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七天,Seven Days

主演:王德顺,王诗雯淇,黄嵩博,徐文宇,朴政希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无对白年份:2015

《冬》剧照

冬 剧照 NO.1冬 剧照 NO.2冬 剧照 NO.3冬 剧照 NO.4冬 剧照 NO.5冬 剧照 NO.6冬 剧照 NO.13冬 剧照 NO.14冬 剧照 NO.15冬 剧照 NO.16冬 剧照 NO.17冬 剧照 NO.18冬 剧照 NO.19冬 剧照 NO.20

《冬》长篇影评

 1 ) 一直在等啥时候吃小孩

讲真,下面这个场景是我觉得整部电影中最打动人的部分,但是很可惜被安排成了影片开场的初始状态,在导演意图中,好像这是一种最终一定会被打碎的平衡。

简介上写,这是一个关于“一个老人在雪山中与鱼,鸟,一个小孩发生的情感故事”。

我当时想,这一定是一部关于孤独的电影。

于是两天前就订好票,提前一个多小时出门(真的很不容易了…),满心期待跑到城市另一端来看这个每天仅排一场的电影。

可是实话说,它并不符合我的预设审美主题。

就算是满满当当七十三分钟的垂钓镜头,或是极度写实地拍摄老人第一天钓鱼第二天放生的简单重复的生活,我也是愿意看的。

不,私心里,我的确更希望电影能用极度真实的方式去塑造一个极度理想的人物标杆。

没有杀鱼喂鸟,没有喜形于色,没有涕泗横流失声痛哭。

老人迎着风雪,对抗世界,可是却被世界缱绻包裹,日落而息。

想想都觉得有b格诶。

不过这样的话,应该就是另外一个片子了吧…就不是“邢健第一部电影”了吧…(白眼)

 2 ) 孤独是心中的一匹兽

孤独是一匹衰老的兽/ 潜伏在我乱石磊磊的心里/ 背上有一种善变的花纹/ 那是,我知道,他族类的保护色/ 他的眼神萧索,经常凝视/ 遇远的行云,向往/ 天上的舒卷和飘流/ 低头沉思,让风雨随意鞭打/ 他委弃的暴猛/ 他风化的爱——《孤独》,杨牧邢健导演处女作、荣获2015年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的黑白电影《冬》昨日召开上映发布会,定档6月19日父亲节。

本片主演是年届八十的哑剧艺术大师王德顺,长达70分钟的影片中,没有一句台词,凭借到位的肢体语言渲染出严酷荒凉的环境里,一位老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变化。

故事发生在东北深山漫天的风雪中。

雪在这里不是温柔如柳絮,而是坚硬刺骨的晶体,狂风吹过,雪原如海,荡起冰冷绝望的海浪,黑漆漆的树丛如同孤岛,在雪海中隐现。

狂风吹雪是影片持续不断的背景音。

在这里,生命顽强而凄苦地挣扎延续。

这是一部不怕剧透的电影。

剧透可以告知情节,但无法传达观影的观感。

《冬》的情节线十分简单,甚至没有鲜明的故事,更像是在展示一场变化的情绪。

老人的肢体动作和声音表情、精简但恰到好处的配乐、暗藏心机的摄影剪辑将那股严酷自然下人的压抑、烦躁、孤独感传递出来。

导演说,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位孤独老人在雪山中与鱼、鸟、小孩发生的情感故事。

我想这更是一部讨论孤独的影片。

故事起始于鳏居老人的孤独起居,终于所爱之人幻影的出现,其间所有的相遇最终都零落收场,冷峻的自然和人心一起在吞噬生命,围绕老人发生的因缘际会如同一场精妙的轮回。

老人与鱼、小鸟和小孩的关系,就像《小王子》中的狐狸和小王子,原本无关的个体,因为有了情感,而变得特殊,甚至成为精神与生活的支柱。

狐狸教给了小王子什么是驯养,感情的联系一旦建立,狐狸不再是跟成千上万只别的狐狸毫无两样,小王子也不再是跟其他成千上万男孩毫无区别,他们仍然是狐狸和男孩,但对于彼此来说,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彼此需要的对方。

驯养带来一种依赖的幸福感。

但是在《冬》中,驯养的结束不是生离而是死别。

起初老人在寒风里枯坐钓鱼,钓上的鱼被妥善地养在玻璃鱼缸中,用稀饭喂饱后再放回冰窟里继续垂钓。

然后一只垂死的小鸟被老人救起,成为他生活中一抹欢快的声音。

一人一鸟相依为命,鸟儿在老人屋里搭巢,为老人捉虫,鸟儿走失时老人冒着风雪漫山寻找,找到后包在帽子里小心带回。

因为喜爱这只小鸟,老人把鱼杀掉剁碎想喂鸟,没想到鸟儿被小孩抓走。

随后,捉鸟小孩成了老人新的支撑,老人在小孩的陪伴下久违地大笑,他似乎将小鸟忘在脑后,做了弹弓打鸟烤熟给小孩吃。

然而不久小孩也离他而去,孤独重新笼罩老人,他甚至开始产生幻觉。

老人在追寻小孩的途中,从冰窟里捞出了小孩的帽子,而那恰恰就是一开始老人钓鱼的冰窟。

鲜活的生命从这冰窟里跃进老人的生活,最终又消逝在同一个终点。

从鱼到鸟再到小孩,闯进老人生活里的陪伴越来越复杂和重要,但在维系新的陪伴时,老人却要将上一场缘分作为献祭。

人生亦如是呵,在追着新的目标、沉迷于新的陪伴时,不觉忘记甚至摒弃了曾经的珍惜之物,可是到头来,人还是不免面对深深的孤独。

再次一无所有的老人重新回到孤独,但与之前孤独中带着思念的辗转反侧不同,经历得而复失之后的孤独伴随着巨大的悲痛。

老人在悲伤的恍惚中,鱼儿回到了缸里,鸟儿依旧叽喳,妻子还是年轻的样子,躺在他精心铺好的被褥上,温柔地摩挲他的脸庞。

就像卖火柴的小女孩幸福地死在火花的幻影里,老人在此刻也许终于摆脱孤独,化鸟而飞,在梵音唱起时,飞过雪原高山。

超脱人的肉身,这似乎是唯一逃离孤独的办法。

注:本文供稿公众号影视独舌

 3 ) 愿我们不是那个“孩子”

气候很绝望,除了雪,还是雪。

老人在冰洞边垂钓,他有点麻木,他把鱼带回家,并不吃它,他只是需要有一个活物的陪伴。

后来,他在大雪中捡到了冻僵的幼鸟,把它带回家,幼鸟渐渐恢复,欢快活泼的幼鸟带给他的快乐自然大于呆滞的鱼。

老人用馒头和烤熟的土豆喂养鸟,但是幼鸟的喙是弧形的,很显然,他是吃肉的。

老人自然也知道,于是他杀了鱼,喂养鸟。

孩子也想要鸟,鸟没有吃到老人为他切的鱼,鸟被孩子抓去了。

老人甚是生气,他失去了陪伴。

孩子来了,盛气之下把孩子推倒。

后来,孩子成了老人的“鸟”,孩子比鸟有趣很多,老人有了新的陪伴。

鸟回来了,老人抓住了鸟,烤给孩子吃,孩子吃完就走了。

老人的鸟,再一次走了。

他很生气,每一次都为“陪伴”付出了“陪伴”,但自己永远都孤身一人。

老人暗指留守老人,没有语言,快乐和失望在我们眼里如此晦涩沉默。

孩子是我们,曾让老人享受过陪伴的快乐,也带着“他的财产”-鸟,离开,回到孩子圈。

鱼代表什么,我还不知道。

老人为了满足心理的欲望,杀掉了在挣扎的生命。

为了鸟,老人切了在菜板上挣扎痉挛的鱼。

一块儿一块儿的。

为了孩子,老人烤了回来找他的鸟,双腿绑在棍子上,棍子伸进火炉。

鱼曾经陪伴他,鸟曾经报恩,把虫子叼进老人的碗里。

七天,结束了。

愿我们不是那个“孩子”,老人们也不会是那位“老人”。

 4 ) 冬之空

邢健导演的电影《冬》,是我在本届独立影展上看到的最具大师气质的作品,不仅表演、音乐、摄影和镜头调度均呈现出上佳功力,还从容讲述了一个融中西文化于一体的终极寓言,让人拍案叫绝。

影片一开始就体现出跟一般独立电影作品不一样的气场与氛围:茫茫寒冬,大雪漫天,白发白须的老人在一小圈水中,独自垂钓。

所有这一切以黑白色的基调展现在观众面前,恰似一幅中国传统水墨画,让人联想起柳宗元的诗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然而随着剧情的推进,我们发现影片中的老人并不具备蓑翁与隐士那样的从容心态。

在破旧逼仄的房子里,他怀念逝去的亲人,他深感老无所依的孤独与苦痛,以至于深夜难眠,躁动不安。

影片中有一个特写,是老人应对呼啸的寒风声十分烦躁,以至于伸手打碎了窗边的玻璃,一时间众声皆止,万籁俱寂。

这与《六祖坛经》里禅宗六祖慧能法师讲述的那个“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自己心动”的故事如出一辙。

可惜片中的老人无法做到慧能法师那样的超然境界,在如此恶劣的环境里,面对寒冷、孤独与伤痛的记忆,他必须依靠外界力量的支撑,才能生存下去。

于是我们看到,首先成为这种依靠的是鱼。

老人一次次从水中钓上鱼,再一次次把它放入水中,在这种七擒七纵的游戏之中,老人与鱼这一活物做交流,实现存在的意义。

遗憾的是,老人既非佛祖,也不是西西弗斯那样满足于周而复始地推石上岸的人,他试图通过寻求变化、寻求新鲜事物,来摆脱生活的单调与枯燥。

于是,在鱼之后有了鸟,在鸟之后又有了小孩儿。

为了满足鸟,他将小鱼砍为数段;为了满足小孩,他又将小鸟化为了烤肉。

这一段场景极其残酷,以至于让放映现场的一位小朋友无法接受,大哭不已;但他同时又极为真实,因为这种喜新厌旧、反复无常,正是真实人性的一部分。

导演通过老人对鱼和鸟的杀戮的血腥场景的直现,指向了基督教里“人皆有罪,人人需要救赎”的教义,促发每一位观众进行自我拷问和反思。

如果说本片的主体部分是在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场景之下,讲述一个极具西方宗教隐喻的寓言故事的话,那么本片的结尾同样是杂糅着中西文明的终极寓言。。

随着小孩的远去,鱼和鸟的失不可得,一切都回到了原点,老人照例孤独、彷徨,思念亲人,思念曾经给他依靠的一切事物(鱼、鸟、小孩)。

正如《金刚经》所云:“凡所有相,皆属虚妄”。

老人经历的这一切或许只是“如露亦如电”的梦幻泡影而已。

非常巧合的是,影片展现的老人生活的时间刚好是七天,本片的英文片名也由此起为“Seven Days”,而这恰恰跟“上帝六日造万物,第七日安息”的基督教神话形成暗合。

这部片子的配乐同样非常值得称道,两种乐器一为吉他、一为古筝,同样是中西合璧,对剧情的助推和氛围的烘托跟全片的内容契合得天衣无缝,而老人的扮演者也看得出来是一位表演功力深厚的老戏骨,对于细微情绪和动作的表现力出神入化。

当导演介绍电影的配乐出自巫娜和老五,演员也是久经盛誉,而他为这部处女作花光了自己所有的积蓄(一百三十万)时,你不得不对导演对于电影的热爱和执着精神所感动。

但我相信,这样的付出是完全值得的。

如果要给这部片子找一个参照物的话,我会选择贝拉塔尔的《都灵之马》。

《冬》比《都灵之马》人物更少,故事更简单,但寓意的深刻性跟后者相比毫不逊色。

如果一直顺利发展、不出意外的话,邢健导演一定能获得非凡的电影成就,成为CIFF走出的又一位大师级导演。

我也会继续关注他的后续作品。

 5 ) 冬

第一次看这种文艺片。

黑白片,无对白,夏天观影一定会倍觉凉爽的一部片子。

主演是中国最帅的隔壁老王-王德顺大爷。

他是重返十七岁里的帅老头,是T台年龄最大的实力新人,是大鱼海棠里椿的爷爷的配音。

可以说这部《冬》不是他大概也不会这么精彩。

整个片子一小时多一点,前三分之一基本只听得到王大爷的喘息,慢慢地你发现原来他也会哭,会笑,会抽泣。

在我理解这个片子讲的是孤独。

当你孤独的时候,似乎什么都是可以忍受的,即使只有照片也是安慰,渐渐的你会需要个活物,哪怕是只不会发声的鱼,于是你不再看照片了。

再后来来了一只会跳会叫的小鸟,为了讨好它,鱼就变成了小鸟的盘中餐。

而当一个肯陪你的孩子出场后,小鸟也就只能变成烤串了。

最后孩子夭亡的时候,你又想起来原来还有照片陪着你呢。

电影的形式我不懂,这样的故事却看得人从心里向外发冷。

你越孤独,越能体会这份寒冷,至少我今天是不用开空调了。

这样一部先锋性的电影,我想不是所有人都喜欢,但是比起白天看的那两部片子,我还是要积积极向大家推荐一下这部《冬》,看电影也并不是全都是为了图个乐的。

 6 ) 孤独

黑白的画面给人震撼,视觉冲击很强。

影片更多的是给人遐想,将“留守”一词的意义通过艺术的表达方式扩大。

黑白的画面给人干净、整齐,一个沧桑老人孤寂中把自己的小屋打扫的井井有条,被子整理的好,铺盖铺的……影片看不到花哨之处,有的只有在恶劣环境中苦苦挣扎求存的人,相比环境更多的是人心的孤独,艰难存活,肉体上求解脱却很难做到精神上挣脱孤独。

鱼、鸟、小孩。

杀鱼喂鸟,烤鸟为小孩,孤独中心理已有扭曲。

默剧,默剧。

默剧!

 7 ) 唯有孤独是永恒

华语电影节第二场之《冬》–人生第一部默片,很惊喜。

摄像和美指以前一定是学国画的,每一祯都美得像幅水墨画,恨不能截图拿回家做桌面。

剧组不容易,大冬天在长白山顶风冒雪工作,简直是用生命在拍戏啊!这是一个轮回的寓言,讲述得略显刻意,有点像大学生作品。

不断地牺牲旧爱来取悦新欢,只为在孤独中换取一点长久的慰藉。

杀鱼喂鸟那段触目惊心,钝刀子发出的吱吱声让我厌烦又恶心,到了老人在雪地中哑剧般抚摸幻想中的孩子那段时,我心里却只剩疼痛与怜悯。

谁能苛责茫茫天地间一个孤独的老者呢?也根本无人苛责。

然而这最后的七天,从一人起也必一人终,当灵魂化身为鸟钻出茅屋飞向雪山,我恍惚看到雪山下,冰湖中央,仍坐着一个独钓寒江雪的老人。

 8 ) 夏天的冬醍醐灌顶

有幸参加电影在北京的上映前的活动,不光见到了导演而且和导演有不一样互动。

导演给人感觉挺腼腆的,但是他那发型让我印象深刻。

这部电影片长有70分钟,用13天杀青,当我问到影片其中一个编剧的时候他告诉我时长是因为可用素材没有了,感觉有点可惜,如果电影再长一些或者说有一个闭合的结局故事可能会给人感觉更加圆满。

冬是我在院线看到的第一部黑白电影,带有导演本人风格化的画面真的很美,只要你暂停就有一个漂亮的壁纸展现你的面前,不管是风雪的画面还是老人与环境的结合都有很有意境。

整部电影没有一句对白,只有配乐和场景音,演员之间的互动是通过动作表情展现出来的,其实在观影的过程中我不断的想象着如果有台词会说什么,不断的用自己的脑洞去填补台词的空白,但是当我看完整部电影的时候,虽然没有声音但是我也能体会到所表达的内容,有的时候语言不是人与人之间或者说人与生物之间交流必要工具。

其实导演在后面影迷提问者中也说到,他想做一个去华语或者说这不单单是拍给华人看的电影是拍给世界看的电影,因为没有语言关的障碍,我觉得导演做到了。

这部电影人物构成很简单。

老人,小孩子,鱼,鸟,还有老人逝去的爱人,电影像表达最浅显的东西是再不断得到更好的东西时候摒弃原来认为最好的东西,就好像当我得到一个我认为最重要东西的时候我努力的去得到,我得到后发现有更重要东西时候我摒弃了原来我认为的东西,甚至可以为了得到更重要东西得同时去牺牲原来我认为重要的东西,简单来说以前我没有钱我努力挣钱,我整了钱发现自己精神没有寄托,我用钱去找了精神寄托,后来我发现我更需要钱然后开始了一个循环在里面,陷入到一个欲望的循环之中。

电影配乐和电影切合的很到位,虽然配乐给人感觉很简单很干净,这一点就像电影的画面和故事一样。

但是音乐带来的灵性让升华了一个层次,尤其最后的梵语和老人变成鸟,表现出带有东方宗教特点,电影除了东方宗教特点以外还有西方宗教层面,这个我一开始并没有想到是导演告诉我的就是电影的英文名叫7天,其实讲了一个上帝创造世界的故事,就这方面准备二刷。

电影其实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打破原有的规律生活带来的变化,首先是老人妻子的离开,鱼的离开,鸟的离开,小孩的离开,再所有的离开之中都伴随后者对于老人原有生活常态的一种改变,看似按部就班却总在不经意间闯入你的生活。

命运多舛,天注定。

这部电影虽然再讲一个老人或者有人直接说这个电影讲的就是空巢老人的现状但我感觉这部电影其实讲的是当下生活的我们或者说是每一个我,观影前导演表达了这部电影创作就是源于自己内心世界,仔细想想谁的生活不也是如此吗?

看似欢天喜悦却又患得患失,我们应该是机械的生活还是更多的去思考可能是这部电影给当下我们一个选择题。

看似多彩生活可能就像冬的画面一样只有黑白但是黑白中却总有不一样的东西在改变你的生活。

冬这部电影是一部给观众很多发散空间的电影一方面是一个开放的结尾,不同的角度和不同世界观认知都可以对电影有许多不一样的想法,其实我一开始看到导演在介绍的过程中感觉导演对于电影主题性并不是特别的明确或者导演很纯粹再说一个自己想高速大家的故事,可是却收获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我觉得这可能是这部电影带给我最大的启迪吧。

作为一个带有实验性质的电影佩服邢健导演呃呃呃勇气和决心,同时也为导演能在诸多国产烂片和好莱坞商业片的狂轰滥炸中给华语片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希望邢健导演和他的团队能走的更远。

一句话说感受:慢热的电影建议更多耐心的去感受。

<图片1>

 9 ) 距离我心目中的艺术电影 差之毫厘 缪以千里

纯属个人观点 欢迎来撕我经常讲,一个作品有四个创作过程:第一是剧本,剧作家想说什么?

第二是导演,导演想表达什么 ?

第三是演员,演员能诠释什么?

第四是观众,观众看到了什么?

从剧本讲起,我认为剧本的第一性是故事性,故事性的第一要求是故事完整。

在我看来,这个讲述老人与爱人、与鱼、与鸟、与小孩的故事并不完整。

看不出时代背景,看不出人物关系,讲孤寡老人?

讲留守儿童?

任意自然和谐共处?

讲宗教信仰?

好像都蜻蜓点水,但又感觉都不贴切,看不出很多东西,不知在讲什么故事,回味全剧,讲述了老人七天的生活,到第七天死了,变成鸟飞走了。

这个故事很无聊,并无感动,也无内心宁静。

恍然大悟,是个宗教寓言故事,但宗教寓言故事这么儿戏?

七天 ?

《圣经》开篇“创世纪”中提到神用了六天创世界,第七天是安息日。

所以老人用了六天单调乏味的生活找自己,最后超脱了?

不是吧?

这么浅显!

这么单薄?

听说所有的现代故事,都是古代寓言故事的变形。

我同意这话,所以现代故事就看你怎么玩儿那些古老了故事。

从这一点看这部电影的编剧文化水平不怎么高?

还是思想深度不够?

既然没有提示,我们就猜想嘛。

说说导演。

电影开始,老者在钓鱼,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映入脑海,“千山鸟飞绝,万近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是什么这么熟悉?

不是诗!

是上大学时候的一个训练,叫做“画面小品”(专门用来训练导演的想象力和场面调度能力的元素训练)。

心想,这应该是学院派导演的作品。

再看,是默片(没有语言),这个好理解,都“独钓寒江雪”了,没人说话,不需要语言,合理!

再往下看,黑白,在一次确认是在做元素训练,画面选自国画,没有光影,只有浓淡,想学那种张力表达,这里有点“东施效颦”了,好想用我的美图秀秀给他从新调个对比度,全剧的黑白色调用的是这么失败,后期没给足制作费用吧?

既没有像国画的张力,反而显得非常刻意。

主背景在冬天,白雪皑皑,寒风凛冽,破旧土屋,封不严实的门窗,整个影片冷色调够足了,黑白并不能让看电影的人更冷,并不能。

注意到,影片中有用到古琴音乐,那音乐用脚趾头就能看出导演要用来增加“水墨画”的张力配合,但起点的突兀,以及文不对题,也让挺好听的古琴成了败笔。

前文有提到,编剧写的是一个天主教故事,影片结尾给了一个佛教梵音!

这是几个意思?

难道是像“京剧版的蝴蝶夫人”那样,中体西用,让外国人知道你的意图?

最雷在于老人临死之前回味过往,想起的尽然是年轻时候的爱人!

年轻时候!

想起的不是陪伴在侧伴其老去的老伴!

想起的是年轻的躯体!

只能应正一句话,男人到死都喜欢18岁的年轻女人!

这是什么价值取向?!

最后字幕出现,敬他爷爷!

他爷爷是孤寡老人?!

那导演这个大孙子是抽奖中的奖品?

总结,导演把不知道哪里学来的电影讲述技巧生硬死板的拼凑在一起,拍了一部没有多少思想深度的作品,让人有种“一撅屁股就知道要拉什么屎”的感觉。

不过年轻人还是很需要实践的历练,最起码人家愿意拍,人家走在路上,不像一些老东西,指手画脚,自己啥也拍不出来,戏剧届亦是如此。

正是这些不成熟但有思想有抱负的年轻人撑起了新的天空!

在此也勉励我自己及跟我一样的年轻人,像毛主席说的一样:要戒骄戒躁,永远保持进取精神!

啊哈哈哈哈哈~演员是传递编剧、导演以及自我对角色的总体诠释。

但从整体来看,老人体格健硕,面露胡须看起来是知书达理的老知识分子,与家中萧条及好无文化气息的摆设形成“不健康”的对比,完全反映不出老人的文化层次,少时过往,产生场景设定和人物的矛盾。

正确的老人打开方式因该是略显消瘦,略显蓬头垢面,在有一些病态的样子,文化程度不高要特别强调。

小孩儿同样是场景设定和人物矛盾。

小孩面容干净,虎头虎脑,穿戴整齐,不像留守儿童或家境贫寒的野孩子。

影片中的表述更像是村里家境殷实调皮捣蛋的熊孩子。

最后观众看到的,就是一个“卤水拼盘”,各种下水都有,吃在嘴里,卤的时间不够,都不入味儿,差强人意。

很久以前看过两部作品,探讨的同样是“善恶”,一部是苍井空演的三级片《复仇者之死》,看毕心潮澎湃,思绪良久。

一部日本动漫《虫师》看毕心如止水,宁静致远。

长长的日子大大的天,这个《冬》,才刚刚开始~

 10 ) 喂,那个杀鱼杀鸟的老头

喂,老头儿。

如果我能代替那个走掉的孩子,你是不是也可以把他杀了让我吃。

——《冬》是我今年看过最罪恶的电影。

水墨画风、黑白片效果、长白山拍摄、全程无言语、主演是老头、鱼和鸟还有一个小男孩。

怎么看都是一部文艺片,它也确实是部文艺片。

但从它的标准文艺片做法的拖沓和冗长里,总感觉它文艺出了恶心。

先讲讲《冬》的故事。

一个生活在长白山上的鳏居老头,天天跑到湖上从雪窟窿里钓鱼。

第一天,老头钓到了鱼,为了替鱼保暖,摘下大毡帽裹住鱼缸带回家。

第二天,老头一早用喝剩的米粥喂过鱼后,又跑到湖上把鱼放了重新钓。

第三天,老头没钓到鱼,但碰到了一个摔倒的男孩和一只冻僵的鸟。

他把裹在鱼缸上的毡帽裹住鸟带了回去,没有管男孩。

第四天,老头喂鸟,鸟衔草捕虫以报;放鱼,鱼自跃上岸。

最后老头将鱼和鸟带了回家。

再最后老头拿钝刀把鱼锯断了——喂鸟。

第五天,鸟被男孩捉走送回,男孩在老人家住了一夜。

第六日,鸟被老人活烤,喂给男孩。

第七日,男孩掉进老人钓鱼的窟窿。

第一天第二天哪怕到第三天都是禅意的温暖的,第四天就……啊我去哔了狗,这钝器和鱼鳞之间的摩擦声,这挣扎的鱼头弹动的鱼尾……第五天第六天我……这通灵性会衔草会捉虫的鸟就这么让孩子在雪地上拖着走?

就这么……烤了!!!???

第七天……好吧,冰窟窿里只捞上来一只帽子。

一个轮回,但是轮回里没有善,或者说有善,但这善是建立在绝对的杀生的恶上。

你说老头恶吗?

他每天晚上回家细心的好旁边的被褥,望着照片悼念亡妻,吃素,在山上与世隔绝,应该是不恶的,但我拒绝称他为老人,只愿意称为老头。

你说老头善吗?

他用钝刀子活生生割断终日与他为伴的唯一的鱼,因为他有了新欢——鸟。

又在炭火上活生生烤死为他衔草为他捉虫的鸟,因为男孩替代鸟成了更新的新欢。

这些总也不是善的。

据说在电影院里,有孩子被杀鱼和烧鸟的残忍吓得哭了。

我也难受得要哭了。

怎么能这样的恶。

人不该,是草木啊。

如此的恶心我只在《发条橙》里亚历克斯被强迫终日撑着眼皮无休止看暴力与性爱镜头时才有。

真的不愿在诗画般的山水里,看着虽然裹着厚厚的棉袄却赤裸裸揭示人性。

太残忍了。

想问他一句: 喂,老头儿。

如果我能代替那个走掉的孩子,你是不是也可以把他杀了让我吃。

问那个银须银发,精神矍铄的,每天晚上睡觉前会铺好亡妻被褥拍打平整亡妻枕头的老人家。

第七天的故事其实少说了一句话——老头又回到了曾经的生活,只是没有鱼了。

不加这句话是因为不想让这个故事看起来更像一个寓言而不是残忍的童话。

敬佩邢健导演让我看到如此的残忍。

也敬佩王德顺老爷子的诠释。

敬佩全部剧组成员在冰天雪地的拍摄。

但我不想再看二位的作品了。

因为我更喜欢那只鱼和那只鸟。

**********************************************************************************************叫我影君,欢迎玩耍。

欢迎关注公众号“影君问”。

我在这里等你。

《冬》短评

万径人踪灭

6分钟前
  • 糖分
  • 还行

看过都灵之马再看的冬,除了王老和鸟的演技以外,毫无可圈可点,黑白只是个噱头,电影只是去颜色毫无光影层次,影片的构图布局更是没有。单留着仅以此献给天上的爷爷就够了。一个朋友说这个片子导演是想表现空巢老人,呼吁大家关爱孤独的老人,当时我不觉得,后来我想想可能真是。

9分钟前
  • 鲤鲤鲤
  • 很差

还以为讲的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最后才发现这尼玛是扯几把蛋的,普通人就是傻逼兮兮的无法体会天地自然之道,毫无疑问的垃圾片

10分钟前
  • BlackMan
  • 很差

追求画面感,故事一般,像放屁打嗝一样

14分钟前
  • 麦子
  • 较差

看到鱼的结局,只是有点不适。看到鸟的结局,瞬间气到爆炸,坐在电视前愤恨地咬牙痛哭。人类都是喜新厌旧的无耻败类没错,然而一脸冷漠随手取旧人头哄新人笑就和煮个地瓜一样无所谓,这就太让人难以忍受了。至少你也找个山穷水尽没有余粮的借口吧!太气了!

17分钟前
  • 大白熊
  • 力荐

20分钟前
  • 把噗
  • 较差

孤独的老人,在最后的希望破灭后死去。

22分钟前
  • 二狗子是傻子
  • 还行

一无所有时懂得满足,却被逐渐放大贪念腐蚀,是一部十足的寓言电影。在水墨与无声的表达形式上,具有探索精神。请王德顺老头儿出演是有艺术考量的,王早年以研究和表演形体哑剧著称,符合片中对于“孤独”的“失语”表达。独角戏,人撑戏。

23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摄影美学的造诣非常深厚。一个孤独到偏执的老头也刻画地十分出色,为了鸟放弃鱼,为了小孩放弃鸟,一起为了填补心中的空缺,而到头来却又一场幻境。黑白与无对白更是加剧了这种感觉,不过也在观影时非常孤独。

27分钟前
  • 维索茨基的野马
  • 推荐

孤独永恒

32分钟前
  • 圣墟
  • 还行

大雪满空山。

36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孤独的心空了 鱼来填补 来将喜爱的鱼活生生宰掉喂鸟 鸟来填补 爱鸟被小孩儿捉走 生气推倒孩子 寻找鸟的途中摔倒 小孩儿帮助 冰释前嫌 将爱鸟烧死烤熟给小孩儿吃 小孩儿来填补 小孩儿捉鱼掉进窟窿死掉了 老人伤心欲绝 命运画了一个圈 迷离间爱人来过 圈的尽头是另一个起点 老人化鸟腾空

39分钟前
  • い银蛊
  • 推荐

垃圾。牵强附会 生硬造作。如果不是处处和都灵之马比可能还要多一颗星 贝拉塔尔是我的神 其他人碰不得。

41分钟前
  • W TENG
  • 很差

特没劲,这个叙事环境都是架空的,刻意无语言,小孩也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镜头差就算了,还乱切,基本靠演员在撑。电影不是意象的堆叠啊,连不起来就是没用的,被预告片骗了,太差了

46分钟前
  • 非灰
  • 很差

立意与构思相当可以,但片子完全是手跟不上脑子的典例。单不说别的摄影就很令人失望——外景普遍比室内戏好太多。景别错乱的镜头多,不改动乱动的镜头多,对比度调的业余,甚至居然还有几个极为业余的zoom。剪辑上也多有错乱——一方面总体过长,一方面许多镜头过短。

48分钟前
  • Elegie挽歌
  • 较差

为什么我一点档的电影都好苦,让我不禁怀疑自己为什么要看,不看也真的无所谓……画面屡屡想画下来。鱼和鸟,孤独的交换太残忍。

52分钟前
  • 那个巫婆
  • 还行

一切都在为意境服务。这个故事,乖乖拍成短片给大家看看水墨雪景不好吗?当然连层次都拍不出来就还是别黑白了吧。

57分钟前
  • 字母君
  • 还行

靜、空、寒一點沒有,反而感覺意義在聒噪。

59分钟前
  • 介意
  • 较差

这是讲孤独还是因果

1小时前
  • 在风和日丽的…
  • 还行

其实看过了

1小时前
  • 老孙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