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喜欢莉莉·柯林斯决定看《极端邪恶》,看了一会儿看不下去,拉进度条发现有个更喜欢的演员吉姆·帕森斯(生活大爆炸之谢尔顿)好难得,查了下电影的资料,作为一个心理学相关人士,好吧,来重新仔细看一遍。
是什么支撑了罪大恶极的罪犯到了最后一刻仍然坚称自己无罪的呢,他的心性怕是测谎仪也测不出来。
其实他有那么多的迷妹也有受到了他坚信自己无罪散发出的信号(磁场)影响的原因。
这是我最好奇又深思的。
只用大脑结构造成的人格及认知来解释吗?
可见人类的个人意志,能量有多强大。
那个著名的纳粹党首、凯撒大帝的我来我见我征服……(此处笔者表明反对犯罪,坚决拥护人要做一个于世界有益的人。
)这个电影让我引申开来的两点:人的自信太重要,信念让你形成一个坚定强大的磁场,你的小世界因此被影响/被改变;不要试图去改变和你不同人生观世界观…的人,和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
另:有灵异版本的解读吗?
灵异不是迷信,是还未被开发认知到的世界上的一种真实存在的现象。
“杀死她们不是仅仅为了满足暴力的需求,而是为了占有。
当你看着她们身体上最后一缕呼吸离开的时候,你就觉得她们成为了自己的一部分……看着她们的眼睛,你就觉得自己像一个神。
” 泰德·邦迪
《极端邪恶》剧照进入五月,网飞又开始投入制作更多的电影和电视剧,这其中就包括了5月3日即将播出的万众期待的《极端邪恶》这部电影。
这部由男神扎克·埃夫隆和古典女神莉莉·柯林斯主演的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传记惊悚电影为我们讲述了美国历史上最令人闻风丧胆,臭名昭著的连环杀手---泰德·邦迪(Ted Bundy)的故事。
故事通过莉莉·柯林斯饰演的泰德的前女友的角度来讲述这个让人不寒而栗的连环杀手的故事。
很多人担心,网飞这次的拍摄是不是有美化连环杀手的嫌疑。
毕竟他们请的演员是帅气的扎克·埃夫隆,这个凭借《歌舞青春》获得万千少女心的型男。
但是不可否认,扎克长得跟邦迪的确有很多相似之处,而且都非常受女性欢迎。
扎克·埃夫隆表示自己在接受这个出演邀约时,一开始是拒绝的,因为他怀疑这是在拍电影美化这个史上臭名昭著的连环杀手。
而且当她母亲听到他要出演泰德·邦迪的时候,吓得手里的碗都掉了。
而且这次电影是通过莉莉·柯林斯饰演的泰德的前女友的角度来讲述这个让人不寒而栗的连环杀手的故事,这一点,也让不少人觉得这有美化罪犯的嫌疑。
毕竟是女友视角。
那么这个让人闻风丧胆的美国史上最臭名昭著的连环女性杀手到底是怎么样一个人物呢?
高中时期 的 泰德·邦迪世界上最冷血的畜生泰德·邦迪说自己是“世界上最冷血的畜生”,而他所犯下的罪行正好跟他自己的描述完全吻合。
1974年夏天,美国西北太平洋地区的警方陷入了惶恐。
在华盛顿州和俄勒冈州上大学的女大学生纷纷失踪,而且数量在不断增加。
警方对此毫无头绪。
在仅仅6个月的时间内,6名女性被绑架。
而两名年轻女性在光天化日之下,在拥挤的萨马米什湖州立公园的海滩上无故消失的案子,更是让该地区陷入了一片惊慌。
但是这一次最大胆的绑架也为警方带来了第一个最大的破案线索。
在两位年轻女性失踪当天,多位女性报道说,自己被一位不明男性搭讪引诱过,但是没有成功。
她们告诉警方这个男性非常迷人,只要手绑着吊带。
他开的车是大众的甲壳虫,他说自己名字叫泰德。
在把信息公之于众之后,警方得到四个人的举报同时指向一个住在西雅图的男性:泰德·邦迪。
但是警方觉得这个没有犯罪前科的大学生应该不可能是犯罪嫌疑人,一次就把他排除在考虑范围之外了。
泰德·邦迪接受庭审时还向人微笑打招呼 就是这样的判断,让泰德·邦迪屡次逃脱,屡次作案成功。
他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最臭名远扬的连环杀手之一,在70年代一共杀害了超过30名女性。
(真实数量不清)当时,他把人们玩弄于股中,人们根本没有怀疑到他头上。
但是就像他的终审律师说的那样“他就是极端邪恶的代名词”。
泰德·邦迪的童年泰德·邦迪出生在美国西北海岸的佛蒙特州,之后这里会成为他犯罪的根据地。
母亲在少女时期,未婚先孕,祖父母对此感到非常耻辱。
祖父母把他带大。
他童年一直以为母亲是自己的亲姐姐。
直到大学之后才知道真相。
泰德的外公经常打骂泰德母子,使得他们不得不经常跑到亲戚家里避难。
这期间母亲认识了继父,并且带着泰德再婚。
泰德对于继父不喜欢,说他不聪明,也不会赚钱。
泰德的童年很少为人知道,他对于小时候的记忆也模棱两可。
虽然他自己说自己是个爱跟踪女性的少年,但是周围人却说他年少时非常理性,非常受人喜欢。
大学时光和第一次作案泰德·邦迪1965年高中毕业之后进入普吉湾大学,一年之后转学到华盛顿大学学习中文专业。
1968年,他短暂辍学之后,又很快转专业去学心理学。
大学期间他去了游历了美国东海岸,也就在这个时期,他得知自己一直以为的亲姐姐是自己的亲身母亲。
1973年,泰德被普吉湾大学的法律系录取研究生,但是他上学几个月之后就不再继续上课了。
1974年1月,也就是这个时候开始,美国西北海岸开始陆续出现女性离奇失踪的案件。
泰德i作案并不是谋杀,而是性侵犯一个18岁的华盛顿大学的女大学生。
泰德闯入 的公寓,用棍子打晕她之后对她进行性侵犯。
她因此昏迷了10天,并落下终生残疾。
泰德·邦迪第一次在西雅图作案之后邦迪杀害了他作案生涯的第一个女性:华盛顿大学的女大学生琳达·安·海利。
琳达·安·海利泰德在一天早上闯入琳达的公寓,把她打昏之后将她搬上车,从此人们再也没有看到过琳达。
她的一部分头骨几年之后在被抛尸的地方找到。
之后泰德继续在这个区域对女大学生下手。
并且形成模式:装作残疾或者伪装好,然后骗女性帮他把东西搬上车,然后就顺势绑架杀害她们。
更可拍的是,泰德·邦迪之后还会回到他抛尸的地方,对这些女性的尸体进行奸尸,而那时候的尸体已经腐烂 还会把这些女性的头骨保存下来,作为自己的战利品,每天晚上抱着这些头骨睡觉。
泰德在接受采访时说:“犯罪并不是因为欲望或者暴力,更多是因为想要占有一个人,包括她们的生命和肉体,让她们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
被泰德谋害的部分女性 更多疯狂的谋杀案就在那年夏天和冬天,一共有7名女学生在犹他、俄勒冈和华盛顿地区失踪。
所有被害人都是白人,身材修长、单身居住、留着长发,在失踪的时候都穿的很随便,而且时间都是在晚上。
到了10月份,犹他州警察局长路易斯·斯密斯的17岁的女儿也失踪了,9天以后尸体发现了,又是同样的手法,扼死、肛交和强奸。
13天以后,劳拉也失踪了,到了感恩节,在山区一条河边发现了尸体。
她被一根铁撬打在脑袋和脸上,同样也被进行了肛交和强奸,死亡原因是失血过多。
在所有案件中,证据似乎都被刻意消除了。
三个州的警察局在一起展开行动。
此时唯一的证据就是一个名字“Ted"---"泰德”。
露出马脚 琳·班克斯是泰德当时的梅格女朋友的闺蜜,她在报上读到了有关谋杀案的消息,看到合成的照片后,立即想到自己的男友泰德可能就是凶手。
梅格看到以后也觉得如此,但是她不相信这个自己爱着的男人会是一个杀人狂魔。
但经过再三犹豫,她最终决定报警。
但是由于警方的疏忽,这个举报被忽视了。
泰德再次逃过警方。
而就在这一年12月8日,泰德再次行动。
这次死者是18岁的卡罗,他告诉卡罗有人好像正在偷她的车,于是他们一起去停车场看。
卡罗以为这个人是书店职员,所以并没有疑心。
到了停车场,这个男人告诉她自己是警官,要求她跟自己去警察局做一下笔录。
卡罗看了他的徽章以后就跟他上了车。
但是泰德却把车开往相反的方向,过了一会,他突然停下来,她连车门都没碰到就失踪了。
后来警方在停车场发现了一串手铐钥匙,发现就是卡罗手上那把。
1975年2月12日,卡林一家去科罗拉多玩。
在途中一个旅店里,一天晚上她发现自己忘了拿杂志,就回房去取,从此就再也没有回来。
知道一个月后,在离旅店几英里的地方才发现卡林赤裸的尸体,死因是头部连续受到敲击。
几个月以后,在发现之前两具女尸的地方10英里远,又发现一具女尸,后来证实是布兰达,死因是头部钝器击伤。
警方在泰勒山区进行了搜索,又发现了一具尸体,死者是苏珊,跟着又发现了两具尸体,其中一具就是琳达·安·海利。
被害人的死因非常一致,都是头部钝器击伤。
死者人数还在不断上升,后来又有5名女性被发现死于科罗拉多。
逮捕归案直到1975年8月16日,犹他州的公路巡警发现了一辆可疑的轿车。
在他开灯靠近后,这辆轿车关上灯开始逃跑。
警察追上去,命令司机接受盘查。
司机的姓名是Theodore Robert Bundy。
随后他和另外两名警察对汽车进行了搜查,发现了一根铁撬、滑雪面具、绳子、手铐、电线和一把冰镐,泰德随即被捕。
在随后的审查中,警方发现泰德·邦迪于犯罪嫌疑人存在很多相似之处。
警方发现,泰德随似乎过着一种双重生活,充满了欺骗和不忠。
但是尽管越来越多的证据都对泰德随不利,他却仍然声称自己是清白的。
由于证据不足,法庭只审理了卡罗的案件,泰德显得非常放松和自信。
当卡罗哭着指证他的时候,他冷冷地盯着她。
后来也因为证据不够充分,因此只被判处15年徒刑,而且可以有条件假释。
在监狱里,泰德进行了心理评价,医生的评价是“精神病倾向、神经质、器质性脑损伤、酗酒、药物滥用、健忘,但是不存在性偏离”,另一些医生则指出,他“强烈依赖于女人”。
医生的一致评价是,泰德随对于自己和女性的关系抱有强烈的受辱恐惧。
这时警方发现了更多的证据,决定对他提出谋杀罪起诉。
1977年,泰德随被转到加菲尔德县监狱等候判决。
Ted越来越对自己的表现不满。
他撤掉了自己的律师,决定自己亲自出庭辩护。
这时,泰德随拥有一定的自由,于是开始策划越狱。
到了6月份,泰德随成功越狱。
监狱组织了大规模的搜索,甚至用上了血液追踪犬,但是却一无所获。
泰德随偷了一辆轿车,逃出了当地的搜索圈。
但是很快他又被抓到,带回了监狱。
在几个月以后,泰德随又一次越狱。
在12月30日,他利用天花板爬到大楼的另一边上。
他这次的逃跑知道第二天下午才被发现,此时已经过了15个小时。
这次他跑到了芝加哥,他的目的地是佛洛里达。
在1978年1月中旬,他改名为Chris Hagen,在佛洛里住了下来。
邻居对他毫不知情。
他的大量时间都花在佛洛里达州立大学校园里闲逛,偶尔溜到教室去听听课,平时就在家里看电视。
这时候,偷东西就成了他的另一种生活。
佛洛里达警方此时并不十分清泰德,因此也没有怀疑他。
到了2月9日,湖城警方接到报警电话,说12岁大的金伯利失踪了。
有人报案说看见她进了一辆陌生人的汽车。
8个星期以后,金伯利的尸体在被发现,尸体已经高度腐烂。
就在金伯利失踪几天后,泰德又盯上了14岁大的莱斯利。
但是很快莱斯利的哥哥来了,接走了她,然后抄下了车牌号码。
他们的父亲警长最后在他们的辨认和警方开枪帮助下,泰德抓捕归案。
审判对泰德的审判耗时漫长,直到1980年1月才结束。
他始终都是自己进行辩护,他非常自信,坚信自己会被无罪释放,甚至一度打动了陪审团。
但是证人的证词,以及他在被害人身上留下的牙印最终导致他被判有罪。
1月23日。
他接受了最终裁决,31日,被判处电椅执行死刑。
他一共被宣判了三次死刑。
被害人数一共是28名,但是许多人都相信远远不止这个数。
这个数目可能泰德自己也说不清楚。
他最后在1989年1月24日被执行电击死刑。
身后事 有关泰德·邦迪的书籍、录像、被害人自述数量庞大,他似乎已经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最为出名的连环杀手。
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凶残程度上,他都似乎首屈一指。
他甚至还是《沉默的羔羊》的原型。
2002年的电影直接以他名字命名《泰德·邦迪》。
提前他的名字,对70年代有记忆的人,到现在都不寒而栗。
泰德自己在1989年的供词表明,他喜欢在杀死被害人之前,很长时间保持让她们昏睡,而且他总是将被害人尸体埋在在同一个地点,然后经常回去看她们。
他不断对警方强调说:“杀死她们不是仅仅为了满足暴力的需求,而是为了占有。
当你看着她们身体上最后一缕呼吸离开的时候,你就觉得她们成为了自己的一部分……看着她们的眼睛,你就觉得自己象一个神。
”
影片打的旗号是以真实案改编,拍出来的效果却完全相反,明明现实男主就是凶手,杀了那么多人的变态杀手,电影拍出来的男主像个有情有义的无辜人,这不是误导观众吗?编剧和导演是在给连环杀手脱罪?以真实案件为基础的剧也能这么拍?看完电影后,应该让人恨的凶手却获得很多人的同情,不知道受害者亲属看了电影会怎么想。
没看到最后一刻差点真的以为Ted是无辜的…导演在刻画Ted是一个充满魅力的人算成功吧,但很多转变过程都拍的太模糊了,太混乱了。
看的过程中总能是觉得很疑惑,衔接不上,比如:女主为什么向警方举报他,最开始女主帮助他等待他,到突然间连挂三次电话不想理他。
电话里讲的那本书是否给男主策划一场精心的法庭辩护提供了思路?
女主的情绪和自我拉扯(这段到后面女主坦白自己举报了男友才看懂)。
最后法庭的辩护,男主流着泪义正严辞的说自己是无辜的,以及法官大人的总结陈词都蛮深刻。
直到影片最后,男女主的对视以及在玻璃上写出自己的作案工具,才发现,这人并不是被冤枉了,他就是凶手。
看完这个影片,站在女主的角度真的是很后怕,幸运的是女主没有遭到毒手,那么多起恶毒的犯罪的杀人犯竟然还残存了一丝善念,可能男主在真爱面前还是有人性的吧??
最后,影片想表达的,可能生活中他可能很优秀可能是印象里很好的人,但实际上就是你最不愿意去接受的罪犯本人。
影片还是起到了警示作用的,不管怎样,女性在独自一人时要小心,提高警惕性!
不把重点刻画在杀人心理和伪装上,反而把角色塑造的很真诚,让人觉得他是无罪,演技用错了地方,不知道导演和演员怎么想的,一点也不符合极端邪恶的本性,导演可能想用这样的方式来体现邪恶,我觉得是弄巧成拙,这样的影片就不用献给受害者了,你希望自己的女儿受害后看到这样一部电影吗?
不够沉重也不能抚慰人心,让人有一种杀了人还能挺潇洒的感觉,其实案件本身是触目惊心,但是电影里没有看到。
题材还是不错的,演员的演技也很到位,但是导演却没有把这么好的题材给拍好,全片没有什么主旨,不知道导演想要表达什么,看到一半还觉得男主挺可怜的(滑稽),甚至一度以为是法院判错了,结尾的反转就更没必要了,又不是拍悬疑片!
影片大量篇幅安排在了法庭上,但却没有听到什么实质的证据,(牙印除外),镜头也剪辑的摸不着头脑,本来想给一颗星的,加一颗给男主颜值上,再加一颗给女主颜值上!
卡司阵容是个大骗子,但我还是要赞扬一下各位演员的演技。
但是,我无法违心给更多的分了。
整部电影节奏紊乱,毫无重点,最好的部分就是结局两个人的对峙——这才是一部电影该有的,尤其一部标上了悬疑,恐怖的电影该有的特点——紧张,刺激。
这种电影,我私以为每一刻都应该是有深意的,有意味的。
我可以从某个一闪而过的画面来得到大量信息。
而不是这样,整部剧,大部分的场面都在强行注水。
我觉得导演都过于想要刻画甚至是在宣扬邦迪的魅力——他的吸引力,他的聪明果决,偶尔的狠厉,还有对待利兹的深情。
可是这是个杀人犯好吧,无论从政治角度,还是从电影的标签上该具备的都不该变成这样——平淡至极,一点刺激都没有的人物传记。
结局那两个人对峙的短情节裁剪一下,好好重新总结一下吧。
或用短镜头比无聊的长镜头会有意义的多。
如果只能掌控这十几分钟……请不要强行填充情节了。
浪费演员的潜力也浪费观众的时间。
:-)
记录片导演Joe Berlinger在准备Ted Bundy记录片的时候,意外地得到了一部以Ted Bundy为主角的电影剧情片剧本,之前只拍摄过一部恐怖剧情片的续集还最终没能上映的他打起了这部剧情片Extremely Wicked, Shockingly Evil and Vile的主意。
本来并没抱多大的希望,但在顺利卡司到Zac Efron和Lily Collins挑大梁之后,制片方为这部电影的拍摄开了绿灯。
这个剧本据说是以Ted Bundy多年的女友Liz的视角来看Ted Bundy这个人,跟以前以Ted Bundy实施犯罪为主角大开杀戒不同。
在2019年圣丹斯电影节放映后,Netflix购得了它的北美发行权。
电影自从在圣丹斯放映以来,遭到不少争议,焦点都放在请Zac Efron这名受欢迎的外形出众的演员扮演连环杀手有美化嫌疑;不少媒体也在观看后给了并不是很理想的评价,还惹得导演Joe Berlinger在媒体访问时候吐苦水,觉得人们因为他拍连环杀手而对他的电影产生了偏见,好好的作品被不公正地给了差评。
看完只想说,差评一点不冤。
从最基本的来说就是线索不清楚。
剧情介绍,包括每个主创做采访都会说:“这个故事是从Ted的女朋友Liz的视角来探索他这个人的。
”但事实是不是这样呢......并不是。
视角乱套了,前半部分,确实有一些Liz和Ted的幸福生活,Liz对Ted的怀疑以及担心,还有她本人和朋友之间的一些故事,这时还是能够看出这是Liz的视角;但从第二次庭审之后Liz就再也没有去过法庭了,电话也不接,信也不会看,基本和Ted断了关系,整个电影的重点突然被转移到法庭戏上面,突然变成了“Ted和Carole Ann的奇怪关系”,关于Liz的镜头也仅仅是坐在电视机前观看庭审之类的零碎镜头,直到最后一场戏才把重点拉回来。
Liz写过一本书,叫做The Phantom Prince,讲述了自己和Ted Bundy在一起的日子,很平凡琐碎的流水账,但却为电影提供了很多可拍的素材,Liz对Ted的怀疑不止给警察局打匿名电话那么一点点,她的挣扎和罪恶感从湖边目击者描述的画像开始,到找了警察之后稍微轻松一点,再到Ted学校附近又出了女生命案,她又陷入了自责和恐惧的漩涡,多次与警察联系,不同层次的信息交汇,而且她一直在跟好几个警察保持着私下通讯;Liz不满Ted喜欢小偷小摸,多次跟他因此吵架又因为Ted的好言相劝负荆请罪超级抓马地复合,这些都可以拍出来,也能给演员更多表演的空间。
有了这些就根本不用加那些重点不清的法庭戏份了,导演对那些真的是过分痴迷了,一点用没有还分散重点,油管上法庭视频搜起来好多,看真实的史实视频总比拍得过家家一样有冲击力吧。
导演说,这部片是通过Liz经历过Ted的闹剧,提醒观众要注意身边看起来无害的人,因为杀人犯并不总是能看出来的。
感觉他说的这些,他都没拍出来,没有实现。
现在电影拍的不好大多数都是因为角色挖掘不够,没有生命力和真情实感,说服不了观众。
这部电影也有同样的问题。
感觉导演没有给Ted和Liz这两个角色任何的深度,一切对于角色的描述都流于表面,整个电影就好像剧本里一镜一镜的这种片段合集,没有衔接,没有层次,没有足够的感情留白,排列组合的几个事件也没能有效地体现Ted和Liz这两个角色的内涵,导致想探索也不知道该往哪儿走。
这两个角色都是非常值得挖掘的角色。
在剧本里有一场戏,Ted越狱逃到佛罗里达,在大学姐妹会旁边租了公寓,出门就装模范公民,关上门则在那公寓里醉生梦死,任凭恶魔侵蚀自己的身体,这是多好的一场内涵呈现,但在电影里居然被改成了Ted戴个假胡子跟姐妹会女生调情这种简单的叙事性镜头;而Liz之前多次打电话给警察的恐惧和焦虑,跟不同的警察层层推进的交流,对于呈现她的立场和性格也是非常有帮助的,不知道导演为什么会选择不拍这些东西,真的暴殄天物浪费好东西。
然后这个剪辑实在是灾难,心疼两位主演吭哧吭哧演那么辛苦最终被导演和剪辑一刀刀剪成碎布头。
而且不挑不重要的剪,就挑一个长镜演员发挥得淋漓尽致的那种,把演员的好戏拆分单元格,然后插入他心爱的俗到不行的慢镜闪回,美滋滋地配上特别抒情的圣母音乐。
最后一镜尤为明显,本来Liz的释放和解脱是有点Mindhunter第一季最后那一镜的感觉的,Lily演得也很好,但是被导演和剪辑插入的闪回不断打断了节奏,毁了观众跟Liz一起解脱的心情。
这个剪辑不仅影响了演员的表演,还影响了整个电影的节奏,每场戏马上就要到融合交汇最精彩的那个点了,马上剪断不知所云毫无逻辑的接上一段不知道是什么玩意的戏,真的服了。
两位演员的表演还是很辛苦很努力的,Lily Collins本应有更多发挥的空间,表演也很不错,她的角色也是一个受害者,是被Ted Bundy蒙骗以及心理虐待伤害过的,但她最终敢于决定,敢于面对,是平凡朴实又勇气十足的普通女性。
但是过于单调的戏份和奇葩剪刀手让她的角色支离破碎,毁掉她辛苦的表演。
Zac Efron表演也很好,在圣丹斯得到压倒性好评,甚至有拯救影片,男主种子等过分彩虹屁言论:) 其实还可以了,有的时候感觉媒体大众对他期待过低,所以如果他能发挥出真实水平来还是能被媒体使劲夸的,开心。
但实话说,作为粉丝我觉得其实并没有媒体说的那么好,不到他本人在《我和奥森威尔斯》《报童》中达到的演员生涯最佳水平。
演成这样是值得表扬的,虽然还是没有改掉架着演的毛病,但是这部里面已经自然很多了。
有两个地方演得特别好,一个是监狱接受采访的那段,“我是无辜的”那一下真的太像Ted Bundy本人了;还有一个是最后的Hacksaw,写完擦额头鼻子那一下,那一下就感觉啊演得真好,真的演出了Ted Bundy这个人的本质,在他杀人的时候应该就那样吧,眼睛里闪着冷血又残暴的光。
但我不太满意的一点就是他对Ted Bundy的还原其实做的很不好,模仿一点都不够。
有的镜头只是外表像了,穿的衣服一样,但是Ted Bundy那种低调沉静的语气声音,还有故作淡定基本不激动不抓马的行事风格,都还差得远。
后面法庭戏基本都有对照的史实视频资料,尤其是念起诉书那段,Ted Bundy看到镜头马上从坏脾气闹情绪的犯人变成蓄势待发的掠夺猛兽,穿上他演员本色的伪装用玩笑的口吻挑衅Katsaris,锋利的眼神一台台摄像机看过去,镜头里都好像能看到他大脑的齿轮的运转,声音带着尽力控制又故意流露的愤怒,全程都仿佛在舞台上独束追光灯下的独白,完全正常的举手投足之间显现的不寻常的愤怒和蔑视,表情的变化非常微妙,也从未失去他的冷静。
而影片里这一镜应该只看到Ted笑嘻嘻闹脾气,就是演得层次不够。
其实整部电影都很奇怪,所有人都没有口音?
Ted和Liz原型本人北方口音都非常重,电影里两位演员都完全没有。
之后到了佛罗里达州,纪录片里面全是南方口音,但演员们也是全部没有口音......作为传记片还原这类真实细节不应该是自然的吗,不知道为什么对这个不做要求呃?
最后还是说一下关于美化Ted Bundy的争议......美不美化的,其实还是看大众的心理预设了,很多人就认为,杀人犯就是从心里丑到脸,必须丑得像鬼人神共愤才对,却忽略了事实往往不是这样的。
审美是很主观的一件事,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Ted Bundy确实是相貌英俊风度翩翩,这是眼见的事实。
而Zac Efron相貌英俊正是符合这个事实的条件。
如果传记片连还原事实都做不到的话,那这部传记片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
正像他自己说的,演这个角色心里没想着美化或者什么的,只想着把真相呈现出来。
极端邪恶可能是史上最好的讲述杀人犯的电影之一。
不得不说,好莱坞最厉害的地方之一是选角,为了选定角色,更改剧本只是最普通重大的改变。
选择半红不红的埃夫隆饰演美国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连环杀手之一泰德·邦迪(对上十位女性实施了谋杀),不仅演活了这个杀人犯,而且是重磅票房毒药。
整个电影对于影迷来说不仅是全程精彩,而且在片中埋下了谜底,直到最后解开。
埃夫隆饰演泰德邦迪,其男性吸引力和魅力只是表象。
影片里的泰德邦迪,有一种难以置信的,帕索里尼口中的“肉体存在的意义,以及已经失落的生命力量”。
这样就不难解释一个女人为他神魂颠倒,一个女人在他死前为他生了孩子。
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电影。
无论从犯罪研究还是电影研究。
这部虽然和之前推荐的纪录片《Conversations with A Killer: The Ted Bundy Tapes》都是Netflix出品,也都是关于同一个人:美国著名连环杀手泰德邦迪(Ted Bundy)。
但叙事角度非常不同。
看《极端邪恶》这部drama,完全是从女主角Liz(莉莉·柯林斯)的视角去看待整个事情,因此很多从纪录片中看到的案情经过,受害者和邦迪残忍的一面都被抹去,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英俊迷人、浪漫又聪明的男子。
如果你看本片前不知道他是谁,都甚至可能以为他是被冤枉的。
这就是足以说明,当一个女人恋爱的时候,真的完全戴上滤镜,无法看透一个人。
但影片的结尾却有惊喜,道出了Liz在整个事件中的关键作用。
而看《Conversations with A Killer: The Ted Bundy Tapes》那部纪录片,即使你也会发现邦迪的迷人一面,却无法忽视一遍又一遍出现在银幕上那些受害女孩的照片,从最一开始,你就会意识到这是一个恶魔。
但《极端邪恶》最有趣的是,不到最后片尾,观众都可能只是看到一个被“冤枉“的人。
我们完全看不到扎克·埃夫隆出演的邦迪都做过什么坏事,甚至看不到他发狂的样子或有任何不当行为。
我们只看到Liz如何被他蛊惑,很多女孩如何被他蛊惑,他又如何在电视前的法庭上为自己辩护,连法官都被他快折服。
这个人,与纪录片里那个恶魔确实非常难以联系在一起。
这也是本片有趣的地方,从Liz的角度出发,就是这样,她看到的只是当初那个爱她的人,如何也无法与杀人狂魔联系在一起。
从这点上,本片是满成功的。
扎克·埃夫隆确实年纪和气质上还挺适合的,就是发型与原型差得有点多。
而结局的转折也很有力,会让人意识到,Liz这个女人并不像很多其他邦迪的追随者那般盲目,虽然事实也确实让她心碎到不想接受。
本片也像纪录片一样展示出了他从被捕到审讯过程中一些十分好笑荒唐的事。
比如被捕居然总是因为交通违规,却又两次越狱成功。
但纪录片则能更全面地看到邦迪作为连环杀手所造成的恐慌。
好在,他临处死前有承认了罪行。
不然,正如很多在《极端邪恶》中被他所迷惑的女子,也许到现在也不相信他所犯下的罪行。
还是推荐两个都要看,对比一下就会发现,这个邦迪是个怎么样神奇的人物,居然可以如此判若两人,真的可谓是恶魔附身,充满迷惑性,想想也会让人毛骨悚然。
最近连看莉莉·柯林斯两部片子,还是忍不住感叹,她真的很美。
只不过受到气质所限制,她演的角色总是很软弱,常常被命运束缚的女性。
期待有天可以转化为女强人类型的角色。
实在是没理解这片子拍成这样,导演的意图是什么。
可怕的是已经到第三幕了我依然以为主角是蒙冤的。“你们不是在观看节目,这是严肃的谋杀案。”法官的话也该提示主创,看起来似乎忙于误导观众而缺失一些严谨的展现。
他看上去风度翩翩温柔多情,其实冷漠残忍极度邪恶,还有一堆女人愿意给他生孩子,简直像极了流量偶像和他的脑残粉
虽然知道这是真实存在的连环杀手,但从电影的叙事角度来看,感觉更像泰德是无辜的……最后的认罪也是为了解放女友……
谁又能想到全片最有力的部分在片尾名单之后呢?本片的法庭戏可能是我见过为没有力度也最没有感染力的了。不同于其他连环杀手的传记片,本片将Ted成功地塑造成了一个人见人爱的阳光大帅哥形象,让人恨都恨不起,甚至希望最后他能脱罪。或许影片本意是好的,最为警示教育我们表面上看起来非常nice的人说不定有颗极端邪恶的心,但扎克埃夫隆所散发出来的让人难以抵挡的魅力显然做不到
Ted Bundy
看不到任何剧情片化的必要。
被sheldon炸出来 总之导演是不是特别爱这个杀手啊…开头不知道原型还以为他真的被诬陷…
試圖現在客觀角度的描述卻變成了兩頭不到岸的無立場般的莫名其妙,如果不是了解案件背景,會覺得是一個自以為是愛出風頭的美國小夥被各方面打造冤枉成了個連環殺人犯還逼他認罪,只因為急需破案等政治目的和他煩人的自以為是,而那個女友就被描寫的像一個bitch,只因為自己沒有安全感就懷疑陷害一直愛著自己的男友,但你說洗白吧這個角色在這電影裡又著實的越來越煩人,這真的令人費解到底想拍個什麼?
显然没有纪录片好看啊,太分散了,假如没有纪录片作为知识背景我应该看不太懂这个电影到底要表达什么。当然zac的表演算是非常细腻的模仿了ted, 算得上还原了,但我更喜欢judge的表演,几乎还原了当时judge的表现。这么戏剧化的故事把剧本写成这么烂也是挺可惜的
一点都不惊悚,没有任何对于凶手也就是男主的血腥杀戮场景的镜头,所以说是一部犯罪剧情片更合适。而将关注点放在了人物的心理层面上,泰德企图逃脱法律的制裁不断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忽悠利兹,没有成功又去忽悠安,还在法庭上振振有词,但最终没有逃脱法律的制裁。而因为遇见泰德,利兹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一方面对泰德怀有感情,在越来越多的证据出现之后,她学会一点点接受泰德就是凶手的事实,并最终在和临刑前的泰德的对话中,让泰德供述了自己的杀人事实,从而让自己的心理获得解脱,虽然大局已定,但这一段堪称是全剧的最高潮,两位演员的表演非常精彩。因此多加一分,可以到7-7.5分。
一个具有良知的人必然在与自己堕落的人性作着斗争,然而像Ted Bundy 这样的人却始终在与自己的虚荣心为伍放纵邪恶的人性。回到电影本身,这是一个多么老套而又不明所以的英雄故事啊!作者对于《极端邪恶》的对象性指涉竟是如此含混不清。借此真实事件,你不知道他是蓄意嘲笑美国的司法体系还是暗自讽刺令人发胀发昏的爱情。最终影片成了一部毫无批判立场左右讨好的个人秀,这种暧昧而复杂的处理方法其结果极有可能落入弄巧成拙的境地——既默许了前者又肯定了后者。
导演问题最大,他对stock footage和还原史实场面过分痴迷,对角色挖掘和情感控制简直是小学级别的,为了还原史实,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毫无节奏不顾逻辑地瞎闹,又碎又俗的剪辑让两位主演辛苦的表演付诸东流。如果能把重点放在Liz身上多挖掘一些,不要这种悬疑片拍法,朴实真切一点讲Liz的故事会好很多,现在搞成这样子真是捡芝麻丢西瓜。总之真的很烂了,导演还天天媒体上叫冤,好可笑。P.S.西皮粉还是要开心一下Zef跟Lily的银幕结合,几年前两人谈恋爱时太低调除了路边社外没啥同框,现在有整一部电影可以吸,太好惹。
我天,导演太差了!角色内心挖掘全部剪掉,表演也剪得稀碎,乱七八糟,他自己看完之后知道自己拍了点儿啥吗?使劲儿剪闪回也太蠢了吧?!不聚焦人物内心却以“悬疑”方式去探讨所谓的看不出来帅哥是杀人犯?音乐太多了震得耳朵疼。加一颗星给最后hacksaw scene, 但并不说明我觉得他的表演整体是好的,片尾使用真实footage简直帮倒忙,他被Ted本人秒得渣都不剩;而拿着更好角色的Collins更是灾难。不过也有导演的问题,反正导演死了,不要祸害传记剧情片了,滚回去docu吧。
你猜我为什么打一星
帅可以当饭吃吗?当然,在颜值即正义的世界里,帅甚至可以保命!结合最近的路易吉案件,两相对照,不禁让人对欧美的司法、社会伦理、道德观产生了更深入的鄙视。回归影片本身,见老的扎克其实颜值并不是那么能打,搁《重返十七岁》那会的巅峰期,当庭释放毫无压力。全片叙事风格也只能算是中规中矩,能真正惊到老衲的,是片尾真实的史料画面,对比片中一字不差的还原,倒是让人有些毛骨悚然的感觉,原来人间真有如此恶魔在晃荡,片名《极端邪恶》并不夸张……
知道剧本是2012 Nicholl Fellowships获奖作品后感到失望,没有把人物建立起来就直接跳到犯罪部分是个大败笔,很多地方处理得也不够细微。比剧本更失败的是导演完全不知道自己是在做什么,简直让人生气,用力过度、节奏失控贯穿全片,推测原剧本可能也被改掉了不少。
片尾字幕说“谨以此片献给泰德·邦迪的受害者们”,可我觉得这完全是“谨以此片献给泰德·邦迪大哥”好吗。把他拍得聪明帅气风流(还有点痴情是怎么回事),那可是Zac Efron,是Zac Efron啊诸君。在玻璃板上写“HACKSAW”的时候帅死了。Zac Efron的演技大有进步(连环杀手演一波,戏路又拓宽了几里),除了对面是John Malkovich的时候会被无声碾压之外一直很灵光。以及……看到谢耳朵的时候笑出声了。 电影叙事的节奏不太舒服,人物塑造也水,摄影和配乐还不错。
本来是个犯罪片,看到最后是个爱情故事,我也是醉了。而且看到认罪都没能让我对罪犯产生愤怒的情绪,一直以为他是无辜的。这片儿你说拍得有多失败!
真实的泰德邦迪真棒!但这部电影真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