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孩子 又名:《一个叫袁午的男人决定作死》;《小舍得之我家孩子是学渣》;《走近科学:儿童离奇失踪,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扭曲…》最后一个题目,来自郭德纲:《同行的衬托》。
其实我想说,让我们来吹爆这来自电影行业的降维打击吧!
刚打开这剧的时候是一种漫不经心的状态,时不时还刷下手机。
我当年在豆瓣追过一段时间原著#海葵 的连载,知道这剧开头必然是会鼓弄一下玄虚的,本来原作就是这么呈现的。
再说,佟大为演五好男人哪有什么悬念?
从#魏晨 演的#袁午 出场以后我就慢慢入戏了。
这位据说是从唱歌转演戏的小哥,真是啪啪打某些号称科班出身的idol的脸啊。
他塌着肩膀,站在公交车站,嘴唇微张,眼神空洞地和仰拍的镜头对视的三十秒?
,让我一下子想起那个很丧的电影《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 。
但丧只是他的一面,他还有麻将馆里无知无畏的一面,让我想起《赌王》里的周星驰,还有发现杨莫后手足无措的一面,让我想起《两杆大烟枪》…是的,这电视剧让我想起的都是电影。
接着各色人等粉墨登场。
最让我念念不忘的是许恩怀的扮演者#刘琪锜 。
最后接受警察询问时候沿着脸颊流下来的两行清泪,哀而不伤,一镜到底,让我惊觉自己作为观众曾经多么的卑微:我竟然能够忍受哭戏里的远景,只为了回避某些人挤眉弄眼整出来的尴尬。
说到哭戏,这剧里几乎每个人都流过泪吧?
杨莫妈妈的急切,林楚萍的委屈,许恩怀的后怕,杨远的百感交集…一个演员不掉链子可能是自己的本事,全员在线必须是导演的本事啊。
最后还要感谢编剧的不杀之恩。
我刚知道一个词,训诫文。
我本人肯定不是训诫文的爱好者,更希望每朵乌云都多少镶上一角金边儿,就像心理医生听完病人吐槽以后总要做些情绪包扎一样。
谢谢编剧留下了那么多小小的温暖瞬间给我回味。
有母亲的微笑 父亲的开解,有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对名字的牵强附会,有一碗没有把桂圆壳剥开的煮蛋,有一个坐在轮椅上等你回家的人……看到第十集才注意到片头王中军的大名。
恍然大悟:原来是电影选手下场拍电视了!
所以,制作精良用料考究的悬疑剧时代要到来了吗?
一个丧而温暖的故事,就是消失的孩子了。
世界不完美,但仍值得。
世事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相比于无数闪回的画面,我更推荐看原著的那种赌狗的心理挣扎,因为影视化如果一直加画外音(内心话)会影响成片,光靠演员的表情实在难以提现那种挣扎,而且由于现在审片严格,有一些画面直接就变成棋牌室了,如果还是去牌九那些表现出想出手压一下和忍一下的挣扎也没了,反正很多想看的画面由于过审问题估计都没拍。
百度百科:“虽然海葵看上去很像花朵,但其实是捕食性动物,它的几十条触手上都有一种特殊的刺细胞,能释放毒素。
它锚靠在海底固定的物体上,如岩石和珊瑚。
一份最新研究认为,从基因编码上看,海葵属于动物与植物的混合种。
看似花朵,实则杀器。
这是原著海葵中的描写,直到我读完小说我才明白作者取这个名字的深意。
目前看下来这部剧非常贴合原著,除了叙事方式不太相同外,别的几乎没有大的改动,所以我相信这部剧一定会有一个令观众满意的收尾,也相信看完这部剧的你们也会对导演先前埋下的种种伏笔恍然大悟。
海葵8.5贝客邦 / 2021 / 重庆出版社作者的文笔很像东野圭吾,虽说最后算是给好的收尾,但是就像嫌疑人x的献身一样,真相往往比表面更加残酷,如果揭露真相对任何一个人都没有好处,你是否还会继续继续孤身走入那暗夜。
我们猜不到的不是迷局,而是人性。
人物角色分析【张叶】
为什么先说她呢?
作为原著党,我可以看出作者格外偏爱这一角色,作者的下一部小说《轮回前的告别》里依然有张叶,只是那时张叶已经升职为刑警了,好希望next level的张叶警官也被搬上大荧幕。
【人物性格】 首先想说明一下,张叶不是普通的民警,她的优缺点和个人风格都很鲜明。
她出身警察世家,优点是办案天赋极高,思维敏锐洞察力强,较为理智。
是那种会运用统计学原理去计算小男孩死亡概率的人,她首先发现并挖出了楼下狗狗的尸体,可以看出她个人的心理素质就比较高。
包括原著中后续剧情中,她也喜欢搞个人行动,喜欢单打独斗,即便遇到的处境比较危险她也不在乎,可见她这个人很有魄力,更适合当刑警去赶赴一线。
另外一点是她很有上进心,因为陆队总是给她安排一些小差事她心里有不满的,以她的能力确实应该去更高要求高标准的岗位。
同时她没有什么低级趣味,在她相关的父女回忆录里可以看出,她不爱美,却有着盛世昌平、海晏河清的理想主义,有点范仲淹内味了。
不说很多人了,就是很多警察也很难做到。
她的缺点也很明显,不善与人沟通,与人拉家常的技法很拙劣,不擅长跟小孩交流,总是让她的小跟班项义去跟小孩沟通。
我觉得作者设计出这样一个角色很妙,完完全全打破了人们对女警的刻板印象。
很多人都觉得女警的优势就是为了弥补男性在情感沟通方面的缺陷,但是张叶的出现就是想告诉大家,不是只有男性才是冷静理智客观洞察力高的,女性并不非要去温柔亲切,办案能力高就是有poker face的资本,她天生就该当刑警。
在剧中,我感觉张叶的形象更有压迫力一些,尤其是对于她认定的“犯罪嫌疑人”。
但同时她情感也更加细腻,对待恩怀会语气亲和一些,但是也是点到为止的恰当,不会像观众期望的那样去给受害者提供过多的情绪价值。
不要忘了,警察的任务是协助破案,不是去给家属做精神康复治疗的。
有些观众在看剧时会下意识把自己也带入到受害者的角色中,会觉得女警察过于严肃,这也是一种偏见和刻板印象的体现。
演员外形气质和张叶角色非常吻合【评价】 我对张叶的评价是:“一个会去建立自我情绪保护机制的悲剧旁观者” 这个故事是建立在三个悲剧之上的,由失踪的杨莫把四个家庭四个故事串了起来,在看剧时,我很难去定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除非是天生的变态或反社会人格,大部分人都是各有各的难处,而这世道又常常是绳在细处断。
作为警察或医生这种职业,就是要去深入人世间的各种苦难中去的。
为什么急诊科的护士有时候会表现的比常人冷漠呢,是她们生性凉薄吗?
如果要为每一个患者痛苦流泪,设身处地地去感同身受。
那这份职业也没有几个人可以强大如此去胜任吧。
麻痹有时是人的自我保护机制,尤其是当人长期处于一个阴暗负面的环境中时。
上帝如果要赐予一个能力有限的人一颗悲悯之心的话,那无疑是对他的惩罚。
张叶是一个富有同理心的人,就如同你我一样,车上当杨远因为被揭开杨莫是多动症孩子这一伤疤而失声痛哭时,一贯具有压迫力的张叶低头沉默了,眼睑也微微泛红,但是她并没有因为杨远的情绪而耽误她的办案节奏,她是一个入职三年的民警,或许处理的大多数都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但她也已经建立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心理防线和保护机制了,或许她也会在午夜时分回想起这些人间悲喜剧而情绪波动,然后默默地自我消化、自我治愈,然后第二天继续以满分状态去投入工作。
我常常会觉得她是历经淬火考验,历经千锤万砸的利刃,别人看不见她的塑造过程,只看得见她的精美与锋利。
我不相信有像Sherlock那样完美的破案机器,相反我更敬佩那些在隐忍中磨练自己,塑造自己,从而让自己更努力接近破案机器的普通人。
【杨远陶芳夫妻】
杨远:广告公司设计师,自请降薪降职,腾出更多时间照顾孩子。
陶芳:经营一家化妆品店,平时较为忙碌。
浅谈一下他们的教育问题,网上对他俩争议颇多。
其实孩子失踪前,这一家在外人看来是很幸福美满的一家——妈妈较为强势,爸爸较为弱势,这在的教育学理论中本身是很适宜孩子成长的环境。
因为妈妈作为女性,本身是社会弱势群体。
如果在孩子面前有威严,在家庭里有话语权,而爸爸本身作为男性,如果可以更多的体谅孩子照顾孩子展露出柔和的一面,那么孩子今后在谁面前都不会为所欲为,因为没有谁是看起来很好欺负的对象,对孩子正确塑造世界观有好处。
但是韩非子曾说:夫妻持政,子无适从。
意思就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各执己见,孩子不知该听谁的,无所适从。
显然,在这个家庭里,陶芳和杨远对孩子的教育理念并不相同,甚至因为孩子的矛盾积怨已久。
陶芳是个具有很强控制欲的鸡娃母亲,也是当代鸡娃父母的一个典型缩影,在这代父母小时候,努力就会得到回报的例子被无数人得到证实,那时正值改革开放的东风,经济增速飞快,人民生活日新月异。
但是落到了这一代,经济形势放缓的压力给到这一代人身上,从前的日子是肉眼可见的有奔头,现在的日子是看不见未来的出头。
父母只能化焦虑为鸡娃的动力,毕竟对于绝大多数家庭来说,教育是唯一改变命运的机会。
在这个家庭中,由于杨远和陶芳教育理念的差异,这俩人甚至都不在一条战线上了,他们作为夫妻,对于杨莫的教育秉持的却是对立的态度,父子俩倒是一条心,合作在陶芳的高控制欲下偷工减料。
杨远甚至会欺骗陶芳,想偷偷买票带杨莫回老家。
陶芳有错吗?
我不觉得她有什么大错,无论是谁,站在当下她那个处境里,做出那些决策都非常的合理。
她忙于工作,做家务辅导孩子这些活没有落到她身上,没有每日细心的呵护和照料,她是很难感知到孩子的情绪变化的,只能说杨莫并没有做到和她一样上进。
她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家庭为了孩子,当与杨远发生争执时,她可以底气十足地说道她以后可以来照顾孩子,让杨远出去挣钱,她问心无愧。
她费劲力气给杨莫创造了一个她满意的乌托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杨莫的生活三点一线,除了学校就是补习班,一天24小时中只有下楼那一段时间是完全属于自己的。
在外人看来她甚至是模范母亲了,但个中滋味只有莫远父子懂。
在这种窒息的环境里,作为小孩的杨莫无法正当表达诉求,他只能用他孩子的手段去反抗。
而每天精心照顾杨莫的杨远看到了矛盾——杨莫当前处境与陶芳理想化的场景的矛盾、他与陶芳教育理念的矛盾。
但是他也很优柔寡断,总是被动地在孩子、老婆、公司之间迂回,在生活的夹缝中呼吸喘气,空有心疼孩子的想法却没有与妻子正面对峙的勇气。
人都是社会人,都需要排解压力调整心情的时候。
杨远想带孩子回老家被陶芳拒绝,想带孩子去农家乐散心也被拒绝,就连养狗更被拒绝,而每一次申请的提出不仅没有想要的结果,还会引发争执。
长期996的生活短期或许有见效,但长期下去带来的必定是某一方的崩溃或反击。
很有感染力的戏当事情发生后,陶芳悔恨地跪倒在地上,哭得涕泗横流,那是发现狗狗尸体后的劫后余生与对杨莫现状的类似担忧的而导致的崩溃,“别说养狗了,养什么都行,只要莫莫回来” 即便是没有孩子的观众也能非常感同身受,经历过生死的考验后才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
即使在家里争吵不断,在外还是会尽力维护自己的妻子两位演员对于这个角色的把握很到位,尤其是陶芳,她演绎的比原著中更加出彩,这一切的背后也离不开两位演员对角色的深层次理解,最终展现的结果就是,人物是落地的、有血有肉的,能牵动观众情绪的成功的表演,非常期待后续的剧情。
【林楚萍】
林楚萍:袁午父子俩所租的房子的房东,漂亮的白领上班族。
曾经在睡梦中遭到过不明身份的人的侵犯,随后很久她都生活在阴影之中,在哥哥的开导下勇敢走出来,调查真凶。
林楚萍这条线虽说是一条支线,但是也是最后破获整起案件的关键之一,在此先不剧透,只谈角色分析。
她是一个完美的受害者,她身上几乎没有什么缺点,家庭出身好,个人有能力,实现了有房有车财务自由。
而且她也没有做错任何事情,我个人觉得她才是整起事件最大的受害者(暂不讨论恩怀)。
在原著小说中,她和袁午这两条支线的章节名称叫做雾中的海岸,很贴切,这两个故事没有杨莫那个故事那样暴露在公众视野下,都是阴郁的孤独的但又努力坚持着的,她凭借自己的努力想拨开云雾抵达目标的海岸,她和袁午俩人,她的目的是维权,而另一个的则是欺骗。
个人性格层面,她是很勇敢的女人,即使家庭对她保护的比较好,哥哥嫂子也关心疼爱她,她也依然寻求独立。
不过在探案方面,仅凭借她个人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她需要有队友的辅佐和帮助。
暂时先不剧透太多,目前这一条线剧中还未做太多展开,先按下不表,可以看出她当下对她的同事阿俊有怀疑,在想办法捡阿俊的烟头,应该是为了提取上面的DNA。
总之我很期待林楚萍这条支线的后续发展,之后我也会持续更新。
【袁午】“你和你的名字不太像,你父母给你起这个名肯定希望你开朗如正午的阳光吧”
【前情提要】袁午,全剧的emo担当,一手好牌打得稀碎的典型代表。
他的生活非常不堪,他的内心也是自卑怯懦又敏感的。
在麻将店老板无意间看见他每日的购菜清单时,他表现的非常尴尬,他会用拙劣的演技和话术在外人面前给自己找补:“我得去上班,我上班时间晚” 。
他也曾是别人家的孩子,但是母亲的离世、赌博成瘾、负债累累、妻离子散、失去工作这些接二连三的打击让他变成了一具行尸走肉,他和父亲相依为命。
现在的他35岁了,本期待着他在这个新的城市里可以改头换面努力找工作重新做人,然而,他又去赌博了。
他每天白天都去麻将店,朝九晚五作息规律,像打卡上班一样。
打完牌他要去菜市场买菜,为节省一两块的金针菇费心在小贩那里演戏,回到家后他要照顾父亲,在父亲面前编了新公司实习期没有工资的临时谎言,得过且过。
他是个好面子的人,内心拧巴,长期的拮据生活使他习惯性在外人面前演戏,扮演一名朝九晚五的正常上班族,但即使是演一个普通人,也几乎让他精疲力尽了。
他的生活是笼罩在一团浓雾下的,漆黑一片,看不到未来,看不到光亮,连做一个普通人对他来说都是奢求。
他和别的赌徒不同,我甚至不觉得他会在赌博中获得快感,赌博只是让他暂时忘却了他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堪。
他不愿承认自己把日子过的一塌糊涂是因为能力欠缺,只希望把自己的命运交给运气,由运气赌来的输赢不会让他产生挫败感,输了也可以挽尊为运气差了点。
他每天西装革履而来,与麻将店里的众人格格不入,这一切都被麻将店老板娘看在眼里。
他对老板娘的感情是复杂的,除了他自己以外,老板娘大概是全世界最懂他的人,这也是他爱去那个麻将店的原因之一,呆在在她身边他会感觉自己不用那么累。
他希望世界上有个懂他的人,但是好面子的他又不想把自己的不堪完全展露在对方面前。
他是与时代洪流背道而驰的人,只有老板娘注意到了他。
然而他终究没有等到神明的救赎,父亲也在一次喝酒夜谈后撒手人寰,如果走正常的安葬审批流程,父亲退休金终止发放,他会失去唯一的经济来源。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在极端恶劣的生存条件下,一切的道德人伦纲常对他来说似乎都不重要了,求生的本能让他在如此痛苦的情况下依然需要抓紧思考如何处理尸体的问题——要分尸吗?
【评价】袁午与其说他好面子,不如说他有自尊,登高跌重,或许重重打击已经摧毁了他的羽翼,暗淡了他眼里的希望之光,但他依然想保护曾经那份骄傲,所以他的生活就是强撑着皮囊演戏,演给各种人看。
在赌场上他保持麻痹,出了赌场他的世界充斥着悔恨。
没有了对未来的期望,没有他人的理解,他的精神寄托就只有一些琐碎的对妻女的回忆,他完全是靠着生存本能在活着,也仅仅是活着而已。
他给我的感觉就是血淋淋的惨,即使他是一个又赌博又亲自处理自己父亲尸体的“变态”,我也没从他身上看到多少恶的影子。
他本性是良善的,只是他命运的底色过于灰暗,掩盖住了他的良善,如果他能早些领悟到大学时期母亲对他的“多社交”的教导,名校毕业的他或许会成为一个很优秀的人。
道德底线高的人为了生存做出的各种迫不得已,其过程会比单纯的变态痛苦万倍,在往后余生中他也一定会被道德审判的枷锁裹挟,等待着生,等待着死,等待着那不会降临的赎罪。
................未完待续.................创作不易,点赞支持一下呗~
被两个片段吸引开始追剧。
一个是孩子在楼道失踪,一个是魏晨扮演的人为了领父亲的退休金选择隐瞒父亲死亡。
以为自己又遇到了一个好的悬疑剧。
结果看到第六集观感极差,每集重复内容太多,每个事件的时间线都是乱的。
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拼图,可以从多个方向开始,但总要由点到面慢慢拼凑,而不是这边还是零碎的又去扯另一边。
或许是我脑子真的不够用,我也不想看电视的时候还拿个纸笔在边上做笔记。
反正看了六集,已经没耐心再看了。
等更新完看个去网上看个结局吧
看完了,确实改得比原著阳光多了,原著的恩怀真的细思极恐的坏,剧版的,除了隐瞒这一点有点私心外,她都呈现出后悔自责,帮忙推进案件进度。
杨莫一家都好阳光温暖正能量😭孩子回来后,原谅别人,为别人的生活考虑,两人相互扶持,莫爸陪着莫妈度过产后抑郁。
袁午终于做了一件对的事,他本质不坏啊,还给修狗安葬。
看到有人说袁午像是长大后的杨莫,一个自由自在快乐地生活,一个从顶端跌入谷底的生活,袁午选择这样做,其实也是给了自己一个机会,从来没做过菜的他也给小孩亲自做了一碗吃的。
如果他没得那个什么病,他的人生可能也不会这么糟糕,但是确实这一次让他为自己的行为真正负起责了。
张叶警官那个眼神,就知道楚萍经历了什么,还有嫂子心疼楚萍,girls help girls forever,她哥哥也很好啊一直陪着一直坚持。
还有吴骏,我承认我之前声音大声了点,除了有些直外,长情细心,还舍命陪君子。
楚萍真的很勇敢,对比真的很明显,出事以前对生活充满好奇和希望,对每个人心怀善意,出事以后害怕世界,还好她走出来了,还好她没放弃,还好她勇敢站出来了。
但是凶手自爆那里感觉在卖惨,警官怎么还能帮他传话,这种恶魔应该多关个几十年。
生活总是会有很多糟心事来将我们曾经炙热的心扑灭,让我们疲惫不堪,变得焦虑烦躁,失去本心,不再热爱不再享受。
但曾经有句台词“熄了就再点着它”,还是要相信世界上还有光还有美好存在,我们也要用自己的方式好好的生活,不要再后悔和错过。
这剧唯一缺点是更太慢了,前期重复镜头多,如果没看解说,一般人找不到细节。
《消失的孩子》12集加番外终于全部更完。
先直接说结论,虽然大家都很希望国内再出一部像《隐秘的角落》的那种高分悬疑大爆款,不过《消失的孩子》并没有达到,目前应该算是腰部热剧。
当然,这个所谓的“腰部热剧”只是相对于2020年的《隐秘》而言,事实上,谈到口碑,今年的悬疑剧,去掉有软科幻色彩的《开端》跟有奇幻色彩的《异物志》,《消失的孩子》开分至今7.7,已经是最高的了。
没有跟第二名拉开太多差距的那种最高(《胆小鬼》、《庭外》均7.6),咳咳,心里想骄傲却不敢太骄傲的感觉。。。
克制克制!
比较接近,确实不敢大吹。。
其实如果没有重复到夸张的剪辑,我认为《消失的孩子》是肯定能上8的,如其他网友所说,导演剪辑想让故事呈现更完整,不够信任观众,也许也有台播时长的限制问题,所以导致了这方面没处理好。
我记得《隐秘》的时长飘忽不定,有些集长时间对比,甚至隔了十几分钟将近二十分钟,而《消失的孩子》的集长,全在一个小时左右,太工整了反而成了限制,限制到最后就是拖累。。
不得不承认,这确实是个很大的拖累点,但有一说一,剧本杀式的视角呈现还是值得肯定。
《隐秘的角落》在最后其实为过审等问题剪辑坏了,这个过于工整的故事相对于《隐秘》,过程观感不如,但真谈完整性,其实还是高于《隐秘》的,尽管并不是完全闭合的那种完整(悬疑推理类作品完全闭合也不可能吧?
)。
可惜这种高于,还是干不过过程的观感。
《隐秘》里,它几乎每一集的集尾都有个强冲突,勾着观众看,看看后面到底发生了什么。
为了制造强冲突,故事的一些底层逻辑其实乱了,不单是剪辑的问题。
但过程的观感就是棒,这是怎么也否认不了的。
《消失》呢?
工整到削弱了悬疑氛围。
比如第10集结尾,林吴去袁家,许袁在里面一个躲着一个埋伏,这其实是很有看头的。
可第10集结尾,警方也发现了问题,意味着都不用想,警方也会赶到,林吴包括小孩,大戏还没有上演,大家就知道了肯定没事。。
真的,过于工整了!
工整到没看过原著的观众都能猜出没事,大哥,你这可是悬疑剧啊!
咱不能这么工整,悬疑氛围都被冲淡了。。
原著最强的其实就是那种氛围,诡异的氛围,然后巧妙碰撞,大戏后又另有隐情。
原著的时间线其实是模糊的,这也增加了那种氛围,读者没猜到有关,还以为是两个故事。
而剧里,时间线给出的太直白,反而容易猜。
时间线给的太直白也是想工整导致的。。
我的看法是:可以工整,但应该把观感放在第一位,然后再尽量追求工整。
工整本身是很难的,难过观感,但市场导向下,观感放第一位没错。
最后再说说人物,相对于原著,剧中的人物除了有一些表演痕迹,对人物塑造其实是有加成的,这点尤其值得肯定,也是追求工整的产物,良性产物。
相对于原著,剧进一步深耕形象化了人物,包括我之前认为不符合原著、跟原著出入最大的吴昊宸,也就是演吴骏那位,没想到后来还挺高光,蛮意外,被打脸的很舒服,认了。
只能说,追求工整真的有功有过。
剧还是好剧,希望被更多人看到。
之所以打5星主要还是鼓励剧集工业化进程。
在之前,悬疑剧不是大爆就是大扑,现在国内平台已然在学习欧美,深度探索剧集制作的工业化进程(夸),在路上了,这很好。
所以诞生了一大批6.9至7.9间的稳定好剧(其实也不是一大批,但绝对比以前多,多了很多,否认不了!
)。
这是个好现象。
因为腰部认同足够多,我们才能迎来下一部真正的神剧,是吧?
该肯定还是得肯定。
初看时听说是本悬疑小说改编的,看的时候以为会是推理剧,结果和想象的不大一样。
消失的孩子这个名字,指的并不仅仅是消失的那个小孩,还是所有相关人物或善良或热烈或纯真的初心。
开场 第一集的开头印象很深,“生活被惯性推着走,疲惫而倦怠,不敢松懈”,杨远重复的回到401,这个时候401不是他的家,更像是逃不出的囚笼。
这个情景可以照进无数家庭的现实中,而在疫情期间感觉所有人的疲惫感更加明显。
杨远和陶芳,陶芳当年在父亲的不赞同下嫁给了杨远,并且愿意搬到老破小,杨远也可以为了家庭放慢事业的脚步,总体上说是一对互相体谅的夫妻。
可孩子的问题永远是家庭不能割舍的重大矛盾,教育理念的碰撞、孩子不争气、该不该鸡娃,中华上下五千年,此问题无解……两夫妻总能为了一点小问题爆发,看的人无奈又烦躁,因为没有办法劝任何一方,两方都有道理。
好吧,有一天儿子消失了,矛盾爆发,争吵,但又在绝望中相互体谅,找回家庭的和谐,其实主题可能还是希望家庭不要太卷的,别对自己要求太高,放慢脚步,陪伴家人。
午的含义 袁家不就是杨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吗?
袁家老两口为孩子安排好一切,袁午乖巧成绩好,优秀毕业了。
问题又来了,“高分低能”“巨婴”“沉迷赌博”,袁午的精神状态一度让人怜悯,可能有小时候父母保护的太好的原因。
袁午的这段,编剧安排了很多心理活动、幻想等丰富他的形象,另人对他整个人的人生遭遇充满了同情,最后觉得他可恨的有一点,但更多是同情外加一点搞笑。
好在他最终的选择是正向的,找回了那个“午”,好在编剧给了他一个还算温暖的结局。
餐馆会有的!
到了林家,现实告诉你,哪怕你全家都特别正常,顺风顺水,也会天降横祸。
其他两家的遭遇或多或少有自己家的问题,林楚萍的遭遇就真的让人不忍心。
这里面有个社会问题是讨论了多年的“女性穿着Vs女性受害”问题,明明这两个东西根本不相干,可一旦发生女性受侵犯的问题,最后总能扯到穿着上,md楚萍在案发后似乎再也没穿过裙子,不知道是不是剧方特意为之,还是说仅仅是季节原因……林家的故事总体走向是温馨的,林家没啥鸡毛蒜皮,父母开明,哥哥嫂嫂都是倾尽权力帮助,暗恋她多年的同事也是个哪怕知道她遭遇了什么也能明白不是她的错的正常人,而楚萍在经过半年的低谷期,她大多数情况下的表现是个勇敢的女性。
好在最终她找回了阳光和笑容。
另外这个故事说明发生不幸请一定要留证据!!!
题外话,去年我也给自己的老破小搞了装修,所以我对于剧情有一点想吐槽:不管几个人住,尤其是一个人住,验收的时候认真点啊,还有装什么陷进墙面的柜子?
老破小哪天会漏水都不知道,你看袁午鱼缸漏水,下面那家渗水多快啊,充分说明这个小区当初的防水没做好,家具陷墙里,等着它发潮发霉吗?
省那点空间没有必要。
还有楚萍那个家的装修风格,瓷砖绿的,柜子绿的,都是什么品味啊……现实生活中对于装修没人敢马虎,也就是电视剧敢这么写!
希望以后都这么快乐 许家,可恶的恶心男主人,有点可怜又可恨的前妻,以及全剧最复杂的恩怀……剧情没有揭露恩怀的坏,有些细节可以推敲,但不能证实,只是猜测。
恩怀迎来了她希望的结局,希望她未来人生顺利。。。
1 明明李斯才是女一,为什么语文老师是领衔主演?
就因为有哭戏和情感戏?
2 魏晨最出色,小男孩最惊喜,语文老师最不想评价...3 全员女性角色都挺美的,女人在这个社会真不容易。
夏是被许强暴才生下恩怀的暗示有一点点吧.4 前有《对手》谭卓,后有《孩子》李晟,感谢、感恩我们的中年、中青年女演员们,她们有成熟的业务能力,熟女的美、魅力,能看到她们真正的发光发热作为观众何其幸运!
挺好的剧,拍的跟狗屎一样,10分钟的东西硬生生剪成2集,东拉西扯的,搞得自己拍摄的很高明一样,实际上一坨屎,看了几集看得我火冒三丈,一个藏尸体,买瓷砖这么点屁事一笔带过的东西,硬生生搞了好几集,还有那个调查同事是否是强奸犯的事,直接诶搞个烟头检测一下交代一下不就行了么,就是搞了一集多,还搞个痴汉尾随的戏码,都不知道有电话这种东西么?
自己手机坏了不能用公用电话么?
打个电话说一下自己父亲去乡下了不就行了么?
就要从白天未遂女房东到晚上,然后跟到4S店就为了说一句修好了?
是编剧脑子不好了还是导演脑子不好了?
这逻辑说得通么?
注水肉都没这剧注的水多,直接B站搜了小说原文解读了解了解决,心里舒坦了,这剧真的,好好地剧本被垃圾导演拍成了狗屎一坨,真想拍悬疑片,学学《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这些,人家是怎么叙事的,怎么引人入胜的,《消失的孩子》看的只有一个字,烦!
这剧不仅重复的镜头和无意义的镜头注水严重,而且剧情本身也不极度不合理,一个人在租住的房子里面去世竟然想到藏到墙里面,后来直接藏到鱼缸里,编剧写的时候可能是天马行空,编剧改成电视的话不要考虑一下合理性么?
自己的房子这样做都太危险了,万一拆迁,更何况这是租住的房子,而且那个魏晨演的啥啊,太猥琐了,就算没钱,就算是赌鬼也不是他这个样子吧,他这个样子就跟瘾君子吸太多吸上了头的样子,每次看到他都跟看到神经病一样,小区里有这么一个人天天不停的背着脏兮兮的包来来回回进进出出,警察愣是没从监控看出任何问题,我真的是醉了!
毫无悬疑!
重复的镜头我就不说了,翻来覆去,翻来覆去,翻来复去,等一个星期更新两集,有3/4都是重复的镜头来来回回,真的是够了,不会拍暂下次别拍了好么?
【吐槽】我骏哥,技术型人才,聪明,智慧,正派,重情重义,不辞辛苦,跑前跑后,甚至冒了生命危险为“女神”找出了真相。
结局是:半夜被女神一个人扔在医院,独守空荡荡的病房。
整部剧的结尾,所有正面角色都得到了大圆满的结局,唯独我骏哥再也没有露个面。
女神一家人其乐融融,我骏哥名字都不曾再被提及。
反看袁午,妈宝男,赌博男,无业男,极端消极男,一七尺男儿却没有最基本的生活能力、情感经营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亲爹死了都还想着压榨亲爹尸体的最后利用价值(不申报死亡就能一直领他爹的养老金)……就这样一男的却有一个貌美如花且有情有义的伴侣对他不离不弃。
敢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何在?
[旺柴]
剪辑手法真的有毒,逼别人二倍速,浪费这么好的剧本
魏晨还是别拍戏了,出道这么多年代表作流星雨
没事吧??女警察不会演戏可以不演,导演不会用蒙太奇剪辑可以不剪!!
4+ 除了塑造群像时的视点冗杂的问题,其他都很好。
看了两集,还不错,节奏把握得不错,佟大为李晟演的蛮好,于文文魏晨也不出戏,整体可看,希望保持水准啊
三星半。典型的社会派推理呈现,in medias res+多片段闪回的叙事结构,和不再以“谋杀”为核心的故事线。但是闪回片段过多导致剧情推进过慢,其中不少片段过于日常,不具有“悬疑”的吸引力。演员的选角和表演方面也不太成功。佟大为虽说是“大智若愚”,从剧情来看波澜不惊没什么问题,但是过于平淡的呈现容易让观众觉得乏味;李斯丹妮笑死我了,倒不是说演技多么差,而是平常都是以“本人”而非“角色”呈现导致对她太熟了,看着很出戏,就和演员不要过多地上综艺一个道理;于文文的声线和风格不适合这个软妹角色,看着怪怪的。
歌手该好好唱歌 对吧 演戏最好5Q
没有那么高的概念设定,是紧靠生活的社会派推理风格,孩子的失踪是从头到尾的悬念抓手,方便代入的同时也提供了足够的追剧动力,《开端》之后今年挺不错的悬疑剧,值得一爆。
李斯丹妮挺好的呀,这还有人喷?
5Q哥真是好大脸,这个剧是三跪九叩才请到你的么
演技全靠大小眼的女警也有人吹吗
全靠原著一口气吊着 悬疑配乐滥用到后面只觉得故弄玄虚 时间线故事线切换间没有拍出半点视角的转换 除去导演能力问题 怀疑拍不到12集不给播 所以用回忆和时间衔接的重复镜头注水
故弄玄虚到失去耐心,二倍速都不行,直接告诉我结果吧
这这这……瞎拍,而且,特别土。正午阳光的土,是一种有效的土。这个土吧,纯粹一种过时的土。机位贼多,效率极低,非常凌乱,每个镜头切换都很难受。班底看着可以啊,why?!
三颗星全给魏晨。佟大为还有李斯丹妮就算了吧……
杨莫袁午林楚萍三条线交织的很巧妙,结尾小烂。原小说应该蛮精彩的,剧的剪辑有点拉。
演技在线,台词部分演员不行,剪辑剧本杀但是乱。但是故事底本不错,引人入胜。很社会派的悬疑剧,中规中矩,三星半。
不想看魏晨。李斯演技也不行。看书去了
男演员的演技(佟大为维持在水准线内稳定发挥、魏晨毁容般的反差演绎)都基本上碾压了女演员(李斯丹妮的悬浮脸谱化和于文文的不走心),好在故事本身能吸引人看下去一探究竟,但剪辑和节奏还是太拉胯了。
[6.2]悬疑片指数大概只有2🌟吧,啰里八嗦的铺垫和讲述家庭关系才是主要吧。第几集来着,袁午去装修的那买瓷砖就猜到了结局。李斯丹尼的演技还是挺值得夸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