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版本里面最“超越”的一个。
当然是超越所谓的历史,某个特别的、已经被命名的时间段。
对于这个小盆友来说,时间还没有被命名,它的可能性永远是无限的——她不要像母亲那样的生活,嫁个人然后被全世界遗忘。
她要恋爱,她要叛逆,她要读书,她要写作,她要长大,她要去阁楼... 受困的其实是观众,因为我们提前知道了结局,被命名的时间只属于我们,只捆绑了我们。
对于我们来说,这个故事只有两年,主角的生命只有两年。
每次她对妈妈说:“我们这一代女孩跟你们不是一回事,我将来还要当作家!
”的时候, 我们心痛落泪了,自以为未卜先知,傲慢地怜悯着她的愿望无法实现、她即将死于“坏人”“坏政权”“坏历史”... 实际上,是她的无限狠狠地刺痛了我们的局限。
二战,犹太人,没有人不对此感到熟悉。
多年前的那部《辛德勒的名单》,让很多人对于纳粹对于犹太人的处境有了更为深刻的印象。
其实这样类型的片子很多,譬如《朗读者》,只是不过是以不同角度,去观察这样一个视角的罢了。
安妮日记就把这个战争的叙述者放到了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身上。
整部片子,你看不到真正的残酷的战争场面。
你视野所及的就只是那间拥挤的小房子。
影片以安妮的生日派对开始,不带过多感情地叙述着这么一件事。
安妮只是个孩子,她并不能深刻地去理解发生在她身上的改变。
当他们一家人被迫躲在很小的屋子里,白天不能说话,不能发出大的声音,以免被人发现,只有外面的工人下班时,才能低声说话。
作为一个正值灿烂年华的孩子,她只是感到深深的无聊。
凡大的历史事件,都是以个人体验来证实其真实性的。
对于安妮来说,战争就是狭小的屋子,寂静的对白,每天准时响起的钟声,毫无滋味的生活。
虽则战场上的残酷令人恐怖,但封闭的空间也将摧毁一个人的生命力。
记得茨威格的一篇小说《象棋的秘密》中,主人公便是这般在封闭的环境下得上了偏执症。
没人少的了自由。
就像,没人能够停止呼吸一样。
安妮的日子只能靠着日记来度过,每天都是一尘不变的日子,这样的日子让人发疯。
看似幸运的他们却被判了另一种监禁,生命能量的萎缩,希望的破灭,难以想象的未来。
生活的意义便在于不知道下一刻将发生什么,可当你呼吸的空气都告诉你,未来是糟糕的,是如今天一样的日子之时,那样的幻灭感,不知有几人能承受。
于是会想起多年前看得一个小故事,一个永恒之人的自述:没有终结,这是世界上最残酷的结局。
尽管没有人想要接受死亡,可死亡却给这世界最为原始的动力,有终结,开始才有意义。
战争的意义,或许就是抽离掉个体对于终结的感知,并以此消耗掉整个的生命
她那么爱憎分明的活过,为自己的小小权利锱铢必较,爱过、恨过、反抗过、憧憬过、低沉过、狂妄过,但始终积极地像一朵花一样拼命地怒放、怒放,可是生活终究不是电影,生命就这样无情。
不知道在集中营的最后一刻她是怎么想,该有多绝望,生活终究没有奇迹。
她要活,不要苟延残喘的活,不要委曲求全的活,她要用生命呐喊着活出她自己,最狂妄最真实的自己。
可是她终究不能活。
那最后一眼,是对生命最深沉的眷恋!
密室狭窄的楼梯,八人缓缓走下,和着悲伤的调子。
剧终,画面定格于安妮最后的回眸。
似乎是回到若干年前的那个夜晚,一个人捧着那本现早已找寻不见的注音版《安妮日记》,对着拼音逐字读着。
脑海中的残留的记忆渐渐模糊,眼眶不禁湿了,却未掉下泪。
我问自己,你看到了什么?是战争的残酷、生命的脆弱、年少的叛逆?是青涩的爱情、温暖的亲情、纯洁的友情?或许不止这些吧。
多年之后,我似乎又看到了纯粹,看到了平凡,看到了抗争。
——“我想活下去,哪怕我死后”幸而,纸远比人有耐心。
幸而,我终未错过你。
之前没看过原著的安妮日记 安妮这个名字总让我觉得`` 安妮``是有女神气质的,眼神平静,笑容可掬。
读了中国安妮阿姨的书发现原来``安妮``有个阴柔而躁动的灵魂。
女主人公的发卡、侧脸和一头卷发都很美,虽然生平讨厌呱呱小姐,可是她有句话我很欣赏, 我不漂亮,这辈子都不会美丽起来。
无论这话客观与否,懂得自嘲的女人都不会太笨。
安妮父亲的微笑让全剧保持着温情脉脉,他亲吻妻子的感觉如同他亲吻他的子女们,难得如此浪漫善良智者型男人八个人一只猫两年的阁楼生活,外面是二战的世界,里面却是隔离的平凡的小日子,我想我要是生活在那里,一定是享受的,就如雨天,躲在家里喝着热牛奶般快活,所以即使剧中战火纷飞,我的心里仍热有种平静的快活。
最近看了些BBC迷你剧,这部还是让我喜出望外的,因为它既不安妮也不日记,虽然有爱有历史,但更多的是栩栩如生的人物、人性。
如此种种,挺真实的。
如果逃不过命运的锁喉,不如在此安营扎寨 ,享受可能得到的爱。
如果生活持续的不见天日,不如就此发现阳光 ,把属于你的氧气都吸走 你甚至不需要考虑别人 ,因为这是你的神赋予你的 ,你有权、有责任去占有。
最后两段是我看完以后的一些又安妮又日记的总结。
或许只是个标题党看完了整部片子,总觉得该纪念点什么一直不喜欢战争片,觉得太残忍,前一秒还鲜活的人们,下面可能就倒下,永远都站不起来一直不喜欢看有关集中营的片子总觉得其无比的残忍,和南京大屠杀有的一拼看到安妮日记是个偶然更偶然的是,我竟然把她看完了整部片子都是在一个小阁楼取景除了小阁楼,还是小阁楼试想2年的时间,只能透过窗户瞄一下外面,那是怎样的生活。
有人说,安妮很自私我也觉得,但是,那时的她才13岁,叛逆期还没有过去还没有学会为他人思考这样子的她才最率真,最真实2年的时间,终究还是被出卖,死在了解放的黎明前夕对我们来说是可惜,如果,如果能多撑一会儿, 或许她就可以和爸爸重聚对于她而言,死亡会不会是一种解脱终于可以摆脱了集中营这样的生活纳粹人的恐怖,是整个摧毁了犹太人的生活原本富有或者幸福简单的家庭,就因为宗族原因,就要遭到灭门安妮让我第一次认真去审视这个问题如果人生只剩绝望,那该怎么继续?
安妮教会了我们,不放弃,不绝望比起她,我们的幸福何止一点点的多可以自由的呼吸空气随时的抬头看天可以周末和三五好友相约有爱的人陪伴欲望是无限的,低下头,或许你就能找到幸福
和《雾都孤儿》一样,错过了书本的名著,只好拿电影补偿,拍的很不错,人物、情节、电影拍摄上的技巧基本上都很match,结尾让人不得不想起那部著名的《美丽人生》。
就像美联社那个老流氓记者(叫什么我忘了)对唐师曾说的:碰什么都别碰该死的战争!
然后赵赵老师也说了:“动什么都别动感情”!
哦,对了,四颗星,推荐!
很多描写二战的电影很在意描写战争的残酷或者战争下难民的悲惨现状,对于这样的展现手法我无可厚非。
但是类似这样的展现给予我的更多还只是宏观上的一个战争,多了份视觉的体验少了很多心灵触及。
我一直很赞同感动在细节。
我觉得这部影片,就很好地抓住了这点。
前面看似冗长的生活细碎,其实为最后的震撼埋下了回声的长久激荡。
我是一个急躁的人,所以很多好的电影都没有坚持到最后就放弃了,尤其是类似这样的电影,不是基于对二战的兴趣,我是不会坚持看下去的。
生活中我忽略细节,理想中我迷醉于细节。
不继续说了,慢下来,好好生活,每时每刻都有他的意义,你选择了就努力做好。
在此之前,我是看过原著,在搜狐视频上偶尔瞥见有这部英剧《安妮日记》,所以点进去看了,主要也是想看看电视剧拍的怎么样。
不过就他们躲避的环境和安妮整体个性,我觉得还是有些差异的。
电视剧里他们生活的地方明显要比书里写的优越许多,而安妮那种乐观坚强性格在她的身上体现的不是很明显,反而更多的我看到的是无尽的叛逆和苛刻无情。
无论怎样,电影的最后,我还是哭了,那是她们被纳粹带走的时候,安妮就连穿鞋的手都在抖,后来还是跟他同处一室的牙医帮她穿上的,那时我就觉得非常感人。
虽然生活在一起,这么多人难免有过各种摩擦,但毕竟她们是一家人,属于同一国度,在危难面前一起相互扶持相互告慰。
真的很可惜,她们所有的人除了安妮父亲,死于胜利的前夕,没有什么比这个更加可怜的。
2010.4.30又是一部反映纳粹的电影。
对历史我始终了解的不够透彻,对于希特勒的种种政策,也不十分了解。
但看到有的人说崇拜他的战术,可能,单从某方面而言,他有一定的成就。
但从大部分来看,他的成就弥补不了一个民族的损失!
老百姓都会同情弱者,是的,因为他们没有对抗敌人的能力。
不过说到这一点,我确实为身为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
我们会反抗!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我们有伟大的领袖毛主席!
要不是因为有了毛主席,我想我们的下场会和犹太人一样可怜!
是啊,说到日本,大多数中国人都会恨到骨子里,但我可以做到客观看待。
是不是就和那些崇拜希特勒的人一样呢?
我只是缩小了政治战争上的元素,把目光投向了其他的领域。
难道就没有犹太人喜欢德国吗?
……安妮的一家以及皮特一家和牙医,真的已经算是非常幸运的了,虽然最终只有安妮的爸爸幸存了下来,那他们也是比大多数人经历的苦难要少的少!
至少他们有土豆、卷心菜吃,有书读,有广播听,可以拌拌嘴,可以有小爱情,甚至还有安妮可以写作!
大多数人不都是摆着手指头随时等死的过着每一天!
这也是没办法的比较!
这部日记,真实的反应了历史,让人能体会到,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一个普通人内心世界的变化。
我们可以憧憬一切,但前提是战争停止了,旅游,学习,电影,音乐等等等等。
一切的希望就差那么一点点等待就实现了,可命运终将无法改变。
看到有个人说“悲剧就是把美撕碎了给人看”绝的这句话写的很好!
常常有些时候,我们发现自己对很多事情都无能为力,比如天灾比如战争,而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生活,无论明天要面对的是什么,可能这才是我们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不喜欢,想看2001版的
只看到鸡毛蒜皮纠纷 没感到有多励志
在一种更大的灾难面前,个人之间的一些小纠葛就显得微不足道和易处理了。
关键还是在于记录了历史。
尊崇原著。
虽然是一个不讨人喜欢的姑娘
就觉得室友的前室友看着很眼熟,原来是像女主,总有种怪怪的感觉
我居然没标记过这个……枉我在阿姆斯特丹冻了一上午才见到爱了十年的安妮。
压抑的躲活。
How long have you been hiding here?Two years.
一般般
震撼 感动 力量
音乐不错,整体制作也不错。4分水准,但是女主角长相实在一点都不像安妮,看着她的脸很容易出戏,扣一份。
too bored....i'm looking forward what's really going on below...no sexy,no family,nothing special, but it's a diary,i wonder What is worth r
感觉非常不淳朴……
说实话 书很好看 拍的很不怎么样 常常突然的看不进去 代入感弱
#Heilhitler
对战争片一直不感冒,但是经典名著例外,怎么改编都不会太离谱,何况是BBC乎
不错
BBC出品,本应是5集的迷你剧,我看的是剪辑后的一个半小时的版本。倘若放在正常的现实生活中,安妮绝对不是个讨人喜欢的女孩子,她太咄咄逼人,个性强烈,和宽容沉默的姐姐相比更显得尖刻而任性。但她的日记是永远的经典,最真实鲜活的历史记录,最令人伤感的是,她们死在战胜胜利前的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