有多风情万种。
多少人曾爱慕你年轻的容颜,可最后,连岁月变迁的机会都没有了。
整体还可以,孙健淇很帅
还好就一个小时,但已经觉得乏味了,除了青岛的外景还不错
烂剧太多
没啥好说的。就是一网大。短短一小时就相当于一部电视剧!也没什么好点评的!反正就是看看呗!
笑死了,又浪费了宝贵的一个小时。“生化烟雾弹”变僵尸的设定也能想出来,策划你可真行啊!看了开头一直以为是个倒叙的叙事结构,一直在期待港式的双人卧底加牺牲套路,结果当看到小女孩被绑主角被停职才恍然大悟被编剧骗了(甚至弹幕一直在说老陈的牺牲很悲壮很惨,搞得我就很期待,好家伙合着全是制作公司的营销套路啊,就为了让你看够六分钟),结果一看进度条已经过去一半了,回忆你是只字不提啊……剪辑很水(尤其声音),人物塑造几乎没有,根本感受不到主角的自责和反派三弟对于身世的绝望无助,全靠台词口述,没有任何动作、情感、动机的加持,没有形成戏。甚至最大的内部矛盾冲突——也就是嫂子对警察这个职业的怨恨也都没有讲明白最后怎么就消除误会变得理解了……感觉整个电影的故事就很过家家一样,单薄到像故事会里的一段小故事……
国产网大如果不是院线电影「降格」的,都不能看。哎,伊然当年看《极限17》很喜欢,关注了社媒,结果解约耽搁了一段时间。再一次看到她表演还蛮有趣的。
扫毒
企鹅为什么给我推这个???
可能2倍速看,感觉动作戏还好。
片子之烂,烂过臭鸡蛋
真不知道是哪个垃圾配的音,这个背景音乐极其他么的恶心,噪音极其恶心,连对白声都听不清......
不是,这是大前年的电影啊?????
飙车戏不错。就是海报封面有点虚伪
垃圾
啥新型毒品能让人变成丧尸啊?!
毕业作业么
警匪僵尸魔幻片…
好烂啊,辣眼睛的烂
这是啥呀,强行敌方组团降智?
很好又是一部标准垃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