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剧最失败的就是不会讲故事,剧情衔接脱钩,穿插内容时特别奇怪,突兀,不知道是剪辑懵了还是编剧懵了,感觉像是本来好好走路呢,突然拿出二锅头喝大了,开始绕圈了,还没有终点,先不说演技什么的,都2024了,一个悬疑,推理,你都讲不明白?
上映前你们不自己先看看吗?
剧情,推演,高潮,反转,叙述,挖坑,填坑···AI编一个估计都比你这个强吧!
心疼这么多演员阵容,可惜了这些摄影,灯光和布景!
最大的失败━剧情,故事,逻辑,乱成一团!
连续看了好几个星期追平了,目前看完了18集,剧里狄仁杰考取了功名,得到了任命,一路奔波,从长安辗转到蓬莱,然后又来到了兰坊,共发生了五个案子。
总体来说,辗转多地实景拍摄,画面视觉效果真的很不错。
镜头里,一开始是长安繁华的市井烟火和激烈的权力争斗,然后是阴雨连连的蓬莱海滨小镇,多宗诡秘案件频发,波涛汹涌的大海也是权力争夺的场所,接着是兰坊西北沙漠黄沙滚滚。
画面质感很好,偏复古色调,审美不错的,运镜流畅,节奏很快,每个案件大概三四集就讲完了,非常快速地切入到下一个案件。
一开始不是很适应这个游侠版的狄仁杰,但随着剧情渐入佳境,慢慢看习惯了年轻版的狄仁杰,意外地觉得会武功的狄仁杰还不错,特别是12集在大海沟里跟侯愈发生激烈的打斗时,旁边海浪翻飞,武打场面很好看,文武双全的狄仁杰让人觉得很酷。
剧里的狄仁杰相对来说,是比较年轻的狄仁杰。
其实我当年看高罗佩的原著时也很疑惑,因为书里狄仁杰无论去哪里都只是个县令,去蓬莱是县令,去浦阳也是县令,后来去了大西北的兰坊好像也是县令。
在大家的印象中,狄仁杰可是当朝元老,怎么可能是区区小县令呢,他不是位高权重的当朝宰相吗?
看剧之后,有点想明白了,因为故事发生时所处的时期不同,我们常常看的,包括小时候看的小人书里,主角都是年事已高、身居高位的老年狄仁杰,但在这部电视剧里以及在原著里则是刚刚走上为官之路的青年狄仁杰。
周一围呈现的狄仁杰跟我们固定印象的狄公还是有不少差距的,比如他竟然会武功,出乎意外地是个文武双全的高手,从角色形象上看,他更像是一个游历多地、经验丰富的游侠,而非我们印象中科举出身、只会动脑不会动手、文质彬彬的文臣。
但这是对的,因为原著里狄仁杰就是武功很厉害的人,例如在上海译文出版社《黄金案》第二章《恶斗中断未分胜负 举杯欢饮从此结盟》里,马荣、乔泰拦路抢劫狄仁杰,而狄仁杰与之相斗时,文中是这样描述的,“狄公虽然习武多年,但是要说在武场外与人真正打斗,这还是生平头一遭,只觉十分快意。
”没错,狄仁杰就是一个武功高手,原著中对此确有多处描述的,就不一一列举了。
狄仁杰会武功,谁都挡不住!
会武功的狄仁杰才是爽文大男主,代入想一想简直不要太爽哦,虽然现在只是个小小县令,但以后是宰相哎。
所以马荣、乔泰与狄公原本是半路上不打不相识而结交的绿林好友,他们在狄公从政之后做了狄公的当差随从,而洪亮不一样,洪亮原是太原狄府的一名老家仆,从小就悉心照料狄公,狄公无论去哪里,他都跟随襄助左右,忠心耿耿,既能督管家中一应事务,又能出谋划策,十分得力。
在每个案件里,最后关键时刻黄金案雇船、雨师传说带来关键人物等等,洪叔在案件中的作用功不可没,倘若没有洪叔,只有狄仁杰一个人也是难以成功的。
悬疑的尽头是波谲云诡的权力斗争电视剧故事开始的时间是656年,彼时新皇后刚刚册封一年,而游历归来的狄仁杰,尚未参加科举考试,直到35年后他才能登上宰相宝座。
剧集一开始就用一个明珠被盗的案件来铺垫,狄仁杰记忆力超群,各种细节观察仔细并铭记于心,可谓明察秋毫,而且逻辑推理能力强,一出手就让人觉得他身手不凡、有仁心,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断案能力。
皇后与狄仁杰有点千里马与伯乐的感觉,皇后欣赏狄仁杰的才华,也会给他的才华一个充分施展的机会,两人之间的互动也是很有张力。
1)凤印案,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凤印案中,对皇后反对派很多都坐不住了,纷纷给她造点事由好把给搞下去,“天谴”自然是最好用的借口。
反对派处心积虑地制造出很多看似天谴的案子,用来反对她,不过皇后能够上位自然是有其能够上位的理由,她当然不是吃素的,反手就把反对派制造出来的各种“天谴”案子利用起来,还自己制造了“天谴”案子送到反对派手边,生怕他们不会用。
反对派正沾沾自喜拿到了把柄时,皇后却利用狄仁杰来查案,将反对派一网打尽。
一旦反对派落网,承认了所谓天谴案子都是人为制造的,那么这样一来,就几乎把前后所有的天谴案子(无论是不是人为制造的)都给洗白了,皇后这一手果然高明。
不但能把所有反对派都一举围剿了,还顺带把自己的名声都给洗白了。
皇后之所以为皇后,果然是有其手段在的。
狄仁杰追随着嫌疑人在长安城里一路狂奔,最后登上山头,却发现山头亭子里的人竟然是皇后,原来从始至终都皇后在布局,下了一张很大的网,等着反对派们自动落网。
皇后和狄仁杰对手戏拍得很有感觉,可以看得出来两人都彼此欣赏对方,狄仁杰肯定也不是那种固守陈旧秩序的守旧派,他渴望看到革新,而皇后也正在推动改革和革新,从大方向上来说,两人的目标是一致的。
2)屏风案,为情所困,为名利所诱这个案子是情杀,跟权力斗争没多大关系,但剧集制作的各种细节都前面都有铺垫,然后在后面的戏份能够互相呼应,可以看到制作还是蛮用心的。
例如狄仁杰刚在蓬莱县上任,就遇见的在长安夺魁的诗人滕坎,而在之前凤印案里科考的情节里狄仁杰和好友聊天时,就提到过说诗人滕坎夺了斗诗的魁首这个细节,没想到后来去了蓬莱县,遇见的就是这位夺魁的诗人。
再如,滕夫人死后,狄公一开始去问讯她的姐姐赖二娘子时,她说银莲就是个不要脸的,水性杨花,跟谁都勾搭,从观众视角来看,只觉得她这段话嫉妒心太强,说话太疯癫,完全没往心里去,直到结尾才发现,原来剧里铺垫的各种细节是值得回味的。
3)黄金案,实为军火案黄金案中,船在大海上漂流,局势一度非常紧张,闹到了剑拔弩张的程度,狄仁杰甚至被逼着跳船,在大海茫茫中漂泊,所幸一切都在他预料之中,最后靠着之前的安排得救。
这个案子最有趣的地方是表面上案子引发是因为有了很多百济金在长安市面流通,皇后下密旨让狄仁杰详查,最后查出来,黄金案竟然与军火贩卖案是案件的一体两面。
表面上阴雨连连的蓬莱海滨小镇,多宗诡秘案件频发,波涛汹涌的大海亦是权力争夺的场所,实际上,这一切表象都与长安城里繁华的市井烟火下激烈的权力争斗息息相关,究其实质,皇后想让狄仁杰查的是朝中大臣与百济勾结贩卖军火案。
财富贪腐是表象,权力斗争才是内核。
4)雨师案,跟权力也有点关系从结果上讲,雨师案虽然带着点玄幻色彩,比如扮作雨师的人死的时候,天上有一个雨师鸟人同时飞升,这一场面极具玄幻色彩。
但其实雨师传说这个案子的背后也并不单纯,首先这个案件的发生地是在军营附近,再者案件里死了四个娃娃兵,最后揭露的问题是军营里极其严重的贪腐。
小小的蓬莱县城,其驻扎的军营算不上大军营,可是就算在如此小的军营就能出现如此严重的贪腐案件,其他地方的军营问题也可想而知。
众所周知,军方可是朝中各方势力进行权力斗争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5)红亭子案,更是与权力斗争相关狄仁杰刚刚在蓬莱破了几个案子,做出了一点成绩,又被皇后的一张调任调离,从海滨小城调到了黄沙滚滚的西北沙漠兰坊,跨度如此之大的调任其背后肯定有皇后特别的用意所在。
果不其然,小小兰坊城竟然是一个多方势力进行权力斗争的集大成者,城里帮派林立,玄虎帮、独狼帮等等帮派在兰坊进行权力划分的割据状态,而地方政府的县衙被烧掉了都无人来救助,可见当地已经几乎沦为了无人监管的无政府状态。
县衙被烧之后,狄仁杰只能投宿在红亭子,而红亭子究其实质也不过是一个普通至极的妓院而已,然而,里面各种资源应有尽有,有水有食物,每天人来人往的红亭子竟然没有一个帮派敢过来搞事,与此相比,在外面只要有点水源,就会被居民们抢个头破血流,由此可见红亭子风平浪静的表面下,其背后的势力真的不容小觑,这大概就是皇后把狄仁杰调到兰坊的良苦用心吧。
从蓬莱到兰坊,皇后把狄仁杰在中国边境的各种县城转了一圈,如此匠心独运的各地调任设计,不免让人深思,其背后到底有什么终极目的。
反对皇后的反对派和皇后一派最后会大战一场吗?
后面的剧情引人期待。
周一圍真的不合適飾演狄仁傑角色,真不如讓張嘉益飾演狄仁傑。
形象氣質與人物不搭。
周一圍把原本剛正不阿、不茍言笑、板板正正的唐朝宰相兼神探的狄仁傑演成了油裏油氣、滑頭滑腦、衣冠不整的「街溜子」。
這部劇的推理部分幾乎可以忽略,因為狄仁傑破案不靠證據,只靠猜,所以整部劇的推理可有可無,重點都落在了狄仁傑的家庭「破事」上。
對於角色的設定特別是馬榮,實在難以讓人接受。
原著裏本來是男人,有著鮮明的性格,偏偏換成了女人,而且是小偷小摸的那種,實在是詆毀原著。
原著裏馬榮雖然是個綠林好漢,但其也是劫富濟貧。
把她換成女人的目的就是為了和狄仁傑談戀愛的吧?
而且劇中的狄仁傑與曹安談起了戀愛,馬榮還與曹安成了情敵,整出狗血三角戀。
劇中原創了一個意圖顛覆朝廷的組織,名為黑焰。
這個組織不僅與狄仁傑父親之死有關,還和女主角曹安有過些許過往。
國事、親人、愛情,主線關聯了狄仁傑的成長命運,將各單元串起來了沒錯,但與之相關的種種線索,看似懸疑,實際一眼就能望到頭,真的沒勁透了。
劇中的狄仁傑是一個尊崇律法的人,反復強調要堅持大唐律令。
所謂「人世無常,義理永存」,是全劇的底色,也是第六案沙漠追兇直接點明的主題。
案子很簡單,說白了就是法理與情理如何兩全的問題。
只是編劇提出了矛盾,卻沒有能力解決矛盾,只能解決矛盾的載體。
此外,說「任何人,任何時候,都不能夠讓情理大於法理」的狄仁傑,在此前案件中對兩個隨從做出的違法舉動一放再放。
作為一部懸疑劇,要推理沒推理,要證據鏈沒證據鏈,線索不是全靠巧合就是有頭無尾。
助手馬榮在資料庫裏隨手偷的東西,就能成為破案的關鍵,雖然事後證明,她的「隨手」只是別人的精心安排,但那麽多卷宗,幕後之人憑啥知道馬榮就會拿那一卷?
所謂的細節鋪墊也是笑話,和紅亭子案中被解釋為可能是風把它吹走了的遺書線索一樣,讓人莫名其妙。
狄仁傑如同開了上帝視角,隨隨便便就可以把案件推理出來,然後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對著兇手一頓輸出,兇手還毫不反抗、自動交代,比劇本殺還無腦。
劇情轉折很生硬、懸疑推理沒依據,不能「以德服人、以術取勝」。
破案靠巧合,懸疑不燒腦,推理沒邏輯,轉折沒關系。
雖然劇中狄仁傑是破案了,但是破案線索和推理邏輯宛如小孩子玩過家家遊戲一般搞笑,還真不如那句「元芳,你怎麽看?
」有趣有料有內涵。
懸疑探案劇最大看點,就是要有好的推理能力,縝密邏輯思維和環環相扣的關聯性,才會出現順藤摸瓜的破案合理性。
假如探案劇中的所有證據都是靠巧合而來,靠胡編亂造而來,是沒有說服力的。
沒有說服力的探案故事就是編劇能力不行。
编剧太不及格了,本来很扎实很有生活感的原著被瞎改得故作玄虚,人物塑造脱离现实,没有一个人设是接地气的,尤其是雨师案,无论是被害人还是凶手,一个个人物悬浮做作,太出戏了,本来剧情就拖沓,再插入一大段一大段又重重复复节奏又慢,又影楼风十足的感情戏,真是叔可忍婶不可忍。
还有马荣和乔泰这两个角色,演技这么浮夸,还莫名其妙加那么多有的没的戏。
皇后最爱的梧桐树被“天火”烧掉,皇后嘉奖过的伎班都葬死在火海,替皇后养蚕的农人被人杀害,这些跟皇后有关的案件,是权谋之争,还是因为皇后违背了天命?
《大唐狄公案》开局第一个案件就是凤印案,用4集时间讲了一个惊天大案,在这个案子里有三股势力:
长孙卿代表的反对皇后派。
长孙卿反对皇后,反对的不是皇后本身,而是权力之争,他认为皇后对皇上的影响太大了,已经超过了他这个舅舅,如果任凭这样发展下去,长孙卿的话语权就岌岌可危了。
长孙卿一看就是老江湖,祭祀之后,自己捧着一盆松柏树在长安城走了一路,浩浩荡荡,旁边的下属们都纷纷劝他上马,但他就是想借着这个机会告诉黎民百姓,这些案件纷纷指向皇后,就说明皇后身上有大问题。
长孙卿专门定制了两万贯钱的蜡烛,在青龙寺开始祈福,即便是皇上派人去他家搜凤印,他也不为所动,这一波操作从某种程度上就说明,他就没有偷凤印,不然肯定要不停地运筹帷幄,避免凤印被找到,但凤印却在长孙卿定制的蜡烛里找到了。
魏无疾代表的守旧派。
魏无疾是年过半百的大学士,他被皇后委任为修改姓氏录的编撰者,表面上看他是支持皇后的人。
同时,他也是狄仁杰和贺大荆儿时的老师,他在狄仁杰遇难的时候为其保释,狄仁杰破案的时候,跟他一起分析案情。
但魏无疾的骨子里其实是害怕变化的,他也讨厌女人干政,这是一种出自骨髓的偏见和执念,他害怕新政对整个社会的冲击,害怕在这个过程中各方力量的拉扯,害怕流血牺牲,所以他想把皇后灭掉。
魏无疾利用贺大荆喝酒的嗜好,在贺大荆的酒里放了㷋石,在他的酒壶下面扎了个洞,本来是想要把科举考场给点燃,但考场不让拿酒壶。
贺大荆和狄仁杰科举考试之后去到鞠水楼,皇后宫里的一个宫女恰好在这个酒楼里,贺大荆酒壶里的琰石着火了,酒壶里的酒滴滴答答流了一地,到了着火点很快就燃起来了。
魏无疾趁机锁死了酒楼的门,让酒楼里所有人都命丧黄泉,狄仁杰是唯一的幸存者。
魏无疾是信奉命运的人,他觉得人终究逃不过命运,但他不知道只要是顺应时代变化的新制度终究会取代旧制度,他想以一己之力阻挡社会发展,终究是痴人说梦。
当狄仁杰怀疑到魏无疾身上时,他说出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同时用火把自己点燃,走向了自己生命的尽头。
皇后以及康执宜为代表的“维新派”。
皇后的第一次出现充满了神秘感,一袭白衣铺在地板上,皇后在敲木鱼,而朝堂上长孙卿和群臣正在请求皇帝处置皇后。
而真正代替皇后出面的是康执宜将军,经常骑着额头有白点的马领着一群金吾卫在长安城飞驰而过,他的马出现在鞠水楼所在的平乐坊,出现在养蚕人在的地方附近,这一切看似不经意的线索,都是重要的提示。
狄仁杰和两个伙伴去搜集资料的时候,找来找去没找到什么东西,最终马荣带来了康执宜是康怀恩的孙子的消息,而当年康怀恩落难得到了长孙卿的帮助,所以康执宜的各种行踪就跟长孙卿联系了起来。
当魏无疾说出自己害怕变化的真相引火自焚,当长孙卿家里没有搜到凤印,距离真相越来越近时,有一些羽林军想要刺杀狄仁杰。
这时候,康执宜出现了,他把羽林军消灭之后,就引导着狄仁杰去见了皇后,见到皇后,狄仁杰才知道这一系列案件,皇后并不是被陷害者,一切的一切都是皇后一手策划的,皇后跟魏无疾的人生信条完全不同,她想要主动掌控自己的命运,利用凤印丢失这件事肃清那些反对她的人。
凤印丢失案后,皇后有了意外收获,发现了狄仁杰这个可用之才。
狄仁杰从小跟阿爷一起生活,后来有看着阿爷从桥上跳下来溺水而死,他有一身好功夫,读书也小有成就,看到可怜人就伸出手,路见不平就拔刀相助,毫无疑问他内心希望世道能越来越好。
在凤印案中,县令早就告诉他,这件事情不是他们能管的,但他还是不想放弃,因为阿爷总是出现在他的梦里,告诉他去完成自己该完成的事。
当他知道凤印丢失案涉及很多朝廷高层的秘密时,跟乔泰、马荣划清界限,只身去查案,就是为了把伤害降到最小。
好在他身边的人都了解他的人品,对他不离不弃。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在狄仁杰身上得到了印证。
凤印案结束之后,狄仁杰踏上了去海隅边陲的路,未来这个蓬莱县令肯定还会遇见更多错综复杂的案子,这一路他会不会犹豫摇摆,会为什么样的事情牵肠挂肚,希望《大唐狄公案》能给我们塑造一个有趣有料的狄仁杰。
侦探题材在国外可谓是红遍半边天,不管是欧美还是日韩,都有一大批拥趸。
福尔摩斯、波洛、金田一、柯南、明治小五郎、杜宾、梅格雷、马尔普小姐……各位智商卓绝、潇洒不羁的名侦探们,穿梭在各类惊险离奇的凶案中斗智斗勇,惩凶除恶,给观众带来了超越平常生活的刺激体验,让人爱不释手。
国外的“名侦探”很多,然后说回本土的侦探作品,能够让人记住的却不多。
除了家喻户晓的“包青天”,最让人熟知的大概也只剩下“狄仁杰”了。
而且与国外“私家性侦探”不同的是,国内“侦探”更多与官府有关,算是庙堂之上的神探。
“狄仁杰”,这个在我国历史上与“包青天”齐名的古代“神探”,近年来关于他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经典的有钱雁秋导演的电视剧《神探狄仁杰》,还有徐克导演的《狄仁杰》系列电影。
前者是刻画中老年狄仁杰,后者则是刻画相对年轻一些的狄仁杰。
而这部改编自荷兰作家高罗佩同名小说的作品,则是从另一个角度刻画出了一个独具魅力的神探“狄仁杰”。
这部剧集从开播之初,就吸引了一大票“侦探迷”们的目光。
《大唐狄公案》作为一部单元剧,首播四集围绕“凤印案”展开。
这一版剧集的细节还是很足的,画风也很写实,对狄仁杰这位神探的塑造,也是从细微处入手。
剧集开始,洪亮来客栈里找狄仁杰,闲聊的过程中,狄仁杰根据洪亮帽子上的一朵槐花,就推算出洪亮是自国子监而来
紧接官兵闯进了狄仁杰下榻的客栈。
以明珠失窃为由,官兵头目欲将所有住客带走审问,就在大家以为盗贼就是其中一个落魄男子时,狄仁杰却否认了这个可能性。
案子再次陷入迷局,狄仁杰起身查案,抽丝剥茧,揪出了明珠盗窃案的真正凶手,并根据算盘珠子上的油污,推演出了账房先生的作案过程,整个破案过程可谓高潮迭起。
狄公案剧情推进都是环环相扣的,一案接着一案,节奏非常紧凑。
随着明珠案的侦破以及科考的结束,狄仁杰和好友贺大荆来到酒坊喝酒寻乐,这时,两人又意外遇到了一场火灾。
这场扑朔迷离的火灾,牵扯出了一个潜逃在外的宫女,宫女身上潜藏着滔天秘密,是满城金吾卫寻找的目标。
这一切,似乎与皇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皇后、长孙卿、魏无疾,前朝后宫各大权臣卷入其中。
凤印丢失、天火劈断梧桐树、天谴传闻,离奇事件频发,看似平静的盛世大唐下,早已暗流涌动。
剧情到这里,《凤印案》的轮廓和面貌已经逐渐浮出水面,展露出背后盘根错节,遮天蔽日的斗争和阴谋。
上一次看到这样如此沉浸式的大唐故事,还是在陈凯歌导演的《妖猫传》里,跟“唐玄宗时期”的大唐不同,狄仁杰所处的朝代是大唐历史上最诡谲多变的“唐高宗”和“武周”时期,在后期,这个闻名世界的女皇,和她治理下的时期以及满朝文臣武将,都给后世留下了瞩目的光辉。
(张嘉益饰演狄仁杰的恩师魏无忌)看完第一个单元《凤印案》,不难看出《大唐狄公案》中的狄仁杰形象还是偏写实风,除了主角之外,洪亮,以及乔泰、马荣等配角的形象也都很突出。
王丽坤饰演的曹安与狄仁杰是同乡人,二人父辈有交集,乱世宦海中曹安频频现身,仿佛在背后默默帮助狄仁杰,估计后面二人更深一层的关系会被交代。
而钟楚曦饰演的皇后,因为其新政打压到旧的贵族势力,被满朝权贵抵制,狄仁杰的昔日老师魏无疾就是深受新政影响的士大夫代表,说以才会说出“新固然好,但也代表着乱,代表着变”这样的观点。
朝堂风云虽乱,但一切似乎都在皇后的掌控之中……从第四集结尾来看,狄仁杰算是皇后一派的。
但随着故事的深入,庙堂权力争夺战的加剧,狄仁杰与皇后的关系也更加的扑朔迷离。
(周一围饰演的男主,大唐神探狄仁杰)周一围对狄仁杰的刻画,形神兼备。
接地气的表演方式,让这一版的狄仁杰变得有血有肉,赋予了狄仁杰潇洒不羁的侠客浪子气质,更有李太白的味儿,仗剑天下后进入仕途,不过依旧秉持着本心。
各类角色,千种面貌,万种宿命,真实的大唐人情风貌交织着扑朔迷离的诡秘案件,很期待后续的几个案子了。
(本文首发微信公众号【龙伟平的故事屋】)
我从来不质疑为什么我觉得不好看的剧别人评高分,因为各花入各眼,唯独这部是真不理解,好好的侦探剧,1/3篇幅在撤感情,还要纠缠在下属和乐人之间,乐人是贱籍外国人都知道的事情编剧大神不知道吗?
侦探剧非要把感情搞这么复杂有必要吗?
一上来狄仁杰非要穿个胡服满长安跑,这我也看不懂啊,这跟现在穿件和服逛街有区别吗?
是糟践谁呢?
还是效仿赵武灵王搞胡服骑射?
剧情更是不忍直视,一上来搞个凤印案,弄得好像这东西搞丢了武则天的身份就要受质疑了,古代人是迷信可不是蠢啊,几千年下来了,没听说哪个皇帝因为丢了一块御玺被弹劾的,更别说皇后了,当年秦始皇传国玉玺都砸出一个角后世还不是被那么多人争夺?
武则天皇后初期就剧中那个年纪,一门心思在帮李治巩固政权,无心也无力去左右朝局,任用酷吏那都是后来自己当政那会儿的事了。
根本与史实不符也站不住脚。
再说案子,黄金案本来是多好的故事,非要折腾高丽进来,还要挪到海上去,是觉得隔壁刚播过《南海归墟》想蹭热度吗?
射个箭还40丈、二十丈结果下面的人一报告曹安不见了就丢下战场不管了,这是恋爱脑吗?
然后对方什么小兵劫持个琴师,所有将士就任对方攻上来杀一片,琴师被一箭射死就全盘反转,立马把对方打回老家去,大boss都中箭,这不是李晨才是救了大家的人嘛。。。
最后一群人喊着涨潮了,结果5毛钱特效直接做个海啸出来。。。
后面剧情不知道,说实话真的看不下去了。
最后就是周一围,也不说他又不油腻,但看上去是真不聪明,这能断案只有两种可能,要么就是木头脑袋聪明肚肠,要不然就是有灵异功能,不用推断什么都在脑子里了。
那么多人夸86版的,特地去看了一下,确实,剧情还原度高,虽然普通很多配角有点出戏,但狄仁杰是真的一个眼神,都是肚肠在弯弯绕绕,除了年纪稍大点,绝对书里走出来的狄公。
所以有的东西真还不如以前,还原原著不香吗?
高罗佩真的挺了解中国文化的,看着完全没有违和感,又融入了西方侦探小说的一些东西,非要魔改,改的不中不洋不伦不类。
这个编剧和导演的脑子里到底是想的什么,简直就是拿观众当傻子,一部探案剧,连逻辑都不能闭合,漏洞百出,还夹杂私货,真的是太可恨了。
你看看拍的这些垃圾,讲个故事都说不明白,吹个牛逼都吹不圆 矫揉造作的剧情,白痴一样的逻辑,就是儿童读物的智商都比你们高。
可怜我还一直很期待狄仁杰、狄公案、高罗佩这几个名号。
再来说说这几个演员,演个剧也不知道在跟谁较劲,发力猛的简直都尴尬到一身鸡皮疙瘩,就是演话剧也不至于这样吧。
还一个个自诩为演技派,演技这东西很奇怪,当你发力过猛的时候你演的可能还真不如那些傻白甜。
总之一句话:从头到尾的烂剧。
狄仁杰是名副其实的大唐第一神探,从影视创作上而言,应该算是大唐最具影响力的IP人物之一。
而他也是很多人的童年记忆,我小时候就看过《神探狄仁杰》,谁能想到,这已经是二十年前的电视剧了,二十年,仿佛只弹指一挥。
具体的故事如今已然不记得,但那句“元芳你怎么看?
”到如今也挥之不去。
看《大唐狄公案》,倒有点重温童年的意思了。
看完前六集,我觉得这部剧从创作角度而言,还是蛮大胆的,虽然是古装悬疑探案剧,时代背景是古代,但故事的内核却也映射了现代的一些现象。
此外,在狄仁杰形象的塑造上有极大的突破,打破了我既往对狄仁杰的固有印象。
下面就展开说说吧。
突破式的人物塑造,不改为民请命的神探底色以往影视剧中的狄仁杰沉稳、冷静、缜密,很有官味儿,梁冠英、赵又廷、刘德华版几乎都是如此。
而《大唐狄公案》里的狄仁杰和印象中有点不一样,不仅颠覆既往影视剧中的形象,给观众带来新鲜感的同时也尊重了历史。
周一围的气质其实是有点不羁的,所以在人物上,就多了几分机敏感,少了一本正经的官味儿,同时,也让人物多了点鲜活感,和观众的距离更近。
为了让人物形象更丰满,还铺垫了狄仁杰的身世,他父亲早年在朝中为官,但是后来失势,跳河身亡,而父亲的事儿,也成为了狄仁杰的一块心病,他脑海中经常浮现出父亲的影子,父亲反复叮嘱他“找出真相”。
父亲的身亡,似乎是狄仁杰成为“神探”的原始动因,这是这部剧的隐藏暗线,也是剧情的伏笔和悬念点。
狄仁杰的父亲之死是不是有什么隐情?
他在西北漂泊多年回到长安、混迹官场,除了要为民请命,是否也是想要查清父亲的死亡真相?
人物前史的交代,增强了人物的复杂性和传奇性,也让狄仁杰显得更加神秘。
狄仁杰似乎有边关从军的经历,所以他还有一身功夫,有游侠的气质,这也是在形象上的颠覆。
混迹西北多年其实为他会功夫做了铺垫,而身怀武艺的狄仁杰,其实也在悬疑之外,为这部剧增加了看点。
不过,虽然外在形象有所颠覆,但狄仁杰“神探”内核和特质是不变的。
首先,电视剧开篇就刻画了他过人的观察力,他从老仆洪亮头上的槐花就判断出他去了国子监。
可谓是观察入微、明察秋毫。
此后明珠案的侦破过程,更展现了狄仁杰过人的观察和推理能力,他从匕首上的红绑带判断出官兵们怀疑的嫌疑人只是边疆逃兵,而非偷明珠的嫌犯,并通过缜密分析排除了客栈里很多人的嫌疑,最终锁定了真的窃贼。
这为他此后侦破“凤印案”做足了铺垫。
狄仁杰外表看似不羁,但实际上却有着侠义心肠,为人非常善良,他知道客栈里的书生没钱吃饭只能喝凉水充饥,所以把自己的胡饼分给对方;知道逃兵只是回来探亲,所以想要祈求官兵们网开一面;看到权贵欺负自己的好友贺大荆,也不畏权势,果断出手解围……种种细节,都将他的秉性生动的刻画了出来。
正因为善良、不畏强权,所以哪怕在侦破“凤印案”的过程中意识到案件牵扯到的是宫中上位者之间的权力斗争,他还是一心追寻真相,因为他不希望谣言蛊惑世人,更不希望有人不明不白枉死。
所以说,《大唐狄公案》中的狄仁杰,看似和以往影视剧中的形象不一样,但底色却依然是一样的,一心为民,不让任何人枉死的那份执拗,就是狄仁杰这个人物的魅力之所在。
诡异的悬案设置,增强了故事张力《大唐狄公案》是单元剧,目前看来是二到四集讲清楚一个案件,前四集是“凤印案”,第五集开始是“屏风案”。
这部剧在案件设置上非常诡秘,“凤印案”中发生了好几件案子,都是以“天火”之名,天火烧树,天火烧伎馆,天火烧蚕房。
从观众视角来看,所谓天火,只是一个噱头,作案人很明显是要以“天火”来表达天怒人怨,从而泼皇后脏水而已。
那么所谓的天火是怎么制造出来的?
作案的细节又是怎样的?
这就是悬念所在。
当然,案件本身,也是很有悬念的,尤其是县令、魏无疾遮遮掩掩的态度,让人不禁怀疑,在桩桩案件背后,是不是隐藏着更大的阴谋?
事实上,在真相大白之前,无论是皇后,还是魏无疾、长孙卿、康执宜,都像是案件的幕后黑手,尤其是长孙卿。
整起案件看起来很像是他为了坑害皇后,而故意一手策划的。
魏无疾也很有疑点,一方面他试图阻止狄仁杰破案,而另一方面,在伎馆失火案中,唯有狄仁杰活下来,也增加了魏无疾作案的可能性,毕竟作案的人留了狄仁杰活口,必然是他熟悉的人。
但事实上,结果却很出人意料,所谓的“凤印失窃案”实际上是皇后一手导演。
“凤印案”的另一个作用在于使得皇后发现狄仁杰这个人才,从而让狄仁杰走上仕途,正式开始探案之旅。
“屏风案”相比“凤印案”在悬念设置上更加诡异,狄仁杰在走马上任的路上就遇到了一具男尸,身中七刀而亡。
更诡异的是,他上任不久,当地名人滕坎的妻子银莲就被杀,死法与男尸一致。
最诡异的是,银莲在被杀之前,家里的屏风仿佛已经“预言”了这场悲剧。
从夫妻把酒言欢的画面变幻成了丈夫杀死了妻子。
这个设置的噱头在于,真凶究竟是怎么做到用屏风“预言”滕公杀妻的?
这个画面是谁改的?
怎么改的?
随着剧情的推进,牵连出了一个叫徐凯的画师,以及几段令人意外的情感纠葛。
剧情此时更加扑朔迷离,银莲和滕公的感情真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好吗?
还是她像自己姐姐说的那样,是个和不同男人打情骂俏、水性杨花的女人?
一切都很迷!
如果说“凤印案”看到一半就能把结局猜出个五六分,“屏风案”看到一半还是让人一头雾水。
不仅涉案的滕公、银莲、管家、丫鬟、赖二娘子等人身上都有疑点,连采石场的长官这样看似和案件无关的人也有疑点,案件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
看起来也很不简单,没准涉及的,也是一场权力斗争。
古装剧的外壳下,有着现代的内涵《大唐狄公案》在故事内涵上,还是挺深刻的,而且具有现代性。
比如“凤印案”,一桩桩诡异的案件背后,事实上是新旧制度之争,是权力之争,而在这些古老的议题之下,隐藏的是“女人应不应该掌权”这样一个核心议题。
魏无疾、长孙卿害怕的不止于是新政的实施动摇了老贵族的利益,他们还害怕皇后会通过新政,赢得威望和民心,同时,他们也害怕改变,害怕接受新的事物。
总体而言,《大唐狄公案》在服化道、悬念设置、故事深度上都是可圈可点的。
虽然采用的是单元剧的模式,但是故事上也埋下了一条主要的线索,那就是狄仁杰的父亲死亡之谜,无论是“凤印案”、“屏风案”中出现的人物,都似乎与他的父亲有所牵连,故事通过明线和暗线埋下了重重悬念,狄仁杰在破案过程中,既要为公道而追查真相,也要为私心追查父亲的死亡真相,因此后续的故事,也许会愈加精彩!
孙伟和梁枫是拍80年狄仁杰断案传奇的导演和编剧,选角好,选孙承政来演狄仁杰,很好,以精湛演技,演出了狄仁杰的神韵,剧情是尊重原著的电视剧。
而李云亮和京榆是拍大唐狄公案的导演和编剧,选角差,选周一围来演狄仁杰,很差,演技浮夸,不旦没有演出了狄仁杰的神韵,甚至还毁了狄仁杰,剧情乱改,是糟蹋高罗佩原著的电视剧。
我建议李云亮以后还是不要当导演了,你的水平太差了,我建议京榆以后也不要当编剧了,你的水平太差太烂了。
客观来说,这部剧对历史风貌的还原细致入微,无论是人物的服饰妆容,还是坊间的市井生活,乃至官府的运作规则,都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气息。
就因为有挺高期望的,所以才更失望。编剧的问题很大,很多时候都没有在探案就把案子破了,就像周一围直播的时候自己说的,没有曹娘子这狄明府哪里成得了事啊?别的我还能勉强忍,这个马荣改成女的还改得这么讨厌是有什么疾病吗?周一围的诠释也时而过火,还得是丁修、铁林这样大开大合的角色更合他那个劲儿,我个人也觉得他演技有所退步,曾经一手好牌完全打没了。
会员买了大结局看完 用了狄公IP 充满致敬 悬疑很弱 情感分析还行
插句题外话 已经到要买外国人关于唐代狄仁杰的剧本的地步了么。。。
期待好久的剧终于开播,就冲着这豪华阵容和服化道也要冲,剧情紧凑悬念迭起,连追四集根本停不下来。
其实还挺像西方侦探小说的,只不过套了中国的壳子。
就演员来说,台词和演技都挺好的,不至于这么低分。周一围还是保持神秘比较好,他媳妇展现所有的外向就好了,按照综艺的这个剪辑手法每个家庭都该离了算球。李晨经过这几年沉淀后,演技有所提升,人生遇到一些坎坷未必是坏事。杨雪已经很好看了,所以她为什么要整容?坏就坏在对于女演员来说“已经很好看了”还不够啊。海清演的这个村姑可真村啊!这里的配角还真不错啊,化妆组也没有给演员化很白的脸,以及是哪个犬舍,能出这么多黑贝来演狼啊?
拍的挺认真,以后别拍了,编剧无能,导演业余,剧情无趣,节奏又慢又乱又拉夸,白瞎了那么多好演员
听说狄仁杰上线不是为了破案,而是为了抢尽先被抓的风头?这剧情我得好好坐下来分析分析。感觉老友被烧死这个剧情背后应该不仅仅是一个巧合,估计是做局。为什么不杀狄仁杰?故意留活口吧。有点烧脑。
都说周一围太油腻,确实有一些。除去这一点,整体观感还是非常不错的,剧情合理,节奏稳定,对,有点拖沓,但是拖沓的很稳定。下饭好剧。
这改的狄公……高罗佩怕不得从棺材里出来削你们
二十年前《神探狄仁杰》也在央视首播,二十年前饰演狄仁杰的梁冠华老师也是四十来岁,这是以一种特殊的形式向经典致敬,谢谢!随便也问一句:“元芳,你怎么看?”
看了16-18集,这剧情真难评,是让人别乱养花不然会招虫吗……郁金想起来《撒马尔罕的金桃》考证郁金考证了好长一篇,我还是不知道郁金长什么样。陈都灵破碎感真美。
镜头语言运用的十分巧妙,魏无疾给狄仁杰讲有关牵连上层的案件时,镜头开始给到两个人像高阁走去,是一种往上走的视角,这是不是魏无疾当下处在越往上走看得越清晰,但“高处不胜寒”的处境暗示~
目前看下来逻辑不错,不光是案件逻辑,还有人物的行为逻辑。第一集的狄仁杰还没当官,他出手帮助官差破东珠盗窃案,是因为他担心驿馆中的人被无差别抓走耽误科考,担心耽误科考是因为心地善良的他不忍看到穷人们错过好不容易等到的翻身机会,心地善良从他前面给穷人买胡饼结房钱就能看出来。角色行为层层递进,挺细节的
看了两集,竟然觉得徐克导演的《狄仁杰》电影系列变得顺眼起来。本来想看高配版《唐朝诡事录》,没想到是低配版《风起洛阳》。
点进来看到很多一星震惊了一下下,我本来开着当背景音,后来认真看进去了,可追。可能狄仁杰有太多个版本了,大家都有自己喜欢的那一版,所以会对不一样的版本有些先入为主的排斥。周一围的“文武兼备”版其实更贴合原著中的狄仁杰,搜了一下历史上的狄仁杰也是会点武的。开头几集节奏不算快,有条不紊地铺陈背景,夯实人物,例如第一集的东珠失窃案,狄仁杰挨个分析人物,排除嫌疑人,看似有很多闲笔,其实都在介绍大唐的风土人情,面色黝黑驻守边关的士兵,从剑南道贩卖荔枝到长安的小商人,参加科举的阿史那们……没有那么多怪力乱神的情节,更接近高罗佩原著那种狄公破案的氛围。
我觉得还可以
这电视剧最大的硬伤在于没有把如何断案、如何把案情逻辑说清楚作为第一要义,太多熟脸明星的堆砌,反而弱化了对推理本身的雕琢。剪辑非常混乱,剧情非常跳跃,没有步步深入,更觉得像在赶集,而人物更是脸谱化严重,包括狄仁杰本身都是推动案情的工具人,但案情又有硬伤!整个一个恶性循环,我有多喜欢这类题材就有多痛心疾首,你们老这么糊弄着拍,最后再甩锅给观众不爱看,然后又去制作一些哗众取宠的题材,更加劣币驱逐良币。我钱也花了,剧也花时间看了,终得说句肺腑之言,请制作方好自为之。
就这片儿卖关子九点半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