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当劳是全球化的缩影,只不过它带来的危害比其他一些领域更明显一点,那就是健康。
全世界都知道美国标志性的super size,其实不只在麦当劳,costa这些大超市不也是如此,只能说麦当劳更为精准的定位,研发出了符合美国人思维的销售方式,甚至可以说,是读懂了人类的某种思维陷阱,所以才能推广到世界,毕竟连一向傲娇又注重品质的法国人,几年前法棍的销售量也被汉堡超过。
全本是方便、快捷,但错误使用就会使另一面的不健康危害凸显。
这纪录片真的很棒,一方面是拿自己做实验,另一方面采访大量医生专家商人,有趣、有料,不仅是为了体验去体验,而是要真正改变社会。
创作者真的很伟大,以身试险,和美国历史上那些用自己身体做实验的医学家一样令人敬佩。
同时,他也的确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麦当劳,改变了餐饮界,同样影响了世界。
从商业角度,麦当劳绝对是标杆,片中也展现了麦当劳究竟是如何打入人群的。
年广告全球投入14亿,对比每天蔬果的广告只投入200万而已,于是人们在电视上看到麦当劳,生活周边是麦当劳,小朋友在麦当劳游乐园玩耍获得快乐,扮成麦当劳形象的人在帮助别人,如此种种都是最有头脑的商业行为。
但如今它的的确确影响健康了,如果人都不健康了,没办法吃了,甚至不存在了,商业又该何存呢。
这要求政府必须出面,出台政策限制餐饮行业;广告也应该投入大量营养健康信息,不管正面负面人们的确很容易受到影响;销售者要努力研发好吃又健康的食品,比如麦当劳现在的低卡套餐,可乐也出了零度甚至添加膳食纤维,摇身一变成了健康食品;消费者本身也应该多思考,就像那个每年吃几百个汉堡的美国人,其实并没有吃热量超高的炸薯条。
在进行任何消费前,都要想一想片中那句话;归根结底,这是生意。
警钟啊。
“超大号的我”剖析,哈哈,把我的作业放在这里,留个纪念。
呵呵。。。
第一次写影评放在豆瓣上。。。
整个影片是很明快,幽默,而且带有讽刺的意味,是个不那么严肃的纪录片,与之前看过的中国纪录片(如流浪北京,24城记,俺爹俺娘,高考)相比,更多的是作品的主题和观念,而不是人文关怀,而且创作的语言丰富,风格也多样性,国内则更强调纪实,几乎不添加其他元素。
也许是为了触及更多的人群,整个纪录片使用多种表现手法,来强调主题,利用大量的动画,图标,数据来突出,可谓是生动的,有活力的纪录片。
开篇以吸引人的方式引出超大号食物,人物的特写,跳跃的镜头,突兀的附有节奏感的音乐,快慢不均的播放,无不调动着观众的心,有节奏的,可爱的简笔动画,更是增加了视觉效果。
整个纪录片以一个事件引出缘由,主人公摩根更是用一个实验的,大胆的举动来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他用这个纪录片来记录他当小白鼠的经历!
这是惊人的纪录片,很少会看到有人牺牲自己来完成危险的任务,这样的冒险举动可谓是整个片子的噱头吧?
它以顺序的记录方式进行着,更能吸引大家的好奇心,到底他是怎么样的一个结果?
会有多么的严重?
这样的一个纪录片会与麦当劳产生什么样的摩擦,这些都是未知的,比起倒叙,这样的纪录片更适合正序,勾起大家期盼的欲望,不断地把情节推向高潮,环环相扣因果联系。
接着用穿插的形式把实验前的体检情况展现出来,把同类的话语放在一起,如快速拼接询问诊断的问题,医生得出诊断结果和预期吃一个月麦当劳的最坏结果,这样的紧凑安排是为了向观众强调,他已接受了三个正规医生的检查,现在是非常健康的,再配合着跳动鼓点的节奏,更是让人兴奋,实验就要开始了。
没有想到他会提前询问医生的预期,这是一个期待点,他们都是非常乐观的估计,态度很轻松,觉得这次试验没什么影响。
这位后来的实验也铺下了伏笔。
为了保证纪实实验的公平性,他还强调了运动和餐饮的各项实验规则,为了使记录更加真实,具有权威性。
这正是纪录片的特点体现,用真诚的来感受真正的事实,对事件进行揭露与启发,才能让观众知道现象背后的本质。
开始“小白鼠”生活的第一天,一个黑屏左下角清晰地显示出天数,准确的告诉大家实验的进程。
记录包括他饭前的幽默感悟,以快速闪回的剪辑,把吃饭的姿态,彰显的更活泼,影片的起初给人以轻松地感觉。
他把实验各项需要遵循的要求都以简短的形式播放出来,可谓是全天候跟踪报道,更增加了真实性,可信度。
每一阶段的时间也都标志在屏幕显眼的地方,时间线清晰明了。
整个纪录片的结构很严谨,由两条线路穿插着介绍麦当劳,一条线路是他在实验期间吃麦当劳的每一阶段的反应与感受,从起初健康的体魄,期待吃儿时的食物,到身体状况极度恶化引起心胸气短,遭到医生的制止,另一条是结合着吃麦当劳后产生的身体反应,而由此关联的社会信息与意义, 比如当他身体状况极度恶化时,以讽刺的口吻痛斥了盈利的公司,号召大家不要在吃麦当劳,其结果不是在医院死亡就是在墓地。
当他想借此投诉麦当劳时,遭到不会见的窘况。
这个纪录片的机位基本都是中近景和特写。
采访街边的路人,他们的不同观点通过神情的变化传达出来;让四个成人背诵美国的誓言却没有人可以完整的背下来,而却流利的背出麦当劳的广告语,他们的自我讽刺,羞耻的骂自己时,带着的讽刺,不可思议的表情;回答问题的小孩子,他们紧张尴尬的神情,空白的声音都咄咄逼人;专家的访谈,犀利的指出麦当劳的不合理之处,不增加任何的修饰;医生的危险嘱咐,更是使影片的节奏紧张,产生惶恐不安的感觉。
这些几乎都是中近景,把他们的表情,举止记录的很细致,无奈的,尴尬的,愤慨的神情一览无遗,真实反应出大家的表现。
对肥胖者的特写更是让人产生危机感,看着他们的身躯,加上外话音的效果,更是把恐惧感淋淋尽职的发挥出来。
拍摄中作为导演和主要演员的摩根对肯德基可谓是冷嘲热讽,犀利的语言,直白的调侃,尖锐的提问无不表现出他的倔强!
对于画外音的使用,带着的不是客观的语调,而是强烈的愤愤不平的语气,在结尾时告诉观众要么健康,要么进坟墓,也许纪录片在反应客观的同时,也可以把自己的情感表露一些,但不是误导似的。
他把身边不同身份,不同主题的采访逐个添加到实验过程的间隙中,慢慢递进,追根究底。
有权威人士深层次的理论,原理的介绍(关于媒体影响,潜移默化的广告宣传);有相关烟草案例的分析;有对孩子与成人的文化考察;还有电话的采访和评论,结合着深沉的屏息空白,更是加深了大家的印象。
这样抽丝剥茧的采访,使真相浮出水面,残酷的现实血淋淋的展现在眼前。
片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形象,有趣和生动的动画应用,每次动画的出现总是能让人直观的感受到数字的形象化威力,虽然可能有点过于夸张的表现,但是这样给人的冲击力更大,比如两个上诉的女孩子的身体情况,用两个简笔画的形象呈现,夸大的臃肿身材,显眼的数据标示,在加上过度的声音设置,使人们不是感叹他们的可怜与肥胖,而是更多的关注这种不可思议的现象使人体发生的变化。
麦乐鸡的制作流程更是搞笑,讽刺的成分居多,这种夸张的表现也指明了整个团队的观点偏向,也许他们的目的就是揭露麦当劳等快餐的不健康性,所以这些动画的制作都比较夸张,很戏剧性,不过也更多的给人以震撼,这种动画的表现形式在国内的记录片中不常见,在正规的纪录片中也是不常见的,这就颠覆了以往对纪录片的印象,可谓是一大创新。
整个影片就是以“和麦当劳对着干”为噱头吸引了众多的观众。
摩根以自己为试验品这样的大胆形式来反击一个强大的公司,在社会上得到了巨大的反响,他的创意可谓是颠覆了纪录片,赢得了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的提名,不得不说是个高水准的先锋纪录片。
可以说是我看的第一部纪录片?
简直是值得学习的样本,引经据典、动画、采访、旁白blablabla拍摄是不是不难学,我就要开始了Laptop播着小J的Make Me Wanna Die,今天一下就看了两部够了吧?
够了吧?
导演这下赚得盆丰钵满,名利双收,不知道是不是很划算呢高调是现实世界的必须啊总之是很精彩的纪录片,丝毫不烦闷,感觉食品类专业还是会很跑火,不错
文/胡子我很少吃麦当劳,只有在晚上饿得不行然后肯德基又关门了的情况下才去吃麦当劳,我一直对食物方面是一个先入为主的人,比如说肯德基在我小时候就有了,于是就一直吃肯德基,那个时候没有麦当劳,麦当劳也就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突然一个硕大的M在钟楼附近出现,这总是让走到钟楼附近羞涩无比,因为我总感觉一个姑娘劈开大腿对着我,于是我就感觉麦当劳式国外恶势力腐蚀我纯良少年的集团,就像小时候大人们告诫我们不可以喝可乐一样。
最主要我感觉国内,或者说西安的麦当劳为什么没有麦当劳叔叔,有一次我和小侄子在家看电视,看到国外一群16,17左右的孩子围绕着麦当劳叔叔开心的玩儿,我小侄子突然大笑,我问为什么,我的小侄子说:“那个笨蛋穿上工作服就以为自己是麦当劳叔叔了。
”好吧,我承认大陆孩子的确比较没有童真一点,从小就比较现实...我很小的时候就明白一个道理,这些美国快餐不过就是国外的羊肉泡馍,国外的酸汤面,凉皮肉夹馍,就跟您一去苏格兰发现全苏格兰人都以吃一个肉夹馍表现自己略高人一层,甚至过生日干嘛的请别人吃肉夹馍一样可笑。
所以当后来星巴克在西安登录,每次经过一堆叔叔阿姨在里面拿个笔记本搁那装逼装文化,来个老外问个路都只会说一句:“Sorry ,I don't know English,I only drink coffee for here。
”《Super size me》的导演和男主角就是这么一个人,甚至从头到尾我一直感觉其实拍摄组就俩人,一个他,一个他女朋友,这其实我看得时候又萌生了以前多次的看法,这个片儿纯粹是太闲的蛋疼了的结果,搁中国谁给你有毛病了测试这些事情。
导演扬言自己30天内自己每天吃麦当劳的快餐度日来检测自己是否会很快增胖,而且尽量减少自己的运动。
你说我,抽抽抽抽死你个小时候别人上课你偷鸟蛋的不争气家伙,你说你这不是幼儿园偷人家擦过鼻涕的手绢为荣过完童年的你这是什么?
你试试每天吃肉夹馍减少运动你看你是不是变胖,你试试每天吃卤煮减少运动你看你是不是变胖?
你试试每天随便吃什么减少运动会不会变胖。
国外有一个烟民,抽七星从年轻到70岁多岁得了肺癌然后状告七星公司终于胜诉,最近还有一个状告百威公司,说因为自己经常喝百威然后身体变差抵抗力变弱了,有人说这些是国外人民主意识好,懂得自己的权利。
放中国我就一句话:“你个狗逼你犯贱还怪别人。
”我估计这人要是搁中国再给他爸说:“爸,我抽烟抽了这么多年得病了,我想告那个烟草公司。
”他爸估计一个耳光过去说:“抽抽抽,抽死你吧还怪别人。
”你找小姐得病了你告诉人家都怪那小姐,大家不要误会了纯洁的你。
文章出处:www.huzibeer.cn
重新看了一边SUPER SIZE ME,印象最深刻的是MORGAN找来几个小学一年级学生,然后拿出一叠图片问他们知不知道这些是什么人。
每个人都知道麦当劳叔叔,但是却没有人知道耶稣。
另外是在白宫外面MORGAN叫一群妇女念对美国效忠的誓言,她们尝试了很多遍都不成功,但是却对BIG MAC的广告台词倒背如流。
我也记得在小学的时候香港TVB上麦当劳的广告打得很凶,那段巨无霸的广告词我都还记得:“双层牛肉巨无霸,酱汁洋葱夹青瓜,芝士生菜加芝麻,人人食到笑哈哈”事实证明麦当劳的广告就是牛,就是深入民心。
我不是一个常去麦当劳的人,一年去不了一两次。
但看过这部片子以后,我决定以后也不会让我的孩子去吃JUNK FOOD。
记得有一个观点是这样的,每个人都有童年对食物味道的记忆,然后长大了就会对那样的味道念念不忘。
有些人记得的是砂糖打成的棉花糖,有些人记得麦芽糖。
我对食物的记忆很简单:酱油鸡蛋拌饭,麦芽糖,还有外婆家院里那棵龙眼树的龙眼。
我希望未来我小孩记住的是我煮的饭菜的味道,而不是和现在的小孩那样对童年食物的记忆只是麦当劳,KFC和PIZZA HUT
片子推出6周后,“黄金拱门”宣布所有超码食品撤退。
说明中不忘此地无银的一提与“汉堡小子”的记录片无关。
连续30天一门心思的只上班,只吸烟,只酗酒,结果恐怕都是一件疯狂的事情。
奶昔,薯条,可乐,汉堡,麦乐鸡,色拉,一日三餐全部超码麦当劳。
身体垮不垮答案很简单,我倒关注他的心理是不是有点承受不了呢?
画面中记录他开始呕吐,开始抱怨,觉得浑身难受之极的疯狂体验,那些口口声声的“MY GOD”都有点无线培训班一年级新学员的腔调,瞎想一下,如果那些夜晚对着镜头喃喃自语的场面,如果换了王家卫来指点一二,就会更有诡异莫测感,以梁朝伟为代表的那种茫然而游离的眼神,从王的每一个迷离的道具角色中光鲜立体起来。
千万不能搞错哦,不是老谋子,瞧瞧“COLORFUL DAY”丰田汽车广告,除了那么俊俏的吴彦祖没去反串角色有点可惜,朴树混杂洋文主题音乐飘来格格不如之外,怎样“土”的不一般境界!
记得从前去快餐店,当然有被问:是否愿意再加XX元,那么就可以拥有加大码食物。
天!
那些含糖高热量的半加工食物,让老美开始评选肥胖城市的座次,速食快餐真的撒旦的化身吗?
穿插的调查不枯燥,有例子,有数字,有荒诞的实验进行中。
那些学生被“不健康午餐”的占据,而电视媒体被这些广告高投入的厂商占据,麦当劳,百事,好时等等。
其中看图识人的调查中,小孩子可以不识耶酥,布什,但麦当劳不可能不识。
可以不吃,不可以吃。
如果你也不想变成SUPER SIZE。
http://www.blogcn.com/User3/welleschan/blog/4196740.html
1.段落式的结构,某种程度上类似于一篇论文,覆盖了许多论题,但同论文不同的地方在于没有另一方的观点或者理性思辨,即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2.戏谑、讽刺及富含表现力的画面,确实比网络上的文章更能突出阴谋论的优势,尽管这个基本不算阴谋论吧。
3.此类纪录片一大特点是行动,他们不仅要搜集证据,他们本身的行为就是证据。
4.这带来的结果就是,这些纪录片都是由自己的观点出发的,一切行动与证据都围绕着自己的观点展开。
5.本片最传奇的地方在于它成了,圣丹斯6周之后麦当劳取消了Super Size套餐。
6.妹子真不错,借本片推出的时机还出了本减肥书。
她讲他们性生活的时候太生动了。
值得记忆的场景1.开场小孩喊着pizza hut玩耍2.伴着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曲子做又恶心又讽刺的手术3.其实每章的标题都很有趣,小丑彻底成为邪恶的化身啊。
以前看过另外一片子:一个国外的美食节目主持人也发现学校给学生提供的伙食很多不健康食物,就去跟学校的食堂倡议,多给孩子们提供健康饮食。
可是食堂的工作人员说,自己人手少,不用加工食物的话,根本忙不过来,而且基本没有孩子抱怨过他们的伙食。
要做什么健康食品,就让那人自己做吧,然后让孩子们选好了。
后来,那个人自己在学校食堂做了很健康又营养好吃的午餐,在中午的时候,和学校本来的吃的一起提供给孩子们选择。
可是,不管他怎么向孩子们推销自己做的东西,大部分孩子还是选择了自己以前吃的那些东西。
他还是很努力地坚持到了午餐时间结束。
再后来,他到学校的草坪边上哭了。
我泪腺就被按下开关了。
记得有另外一个实验:每顿吃麦当劳,30天后变瘦而且更健康。
美国一名中学老师,每顿都吃麦当劳,还请他的学生研究麦当劳哪些餐能吃得营养均衡,而帮他决定他的"麦当劳食谱",并且每天坚持步行上班。
结果,一个月后,他体重减轻且身体指标更健康了。
所以,在纪录片思考快餐对健康的影响时,也同时要考虑一下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每日摄入的热量与营养金字塔吧。
•震惊于视频中做缩胃手术的受访者一天能喝2加仑(约7.6升)饮料 / 我一天喝2升水的目标都很难完成•半gallon(约1.9升)汽⽔ 约含有48匙的糖份• 导演⼀个⽉三餐只吃⻨当劳,体重猛增24.5磅(11.11kg),且出现脂肪肝,体脂率从11%增加到18%;试验结束后,导演花了8周让胆固醇和肝功能重回正常值,然后花了5个⽉减掉20磅,⼜花了9个⽉减到余下的4.5磅。
/ 增胖容易,瘦身难啊。
•健康饮⻝让问题学⽣的⾏为发⽣了好的改变。
“自然烘焙公司” 他们崇尚低脂低糖 ⽆化学成分的⻝品⼯序 ⽆染⾊剂 ⽆防腐剂 全⾕类⻝品 ⼤量新鲜的⽔果蔬菜 从不油炸 ⼤量烘焙⻝品 都是新鲜准备。
•麦当劳绝大多数食品都含有让人上瘾的成分,越吃越想吃;其实零食都是有成瘾性的,越吃越多现在国内好像都很少看见胖子,尤其是男生,一个比一个瘦。。
腿比女生还细。。
羡慕啊。。
女生永远在减肥的路上。。
或是准备减肥的路上。。
没有最瘦只有更瘦。。
启示:•需要培养优良的饮食习,在家做饭注意营养搭配,健康饮食吃习惯了,对辣鸡食品就没有什么欲望了;•拒绝眼前的诱惑很难,就不要去逛超市,眼不见脑无念,或者逛超市提前列好需要购买的物品;•吃的食物就组成了你;有位腹肌小姐姐告诉我,减肥是一分动,九分吃!
恐怖的垃圾食物啊……
差评
很有意思 身体力行的诚意 而且科学包装的形式和内容match得非常不错
给五星因为 1.一个American和一个Isreali都看过;2.这部片子的社会意义;3.我看完怎么那么想去吃MCDONALD...
有牺牲精神
极有趣。
OMG!!!
not my kind of documentary, but for sure I won't be eating fast food anymore! (Which I already seldom ate)
电影一般,但是还是能引人思考的。多吃多占顺从自己欲望,应该继续么?
很多事我們並不會因為知道有害而不做
恰逢地沟油事件频频曝光,Super Size Me不得不让国人也开始审视身边的大小饭馆来。偶在深圳,外出就餐达90%,最TMD深受其害。别的不说,光来深圳这两年,size变大不说,胆固醇增高,轻微脂肪肝。我X你大爷的!现在能不出去吃,就不想出去吃;要出去吃,都吃些没油的先。
这哥们太勇了。。。我要健康饮食= =
太痛苦,看得恶心
真可怕~
真敬业!
让我们这些胖不起来的看到了未来!
电影人的责任感
看了更想吃M记了为神马
2008-12-21.
片子里有首插曲:“我想看见你变肥……”。大师兄,适合你翻唱