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what is your name?
”这是一个最麻烦并且越来越麻烦的问题。
文人骚客多执笔名,名家名角多冠艺名。
可是有一个画家用过的名字、画号竟有30多个,也是不得不让人咂舌。
他就是日本江户时代后期大神级的浮世绘画师葛饰北斋(1760-1849)。
葛饰北斋出生于东京墨田区,父亲是幕府御用镜师。
他最初叫“中岛时太郎”,后来改名叫“铁藏”。
他16岁当印刷学徒,学习雕刻,19岁跟随画家胜川春章学画,转年他以“胜川春朗”为画号发表作品,打下绘画基础。
他的早期作品以地方风俗和美人为主,后来转画风景。
他33岁时继承了淋派画师“表屋宗理”的名号。
在宽政10年的时候,他把“宗理”的名号让给了门人宗二,于是将自己的名字改名为“北斋辰政”。
46岁时改名为“葛饰北斋”。
在文化7年的时候,葛饰北斋开始使用画号“戴斗”,又在文政2年的时候又将“戴斗”的画号让给了门人斗円楼北泉,自己又将名字改为“为一”。
此外他还有“画狂老人”等众多雅号。
他不停改名的原因除辗转的师从经历外,也与生活窘迫有关,据说他将名号让与他人多是为了换取一笔转让费用,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这也是让人感到奇怪了,一代名画师一生勤于创作,其高产程度人尽皆知,毕生3万多幅画作,不足以得高官,还换不来厚禄吗?
唉,这就要归因于葛饰北斋的性情了。
2.“where are you?
”原谅我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
葛饰北斋是一个作画狂人,也是散漫任性之人。
他除了画画对什么与提不起兴趣,不抽烟不嗜酒、不做饭也不打扫,草纸垃圾堆满屋子就搬家,据说他一共搬过93次家。
对于买家委托的画作也是要灵感来时才动笔。
有一次殿下委托他画一幅龙,因为初稿被女儿弄坏了而不想再动笔重画,到了截稿前一天差人来问:“龙画好了吗?
”葛饰北斋说:“刚画完就升天了。
”搞得差人心惊胆颤,直到截稿日他才交出了一只栩栩如生的龙。
也有人传说是葛饰北斋女儿荣画的。
可见即便是对于皇室,葛饰北斋也无谄媚阿谀之举,得不了厚禄也可以理解了。
3.“what are you doing”别人笑我太疯颠我笑别人看不穿。
许多人说葛饰北斋行事奇异,连葛饰北斋的女儿都常称其为古怪的老头。
他绘画形式多样,只要来了兴致,在哪里都可以开始作画。
有时会在120张草席大小的纸上画个大达摩,有时又会在米上画两只翠鸟。
他的浮世绘版画《富岳三十六景》享有浮世绘版画中最高杰作的美誉。
但他的绘画成就不光体现在浮世绘版画上,这位独自记载了江户历史过半个世纪的画家,可谓是无所不图。
从版画到动植物肉笔画,漫画,春画等,他绘画的内容丰富多彩。
他曾与徒弟整天整天的促膝而坐,让他做各种各样的鬼脸,完成大量临摹,促使人物面部肌肉变形的拿捏达到了极致的细腻,故而他笔下漫画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表情丰富。
他曾说“没有观察就下笔的人物是立不住脚的,迈一步就垮了”。
后来他出版了一套绘画教科书,其中以《北斋漫画》最著名,是绘画百科全书。
而他则被冠以“现代漫画始祖”之名。
他对各种鬼怪神魔等的题材很感兴趣。
他乐于阅读唐朝怪谈等书籍,乐于四处走访收集鬼神传说。
他曾在一位传说脖子会变长的艺妓床边蹲守一夜。
这种好奇心、求知欲以及躬亲的态度让他在《百物语》妖怪画中的展示了突出成成就。
有这样一则传闻,受到葛饰北斋影响其女儿荣的绘画也非常厉害,曾给一个大户夫人画了一幅地狱画,那个夫人因为画作太逼真而常常精神恍惚害了病,葛饰北斋听闻后在那副画上加了一尊地藏王菩萨,从此那妇人的病就好了。
这当然有夸赞其下笔出神入化,更体现他看似癫狂背后注重体味画意、平衡画气的境界。
4.“What can you get from the paintings?
”前三个问题是面向葛饰北斋的,这第四个问题则是留给看画人的。
在他的画中首先看到的是江户川过半个世纪的风貌,以及葛饰北斋终身追求绘画的热情与对艺术的谦恭。
这个30岁崭露锋芒、50岁形成画风、60岁开始成名、80岁登峰造极的艺术家,在90岁时还谦虚说,“如果长命百岁,才可称得上画家。
”他是日本代表画家,但在他风景版画中融汇了中国画、日本画、西方画等多种元素和技法。
在艺术造诣和贡献上早已超出国界的限制。
他的作品给各种海外画家与音乐家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葛饰北斋被认为是印象主义运动的重要推动人物,被誉为“西方现代主义之父”。
梵高的《星月夜》曾参考葛饰北斋《神奈川冲浪里》中的漩涡图案;作曲家德彪西也曾从《神奈川冲浪里》中汲取灵感,创作了交响乐《大海》,连曲谱的封面设计都照搬《神奈川冲浪里》中的浪花。
在北斋画作的众生百态、风景、美人、花鸟鱼虫、神鬼怪诞之中,可以看尽真实、潇洒、惬意、灵动、怪异……但却看不到他的悲伤痛苦。
葛饰北斋认为,一个好的画家要情感敏感,但却最好只限于所画之物于心的情感,而自身生活中的爱恨离别则该深深隐藏。
所以我们看不到他痛失两女的悲哀,看不到他疏离亲人的自责。
直到他画最后一幅画《富士越龙》。
他说“我终于不用再隐藏情感了。
”《富士越龙》中“北斋风格”的富士山,以及一如既往的精致笔法,表明这位老人的绘画技巧依旧是那样的娴熟。
而墨色浓重显得有些阴冷的画面,可能是真实地表达了这位伟大画家此时的心境吧。
完。
<图片1>作者:别花人<图片2>『花落花开,花落花又开,百日红。
』既是漫画家,也是学者的杉浦日向子在自己的作品《百日红》第一卷里,曾经引用江户时代歌人加贺千代女的诗句,解释这部漫画名字的由来。
百日红这种花,也被叫做紫薇。
与那些朝开暮落的寻常花卉不同,它『不将颜色托春风』、『不占园中最上春』,直要等待梅雨过后,才恣意盛开,一开便是一百多天。
繁茂到压弯树枝的锦簇花团,在一整个夏天里,不断地绽放,不断地凋谢,然后再不断地绽放,纵是已经晓迎秋露,仍在吐露一枝新。
人常言『花无百日红』,可是紫薇,偏就要『长放半年花』。
这种旺盛的生命力,在杉浦日向子眼里,浑似浮世绘大师葛饰北斋。
北斋19岁便开始发表作品,直到知天命之年方才成为风靡一世的著名画家,这不正是迟开的紫薇花吗?
北斋一生创作作品超过三万幅,跨越各个画派、题材,才华却不见丝毫缩减,晚年仍然积极学习西方传来的技巧,直至临终犹在感叹『只要再活五年,就能成为真正的画师了』,如此旺盛的创作生命和创作欲望,不正是毫不吝惜地挥洒花雨、却仍然常开不败的百日红吗?
光是这一个标题,便充分体现了作者杉浦日向子独到的感性,以及对北斋深沉的敬爱与理解。
能够想出这样一个标题的作者,描绘出的北斋,怎么可能不贴近史实,又怎么可能不魅力十足?
<图片3>2015年,《百日红》被PRODUCTION I.G.改编成动画电影。
由知名动画导演原惠一执导的这部作品,上映之后获得了日本海内外业内人士和观众的一致认可,并在蒙特利尔、安锡、锡切斯等多个奇幻、动画电影节获得奖项。
那么《百日红》的魅力究竟何在?
如果你还没有观看过这部电影,或许通过这篇拙文,多少也会有所体会。
<图片4>《百日红》描写北斋,却将焦点聚集在了他的女儿阿荣身上。
和父亲同为浮世绘画家的阿荣,相貌丑陋,待人冷淡,不善言辞,就算对身为巨匠的父亲也不会表露出敬意。
作品正是通过这样的她的双眼,反映出了一个褪去光环的北斋——或者,用作品中阿荣的叫法,铁藏。
他性格乖僻固执,酷好女色,对家人鲜少表达过关心……除了一手绝妙的画技之外,几乎就是一个无一可取的怪老头。
漫画以这对性格酷似的父女为主轴,通过一个个或平淡如水却又不可思议的故事,展现这两位江户画家的创作和生活。
原作中彼此独立、互无干涉的短篇,在电影中通过铁藏先天失明的女儿阿犹这条似有似无的主线串联。
疼爱妹妹的阿荣对因为畏惧死亡而疏远多病的阿荣的铁藏的轻蔑不满,以及阿荣作为浮世绘画家对父亲的才能抱持的复杂情感,被原惠一导演用不疾不徐的步调娓娓道来,直到最终抵达和解。
<图片5>《百日红》原作者杉浦日向子在身为漫画家的同时,也是一位江户风俗研究家。
在她严密的考据和精细的描写下,一个繁荣喧嚣的化政时代跃然纸上。
得益于以注重细节、贴近现实著称的原惠一导演,动画虽然在考据方面出现了原作中没有的瑕疵,但在整体上尽最大限度还原了杉浦笔下的江户的真实感。
动画以百日红绽放的夏天开始,经过季节变迁,花开花落,又以夏天结束。
在动画原创的情节中,阿荣几度带着盲眼的妹妹阿犹走到街头。
目不能视的阿犹用继承自父亲的敏锐感性,在脑海中构建出了这座城市的春夏秋冬。
与此同时,原本只能坐在屏幕前视听的观众,彷佛也跟着阿犹一起,感受到了江户时代四季的气息和感触。
如此逆用阿犹的盲眼,不可不谓神来之笔。
<图片6>原惠一素来被认为风格比起动画更接近真人作品,再加上在制作这部《百日红》之前,他又挑战了自己的第一部真人电影;因此,在这部从真人电影回归动画电影的作品里,原惠一有意识地强调了『只有动画才能实现』的独特表现,充分地结合了自己写实的作风和动画的夸张。
譬如电影中阿荣和阿犹姊妹乘船在浪头颠簸时,便进入了北斋名作《神奈川沖浪里》的场景;阿荣在深夜奔出家门观看火灾的场景,则让人联想到她笔下对火光和阴影超越时代的真实描绘。
如此将电影中描绘的场景和浮世绘的画作无缝结合,只有动画这一体裁,才能实现。
另外,电影中也出现了北斋绘制《大达摩绘》和《北斋漫画》等作品的场景。
如此流芳百世的名画,在剧中却被一笔带过,或许也体现了北斋的性情。
《百日红》原作在通过写实的笔触还原北斋父女形象的同时,还加入了奇幻鬼怪作为调味料,电影也充分运用了动画的优势,将江户城描绘得亦真亦幻。
画家们的匠心,能招来呼风唤雨的神龙进入画中;太过写实的地狱图,会让画主的妻子被魑魅魍魉摄去心魂;肃穆逼人的菩萨像,震慑不了毫无信仰的淫僧,却在男娼的梦里现出了庄严宝相……这些夸张离奇的描写,结合百姓笃信神佛的时代背景,倒也有着强烈的说服力:以北斋父女臻于神鬼之境的才能,能引出人心中的神魔,大概也不算虚幻吧。
遗憾的是,《百日红》原作者杉浦日向子早在二十多年前便因患病封笔,并且最终在2005年病故。
然而她的艺术生涯虽然短暂,创作的作品却没有因为她的辞世而失去生命力。
在原作者去世十年后方才问世的这部电影,没有辱没原作。
杉浦日向子也正如她所培育的这株《百日红》,在身后仍然『新花续放枝』。
豆瓣上的人对这片的评价不高,不知是否因此导致我观看前期待值放得很低的缘故,看后也无所谓失望。
当然我承认这片的确有一些缺点,最明显的是它不像一部完整的电影,更像是几集独立的TV动画连着一起播放,中途的切割感很强。
另一个缺点是中间有好几个有头无尾的鬼怪故事,而且又与主线剧情似乎没太大关系。
漫画版的评价很高,但我没看过,不知是不是原惠一没能把原作的各个独立的篇章融合起来,才产生以上两个缺陷。
不过影片优点也是很明显的,比如对江户气息的还原非常棒,如果你喜欢江户时代题材的话,我想这片是不可以错过的,至少看风景也可以一饱眼福。
本片讲述的正是大画家葛饰北斋一家的故事,就算是国人对北斋的画恐怕也是熟悉得不能更熟悉,他画的那幅《神奈川的冲浪》是堪比李白的《静夜思》、达芬奇的《蒙娜丽莎》、CCTV的《西游记》一般的精神污染,不管你爱看不看,反正你会在哪个时间段被动地被它们洗脑过。
这片的某个镜头(阿荣和妹妹划船)也致敬了这幅名画。
很多人说这片的剧情很生涩之类,但我看过后却觉得并不难懂。
故事的主线其实只有一条,就是葛饰北斋一家子的家庭恩怨。
而这其中,又可以分成三条支线。
其一是葛饰北斋(铁藏)和女儿阿荣在画技方面的暗中较劲。
准确地说是阿荣单方面对父亲的竞争心理。
片中有好几个莫明其妙的独立故事,其作用都是用来反映阿荣的这一心理,特别是贵妇人因阿荣的画而做恶梦的那段,北斋在画上修改了一下就解决了问题,父女俩高下立判。
而之后阿荣的春宫图被客户退回的情节,同样是这一心理的表现,只不过这次阿荣的竞争对手不单是父亲,也包括了善次郎。
这条支线的主题就是阿荣绘画心态上的成长,阿荣画技虽好,却只是父亲的跟班,而片尾一幅她画的妹妹在玩耍的彩画,正是她告别了自己作为父亲影子的象征。
其二是阿荣和妹妹阿犹的亲情,这也是全片最出彩的内容之一。
这条支线与上一条是互相独立的,彼此互不干涉,但看到后边就会明白,有个人物把这两条支线串连了起来,这个人就是她们的父亲北斋。
阿荣在小吃店看着妹妹和小男孩在雪地上玩耍的场景,令她想起了自己和父亲以前在雪地上发生的事,而北斋在阿荣的回忆中正是一个视绘画如生命的父亲。
其三是北斋和阿犹的关系。
这条线表现得很隐晦,就连它的结局——阿犹的死亡也很含蓄,而在全片,北斋和小女儿的见面仅有一次。
阿犹从小体弱多病,但北斋一直没怎么去看望女儿,对此阿荣作了若干种解释,而从最后的情况来看,北斋的心态,应该和《Air》里观铃的母亲晴子、《Kanon》里小刊的姐姐香里是一个心态的,身边有一个随时会死的亲人,对他们心理上是一种巨大的折磨,有人承受得住,有人无法,而在这部影片中,阿荣和北斋分别代表了这两种心态。
看了一下百科说到原作中阿犹的戏份并不多,为了让影片有明确的主线,原惠一才特别把阿犹提升为主角级别的人物。
这个改动应该是很好的,阿犹死的时候我还看得有点伤心。
总的来说,《百日红》还是承袭了《河童之夏》、《幸运签》那种家庭为主、神话为辅的风格,片中所有副线都是为完善父女的人物形象和侧面表现他们的家庭而存在的。
虽然它没有带给我《河童之夏》和《幸运签》的惊喜,却也让我觉得以后还能继续期待原惠一的作品。
百日红所描述出来江户时代的风情,在当今的浅草地区还能略感一二。
三度拜访东京,有一周的旅游,也有三个月的短住,加起来在东京呆过的时间也有一个季度之长了。
新宿涩谷充斥着华丽着装的少男少女,自然略显浮躁;品川是浓浓的商业气息,从穿梭在大街上的西装革履就能感受出来;六本木和赤坂的酒吧,则是上流社会的情调,免不了煞有介事和做作;上野的博物馆和动物园,又太过于古董了。
只有这浅草地区,充满了某种人文的情调,让我百去不厌。
今天的主题是百日红,而不是浅草,所以就不应当在浅草上花太多笔墨。
百日红讲得故事支离破碎。
与其说是一部跌宕起伏的故事集,不如把它看作是描写江户时代的一部风俗志。
具有时代特色的浮世绘,以及每幅画卷后的民间传说故事;向北斎致敬的“神奈川冲浪里“木版画,还有跨越隅田川的木桥上的充满生活气息的声音。
自然不用提充满历史考究的着装,江户时代的传统住房,还有早期浅草仲见世的商铺。
百日红笔下的江户,既有色彩浓郁的夕阳下的火烧云,也有冬季雪景下静寂的河川;这是江户的自然美。
百日红笔下的江户人,既有醉酒后口出狂言的善次郎,也有勤奋好学却在男女之事上率直天真的国直;这是江户的人文美;百日红笔下的江户场所,既有国色天香的艺妓家中,也有人来人往的集市桥上;这是江户的风俗美。
我们感受江户的美,不仅是视觉上的。
通过阿荣的妹妹,我们也享受了听觉和触觉上的享受,如此处理,甚是巧妙。
而撑起整篇故事的女主角阿荣,有着如今被称为女强人,女汉子的气质。
争强好胜,努力好学,又技术精湛。
在对待与人相处上,她性格率直任性,处处透露出强势;然而形成反差的,是那一套浅色的朴素的和服,以及她对待妹妹时大和抚子一样的温柔。
若是喜爱这样的女主角,光是看着她的个性,就足够让人赏心悦目了。
说到这里,又不得不提到浅草。
全片的末尾,阿荣一人在江户桥上独白。
百日红仅用了一个短暂的场景说明了,阿荣和她暗恋的初五郎的故事不了了之,而阿荣之后虽然结婚,却也落下了离婚的下场,与北齋度过余生。
这一段描写,阿荣的面无表情,更加给她的故事抹上了一层悲哀的色彩。
而在我看来,比起阿荣的一生更加悲哀的,则是最后江户的木桥和穿梭在木桥上的人们,一瞬间变成了如今的浅草---新建成的吾妻桥,天空树,以及在隅田川行驶的略显突兀的宇宙飞船摸样的游船。
这一幕,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淡淡的对于江户风情和优雅的缅怀之情,也油生出一种时代一去不复返的哀伤。
百日红与川端康成先生所著的《浅草红团》,是有这异曲同工之妙的。
两者中的人物,与其说是故事的中心,不如说是作者用来展现当地风情的工具。
我们通过人物的所见,所听,所闻,感受着江户的每一处独特的细节,也从中感受到美感。
江户时代的魅力,在如今的东京,应当说已是荡然无存了。
然而请大家拜访一下浅草地区,不仅仅是浅草寺和游人如织的商店街。
跨越隅田川的吾妻桥,上了年代的东武车站,还有穿梭在大街小巷的人力车。
再南下,去往两国地区和著名的江户博物馆看看,想必可以略窥江户的一二来---这将是在我下一次东京旅行的重点之一。
而我下次再回东京,也务必会住在浅草吧。
晶晶刘推荐我看这部电影是在“兄弟船”日料店,我说到阴阳师游戏,提到了平安京和鬼怪,她便推荐了这部电影。
我最开始是以看志怪电影的心态来看得,而且一开头的故事就是在天降神龙和半夜飞走的头颅,(飞头蛮)我看得津津有味,第二个是画里的地狱像成真,也很是吸引人,第三段妹妹的逝去,那一朵枯萎的山茶花。
总体来说是一个个分散的小故事,画面很是美丽,江户时代的风情,浮世绘画家的笔墨,带着神话故事的魅力,远古的传说,神灵的交流,是那么吸引人,但不可否认,这部电影并不是一个故事的体现,而是两个主要人物的体现,北斋和他的女儿阿荣,那样淡然而强大,真是让人羡慕呢。
看到最后我才知道这是根据江户时代葛饰北斋的真实人生而改编的电影,那个14岁开始画画,60岁成名的浮世绘画家,这部电影里写了阿荣和北斋父女俩在画技上的争斗,写了阿荣和犹的姐妹温情。
摘取他人的影评:画师、艺妓、大名、商贾、姐妹、父女、佣人、廊桥、酒屋、市集、书店、园游、辟邪、春宫。
怪力乱神,生活琐记。
即便不时有物哀之情,但总是一副市井蒸腾的俗世乐土气象 。
我喜欢这部电影。
没有看过原作漫画,纯粹是被电影名称吸引过来的。
乍一看,以为一个绚烂过后寂寞满地的故事,毕竟花无百日红嘛;真正看过之后,却感受到其中传达出丝丝缕缕的“幽玄的妙花风”。
电影的细节非常吸引人,不单反应在动画制作的技术细节上,江户时代民风民俗上也颇下功夫。
阿荣奔跑时内八的双脚,是非常典型的日本女性的步伐特点。
阿荣对火焰有着特殊的热爱,因此危险的火灾在阿荣眼中也绽放出了如烟花一般绚丽的光彩,救火时推到墙壁的是一位背后满是精美刺青的大力士,在跃动的火光中,一闪而过的刺青也仿佛活了一般。
妖艳的花魁为了保持发型睡觉只能用颈枕,而阿荣则把一个小木块枕到了头下(突然想到了司马光的“警枕”)。
欢场之中,既有盛装的女子,也有变装的男人;不论男女,眼角眉梢那一抹鲜红风情尽显,令人观之难忘。
而阿荣虽然尚未出阁,但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在春宫图上不断摸索,不论是她的父亲还是印刷厂的老板都给她提出了很中肯的建议,她甚至去进行了实地考察(……),江户民风也借此生动的体现了出来。
阿尤体弱眼盲,电影在表现她的眼盲时并未过多着眼于“盲目”,而是重在刻画“耳聪”和来自双手的接触。
阿尤在阿荣的引导下第一次接触江水时猛地收手,阿尤在桥上时周围的声响被刻意放大(车轮声、叫卖声等等),阿尤和阿荣坐船经过桥底时桥面上的吱嘎声尤为明显。
点点滴滴,不仅体现出阿尤的眼盲,更反映出了阿尤的心细如发和敏锐的感触。
阿尤离世的前一晚,阿尤“看到”帐子上有东西,阿荣提灯去看,昏黄的灯光映出一只双目猩红的碧绿螳螂,也许这就是生命的收割者吧。
整部电影是由好几个小故事连缀而成,有的人觉得这样一来电影结构松散,没有核心;而我却恰恰喜欢这种戛然而止的感觉,正如浮世绘一般,只记录一刹那的情形,此后过往再不挂心。
于百般克制之中,抓住一瞬间的爆发,譬如翻腾的海浪,譬如一鳞一爪的巨龙,譬如看似冷漠的父亲亲手绘制的钟馗,譬如扮作小贩为阿尤放生祈福的父亲。
身为当时最出色的画家,他们看中的不正是瞬间的感触吗?
不论是巨幅的龙,还是袖珍的鸟,纠缠的人,亦或是看金鱼的小女孩,都是长久等待、细心观察后的一挥而就;此前种种,皆为铺垫,无需细说;此后种种,皆为尾声,不说也罢。
影片中的几个伏笔和呼应也有些意思。
第一个是佛的形象。
阿荣的一幅画只有恶鬼而无超度,为主人家带来了不少麻烦,父亲的解决之道就是“收尾”-在画幅最后画上佛陀,度化众鬼。
而阿荣在春宫画的“实地考察”时,梦到了踏众生而去的佛陀;二者之间,颇耐人寻味。
第二个是百日红,这是阿荣最喜欢的花,也是她亲手放到阿尤袖中的花(温暖而热烈的红色);阿尤死后,她的灵魂将枯萎却依然鲜红的百日红带至父亲那里,是否意味着生命虽然枯萎,但温暖不曾离开呢?
说到配乐,自从看了《混沌武士》以后,突然觉得和江户时代最配的就是爵士乐,所以本片的配乐听起来还是挺顺耳的。
对于铁藏描述自己的手穿过风抚摸过宝塔的情景简直太有意境,而关于画师的想象世界显然电影的内容还是不够展现出来的不过好在导演没有贪心为了内容舍弃影片的完整性,不过在女主人被地狱图吓到到最后解决的情节有点太多虎头蛇尾可能是受时间的局限吧,如果拍成分集动画显然会成神作?另外三段的电吉他一个开头一个妹妹死去太有违和感,不过最后转场成现代的东京还是可以的
讲述一位浮生绘画师的生活,平淡中透露出了些许神秘,画作被赋予了生命感。
被画中的厉鬼而吓出一系列异事的贵妇为阿荣的画披上了一层好诡异的面纱,填上了一尊佛像。
变得平安无事,明明是心理作用,让作品讲的这事如真实发生一样。
阿荣在这件事情中成长。
女妓的头可以伸长使整部剧的神秘色彩达到顶峰,奇幻一夜。
如很多人都一样,画师有亲情,有友情,有难于的爱情。
于很多人不一样,画师的画作有了生命。
在画笔下,一个时代的描述,一个性灵的叙说。
好美,
太好看了,它不是那么完熟精致,但就好像 你不能指望一个人手上包着丝绢sy,是有点电波系的 细腻到骨子里的文艺片。
好像松散的结构很受诟病,没头没尾、东打一靶西打一靶的散漫叙事,没有收束,莫名其妙,不知所云,但就是 很对我胃口啊!
可以说,简直 被击中了,浅淡的 善感温柔,浅淡的深痛苦难花魁模样的男妓梦见巨大的佛像从远山外踏来,践踏地上求乞跪拜的人如蝼蚁,留废墟往前走远。
“极乐世界真的存在吗?
”阿荣,他们一同安静地注视昏暗里画得拙劣的佛画像。
他活得多么辛劳啊,他亲吻她后便睡着“数到一百 我会醒来”没有醒来“姐姐,我是会下地狱的”目暓的妹妹阿犹反反复复说的一句话。
阿荣抱着她,握画笔而粗糙的手抚摸着她羸瘦苍白的手指,把脸埋进她旧式的齐耳短发里。
“留长吧,我可是梳头发的好手哦,我给阿犹”她们在小棚屋里喝热茶,一个小男孩为失明的阿犹打下树上积雪,簌簌点起她笑容帐顶上的螳螂 镰刀收割生命“它温柔吗?
”“嗯”“可爱吗?
”“嗯”“我会下地狱的”分明是在问死亡,死亡温柔吗?
死亡可爱吗?
阿荣地狱变的屏风引起火灾和灾厄,宅里的深埋罪恶,女主人的般若。
因为全是苦痛 绝望 北斋添上观音 有了希望北斋的双手在黑夜里漫游 花魁的头颅里是拘困住的雪女扔下桥的戏牌 和暗恋沉没活着 活着 活着 美丽 残酷 愿 望 词语的意义 心内有火而外只有烟。
后来的阿荣,抱着过去 悲伤 死掉的梦想尸骸 新长的皮肉 渐次叠成盔甲。
漫不经心,坚不可摧,转身淹没人海
<图片8><图片9><图片10><图片11><图片12><图片13><图片14><图片15><图片16><图片17><图片18><图片19><图片20>
广播看到友邻标了 顺手补标 看过太久现在还记得的就是 其一绘画的肉欲不能凭空得来 其二江户的真龙 胜败即是时机之运势 其三片尾转入现代 个人感觉是败笔
朴实的江户民生结合神怪信仰,目的不在讲一个悲剧故事,也并非试图去诠释艺术或匠心,只在描述特定时代背景下特定职人的一种生活状态。
鬼怪和画师的故事,有女孩儿有狗子,够了。
我猜原作可能是相对独立的故事集形式,所以改编出来的叙事也是一节一节的有点散。短篇集本来就很难改编成长片,每个点都做得不错,但没捏合到一起。不少镜头和细节还是能看出原惠一的功力在,但整体来说没很多人期望的那么好吧。
江户画家小像。只是之前完全不了解画家,看来稍有些摸不着头脑。小故事风格各异,艳丽、悲伤、童真、遗憾。感觉作画有很可爱的笔触,比如扫地的骨架、睡着的艺妓。
大江户真好
葛饰北斋江户怪谈,竟然有几分治愈,制作成《怪》那样的单元剧应该很棒,剧场版太短了。杏的声音好有英气啊!帅!片中提到的手里钻出妖怪手的唐传奇叫什么?和攻壳动画里的机械手指尖分岔异曲同工。
虽然不烂,但是太平淡了,白开水喝几口能润嗓解渴,连着喝一个半小时就。。。
喜欢这种片子的人缺乏基本的审美
确实有点散,但是画面还是挺美的,最后一张阿犹的画,阿荣画得尤为好,这或许就是她突破父亲的阴影,最终成长吧!鬼怪的故事倒也有趣。
请问这个电影到底在讲什么东西?
浮世绘大师的女儿视角,只属于日本人的动画,配乐中不管是和画风略有反差的摇滚乐还是结尾的椎名林檎,都让人非常舒服,相对于日本人,我们真的不会发挥自己的长处。
你们要的剧照在这里~https://www.douban.com/note/554618638/
这种片不是我的菜。
两颗星都给画面和风情吧,故事就算了。。可惜了阿荣
好,好看!我喜欢!!其实妹子不是美女啊,为什么剧情里大家都要说她美女……性格那种散散淡淡的也很有魅力,很认真很要强也很有魅力,中间穿插的怪奇故事是亮点啊,氛围和感觉都很棒
江戶畫師逸事。葛飾應為的水平不輸父親,《夜櫻美人圖》和《吉原夜景圖》的光線都很美。
呃。。。盛名之下。。。
花魁是女鬼?未经人事却能画春宫画的姐姐很有耐心,给视障妹妹讲解周围风景。鬼怪画得太像。下雨了,被男人揽入怀里。被百合了。画家二三事,散文一样。太短。片尾林檎椎名唱得不错。父亲对妹妹一直很冷淡,大概是缺钱的缘故吧。三星半
江户版神笔马良的日常,杂糅了百鬼夜行的奇幻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