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本不成为一个题材。
可能是这东西本身个头太大,甭管是电影还是小说,出现在哪都支支楞楞得碍眼。
看多了掰着手指头也能数出一把来,似乎凑成了群。
其实哪跟哪都不挨着。
这“又”是个钢琴家的故事。
实际真正碰到我的是它对寂寞心境的描述。
那同样来自童年的,永远无法填补也无法和别人交流的寂寞。
那无止境的追问似乎只有坐在钢琴前才能获得片刻的停歇。
这在听者看来就成了“如诉的”琴声了吧。
实际上再没有什么比弹琴更能让头脑彻底清空的事了。
至于要通过琴声“表达”什么,实在是一厢情愿的想法罢了。
真到了连弹琴都不能平静的时候,人又怎么能不发狂呢?
母亲?
或许吧。
为什么不呢?
从在电驴上看到它的评分我就把它列入必看系列,原因有二:我太喜欢钢琴了,其次是看看这部戏其中钢琴曲的成份有多少,能否与《海上钢琴师》相媲美。
看完,感觉还是不赖的。
主角从童年开始性格便特别分明,敏感多情又内敛。
童年看着父亲经常出远门导致母亲寂寞以泪洗脸,以琴声相伴,便在他心底埋下了根,更严重地是,一次出门在车上跟母亲通过后视镜微笑时母亲分神出了车祸,他便认为是自己造成的,这块心病一直持续到了最后,终于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影片的许多画面都是唯美的,满地的黄叶、堤旁的木凳、连绵的山丘、温情的拥抱、旅行的信笺……加上背景音乐,爵士乐就不提了,毕竟是影片的主旋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吉他声,有那么一段出现过两次,主声和伴奏十分契合,比片尾曲(how far i can fly?)更感人。
尝试着跟《海上钢琴师》比较,发现差别还是太远。
共同点是两人都是很有音乐天赋的人,灵巧的手指,在钢琴上挥洒自如。
性质不一样的是,《海》的1900对音乐的热爱使他脱离了生活,到了一种无法比拟的世界,他的生活就是音乐,音乐就是生活,他用感情投入了音乐,用音乐充分来表达感情;而《寂》的卢卡却是用音乐逃避生活,音乐是他分散注意力的一部分,钢琴融合了他对他母亲的怀念。
我想,这个很难去比较。
我不知道最后给父亲的那封信中是否表明了他已经原谅了父亲原谅了自己,既然他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可能埋藏在心底最深处的对母亲的愧疚和思念仍然占据着他,事实上他爱他的女朋友,爱他的亲人,只是太过脆弱了,跟印象中许多超凡脱俗的艺术家一样。
俗话说,上帝关了你的门必定会为你开一扇窗,同样的,上帝为你开了一道门同时关上你的窗,我想这是一个道理。
最后总结一下,其实这个故事说不定是想告诉我们:司机开车的时候要集中注意力,不要通过后视镜与后座的人对望,那样是很危险滴。。。
不知道是天才都过于敏感,还是敏感天然是天才基因的必需品。
如果没有童年回忆中的那一段恐怕也无法理解和掌握爵士的精神。
快速与跳跃的爵士钢琴往往会让听的人得到某种平静,相悖又相契。
这是一种极致的力量,不得不叹服。
意大利风情的音乐原来会带有极强的画面感。
刺眼的太阳光、绚烂的红色、头巾和50年代流行的大墨镜都是我想要的。
那是一种致命范儿,难怪对于母亲的记忆总也挥之不去。
始终不能坦然的接受爵士乐,也不知道是有什么障碍。
需要找碟狂听来刺激一下了。
从技术角度上来,这部电影拍得一般,没有什么炫目的特技,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景别视野的拍摄也没有什么大成本大制作,但是电影一样的吸引人。
我想原因在于——瑞卡多·米拉尼导演的关于「意大利爵士钢琴诗人」卢卡佛洛瑞的故事阐述的很清楚,情绪渲染很成功。
这是音乐的力量。
卢卡佛洛瑞不是一般的音乐家,他是一个特殊典型的钢琴诗人,他是一个寂寞的钢琴家,这种情绪自小跟着他,折磨着他,直到死亡。
他用真情实感弹琴、拷问着世界。
自然能引起观众心中的共鸣,怪不得当年连罗马市长偶然听见他的音乐也深受吸引,立刻著手寻访卢卡的一切并写成小说。
《海上钢琴师》《钢琴课》等作品中都不乏钢琴的展现,但总觉得这部《钢琴师》来得更纯粹点,音乐才是主线、才是王道,就像直到一天,灌录完最后一首独奏作品「能飞得多远」后,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也许只有这样的结束的方式才真正适合他,是个完美的休止符。
LUCA的爸爸有次在山上跟他的儿子说,奇怪,你是一个有才能钢琴师,而我却什么都不懂....你是一个钢琴独奏家,不过,也许我们一家人都是独奏家...一直以为才能是天赋的礼物,看到LUCA的生平故事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才能也会变成一个人自己的捆绑.因为小时侯坐车时不断对母亲微笑导致母亲车祸身亡,所以也就一直都不原谅自己,哪怕他是一个才能超群的爵士钢琴家,他也决不原谅自己,而他决不原谅自己的态度同时也伤害了他的伙伴,爱人和家人,又反过来让自己深陷孤独无人可以理解的境地.而音乐,本来是可以做为缓解心情,表达自我的工具,在LUCA哪里音乐却变成了一座监狱,他会一天几个小时的练琴,而忽略与家人和爱人的沟通.看着这样的天才一步步的滑入深渊,不可能没有人不难过的.为了解决他的心头所患,他也曾勇敢地重回肯尼亚,可惜,仍然是要依靠他自己的力量去对抗内心的黑暗.于是,他还是失败了.有的时候想原来疯狂与清醒不过一线之间而已,LUCA的人生问题有解吗?也许,我又要说了,也许神可以救他吧.神的爱一定可以把他对自己无尽的责备都承担过去的.神的爱也一定会帮助他走出他的监狱和樊篱吧?说到底,人生不过是一场一个人奋斗的战争,依靠神的爱,原谅自己,接纳自己,才能走出自己给自己的陷阱吧.
春寒料峭,长歌当哭。
当母亲由于卢卡的不断微笑而失神,车祸身亡的时刻,卢卡的泪眼中饱含着血和迷惘。
泣涕而彷徨。
卢卡的一生成就于钢琴,是钢琴让他暂时和那个认为自己害死母亲的自己告别,而达到一种逃离怅惘和寂寞的境界。
他的内心始终是孤独的,他,可以在家庭聚会上间接指责自己的父亲;他,可以因为女友辛琪亚和另一个男人交谈甚欢而不相信其肚中孩子是自己的,导致辛琪亚的逃逸和人流;他,可以因为好友的死而认为是自己用音阶杀死了他。
这部影片从亲情、爱情、友情的角度,甚好地揭示了与音乐结缘的卢卡如何一步步滑向沉沦,万劫不复。
音乐人是孤独的,因为爵士而自由,可音乐付出的代价却是切实存在的清寂和薄凉。
他的内心无所依托,是以在音乐的羽裳中绽放自己超凡脱俗的艺术家天才,他的内心钩戈始终与母亲的微笑和允诺相伴连。
他没有将自己的才华束之高阁,而是以生命的薄凉渐渐稀释才华,让夜月不再怀疑自己的寻道心灵。
他曾经数度试图自杀。
第一次是在妹妹芭芭家,他将木板隔挡在房间门口,自己看着川流不息的道路,试图轻身一跃解决自己无法排斥孤独和心碎的生命。
幸好芭芭及时通知了辛琪亚;第二次是卢卡以刀片划开自己的手背,鲜血汩汩流出夺人心魄;最后一次是他选择悬梁结束自己的性命。
生命,原本不过是任其性命之情而已矣。
有些人在束缚之中消磨了意志,有些人抑制不住与生俱来的悔和憾,只能由着大化的岑寂而杳杳归去。
卢卡的生命伊始就充满了疮疤和伤痛,结痂之后,心灵的沉重和悲痛还会以不同的形式提示他的残缺和价值领域的疏失。
他认为一切的一切都是自己的错,浮屠的冷漠的盛世不会给他活在人间的理由。
有些天才的人格疏失却是天赋的,也是成就他们性命之情的必然条件。
即便梅兰之品,也要在翻覆和哀愁中刻写自己的绝命篇章。
他的内心浸润着悲凉愁绪,这种悲凉值得人道的悲悯同情,而他的写意——化非洲的独特文化为心灵之翼,和意大利城池的素性绝世之调相互融合的钢琴生命体验,也给他带来蜚声海内外的国际声誉。
我不愿意说他最后的下场是失败的,只能说个人有个人的品相和命数,卢卡之呜呼哀哉在于其独特心灵史的悲伤,这份悲伤影响了他方方面面的人际关系,也许他的女友辛琪亚不能真正理解慰藉这一颗残缺的艺术心灵,只能够以正常人的面相梳理人生面临的窘境和轻狂。
卢卡最后的人道毁灭是一场劫难,也是他同宇宙结缘结仇的造化,他的将同栖止于海啸之石的丰厚和美好都将镌刻在每一个观者的心间。
最近迷上了看电影,好好地把之前想看的一些电影都找了出来,一个个细细琢磨体会。
看那些读懂人心的电影,就好象读自己的人生。
才看了《寂寞钢琴师》,不同于寻常的钢琴师,卢卡总是带着忧郁的表情,甚至微笑也带着某种忧郁,心里似乎总是怀揣着心事。
他总是默默地练琴,虽然钢琴的声音优雅,而他却总是沉默。
他似乎总是与周围的环境保持着一点距离。
镜头回到过去,卢卡小时候,总是在爸爸外出的时候就躲藏起来,却在爸爸的汽车再一次离开时追着汽车奔跑。
他在爸爸离开去出差的夜晚无法入睡,起来发现妈妈在边弹琴边流泪,爸爸离开的日子,总是让他伤心。
对于卢卡来说,最快乐的时光莫过于停留在非洲海边度假的一段时光,一家人--爸爸妈妈兄弟姐妹都在享受着阳光海滩,妈妈在灿烂地微笑着。
妈妈在的感觉真美好。
童年的快乐,似乎就锁定在那一刻。
只可惜,妈妈在一次开车带孩子们外出的时候,遭遇了车祸。
在车祸前,妈妈不时地从倒后镜里看看孩子们,看到微笑的卢卡。
然而,就在那个时刻,车忽然失控了,车翻过来,卢卡和妹妹被甩出车门,安然无恙,开车的妈妈却从此离开了人世。
卢卡的幸福生活也戛然而止。
敏感的卢卡,在很长时间,都认为是自己导致了妈妈的离开,因为妈妈从倒后镜里看着他。
- 这种内疚, 让卢卡的生活,从此失去了色彩。
幸好,他还有钢琴,还有兄弟姐妹,还有回来的爸爸。
寂寞的他,总是寂寞地练习着钢琴。
他的钢琴声,和他一样,缺乏着某种生机,似乎是花儿找不到土壤,鸟儿找不到天空。
钢琴声,美丽却凄凉。
两个听过卢卡弹琴的学生找到了他。
热爱爵士音乐两人,想拉卢卡一起组成一支爵士乐队。
他们的热爱感染了卢卡,爵士乐的魅力也感染了卢卡。
卢卡加入了。
他们演奏着,卢卡有了朋友,也有了一支他们的乐队。
呆在一个小团体里真是让人感到安心,不是吗?
不需要一个人去面对外面的风雨,是三个人了。
渐渐地,他们出名了,尤其是卢卡。
卢卡的演奏吸引了一些商演的机会和新的合作,在卢卡收到新的邀请合作的时候,和伙伴们的关系开始受到了挑战。
伙伴们觉得他故意找茬,想要另找他人合作,于是弃他而去。
一段关系又结束了, 卢卡又是一个人了,伙伴们也离开了,和他妈妈一样。
心里刚感到一点点温暖,又感到了冰凉。
还好,还有爱人的温暖,一个热情美丽的女孩,爱上了卢卡音乐,爱上了卢卡,她陪伴卢卡走过这段和伙伴关系破裂的日子。
他还收到其他著名音乐人的邀请,开始准备世界巡游。
女孩的热情,让世界都变得美丽,也让生活充满了憧憬。
这天,偶然经过一个酒吧,卢卡发现一个熟悉的身影,是她,却和另外一个他在微弱的灯光下热情交谈。
卢卡表情黯淡了。
第二天,她告诉他怀孕了。
嫉妒的卢卡冷冷问到:“是那个做晚逗你开心笑的那个男人的吗?
”女孩崩溃了,狠狠离开了。
卢卡去世界巡游商演了,女孩悄悄地把孩子做了。
卢卡一直后悔,一直拨打她的电话,她一直没有在他们的小家。
卢卡回来了,和女孩说,“结婚吧,再生一个孩子。
”女孩拒绝了,“我想过正常的生活。
” 正常,这两个普通不过的字眼,狠狠打击了卢卡。
原来卢卡那段时间已经开始出现幻觉,他告诉妹妹,他怕自己疯了。
而这个时候,爱人的话更是把他推入深渊。
他完全崩溃了。
在最后崩溃之前,他去了妹妹家,关上了房门,爬上了窗台。
生无可恋。
妹妹哭着给卢卡的前女友打电话,卢卡听到她到来的声音,从窗台下来。
卢卡被带到了医院,他生病了。
卢卡怨恨他的父亲,在他们年幼时总是出差离开他们,认为他导致了家庭的疏离。
可是一切都已经无法改变了。
父亲也尽力弥补,人生,总是由一个个不得已组成的。
父亲,恐怕也是不得已离开他们的吧,养育一大家子需要的金钱肯定不少吧。
卢卡,多么怀念那个在非洲海滩度假的日子,那时候,一切都那么美好,阳光灿烂,海水明媚,那时候,还有妈妈。
他无法释怀。
人呀,总是很奇怪的,一个大家庭里出生的孩子们,只有他,总是耿耿于怀,满怀心事。
大概上天给每个人的那盘棋都是不一样的吧。
每个人出生自带的DNA,就是一个密码,自带了解开后面关卡的钥匙。
而卢卡的钥匙,天生决定了他不同寻常的路。
他的敏感,成就了他的音乐,他的敏感,也成就了他的悲剧。
他需要关系,依赖关系,而又害怕失去关系。
失去关系,就等于世界的崩塌。
他失去了妈妈,失去了伙伴,失去了挚爱,他的世界已经垮了,就算是钢琴,也无法支撑他站起来。
他开始反复地进出医院治疗,可怕的电击治疗,让他的生活更加艰难。
他在生活里,看不到阳光。
他只有钢琴,他录制了几支单曲,其中包括《How far can you fly》。
He really wanted to fly,fly with music, fly with his mum, and fly with his friends. But he can't. 既然生无所恋,完成他最后的唱片录制以后,38岁的他,选择了自尽。
他终于去寻找他妈妈了。
也许,他会比在人世间更幸福更感到温暖。
http://jollychang.blog.sohu.com/103889488.html瞎说两句先说说琴,很有意思,弹古典的时候因为家有钱吧,用的是STEINWAY & SONS,然后Jazz演出的时候用的是Yamaha,最后,录音室录音的时候居然用的是Fazioli!!
哈。
一开始在海边的时候音乐居然是吉它,我看了这个题目一直认为会是钢琴声贯穿整部片子的...然后在他表演还是比赛古典音乐的时候,第二首歌曲弹的很厉害,我觉得如果他能走Classical这条路,应该也能走远。
一开始他弹Jazz钢琴的时候,说实话,从影片中我没有看出来他喜欢上了Jazz,特别是一开始三人组的时候,output出来的东西,就是一个字:快。
带过了很多的细节,这样的音乐有点充数...然后四重奏,然后Chet Baker,音乐变得越来越慢,这样才入味嘛。
这是一部严肃的传记电影,看的时候只会抱着一颗平静的心去窥探别人的人生。
『说起来几乎令我害怕,但是我很快乐』你想像一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他,被折磨了多久。
不是每部電影都是美國片,高潮起伏,驚喜不斷。
人生就是套路,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立的感情。
每部電影就像一個獨立的句子,竭力地表達著一個獨立的思想。
表達能力,不是看情節。
OK?
這是我爲什麽給這部電影五顆星。
能夠讓大部份人看得懂的電影是好電影。
但誰去關心社會上邊緣人士的心理?
他們按照套路來說就是“有病”。
不按套路來說,他們只是不一樣,而且想走出來的人也不少。
他們既不能拋棄自己,也不能融合社會。
創傷一直都在,治愈的方法只有面對。
時間不是讓傷者遺忘,只是讓傷者等待到一個契機,突然明白了自己為何受傷、為何難過。
我們為何要珍惜幼年。
長大了,會發現世界不讓你難過。
盧卡的朋友不是罵盧卡“你就是小時候缺點教訓”。
這說得真對。
小時候培養個健康的心靈真重要。
爲什麽要在能夠學習的時候儘量學習?
不是學習知識,是學習提問和發現。
問問自己怎麼了。
問問自己爲什麽。
最後在身邊的,是朋友,是情人,是家人。
我想人會追求很多。
最後,是不是發現,整個過程像是撈了一把水。
捧了一把水在手心,滿滿的,滿足的。
時間只是讓水慢慢地流走流走。
手中只剩下一顆沙子,也顯得很滿足。
繞一個圈就好了。
我不知道心能夠受得了繞多少個圈。
所以一個就好了。
請別想“我就知道他會選擇自盡”,而是,他走過了自己的路,才決定的。
人生不是結局,電影也不止是結局。
對吧?
“一個人能夠走多遠?
”在十六歲的時候,我問過自己一字不差的問題。
“一個人,能夠走到他倒下爲止。
”這是當時我的回答,至今仍未改變。
意大利电影《寂寞钢琴师》为爵士钢琴大师卢卡立传。
出自古典,结合民谣,卢卡在爵士钢琴中找到更自由、更渲泄内心寂寥的表达方式,也找到the girl。
可是,他内心太寂寥太忧郁,纵有惊世天才,却一直找不到自己!
我从来仰望音乐天才,当38岁的卢卡录下传世杰作《How far can u fly?
》并带着此困惑其一生的疑问悬梁了结自己时,悲痛霎时涌上心来!
哭死了
本来男主天生就是敏感沉默,再加上又亲眼目睹妈妈车祸死掉,这他要不抑郁谁还能抑郁呢?只能说这世上注定有些人没有办法享受快乐。这女主长得挺像俄剧叶皇的演员。男主感觉从来没有自己积极主动过去追寻什么事情,乐队是被邀请参与的,爱情是被女主倒追的,而世上有几个人会无条件一直包容迁就男主?就算是他死去的母亲也不是全然有耐心的,男主父亲就没有耐心去包容儿子那些别扭心思,与弟弟妹妹间也是沟通不畅。现实一旦出现坎坷,男主就心生逃避,因为名声的差距乐队解散了,因为陪伴越来越少,再加上女主怀孕后又出口伤人,和女主分手了,女主直接告诉男主他就不是正常人。男主童年的美梦越来越缠绕着他,妈妈还活着,在海滩上全家愉快的玩耍,最后男主用死去寻求这个美梦,虽然我真觉得是一厢情愿。
漫无目的
儿时的心理阴影伴随了一生,也造成了一生的孤寂!所以童心该如何拯救?!
抑郁症真可怕!影片中部真的很不错,多好的live band.结局的确很可惜,但是从一开头就注定如此。反而是他的女朋友比较无辜。
也许这就是天才的原罪,永远都只能做一个孤行者。
大师皆疯魔 童年阴影伤不起 音乐加一分
这里单纯而绝对,不像我们
音乐不错
都是神经病!
假弹
摄影很美,因为女主来看的这部影片,被她的容颜吸引。没想到这部男主也有精神问题,面且颜也很帅,这或许就是一点点巧合吧。
寂寞的灵魂,死亡才是宁静的归宿
大胡子的Kim
有人爱,但没人懂
童年阴影
屋顶上的童年时光的爸爸 因为太想念了所以总觉得一切悲剧都是自己引起的 内疚恐惧缺爱思念
被童年阴影笼罩的人生,如此孤独的人要如何走进他的内心。抑郁的灵魂音乐也无法拯救。真心疼。
努力弹琴和不被负面思想影响,抑制努力捍卫着孩童的灵魂。让我想起心经的“关”。我们得努力,为了补救身为正常人的我们。让我开始对无人声jazz有点点感觉
你能懂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