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汉克斯主演的历史题材片,不必多说了吧?
实践紧凑,一个半小时把故事讲完。
但是其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用到了极致。
船长从守夜上岗的第一刻,神经就再没有松驰过,实践对于他来说,又快又漫长。
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他都没时间好好吃一顿像样的饭,在这飞快驶过的时间海洋里,每一秒都需要他精准的,不容迟疑的判断,才能躲过鱼雷,躲过袭击。
我大概只能体会他长时间不得停歇,提着精神指挥布阵的百分之一的疲累。
在他的船上可是百条生命,他守护着的是盟军的补给。
责任,沉甸甸的责任,又压得喘不过气来。
在普通士兵眼里,船长就是他们的英雄,就是他们的一切。
士兵,只需要按照命令做事。
船长,需要决策。
果真是,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放在这个世界上的哪个角落都适用。
还有,就是对于和平的终极向往追求。
为什么要打仗呢?
为什么要互相残杀?
这大概也是每一部战争电影都深藏着的一点,想要通过种种残忍的镜头去激发观众们的思考。
最后,感慨于汤姆汉克斯的表演,一如既往,没有失望。
这是一部2020年的战争片,美国电影,主演是演过“阿甘正传”的大明星汤姆·汉克斯,他也是我知道的第一个感染新冠病毒的演员,当然很快就好了。
我推荐这个电影,是因为从头到尾的对白,几乎都是战斗指令和协作信息,没有一句废话。
美国是个工业文明发达的国家,工业文明的特点就是流水线思维,工作流程化,团队协作标准化。
当然中国也有我们的思维和优势,但是在团队协同效率方面,工业文明国家的确有优势。
在电影中,紧张复杂的战斗状态下,船长的指令,部属的信息报送与提醒,决策的生成,决策的下达与执行状态,都显得恰到好处,环环相扣,像一个机器一样运转。
所以我非常建议那些管理应急系统、复杂项目,统筹团队协作的人看看这个电影。
历时5年8个月零1周,在整个二战中最关键的大西洋海战中,德军共出击潜艇1188艘,击沉同盟国及中立国运输船只2828艘,总吨位1468.7万吨。
此外,德国潜艇还击沉盟军海军舰艇175艘。
盟军为此付出极其高昂的代价,伤亡人数中,仅运输船员就高达约5万人、英国海军约7万人,合计盟军伤亡在10万人以上,以此保障着大西洋航线物资运输的安全,最终扭转了战局,最终赢得二战的胜利。
而德军潜艇部队也付出了巨大代价,1188艘潜艇中,最终损失778艘,其中719艘被盟军击沉,期上服役的潜艇官兵共计约4.1万人,伤亡总计约3.3万人,伤亡率达80%,是德国三军中伤亡率最高的兵种。
在5年多的大西洋海战中,双方在护航与破交战中,无论是飞机舰艇战略战术或技术较量,都创造了很多经典战例。
——以上资料来自《二战德国潜艇战史》本片是典型的美式爆米花大片,但并不乏味,以华丽的特效和紧凑的节奏再现了盟军在二战中大西洋航线上干掉德国四艘U艇的过程,而事实上,在整个二战中,美军护卫舰在单次护航过程中击沉四艘德国U艇的战绩十分罕见。
据史料,被击沉的U艇中绝大部分被英国海军完成,因此《灰》描述的战绩侧向于美方有些夸大,但不免可以看出美国人在这场战役中的骄傲,而事实上大西洋上的海战比电影中描述的更为惨烈。
影片中虽然也描述了商船被毁之后的熊熊烈火,但几乎都不痛不痒的一镜带过,全片的力度几乎都在塑造克劳斯舰长的光辉形象。
他就是整个舰艇的灵魂与主宰,由于他的存在,德国“群狼”被干沉四只,落荒而逃。
整片过程之中我们感受不到战争的惨烈,只是感受到了美军的强大与德军势力的不堪一击,也因此电影的完成度虽然很高,但缺少了回味无穷的意味。
这也是为什么说虽然是二战大片,但依然要归到爆米花类型中的原因,同此片一样,《决战中途岛》也是如此。
当我再次回看《从海底出击》之后,感觉完全不同了,这部电影德国人拍摄,并没有将天平彻底倾向盟军,而多了一些理性的描述。
如果说《灰》篇描述的是一个浓缩的事实,那么《从》片描述的也是一个被放大的事件,U艇会在数次被击中之后还能够逃脱,甚至能够在坠落海底之后还能通过维修完整返回母港,或多或少掺杂了导演的一些表现主义成分。
而《从》片更好的一点是,相对真实地再现了德国兵在出海之前最后的狂欢,而U艇上的紧张气氛在3个小时之中一直紧紧的抓着观众,直至最后一刻。
从这一点上来看,这个超越普通电影的时长反而成了一个亮点,足以撑起这部经典的必备条件。
由于绝大部分U艇在遇到深水炸弹爆炸之后就会被炸毁或重创,《从》片虽然以极为夸张的描述了一段不可能的历程,这与在《灰》片中的描述并不符合,但值得欣赏的是,艇员在最后在回港之后的庆祝中被突然而至的空袭中被炸死U艇被炸沉,反而在剧情上有了一些自省式的设计,既表达了战争的惨烈也表达了一部分的反省。
算是拉回了些许夸张的成分。
其实经典的潜艇电影还有《U-571》,在表现方面做的更加电影化,但在民族性格上不如这两部电影体现的更为明显。
《从》片的经典在于完美地再现了战争带给人心的压迫,也因此在一些瑕疵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如果导演尊重一下历史,再现一艘U艇被击沉的过程,可能由于太过于合情理而在表现力上就没有这么完美了。
而表达刚愎自用,冒险作死的主题,导演沃尔夫冈·彼德森在《完美风暴》中完整表达的这个过程,即从道义上的失败走向理性上的沦陷,最终导致覆灭,这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奥密克戎阳性后,在家调养,翻出nas里存了两年的电影,今天终于有时间闲下来看看了。
正如标题所说,看完以后再也没有啥情绪波动,因为根本就不值得我较这个真,除了特效可以拉拉分,内容拍得,啧啧,你这主旋律,比长津湖都还要烂你知道么?
这个片子适合不带脑子看,军迷慎看!
军迷慎看!
军迷慎看!
里面的军事常识错得离谱,较真了会把你肺气炸。
因为德军潜艇也是不带脑子的,反正全剧就一个中心点:灰猎犬全场最佳!
灰猎犬很牛逼!
和狂怒一样,抗德靠英雄主义!
美利坚万岁!
呵呵!
本文授权公众号“尼伯龙根工厂”转载并发表
镇楼图,灰猎犬号中表现海葬的情节,这部片子里关于死亡着墨不多,这场海葬仪式是其中之一关于这部电影,好友谢里登大道写过一个很不错的影评,链接是这个,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2723543/,他在这里提到了许多装备和考证的细节,这里我就不再赘述了。
我自己曾经纠结过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一个电影的结局都已经知晓了,观众到底可以看什么“。
这样的问题放在历史战争片里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历史上发生的战事结局都是注定的,这是一个无可避讳的剧透,既然如此,这样的电影看什么呢?
可能有的军迷会执着于装备的考证,比如拯救大兵瑞恩里的那辆”虎式坦克“是多么的不真实。
还有些军迷会在这样的战争片中找到宏大叙事的由头,借机抒发自己的感怀。
老实说,我对这样的宏大叙事并不接受。
在我看来过于注重宏大叙事是对个人感受的不尊重,更是对整个事件”质感“的破坏。
那么战争片为什么还得以吸引人呢?
在我看来,所谓的文学和戏剧,其本质都是冲突,而战争是冲突最直接的表现形式,置身其中的每个人都会面对同敌人的冲突,自己内心几种情绪的冲突,在这些冲突中,人性会得到很极致的体现——这才是战争片吸引人的原因。
对于灰猎犬号这部电影来说,除了盟军和德军的冲突,以及驱逐舰官兵们内心的冲突之外,还应该再加上一个,那就是人和自然的冲突。
整个电影里,北大西洋冬季恶劣的海况是所有故事发生的主旋律。
电影中的取景想必也是考究的,始终处于慢慢地摇晃当中。
在这样风高浪急的情况下,美国驱逐舰就算是发现了德国潜水艇的潜望镜也不能用127毫米火炮在远处开火,而只能等到潜水艇抵近。
事实上,所有发生在北大西洋的战斗都必须考虑那里的”高海况“因素。
这种海面不但折磨船舶设计师,也在折磨每一个参加战斗的人。
当然,对于德军和盟军来说,猎杀潜航的故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版本,但对二者而言,这其实都是九死一生的考验。
对于德军而言,影片中出现的VIIC型潜水艇是相当写实的。
这种潜水艇是二战中德军潜艇的主力,其水面航速可以达到十几节,但水下航速也只有六节左右。
这样的水下航速不要说跟盟军动辄三十几节的驱逐舰赛跑了,就是追上商船队都非常费劲。
所以,德军潜艇一般是要通过无线电监听和侦察确定盟军船队的航路,然后用狼群打埋伏。
一般而言,狼群会选择在晚上攻击盟军的船队,此时受限于视界,盟军的护航船其实并不能很好地探测德军潜艇,而潜艇就可以乘此机会浮出水面,凭借着较快的水面航速对商船围追堵截了。
这方面一个最典型的案例是发生在1940年10月对SC-7商船队的伏击,德军的五艘潜艇在一晚上击沉了16艘盟军货船,己方无一损失。
当然,这是建立在当时美国尚未参战,盟军护航力量非常薄弱的情况下。
等美国参战之后,德国潜艇就很难再获得这样的好机会了。
影片中浮出水面的VIIC型德军潜艇
关于SC船队的惨剧,来自游戏“大西洋舰队”。
事实上电影中HX-25船队是虚构的,其很多剧情要素综合了其他一些大西洋运输船队的命运但不管美国是否参战,德军潜艇有一点还是明白的,那就是永远不要去挑战护航驱逐舰。
在影片中,作为反派的德军潜艇对灰猎犬号发动了勇猛的攻击。
这在现实中其实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情况。
以VIIC型潜水艇为例,一次齐射最多是四枚鱼雷,在这之后就是漫长的重装填过程。
所以,德军艇长第一次齐射要保证”收益最大化“,速度慢,装满了货物又没什么武装的商船才是最好的目标。
1942年以后德军潜艇使用的G7eT3型鱼雷,鱼雷重量巨大,再装填十分不易,且成本高昂,所以德军艇长优先确保的是用鱼雷击沉商船至于驱逐舰,航速飞快,火力强大,那是潜艇的噩梦,是唯恐避之不及的。
关于二战时期的德军潜艇,有一部很好的电影叫《从海底出击》(Das Boot),这部电影站在德军的视角讲述了二战潜艇兵的生活。
在漫长枯燥的巡航之后,发现目标和攻击能带来短暂的兴奋,在此之后不管攻击成败,潜艇都要立刻下潜,躲避驱逐舰拉网巡查式的声纳搜寻和深水炸弹攻击。
在这样的猫捉老鼠游戏中,潜艇完全是被动的,别无他法,只好期待驱逐舰赶紧远离。
倘若运气不好,潜艇被发现了,等待的就是深水炸弹攻击,整艘潜艇上的人在这种情况下绝无生还可能。
被驱逐舰声纳锁定的潜水艇所以,电影里德军潜艇跟打了鸡血一样去挑战美军驱逐舰是一个艺术加工罢了,决没有艇长会蠢到这个地步。
当然,这个场景里一处细节更加地艺术加工了,那就是德国潜艇通过无线电联系上美军驱逐舰。
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发生的情况。
德国海军和美国海军的无线电通信频率不同且对彼此保密,在实际中并不会发生”入侵对方无线电“的事情。
现实中,倒是盟军破译了德军的恩尼格玛密码机,所以对德军潜艇的部署可以有更好的防范。
除此之外,电影中盟军驱逐舰的火力和精准度也被适当下调,这也是为了剧情需要。
实际上,VIIC型潜艇的壳体用40毫米博福斯火炮是可以贯穿的,没有哪个疯狂的潜艇艇长会蠢到浮上水面和驱逐舰对射。
对于德国潜艇来说,猎杀潜航是一出非常危险的游戏,而且这样的游戏在1942年之后更加危险。
整个战争期间,有四分之三的德国潜艇兵阵亡,足可以想见影片里煞是吓人的反派德国潜艇其实也举步维艰,并没有嚣张的资本。
对盟军驱逐舰来说,猎杀潜航的任务同样不轻松。
1942年上半年,盟军大西洋护航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船只严重不足。
这样一来,一个船队无论如何精心组织,一定会有漏洞出现的。
而且,这部电影为了艺术化,将德军潜艇设定成一艘一艘前来送死的弱智形象,在实际中这种情况是不太可能发生的。
所谓狼群战术,那就是协调一致在一个最有利的时间和地点发动攻击。
这样的协同攻击会让盟军的护航舰顾此失彼,而袭击者也可以趁着混乱逃之夭夭。
面对这样的情况,盟军护航军舰并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每次横渡大西洋,几艘货轮被击沉都被当成是”正常情况“,这直到盟军建立了新的反潜组织和采取了新的反潜技术之后才有所改观,这已经是1942年下半年到1943年的事情了。
还是以SC-7船队为例,整个舰队的护航靠的是几艘连驱逐舰都不如的“小型护卫舰”Corvette,这样的小型护卫舰面对德军潜艇显得相当无力
电影中的Dicky就是一艘这样的Corvette,以典型的花级小型护卫舰为例,这些船没有鱼雷,深水炸弹也就是有数的几颗,在这种情况下指望这些船去对抗德国潜艇实在是力不从心而且当时盟军驱逐舰反潜的最主要武器是声呐和深水炸弹。
对于声呐来说,当驱逐舰和目标距离接近到500码的时候,反射的声波返回太快就会和刚发射的声波混在一起,到300码的时候就完全失效。
也就是说在反潜舰接近潜艇的最后阶段其实探测不到潜艇,只能依靠失去接触前推算的潜艇位置和深度——电影的前半段,导演用了相当多的笔墨去刻画驱逐舰猎杀一艘落单的德军艇,在最后时刻,驱逐舰的确和潜艇脱离接触了,只能靠猜。
而当时,如果潜水艇在水面下,盟军驱逐舰能用的攻击武器就只有深水炸弹。
深水炸弹设置在军舰尾部,只能向侧舷抛射或者从舰尾轨道上投掷,这就意味着军舰要驶到潜艇正上方才能开始攻击,深水炸弹投出后又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下沉到设定深度上爆炸。
有经验的德国潜艇艇长会在驱逐舰接近的最后关头大幅度改变航向和航速,或者急速潜航。
此时驱逐舰按事前判断的位置和深度投掷深弹的时候就会炸个空。
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深水炸弹攻击影片开头猎杀德军潜艇的场面惊心动魄,但放在现实中看,那艘倒霉的德国潜艇艇长只能说是个新手。
当时反潜效率不高,平均下来10次深弹攻击才能有1次击中目标。
反潜是一种很需要耐心的猫捉老鼠游戏,驱逐舰投掷深水炸弹,然后低速观察是否有击沉迹象并等待声呐恢复工作后再次探测并发动攻击,不断重复这个过程。
有的时候反潜攻击会持续十多个小时,投掷上百枚深弹——这都是建立在护航驱逐舰和深水炸弹数量充足,且无所事事的情况下,在影片中,就那么几艘驱逐舰护航船队等着护航前往英国,大家的燃料又非常紧张,这样的过程基本是不可能的。
事实上,直到英国人在1942年底将“刺猬弹”引入驱逐舰,盟军才有了第一种可以向前发射的反潜武器。
电影设定的1942年2月,反潜还是只能靠深水炸弹。
深水炸弹在驱逐舰后方爆炸的瞬间影片中德军的潜艇会使用诱饵来干扰盟军驱逐舰的声呐,这其中,Pillenwerfer投掷的是德国的声纳诱饵,这种诱饵从1942年开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德军潜艇使用。
它由一个装满氢化钙的直径约10厘米的金属罐组成。。
当与海水混合时,氢化钙会产生大量的氢,这些氢会从容器中冒出,从而产生虚假的声纳目标。
不过,这样的声纳目标是静止的,而且就只是单纯的巨大声音而已。
另一种稍加改进的声纳诱饵是Sieglinde,它可以模仿潜水艇在水下以6节速度前行时的声音,对盟军而言迷惑性更大。
影片中,灰猎犬号和其他护航船就因为在这样的诱饵上浪费了大量的深水炸弹,从而导致在第二天陷入了非常被动的局面。
德军的声纳诱饵剖视图其实对于护航兵力严重不足的盟军来说,只要有一艘德国潜艇漏网后果就可能非常严重。
所以,整个北大西洋的航程看似漫长无聊,其实充满了杀机。
电影里的镜头切换也制造了这种紧凑的感觉。
的确,在海战中,没有太多的时间供人思考。
而驱逐舰除了护航,还要负责联络和拯救的任务。
所以在通过危险海域时,舰长是没有休息的可能。
对于德军来说,他们看上去是猎手,但其实更加悲惨。
盟军的船队有明确的目的地,而德军潜艇是要在一片广大的海域游猎,每次出航起码是十几周,他们要忍受无聊,食物不新鲜和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状况,潜艇的条件也比驱逐舰恶劣许多。
饶是如此,北大西洋航路对盟军和德军重要性都不言而喻,所以双方硬着头皮也得在这条航路上玩猫捉老鼠的游戏。
这部影片也很好地还原了小小的驱逐舰在北大西洋的惊涛骇浪中如一叶扁舟的脆弱。
但是在舰内取景时,驱逐舰的内部空间还是被还原的太宽敞了。
真正的驱逐舰内部空间要比电影里小得多。
这也在表明真正的北大西洋护航战比电影里描述的残酷得多。
在这样的杀戮场上,不管是舰长还是没一个小人物时时刻刻都在经历生死考验。
而人在这样的生词考验中表现出的种种,才是穿越历史具有永恒价值的东西,也是战争片吸引军迷之外观众的原因。
灰猎犬号这部电影虽然经过删减只剩了一个半小时,但这点把握的非常好,所以,这注定是一部会让人讨论许久的战争片。
毕竟啊,一个凡人被抛入这样时局和自然的漩涡当中,这样的设定本身就具备了强冲突的所有要素,这大约就是表现战争,尤其是海战的影片在娱乐至死,疫情横行的2020年还可以有不少观众的原因吧。
跟以往看过的二战片比起来,这个电影确实差了点意思。
虽然有影帝演技加盟很有看头,但是里面术语太多,镜头太短,很多时候不知道在干嘛,缺乏视角更广的镜头让观众看到战争全局,只是在船长身边兜兜转转。
虽然如此还是值得一看。
汤姆汉克斯的电影都很好看,没有例外。
虽然这部电影他年纪已经很大了,没了当时拯救大兵的神勇和帅气,但不知道他有什么魔力就是能让人入戏,不管他演什么都好看。
期待他更多的优秀作品,每一步我都会支持。
预告片表明,电影聚焦二战时代的大西洋海战,回到德国潜艇“狼群”作战,与盟国海军护航舰队激战的时代。
电影的剧本源自作家福里斯特的小说《好牧羊犬》,讲述首次参加大西洋海战的美军灰猎犬号驱逐舰欧内斯特·克劳斯(汤姆·汉克斯饰)作为护航舰队的领头舰,为保护37艘船组成的盟国船队,与德军潜艇“狼群”斗智斗勇的故事。
汤姆·汉克斯曾塑造过各种令人印象时刻的角色,最著名的莫过于《阿甘正传》里的阿甘,不过在军迷心中,他的形象多半是《拯救大兵瑞恩》里的米勒上尉。
经典战争片的主角再次出演二战片,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预告片里,德国潜艇与驱逐舰打得有来有回,甚至还上浮出水面,与护航舰艇展开炮战。
在大众印象中,二战时代的潜水艇遇到驱逐舰,多半是一面紧急下潜,一面躲避深水炸弹,如此“拼刺刀”式的海战有吗?
海上“拼刺刀”?
这个真的有。
“拼刺刀”式海战 首先,潜艇反杀驱逐舰的战例在二战时代是存在的。
比如,美国海军的鲻鱼号(SS-257)曾击沉了4艘日本驱逐舰。
1944年4月13日在820米的近距离发射了一枚鱼雷,击沉的日本海军的雷号驱逐舰。
同一年6月6日,对日本的水无月号驱逐舰发射了3发鱼雷,2发命中,目标沉没。
次日,抢先发现日本驱逐舰早波号,在600米内3发鱼雷齐射,其中一发命中弹药库,目标的弹药殉爆,沉没。
6月9日,在900米的距离对谷风号驱逐舰来了个4发鱼雷齐射,目标剧烈爆炸后沉没。
至于像预告片里那样,德国潜艇与美国驱逐舰来个“拼刺刀”的战例,也是有的。
1943年11月1日,美国驱逐舰博里号发现了德国潜艇U-405,起初U-405下潜规避,遭到深水炸弹攻击后居然上浮出水面,艇员操纵潜艇上的唯一一门88毫米甲板炮和其它小口径高射炮朝着博里号开火,双方水兵甚至抄起轻武器对射。
最后,虽然博里号通过撞击和近距离枪炮射击打得U-405严重受损,全员阵亡,但是自己也阵亡3个军官和27个水兵,未能俘获U-405,自身也受损严重,只好弃舰,把全体官兵转移到美军的其它军舰上。
二战日军也有数艘潜艇曾在与驱逐舰的交战中上浮,与对方进行炮战,不过就没有U-405这样的运气了,连重创对手都没有做到,结局是全部被击沉。
至于预告片里提到1942年,37艘船的船队,护航舰艇与潜艇展开炮战,那么历史上最接近的一次交战是1942年8月5-10日SC94船队遭遇的德军“狼群”。
…………在交战中,加拿大驱逐舰阿西尼博因号抢先发现了水面上的U-210,用主炮打坏了对方的燃料压载箱,迫使U-210无法下沉,并高速冲过去,谁知U-210驶入浓雾躲避,并故意放慢速度,等阿西尼博因号冲过了头,用甲板炮对其猛烈开火,打死1人,打伤13人。
阿西尼博因号立即反应过来,重新拉开距离进行炮战。
U-210此时修好了燃料压载箱,紧急下潜,被深水炸弹命中。
部分艇员弃船逃生被俘,潜艇沉没。
这个情节和预告片里主角说我们首开战果有点像。
…………英国海军的石竹号驱逐舰用深水炸弹迫使U-379上浮,随后用探照灯锁定了对方,同时舰炮开火,打得对方抬不起头来,最终将其击沉。
………… 德军宣传击沉84000吨运输船,实际是53421吨,共11艘船。
3艘U艇换11艘。
考虑到电影不是直接复原战史,而是从小说改编的,估计情节还有很多改动。
道具如何?
预告片里的镜头有限,不过有些设定值得一看。
电影看来主角就是美国海军了,而SC94舰队之战中,护航舰队是英国和加拿大海军。
不过美国人又不是第一次这么干了,《U-571》就是把英国海军的光荣战绩安在了自己头上。
主角指挥的驱逐舰有个全景,很明显是弗莱彻级驱逐舰,从时间上来说,首艘弗莱彻级于1942年6月4日建成,倒也不是不可能。
不过,像弗莱彻级这样的新式驱逐舰基本被派到了太平洋战场去对付日军,哪里轮到大西洋海战战场?
考虑到当时护航舰队大多使用的是C级、花级这样的陈旧驱逐舰,还有更小的舰艇与U艇作战,不知道这个道具设定是褒扬还是高级黑了。
当然,剧组这么做可能是有现实原因: ………… 预告片里上浮的德国U艇有好几艘,舰桥上的徽记各不相同,其中3艘的特写较长,分别是红色铁十字中央一个戴山地军帽的骷髅、德国黑鹰中间一个纳粹标志,还有一个似乎是狼头。
这和被击沉的U艇的标志截然不同,U-210的标志是龙虾,U-379的标志为马蹄铁、而U-335是画着十字的黑色盾牌。
而根据历史记录,德国U艇也不会采用如此的徽记。
首先,很多U艇是没有特色徽记的。
至于有徽记的U艇,一般来说分为这么几类: …… 影片里那种富有纳粹色彩的徽记,哪怕是狼头标记,都是没有的。
另外,预告片还有一些有意思的信息:预告片里高频出现了一个演员斯蒂芬·格拉汉姆,他出演过《兄弟连》,这部经典电视剧与《拯救大兵瑞恩》是同一个导演斯皮尔伯格,题材相近,口碑也很高。
斯蒂芬·格拉汉姆最著名的角色是《大西洋帝国》的阿尔·卡彭,美国20年代的芝加哥黑社会头目,不过,军迷应该知道他曾在《兄弟连》扮演E连士官迈伦·麦克·兰尼,因反对第一人连长索伯被降职,在诺曼底跳伞里与利普顿一组从侧翼攻击德军炮兵阵地,戏份不是很突出,所以很多网友对他有印象,却想不起他在兄弟连里扮演谁。
右边这位就是预告片最后的字幕里表明,制作人中有中国人,分别是原中影董事长韩三平和前阿里电影高管张强,不知道和美国剧组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合作,如果能借此机会学习美国擅长的道具、特效和制片流程的先进之处的话就好了。
本文完整版发表在我的公众号 装甲参谋部上,欢迎关注后阅读
掐头去尾80分钟 一点多余的浪费都没有 始终保持紧张的氛围。
导演 编剧 演员 特效 音效都很出彩。
短小精悍的好片。
汤姆 汉克斯除了空军其他都演过了。
我们电影什么时候能做到这水准 虽然这只是人家的一部小电影 水准和场面也不是顶级。
没有表演痕迹才是最好的表演,看不出的特效才是最好的特效。
片头可以看到本片有一个中国的 制作和发行公司,正夫影业。
比较好奇,网上查了相关资料:
在主创人员名单中,也有两位中国内地的影视人担任了影片的执行制片/监制,分别是韩家女的父亲韩三平(han sanping,原中影集团董事长 ),以及前中影集团副总经理、前阿里影业联席总裁张强(alex zhang),两人都曾有过好莱坞A级大片的制片经验。
正夫影业的法人代表:韩家女韩三平的女儿对于很多观众来说,这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名字,但她参与了两部观众耳熟能详的作品,一部是《我不是药神》,她是电影的第一编剧。
一部是《无名之辈》,用3000万的投资,卖到7.31亿票房,片方分账2.78亿,而正夫影业是主要投资方之一。
空海联手干掉海狼,船长如释重负出舱仰望胜利盘旋的己方战机……此时看下时长,才不过74分钟!
也就低成本B级片的篇幅,可讲述的却是惊心动魄护航海战大阵仗!
说明什么?
影片本身存在结构问题:题材锁定护航反潜驱逐舰封闭空间,可主旋律定位所限又不许此次战事涉及封闭场所最善表现又最易撑开时长的内部矛盾,别指望会有草莓事件突发叛舰暗潮涌动。
一片和谐之中,除船长以外的其他船员全都失去了角塑空间,影片几乎变成汉克斯的独角戏,从萨利机长到胜利船长。
如此一来,这电影没法不短,首次护航穿越大西洋就击沉四艘德潜让总部直呼不可思议的丰功伟业也只能感觉意犹未至匆匆收场……顺便建议,语感节奏上似乎应该多加一字翻成——灰色猎犬号
二战时大西洋护航的反潜战,切入点很小,但紧张的氛围营造得不错。如今汤姆汉克斯可称得上是Captain专业户了。
剧情平淡,不懂海军军事知识和相关历史看得有点云里雾里,cg感太浓了,低成本的大片
3.5吧 因为不喜欢战争片。
captain专业户,胜在短小精悍,话少直接干,其他也就没啥致胜点了
看似紧凑动人心魄,实则老套文化意识输出。
跟很多明星定型之后便开始努力转型不同,汤姆·汉克斯这几年的形象却在一再固化,这个角色唯一的缺点可能就是记不住下属士兵的名字,而整个情节简单到像一出独幕剧。
紧张,刺激,大爽片
为何威廉·邓尼茨元帅的手下竟如此国神化(国产神剧)?欧欧~原来因为有中国的制片方~
我觉得和韩国的【鸣梁海战】差远了。
如同剧情简介一般,故事很直接。看得出影片对战术细节有很高的还原程度,但是叙事性没有过多讲究,可以说是平铺直叙看完了全片,没有太多起伏,最后甚至看得有些困意。和《决战中途岛》的感觉很像。
够专业,专注于船战本身。对于海军作战不感兴趣的人可能会觉得无聊。
紧急,紧张,紧凑,没有一句废话,没有一点野心。
友军炮火误伤,诱饵消耗军备,两难支援抉择,通信心理战,吃不上的饭,拖鞋血脚印……多年不见的优质海战片,可惜无缘大银幕
不如直接看看史实影评
紧张,紧凑(一个半小时太靠谱了)。躲一左一右鱼雷那段燃了。汉克斯,舰长,拯救小分队队长,机长 (海陆空)齐活了。
真希望在电影院再看一遍
像大西洋一样都是水
真的太平庸了,几乎没有任何能拿得出来说两句的点。全片鲜有波澜,合家欢得连唯一有人员伤亡的场景都没有好好地呈现。
2020.7.17,简直没法打分,90分钟的电影我有起码70分钟不知道他们在干嘛。海战对我来说太难了。再加上我从来就很不喜欢汉克斯。
其实也比较无聊单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