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中国悲哀的爱情剧总是从头到尾的让你觉得压抑,那么这部片子就会让你在快乐中伤感,在欢娱中哭泣,在羞赧中放纵。
是爱情还是生活,有的时候更多意义上的让人不得不去面对。
或许它是个伤感的结局,可是现实的残酷又有多少人能够选择爱情的结局呢?
很早就听说过这部片子,是妮可的代表作,是经典之类云云。
今天看了一下,我不得不说,这部片子实在无法欣赏。
首先,夸张的舞台剧式表演,让人感到非常做作,这种类似于滑稽剧式的东西比《悲惨世界》更倒人胃口。
整体阴暗的环境配上可以的搞笑,让人非常不适。
其次,歌曲本身没有什么感染力,无论旋律还是歌词,都是如此苍白无力。
一开场什么男主几句狗屁不通的是诗句就被捧为天才,莫名其妙。
第三,文艺青年性幻想式爱情令人作呕。
笔杆子用笔进行意淫,文艺作品中的落魄青年总能得到女神芳心,赢得超越世俗金钱的爱情。
实在狗血。
注定一场消逝的惨烈——观《红磨坊》最重要的是,你要学会,爱别人,和,被人爱。
——题记写下这个题目后,突然不知道应该怎样进行下面的文字。
所以茫然地,听不到笔尖滑过纸张空白处的细小的沙沙声。
我不是一个善于剖析事物本质的人。
所以常常地,会被那些眼前的幸福和美好,蒙蔽了眼睛。
许多事物是有两层包装的,它最里面的那层可能不会像最外面的那样光鲜亮丽,但却更加接近内心,所以也更加接近于事物本来的颜色。
比如烈火,比如爱情。
燃烧着的火焰,最外面的一层是炽热的血红,而最里面,却是一触即逝的幽幽的蓝。
表里不一的感觉。
有的时候会怀疑爱情是否也如此地表里不一,如此地炽热又及近熄灭。
像生病后必须吃的药,表面的糖衣很甜,内心很苦。
所以开始害怕尝试,害怕苦,害怕药,害怕爱情。
因为不敢去面对800℃背后的-8℃,不敢去面对燃烧背后的湮灭,和,繁华背后的无声的狼迹。
妖艳的火红。
找不到比妖艳更加贴切的颜色。
“妖艳”,或是“妖孽”,决决对对的贬义词。
但无法否认的是,凡是一切“妖艳”“妖孽”的东西,看上去都是实实在在美丽的。
虽然夸张,虽然灵动得,并不真实。
比如那个终日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红磨坊。
《红磨坊》,一部亦真亦幻的影片,无处不在的幻想,却又足够的真实。
流着泪看完这部片子的时候自以为感触很深,但打算要写下来的时候,却丝毫都想不起应该用一个什么样的词语来描述自己刹那间的微笑或者疼痛的感觉。
和《茶花女》极其类似的电影,不仅仅是人物、情节,甚至是要反映的一种内心的东西,都近乎一模一样。
但《红磨坊》,却着实让人惊叹,然后,哭泣。
彻响的音乐,华丽的服饰,缤纷的色彩,和形形色色的人,电影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似乎要比《茶花女》更为热烈和光鲜的故事。
但结局终究是注定了的,女主角莎婷在天空中昏到跌落的那一瞬间一切就已经注定。
像是火柴发出的光芒终究要熄灭在小女孩冻死的那个早晨一样,无奈地,不可改变。
注定的圆环一定不会轻易放过那些被注定了的人的。
所以它逼着他们在某一时刻往这环里跳,逼着他们一点一点地跌向前方早已预见好了的万劫不复。
所以莎婷会错把落魄的作家当作公爵,所以作家会对莎婷唱出那首深情的歌,所以在一瞬间,沦陷了。
如果,如果没有莎婷的错认,一定就不会有后来的故事,一定就不会有最终的沉寂的深渊但是,但是,一切都是不可改变的,注定了的事情都是不可改变的。
所以我想如果时间倒流,莎婷一定还会犯同样的错误。
恐惧早已被注定了的人生。
派出所的户籍警给我一串号码之后说,身份证号是人一出生就有了的。
然后,突然地,开始害怕。
人一出生,就会被安上那么一串数字,来代表这个人,代表这一生。
就像是一种命中注定。
一切的一切在出生的那一瞬间,就已经尘埃落定。
一种宿命。
决绝的、不可逆转的、带有黑色铅字印记的一生的宿命。
宿命最可怕的部分并不是已经预料到的必然的结局,而恰恰是未知的却必然的结局——我们正不可逆转地朝着一个方向一直一直走,却总也不知道等待我们的那个必然会是什么。
所以充满幻想。
所以恐慌。
没有幻想的一生是不会有恐慌的。
比如一头猪,它在出生的时候就已经深切的知道自己将长大、变肥,然后无可避免地被人宰杀。
所以不会恐惧,因为明确地知道未来而且不会妄想奇迹,所以可以安心地吃食,安心地睡觉,安心地变成人们口中的美味。
所以恐惧源于幻想,或者说,源于妄想。
也许莎婷已经望见一丁点的结局了吧。
所以在作家热烈地表白时,她拒绝了。
她说,“我不爱你。
”“我不爱你。
”一种倔强,彻底,而又脆弱的口是心非。
但最终她还是无法自拔地沦陷了。
冒着流落街头的危险她接受了作家的爱,仅仅因为作家站在高高的屋顶上张开双臂拥抱天空,并且用清亮的嗓音唱,“让我们做英雄,让我们的故事千古流芳!
”在理智和爱情的碰撞下,人们还是抵制不了甜美的诱惑要去选择爱情。
因为爱情是火的温度,理智是冰的温度,冰只要一旦碰到了火,就会熔化然后汽化得无影无踪。
所以理智遇到了爱情,一定会在刹那间,灰飞烟灭。
因为我们抑制不住要对未来抱有幻想,或者说是妄想,所以即使已经预见了不甚美好的结局,也要义无返顾地使劲往前走,以为再走几步就会撞见幸福。
单纯而且倔强,如五、六岁时天不怕地不怕的孩子。
爱情是什么。
许多人都这么问过。
这是一个我不愿意去想的问题。
因为花时间去考虑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是可笑的,也是折磨人的。
所以不知道爱情的定义。
许多人憧憬轰轰烈烈的爱情,喜欢琼瑶笔下的那种“天塌了山崩了我们也要一起撑了”的那种激情。
但也有人更想拥有那种阳光下手牵手的淡定,想要体会那种浓情咖啡似的的爱情的真实。
不能说谁错了。
轰轰烈烈和淡淡定定都不是一种错,它们只是不同的人的不同的追求。
我们谁都没有资格说什么样的爱情更有价值一如我们谁都没法说出什么样的爱情才能够走向永恒。
热烈的爱情总让人充满幻想。
在公爵的严密监视下莎婷和作家找来种种借口见面。
在华丽的剧院里,他们精心编排了名妓爱上穷光蛋的故事。
以至于莉莉奇怪地说,“神了,一个妓女怎么会爱上一个作家。
”习惯于安逸生活的女人,爱上一个身无分文的穷小子,真的是十分疯狂的一件事,激越,却美丽得刺痛人的眼睛。
没有功利性的目的,没有金钱地位的参与,只是简简单单但却纯纯粹粹的从心底迸发出来的一种爱,拥有无限的力量。
以至于在危险来临后莎婷毅然决定放弃衣食无忧的生活与作家私奔。
这是一种勇气。
爱情给的勇气。
真的,爱情是一种很厉害的魔药,让一切都反了。
反得没有章法,反得彻底,反得好象一种决裂。
一种砰然断成两瓣的决裂。
像是一个时代的变法。
变法前和后的人们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
而爱情,就是那场天翻地覆的维新。
但是变法维新后的生活一定得比这之前的更美好,不然变法就失败了,失败了就得死。
所以爱情就得死。
看一个故事。
开着点点小花的草地上小女孩问小男孩,“你会永远爱我吗?
”小男孩说,“那当然了,我已经爱了你整整一个星期了。
”单纯的孩子们,却让我感到一丝带酸的甜。
“永远”,多模糊的一个词。
这两个字的含义,小男孩小女孩怎么会懂。
我们又怎么会懂。
永恒是一种什么样的欺骗。
我想。
也许在每一个细小的角落里都藏着一种不易察觉却酸楚的断裂,人们把这种断裂称做尽头。
没有一个东西是不会消逝的,一切的事物,一切的爱与痛,主流与边缘,抚摸与撕裂,都是会一点一点地化成漠然的一摊灰烬。
虽然美妙,可依旧是花火。
虽然沉醉,可仍然是黑暗中无声的湮灭。
我们用尽了能想到的一切的词汇,华丽,或者不修边幅,尽力地要表现得极至的虔诚。
我们不停地利用青春的激情与感动口口声声宣誓着不离不弃永永远远的一生一世,吐字流畅而且清晰,以至于每一个音节都可以听得清清楚楚,听得掷地有声。
我们也以为,或者说宁愿相信,宁愿相信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恒定的,活生生的,永不终结的。
以至于我们迫切地想要冲着这些美好微笑,纯粹地喜悦地甚至是夸张地微笑,迫切地想要让自己知道自己的快乐,想要让自己相信幸福的永恒。
永恒是一种没有规定取值范围的欺骗。
在我们周围飞舞的是铺天盖地的尽头和消逝,无法计量的冰冷和碎片,突兀,和疼痛的哭泣。
电影的最后穿越苦难的莎婷和作家在一片掌声和鲜花中拥抱在了一起。
长久地微笑、哭泣和亲吻。
镜头和爱情都很华美。
让我们的嘴角也忍不住上扬了一个弧度。
但宿命是早已经摆在面前的。
我们犹如知情者,真切地了解故事的结局和幸福落山的地方。
但我们不敢说,因为在漫天的幸福和美好面前我们早已开始憧憬,开始妄想一切都会好的,所以不敢说出早已预知的结局,因为害怕故事的结尾真的如预料到的那样,惨烈,而且凄厉。
可是宿命终究是一场华丽之后的尘埃落定。
莎婷倒在了作家怀里,慢慢合上了眼睛。
那是一种谢幕。
伴着血红色幕布五彩花瓣雨绚丽灯光和雷动掌声的生命以及爱情的谢幕。
不管再华美再壮观,终究是谢幕,终究是黑色深渊中的万劫不复。
然后作家开始哭泣。
并不是电影中经常出现的“呜呜”的做作的哭泣,而是一种近似于嚎叫的惨烈。
是的,惨烈,极至的疼痛,不是内心滴血的创伤,而是一种枯萎的痛不欲生。
是的,在那一刻,他的内心枯萎了。
“我会永远爱你,一直到天荒地老。
”这是莎婷与作家合唱的一首歌。
原来在爱情结束的时候已不再爱彼此,是不痛的,因为根本没有牵挂,结束了也没有遗憾。
最痛的反而是结束时仍深爱着彼此的爱情。
枯萎了的那种疼,深于砍断了手臂的疼痛。
真爱往往有一种超越一切的力量。
但无论它再强大,终究还是敌不过死神冰冷的镰刀,终究还是要在一个安定的下午或者辉煌的夜晚突然地,碎裂成两瓣,没有一丝一毫的声响。
士拿对莎婷,“我们太低贱,没资格拥有爱情。
”绝望的一句话。
结结实实的一种宿命。
是的,都是注定了的,注定了的爱情的悲剧,莎婷改变不了,玛格莉特改变不了。
那些生活在胭脂浮尘中的女人们永远都改变不了跳不出这个命中注定的圈。
所以只能淌着鲜血在这个圈中挣扎,徘徊,扭曲,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
然后开始变成一个缺乏勇气的人。
羡慕那些敢于把爱情放在第一位,为了爱情宁愿放弃一切的孩子们。
因为他们拥有我永远都不会有的勇气。
因为害怕爱情带来的伤痛,所以不敢去尝,不敢去把它放在一个与天一样高的位置。
原来生活,原来生活那么地残酷,硬生生的让我们失去了对爱情的信心,失去了被爱的信心。
影片最后坐在打字机前胡子拉碴的作家,已经彻底地蜕变得面目全非。
没有经历过爱情的作家会充满渴望充满幻想地说:“爱情,是世界上最美妙的东西。
”不知道在经历过那样惨烈的宿命的爱情后他又会怎么描述。
现实教会了他隐忍,教会了他绝望,教会了他如何悼念和流泪。
原来爱情真的是一种制幻性的药物,吃得越多,幻想就越美,中毒也就越深,心也越容易碎。
惨烈。
惨烈意味着死亡,意味着如田野里爆炸了的火一样的死亡。
田野里熊熊的烈火,突然“轰”地一声向上卷成了一个炽热的球形,然后向四周炸开来。
像一朵骤然绽放的花。
最后,再也找不到痕迹。
所有的火都是要熄灭的。
这是火的宿命。
就像有些爱情,注定是要消逝在一场惨烈得,无法预知的尽头。
糜烂风华的——《红磨坊》 时间:19世纪末 地点:巴黎的红磨坊 红磨坊以女子露大腿的康康舞扬名世界,无论贫贱聪愚,人人来此纵欲狂欢,娼妓与嫖客、毒品烟酒、寻求创作灵感的艺术家、与络绎不绝的观光客,为这个地方更增华丽、颓废的魅惑色彩。
人物: 克利斯汀 莎婷 故事: 克利斯汀是一个有才华的年轻人,他的朋友是红磨坊的常客。
在那里,克利斯汀认识红磨坊的红牌歌舞明星莎婷,也不可自拔地栽入红磨坊的迷幻世界。
出身贫贱的莎婷她用最美的容颜与最精湛的歌艺,为来此做了的男人营造一个休憩的梦想世界,满足每个男人的幻想,她渴望成为真正的大明星。
当克利斯汀走入她的生命后,她们的爱情让想保养莎婷的伯爵大为震怒,他要毁掉克利斯汀,而这时莎婷得知自己的上了不治之症,在生命的最后关口,莎婷为了自己追求的自由和爱情,选择了…… 《红磨坊》是2001年嘎那电影节的开幕片,影片讲述了一场揉合了真实、美丽、自由、权势的一个爱情故事。
不知为什么看《红磨坊》的时候,我突然想起来了大学的时候,自己逃课跑去看的那部莎翁《仲夏之梦》,自己也说不出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但是确实是想到了那部充满了玄幻的浪漫和幽默卡通的《仲夏之梦》,或者是因为两部影片都有歌曲的成分在里面吧!
看完红磨坊后,最让我觉得难忘的不是里面的情节,而是里面宏大的表演场面,以及演员的精湛舞姿和动情的演唱。
这部片的故事背景是在一百年前,但是里头运用的却都是70、80、90到现在的流行音乐,因为这是一部歌舞片,所以人物的对白和歌舞的衔接得紧密配合剧情的段落,每一首歌都有深义,透过旋律与歌词,表现每个角色的性格,串连情节的起伏。
而该片中,我认为最精彩的部分是克利斯汀和莎婷在屋顶谈情的那段。
克利斯汀歌声高亢、音色清亮中带着羞涩的诚意,把剧中那个虽少不更事;却满怀热情、才华洋溢的青年剧作家表现地活灵活现 !
莎婷的演唱也颇令人惊艳,“唱”活了那个时而性感冶艳、八面玲珑;时而纯洁无助、憧憬未来、爱情的宠妓,一对相爱的人相互的爱慕,同时内心的挣扎,这种欲罢不能疯狂迷恋,进退两难的纠缠,那一刻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爱情的故事之中不能自已…… 导演巴赫鲁曼曾经成功的导演过《舞国英雄》《罗密欧与朱丽叶:后激情片》,而在《红磨坊》这部影片中,他又绚烂风华的大手笔将一个世纪以前享乐主义盛行时流连忘返于红磨坊的那批痴人醉客的靡烂奢华重现于世人面前,不得不说又是一篇经典之作
我果然很讨厌那种幼稚的一批的年轻穷艺术家作家诗人理想主义者男主,通过才华引诱是舞女或者妓女或者明星,大小姐的女主掉进爱情,最后女主一无所有丢失了事业,美貌,金钱赔上了生命,然后男主忧郁一段时间开始艺术创作,作出他们的故事,最后誉满天下,盆满钵满,实现了理想然后孤独一辈子。
好讨厌,超讨厌,对吧,这种爱情,男人得到了一切,不仅是金钱,甚至女主的死去都变成了他荒凉世界里面的精神寄托,滚烫炙热,能捂在他心里一辈子,最后连死去都是美好的,因为他尽享人生后终于能奔赴心中所爱,我不质疑这些女主们是因为她们自始至终都是单纯的在这种爱情里无所求,义无反顾,But diamonds are a girl's best friend,对于当时时代背景下的女性这才是人生真理,虽然我也能懂为爱情飞蛾扑火过活短暂且梦幻的一生的魅力,每个人都有支配自己人生的权利,但我看了这些故事后就是会不平,当然这种无奈也是爱情故事的魅力之一吧,其实不仅是西方名著,各地都有主旨类似的小说,电影,艺术作品,故事,它们被创作出来估计不仅歌颂了爱情也讽刺了爱情吧不过是温柔的就是了。
其实当第一次听到身着晚礼服的众男士齐声高歌Nirvana:Here we are nowEntertain usI feel stupid and contagiousHere we are nowEntertain us...顿时热血沸腾。
能把Grunge音乐和百老汇结合,如此化腐朽为神奇,定是大师手笔! 其他似曾相识的老歌更加让我头昏脑胀。
这种对80和90年代的怀念感觉,胜过看芝加哥的舞蹈剧。
如果相遇是个美丽的错误,我一定还是这样的选择;如果爱你是个现实的错误,我一定还是这样的选择;如果现实是我们相守的阻隔,我一定还是这样的选择;如果转身是生命终结的骊歌,我要和你一起承受所有的苦痛,为什么你要一个人走
1、男主真的很废2、别跟我说什么上帝视角。
甄嬛教导我们:女主为了救男主而离开男主,那是情义;女主为了钱离开男主,那是本分。
不管男主的理解里,女主到底是为了什么离开他,女主都没有半点对不起他的地方,而男主,简直是一脸老子就是理所应当要被你爱,你不爱了就是背叛爱情,老子就要当众甩你一脸嫖资。
呵呵。
3、女主陪睡,怪女主咯?
保护女主不用陪睡的不是你这个蓝朋友的任务吗?
做不到,不要紧,不要女主进公爵房前一脸苦逼的爱呀爱呀爱呀爱行不行?
女主心中已然很苦,何必再平白添堵。
男主可以穷,可以纯爱,可以不做为,可以不像黑人小哥一样冲上去打晕公爵,但是,如果甚至不能理解女主的无奈,那就是情商不够用了。
做不到像Jack一样果断的拐跑rose,也做不到罗马假日男主一样实在不能相守那就让下,甚至做不到基督山伯爵一样忍辱负重二十年后老子还是一条陈年老中二回来搞死你个黄世仁,你拿什么来当童话悲剧爱情片的男主啊。。。。
4、女主爱谁,确实她妈都管不着。
但是她爱上的那个人怎么样,配不配得上她,我还就真有资格说了,只让人心疼女神不让人骂男的渣,天理呢。
5、编剧塑造角色的技能都点在配角身上了,黑人小哥,红磨坊老板、嚼舌头的舞女,唱Roxanne的基友,一个赛一个的有趣,偏偏男主,手一抖,渣放多了,剧情高潮男女主合唱根本甜不起来,女主之死的虐,也大多只在心疼女主身上,男主嚎的那一嗓子算是倒在狗身上了。
6、妮可好美啊。。。。
真棒!
精美的布景,漂亮的歌唱红磨坊是我近来看得最好的一部电影。
严格来讲这部音乐剧的情节十分俗套,听歌剧的人会知道,红磨坊的故事是歌剧波西米亚人和茶花女的混合体。
一些旋律也是从别的音乐剧抄袭来的,但电影镜头的转换方式非常特别——这也是除了精美布景以外最给人震撼的地方,使得电影更加精彩好看。
电影的演员挑选也很到位,Nicole Kidman挑逗的眼神简直让我迷恋上她了。
几乎完美的音乐剧电影。
请允许我先摘录一些有代表性的影评。
“音乐盛宴,不过音乐与爱情一样激情,剧烈,悲痛。
影如其名,经典。
”“情节3星,歌舞加2星! 最好看的歌舞片,超越chicago和rent”“一部《红磨坊》开启了我对歌舞剧的狂热的情感。
音乐加上爱情让妮可和伊万神采奕奕。
我喜欢饱含情感的歌声,舞女的纯情与作家的痴情让我感动的潸然泪下。
”“说起最喜欢的电影,《红磨坊》首当其冲。
”…………………… 好吧,这是背景。
现在进入正文。
(不幸中枪的友邻如有冒犯,请包涵。
) 我一直认为,《红磨坊》和《芝加哥》应当是齐名的两部影片,不管是就拍摄时间,还是影片类型。
所以在看完《芝加哥 》的第二天,我就急急忙忙看完了这部《红磨坊》。
结果发现,就如琼瑶剧的女主烂俗的台词一样:一切都只是我以为。
在影片开头,伊万一脸沧桑地坐在打字机前,讲述着一个有关爱的故事。
(”A story about love“)于是我猜想,这一定是一个悲伤的爱情故事。
接下来让我们跳到女主角房间里的那段场景,我不知道是我的笑点太高还是早年受到某些广告音乐的不良影响,这段情节的笑点设置得是如此令人无法直视,以至于我总有一种在看上海滑稽戏的错觉。
于是我又猜想,这可能是一部荒诞剧。
现在或许你还想看看男女主角坠入爱河的片段,但爱情来得是如此突然!
莫名其妙的一首歌,莫名其妙的宝莱坞特效,女主很快便改变了长久以来”钻石恒久远“的人生信条,接收了男主角的爱情。
这不由地令人潸然泪下,感叹爱情的伟大!
不过一部电影的时长毕竟有限,就让我们暂且接受”男女主角彼此相爱“的这个设定吧。
接下来的情节可以参考《孔雀东南飞》《梁祝》《罗密欧与朱丽叶》《茶花女》以及一切你想得到的有关青年男女被恶势力活活拆散的爱情故事。
至于故事的结局,女主角从影片一开始就不停“咳咳咳”的肺痨就如一颗土豆地雷,在收场前终于派上了用场。
就在男女主角尽释前嫌,反派仓皇而逃,众人举杯欢庆之际,女主角突然发病,在恋人和一大票观众的朦胧泪水中撒手人寰。
这一切来得是如此突然,实在是大大超乎了智商徘徊于及格线的所有观众的意料。
由此,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亲爱的友邻们会不由感叹,“舞女的纯情与作家的痴情让我感动的潸然泪下。
” 此外,故事拖沓的节奏,男主角的屌丝性格,127分钟的片长,唠唠叨叨不停说的”love“,以及本片骨子里的一股浓浓的宝莱坞风情,都是让我没有在恰当的时机合时宜地”潸然泪下“的客观原因。
当然,个人对爱情的不同理解和对歌舞片更看重舞蹈的喜好也是很重要的主观原因。
更何况,伊万实在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对于一个无脑少女来说,这一点恐怕也是最重要的。
话说回来,最后演出前的那个晚上双线交织激烈、高潮迭起的舞蹈还是很值得一看的。
大概在1:20分左右。
看完影片本想在豆瓣影评找共鸣求同仇的心情被”5星77,4星74,3星30,2星2,1星1“的现实击了个粉粉碎。
更不用谈满屏的”经典“”惊艳“,还有”潸然泪下“的评价了。
正如 Novak™ 的影评所言:”之前把这部影片摆在了很高的位置上,无论是各大奖项的盛赞,还是各路粉丝和媒体的影评,都让我觉得这一定是一部经典,就像一个宋瓷的花瓶,是要高高放起来珍藏的。
可等到自己真正一看,发觉买回家供起来的宋瓷只是家乐福里大打折时放出的大路货,才大呼上当受骗。
“ 我想,我此时的心情,大概也没有比这描述得更贴切的了。
不过至少,在豆瓣小组混迹于各类搞基、相亲的极品帖后,我终于可以证明,豆瓣影评也能毁三观。
公众号:剪刀差✂️
皆近过火繁复,推到极致也是一种夺目的风格,剧作上问题很多,参考一下《泰坦尼克号》的杰克吧,同样是穷酸书生爱上关系复杂的女人,那个几乎是婚外情,道德问题更大,相似之处是需要跟权贵掰掰手腕,要么把男主人公塑造的更有魅力对女主人公有更多益处,或者最后为之牺牲,因为他们本不相配,必须夸大男主人公魅力,要么走讽刺向,以女主视角展开,一个只想着爱,但幼稚。一个机关算尽,类似于《偷心》。可现在两边都不靠,叙事上容易引人诟病,但硬件极高,风格突出,长板够长。
选曲真是太俗了这么个魔幻爱情故事你给我唱I will always love you还给我来一段like a virgin?? 虽然两位主演都是颜值巅峰但演得真是浮夸聒噪。感觉跟巴兹·鲁赫曼的审美大概差了好几个星系。
How wonderful life is, now you're in the world! But what is love and what is true love? Let me ask. The show must go on. Life goes on. 不可兼得之
there was a boy...how wonderful life is when you're in the world...
我爱这电影的一切。。无条件
妮可基德曼你当年一袭红裙让我觉得神仙也就不过像你那样吧!
乱麻麻呢,欣赏不来
怎么会有这么傻的男主🤡 别再让我看见女明星和素人的爱情故事
怎麼說呢,好美好美的女人。美術指導也是沒有話說了X_X 歌詞好幼稚⋯⋯ 節奏以一套歌舞片來說很奇怪?最喜歡的是「羅珊」那段歌舞,其他就算了吧
俗套的爱情故事啊!就是那么荡气回肠啊!!!!!how wonderful life is now you in the world!!!
对歌舞片实在是不感冒额。。。
The greatest thing you will ever learn is to love and be loved in return. 不喜欢歌舞片不喜欢歌舞片
早前以为红磨坊是一特传统以及经典的好莱坞歌舞剧,可今儿借着C6实际一看确实有点不是那么回事儿。这即便扣着顶华丽的爱情帽子可也掩盖不了它只是一歌舞闹剧的事实,剧情以及歌唱的表现上都很空虚,不过有一点这妮可基德曼在里头还真是万种风情的。
好像有友邻在补音乐片,我也补记一下。这片子是2002年还是2003年看的,喜欢得不得了,狂迷妮可。家里应该还有DVD,正版的!国内还上映了,可是片名儿叫《梦断花都》——我天天在报纸中缝里找,死活没有《红磨坊》,就错过了!
看了Lautrec的紅磨坊招貼畫想起這個電影 Lautrec在裡面戲份還不少|指揮福克斯片頭曲太好笑了 開場爆笑|以為歌舞片里應該有好聽的原創歌 結果是Jukebox Musical 最喜歡初進紅磨坊時改編的Nirvana那首 結果原聲碟里沒有收 |男主不光penniless還shameless 剛在人前羞辱完女主 轉頭又高唱I love you 這樣的男主請有多遠滾多遠
come what may
终于找到这么多年一直讨厌伊万麦克格雷格的原因了。男主爱的根本不是女主,而是他自以为是的爱情。从追着屁股喊爱爱爱到歌剧首映的时候当众羞辱女主,从没见过如此自私自利厚颜无耻之人。连带着对love这个单词也讨厌了。看在妮可姐姐的盛世美颜上打个及格分吧。
音乐太吵,有句歌词挺喜欢的“生活变的多么甜美,有你陪我活在这个世上”,剧情就是哄哄小朋友了。
终于看全。忍不住打五星,无论人物刻画灯光色彩调换搭配,还是演员的入戏导演叙事能力,都刚刚好。两个小时充实无多余的碉堡歌舞片。爱死尼可和伊万。
诗人角色太烂了,完全符合我妈说的艺术家的stereotype,作为爱情和钻石的天平一端完全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