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满囤儿以往我们看到的国产电影,青春和残酷相连,中产与享乐为伴,而《重来》则是国内第一次以现实笔触,深刻地剖析当代都市中产阶级婚后情感生活如何走向疲倦、破灭和重建的电影作品。
《重来》通过一个高度戏剧化的故事,将白领普遍面临的情感困境进行了残酷的集中展现。
颜丙燕和李乃文深刻读解了剧本的创作意图,对于角色的境遇产生理解和同情,从而有与角色合为一体的浑然天成的表演,将他们面对困境抉择时的矛盾心态演绎得入木三分,引发观众共鸣。
一直以关注中国底层和边缘人著称,曾执导过《安阳婴儿》、《江城夏日》等影片的王超,此次在题材上有了根本转变,用高度戏剧化的叙事手法展现了一对都市中产阶级夫妻的情感困境。
《重来》并不像以往表现中产阶级的电影,只关注他们经济富裕、事业有成等光鲜的一面,而是把他们的平常生活往深里挖,把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对中产阶级婚姻、爱情、情感等的影响挖掘出来,对中产阶级所面临的那些难以启齿的困境、迷茫绝不闪躲。
09年的8月和12月,《重来》分别在法国的主流院线和艺术院线进行了两轮放映。
法国的媒体和当地观众,都对《重来》中所表现出来的“中产残酷物语”表示了广泛赞同和切身感触。
可见,本片的故事虽然高度戏剧化,但是其所揭露出的情感问题,却是全球普遍存在的。
演员很好地挖掘出了这种普遍性,也促进了本片得到国际上的认同。
影片能对中产夫妻的婚后情感困境揭露到怎样的境界,全依赖核心角色颜丙燕饰演的何丝竹。
提前遭遇“七年之痒”的何丝竹,一面是被事业所拖累而渐渐平淡的婚姻生活,另一面是新接触的充满激情的新刺激,究竟该何去何从。
一个不慎的选择,便会给本已飘摇的家庭构成致命的打击。
何丝竹对丈夫的背叛行为自有其可恨之处,可是当她因为失忆而拥有了一次重来的机会时,她自己看清了自己出轨的原因(自己看清自己犯错的原因才是最残酷的事情啊)。
这个“恍然大悟”令何丝竹痛苦万分,也让这个角色在可恨之外,体现出了“可怜之处”。
有一场戏最经典,就是失忆后的何丝竹发现自己以前熟悉的一个广场变成了施工工地,便给李询打电话询问怎么回事。
这场戏开拍后,颜丙燕迅速进入角色的心理状态,在看到自己曾经熟悉的场景一夜之间变了样的时候,颜丙燕突然感到了恐惧,一股承受不了的恐惧。
于是颜丙燕自然而然地蹲了下去,蹲着给李询打了电话。
据说这个下蹲的动作并非事先设计出来的,而是颜丙燕投入角色状态后的自然反应。
正是这些的自然反应,让观众看透了何丝竹,理解了何丝竹,明白了她为什么既可恨,又可怜。
久闻《安阳婴儿》的大名,一直没机会看到。
忽然之间,拍底层边缘人群的王超拍了一部《重来》,花絮导演访谈里说,想拍中国现在的中产阶级,他们一样承受着当下社会的巨大裂变。
到目前为止,独立电影九成以上的作品以及九成以上的优秀作品,都关乎底层与边缘。
于是有人说,题材单一,是个问题。
更有议论说,独立电影“只拍”底层与边缘,是投机,投外国人的机。
这说法未免恶毒。
还有人说,面对中国庞大的悲惨的被压制的弱势群体,再去做别的题材创作是没有意义的。
这句话何其耳熟,中国话剧百年的时候,《三联生活周刊》采访张瑞芳,问她如何看待当年除“左派”文艺之外的其他类型,张瑞芳坚决而不屑地说:“日本人都打到家门口了,还能去做什么!
”这观点我不能认同,我坚持百花齐放,无论到了什么关头。
前提是每朵花都忠于自己,不受任何流派、帮派、势力的诱惑。
王超想拍中产阶级——拍中产阶级的什么呢?
这帮中产工作稳定,生活安适,有房有车,一般不主动参与严酷现实,除非严酷现实找上门来。
So,中产的那点事儿,能上镜的,也就是爱情那点事儿。
可不是吗,自造的外部环境平静如水温熙如阳,不能玩政治不想玩大钱,能玩的就只有爱情了,况且,爱情是多么多么多么好玩啊!
呃……我不该如此调侃,爱情凝结了人性也折射了现实。
不管王超如何表白“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爱情电影”,说到底,它还是也只是一部爱情电影。
而且——很抱歉——其实挺简单的。
就算导演的本意是不想简单,很不幸,他也把它拍简单了。
世上没有三句话讲不完的故事,且试着用三句话来讲讲:1,出轨的妻子丝竹和情人陈默一起出了车祸——婚外情;2,这对昏迷的情人恰好被送到丝竹丈夫李询的手上救治——婚外情曝光);3,李询在帮助受伤失忆的丝竹找回记忆的过程中也找回了爱情(婚外情结束)。
让我深觉遗憾和讽刺的,是王超在访谈里说的一段话,大意如下:“在这个时代,每个人,尤其是城市里的人,都有出轨的可能。
重要的是,你能超越自己吗?
能退开一步看清一切吗?
在这部电影里,李询能够冷静、宽容、尊重对方的自由、最终找回了爱的能力,这是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的,那就是丝竹失忆了。
他必须先把自己的感受放在一边,先帮助妻子恢复身体。
如果没有失忆这件事,如果丝竹只是受了轻伤几天就好了,事情会怎样呢?
——我现在,抛出这个问题。
”这段话里的每个字我都同意,但是,真是讽刺,王超为什么不把这个问题抛给自己呢?
为什么不拍一个没有失忆这种高度戏剧化事件的出轨故事呢?
那才有可能真的触及到一些人性。
作为力挽狂澜的平凡伟人李询,他的戏未免太简单了。
丝竹的纠结表现得非常丰满,李询的纠结太过单薄;丝竹的表情丰富可信,李询的表情……从头到尾木着一张脸,脸可以木着,别把内心戏也木掉了。
《重来》的另一个问题,是所有的人物都似乎孤悬在云端。
我恰恰看不出来,它如何体现了“中国目前的巨大的观念裂变”,对于这一点着墨太少了。
只有钱程和莉莉结婚的时候,当司仪问莉莉“你愿意永远和新郎生活在一起吗?
”莉莉爆发出一阵讥讽的大笑。
中国人不相信爱情了,尤其不相信永远的爱情。
和别人做爱就像上别人家吃顿饭一样,连平头百姓都在玩换妻游戏。
爱贬值与性混乱,是时代特征。
我没有在电影里看到这个特征。
这不是一部爱情人性片,也不是一部爱情现实片,而是一部爱情教育片。
基本弄懂这个故事,不过我想起了以前的一个新闻,有一个人有一天发现自己的二个上大学的孩子不是亲生的,于是乎这个男人崩溃了,整天找人述说自己悲惨的命运,他把老婆孩子全赶出去了家门,很快他又后悔了,希望孩子回来,而小孩呢在这种尴尬的境地下不愿回家,当时我还年轻,我同情着新闻里那个男人。
某一天我突然发现了我处在家庭崩溃的路口,我发现我竟然窝囊的选择了当年那个男人的选择,只是她没有给我选择的机会,只是孩子是否是我亲生的呢?
我不敢去想象...............有时候生活比电影更讽刺。
法国的影院少有此类风格的中国电影, 没有王和张的标签. 看到倒是非常惊喜. 有人说做作. 但不就是现在中国中产阶级的写照吗?
这是一部现实的电影,尽管手法含蓄,但是内容却给人很真实的感觉,没有花哨的技巧,属于实力派。
题材用了“失忆”,但是角度新颖,而且没有废话。
整部影片偏“静”,场景也不夸张华丽,但是后发力很强。
对于剧情,有人会好奇,发生了这样的事,还能不能重来?
注重现实、不定性的这个女人,能不能回到温情中,重拾爱情,还是继续游走到下一个男人?
夫妇俩还能走到一起,但是过程是很痛苦的过程。
不知道为什么想到巴金的《寒夜》,不过这个片子是喜剧结局的,新女性和新男性在种种磨合后,重新难舍难分。
女主人公出轨,也许是因为追寻生活的激情,最后那个伦巴式的再见,也许并不是真的这样跟那个舞蹈教练再见的,教练也不是真的那样摆了个pose,问她愿不愿意重新变成情人,而是一种象征,十分优雅和决绝,没有对话。
这部片子有点中国影片的风格,给人物以特写,不注重交代故事背景,缓缓进入角色,只需要一两个细节,观众可以在看的时候心领神会,并且做出猜测,他突出表现人物的表情,以及心理活动,拍成一个故事,一部小说,只突出其中的一个片段,前尘和未来都尽在不言中。
妻子失忆后,丈夫陪着她去旅游,没有去参加工作的评定,在原始的自然中,说“我不想回去了”,只有这一个细节,大家就可以猜测,也许妻子出轨,是因为生活中与爱情无关的事情太多。
影片中有很多丈夫发现真相后,依然爱妻子的镜头,也是以一些细微的眼神,或者他去看妻子的舞服,试着和衣服跳舞这一两个小片段,来表现他开始有了愿望,加深对自己老婆的体会和了解,也许是因为他知道,现在失忆的妻子是属于他的,但是三年后,她将属于另外一个人。
如果知道三年后,将失去一个人,会不会倍加珍惜?
这一对夫妇和很多都市人很像,影片开头的妻子,充满了市侩的味道,但是在结束的时候,她慢慢的变得成熟,这种成熟不是变得更世俗,而是对生活的方向坚定起来,不再追寻单纯的刺激,开始懂得丈夫对自己的真情,身上有了温润的品质。
最后妻子说“在山上等你”,然后以一段盘山路结束,那是远离都市纷扰的象征,回到自己的本心。
也许生活就是这样山路盘旋,但是每个人,都不要失去自己心中一块僻静天然的地方。
在这部片子中,尤其值得称赞的是演员的表情,这种情感体现的手法很复古,也非常到位,所以看到他才得这么点分,觉得很惊讶。
敢说如果这是部日本影片或者法国影片,评友们肯定能说出他的种种好处,但是这是部国产片,一般大家看完国产片,都是先给口水。
但是我想国产佳作难得,还是给自己的电影一些鼓励,不要像一些严厉对待孩子的家长似的,不管表现怎么样,都坚决打击,或者只给个中评,谦虚什么啊。
不给五分的原因是有些地方不够自然。
人物:竹(女主角)、钱(前男友、医生)、李(丈夫、医生)、舞(情人、拉丁舞教练)情节:竹与情人遭遇车祸,醒来后失去三年的记忆,回到与钱分手与李相恋的时期。
于是爱她的男人们让一切重来。
特点:光的运用,细腻而充满灵性;音乐的选择,给人惊喜而宁静的感觉;男主角(李)的表演内敛却富有张力,独具光芒。
这是一部很独特的影片,西方观众认为是一部阐释女性爱情的影片;东方观众认为影片完全站在男人对爱的理解的角度;顾林在影片中看到了人性,人性的弱点与宽容;导演提到“退一步”,退一步海阔天空;而我看到的是爱,是女人对完整爱的追求、拥有与从未放弃,男人爱的残缺、自省与重来。
三个男人其实各自拥有三种单一的爱,钱——物质的,他装修豪华的家,求婚礼物红色轿车,都是这一特点的表现;李——生命的,竹选择他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三年前不会游泳的他第一个跳到湖里救落水的竹;舞——激情的,在舞蹈中展现爱的火焰,很外在的表现。
站在所谓传统的角度上有的人会评价说,哪一种爱庸俗,哪一种爱高尚,哪一种爱如何的不靠谱。
其实爱就是爱,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若说有,不过是划分者自己的主观感受罢了,没有人有权利去左右他人爱的感觉或是爱的表现。
可是爱是丰富的,物质、生命、激情,或有侧重,但缺一不可。
可惜的是男人们并没有发现自己爱的残缺,或者说从没有想要去了解原来爱也有完整与残缺之分。
只有女人——竹的爱是完整的,这就是三个男人都那么爱她的原因。
并且只有竹始终未停止地追求爱的完整,这大概就是西方观众认为这部影片以女性爱情为主题的原因。
颜丙燕的表演很好,可是会让人觉得还差一点,缺少一种人物拥有的闪光的东西。
整部影片只有一段,竹的光芒如彗星般闪过。
突然恢复记忆的竹站在路边,面前车来车往,她放声哭泣。
光与影的交错,动与静的落差,人物突然绽放的光彩让你有心动的惊讶。
只可惜这光芒很快就消失了,不见了。
早就有研究者说过,东方女子有女儿性、有母性,唯独没有妻性。
而许久以来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极少有跳出桎楛赋予女主角以爱的本真的。
其实在东西方的童话里都有类似题材的故事,英俊的农夫藏起美丽仙女的彩衣,于是她不能飞走,嫁为人妻,许久许久以后,无论是否儿女成群,当有一天仙女打开箱子发现箱底的彩衣——西方故事里,仙女内心会涌起强烈的渴望,穿起彩衣飞腾而去。
东方故事里,仙女当然会留下来,还会将彩衣裁剪一番送给女儿做嫁衣。
可是人性天生地长,何来你此我彼。
竹是西方故事里的仙女,对爱的追求来自内心的渴望,没有束缚。
在边城浪子里,古龙曾借叶开的口评价傅红雪对翠浓的爱,傅红雪没有想到他那么爱翠浓,这让他痛苦;可更让他痛苦,痛苦到无法活下去的是他认为应该像狗一样忠诚跟随他的翠浓会选择离开他。
所以当叶开听说翠浓重回傅红雪身边的时候,非常果断地判定,傅红雪一定会先抛弃翠浓,因为他宁愿忍受第一种痛苦而永远拒绝第二种痛苦。
东方男人面对爱情的懦弱鲜血淋漓。
而男人对于女人爱的无视,源于骨子里的男尊女卑。
东方男人并不吝于对爱的追求但永远缺乏对爱的自我反省,甚至无力集聚反省的勇气。
李是唯一积聚力量,在内心的煎熬中反省,并在真诚的反省中将爱推向完整,在爱的完整中让爱重来的男人。
李乃文的演绎于无戏中有戏,光芒四射。
这也许是东方观众认为这是一部男性爱情主题影片的原因。
奥斯卡发最佳导演奖给李安,颁奖理由曾提到,他将一个有可能被别人拍成庸俗肥皂剧的题材,拍出对人性的思索,对爱情本真的探寻,这是影片导演的功绩。
重来又何尝不是如此。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重要的是爱——完整的爱,你是否真的拥有过?
其实并不是很喜欢,也达不到8分的水准,不过还是支持下国产的文艺片。
导演做了很多尝试,想用镜头讲故事不过很遗憾的是做的并不是很好,对白也没有特别的出彩,当然细看导演还是有想法的,总比无脑烂片强些。
不过这个题材倒是国产片挺罕见的,就谈谈内容吧。
影片主要围绕了“出轨”这一敏感的题材,很多片子里有这个内容,不过基本都没敢展开,更不敢深入讨论,其实这个题材是和很多人的生活相关的,国外电影也有非常多的涉及。
想说说女主出轨的原因和结局。
女主为什么出轨?
影片没有给出答案,我个人觉得最重要的原因是孤独。
现代社会好像是个人际很密切的社会,每个人都有无数的好友、无数的圈子,就像电影里的party一样热闹,但是其实热闹的表象下是孤独,真有人能进入你的内心吗?
就像女主一个人躲在卫生间里打电话一样,真正亲密的人也许寥寥。
而本该填补空白的爱人在哪里?
在一直忙工作。
后来他放下工作陪女主去恢复记忆,重复了当年恋爱时的事,连画面都明亮了起来。
也许女主并不是那么爱舞蹈老师,但是他是合适时间出现的合适的人,他给了女主丈夫没有给的东西,她顺理成章的出轨了。
看看女主的结局,影片也没有答案,但是却有着比较明显的暗示。
她和丈夫在去山顶的路上,他们又要走到一起去了。
其实这也是理所当然的,她和丈夫通过寻找记忆又找到了相爱时的感觉,丈夫也更加注重对她的陪伴,出轨已经没有必要了。
不过我一直想,在她午夜梦回的时候,是否还会想起和舞蹈老师一起激情热舞的感觉。
也许她也无法忘记吧。
第三次看王超导演的作品,每次都因为题材的吸引,这次也不例外。
尽管自己对导演的许多镜头不是很认同,但并不妨碍自己去喜欢这个故事。
故事其实很熟悉,但导演讲述的方式和方法层面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在里面。
所谓的第三者总会想起《花样年华》亦或是《外出》。
只是在这部片中重点在于救赎与自我救赎。
救赎是个看似很容易的过程,自我救赎却显得艰难。
于是导演选择了失忆,这个看似更具戏剧效果的招数。
丈夫,在妻子前男友的引导下,帮助妻子寻找记忆;而记忆的最高潮是那个妻子的情人。
怎么说都是种承受和宽容。
记得一开始看,怎么也提不起精神去关注李询这个男人。
他从好友的手中抢了丝竹,而婚后妻子又有新情人。
对于这样的案例,特别是得知妻子和情人进医院的事实,他处理得那样的理性。
在妻子情人当着他和他同事的面喊着他妻子的名字时,他还是那样的冷静。
的确上帝给了他一个难题,他发作也不好,不发作也不好,于是他选择了沉默。
影片结束后,在导演那里得到了答案。
相信李乃文在塑造这个人物的时候更多地从导演的表情里汲取了元素。
怎样的问题,导演的表情都是一样的严肃,没有丝毫的笑容,充满距离感。
颜丙燕的表演可圈可点。
喜欢她的几场哭戏。
在再度怀孕的诊断中,她恢复了所有的记忆。
面对新生命,她选择了重新开始。
她选择了华丽的告别,告别所有的缠绵与留恋,重新与丈夫在一起。
站在马路上,在车来车往中,她失声大哭,太多的纠结太多的舍得与放下;失忆期间她用内敛的表演方法,把一个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又无可奈何的女人刻画的淋漓尽致。
尽管她的好多对白的口吻略显漂浮,但肢体语言着实看到她成熟的演技。
(当然还是喜欢《爱情的牙齿》里的她更多一点。
)看这部片子不禁想起最近看的《时间旅行者的妻子》,在那个片子里流过许多次眼泪。
可是看这部片子的时候,一直没有流泪的冲动,更多的是冷静,客观的冷静。
冷静地看着丈夫如何去把握住妻子,怎样去带领她从三年前开始找回记忆。
他甚至在找寻的过程中不愿回到现实,因为他怕失去。
他是那样的可怜,可怜到出于本性他应该帮她找回记忆,可是出于爱情出于丈夫的本能他又是那样的不应该。
最终他还是帮助了她,更重要的是他还把情人的那个章节做了必选题。
救赎是容易的,自己我救赎才是最艰难的。
还好最终她自己得到了救赎。
一如插曲那般缅怀与前进并肩。
最喜欢影片开头和结尾。
开头是女主角丝竹在船上不慎落水。
那是三年前的故事,也是女主角失忆后记忆的终点。
在那个时候,她背着男友钱程跟现任丈夫李询开始交往——跟发生车祸时的状况一样,她脚踩两只船,于是才不慎落水。
影片里充满了太多的前后呼应,有时导演太细心了,为了暗示丝竹怀孕,在她吃水果时,一盘子的水果她和镜头一样毅然选择那个最酸的青桔子。
不过在这个怀孕的问题上,导演也太大意了。
车祸发生她流产,出院了找记忆一次次与丈夫发生关系,于是乎在一个多月找回记忆的过程中再度怀孕。
导演也太不尊重女人了,又不是机器说流就流说怀就怀,总要时间的吧。
导演说结尾是开放的。
但我的直觉告诉我他们在一起了,因为他们找到了新的结点那就是山顶。
正如影片的前端所展示的一样,夫妻在同一辆车里,谎言让他们心隔千里;而结尾即使不在同一个车里,但心却拴在了一起。
那个俯拍的长镜头,那个曲折的盘山路,那个意味深长的镜头喜欢的要死。
路被分成了三段,代表了前男友,老公和情人。
虽然情人的路伸向远方,但丈夫的那条路与情人的路交汇处充满了代表生命的绿树,于是乎在重新来过的时候,他们一起伸向了另一个远方……
这部电影的名字,就是《重来》。
让人想起耳熟能详的那首歌,“如果再回到从前,所有一切重演……” 开篇不错,情节曲折,制造了矛盾冲突,设好的悬念,让人期待后面,导演如何自圆其说。
影片里,外科医生李询像往常一样,准备做急诊手术。
完全没有想到,因同一场车祸送来急救的两个人,是妻子丝竹与一个陌生男子:她的情人陈默。
他突然面对如此不堪的真相,强忍心痛,和自己的同事、也是丝竹前男友的钱程一起,将丝竹和陈默的生命从手术台上抢救下来,但丝竹却因头部伤势过重而失忆。
要不要去恢复丝竹的记忆,成了摆在李询面前最为残酷的难题。
故事讲到这里,连我都在猜测,后面的情节,编剧打算如何继续。
没有想到,这已经是影片最为精彩的部分。
居然会草草了事,完全浪费了这么好的一个题材。
本来可以高潮迭起,制造一些令人难忘的情节,点亮一个更为气势恢宏的主题,有几幕煽情的场景,再顺便揭露一下人性的弱点。
可惜了,全都没有,虎头蛇尾。
但这部电影,仍旧有可取之处。
否则,我也不会浪费笔墨,在这里重温这个故事梗概。
甚至去百度和豆瓣做功课,查了一下具体人物的名字,看了下别人的观感。
开始引起我注意的,是影片最初的细节。
李询还没有发现丝竹的出轨。
两个人之间,就像很多人到中年,已经冷漠疲惫的夫妻,充满了疏离之感。
一起应酬完回家,都满脸麻木,和对方在一起时,已经懒得再有表情。
夫妻之间偶有对话,也颇为简短。
可以听出,李询忙于医院的手术,经常加班。
而妻子时有抱怨。
偶然的一个周末,他终于有了时间,想陪妻子一次。
可是丝竹已经对他失望,冷淡的回他一句:“我加班!
”顿时可以脑补他们平时生活的画面。
一定是每当丝竹对他抱有期待,想和他在一起的时候,理性事业型的李询都不能配合,都要在医院“加班”。
久而久之,丝竹已经习惯成自然,已经自力更生,已经不再需要他的存在。
大概是为了打发业余时间,填补内心的空白,她报名参加了拉丁舞学习班。
仅仅九个月时间,舞蹈老师陈默,就在教她的过程中,用他的充分欣赏,和狂野暧昧的肌肤相亲,让她释放了自己的肢体语言,从此“舞出我人生”,情不自禁出了轨。
看陈默录下的视频里,她那些灿烂的欢笑,她那些优美的舞蹈动作,确实焕发了死气沉沉的婚姻里,所没有的光彩。
后来出了事,她已经不认识陈默,陈默仍旧会回味那些影像,对她留恋不已。
若想人不知,除非已莫为。
丝竹的婚外情,随着一场车祸,还是曝光于天下。
确切的说,是随着她怀孕,有了情人的孩子之后,才终于在情人张皇的神情下,在现实面前触礁。
幸运的是,她失忆了。
记忆只停留在三年前。
还爱着她的丈夫李询,愿意配合她,假装他们还没有遇到这些问题,还是最初那对决定相爱的男女。
于是我们意外的看到,原来这两个人,最初是那样热烈的爱过彼此。
那时丝竹有男朋友钱程。
可是当她意外落水时,和钱程一样不会水的李询,却不顾一切跳下去救她。
她为此离开钱程,选择去爱李询。
那时她还是穿着白裙的单纯女孩,不是三年后,被婚姻和现实磨砺出来的优秀设计师。
她还充满了对爱的憧憬,还会在旅行归来,李询去接她的那一刻,就想立刻投入他的怀抱里。
还会在电梯里,就迫不及待的主动热吻自己爱的那个人。
那时两个人还没有车,李询会陪她一起坐公交,而她也会像所有热恋中的女孩一样,紧紧依偎着他,把脸埋在他的怀抱里。
三年前,她还充满了对李询的爱与激情。
全心依恋,用尽所有力量。
可想而知,这三年的婚姻里,她感受到了多少失望,才会变成那个欲求不满,寻求婚外暧昧的中年女子。
那每时每日的生活,已经积累起太多无力感,让她倦怠。
而李询的现状是,妻子已经背叛了他。
她的失忆,让他重新拥有了一个像从前一样爱着他的女孩。
这时他方懂得了珍惜,愿意放下工作,甚至放下评审,去陪伴她。
愿意再次为她下厨,去做上一桌好菜。
当她默默的看着他的背影,感动得从后面拥抱他时,他只是平静的说了句事实,“其实我平时也不是这样的。
”那里面,未尝没有一种惭愧。
他还是爱着她的,甚至愿意为了她,假装忘记她带来的伤害。
甚至愿意为了她,去见她的情夫。
甚至愿意为了她,努力让她想起这个世界上,还有陈默这样一个男人。
甚至打算,如果她再次选择陈默,就成全她。
可是,在平淡的婚姻生活里,即使只是三年,李询却一度忽视她,无意识的疏远过她。
尽管影片没有展露相关的镜头,可是从那些细节处,就已经可以感受到,他是在自食其果,并非只是一个无辜的受害者。
影片的后来,像逐渐放凉的白开水,温吞而无趣。
李询越来越展现情深意重的那一面,越来越像一个认真而负责任的好男人。
而陈默相形之下,却显得丑陋而可疑,像一个诱骗良家妇女的登徒子。
而丝竹,不得不感叹心态对于女人的强大影响力。
当她忘记了过去时,又恢复了少女式的天真活泼。
而一旦她重温了记忆,负载起岁月的重量,立时又有了中年女人的沉重。
一边是不顾一切,投奔自己心目中爱情的未婚女子,会和男友一起去选戒指选婚纱。
一边是饱受爱情伤害,伤痕累累的围城中人,会在得知自己怀孕的消息后神情酸楚,在路边茫然哭泣。
或许那就是女人一生里,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写照。
最幸福的,莫过于一片空白,不知世事险恶,仍旧相信着也许并不值得信任的人和事,仍旧痴爱着也许并不值得去贪恋的那份情意,不懂得推敲与怀疑,不想去猜测与试探。
最幸福莫过于懵懂的年纪,最幸福莫过于你还持有热望的火焰,不被现实惊扰,不愿意熄灭它的光茫。
其实,如果让丝竹来选择,她大概永远也不愿意醒来,不愿意回想起后来的陈默。
因为那意味着她对曾经向往的和李询共同婚姻的怨怼与逃离。
即使李询经历了这些事情,已经开始补救,很难说丝竹就不会重复过去的道路。
又或许,她还会在某一天,对李询失望。
因为人性原本就是复杂多变,令人失望的,不是为了满足你所有的一厢情愿而生。
当有一天,她明白了这一点,或许就会知道,她一直追寻的一切,比如爱情,原本就是这个样子。
她曾经对钱程失望,因为在她落水,最绝望的那一刻,他没有挺身而出。
她曾经对李询失望,因为在家庭生活中,他的心思都在事业上,多数都在缺席。
她曾经对陈默失望,因为当她说出自己怀孕那一刻,陈默没有感到惊喜,而是受到了惊吓。
其实每一个异性,都会有令人失望的地方。
你和哪一个人组成家庭生活,都会有令人失望之处。
丝竹曾经一次又一次逃离,从钱程那里逃到李询这,从李询那里逃到陈默这,从陈默那里,最后又逃回到李询身边……每一次她感觉窒息的时候,就换一个人,短暂的看到光明,却不知道,每一个光明的背后,都有阴影。
就如同,每一处阴影的背后,都有光明一样。
就像钱程,最后和他结婚的姑娘,同样是满脸喜悦,满怀期待。
他可能是丝竹淘汰下来的人选,认定是不可托付之人。
却可能是另一个女人心里眼中,满满的幸福。
其实这三个男人都爱过她,或者爱着她,用他们各自不同的方式。
并不是说,爱就意味着满足一切,实现一切的。
尘世之中,每个人的爱都受着自己的局限,有各自的特点,充满各自的缺憾。
钱程虽爱,在不会游泳的情况下,不会盲目跳水救人。
李询虽爱,职业注定了他有时会忽略家庭。
陈默再爱,浪漫有余,注定缺乏实际的根基。
似乎所有的人和事,都是这样,不是这少了一角,就是那缺了一块。
永远不可能注定圆满和完美。
就像人无完人,而所有的家庭,都会有一点不尽人意之处一样。
我喜欢这个电影的题材。
喜欢丝竹重新回到三年前,变成那个长发白裙,身处恋情之中的女孩。
“如果再回到从前,还是与你相恋,你是否会在乎永不永远。
还是热恋以后,简短说声再见……”故事的结局会怎么样呢?
影片没有交待这对夫妻具体的走向。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丝竹又做回那个优秀的设计师,那个已婚女人,而不再是竹林里,那个和男友一起漫步,轻盈精灵的女子了。
重来:人生没有后悔药文/藤井树,原载于《优家画报》片名:《重来》导演:王超主演:颜丙燕、李乃文评分:7《重来》很文艺,确切来说,很有欧洲文艺片的味道---舒缓、优雅、节制。
对光和画面的美感要求极高,音乐也很到位,在这些方面,深得法国片的精髓,但骨子里的情感还是很东方。
故事的开场很像许秦豪的《外出》,都是因为一场车祸,发现了妻子的外遇。
当然,后面的剧情完全不同,就像《重来》的导演王超所言,他所迷恋的是,人物在不同时空中的碰撞与纠缠。
王超对于时空交错的迷恋,在本片中用女主角丝竹的失忆来完成。
车祸之后,丝竹睁开眼,记忆回到了三年前。
彼时她刚刚决定与前男友分手,跟后来成为她丈夫的李询开始一段新感情。
那是一个沉浸在爱里的女人,她的人生由此掀开一页新的篇章。
可是与此同时,她的丈夫面对的却是愕然发现妻子有外遇的事实,并且还要为了恢复妻子的记忆,陪她重演三年前的情感抉择。
显然这个故事本身不具备太多现实性,因为车祸啊,失忆啊,重启人生啊,诸如此类的事情,哪一件都不太可能发生在普通人的生活中。
可是故事在貌似极不合理的前提下展开,却一路铺陈,一路拐弯,走得后面,竟然越来越顺理成章了。
也就是说,这个原本不太现实的荒诞故事,被很好的自圆其说了。
这不得不令人佩服王超的编剧功力---对了,他首先是个作家,其次才是个导演。
一场车祸导致的失忆,把女主角带回到三年前的记忆,而她周遭的一切却又分明是正在发生的当下。
她在三年前需要跟前男友告别,她在当下要面对自己有外遇的纠结,当然,她还要选择一个未来---这未来属于她,也属于她的丈夫和情人。
影片最华彩的部分,发生在这对夫妻车祸后的第一次相见。
注意到那场戏特意选择在黄昏将暗未暗的时间段拍摄,街头华灯初上,可天色却还有光亮。
白天与黑夜的交接,也对应着男女主角身处的不同时空---女人是三年前的状态,雀跃着一段新感情的展开;男人是活在当下的境遇,看着三年前的妻子,如梦似幻。
这种人生倒转,命运重启的假设,在电影中被很好得贯彻下去。
身为观众的我们,见证着一个个谎言的编织,也见证了假相如何被真相掩盖,真相如何被真情打动。
其实从叙事层面来看,这片子有诸多“硬伤”。
比如,失忆桥段太老套;家庭派对太矫情;三个男人的差异不够明显;甚至情人几乎面目模糊,让人怀疑出轨的动机何在。
但是,女主角颜丙燕的表演着实精彩。
她把这个女人的内心世界演绎的淋漓尽致,刚开场的镇定,车祸后的天真,恢复后的痛苦,丰富的情感,逼人的魅力,统统展现在镜头前,让人相信,这么一个女人,便是我们这些所谓的“都市白骨精”中的一个。
我们选择嫁给自己爱的男人,却又在婚姻中情不自禁的背叛。
出轨不是因为不爱了,而仅仅是因为想改变。
的确,《重来》不是一部完美的电影,从社会底层转到城市精英,从边缘转到上流,王超的镜头转了方向,问题也随之而来。
从前的客观与游离,在这部电影中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本能的压抑,冷静、克制,企图躲在幕后不动声色。
可惜,整部电影的气息还是散发出犹豫和紧张来。
人生没有后悔药,电影似乎给了女主角一个吃后悔药的机会,让她的人生按下了重启键。
但看电影的我们却很清楚,人生只有前进符,没有后退格。
记忆或许会缺失,但选择却永远只有一次!
故事很有创意,但剧本略显一般。
故事idea本来很有的说,可是被编的特矫情、特恶心、特假。
比《江城夏日》那屎片要好多了,起码开头和结尾的镜头挺美的...
你看人家自己不都说了是一厢情愿嘛
法國匈牙利是怎麼回事?哪個片段哪個景跟這兩個國家有半毛錢關係了?劇本還不錯,可是導得略顯累贅。仍然是一套典型的近代中國敘述方式,台詞演技也值得再推敲。
如果能重来,不过就是有点乱。
人的复杂性,
蛮喜欢这种的
陈默(焦刚)演得真好!
男二那个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渣狗竟然和我重名
如果能重来,但终究不能。
用内敛沉默的语言,表达了真实赤裸的感情,好片
冲着yanbingyan看的,因为看过万箭穿心这部电影后真喜欢她演技!一般的电影,但是我喜欢拍摄地杭州
断断续续 心不在焉看了两晚看完了 节奏很法国 取景光线很杭州
我相信这个原剧本一定不错。。三段代表性爱情,斟酌有味。减到两颗星是为了拍的太懒了,太多不必要的镜头,女主角的空离的眼神和爱情的牙齿里面一样看的销魂。换个导演估计是部不错的文艺片。台词、对白少,对演员的要求很高的说。 路过电影院恰巧看的..,没有希望不谈失望。
颜丙燕太好看了。。。
主题模糊。风格过于写实。杭州美景很上镜!
冲着颜丙燕,看完的
晦涩难发声的诗,颇具意识流风味。感觉导演那个时候拍摄手法还很生涩,呈现一种实验感。
中产阶级是有多低碳环保,回家都不开大灯的,黑漆抹乌的,难道中产阶级的生活就如此木有色彩吗?还有那男主角是面瘫了吗?不要跟我说他在飙内心戏,还有编剧用点脑子行不行,看手机上的年份就能解释身边发生了什么好不好,不然看挂历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